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

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

发布时间:2021-02-26 16:35:49

1. 藏南镇的经济发展

2012年,青岛市黄岛区藏南镇坚持生态立镇、旅游活镇、农业富镇、民生和镇,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做大生态产业,做实民生工程,经济增长势头强劲,社会事业全面发展。2012年该镇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省级文明镇、“山东省旅游强镇”、“省科普示范基地”“青岛市安保维稳信访工作先进集体”。
2012年全镇完成一般财政收入5642万元,工商税收4113万元,分别占年度计划127%和238%;实际利用内资2.3亿元,到帐外资440万美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168%和220%,各项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该镇大力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累计引进项目19个,盘活闲置土地297亩、厂房8321平方米;乡村旅游、现代农业蓬勃发展,3200余名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年增加农民收入4500万余元;抢抓青岛市安排部署的万亩林场建设机遇,坚持立足实际、高点定位、彰显特色、统筹布局,通过采取政府主导、大企业产业化经营、大户承包、镇村联办、合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引进了5家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万亩林场建设,累计新造林12700亩,造林投资1.3亿元,建成了一处起点高、规模大、形象好、特色鲜明的万亩生态长廊,在青岛市率先通过了万亩林场规划建设专家评审;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立足产业特点和镇村实际,规划建设了8个农村社区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创新;扎实开展民生工程建设,实施了校舍改造、水库除险加固、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库区移民工程、环境综合整治等民生项目,累计投资3000余万元;坚持做好群众工作,创新“民事民办”和一线工作法,圆满完成了开城路、中石油管线、董家口运石路等重大项目服务保障任务。
2013年,藏南镇将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全区干部大会精神,抢抓新区建设发展机遇,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促进全镇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突破:
突出打造项目建设“三大功能区”
随着新区划调整,尤其是董家口港区、开城路、青连铁路建设,藏南镇区位优势及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明显。藏南镇将抓住项目建设主线,着力打造项目建设三大片区:一是东岭工业园拆迁改造区,对新驻地东岭片区进行拆迁改造,加快实施江汉食品、安本自动化、绿谷大酒店等项目建议,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新型工业项目;二是盘活闲置资源利用开发区,在老驻地拓展项目建设发展空间,规划建设商贸物流产业园区;三是现代农业和生态产业分布区,加快隆岳、隆辉2大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繁育基地建设,启动联想农业科技研发项目,培植壮大汇瑞农业等现代农业园区,促进现代农业由规模膨胀向产业转型升级。
着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样板工程”
藏马山周边,农村土地大规模流转,大量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景区开发和现代农业提供了较好产业支撑。针对这一情况,藏南镇将启动实施长阡沟集聚型社区建设工作,对长阡沟、贺吉沟2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实施整体搬迁集居,同步完善社区基础配套和旅游商贸功能区建设,探索山区新农村建设发展模式,创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生态文明的新型农村示范社区。
统筹谋划“藏马山区域开发综合体”
在陡崖子水库、藏马山区域,整合山、水、林、现代农业资源,加快推进藏马山景区开发,启动丰琪旅游和团岭岛开发项目,拓展蓝莓产业发展链条,推进万亩林场向森林公园转型,建设集万亩景区、万亩水库、万亩蓝莓、万亩林场为一体的藏马山区域开发综合体,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争创省级旅游强镇。
强化基层基础,狠抓民生保障和社会管理
实施镇村工作“流程再造”工程,提高工作效能,强化抓落实、抓执行能力;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持续加强软环境和作风建设,深化“包抓联动”责任制,提升镇村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提高民主公开和科学管理水平。同时,围绕建设幸福藏南目标,持续加大民生事业投入,大力实施镇村环境整治,扎实做好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保障工作,全力完成区委区政府各项工作部署,努力打造生态、富美、活力、幸福新藏南。 紧紧围绕“三个增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构筑起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农业发展框架。万亩梨园建设快速推进,品牌效应日益突出。主要农产品有粮油、果、桑、茶、菜、水产品、畜产品等。外向型农业基地初具规模。在全面实施好韩国梨园、日本枝豆等项目的基础上,又新引进了日本食品加工、澳大利亚奶牛、青岛阳光绿业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等一批农业内外资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全镇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外向度,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水利、林业两大基础工程规模大、质量高。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实施了高戈庄小(二)型水库加固、岭南头河道改造、横河清於、小岭子桥修复、六合桥塘坝加固、赵家沟至小岭子路建设、小马家疃塘坝建设等一批农田水利工程,为历年来投资额最大、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最多的一年。
围绕建设绿色生态城镇,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建设道路林带4600亩,环库生态林800亩,完成退耕还林3600亩,封山育林4000亩。全镇林木覆盖率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造林面积为过去3年的总和。2002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收入(现价)2.082亿元。其中,农业1.25亿元,林业311万元,牧业0.8亿元,渔业10万元。粮食总产14204吨,花生总产4103吨,蔬菜、瓜类总产39285吨,水果总产13330吨。大牲畜年末存栏1141头,猪年末存栏9180头、年内出栏25299头,羊年末存栏6100只,家禽年末存栏408177只、肉用家禽1047366只。淡水产品产量277吨。农业机械30.460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834公顷。 青岛市黄岛区藏南镇已建成蓝莓种植园近3000亩,形成了包括长阡沟、丁家松园、胡家庄、臧家庄在内的库北蓝莓产业带和包括小岭子、唐家庄、瓦屋在内的库南蓝莓产业带。蓝莓,正成为藏南镇农业发展的新名片。 为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藏南镇于2006年底开始引进蓝莓种植园项目。藏南镇党委政府先后斥资为蓝莓种植园完备了水、电、道路等资源配套,并结合四民走访和四民回访等活动,进村入户,将市里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准确的传达给农户,向农户细算发展蓝莓产业的经济账,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蓝莓园建成后,所有参与调地的农民不仅得到了旱涝保收的800元/亩/年的土地租赁费,部分农民还通过在蓝莓园打工获得750元/人/月的工资收入,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不仅如此,因蓝莓种植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又为农民在家门口创收搭建了新平台!这一项目,仅土地租赁一项就可为藏南镇农民每年增加收入240万元!
依托蓝莓产业的迅速发展,藏南镇农民还自发成立了蓝莓专业合作社,走蓝莓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路子。这也是胶南市首家以土地使用权为入股形式的合作社。目截至2012年,该合作社入社会员已达20户,发展蓝莓种植面积22亩,社员入股资金10万元。
一是大项目带动。2012年成功引进总投资1亿元的蓝莓种植项目,该项目主要由育苗基地、JAS有机食品认证基地和农业观光园三部分组成,是集蓝莓栽培、生产、加工销售及乡村旅游、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除进行蓝莓育苗和JAS有机食品认证基地建设外,还将发展集蓝莓种植、加工销售、技术推广、农业观光于一体的蓝莓观光园。2012年,已种植蓝莓1000余亩,种植区节水滴灌设备铺设工作也全面完成。
二是成立专业合作社。在新农村建设中,以亿元蓝莓项目发展为契机,通过有效整合入驻公司、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引导群众以蓝莓公司为依托,自发组建起以土地为主要入股方式的蓝莓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通过组织社员为公司提供蓝莓日常管理、采摘等劳务服务,赢得蓝莓公司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苗木优惠、专用肥料配送及帮助销售等。2012年,合作社入社社员20户,发展蓝莓种植面积22亩,社员入股资金10万元。 三是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在现有500亩精品梨园的基础上,在丁家皂户村新建千亩精品梨园一处。投资400万元实施崖下村至丁家皂户村3000亩节水灌溉工程,促进了精品梨园的发展。2012年1月,又先后引进投资400万美元的樱桃谷养鸭生态产业和投资300万美元的台湾上禧现代观光农业,为该镇林业产业的壮大、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活力。 经过几代人不懈地努力,培育出机械、工艺品、橡胶三大支柱产业。2002年,通过狠抓技术创新、管理升级和品牌经营,骨干企业得以快速扩张,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滨鹰集团和高戈庄纸箱设备厂均实现了满负荷生产。两家重点骨干企业分别完成销售收入1.87亿元和1.37亿元,分别增长38.3%和35.1%。恒鑫纸制工艺品公司、润达橡胶胶辊公司、农乐生物肥公司、恒顺纸制品公司等一批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经济规模不断膨胀,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企业创新意识得到加强,管理手段日趋多样化、科学化。滨鹰集团在巩固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成果的基础上,又顺利通过了中国方圆认证委员会2002版转换验收,带动企业管理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企业文化建设逐步引起重视,“以人为本”、“诚信立厂”的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凝聚力。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新研制开发了高速水墨印刷模切机、数控瓦楞纸板生产线、耐腐蚀胶辊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培植了企业新的增长点。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的90%以上。
市场开拓力度加大,营销网络进一步健全。滨鹰集团和高戈庄纸箱设备厂将触角延伸到江南和西部市场,扩大了产品覆盖面。润达胶辊有限公司主动挂靠大企业、大集团,积极为华青集团、环球机械、东佳集团搞配套协作,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恒鑫纸制工艺品公司主动出击,加强联络,多方争取订单,产品出口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镇建筑公司依靠过硬的质量和良好的信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了先机,在青岛建筑市场站稳了脚跟。2002年,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77000万元。限额以下工业企业397个。销售收入6.67亿元,上缴税金1390万元,利润总额891万元。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1.5万人,年工资性支出1.2亿元。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新的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通过创新政策措施,改进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招商引资取得丰硕成果。全镇新批办外资项目6个,合同利用外资额1260万美元,实际到位805万美元,分别占年度计划的263%和366%;实际利用内资3.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695%。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入园项目多,推进速度快,经济效益好。2012年共向市海滨工业园引进内外资项目13个,其中有10个项目实现了当年开工建设,当年建成投产,截至2012年已实现利税120万元。
二是项目投资额高、规模大。先后引进了韩国成泽皮革服装加工、澳大利亚况比奶业两个投资额过500万美元的外资项目和一个投资额过5000万元人民币的内资项目,进一步提高了引资工作水平和质量。三是招商引资手段更加灵活、务实。结合招商引资出现的新形势和藏南实际,重点推行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资源招商和委托招商,编织了一幅辐射国内外、连接港澳台的招商网络,打造了新的招商引资平台,实现了投资来源多样化。除韩国、日本外,今年对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招商也实现了较大突破。

2. 西双版纳的经济发展方向

1、西双版纳主抄要从旅游业发展,原生态的主要栖息地;
2、因为版纳的气候适宜,一些珍贵的药材不得不在这里生长逐渐成特产
3、在云南自销的傣味逐渐成为广西、四川等地的喜好,傣味市场的需要使得版纳又增添了经济收入

3. 我国藏南地区的现状是什么样子的

4. 青藏高原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概述

整个青藏高原面积约290×104km2[188]。其中大部分在中国境内,少部分涉及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领土。其地理位置尤其特殊,面临南亚各国和西亚的部分国家,是世界运输的主要通道之一,也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因此,不仅是地质学家、生态学家等关注的地区,也是军事学家关注的重地,近来也成为经济学家研究的中心之一。该地区在中国境内大约有240×104km2[188],其中蕴藏着大量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如铜、铅锌、金、银、铂等金属矿产资源,硼等非金属矿产,以及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其经济地位越发显得重要。

1.研究地区范围界定

青藏高原所指范围,不同研究者的划分有着明显不同,尤其是不同行业差别更大。本次研究按照青藏高原自然界的地形,北以阶地海拔4000m为界,南为中国国界,其间区域界定为研究范围。因此,所涉及的行政省、自治区和相关县等情况见表8-1。

中国油气战略储备研究

其中,t=0,1,2,3,4,…,13。并带入公式(8—1),进行模型检验。计算预测模型的误差检验值(表8-4)。由表8-4中数据可以得到GDP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值为0.0026,该值小于0.05,则模型满足预测精度要求。

表8-4 误差值统计表

进行后验差检验计算C和小误差概率P检验,得到CGDP=0.0018,PGDP=1.0000。表明青藏高原地区GDP预测模型的精度均为一级。因此,利用预测公式(8—1)可以得到该地区2011年至2020年间的GDP可能的发展状况趋势(表8-5)。同理可以得到其人口变化预测值(表8-5)。

根据预测,如果按照目前的速度发展,该地区到2013人均GDP为21999.58元,经济水平大约是2009年全国的平均水平(25575 元)。到2020年该地区的GDP 水平接近北京2005年的状态(6969.52×108元)。

表8-5 青藏高原地区GDP和人口预测值

由此可见,青藏高原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无论是人民生活还是经济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源配置,能源资源的消耗速度快速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一次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致使战略能源储备要求必然到来。

5.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实行了重视沿海地区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沿海地区取得了先行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国家开始重视区域发展的合理布局,并着手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调整。20世纪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隐性的区域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中部省份经济地位日益边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退、西部地区的严重落后等[4]。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推进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十一五”以来,国家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协调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增长战略版图日臻完美。

(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图5-1)。

图5-1 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示意图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的要求,确定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进而明确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发展重点、区域政策等,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地区之间良性互动、地区间差距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5]。为此,2006年国务院启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2010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在国家层面上,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明确了各自的范围、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

(1)国家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发挥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

(2)国家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增强产业和要素集聚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逐步建成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3)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等农业主产区要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4)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和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等生态系统、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生态安全的国家限制开发的生态地区,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1300多处国家禁止开发的生态地区,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二)区域发展前景

1.西部地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国家政治安定、环境安全、资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符合国家整体利益,也符合西部发展的要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地区,包括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区、市)。2008年,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1.9%,人口占全国的27.9%,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5%,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6.4%,原煤产量占全国的44.0%。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会议确定,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居于优先地位,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会议明确了西部地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

(1)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西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3)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作用,全面增强西部大开发活力。

(4)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以重要经济区为发展引擎,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西部大开发的综合效益。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综合交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发展,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

2.中部地区

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促进中部发展的重要举措。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和山西6个省。2008年,中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占全国的27.1%,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9.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7%,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1.0%,原煤产量占全国的39.0%。

2009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规划提出了2015年总体发展目标和2020年展望目标。规划确定到2015年中部崛起要实现4项目标: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提高到48%;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有品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超过9%。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规划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

(1)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为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到2020年,力争使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

(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提升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加大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力度,加快能源基地建设步伐,加快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增加后备资源储量。

(3)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4)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快构建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5)以“两纵两横”经济带和六大城市群为核心,加快重点地区发展。加快构建沿长江、沿陇海、沿京广和沿京九“两纵两横”经济带,形成支撑中部崛起、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区域。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培育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6)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耕地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源头区、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严重区、自然保护区、调水工程水源地等生态建设与保护;做好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7)积极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8)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加快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

3.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南北方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0个省(市)。2008年,东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9.5%,人口占全国的36.7%,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3.9%,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5.7%,原煤产量占全国的9.7%。

东部地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生长点。在“率先发展”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战略,东部地区将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继续充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角色,发挥领跑作用。2008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勾画出东部地区的未来发展蓝图:《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等。

(1)珠江三角洲地区: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长江三角洲地区: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75%左右)。

(3)黄河三角洲地区: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水资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加强,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4)海峡西岸经济区: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化工业的重要基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业副产品生产基地。东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省份。2008年,东北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8.2%,人口占全国的8.3%,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4.3%,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9%,原煤产量占全国的7.2%。

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提出了东北地区的发展重点:

(1)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经济区加快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产业基地。

(2)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能源结构。

(5)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由政府统筹部分准备金专项用于解决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等问题。在资源开采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开展可持续发展试点。

(6)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沙化土地治理和矿山环境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6. 如何确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如果是经济方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建议从历年统计年鉴和公报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优势产业,结合政府未来战略方向加以选择和确定,具体产值目标可从优势产业历年数据和增长速度推算。

7. 藏南地区的战略位置到底有多重要,从地理等多角度分析,其意义有多大

藏南只是中国故意让给印度的一点甜头,增加中国在边界谈判中的筹码。中国在60年代那次自卫反击战中,东中西全线进军,藏南位于中线,最后故意只从藏南撤军,让世人都以为中国人妥协退让了,实际上中国在东西两线占了21万多平方公里,远远高于藏南9万平方公里土地。所以中国政府一向主张是保持现有军事分界线来谈判,藏南不要了,印度当然不同意,他吃亏啊

8. 西北地区从可持续发展出发,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向是什么(三条)

西北以后将会是国家的蔬菜和牛肉地基。

9. 藏南地区具体情况是什么

具体情况是:
藏南是争议地区,面积约9万平方公里,实际版控制权在印方。实际控制线北面属权中方,地势多为山区且很高海拔,没有什么运输线路,控制线南面属印方,大部分地方也是山区,但很快就会到平原地带。纯从海拔上看,中国似乎是居高临下。
但如果双方有摩擦并发生战事的话:
从战术角度上看,实际控制经线对印方有利,因为便于印方后勤物资的运输支持。且印方可能在一地区集结装甲部队,而对应的中方地区就是正常的边境巡逻都存在难度。
从战略角度上看,实际控制线中的一个地区(亚东)对中方略有利,因为此地区卡住了藏南地区和印度大陆的咽喉,如果中方卡住此咽喉并守住,则印度走廊东侧(含藏南)地区的一大片印度领土都将因得不到有力的后援而被中方控制。
从地区政治形势上看,由于印度对此地区经营多年,印度大量移民此地,周边小国迫于军事压力均已屈服印度,变成了印度的一个邦(当前的地图上可能还能找到锡金王国——就是梁朝伟刘嘉玲大婚的地方,但实际已并入印度版图),故地区政治形势在军事上对中方也不利。

阅读全文

与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