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我国经济水平发展情况

我国经济水平发展情况

发布时间:2021-02-26 13:48:43

『壹』 今年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虽然中国经济改革和制度转型是通过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农村到城市、由体制外到体制内的改革方式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经济效率的改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过去20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近几年来,随着种种原因,已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通货紧缩现象。导致经济低迷既有经济周期和盲目投资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消费。心理倾向发生变化所引起的需求疲软、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导致的出口下降这些原因,也有经济体制软件落后及经济体制硬件结构的不合理使得经济增长后劲不足的原因。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民众预期收入信心不足的措施相互配套、刺激广大民众的消费需求的同时,采用各种刺激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的投资热情及扩大外贸出口等措施尽量给予人们经济自主权,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解决经济低迷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促使经济持续性长久发展。 目录: 一、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困境 1、生产过剩和开工不足 2、国企低效和过企亏损 3、财政赤字与银行呆帐 4、工人下岗和失业严重 5、收入下降与需求疲软 二、当前经济低迷和宏观调控政策失灵的原因 1、经济周期低谷的进入以及盲目投资导致了生产能力的过剩 2、对未来收支的担忧导致了当前需求疲软 3A经济体制基础软件的落后与经济体制硬件结构的不合理 三、对策 1、为了提高人们的消费热情和解决内需疲软的问题,要尽快解决 广大民众对“生、老、病、居、教”费用的后顾之忧的问题,从而解 决消费者信心不足的问题 2、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解决生产萧条问题,要调动非国有企业的 投资热情及放宽民营和私有经济的限制 3、为了解决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问题,同时也要解决外贸出口下降的问题 4、为了提高人们对市场化改革的认同感和政府的威信,从现在起加大打击贪污腐败的力度 四、建议 1、刺激经济要从经济体制转型及经济制度建设方面着手,要加快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和大量减少政府部门干预经济活动的程度 2、要解决好经济社会基础软件部分的落后问题及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 3、要保持政策和规章制度的稳定性,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人们对政府的信心和法规的权威性

『贰』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形势

第一,人均GDP水平在世界上排在很低的位次上,我国仍然属于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年,按汇率法计算,人均GDP750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3%,在低收入国家之列(低收入国家标准为人均GDP低于760美元),排在世界第149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GDP3220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l.9%,在中低收入国家之列(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人均4080美元),排在世界第129位。这一水平与印度尼西亚(人均GDP的汇率值为680美元,购买力平价值为2790美元)和玻利维亚(人均GDP的汇率值为1000美元,购买力平价值为2820美元)比较接近。
第二,社会物质财富远不够丰富,尚需要大量创造。人均能源消耗当量和人均电力消耗量可以集中反映社会财富的丰裕程度,也可以反映居民的生活水平。1996年我国人均石油消耗当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人均1684千克)的53.6%,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均5346千克)的16.9%;人均电力消耗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人均2027千瓦时)的33.9%,高收入国家(人均8121千瓦时)的8.5%。
第三,产业结构层次低,结构升级任务繁重。从三次产业的构成来看,1998年第一产业比重为1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仅为对%,低于世界平均30个百分点。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消费品制造业的份额为3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资本品制造业的份额为32.5%,低于世界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资本品制造业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消费品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一般都具有发达的资本品制造业,且其比重明显高于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则刚好相反。如1997年,在发达国家中,美国资本品制造业的比重为48%,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为29%,前者比后者高19个百分点;日本资本品制造业的比重为50.3%,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为24.l%,前者比后者高26.2个百分点;而在发展中国家中,巴西(1995年)资本品制造业的比重为29.l%,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为32.8%,前者比后者低3.7个百分点;印度尼西亚资本品制造业的比重为22.8%,消费品制造业的比重为51.8%,前者比后者低29个百分点。通过比较可见,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状况与发展中国家接近,而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
第四,一半左右的劳动者在初级产业就业,劳动力需要大规模转移。在发达经济中,初级产业就业份额一般都低于10%,1998年美国为3.l%,日本为5.4%,而1997年中国为48.7%,与印度尼西亚水平(45.7%)相当。这说明,我国大部分居民依赖来自于初级产业的收入生活。
从三次产业就业比重来看,我国也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近。1998年我国基础设施、服务业和其他部门就业份额之和为37.5%,高于孟加拉国的水平(29.2%),与泰国的水平相近(3.6%),但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如印度尼西亚(43.0%)、埃及(5l.5%)、哥伦比亚(79.3%)、巴西(62.4%)等;更低于多数发达国家的水平,如美国(81.1%)、日本(72.9%)。
第五,居民消费结构层次低,消费结构需要升级。人们通常用恩格尔系数(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例)来判断消费结构层次的高低,恩格尔系数越小,消费结构的层次越高;反之亦然。1998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44%,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53.4%,整体上我国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当在44%与53.4%之间,处于很低的层次上,与人均GDP小于或等于1000美元(PPP)的国家组别相当。在这个组别,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平均为48%。有人认为,由于城镇居民享受福利住房消费,按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测算的居民消费结构低估了城镇居民住房消费的比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比重。但实际上,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这种低估或高估的程度已经很小。
第六,尚有3400万农民和数以百万计的城镇居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收入分配关系有待改善。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经济越发达,人均GDP水平越高,收入越均等。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收入普遍得到增长,但是,不同阶层的居民并没有平等地享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繁荣。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居民的收人分配越来越不均等。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的基尼系数由1984年的0.30上升到1989年的0.35,并进而上升到1995年的0.415。另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24,1997年是0.425,1998年是0.456。另外,目前我国尚有3400万农村居民没有摆脱贫困,城市贫困阶层也在不断扩大。因此,必须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消除绝对贫困,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第七,人口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任务艰巨。1997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2%,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尚未达到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42%),低于高收入国家78%的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第八,成人文盲率高,教育普及任务重。1995年,我国男性成人文盲率为10%,女性为27%,比较接近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男性为12%,女性为27%),普及教育、消除文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第九,劳动资本比低,生产要素质量需要提高。1995年,我国劳动资本比仅为每个劳动者2200美元,不及美国人均115600美元的1/50,欧盟人均144200美元的1/60,日本人均281900美元的1/120,甚至低于印度尼西亚(人均4600美元)和菲律宾(人均对孤美元)的水平。不断增加资本积累,并用以装备劳动者,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第十,贸易结构不发达,国际竞争能力需要大力提高。国际经验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的贸易结构将发生由以出口劳动密集产品为主、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向以出口资本密集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转变。目前,在我国的出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而资本密集型产品(如机械及运输设备)的比重较低;在进口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较高。这说明我国的贸易结构仍处于不发达阶段。
另外,从产业的贸易依存度来看,我国的贸易结构也处于不发达阶段。一般说来,贸易结构越发达,资本密集型产品越具有国际竞争能力。反之亦然。目前,由于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对外贸易的较大比重(1998年加工贸易出口占总出口的56.9%),总量层次上的贸易结构难以反映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我们认为一般贸易进口结构和一般贸易出口结构能更好地反映贸易结构的发达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高低。1995年,在我国的一般贸易进口中,依存度居前5位的是仪器仪表(18.6%),其他交通设备(12.9%),电子通讯设备(占12.0%),机械(l0.8%)和汽车(9.6%)。在一般贸易出口中,依存度居前5位的是服装(14.2%),纺织业(13.4%),炼焦煤气(13.3%),木材加工和家具(11.5%)和皮革制品(11.3%)。这种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口依存度较大出口依存度较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依存度较大进口依存度较低的格局表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较强,资本密集型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较弱。改善贸易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任务艰巨

『叁』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不高表现在哪些地方

1、资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
2、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3、第三产业在总体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高
4、地区发展不均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差异很大

『肆』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观察中国经济问题,要注意到“总量”和“人均”两个方面。2000年中国GDP达到89004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计算超过1000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经济总量已经相当可观。如果按购买力平价,也就是按国际共同价格计算,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还要提前。但是,现在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完成了头两步,并不是走完了现代化全程的2/3。大约还要经过50年左右时间,到本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对于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清醒的认识。

从新世纪开始,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今后10年,中国经济预期年均增长7%左右,2010年GDP比2000年增长1倍。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是7%,虽然有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增长减速的不利影响,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会慢于上半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仍然可以达到,明年仍有可能保持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今后5到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政策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我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第二,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有近期的问题,也有远期的问题。90年代以来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这带来了过去所没有过的相当多农产品销售困难的现象。现在不少农产品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很难再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单产并不低,种粮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达不到规模经营,单纯务农很难使农民富裕起来。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加上农业季节性的特点,许多地方是“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赌钱”。乡镇企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非农业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许多乡镇企业面临生产过剩和销售困难,初始阶段那种低水平的规模扩张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应该包括乡镇企业。从长远来说,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工业化和城市化,靠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可以这样说: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最困难之点,不在城市,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步点在城市,最终落脚点是在农村。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推进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为了推进城市化,长期以来所实行的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需要改变,同时要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保持社会稳定。

第三,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地区发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省、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是各个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政策要强调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一个大局,这个政策要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是放松或者延缓东部地区的发展。东部地区的发展,过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仍然是从财力、物力和技术上支撑国民经济全局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也是支持西部开发和加快中西部发展的条件,东部地区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这也是一个大局。西部地区不实现现代化,也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性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环境。

人口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人口问题过去是两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现在应该加一句话:注意老龄化问题。我国现在60岁以上人口占10%。西方国家在人口基数小、经济发达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老龄化,尚且遇到很多问题。我国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基数很大的条件下,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入老龄社会,困难更大。老龄化会带来“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问题,需要预谋对应之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环境保护可以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环境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环境恶化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现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对于环境问题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按照“十五”计划,2005年经济增长5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要比2000年减少10%。经济发达国家在人均2000美元时开始治理环境,我国在人均不到800美元的条件下开始大规模控制环境污染,难度更大,要靠长期努力。

第五,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现在只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有了一个雏形,一个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处还很多,仍然需要强调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体制创新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六,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交织着各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激烈的竞争,必然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其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是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但我国经济技术落后,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带来新的机遇,这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包含着发展机遇的挑战。加入WTO只是获得入场券和参赛资格,关键是提高我国经济的竞争能力。

第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要兼顾国计和民生;在社会政策上,要注重调节社会分配和解决就业问题。我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今后5年城镇将新增就业岗位4000万个,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4000万人。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城镇失业者仍将有1200万人以上,农村仍将有1亿以上的剩余劳动力。积极扩大就业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国市场商品短缺的状况已经结束,现在是供过于求,没有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不可能开拓,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增长。

『伍』 如何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增长方式跟我们不一样 我们目前属于粗放式的 能源利用率低 浪费现象严重
而他们的产出比 比我们的大多了 发展科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经济体制......中国就是中国,要有我们的发展道路

『陆』 概述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谈谈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如下: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十分重要。从今年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市场信心明显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实施,改革开放继续有力推进。

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开局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全年经济工作,需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谋划与部署,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决定性基础。

一、充分认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基础

2018年,我国面临三方面严峻挑战。首先是深刻变化的外部环境,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其次是经济转型阵痛凸显,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再次是两难多难问题增多,要实现多重目标、完成多项任务、处理多种关系,政策选择和工作难度加大。

尽管如此,我国经济仍然在高基数上达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2019年,我们面临的外部环境仍不乐观。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下调全球经济增长展望,把2019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值降为3.5%。

与此同时,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外部输入性风险上升。尽管如此,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没有也不会改变。这表现在:

我国经济拥有足够的韧性。2018年在大幅度压减工业产能和严格环保督察的环境下,工业增加值突破30万亿元。在国内结构性去杠杆以及融资环境收紧的情况下,企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18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66351亿元,比上年增长10.3%。

同时,受服务业需求持续扩大以及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服务业经营利润同样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11.4%,营业利润增长6.5%。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潜力。我国经济的需求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2018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看,未来几年我国商品零售规模有望突破4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零售市场。我国经济不断迸发创新活力。2018年研发(R&D)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2018年日均新设企业超过1.8万户,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亿户。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

二、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

在经济运行层面,我们面临新老矛盾交织,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的双重风险。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在宏观调控上,推出调结构、防风险的政策措施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为此,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度加大需求调控力度。



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但是,这些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措施,决不意味着“大水漫灌”,更不意味着宏观政策导向的根本转变。2019年乃至更长远的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取向都将遵循“五个坚持”。

1、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进一步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2、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出台更有效的措施,继续推动生动实践。

3、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既要体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上,还要体现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4、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同时要继续打好三大攻坚战,坚持结构性去杠杆,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处理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这就要求我们继续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使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创新强身健体,不断增强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下大气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更好发展。同时要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特别是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赋予微观主体更大活力。

三、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了10项工作任务,每项任务都很重要。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看,关键一环是要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新旧动能转换要立足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基本途径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提高制造业服务化水平。

其基本规律大致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价值链上的横向升级。由制造环节向上游延伸,向研发、设计、创意、标准环节推进,如轨道交通装备产业;由制造环节向下游延伸,向品牌、渠道、物流、服务环节推进,如家用电器产业。二是价值链网络上的纵向升级。

要使从事制造环节的企业由模块供应商上升为系统集成商,如高端船舶、重大技术装备产业。三是价值整合层面的创新。这主要包括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超前布局新兴产业。深化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

发展高端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应该看到,以数据为关键投入要素的数字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此,要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还要看到,智能制造成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自动驾驶是智能制造最具商用前景的领域之一。我们需要着眼这些新兴产业,提前进行布局,为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积聚力量。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改革攻坚。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更多集中于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上。公共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优是当前发展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引入市场机制能有效解决供给不足、不优等问题。

公共品既具有不同程度的福利性,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商品性,应恰当分类、区别对待、具体施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缓解政府投入资金的不足。这些特殊产业也带有普惠性特征,引入市场机制后不能以盈利为唯一目的,但需要解决投资回报和企业发展的商业利益问题。

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解决好知识经验短缺和资本积聚不足的问题。当前,不少中小企业感到忧虑和困惑,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新形势下,要依靠新动能发展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产业,就超出了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以至于一些企业不知从何着手。

还要看到,一些新产业需要的投资较大、需要的技术较高,大量中小企业缺乏相应的投资和运营能力。因此,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激发全社会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推动新技能的普及,同时探索社会资本积聚的新模式。

『柒』 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是什么

目前中国经济现状怎么样?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2%,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高增长。初步测算,前三季度GDP为697798亿元,可比价格同比增长6.2%,季度方面,第一季度增长6.4%,第二季度增长6.2%,第三季度增长6.0%。

中国经济现状.png

以产业计算,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4.3005万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77869亿元,增长5.6%;三是产业增加值376925亿元,增长7.0%。

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名义同比增长8.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6.1%,基本与经济增长同步。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近年来发展良好。如果看人均GDP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人均GDP增长率快。名义增长方面,根据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前三季度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

中国经济的变化有哪些?

从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来看,1978年,中国经济总量世界排名第十一;2000年超过意大利,世界排名第六;2007年超过德国,世界第三;201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17年,中国GDP将相当于12.3万亿美元,约占世界经济的15%,比1978年高出约13个百分点。

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和稳定的锚。

按人均GDP计算,1952年中国人均GDP只有119元。此后人均GDP增长曲线与GDP增长曲线相似,经历了两次下降,总体呈上升趋势。到1976年,中国人均GDP为318元,比1952年高出1.69倍,低于同期GDP增速。这主要是因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口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

中国经济现状1.png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均GDP快速增长,2017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从1978年的200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过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在银行公布的217个国家(地区)中排名高达第95位。

2017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9660元,比1978年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2018年,中国人均GDP突破6万元。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如何?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稳定

虽然去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低于上半年,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量增速稳定在较高水平。经济增长适度放缓是全球经济放缓和中国积极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涨幅的价格通常是可控的

虽然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的食品和住房价格仍处于较高水平,但涨幅的价格趋于趋同,价格上涨趋势已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积极推进结构调整

1)从需求结构来看,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

2)从生产结构来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稳步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

3)从收入结构来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长,财政对社保、教育、医疗的投入显著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支付收入显著增加。

『捌』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2001-2005年)

2001-2005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高达9.5%,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5.7个百分点,分别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年均增长速度高7.4和3.7个百分点。初步核算,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82321亿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合22257亿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

详见资料
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wcj/t20060320_402311598.htm

『玖』 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阅读全文

与我国经济水平发展情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