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述新中国发展四个阶段
1,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经济扩张和衰退期(大跃进时期和文化大革命)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3,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4,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经历几个阶段扩展阅读:
中国发展的最新阶段:
在新时期、新阶段,中国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我们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依法加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快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企业投资自主权;进一步健全商品市场,发展要素市场,加快重要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步伐。
B.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农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农业伴随着人类的起源而生产,农业是与人类共存的。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还没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 从最原始的社会我们进化到了现在,我们的农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地区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土壤疏松肥沃,气候温暖干燥,为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考古学资料表明,黄河中游的磁山和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年历史。遗址中发现大量粟类作物,有的窖穴堆积达2m以上。从出土工具看,不仅有石斧、石刀、石铲、石镰等种、管、收农具,还有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粮食加工工具。此外,还表现有猪、狗、鸡的遗骸,说明当时已经形成农牧混合型农业经济。其后的仰韶文化以及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均表明黄河流域是我国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之一。由此可见我们的农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啊。
C.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我国农村信用社在50多年的发展中,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1、1951-1959年,是新中国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的第一阶段。195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金融工作会议,决定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到1957年底,全国共有农村信用社88368个。这一时期的农村信用社,资本金由农民入股,干部由社员选举,通过信贷活动为社员的生产生活服务,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
2、1959-1979年,这一阶段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农村信用社曾先后下放给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管理,后来又交给贫下中农管理,农村信用社基本成为基层社队的金融工具。
3、1979-1996年,农村信用社由农业银行进行管理。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遵守国家金融政策和接受农业银行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成立了县级联社。这段时期农村信用社成了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走上了“官办”的道路,贷款大量投放乡镇企业,农民对信用社的经营活动失去监督。
4、1996年至今,农村信用社由中国人民银行托管。几年来,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整顿和规范管理,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既是金融监管机构,又是行业管理机构的双重身份,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样对农村信用社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所以2000年开始在江苏进行农信社的试点改革,试图为农信社的发展趟出一条新路来。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8月,国务院确定浙江、江苏、四川、贵州、山东、吉林、重庆、陕西和江西等为8个改革试点省(市)。
D. 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哪些阶段
1、土地改革阶段1949-1952
2、农业合作化阶段1953-1957
3、人民公社化阶段1958-1978
4、家庭承包阶段1979-1991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1992-今
E. 建国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变化的原因
第一个阶段,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的重工业有了起步.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改革农村,引进外资
F. 我国农业经历经历了那三个阶段
1、农业发展复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制.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2、简介
农业(Agriculture)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G. 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几个阶段,个阶段各有什么成就。求大神帮助
我说来个大概,详细的自己去完源善 1949-1952 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1953-1956一五计划 1956-1966十年探索 1966-1976十年动乱 1977-1978两年徘徊 1978至今 社会主义新时期
H.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大致有几个阶段
一.农耕实践时期
早在八九千年前,中原华夏族就开始了中国农业的农耕实践。
原始的刀耕火种,只能是广种薄收,而且经过多次种植的土地日趋贫瘠,收获量越来越少。这时,部落只有整体或部分迁徙到新的地方耕种。炎帝部落来到了黄河下游与长江下游之间的广阔平原,这里土地肥沃,在不断的开垦与改进工具过程中,才有了耒耜(lěi sì)。耒耜 的出现,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和耕播农业。
中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如稷、米(小麦)、牟(大麦)、稻、麻等,后人将这些作物统称为“五谷”或“百谷”,并留下许多“神农创五谷”的美好传说。
随着耕播农业的出现,原始的天文、历法、气象、水利、土壤、肥料、种子等知识和技术相应产生。
二.沟洫(xù)农业时期
从中国第一个王朝夏起,经商、西周到春秋止。这一时期包括了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领主制社会,实行从农村公社土地制度演变而来的井田制度(一井即一里)。
沟洫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夏朝第一个国王大禹治水,“尽力乎沟洫”,标志着它的确立。沟洫的作用在于排而不在于灌。沟洫农业是旱地农业而不是灌溉农业。
三.农业的精耕细作的形成时期
从战国开始,经秦、两汉、三国、两晋至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地主经济制度形成和向上发展的时期。铁犁和牛耕的推广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动力的主要特点。农业技术有了很大进步。北方旱地形成了以抗旱保墒为中心的耕—耙—耢—整套耕作措施;人工利用人禽畜粪便施肥得到普遍重视;选种技术有了较大进步,培育出众多作物品种;病虫害防治和其它自然灾害的防治技术有了可观的成就。孕育出像《齐民要术》这样代表当时世界农学最高水平的名著。
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耐风、耐水、抗虫的农作物了。
四.精耕细作农业的扩展时期
这一时期包括隋、唐、宋、辽、夏、金、元诸代,这是我国封建地主经济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
魏开始的均田制在隋唐时代继续实行,个体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到宋代租佃制度全面确立,农业生产出现又一次高潮。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以南。这一时期农业工具有重大的突破。例如包括十一个部件的结构完整、使用轻便的曲辕犁,用于深耕的铁搭,适应南方水田作业的耖、耘汤、龙骨车、秧马和联合作业的高效农具如粪耧、推镰、水转连磨等。旱地、水田农具均已配套齐全,在传统农业范围内,已达到接近完善的地步。这一时期国营养马业为基干的大型畜牧业达到极盛,茶叶、甘蔗、果树、蔬菜的栽培有较大发展,花卉业开始兴起。
五.精耕细作农业持续发展时期
包括明代和鸦片战争以前的清代。这一时期定额租成为主导的地租形式,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更加松弛,经营自主权更加加强,顺治年间人口只有几千万至道光年间已突破四亿。
人口激增、耕地不足,迫使人们进一步向边际土地,山区和海涂的利用又有所发展,同时多熟种植的迅速发展成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突出标志。玉米、甘薯、马铃薯等耐旱耐瘠高产作物的引进恰好适应了人口激增的需要,而烟草、花生、蕃茄、向日葵等经济作物的引进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又获得发展,为了弥补耕具的不足,出现了套耕、转耕等方法。肥料的种类、酿造、施用继续有长足的进步,接近传统农业所能达到的极限。作物品种的选育有很大发展,地方品种大量涌现。这一时代不但出现象《农政全书》这样集传统农业科学技术大成的著作,而且出现了一些高水平的地方性农书。
六.精耕细作农业向科学化与智能化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至现在,中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50年的土地改革把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埋葬了,取而代之的是农民的个体的土地所有制。全国共有3 亿多农民分得了 7亿亩的土地,并免除了的每年达3500万吨粮食的苛重地租。
随着科学急速的发展与进步,农村电力和机械的使用,大大的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力;特别是互联网的兴起与运用增加了农民科学种田的途径,同时提高了农民眼界与商业意识。许多农民开始接触和运营互联网,在全国最大的农技问答网站“云种养”上,农民可以就生产中的相关问题与专家一对一沟通,还能在“云种养”上实时查看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等情况,不出门就能解决问题。云种养目前已累计为几十万农民兄弟解答上百万个问题。
I. 回顾农村改革30年的光辉历程,可以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重点是什么
可以从4个阶段来
第一阶段(1978-1984年):重点是废除人民公社,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率先搞起了“大包干”。1980年,中央明确提出在农业领域普遍建立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到1983年底,全国农村基本实行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
第二阶段(1985-1991年):重点是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发展乡镇企业,探索市场化取向的农村改革。1985年,国家取消粮食、棉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其他农产品实行价格放开,由市场供求调节。1990年10月以建立郑州小麦批发市场为标志,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各种类型的农贸市场快速发展,为最终取代主要农产品计划调拨创造了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在国家的鼓励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大转移,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第三阶段(1992-2002年):重点是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和要素市场体系,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通过立法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规定土地承包关系延长至30年保持不变,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和跨区转移就业,国家采取改革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等措施,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1998年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此后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要求,改革农产品贸易的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进出口政策,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大幅提高。
第四阶段(2003年到现在):重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在形成新时期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和构建统筹城乡发展制度框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提出“两个趋向”的基本论断,作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出台,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