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在经济发展发生转折时期

在经济发展发生转折时期

发布时间:2021-02-27 12:07:48

㈠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应如何应用宏观经济政策〔论述题〕

发展目标继续“放低增速” 《 建议》提出,下一个五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目标是:“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对此,国家发改委参与“十一五规划”起草部分工作的权威专家指出,这一增长目标的制定既符合我国的长远发展规划,又完全具备可行性。 他说,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404亿元。如果今年经济增长率最终为9.2%的话,按不变价计算的GDP总量比2000年已增长51%左右。这意味着,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的GDP增长率只要达到6%,就完全可以完成目标了。 他提醒说,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的观点,这说明6%的增长速率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党中央制定这样的增长目标的意图在于继续放低经济增长速度,而强调将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和效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来。 发展规则也是“改革规划”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形象地揭示了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专家指出,这个五年规划与以前的“计划”相比,更多地强调了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五年的“改革规划”。改革包括大的、全局的改革,也包括小的、局部的改革。其中,大的全局的改革主要就是如何转换增长方式,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逐步加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瓶颈性约束,矛盾非常突出。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巨大资源需求和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是我们根本不可能承受的。 专家预计,在“十一五规划”中,将改变对官员的考核体系,并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新的一整套考核指标中,社会发展、环保、就业、教育等指标可能成为硬指标,一些经济增长指标将成为软指标。 在区域统筹方面,“十一五规划”将形成一个全面的区域发展战略构架,以此来调整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哪些地方应该发展什么、不应该发展什么,都将在这个战略构架中规定。 在城乡一体化方面,要通过加大农村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软环境的投资,实行绝对的九年义务教育,来全面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在局部改革上,最近两年来,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开始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到突出位置。 但专家认为,“改革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来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要“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重大体制改革也必将深入下去,并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 产业发展瞄准“创新能力” 《建议》要求,在下一个五年中,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参与起草规划的专家指出,这样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强调,是前所未有的。这也将是下一个五年规划中的新亮点。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不断加剧,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进口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使我国难以掌握战略的主动权。目前,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障碍。因此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突破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扭转我国在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上依赖国外的状况,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为此,十一五期间,在创新方面将有几个方面的动作:一是在发展路径上,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二是在创新方式上,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突破;三是在创新体制上,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 宏观调控坚持“一稳一控” 在宏观调控方面,参与起草规划的有关专家预计,“十一五”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并存,最终可能使总供给持续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再次出现。主要原因是全国各地投资增长的体制性冲动过强,同时技术和资金供给充足,使总供给极易持续过快增长,而最终需求(主要是消费)增长相对偏慢且面临较多的中长期因素的约束,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前期正好是“十五”中期以来高投资形成的产能最集中释放时期,如果任由目前的投资或“十一五”初期的投资继续过快增长,未来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就会十分突出,那么“十一五”中期很可能再次出现“中期变盘”现象。为此,规划将从机制和体制上适度控制投资增长,并将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这“一稳一控”成为“十一五”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基点。 “一稳一控”的政策含义是,对日益显现的供给过剩问题,要继续采取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适度压缩投资需求增长;对可能面临的内需不足、通货紧缩问题,要通过积极地促进消费需求增长,使内需增长保持快速稳定。只有把握好了这“两手政策”,才有可能避免出现生产严重过剩、需求不足问题,避免“中期变盘”的情况,从而使“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得到较长时间的保持。 扩大消费采取“稳房促车” 专家认为,虽然《建议》没有对扩大消费进入特别的强调,但未来的“十一五规划”必将着重强调。而对于扩大消费的前景,专家表示比较乐观。去年以来,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17个月保持12%-13%的增长态势,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随着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新消费热点将继续在大城市家庭中普及并进一步向中等城市更多的消费群体扩散,消费增长动力较强。不过,就业增长较慢及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制约消费增长潜力的发挥。如果“十一五”期间加大对消费增长的刺激,将可能在“十一五”末期出现消费率上升的转折点,届时投资增长的速度将逐步放慢,消费出现较明显的加速增长趋势。 在促进消费加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方面,参与起草的专家预计将有四大措施:一是在住房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上,采取“稳房促车”的消费政策倾向;二是把扩大居民的服务业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新的突破口;三是扩大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提供更符合大众需要的公共产品,同时降低消费价格或严格控制此类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降低居民的消费成本,促进各类消费品的合理均衡增长;四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制定更全面和更宽松的就业优惠政策,使就业增长逐步与经济增长同步,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这些措施都将放在“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位置。

㈡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四个重要转折点

所谓帝制的时期,也就是从公元前221年到辛亥革命爆发的1911年,这个阶段有超过两千内年的时间容,大概是2132年,当中发生了两次大的转折,一个转折就是14世纪的一个转折,另外一个19世纪,也就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后。
第二个林教授认为的时期,就是所谓的民国时期,也就是从民国元年1912年到内战的结束,1949年为止,这个是林教授认为的第二个时期,随即而来的就是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8、49年之间,林教授就视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个重大的转折。

到第四个时期,当然就很明显的,就是1978、79年之间,邓小平所领导的所开拓的所谓改革开放的年代到今天。

㈢ 求1980年至今发生的重要经济事件有哪些

首先1981-1990是一个经济周期 1981年中国GDP名义增长率 达到低谷为4.4%然后一直增长到84年的14.5%,最后在1990年到达低谷的3.3%。

80年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从1980年至1985年是中国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国民经济走上正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中国经济的转折点。
从1986年至1990年是中国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全面改革我国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六五”后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经济过热,成为“七五”开局的基础条件。经济过热局面成为整个“七五”期间不得不认真对付的难题。“七五”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986年到1988年9月,特点是经济发展持续过热,不稳定因素增加,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7%,;后一阶段从1988年9月到1990年,为经济的治理整顿时期,宏观紧缩出现了市场疲软,速度明显趋缓,工业生产年均增长8.1%

总的来说了就是2个5年计划。经济有了一波质的飞跃,后来由于产业结构出现了问题,实施了宏观调控。

1991-1999年,从91年-93年中国经济经过调整,一顿狂飙。分别为8.6% 13.6% 13.4%。软后逐渐回落到99年的7.1%。
其间又是相对于两个五年的计划。分别是八五、九五计划。
从1991年至1995年是中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八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8900亿元,年均增长l7.9%。
八五”计划设想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形成了总体开放的格局。这是关键所在。

1996-1999。
"九五"前两年,即1996和1997年,受"八五"后期物价大幅度上涨的惯性影响,市场物价继续保持上涨态势,各级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采取了一系列价格调控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1998和1999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则分别比上年下降0.8%和1.4%,年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新情况。由于长期积累下来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在新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充分暴露,加之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增幅大幅度下降,导致国外需求萎缩,市场商品价格竞争加剧,导致价格总水平连续两年下降。

-----------------------------分割一下---------------------------------
2000-2007年
为什么要把“九五”最后一年的,划在这个经济周期里,因为,2000年是一个小转折,经过了97开始亚洲金融危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扭转了自1998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的局面。由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消费市场、扩大内需的政策效果继续显现,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受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影响,国家相应地调整了国内原油基准价和成品油价格,带动了以石油为原料的加工产品价格回升,市场价格总水平出现反弹势头。
01-05年,“十五”期间,影响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中国外有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内有错综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受美、日等国经济衰退的影响,全球经济一路下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股市低迷,汇市不稳。从2001年的“9·11”事件,到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不断,再加上海啸、油价上涨、美元汇率持续走低等天灾人祸,给本已疲软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到2003年,中国经济结束了连续5年的反通缩,开始进入了新的经济增长期。然而,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和当年严重的旱涝灾害,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市场销售增幅明显回落、旅游业受到严重打击、交通运输量明显下降、出口订单减少、农产品销售受阻等等。2003年二季度GDP增长率从一季度的9.9%掉到了6.7%。
但“十五期间”,基本来看解决三农问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
直到07年,次债的正在到来(其实06年就暴露初问题了),加上中国楼市股市的泡沫严重,迎来了08的又一个转折,但我相信这次不会出现大问题,至少中国是的。中国经济一直是向好的。
。美国的布什政府的放松购房要求的刺激购房的政策,只是一个小小的导火线。这次次债危机,也至少一个更严重问题的表现。
这个更严重的问题,指的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增加了富人的收入,而中产阶级相对被挤压削弱。在医疗价格持续上涨的今天,一个年收入六万美元的三四口人的家庭,如果雇主不提供医疗保险,他们就买不起一年一万二美元到一万三美元的家庭保险。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有4700万的人没有医疗保险。在银行贷款条件松懈,中产阶级的经济实力被严重挤压,无法偿付贷款的条件下,就爆发了这次危机。只有增强中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才是解决这场危机的治本之路。说白了,赚的少花的多,能不出问题么。

㈣ 西方经济史具有转折性是的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转折性事件(500字左右)

1929年经济危机。
由于2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发展包含着局限性和不稳固性,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危机发生后,各国统治者采取了以邻为壑的短视政策,致命危机具有长期性、普遍性和空前的破坏性。危机对全世界影响巨大,并给世界经济发展留下深刻的教训。
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使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一切矛盾空前激化,结束了20年代出现的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局面。危机给各国劳动者带来了巨大灾难,激起了劳动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使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情绪高涨。资本主义国家内罢工运动、群众示威和农民运动重新高涨起来。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也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转嫁危机的斗争,出现了新的反帝高潮。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内迅速蔓延,法西斯组织相继出现。各国统治阶级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在经济和政治上普遍加强了国家干预和专横统治,日本开始实行武力扩张,德国则建立了法西斯统治。
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出现了各种货币集团和经济集团。1933年6月,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金融力量相对薄弱的德、日、意逐渐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了国际市场、资源相对雄厚的英、美、法面临着法西斯国家的争夺,逐渐捐弃前嫌,于1936年秋分别签证了《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三国黄金协定》,一定程度上调节了三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两种不同类型的帝国主义国家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
30年代的大危机给世界造成的损失和带来的影响发人深省,给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首先,它告诉人们,繁荣和危机总是密切相关、同时并存的。各国在发展经济时,不仅要关注目前的直接效益,更要着眼未来,要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清醒看到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危机,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
其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不同制度的国家要适应经济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内部机制和政策,并不断协调好国际关系,为经济的持续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
第三,经济和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各国政府和各国组织应承担起各自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从而有效地遏制危机,防止危机的恶化,扩展和延续。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要从根本上摒弃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和转嫁手段,在区域经济集团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的当今世界,国际合作尤显重要。

㈤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是在那一段时期 具体时间 当时发展什么行业的

1914到1918一战期间,棉纺织工业。

㈥ 中国历史上城市变化的一个转折点是在什么朝代

一、唐宋的坊、市制度及变化
1、“坊”和“市”的概念。
坊是指城里的居民住宅区。市在宋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主要用于货物聚散和商品交易。四周有围墙,与居民严格分开。
2、发展的历程及变化。
在秦朝的时候,就制定了管理“市”的法律;汉朝每个城市都有专供贸易的市,据说在都城长安东西“市”就有九处以上。
唐代“市”的形制建设更加规整方正,而且还建立了完备的市署官吏系统,对市场进行管理。唐代的长安设东西两市,仅东市就有二百二十行。《旧唐书·职官三》言两京诸市各有市令一人,丞二人,录事一人,府三人,史七人,典事三人,掌固一人。唐政府对市场的管理主要有三方面,管理交易、平准物价和定时贸易。
唐后期,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商业活动逐渐扩展到市以外的区域,扬州、汴州等大城市出现了夜市,不再严格执行坊市分开、日落闭市等制度。除了都市的商业外,农村集市贸易业发展起来,为了商业服务的柜房和飞钱相继问世。
宋初仍沿袭唐代在城市中实行封闭性的坊市制,除在空间上对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区分外,还在时间上对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给予限制。但在商品经济冲击下,政府不得不作出让步。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诏令开封府三鼓以后不禁夜市,百姓在三更前可以外出行走。宋太宗时期出现侵街现象,临街设邸店的事情时有发生,政府禁不胜禁。宋仁宗景佑年间(1034-1038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1068-1077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政府禁令松弛,阻碍商品交换和限制生活自由的坊墙纷纷被推倒或拆除,封闭式的坊市制彻底崩溃,开放型的城市新格局逐渐形成:居民住宅可以直接临街开门,商店也不再受市的制约,城市成为扩大化的市,商店、作坊和住宅区混和的新型街道出现。出现各种不同类型的集市。唐朝时农村出现的集市,北宋扩大,在城郊和乡村的“草市”广泛兴起且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是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和朱仙镇。早市和夜市昼夜相接。
二、城市的发展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及变化。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封国建邦,以屏周藩”。吸走后期,各有差异的筑城规制渐遭破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旧城增修扩充和新城建造蔚然成风,新建的城市从规模上超过东周的都城。进入战国时期,政治上兼并战争愈加剧烈,七雄争霸的局面最后形成。经济上,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繁荣及人口的大量增长。城市的空前发达与性质的转变是这二者交互作用的直接结果。战国时出现的新的类型的城市重要是郡县城。形成了国、郡、县、乡等一套较为系统健全的统治机构。设县之处必有城,城市之邑多为县。
最突出地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城市性质的变化,即城市的构成由以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王城、相对独立的诸侯国都及卿大夫采邑为主,变为以封建国家的都城及作为其股肱的地方行政管理机构——郡县城为主。从三代以宫庙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到由主要作为政治中心的“城”和主要作为经济中心的“郭”两大部分共同组成城市,这是春秋战国城市性质转变的最根本性的标志之一。随着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工商食官制度解体,私营工商业力量成长壮大。作为政治、军事中心的城市,一般也是工商业发达的都市。扩大了的城市中产生了新的功能分区,位于郭内的闾里及工商业区扩展迅速。不少都城遗址如齐都临淄、燕下都、秦都咸阳等都发现了若干大规模的手工业作坊。与之相应的是商品经济的兴盛发达,“市”已发展为城市个阶层人们公开交换物品的场所。战国时期的齐、燕、秦等国的都城都设有若干市。工商业的发达导致了城市经济的兴盛。至此,中国古代城市脱离了初始状态,城市经济和城市生活达到非常繁荣和集中的程度。可以说,把“城”与“市”凝为一体的城市是在此期开始出现的。
2、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城市的兴衰变化。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朝开凿了贯通南北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唐时的交通四通八达,海上的“丝绸之路”以及江南经济的发展;隋唐又是当时的欧亚的“文化圈”。所以隋唐初年的城市发展较快,出现了像长安那样的国际大都市以及广州那样的港口城市。
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藩镇割据,军阀混战。从城市结构和管理体制来讲,坊市体制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四月诏规定:官府于界内修筑道路、仓场、营房,允许民间在道旁随便营造房屋。新的街道制度已经形成。这一时期,城市兴衰变化较大,军事力量(如藩镇)逐渐渗透到城市管理当中,坊市体制逐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开始向街市制发展。
唐代对街衢的管理主要体现在警卫、治安方面。以长安为例加以说明,负责长安城六街巡逻、警备任务的,是左右街使,隶属于金吾卫系统,统称金吾街使。街使之下,又于城门、坊角设武侯铺。武侯铺执行六街的巡逻、警备任务。
唐代对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种种限制,如唐令规定一般百姓的住宅占地面积,还规定了官员及庶人宅舍的营造等级,有时甚至对人际间的言语交流也加以限制。唐政府还很重视对城市环境的管理。在唐代皇帝的诏令中,有植树绿化城市、保护城市环境的内容。唐代法律中也有保护城市环境的明确规定,坊市制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城市管理制度,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坊市制崩溃以后,厢坊制代替坊市制,成为新的城市管理制度。
唐代的城市管理制度以相对封闭的坊市制为核心。坊市制的中心理念,即把城市中的居民生活和商业活动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坊与市)内,实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制约。唐代都城长安的外郭城,除坊与市之外,还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空间区域,即街。因此,唐代城市的管理区域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坊,二是市,三是街。这种分区管理的模式,是唐政府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产物。
唐代的坊统一以鼓声为准,由坊正负责坊门的启闭,违反规定就要受到处罚。夜晚全城街道实行严格宵禁,即便是官员也不例外。居民被固定在坊内封闭的空间里,不得破坏坊墙。
3、宋代城市的发展原因和变化。
宋代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非常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经济重心南移;城市经济繁荣。宋代时期,“市”和“坊”的界限和限制崩溃。宋代在行政管理制度中,首先出现了以军事管制为基础的厢,后又形成了坊、厢、府州县多级政体制,其次建立了军巡制度,又增加了住房、服饰、日用等方面的等级规定,健全了防火、防盗、环境卫生、排水、交通等公共管理职能。
坊市制的崩溃和厢制的建立,是中国古代城市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以街道地段为单位的城市管理取代小区式封闭型强制管理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宋代的街坊、厢坊,使城市成为一个开放的社会,随着居民结构的平民化、多元化,城市文化取向与物质消费的世俗化,整个城市社会重心下移,城市呈现新的面貌,城市管理面临诸多新问题。到南宋时期,开放型的新城市格局已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这标志着中国城市格局从封闭古典型向开放近代型转化,从此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宋以后,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坊墙纷纷被推倒或拆除,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逐渐被打破,城市格局由封闭开始走向开放。
4、明清城市的发展原因和变化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加之区域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市场网络的体系的形成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等原因。这些都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形成了挑战,使得市民的生活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的规模也在扩大。明清时期的城市分三个层级:交通枢纽城市。例如上海、天津、广州等。中等商业城镇,例如:开封、洛阳等。农村集市。
5、我国古代城市的特点
城市的功能发生变化,对政治中心依赖性逐渐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并没有放弃;城市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体制不断的完善;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更影响城市的商业活动;江南城市的崛起和发展壮大。
总之,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是城市形成的物质基础;“坊”和“市"界限的打破和崩溃以及厢制的出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政府的管理和建设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城市的发展和壮大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㈦ 求形势与政策考试题的答案

先声明,本人一直不是很喜欢和提倡完全把买的资料或别人的东西直接抄上去了事,方是方便,不过到时所有试卷全是千篇一律的答案,弄得自己没有点特色和风格,那才是非常雷人的事,所以这种东西还是自己整理的好,当然这份答案和到时我要写上去的撒,不过质量都一样。如果要用的话到时改下加点自己的话随便云云下就可以了。同时作为荣幸的形教闭卷考生之一,必须特此在这里问候下笑姐.(PS:你也是SCU的吧)
1、2009年中国外交有哪些新看点。

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将今年的中国外交工作概括为四点:一条主线、两大重点、三项工作、四个方向。他说:第一,抓住“一条主线”,就是要全力为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服务。 第二,要抓好“两大重点”工作,即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要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服务好;要抓好中国国家领导人参加重大的国际多边会议活动的准备工作和实施。我们要通过中国参加这些活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第三,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搞好安全外交,切实维护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利益;二是要加强人文外交,进一步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合作。三是继续抓好领事保护工作,要切实维护中国公民和企业在海外的合法权益。现在中国的国民出国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同其他国家的合作越来越多,在这方面的领事保护工作一定要做得更好。第四,要做好“四个方向”工作。即促进我们同大国的关系稳定发展,进一步搞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更加积极地参加有关全球性的和地区热点问题的妥善解决。 另据透露,中国政府已将今年中国外交的中心任务确定为:全力以赴,为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继续扩大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为中国为世界人民谋求幸福!

2.简述如何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心的突出矛 盾和问题。

1、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才能更好更快地建立起一大批现代化农业企业,有利于农业新技术的及时推广和新型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田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使宝贵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作用,从而真正实现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这一目标。

2、只有通过改革,并合理做好大多数农民转入非农业经济领域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就近安家等方面的工作,才能真正确保“全体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人民网强国社区

3、大部分农民集中居住后,可降低生活成本、创造就业机会和减少对居住用土地的占用。首先,农民集中居住后教育、医疗、交通、通信、水电等生活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会有很大提高,因此人均费用相应降低。其次,农民分散居住时有些服务行业因成本高而受到限制,集中居住后会因成本降低而得到很好的发展,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大批新型小城镇和农民集居中心的建设,表面上看要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实际上最终是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资源。目前农民家家种地,户户有不少农具,所以农民的房子都盖得很大,改革后可通过对大多数农民迁移后住宅的合理设计从而节省大量的土地。

第三题我们没有考

二论述题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是什么?根据您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 理解,谈谈您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我们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合理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具体对我自身来说,我要求自己做到以下三点:

一、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班级、部门工作

我们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班级建设和学生会社团工作,促进班级团结,带动班级的学风建设,积极组织社团工作,配合学院里的协调发展就是最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层面。将一个班集体和自己所处的社团的发展看成一个统一体,据此将学习、活动、生活结合起来,面面俱到,科学规划,层层深入。首先要做到的是集体的团结,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就可以提高集体的凝聚力,这样工作就清晰,就好开展了。然后可以采取局部带动整体的方法,各司其职,通力合作,让热衷于学习的同学负责带动学风建设,让积极活跃的同学负责提高活动能力,让能力突出的同学负责丰富生活。充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感染每一个同学,达到建设中双赢的效果,让大家都有所收获。

每一项工作中都可能遇到困难、挫折,但我们需要坚定、勇敢,向往美好。当某一个集体建设环节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主动找主观错误,科学地分析问题,是决策者的错?还是实施者的错?要纠正一项错误就要要找出错误的各个环节,才能及时解决问题。而不是针对个人,错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个人发展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要注重个人的自身发展,努力增加知识的积累和加强品德修养。发展需要全面,学习本专业理论知识是前提,学会应用是重点。每一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多个学科融合。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着眼于实际,把视野拓宽,多深入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利用课余时间丰富自己的学习系统。就比如我们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的知识很广泛却不深入,它就像个系统框架,如果不往框架内增加相关知识,那感觉就很空泛,觉得好像懂得了很多,到实际应用时才知道内容如此少。

然后,发展需要协调。对自身来说,成长如果只是学习知识,就好比营养不良,因此自我要求方面必须加强道德修养。要做事必先学会做人,做事要知识要经验,做人就要靠品德修养了。在多元化的时代里,各式各样的价值观充斥着整个社会,在不少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我们必须坚定自己的信仰,坚定正确的立场,用科学发展观强化我们的思想,思想统领思路,指导我们的行动。

最后,发展需要统筹兼顾。个人的发展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促进发展的速度。当社会利益达到最大化的时候才有个人利益最大化,所以个人利益要遵守社会利益。我们不断增强自我发展的时候,也要不断的关注社会的发展,不一定每个大学生都要做“砖头”摆在最需要的地方,但是一定要摆在适合的地方,这样才能体现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筹结合,也就在社会里实现了个人价值。

三、用科学发展观规范生活

把科学发展观用于平时生活中,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一旦成功将是种突破。生活是个很冗长,很繁琐,也是个很自在,很快乐的过程。这之中会产生很多困难,很多障碍,学会用发展的心态看待,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那很多难题将不会长久。多给生活添加些创新,增加点内涵,那生活将更丰富多姿。困难不再难,美好将更美好,个人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社会主义的理想最终是可以实现的。因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员,我必然要学会在具体生活学会从科学的角度来应对生活中的高低起伏,面对挫折不停下脚步,面对成功不沾沾自喜,始终做到心态上的积极向上,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科学发展观让我们的工作学习有了可以借鉴的依据,让我们能按照正确的轨道来追求自己的目标,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中的一份子,作为祖国未来建设发展的一部分,我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在整个大学乃至整个人生的过程中,科学规划,积极发展,奋勇向前,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思同学之所思,急同学之所急才是科学发展观啊,我悟了~!!!!!!!!!

㈧ 古人云:“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转折时期,我

答案B
古语强调的是公民对国家的义务,①不符合题意,②正确;在国家改革开放专和社会发展重大转折时期,我属们不能置身其外,而是要积极参与,③正确;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就国家对公民而言的,非公民个人的选择,④不选。

㈨ 中国第一次转折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

一、两次伟大历史转折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第一次伟大历史转折发生在长征途中,以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为标志。在党和红军处于生死攸关之际召开的遵义会议,批判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结束了第三次“左”倾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遵义会议后十四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建国以来历史的伟大转折。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第二次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了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开辟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并逐步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只九年,国民生产总值就翻了一番;到二十世纪末,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正向着在二十一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迈进。

可见,中国共产党八十年光辉历程中经历的两次伟大转折,形成了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核心的两代领导集体,在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开辟了两条通向胜利的新道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㈩ 如何在世界经济关键转折点推进全球化

第一,通过创新驱动经济增长。世界正在步入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时代,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因互联网而发生变革。2016年,G20杭州峰会通过了《G20全球投资指导原则》,为适应时代的变化,世界各国需按照《G20全球贸易增长战略》来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双向开放,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动力。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计划在未来五年将进口8万亿美元商品,在吸引6000亿美元外资的同时,对外投资将超7500亿美元,出国游将超过7亿人次,这些将创造大量有效需求和供给,直接拉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

第三,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提出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全球合作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朋友圈正在扩围。为促进经济增长就要加强资金、人员、信息往来和互联互通,促进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强面向全球的自贸区网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第四,世界经济增长需要加强全球合作。世界经济要增长就需要各国一道携起手来,加强国际合作,可以通过“一带一路”来贡献中国方案,分享中国智慧,来增强世界经济增长的活力。促进全球经济有序发展,解决贫困问题,提升工业化水平,增强世界经济增长。

第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扩大开放,需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品高标准保质量贸易。2008年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尚未走出金融危机阴影,发达国家同样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目前中国正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的改变,促进经济质量更好增长,将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和本质发生了根本改变,由发达国家引领的全球化已经转变为客观上由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国家来共同参与、引领。以中国等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正在发掘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创新增长方式,推进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总之,经济全球化不仅不是增长困境及金融危机的原因,而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必然走向,是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必然趋势。中国将与世界各国一道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深入推进全球化,进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阅读全文

与在经济发展发生转折时期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