1. 如何辩证看待我国经济发展
1、用全面的眼光准确把握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具有强劲的内生动力、广阔的转型升级空间和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疫情改变不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改变不了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和基础条件。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2、用辩证的眼光深入挖掘我国经济增长新动能。
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融合、城市智能化改造等都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对数字技术更加广泛多样的需求。
疫情还对消费习惯改变、商业模式创新等产生深远影响,无在线消费、居家办公、远程视频会议和线上医疗健康、在线教育培训等快速成长,“宅经济”“云生活”既顺应民生需求趋势,又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将带动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速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1)辩证思维看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
一方面,短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5%,随着经济体量不断增大,GDP增速放缓的态势明显。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速减慢,有效投资增长乏力。这其中既有周期性因素,但更多是结构性、体制性的,我们必须保持定力、增强耐力,勇于攻坚克难。
另一方面,经济转型蕴藏着巨大增长潜力。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中国总体上进入工业化后期,经济转型升级呈现不少新特点。一是我国经济转型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
2. 运用辩证思维从而处理好关系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七大关系
我说运用辩证思维从而处理好关系,贵州一般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哪条,一般来说主要你可以经过正规的发展或者正规的解决方式,都是可以很好的认证。
3. 如何树立辩证思维全面联系发展看问题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专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属。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辨证思维指的是一种世界观。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辨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4. 如何辩证看待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二者相互统一。
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生态文明发生冲突,会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就使得二者在表面上存在对立,但实质上二者是相统一的。
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二者的矛盾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应该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和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目前面临着发展经济和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落实到实践中。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坚决长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目前来讲我国由于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如人口素质不高、就业高峰、老龄化高峰等同题突出且短期内不易解决在全面建设较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期,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因此全社会要树立生态保护的观念,使之逐步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经济。我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大,人均拥有资源能源量比较小且利用率低。
主观上缺乏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认识,客观上缺乏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性技术和尚未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对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发相关专业技术,构建完整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体系,推动企业及社会采取循。
5.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看待中国现代经济发展
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
马克思主义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它彻底改变了西方的传统理念和思维方法。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本体化思维方式,不再追求终极真理,而是把改造世界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变革。可是人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传统之间的关系时,经常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而是从局部和个别关系入手,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正确理解。因此,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和思维,才能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
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也是对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原意和精神的理解,要以时代为基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精神。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总结和判断;第二,社会的历史理论;第三,对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类发展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人们已逐渐抛开第一层,进入了第二层,可是马克思主义持久的生命力和第三层的结构息息相关。所以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就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第三层内涵,也就是人存在的本质性的文化精神。
马克思主义具有当代价值的原因及其体现
马克思主义在20~21世纪都具有时代意义。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的批判彻底变革了西方的传统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当时起到的作用。虽然在20世纪有许多新观念被提出,但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最具时代价值的。在当代我们仍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有人将马克思主义比作一发炮弹,而我们所处的时代仍在炮弹的射程范围以内,我们要做的就是正确看待和利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用以解决各种现实问题。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反映了全人类的理想和使命,其存在也体现了人类的存在。
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的历史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强大的时代解释性和批判性。多数学者都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主要在于它具有良好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批判性和创新性。在进行创新和实现其当代价值时要传承马克思最开始的原则和思维方式,同时继续马克思关注人类社会生活和命运的研究。从价值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全人类,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是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关注;文化是研究“人”的中介,从当代文化思考产生共时性角度来看,文化领域是马克思主义新的生长点;从政治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对人权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西方人权思想和理想国的批判;从思维范式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超越近代主题性的同时,也从根本上超越了理论道路;从社会批判功能角度来看,它促进了现代社会市场的健康发展;从重建中国角度来看,它和中国的发展都具有实践性,两者之间具有亲和性;从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关系角度来看,马克思不仅是辩证法,还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在于指导社会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实事求是,它是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发展、创新的基础,在其过程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变革首先体现在理论性质的根本变化。马克思主义将人类从绝对化的理论教条中解放出来,提供给人类的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办法,而是不断加强自我意识和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价值理念、思维方法和精神追求。从这方面来说,只有转变思维模式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同理,只有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神就是人类虽然对世界的理解方式不同,可是最终目的都是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中“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过去为基础,站在现实上不断开拓未来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还体现在消除人对事物的依赖性。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任务中就包括将人从“抽象的普遍理性”、“物的普遍统治”和“资本的普遍统治”中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将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转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这恰恰体现了当代精神。
马克思主义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变革开始于理论,从根本上瓦解了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形而上学时是从人的存在出发的,重视世界和人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的关注重点从整个世界转变到人类世界,也就是说,从关注宇宙到关注人的生存世界,这是西方转变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属于唯物主义,它极大地推动了西方的发展和进步。
实事求是地讲,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可超越的。在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在此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得以体现,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解释世界上,还体现在改变世界上。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实现
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时要完成三个转变:第一,关注的重心从实体形而上学转变到开展人的生存本体论;第二,由对马克思主义表层精神的关注转变到深层精神内涵上来;第三,从工具层面转变到理性层面。
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首先要用正确方法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找准着力点和当代现实相结合。以人类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发现和人类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发展相关的理论。在不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批判过的许多社会现象在当代社会中仍然不断出现,所以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实现就非常重要,它可以在我国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不应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或行为层面,还应深入到精神层面,也就是说,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要有彻底的“实践精神”。实践精神是指实践高于理论,实际生活大于思维模式,要将生活放在首要位置,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如果仅仅在文字层面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我们将无法释放马克思精神,解放自我,也就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也可以对其提出怀疑,探讨马克思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只有在批判的环境中,并以我国人民的生活实践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才能得到完善和发展。
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才能运用它对生活和实践进行指导。只有以当代社会发展的情况为基础,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局限性,并不断发展、创新、丰富马克思主义,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在当代中国的背景下,要站在世界历史发展和全球发展的高度,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为基础,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具体内容,构建适合我国21世纪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价值。
6. 梳理一下总理采用了哪些辩证思维方法来分析中国经济形势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已经7年了,目前世界经济仍然增长乏力。中国经济也的确受到下行的压力。大家都很关心中国的经济形势,我认为,中国的经济形势可以说是“形有波动,势仍向好”。这是因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居前列。
我曾经说过,只要有比较充分的就业,与GDP同步增长的居民收入和不断改善的环境,这样的发展速度就是我们能够接受的。反过来讲,今年上半年城镇调查失业率在5.1%左右,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在700万以上,这也证明了中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可以说,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就是我们在致力推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推动商事制度等改革和“双创”,去年以来,我们平均每天新增市场主体一万家以上,而且经济结构也在发生着向好的变化。比如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60%,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提高到50%,高技术产业增速超过1O%。这些新的变化是我们努力推动并乐于看到的。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可以说是缓中趋稳,一方面稳中向好,但另一方面稳中也有难。因为我们正在努力推进以结构性改革带动结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发展动能转换,一些经济指标在月度、季度间发生波动是难免的。不仅今年有,去年、前年也都有,但中国经济仍然处于合理区间。我们将坚持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继续下力气推动改革开放,推动结构调整。当然,我们也会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为结构性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我们不会随一些经济指标的短期波动而起舞,但也不会掉以轻心,而是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加大定向调控的力度。中国人民有智慧、中国政府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对此我们是有信心的。说到G20会议明年在中国举行,它的议题正在讨论中,中国将会发挥建设性作用。
7. 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实现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
屏蔽了唯物主义的观点,经济应该是持续稳定的向前发展,我们不能图一时之快,就是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普遍性,然后我们不能看眼前的利益奥用发展持续的眼光看待经济发展,让经济得到长足有序的发展
8. 简述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这体现了怎样的辨证思维
最直接的辩证法思想是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原理。
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需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根本的辩证法思想是矛盾的普遍性,坚持矛盾分析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是矛盾对立统一关系。
9. 如何全面辩证长远看待我国经济发展
嗯辩证长远地看待我国经济发展肯定是我国经济发展非常有嗯远远有远大的前途嗯因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很快并且社会比较稳定嗯嗯受到各国嗯人的支持
10. 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
发展经济,不断增加物质财富,是整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历史上有各种各样的发展理论,尽管具体内容千差万别,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缺销是强调经济发展。离开了这一点,就不可能成为一种科学的发展理论。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是通过抑制经济发展来平衡别的发展。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经济发展始终是发展的中心内容,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
但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发展还包含社会发展。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经济发展代替不了社会发展,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不等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自然提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组织形式、就业结构、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伏雀游体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一些社会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加剧、社会动荡不安。如果产生这样的结果,现代化建设就可能走入误区,而且反过来会制约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甚至毁灭经济发展的成果。
因此,在推进经济发展时,必须关注财富怎样分配,利益怎样协调,矛盾怎样化解。要让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人们普遍分享发展的成果,使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这就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全面进步,切实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岁顷民主法制、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提高现代文明程度。既要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又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积极扩大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建设为着力点,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