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竞争的需要,是企业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企业能依靠廉价要素的低成本维系自身的市场竞争优势,获取利润。(2分)②但企业要增加利润主要依靠科学发展观,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品结构,自主创新,(3分)自主创新有利于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打造自主品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销量;(3分)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利润。(3分)经受国际经济的外部冲击(1分)
❷ 浙江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急急急
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是我省经济的一大特色,也是我省体制机制优势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以后,我省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一个从开始起步到实现第一次飞跃的发展历程,总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发展水平和竞争力也逐步提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发展大趋势,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亟待提升,正面临着努力实现二次飞跃的历史性任务。本文对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现状及主要特征、先发优势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民营经济实现第二次飞跃面临新的形势进行了分析。
一、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回顾
按所有制经济成分划分,可以将国民经济划分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港澳台和外商投资经济。通常我们将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称为民营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完成了第一次飞跃。回顾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民营经济以集体经济的大发展为主要特征。
这一阶段集体经济尤其是工业领域的集体经济所占比重大幅上升,个体私营经济进入初创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和城镇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城镇和乡村集体工业为主要特征的集体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78年,全省集体工业增加值仅17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6.2%。到1990年,集体工业增加值已达223亿元,比重达到 61.3%,12年时间集体工业所占比重上升了25.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个体私营经济随着改革政策的逐步推出,以及出于谋生和对致富的渴望,开始进入初创时期。但在那个年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还受到很大限制,不少私营企业出于尚未解决合法生存的疑虑,或者为了少惹麻烦,迫不得已戴上了集体所有制的"红帽子"。因此,到1990年,当集体经济占GDP的比重高达53.1%时,个体私营经济所占比重仅为15.7%。
第二阶段: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民营经济以个体私营经济大发展为主要特征,集体经济开始萎缩。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发表,犹如春风给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气象,民营经济迎来了第一次飞跃的机遇。1997年与1991年相比,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由100.3万户和1.1万家增至153.2万户和9.2万家,从业人员由155.8和16.9万人增至256.4和135.5万人,注册资金由40和7.3亿元增至219.9和470.6亿元。在工业领域,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1991-1997年,个体私营工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5.5%升至1997年的40.6%。经过这一时期的发展,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由1990年的141亿元增至1997年的1564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由15.7%上升到 33.7%。
在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集体经济由于改制等原因开始萎缩,占GDP的比重大幅回落,由1990年的53.1%下降到1997年的36.7%。
第三阶段:90年代中后期至今,民营经济获得了新一轮的发展,但更多的表现为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形式。
党的十五大的召开及随后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民营经济的政治合法性,从此浙江民营经济在一个更加宽松的政治、政策和社会舆论环境下开始了新的一轮的蓬勃发展,并完成了民营经济的第一次飞跃。2002年,我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9.0%,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7.1%,比1997年上升了13.4个百分点。这一阶段民营经济的产权形式更多的表现为产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形式。一方面,是由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步伐不断加快;另一方面,经过若干年积累的个体私营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客观上也产生了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联合、并购、合作的要求,于是产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等混合民营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以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为例,1998年私营独资企业为952家,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为937家,分别占私营企业单位总数的42.3%和41.6%。到2002年,私营有限责任公司达7467家,占私营企业单位总数的72.5%,比1998年上升了30.9个百分点,私营独资企业2252家,所占比重下降为21.9%。从个人资本金的分布来看,也更多的分布于产权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以及私营企业中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等混合民营经济中(见表1)。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作用
1、民营经济发展全国领先,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较高。2002年,我省民营经济创造增加值5375.7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69%,其中集体经济创造增加值1708.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9%,个体私营经济创造增加值3667.6亿元,占47.1%。与经济较发达的省市比较,我省民营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处于较为领先位置,2002年,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比江苏(28.3%)、山东(29.1%)、上海(9.0%)高出18.8、18和38.1个百分点。2002年广东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3%,比我省低0.5个百分点,但广东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比重远高于我省,因此,广东的个体私营经济比重也比我省要低。
2、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了我省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综合实力的增强。一是民营经济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按现行价格计算,1979-2002年,全省GDP的增量中有69.1%的贡献份额来自于民营经济。二是民营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2002年,全省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已占到全部从业人员的88.2%。1979-2002年全省新增就业人员1063.6万人,其中民营经济增加从业人员908.88万人,占85.5%。三是民营经济成为税收收入的重要来源。2002年,全省民营经济税收收入达到769.81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达到60.6 %。四是民营经济成为外贸直接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全省民营经济直接出口额达88.6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0.1%,比1997年提高了23.5个百分点,如果加上民营企业经国有外贸公司渠道出口的部分,比重还要更高一些。五是民营经济投资成为我省投资需求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2002年全省民营经济投资完成额达2159.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完成额的62.2%。六是民营经济发展对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农村居民为例,2002年与1997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由1496元增加到2437元,占全年人均总收入的比重由31.7%上升到39.6%,2002年对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增长的贡献份额达65.8%,而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大部分是依靠民营经济发展得到的。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由一个经济小省发展成为经济大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营经济发展得早、发展得快。如果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看成是第一次飞跃,那么在这一时期,我省民营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以量的扩张为主,散、小、低特征比较明显。2002年与1991年相比,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由100.3万户和1.1万家增至152.9万户和24.7万家,分别增长52.4%和21.5倍;从业人员由155.8和16.9万人增至275.6和404.0万人,分别增长76.9%和22.9倍;注册资金由40亿元和7.3亿元增至359.4亿元和2156.0亿元,分别增长8倍和294倍。但从个私经济的总体发展状况看,散、小、低特征比较明显。根据2001年基本单位普查库资料,全省工业独立核算法人单位数为154789家,其中规模以上单位数(指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为18626个,仅占12%,规模以下工业法人单位数占了88%。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生产的产品也以小商品多、大商品少,低档商品多、高档商品少,普通商品多、名牌商品少,生活消费类商品多、生产投资类商品少等粗放增长为特色。
2、总体上仍以创业和原始积累为主。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虽然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一些企业也已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进入再次创业阶段。但从总体来看,仍处于企业规模较小、产业层次较低的原始积累阶段。2002年,全省经工商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平均注册资金只有87万元,即使在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中,平均每个私营企业的实收资本也只有443万元,是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42%,相当于国有企业平均实收资本的12%,股份有限公司的7%,外商投资企业的17%。
3、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传统家族制管理阶段。浙江的民营经济主要是以千家万户自发创办家庭工业的形式逐步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路径使得大多数企业停留在传统型家族制管理模式。由于传统型家族企业产权的稳定性、决策的灵活性、领导层内部的一致性、利益动力的有效性等优点,一方面易于被大多数民营企业所选择,另一方面,在创业和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企业的发展确实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在这一管理模式下,只要外界还没有影响企业生存的巨大压力,民营企业进行自身的制度创新动力不会太强。因为,企业进行制度创新,就必须打破传统型家族制管理模式,这对苦心经营多年的创业者及其家族成员来说都将面临处理家族和企业发展关系的若干痛苦抉择。一些家族企业为避免这种痛苦抉择,宁可满足于现状,安稳地求取既得利益。
4、经营领域有所拓宽,但仍相对集中于工业领域。浙江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布从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产业为主转变,然后再向第三产业发展(见表2)。但从总体上来看,由于受市场准入等限制,民营经济仍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的工业领域。
从工业内部行业分布看,虽然民营经济除了国家垄断的行业之外,几乎涉足工业各领域,但仍相对集中。2002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总产值中制造业所占比重达到99.4%。在制造业内部,私营工业企业又主要集中于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2002年这五个行业总产值占全部私营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1.6%、8.1%、7.7%、7.3%和6.1%,五大行业合计所占比重达50.8%。
三、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处于领先优势的机理分析
2002年,浙江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在改革开放之初计划经济对浙江经济的控制力相对较弱。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浙江国有企业少,国家投资少,计划供应的物资和产品也少,就当时的体制而言,浙江处于劣势地位。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时期,这一体制劣势反而转变为体制优势。1978年,全省集体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55.7%,其中集体工业增加值占36.2%,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很多。集体经济比重高,国有企业少,就意味着计划经济的生根和控制程度比较薄弱,这就迫使浙江的企业从市场上去寻找原材料和销售渠道,也就有可能从计划经济最薄弱的环节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率先进行市场导向的改革。浙江的民营经济就是在率先进行的市场导向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2、浙江具有悠久的商品经济发展历史和人文传统。浙江的文化是以传统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勤俭、和谐与秩序。从海洋文化讲,有开放意识、风险意识、经营意识、金融意识、创新意识。改革开放政策解除了束缚人们思想与行动的条条框框,使浙江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迸发,很多创新都为全国开了先河。因此,浙江人的创业精神、致富欲望、投资意识、盈利动机和刻苦勤奋的劳动态度,以及众多的能工巧匠和外出人员,都为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政府相对宽松的管理,为浙江经济制度变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浙江的特点是人多地少,国有企业少,国家投资少,这就迫使广大人民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因此,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个体、私营经济在浙江得到迅速发展。但在党的十五大关于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之前,产权制度的实际供给仍然是受政治约束的。在那样的历史背景下,浙江民营经济得以制度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浙江各级政府在制度变迁中采取了一些默许乃至支持的做法,使得浙江民营经济能超前发展。如浙江省政府从实际出发,较少对群众自主的创业行为设定各种禁区,较少明令禁止,较少大面积打压。这种默许的做法,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支持,形成中央和基层群众之间的一个缓冲,有利于推进制度变迁。这种被浙江学术界一些人士称之为"无为而治"的领导方法,其实质是经济民主,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群众的制度选择,使千百万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体,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洋溢着持久的积极性。
四、民营经济实现二次飞跃面临的形势
目前我省民营经济所占份额可谓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然而浙江经济要加快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就必须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实现民营经济的第二次飞跃。面对第二次飞跃,浙江民营经济面临以下变化趋势:
1、民营经济发展的政治和政策环境发生了变化。首先,民营经济的政治合法性得到了确立。十五大后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个体、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庄严地写进国家根本大法,使民营经济的政治合法性有了宪法保障,为浙江民营经济的二次飞跃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政治环境。其次,社会对浙江民营经济的规范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无序竞争、低价倾销、仿冒伪劣、环境污染、就业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等问题,随着信用浙江、生态省建设等战略目标的提出,对民营经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能力、重视环境保护以及保障就业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加规范的要求。
2、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我省民营经济凭着创业起步早、市场化程度高、机制灵活、反应灵敏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但随着我国短缺经济的结束,经济运行的环境已经发生了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根本变化,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已是需求约束型的经济环境。同时,消费者选择产品也已从实用型趋向完美型,产品的高质量、高标准、高品质成为消费者追求的目标,亦成为生产者角逐的焦点,低品位的产品逐渐受冷遇并将被淘汰出局。那么,以粗放增长、外延扩张为特征之一的我省民营经济所面临的市场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何面对变化了的市场,将是我省民营经济能否再创辉煌的关键。
3、竞争对手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民营经济是在与机制僵化的国有企业竞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的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民营经济的竞争对手已是改制后竞争力大大增强的国有企业、国内其他省市也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以及国际跨国公司,特别是与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跨国公司的竞争将会非常残酷。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必须遵循WTO的游戏规则。这给我省的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创新思维,强化内部管理、提升产业结构、加强人才培养等提出了新的挑战。
4、民营经济自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据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资料, 1998年,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到1亿元的私营企业单位数为95家, 1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单位数为35家,2002年分别上升到670和365家,占私营企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上升2.3和1.9个百分点(见表3)。二是民营企业自身成长需要进行制度创新。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经营领域的拓宽、技术层次的提高、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家族制管理制度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要求民营企业对家族企业进行家企分离的改革,完善产权治理结构,提高内部管理的科学性,以适应加快发展和市场形势的需要。
❸ 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四个特点共同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一、浙江民营企业制度变迁的历程
改革开放多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的制度变迁,是一个老百姓自发地发动、组织、实施的过程。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尊重群众的创造,因势利导,制定政策,推广股份合作制、公司制等混合所有制组织形式,倡导走现代企业制度之路,无疑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一)以“家庭企业”为普遍形式的初始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是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家庭企业是这一阶段最普遍的组织形式。这一时期,浙江大力推进商品经济,促进市场的发育,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注重培植各种经济主体,调动各级地方政府和群众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合理运用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从而形成地方国营企业、街道企业和乡镇企业持续发展,城乡居民投资兴办的小作坊、小工厂、小店铺应运而生,个体工商户规模日益壮大的良好局面,集体、个体、联户等“体制外”经济成份“异军突起”。1990年,乡镇企业达到49.41万家,总产值达到30.30亿元,占社会总产值的15%,个体工商户达到100.44万户。
(二)以“股份合作制”为典型形式的过渡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前期,浙江民营企业的制度创新经历了以股份合作制为典型形式的过渡阶段。1984年,温岭县工商局注册了一家名为牧屿工艺品厂的企业,成为全国第一家取得合法身份的股份合作企业。1986年,原黄岩县委发出了《关于合股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成为全国第一个鼓励、支持股份合作经济发展的官方文件。1987年,温州市政府颁发了《关于农村股份合作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的文件,此后又相继颁发了7个关于股份制企业的全市性文件。到1993年前后,我省的股份合作企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仅温州就有近40000家,工业产值占了温州市的50%。这一时期,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大量的农民和城镇居民个人投资兴办实业,民间投资十分活跃,一些上规模的个体工商户成为独立的负有限责任的法人实体。原有的国有、集体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以民间资金为主的资本结构。股份合作制等新型企业组织广泛兴起,民营企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三)以公司制为代表形式的新阶段。90年代以来,《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和《公司法》的先后出台,公司制企业逐渐成为民营企业的代表形式。这一时期,浙江民营企业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营造新的优势,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制度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民营企业购并国有、集体企业,实现低成本的快速扩张。比如温州人本集团购并了河南西平轴承厂、上海中国轴承厂青浦分厂后又整体购并原我省行业龙头企业杭州轴承厂;德力西集团公司继1999年2月收购上海整流器总厂后不久,又以合资控股方式购并了山东济南开关设备厂,同年12月份又整体收购了杭州西子集团公司。实践证明,民营企业通过这种购并行为,充实了更为丰厚的资源优势,拓展了发展空间,实现了低成本的快速扩张。
二是民营企业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造,为构筑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适应股权结构的变化,股东较多的企业都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我省民营企业的主要形式。如正泰集团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经过工厂制、公司制、集团制、控股制四个阶段的发展,建立起母子公司管理体制和以集团股份公司为投资中心,以专业公司为利润中心,以生产公司为成本中心的三维矩阵管理模式,实现“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
三是民营企业与国外资金、品牌的联合与合作,不断开拓国际市场,逐步走上国际化的道路。夏蒙服饰公司与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杰尼亚服饰集团公司合资,组建新的夏梦·意杰服饰公司,把“夏蒙”品牌的西服推到全国、推向世界。万向集团、奥康集团等企业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与接轨,开展国际竞争与合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四是民营企业实行行业内的强强联合,全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2003年5月,十大中国锁王中的四大锁王五洲、坚士、霸力、宝得利和其他4家制锁企业合并组建中国锁业航母强强集团公司,注册资金高达1亿元,原固定资产、流动资金总额约达15亿元并入集团进行运作,集团刚成立的一个多月就接到订单3亿元。之后,温州40家拉链企业又进行了资源整合;今年初,65家温州家具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也横空出世。他们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网络,全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以上材料可以看出:各种经济形式是相互依存的。
❹ 关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材料,急!
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浙江传统商业文化和金融文化的支撑,区域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现代工业社会与传统农业经济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具有本质上的差别。一般来说,传统的小农经济要求的是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只要做到循规蹈矩就行;而现代工业社会要求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力资本和企业家,没有创新意识要想在市场竞争社会立足简直是不可能的。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实践经验也表明,现代经济增长或工业化,首先离不开人的思想观念的更新或人的现代化。经济学家英格尔曾经尖锐地指出:“当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它的国民不经历这样一个心理上和人格上向现代性的转变,仅仅依赖外国的援助、先进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引进,都不能成功地使其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影响经济发展的路径是:传统文化对工业化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人的观念进而实现的。传统文化通过其长期积习而成的观念,对生活在本区域内的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塑造出具有不同文化禀赋的人群。而这些具有不同文化禀赋的人群,适应现代经济的能力是不一样的,这也就决定了各区域的经济选择是不一样的,进而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
一、浙江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及其与现代经济的兼容性分析
按照笔者的观点,从人文地理学出发,可将中国文化划分为"中原传统农业文化区"和"东南功利文化区"两大部分。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其辐射范围遍及中西部广大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地区,自古以来,这里一直是以农耕经济为主,小农思想根深蒂固,人们的观念保守。这种传统文化所以抵制现代化,不仅因为它是一种僵化的价值观念、思维定式,制约着人们思想什么,怎样思想,而且还因为它是一种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制约着人们去做什么,怎样去做。在它的长期熏陶和习惯作用下,一切与之不符的说法和做法、倡导和实践,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可疑的,甚至都是邪恶的,要么受到温柔的冷遇,要么受到严厉的封杀。这种思维机制使人们思想僵化,观念保守,不思进取,害怕创新。
"东南功利文化区"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其主体构成是吴越文化,其范围包括江浙及其附近地区。远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河姆渡文化和良诸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文化独具异彩。自唐宋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政治中心从黄河流域转向江南,文化中心也随之移向吴越,其间经过了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三次大融合。近代以来,东部沿海一带一直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熏陶,形成了本地文化与西洋文化的广泛交流,吴越文化终于从传统的农业文化,转化为商业气息浓厚的商业文化,并在我国各文化副区中冠领群雄,水平最高。
吴越文化从纵向上看,是在传统与现代的反复碰撞中发展的;从横向上看,吴越处在我国传统的大陆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两大板块的交锋地带,这就使得其文化具有海陆两种成分,并进而发展成传统的伦理本位主义与现实功利主义两种性质的交流和融合。
作为吴越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浙江文化除了拥有"东南功利文化区"的基本因素外,还有自己的独特性。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素称"文物之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永嘉文化"为主体的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文化特色。浙江文化的主要特征表现在:第一,具有鲜明的"善进取,急图利"的功利主义色彩。第二,具有"富于冒险、开拓进取"的海派文化传统。这主要是因为傍海而居、出海而航的生活生产环境,培育出了浙江人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开拓冒险的精神。第三,具有浓厚的工商文化传统。浙江文化自春秋战国范蠡大夫弃政从商以来,就形成了蓬勃的尚利文化,"工商皆本"的思想几乎是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第四,具有"崇尚柔慧,厚于滋味"的人文情怀。江浙文化尊重人欲,重视家庭和家族的血缘亲情关系,这与"存天理,灭人欲"的儒家文化导向很不一样。由此可见,浙江文化与我国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有区别的。
浙江文化具有内生的创新冒险精神,其总体特征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勇于创新,注重功利”。创新冒险精神是浙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巨大的生机和创造力是其文化的生命能量;功利主义和自然人性观构成了浙江文化的人生观基础。浙江人讲究实际、注重功利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浙江人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自主创新、敢为天下先的思维品格,构成了浙江人在经济改革中致力于制度创新,实现体制外增长的精神动力;善于经营、富于机变的文化性格,赋予浙江人在适应市场机制中胜人一筹的素质和优势。
浙江文化蕴涵的自主创新精神与现代经济具有内在的兼容性,它对浙江企业家阶层的形成具有内源性的影响。正是这些潜藏在浙江人意识深处的独特的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苏,造就了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民间企业家,使浙江大地在改革开放之后很短的时间内,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农民企业家,从而为民营工业的发展做好了人力资本方面的准备。以浙江温州为例,温州市总人口为600多万,其中有200多万人在办企业或从事市场交易活动,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以至形成了“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的说法,“温州模式”的形成,正是温州上百万民间企业家勇于创新的杰作。改革开放以来,正是在大批企业家的主导下,形成了浙江“制度创新”的浪潮,从而推动了浙江工业化的进程。
❺ 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
“民营经复济成就了浙江,是浙制江的瑰宝,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们。”目有疾,自当医。而这种医治,不仅要给予其应急性的资金支持,更要着力约束资金流向,规避应急贷款再次流入资本市场的风险,引导中小企业走向实体繁荣的康庄大道。由此而论,根治温州企业近年来从房产到能源再到古董的炒作之风,才能矫正被扭曲了的经济结构,才能尽量减少无谓的行政干预,才能重新提振实业起家的勇气与辉煌。
❻ 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为什么说是老百姓闯天下
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发展,主要取决于区域经济模式虽然浙江省的资源少但人才回资源和答海洋资源发达,但是这些人力资源又是从哪里得来的呢?我认为浙江省的人才是老百姓。在浙江省中每个人都有充分尊重和发挥的创新能力。
可是浙江也是一个草根性的经济非常有生命力 是内生 也就是内生的民营经济 让老百姓创业和创新的精神在浙江土地上再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浙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就是老百姓成了我们的主力军
但在当今这样的金融危机时刻也需着手解决一下各个问题
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是经济发展的转变
三是空间布局的转变
四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❼ 近年来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状况,要详细数据
民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快、比重高、贡献大,是温州经济的重要特点。这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西部大开发、国有企业改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战略决策,浙江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重大决策,并采取了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一系列新举措,这些都给温州市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根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坚持从温州实际出发,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引导、服务和管理,促进了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从温州情况看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l. 民营经济是推动温州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前,温州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这20多年,温州的经济发展很快,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经济总量、财政总收入在浙江省的位次,分别由改革开放初的第4位、第7位,上升到现在的第3位。温州用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生存命题”到“发展命题”的跨越,主要靠发展民营经济。现在,全市个体工商户24.3万户,民营企业3.7万家,民营企业的数量、工业产值、上交的税收、外贸出口额分别占全市的99%、96%、75%和95%。
2. 发展民营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温州是浙江省人口最多的地区,人多地少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很大。这些年,通过发展民营经济,产生了“3个200万”的效应,就是有200万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有200多万外来人在温就业,有200万温州人在全国各地和海外经商办企业。值得—提的是,走出去的温州人又给当地创造了成百上千万的就业机会。现在,温州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企业职工总数80%以上。温州之所以没有其他一些城市那样大的就业压力,主要得益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3. 发展民营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从温州的情况,落实“两个大局”思想,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最主要、最有效的途径是发展民营经济。现在,温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已经分别达到16035元和5548元,在浙江省的位次,分别由改革开放初的第7位、第10位,上升到现在的第l位和第5位。目前,温州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10项指标在全国均名列前茅。这些年,先富起来的温州人,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参与外地国有企业改制、在全国各地创办市场,在实现自身更好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4. 发展民营经济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实现形式。发展民营经济,把发展“为了人”和“依靠人”很好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人的发展欲望,满足了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也增强了温州人的风险意识和创业意识。“人人想当老板、人人争当老板,人人都有创业冲动”,这是温州发展的动力源、活力源。温州能有今天的局面,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把群众的创业热情激发出来了,使每个人都有强烈的创业冲动。
5. 温州发展民营经济也为全国其他地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过去,温州发展民营经济的路走得比较艰难,不仅是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候还要背着包袱过河,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沉痛的教训。不管是经验还是教训,都可以使其他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减少成本。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地给他人以启示,这也是温州的一个贡献。
二、当前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态势
1. 民营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加快向质量型、集约型转变。其主要表现:一是产业集群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已有“中国鞋都”等26个国字号生产基地;鞋革、服装、电器等10个重点行业产值已经占了工业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三;重点行业中有8类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金属外壳打火机高达95%。二是企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近三年,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翻了一番,规模企业产值比重已经达到45%以上。已有企业集团180多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的有3家,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有36家。三是企业技术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全市企业与国内外10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关系,有800多家民营科研机构,29个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3个高新技术产业基地,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四是产品质量和品牌附加值明显提高。已经获得8个中国驰名商标,16个中国名牌产品,206个省级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有8个品牌成为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
2. 民营企业制度创新正在迈出具有方向性意义的步伐。一是强强联合。温州的民营企业已经逐步由过去的“由合到分”走向“由分到合”。比较典型的是,温州市8家制锁龙头企业共同组建 “强强集团”,成为国内最大的制锁企业,65个家具企业以协议形式成立经济联合体,成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十多家不同行业的龙头企业共同出资,分别组建“中瑞”、“中驰”财团控股公司,这是民营企业整合资源的一个积极举动。二是内外合作。已有一批民营企业与国外知名企业进行技术、资本、市场、品牌等多种方式的合作。比如,夏梦服饰公司与意大利杰尼亚集团全面合资合作;嘉利特实业公司与世界最大的泵业制造商日本荏原公司合作成立了全国最大的石化泵生产企业,大大提升了产业层次和企业竞争力。三是企业上市。今年,华峰集团、瑞立集团两个企业已分别获准在国内和美国上市,实现了温州民营企业上市零的突破。另外,还有一批企业正在积极运作争取上市,民营企业发展开始摆脱过去主要依靠自身积累、银行贷款的单一渠道融资的状况。
3. “走出去”已经成为温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走出去”包括温州人走出去和温州企业的跨地区流动。温州人走出去,促进了资本的跨地区流动。目前,在全国各地创业的温州人有170多万人,在外累计投资1700多亿元,创办工业企业近2万家,去年实现工业产值1600亿元;创办商品交易市场240多个,年贸易额达2800亿元。其中,在东北三省发展创业的就有近20万人,总投资达150亿元。资本跨地区流动所获得的收益,又有相当一部分反哺温州本土经济,从而实现了“温州人经济”和温州经济的互动发展。企业的跨地区流动,主要是到外地收购兼并企业,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属于增量流动和功能性流动,这有利于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和做大做强,可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和享用资源,从而进一步放大了温州经济。
4. 民营经济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民营经济是在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创业和成长起来的,多数民营企业具有先天性的弱点,特别是中小企业无序竞争、经营行为不很规范等问题比较突出,致使一些本来发展前景很好的行业和企业很快衰落,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假冒伪劣等负面问题。这几年,温州市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建设,先后建立经济性行业协会(商会)110家,在加强行业自律、整合提升行业、开展自我服务、协调各方关系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促进了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应对贸易壁垒案件中,行业协会(商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入世以来,温州共遭遇国外贸易壁垒案件24起,行业协会(商会)已出面应诉17起,胜诉7起。
三、对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的几点思考
1. 如何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产业问题。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产业总的要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应该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在产业定位上、在产业技术上不一定都要追求最高,而应该是最合适的;在企业规模上不一定都追求最大,而应该是最经济的;在产品种类上不一定要求数量最多,而应该是最有特色的。像温州这样一个人口多、区域优势不明显、资源禀赋条件差、高层次技术人才比较缺乏的地方,还是要从实际出发,适当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现有基础看,温州的轻工产业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所以要注重在这方面进行强化,努力保持自己的特色。
2. 如何保持区域经济形态的个性和活力。温州经济格局比较独特,经济形态也有自己的个性。温州有个不太恰当的比喻,称它为“地瓜经济”。其含义有三个方面:一是温州民营经济虽然不是很起眼,企业规模不是很大、档次不是很高,但生命力很强;二是温州民营经济善于利用外面的资源和市场,就像地瓜藤—样,藤叶四处延伸,占领外面的空间,吸收阳光雨露和养分,具有很强的扩张能力;三是最终的果实还是在根部,最终受益的还是温州和温州人。温州民营经济的特点与地瓜的生长规律很相似,如果给它提供更大的空间和舞台,如果注意加强规范和引导,温州民营经济会发展得更好。
3. 如何引导民营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走出去”包括到国外去、到国内其他地方去发展,这是大势所趋。事实证明,凡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企业都有走出去的因素,凡是走出去的企业一般都发展得比较好。尤其是像温州这样一个要素资源比较缺乏、人口压力很大的地方,必须跳出温州看温州、跳出温州发展温州,把“走出去”作为一个重要战略来实施。特别要引导优势产业的核心企业、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在继续做大存量部分的基础上,对外实行功能性的拓展和扩张。同时,加强与在外温州人的沟通和联络,通过举办联谊活动等方式,不断增进乡情、亲情、友情,鼓励和引导他们回乡投资创业,努力把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
4. 如何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这些年,我国发展营经济的环境总体上越来越好,但也有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的地方。又比如,一些地方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现象比较严重,的地方打着“零地价”、“零税收”等幌子,开展各种各样的招商引资活动,致使一些民营企业和各类资本非理性、非正常地流动;比如,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非禁即入”原则,但是实际操作层面还有不少障碍。这些都需要在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上加以规范和落实。
❽ 中国各省2013年民营经济占gdp比例是多少
吴伟突然感到两个人之间有了明显的差别。但他对晋曲很理解,晋曲工作实在很忙,心里也为他祝福,这正是晋曲所要的生活。于是他自己去得少了,以免给晋曲添麻烦。
❾ 上海民营经济与浙江民营经济的相关数据
才20分就要这么多数据,2000还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