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青岛发展经济对海洋的破坏

青岛发展经济对海洋的破坏

发布时间:2021-02-28 12:57:11

1. 在海洋的各种污染中,对海洋的破坏最严重 最普通的是

对海洋污染最严重的是原油,它会杀死所有的海洋生物;还会危及到陆地上人和动物的生命。

2. 青岛海底隧道对开发区的经济影响

我以翔安海底隧道为例,因为它们具备可比性。
反观翔安海底隧道通车这几年,最大版的改变为以权下这几点:
1.大量工厂从岛内外迁,随之大片农田被征用,工业区起来了,务工人员多了,农民不用务农了,进厂的进厂,开店的开店,当包租婆的,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了。
2.人才愿意来翔安了,因为这的物价水平相对便宜,并且政府投资基础建设多了,与岛内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3.开发商来了,大量圈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房价向岛内看齐。
4.轿车多了,好车也多了。自然新路大路也多了...
5.新闻报道天天可以看到政府歌功颂德的,大吹特吹的。号称厦门的浦东,笑!!~
6.大超市、商场、娱乐场所多了,乱七八糟的事也多了,治安变差了。
7.农民农转非了,但生活还一如既往。收入多少提高了些

差不多这些吧,希望对你有用!!~

3. 上合示范区建设对青岛经济的影响

是决定青岛能否引领环渤海湾经济圈的核心,如果渤海湾高铁和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通车,那么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之间不同城市协同发展的步伐就会加快,青岛和大连就成整个环渤海湾经济圈的哑铃,它可以快速抗起整个东北经济。所以,国家和人民都在期待青岛胶州的史诗般作为。

4. 山东青岛的原黄岛和胶南被国务院批准的第五个经济区 这意味着什么 有哪些行业会有新一轮机遇

所谓国家级新区,是指新区的成立乃至于开发建设都上升到国家战略,总体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由国务院统一进行规划和审核,相关特殊优惠政策和权限等由国务院直接批复,在辖区内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鼓励新区进行各项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探索工作。一般来说,国家级新区都有明确的发展定位,如:滨海新区是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江新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舟山群岛新区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

国家级新区,因有国务院批复体现国家级战略和新区发展需要,所在省按要求须下放省级管理权限,其实质均拥有副省级管理自主权,而与新区所处区域行政级别无关。如广州南沙新区,国家定位立足广州、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既不可脱离广州,又因港澳社会制度不同,甚至需要省级以上的权力来管理和协调,所以南沙新区是唯一获得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国家级新区。

新区作引擎带动岛城再发展 专家解读新区获批意义

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设立,不仅直接带动青岛西线的进一步发展,也为青岛全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引擎。西海岸新区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将为蓝色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打开新局面。西海岸新区设立后还面临统筹融合、梯度差异等现实问题,西海岸新区的建设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半岛经济:新区建设将成新引擎

西海岸新区的获批,就好比为西岸城区发展注入了新的引擎,这也标志着青岛全域城市化进入了实质阶段。

早在2011年,青岛市社科院城市所副所长冷静就参与了西海岸新区建设的调研工作。从2012年青岛市市委讨论通过《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发展规划》,到如今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西海岸城市发展的每一步,冷静都看在眼中。

“西海岸新区的获批,就好比为西岸城区发展注入了新的引擎,这也标志着青岛全域城市化进入了实质阶段。”冷静说,青岛东部城区以商务、金融、行政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主,可以说是青岛的“大脑”,起到控制中心的作用;青岛西部城区则以制造业、“二点五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高达62%左右,是青岛的经济重心所在地。“按照规划,西海岸规划打造青岛第二个主城区,现在每年2600多亿元的GDP产值也将在5年至10年后翻一番。”冷静介绍,西海岸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与主城区的联动将更加密切,综合发展后对周边各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也更加明显。”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曙光教授也曾参与新区建设的项目论证工作。刘曙光说,国务院批复的西海岸新区是第九个国家级新区,也是海洋强国战略提出以后,第一个支撑海洋国家战略的新区。西海岸新区的建设,将和青岛形成战略支撑,构成红岛、黄岛、青岛三城联动,将成为山东半岛、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

刘曙光介绍,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西海岸直接面向山东半岛,甚至整个山东省,往西延伸则是华北的腹地,这些地域内的交通脉络正在疏通,铁路、公路、轻轨等交通线正在建设。港口是海岸统筹的重要环节,西海岸有着良好的基础,最北部有前湾港,最南部有新建的董家口港,以港口作为载体,引领、带动青岛乃至山东的经济发展。从批复文中看,西海岸新区的定位是蓝色引领: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这也是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一个升级版,将通过新区的发展使得海洋经济走向深沿海,走向高端,使得内陆产业和海洋经济对接更直接。新区建设是面向海洋,这意味着蓝色经济建设有了强有力的可操作的支撑点,将带动涉海产业的发展。

海洋经济:打造现代海洋文化名城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西海岸新区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重点从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四个方面,用文化引领城市发展,争取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

从西海岸经济新区到国家级西海岸新区,增加的“国家级”,标志着西海岸跨入国家级新区阵营;省去的“经济”,标志着西海岸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经济发展,而是迈向了综合性发展。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西海岸新区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重点从城市精神、文化品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四个方面,用文化引领城市发展,争取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城市经济专家委副主任、青岛市委党校教授刘文俭说,在文化产业打造中,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如今西海岸新区环境评价、生态保护规划编制等工作已经提上了日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这种和谐发展的理念也将作为一种辐射力,为周边区域发展提供借鉴。”

刘文俭还称,青岛正在积极打造现代海洋文化名城,因此西海岸新区的发展尤其突出海洋特色。“西海岸海域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海湾多、港口多、生态资源丰富,此次批复中提到的努力发展成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就是突出海洋资源应用的重要体现。”刘文俭说。

招商引资:条件更优越

新区的设立,将使得整个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招商引资的条件会更优越。客观上讲,将推动整个青岛乃至山东的发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黄秉杰说,新区的设立,将使得整个新区的发展速度加快,招商引资的条件会更优越。客观上讲,将推动整个青岛乃至山东的发展。

黄秉杰认为,青岛市不仅是半岛蓝色经济区中是龙头城市,还是黄河流域发展的带头城市。在重点推进的黄蓝两大战略过程中,提升了青岛市的地位,青岛的发展也将得到新的突破。

黄秉杰介绍,青岛经济开发区于1984年批准,如今已经发展三十年了,在环境条件,基础设施方面有很大进步。原黄岛区和胶南市合并后,空间扩大,土地资源更丰富,这使得新区有一定的土地资源做储备,为加快招商引资步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新区建设任重道远

西海岸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两千多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的大区,城市化的任务还很重。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开发区和胶南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青岛东岸、西岸发展不平衡等等。”冷静说。刘曙光称,在前期的项目论证中凸显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去解决。

刘曙光介绍,西海岸新区刚进行了区划调整,城乡统筹任务比较重,如胶南的农业覆盖率较大。另外,整个西海岸新区和青岛市区虽然有隧道等相连,但轨道交通还没建成,青岛黄岛的城市一体化程度不高。西海岸新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两千多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的大区,城市化的任务还很重。“在黄岛区,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港区等很多概念,这被称为‘多元不整合结构’。”刘曙光说,港城、城乡的统筹发展、居民融合、行政区的再调整等任务很重。刘曙光说,随着国家经济进入发展的转型期,经济发展模式受到考验,限制很多,要环保、要资源节约,要海陆统筹,要居民融合,任重道远。

不过,刘曙光认为,是问题也是机遇,海洋强国发展需要有新的平台和空间,黄岛作为战略要地和重要支撑,是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要。刘曙光说,有差异就有梯度,有梯度就有动力。城市的融合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着急,像浦东新区等,也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不能一阵风过去,需要沉下心扎实地搞建设。”刘曙光说。

5. 你怎么看待海洋与经济的关系

海洋和经济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比如啊有一些海洋经济靠捕鱼为生或者一些药材也是通过海洋。

6. 青岛的海水好,还是威海的海水好

从洁净程度上来说肯定是威海的好点,青岛是个比较大的港口城市,各类船舶来专往频繁,属对海洋的污染肯定严重,另外青岛的经济发展比威海要早,污染的排放已经有很多年了,即使目前在治理也不如威海,至于海水的颜色,我没发现有什么区别,都是蓝色的,颜色有时候是由海水深度决定的,曾经在台湾见过绿色的海水,但是面对太平洋应该不是污染。

7. 青岛地区海岸带地质-生态环境初步调查与评价

一、海岸带的环境地质条件

青岛市位于胶东半岛南侧的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它是我国重要的沿海计划单列市和海洋科研教学基地,是山东省的经济龙头城市。沿海地区包括即墨、胶州、胶南3个县级市和崂山、城阳、黄岛、市南、市北、四方、李沧等7个区。市辖海岸带北起丁字湾南阡乡金口村东小河口(北纬36°36ཌྷ″,东经120°46༿″),南至黄家塘湾的吉利-白马河口。沿海分布49处港湾、70个岛屿,海岸线总长863.29km,其中,大陆海岸线730.64km,海岛岸线132.65km。近海海域总面积13800km2,其中滩涂面积375km2,浅海(潮高基准面下20m水深)水域面积3255km2。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二、海岸带的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

青岛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主要可分为青岛前海沙滩环境变异问题、海岸滩涂环境变异问题、地震灾害、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岩崩与危岩6种。

三、胶州湾的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与评价

1.胶州湾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演变规律

1)胶州湾面积缩小;

2)纳潮量逐步降低,自净能力日益减弱;

3)纳污量逐年增长,水质和底质不断恶化;

4)海洋生物迅速减少。

2.胶州湾地质-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结果,胶州湾内可划分为4个不同等级地质-环境质量区,各区特征分述如下:

1)地质环境稳定区(Ⅰ区):位于胶州湾内近岸海域,区内大部分区段断裂构造不发育,区域构造稳定性良好,海底地形平坦,底质类型以粉砂淤泥为主,个别地段为黏土。区内水动力条件较弱,以沉积作用为主,潮流流速一般小于30cm/s,波浪高度一般小于0.5m,水深小于10m,波浪对海底工程作用影响较小,海底工程地质条件良好。河口地段在雨季水流流速较大,对海底构筑物或海底管线有一定冲蚀甚至破坏作用。

2)地质环境次稳定区(Ⅱ区):分布于胶州湾中心地段,区内基岩埋深20m左右,以火山岩为主,断裂构造较发育,海底地形较平坦,底质类型以粉细砂、粉砂质黏土为主。区内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潮流流速20~60cm/s,波高H1/10为1.5m左右,水深较大,一般10~20m,无其他海底不良物理现象,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3)地质环境次不稳定区(Ⅲ区):主要位于胶州湾口一带,南北向延伸,区内基岩埋深浅,基本裸露,岩性以花岗岩为主,断裂构造发育,海底地形起伏变化较大,水动力条件较强,潮流流速一般不小于60cm·s,波高H1/10为2.0~3.0m,水深一般为20~30m,海底冲蚀作用较强。在该区内修筑海底工程物、铺设海底管道或电缆时须注意潮流的冲刷作用,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此区水深,海底障碍少,是胶州湾内航道的良好出口。

4)地质环境不稳定区(Ⅳ区):主要位于胶州湾口黄岛至团岛一线中心,呈南北向伸展,是区域内较大断裂构造密集地带和交汇处。区内基岩裸露,海底地形变化大,是胶州湾狭窄的口门地段和水深最大地段,最大海水深达60余米。区内水动力较强,潮流流速大,一般不少于90cm·s,50年一遇最大波高值H1/10一般大于3.0m,海底冲蚀作用强烈,基岩整体稳定性较差,是胶州湾内对海洋工程建设最为不利的地段,在工程规划设计时应尽量避开。

3.基于地质环境条件的胶州湾地区重大工程项目设计探索

(1)地面重大工程

在这类工程项目的地址选择和方案确定时,必须考虑其地质基础的稳定性。总的原则是选择在稳定花岗岩岩体之上,同时必须避开断裂或隐伏断裂及岩石破碎带,以确保其地基基础的稳定。在其他岩层(如变质岩、低强度碎屑岩、现代沉积物)巨厚分布区,原则上不易进行特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如限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必须在断裂带附近选址,则在工程设计时以采取加固防动措施及选择分体式建筑方案为宜,避免大型工程垄整体横跨于断裂带或岩石破碎带之上。

(2)地下重大工程

这类工程主要是指青岛市正在筹建中的地铁工程,在考虑选择其线路设计的人口密度、地域分布和经济因素的同时,必须重视其所经过地域的断裂带分布。总的设计原则以避开断裂带为宜,但要避开所有的断裂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在具体设计时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不与花岗岩体内的北东向断裂重合,而是选择在东西方向上,应尽量垂直于北东向断裂,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地质基础条件对工程的经济影响及可能的破坏作用。故而地铁设计的总体方向以北东-南西和北西-南东方向最为安全和经济。

(3)水上工程

水上工程主要是指在青岛沿岸地区所进行的填海造田和水域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填海造田是青岛市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手段,世界发达国家也在把这一手段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青岛胶州湾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填海造田的施工工地不宜选择在受局限水流影响的胶州湾内及湾口附近。因为就胶州湾的成因来说,它是由断裂下陷引起的海水入侵所形成,在断裂的大规模沉降趋于稳定的情况下,其面积不可能自行再生(海面上升因素除外),因此填海造田加速了胶州湾的死亡。从另一方面看,在胶州湾尤其是F2断裂西侧附近进行重大工程施工,无疑是人工加载,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诱发断裂的活动和地震的发生。故填海造田的地址应选择在东部地区的开阔海岸。

(4)水下工程

青岛市以旅游城市的形象享誉国内外,随着经济建设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青岛市水下游乐观光园和水下科研城已成必然,考虑到胶州湾的具体情况和青岛市的整体城市规划,地址宜选择在东部开发区的麦岛附近,尤其是水下科研城的选择。

(5)海峡交通

黄岛与团岛之间的直接沟通,关系到青岛市的整体经济发展。不少专家曾提出了多种选择方案,最主要的就是架设海上桥梁(高架桥、吊桥及拦海大坝等)和开挖海底隧道。从该地区的基本地质条件分析,胶州湾湾口处是F2、F6及F5断裂的延伸交叉口,断裂破碎带发育,这就给具体施工带来很多麻烦,同时从该地区的地质稳定性来看,只要青岛地区稍有地应力集中,造成地震活动,就将给这项巨型工程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因此应深入分析评价该地区的地质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与设计。

四、海岸带地质环境初步评价

根据上述海岸带地质环境条件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选择了10个指标来评价海岸带的地质环境质量。

综合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所有因子,按照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进行评判计算。根据计算结果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分别划归各适宜性区,将等级相同的单元连成一片,得到地质环境质量分区。(图14-2)。

1.地质环境质量优良区

主要分布于鳌山卫到团岛,以及黄岛至琅琊台一带的沿岸地区。该区地貌单元主要是中度切割的中低山区与侵蚀-剥蚀丘陵,岩性以中生代燕山期崂山花岗岩为主,胶南地区还产胶南群变质岩及崂山期花岗岩。

2.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

主要分布于鳌山卫—丁字河口沿岸地区。主要地貌类型是剥蚀-侵蚀平原和滨海堆积平原。

3.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区

主要分布于黄岛—大港的环胶州湾沿岸地带,主要地貌类型是剥蚀-侵蚀平原和滨海堆积平原。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青岛海岸带地质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但相对而言,环胶州湾沿岸区较差,主要表现为海水入侵较严重以及胶州湾北岸淤积等。

五、海岸带地区地质环境的改善与治理

海岸带地区地质环境改善与治理的建议:

1)防震工作应高度重视。

2)加强对胶州湾周边地区地下水开采的管理,遏制海水入侵。

图14-2 青岛市海岸带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区

3)科学、合理地开采“南沙”。

4)合理布局近岸工程。

5)加强胶州湾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和陆地覆盖区断层的构造活动性调查评价工作。

受时间的限制,本课题未对海岸带地下水文环境、工程地质环境开展研究,有待下一阶段工作部署完成。

8. 人类对海洋的破坏有哪些

1.
科学家把抄人类对海洋的影响分成四大类:气候变化、污染、渔业和海运.
2.
首先,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最大,尤其是海洋温度上升以及海洋酸化.其次,渔业对海洋的影响仅次于气候变化,拖网捕鱼对珊瑚礁的破坏以及过度捕捞对渔业资源的损耗最为严重.
3.
再次,海洋污染也很严重,石油开采和利用、农业使用化肥及农药等对海洋的污染等都不容忽视.
4.
最后,海运往往把一个海域的生物随船底带到另外一个海域,造成生物入侵现象.许多地区,人类对海洋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四种情况都存在.诸多事实表明,是人类长期毫无约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排放污染物,导致世界经济实现增长的同时也对全球海洋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人类正在摧毁自己赖以生存的系统,而且付出代价的速度已远远超出了人类的预期.照此下去,随时都可能越过海洋承受的临界点,而一旦越过这个临界点,生态系统恶化将是不可逆转的,人类将遭受生存危机。

9. WTO对青岛经济发展的利弊

区域经济就是置于一定区域范围之内的国民经济各部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其构成要素是区域产业、产业的空间分布以及产业联系。
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国内主要的区域经济合作有--
1 长江三角洲(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苏、浙、沪三个省市).
2 华南经济圈。包括中国的台湾省、香港、广东省、福建省在内.
3 环渤海经济圈。根据国家对经济区域的规划 ,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两市,冀、辽、鲁、晋和内蒙的中部地区.青岛就在其中.
中国环黄渤海地区

联合国公布了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环黄渤海地区的大连、天津和青岛均位列其中。

我国加入WTO将加强区域经济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利因素

(一)地理上的临近性

沿黄海港口城市相互邻近,交通便捷,具有开展经济合作的地缘优势。

(二)经济上的互补性

环黄渤海地区城市明显的经济特征是该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技术、自然资源以及其他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使环黄渤海地区国际合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三)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向环黄渤海地区转移

近年来日本在经济发展战略方面的一个显著变化是:从注重增强与太平洋地域的发达国家的经济联系到开始注重东亚的重要性。
1986年,韩国国土开发院和内阁建设部制定了《国土综合开发方案》和《重新划分工业布局的计划》,把90年代的经济建设重点转移到与中国隔海相望的西南部沿海地带.
这也为黄海经济圈的合作创造更有利的经济条件。

(四)环黄渤海地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在不断加大

80年代以来,中国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央政府部门经济职能不断受到削弱,地方和民间企业自主权日益获得增强,权力结构明显地从集中型向分散型转化。

(五)黄渤海沿岸城市发展战略面向黄海、面向国际社会进行调整

日本九州地区的沿黄海城市对开展环黄渤海经济合作态度积极,并在努力为这一经济合作尽快进入实质性阶段创造条件。黄海沿岸的主要城市大都面向黄海调整发展国际化战略,制定出了发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长远规划。
中国的沿黄渤海城市制定和完善了吸引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开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尽力创造和完善有利于外商投资的环境和条件。

六、环黄渤海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因素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环黄渤海的中日韩三国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仅无法与欧洲相比,而且滞后于亚太地区、北美和东南亚地区。东盟各国同属亚洲地区,但十年前就已顺利开展了增长三角的过渡性合作阶段,如今已完全实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青岛
青岛市三面环海,水产资源丰富,发展渔业条件优越,适合多方面的开发。海洋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具有良好的教育科研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青岛科技发展基础较好,海洋生物技术具备国际一流水平,在水产养殖、海洋药物和活性物质等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向来有中国“海洋城”之称。
在工业发展方面,青岛已初步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是全国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之一,首先,青岛工业总量已具备了相当规模。目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青岛的工业经济总量已进入第4位。其次,青岛工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部分重点行业如家电业拥有一批具有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工艺装备。第三,青岛已形成了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车辆船舶和机械电器等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最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青岛自1984年起大力发展品牌战略,注重培育本市的知名品牌和大企业集团,形成了以名牌企业集团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创造知名品牌最多的城市。海尔、海信、青岛啤酒、颐中、双星、澳柯玛、凯联、黄河橡胶、钢铁、一汽集团等企业都是青岛的纳税大户。

青岛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尤其是聚集了一批著名的企业家,这些企业家成为青岛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在信息家电、海洋生物工程与医药等领域拥有众多的名牌企业和一批知识产权,企业R&D投入比例较为合理;作为港口城市,自然区位优势明显,气候舒适、环境优美,城市建筑特色鲜明,环境竞争力比较强;经济安全、社会治安状况良好,秩序竞争力也比较高。
在港口方面,青岛港港深水阔,不淤不冻,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沿黄河流域和太平洋西岸重要的中转港和国际贸易口岸。拥有全国最大的20万吨级原油码头,现代化的10万吨级煤炭专用码头,我国沿海最大的20万吨级矿石码头,中国最大的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铁路港站和国内最大的集装箱EDI系统。

青岛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青岛的优势产业

入世后,在面对加入世贸的机遇与挑战面前,走国际化道路、实施国际化战略,融入国际市场和竞争是青岛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也因此成为青岛重要的任务,而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产业升级、产业再造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是最终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根本。

1、建设环黄渤海经济圈重要的海洋产业城市

青岛是中国的海洋科技城,其海洋产业技术在整个环黄渤海地区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应大力将青岛由海洋科技城转变为海洋产业城,建成以海洋生物技术为主的“海洋硅谷”,形成以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海洋药物、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精细化工、海洋水产苗种等为主导产业的海洋科技产业。渔业方面,突出发展特色渔业,搞好科技兴渔。以提高良种覆盖率为中心,以新产品的选育为中心,以良种繁育基地为依托,大力引进推广病害防治技术、工厂化养殖技术,水产品加工保鲜技术,加快生物技术在渔业领域的推广利用。以养殖业为切入点,带动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生物技术方面,重点发展五大领域:海洋生物优良种苗培植基因工程、海洋药物及生物工程、海洋活性物质及酶工程、基因药物及基因治疗技术、基因技术平台及生物芯片。制药方面,以海洋药物、生物工程制药和海洋生物保健品三大门类为重点,形成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海洋技术优势,加快技术向市场转化的进程,同时以技术为依托,加强与环黄渤海地区的学术、技术交流,并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探讨其他领域的合作。

2、建设环黄渤海经济圈重要的工业基地,建成中国最大的家用电器、电子信息、啤酒饮料、服装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作为中国老牌的工业基地,青岛应将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紧密结合。作为青岛经济实力重要支柱的传统产业,是青岛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还需要进一步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家电、化工橡胶、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是青岛工业优化升级的关键,应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外向型经济、大企业集团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力。依法关闭那些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工厂。对产品没市场、资不抵债、亏损严重的企业实施破产。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和先进适用技术产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价格低廉是青岛的资源优势,在发展工业优化升级过程中,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该产业的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基础上。

3、建设区域性高科技信息中心城市,建设 “数字青岛”

首先,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方面,在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同时,青岛应扶持中小型企业及配套企业的发展;在依托劳动力优势和优惠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大力引进国外特别是日本、韩国的信息制造企业;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要重点发展计算机及网络、通信,信息家电和智能仪表四大类产品,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其次,在电子商务方面,发挥青岛作为中国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的地位与作用,以”一个平台,三个体系”作为我市电子商务应用的框架,即电子商务网络平台,CA安全人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和物流配送体系。逐步在海关、商检、银行、税务、外经贸等领域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争取将青岛建设成为环黄海区域性电子商务中心城市.最后,在软件业方面,青岛应以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其它的优惠配套措施为引导,以青岛软件工业园的建立为基础,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来青岛发展,并逐步壮大本地软件企业的实力。

(二)加快发展青岛现代物流业,建成环黄渤海区域物流中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物流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环黄渤海地区的核心城市依托便捷的交通和港口优势,在争做东北亚物流中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目前青岛已将物流业作为重点产业大力扶持,但由于受传统模式的影响,与环黄渤海地区的其他核心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青岛欲成为环黄渤海地区物流中心,应在以下方面做好工作:

1、明确现代物流发展思路,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工程建设。

面对激烈竞争的国际和周边环境,面对世界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应当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青岛市“以港兴市”,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的工作切入点, 进一步完善物流业发展综合环境,建立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物流机制,通过物流系统要素整合,实现物流系统战略性功能重组,完善综合性运输体系,充分发挥海、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的功能,以建立国际物流体系、区域运输服务体系、市域配送体系为目标,加快完善“三大平台”,推动“六大物流园区”建设,培养现代物流,促成物流产业带的形成,构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的现代物流支撑系统,逐步把青岛建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城市。

2、打破地方本位主义和保护主义,加强与境内港口合作,共同发展。

积极探讨与北方其他主要港口通过开放中转通道,合理设置主要港口间的外贸中转支线,推动港口间形成互为中转的发展局面。虽然大连、天津、青岛等港口位于同一地理区域,存在一定竞争,但由于各港都具有传统的经济腹地,长期发展而言也不易互相取代,同时在近、远洋航线数量和航线布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完全可以通过开设班期、挂港设计合理的中转支线,互为中转通道,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合力参与环黄渤海区域枢纽港的竞争。

3、积极参与环黄渤海经济圈的物流合作,努力建成国际物流中心。

青岛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与环黄渤海其他港口城市相互临近,交通便捷,落实青岛市国际物流中心规划具体措施为:

(1)尽快编织四张网络:业务可以涉及到的供应商、制造商与用户的营销关系网络;仓储布局网络;信息功能网络;综合服务网络。
(2)在巩固和发展物流企业现有业务的同时,集中人力、资金,并通过资本运作、联合、特许经营、联盟等方式,把业务范围逐步扩展到提供采购、供应、仓储、运输、保管、装卸、包装、加工、配送、物流合理规划、信息、咨询等综合性多样化业务方向上来。
(3)巩固现有客户关系,积极发展和拓展新的客户关系,把关系营销网络扩展到大系统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上的企业,客户网络的编织是物流企业的最基本的资源财富。
(4)独立完成或与人合作,建设布局合理的仓储和运输网络,以保证准时经济地实现物流配送功能。
(5)设计供应链过程一体化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在实现高效准时的物流管理的同时,更向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超值的物流管理合理化咨询与设计规划的综合性服务。
(6)加强专业物流人员培养,做好人才储备。我国物流业刚起步,专业物流人才缺乏,因此要使物流业发展有充足的技术支持,就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和人才培训,指导现代物流的实践。在物流研究和人才培训中,应特别注意两个结合:一是国外经验与国情以及企业实际的结合,对物流市场的特征及物流的产业规模、产业组织、产业政策进行理论探索,二是物流理论与物流管理和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参与构建环黄渤海大旅游圈,大力发展旅游业

1、把握入世机遇,加快开放步伐,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首先,青岛市应抓住机遇,加速旅游相关各业的开放步伐,优化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加快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方便旅游支付,弥补旅游服务缺项,提高整体服务竞争力;推进信息产业的对外开放及与日韩城市的产业合作,推动电子商务和销售网络的发展,从而促进旅游运作方式的现代化;抓住进口关税的降低的契机,积极解决多年来困扰旅游产业的旅游用车问题。其次,加快建立更加符合国际规范的运营机制。在投资领域,方便外国尤其是日韩企业进入我市旅游市场,以技术输出和投资的方式开展经营,引进和建设更加符合国际规范的运营机制。

2、 乘奥运之机,迅速提升城市旅游形象和品牌

2008年奥运会的帆船项目在青岛市举办,这将为青岛市带来大量运动员、记者、游客、及体育爱好者,也是青岛市提升旅游形象,开拓国际市场的契机。为此,除大力改善市区环境外,应鼓励市民的参与。市民的普遍参与是当今都市旅游的动力,因此要在全市普及青岛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和日常英语教育,提高市民素质,把市民培养成为青岛的形象推销员,将极大的促进青岛旅游业的发展。

3、积极参与筹建环黄渤海大旅游圈,带动青岛旅游业发展

构建环黄渤海大旅游圈可成为青岛市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步,青岛与环黄渤海地区的日韩两国城市合作日益加强,以旅游带动贸易、投资的合作,应作为青岛发展的重要战略。青岛在加强对日韩中心城市及旅游区的宣传外,应积极探讨途径与环黄渤海其他城市尤其是日韩城市发展中日韩环黄海三国游路线,并以一个拳头、一种声音共同向外开展旅游宣传和促销作用。同时,应积极参与开展区域景观联合调查,充分发挥地区旅游景点毗邻的优势,联合开发旅游资源和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发展与其他中心城市间的海上客源和空运,形成富有特色的环黄渤海旅游圈,提高旅游产业效益。

(四)积极引进外资,扩大贸易往来

1、引进外资的产业倾斜政策

目前青岛市引进外资主要分布在制造业,韩国和日本的资本在青岛大多从事加工贸易,涉及的产品主要是服装、食品、箱包、鞋帽、工艺品、水产品、电子零部件等。今后青岛市利用外资的产业战略应进行调整,即从目前的以工业领域为主逐步转向以农业和服务业为主。在工业领域,积极引进汽车、计算机、生物工程等高产业关联项目,融入复合一体化国际分工体系。

在农业领域,针对日韩稀缺的土地资源及较高的劳动力成本,作为环黄渤海圈对日韩重要的食品加工和出口基地,青岛在农业方面可进一步开展与日韩的分工与合作。首先要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外商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对于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贸工农一体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利用外资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更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引导外商投资高科技农业。这方面可借鉴台湾的经验,加强与日韩农业合作的力度。台湾农业把利用外资与技术、人员引进相结合:在早期争取到亚太经合组织的资助,设立粮肥技术中心、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和土地改革训练所,引进多项农业新技术。后来派遣农作物、畜牧、林业、渔业等方面的技术人员赴海外深造、接受训练,这些人员带回了当时世界上较为先进的技术、知识传授给农民,使台湾农业技术发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青岛市政府应形成农业产业观念,建立各种农业服务体系,利用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搞好农业交通、用水、用电等的建设,为外商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

服务业方面,目前全球国际投资中50%以上的投资集中于服务业。我国正逐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放宽外商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投资限制、其中除比较敏感的金融业、保险业、电信业、批发业等吸引外商投资政策仍存在股权比例等限制外,建筑、教育、环境、健康、旅游、娱乐、体育、交通运输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已大幅放宽。青岛市在实行国际化战略的同时,应积极引进外资进入第三产业,并在一定时期内给予一定的优惠。

2、建立吸引外资的良好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改革政府传统的行政审批制度,在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为所有企业创造一个公正、公开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要创造面向各类投资者的公平竞争环境和市场准入条件,重点解决四个方面问题:一是放松政府管制,改革政府投资管理体制,以备案制替代审批制;二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三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使政府政策和企业竞争行为都能够在透明的法治环境下进行;四是加强政府服务功能,进一步树立服务式政府的观念,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营造适合外国企业发展的国际环境,满足外国企业家在本市发展的各种正当要求。继续搞好交通、能源、通讯、供水等投资硬环境建设,在外商企业较为集中的地方,建立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外商投诉仲裁机构等,及时听取和解决投资环境中的意见和纠纷,为其提供专业化和系列化服务。建立外国人居住区和国际学校,以解决外国商人的生活、就医、娱乐及子女教育等问题。构筑超尖端的信息通信基础,营造便捷的国际商务环境。把青岛市建设成为一座高度信息化、拥有超脱信息服务内容的尖端信息化城市,把包括尖端信息通信技术在内的知识信息产业的成果,应用到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民日常生活。

3、优化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实现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

中国加入WTO之后,对青岛面向日本、韩国出口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加入WTO后,青岛应优化结构,实现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 其次,应扩大和优化贸易队伍,加快赋予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科研单位自营进出口权的步伐,为企业完善出口商品国际营销网络提供政策支持,促进企业进入国际大批发商、连锁商的供伙渠道,增加出口收益。

(五)适应发展需要,实施人才工程战略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人的素质关系到事业的成败、企业的兴衰。国家的竞争、企业的竞争、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青岛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快,高科技人才比较缺乏、高层次人才的学校培养受制约是重要原因。为此,青岛市应大力实施“人才工程”战略,提升全市人力资源素质,以适应入世后大量企业前来投资的需要。

建立强大的人力资本基础,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教育进行大力投资,二是建立一个能留住人才的体制。美国能持续保持领导地位的原因之一在于其优秀的教育体系。美国有世界最庞大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群体,主要是因为该国拥有大量世界一流的大学与研究机构。建立一所一流的高等学府,往往提升了所在城市的层次。美国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最佳人才。强大的教育体系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断的流失其最佳的毕业生,它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外国人才是美国技术领先的关键原因。根据乔治城大学国际移民研究院的研究,美国的500万信息技术人员中,100多万是移民。台湾成功地建立了世界级的信息技术产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它吸引回来了5万多位在过去二十年中离开的华人科学家。与此相比,青岛市在对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资方面,在引进人才、避免人才流失方面都有待加强。

同时,青岛市必须为其知识型劳动力创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并提供充分的资源,增加政府和企业对研发的投资,并推进企业和学术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过程。

(六)发挥增长极的作用,加强与环黄渤海其他中心城市间的合作

从区域经济看,中心城市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是培育财源的关键所在,是增强后劲的最主要源泉。同时,根据点轴理论,区域增长极(中心城市)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开发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国民人口基本上都走过了从乡村到城市,再从分散的中小城市走向大城市的历程。21世纪是城市经济的世纪,大城市圈之间的竞争和协作将决定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90年代以来,尤其自中韩邦交正常化之后,中国、日本、韩国的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心城市之间的交流异常活跃,地方城市之间的交流目的正在由单纯交流向振兴地区经济、加强国际合作方向转变,其交流质量也在迅速提高。目前环黄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北九州、富冈、下关,仁川、釜山、蔚山、天津、大连、青岛、烟台都活跃在每年举办东亚环黄海城市合作会议上,并积极探讨开展合作的可能性,但仅仅通过论坛的形式难以对实质性的合作起到大的促进作用。但东亚城市合作会议毕竟为各方的合作提供了切磋和交流的场所和机制,青岛如能够在与各中心城市的交流方面先行一步,占得先机,将对于引进资金和技术,开展经济合作,推动产业升级有重要作用。此外,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生产工业也逐渐无国界化。日本国内产业界的部分人士也认为其生产系统不能单考虑以日本为生产据点,而应该考虑在亚洲乃至世界各国设立生产据点。青岛应把握住日韩国内产业转移的新动向,在与日韩中心城市的交流中密切关注自身和对方的竞争优势及产业互补性,为企业合作交流创造良好条件,并借助东亚城市会议搜集和提供相关信息,促进日韩企业参与青岛经济,本地企业实行跨国经营。

参考资料:孙健:WTO环境下环黄渤海区域经济合作与青岛经济发展

10. 2008对青岛经济的影响

奥运会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知名度最高的体育盛会,其影响力早已远远超出了体育范畴,具有了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意义。其对举办国尤其是对举办城市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早已被国内外所瞩目和公认。本文试图用世界眼光和开放性思维,以“奥运促发展,以发展促奥运”为指导思想,研究2008年“海上奥运”对青岛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直接与间接、有形与无形、眼前与长远的影响及相关机遇,运用城市经营理论和营销思想,针对举办城市的具体情况和特点,把奥运营销与城市经营紧密结合,以“迎北京奥运,促青岛扬帆”为基本思路,以期实现北京--青岛的互动,扩大北京奥运的影响区域和作用力。

一、2008奥运会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
1、从作用时间上讲,绝不是奥运会举办的16天时间,而是长达十几年的持久过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奥运举办前的筹备阶段(7年时间),奥运举办年(影响力高峰期,以奥运举办的16天为最大)和奥运之后的余波效应或滞后效应发挥(国际上权威人士和研究认为,此效应可长达10年)三个阶段。
2、从影响力度上看,在筹备阶段,其影响力度逐步增强,在奥运会举办期间达到最高峰,奥运会闭幕后期影响力逐步减弱,呈现出与企业产品或品牌生命力周期一致性,但奥运会举办对举办城市影响的持久性或生命周期的长短,决定于其举办奥运的成功性、开放性、特色性、国际性,也决定于其对“奥运大旗” 的成熟动作和借力水平。最近新南威尔士财政署和塔斯马尼亚州立大学地区分析中心联合进行了一项研究,该研究报告认为,悉尼奥运会对澳大利亚和新南威尔士州的经济有一个12年周期的影响,新南威尔士州的生产总值在12年内将增加63 亿美元,其中前期(1994-1999年)增加38亿美元,赛期(2000年)增加12亿美元,后期(2001-2005年)增加13亿美元。
3、从内容上分析,主要表现在奥运会能极大推动举办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两大方面。
(1)在经济上,奥运会是举办城市的加速器和“核动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家和地区经济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奥运和经济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已成为当代经济的崭新形式,承办奥运会几乎成为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箭双雕的好办法。其直接经济效益,首先表现奥运会能有有效地带动主办城市和地区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尤其对建筑、交通、邮电、通讯、旅游、餐饮等行业的拉动作用更大。其次,承办奥运会将带动主办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升级,使其经济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一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申办理念与两个举办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取向契合。二是承办奥运会将加速举办城市“退而进三”的步伐。三是承办奥运会将极大地带动举办城市旅游、文化、体育、会展等第三产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三,历届奥运会在带动举办城市就业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青岛也不会例外。奥运会给举办城市提供了向世界展示自己绝好的机会,举办城市可以在奥运筹备和举行期间,举办各种宣传、会展、节会、文化招商等活动,这对主办城市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高、环境与形象的改善等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产生出间接的经济效益。根据近几届奥运会主办国相关研究机构的报告,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给南加利福尼亚地区地区带来32.9亿美元的收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给加泰罗尼亚地区带来了260.48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其中直接效益94.48美元,间接效益166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乔治亚州带来了51亿美元的总效益,其中直接和间接效益23亿美元,诱导性效益28亿美元。
(2)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社会进步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可以促进城市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举办奥运会所激发的爱国热情,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转化为“人人为奥运做贡献,个个为城市添光彩”的自觉行动;“重在参与”的奥运思想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会极大的感染广大市民、影响当地企业的经营行为和文化建设,奥运精神将成为主办城市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与不竭动力;“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办会理念,也会对城市发展和居民素质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此等等,都会作用于城市经济,使举办城市出现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协调局面。

二、青岛迎接2008“海上奥运”应采取的对策
上述分析仅仅是奥运会可能给举办城市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机遇,他们能否成为现实、变成效益,是建立在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对各种机遇的充分分析、正确应用的基础上的。否则奥运则可能给举办城市带来严峻的挑战、不良影响与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制定现实可行的对策措施,尽可能充分利用奥运机遇、放大奥运的效应,同时努力避免失误、消除不良影响。
就举办“海上奥运”项目的青岛来说讲,如果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机遇其他沿海城市可以与青岛共享,那么2008年奥运会将首次在北京举办,其水上项目将由青岛承办,却是“奥运”给青岛带来的独一无二的发展机会。作为承办北京 “奥运”的伙伴城市,青岛取得2008年奥运水上项目的举办权,给青岛加快城市建设、美化城市环境、改善服务设施以及向世界展示自身形象,提供了长达7年的 “表演”时间和巨大的“舞台”空间。因此必须仔细分析、周密筹划,作好“迎北京奥运,促青岛扬帆”这篇大文章,“让奥运因为青岛而精彩,让青岛因为奥运而辉煌”。
1.把筹办奥运会与现实城市现代化目标相结合。根据需要重新调整城市发展规划与布局,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根据青岛实际和山东省委的要求,重新调整青岛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表,力争奥运举办与城市现代化在过程与时间上的协调统一。
2.把筹办奥运会与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相结合。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拓宽国际国内合作领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人员信息文化的国际交流。
3.把筹办奥运与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相结合。首先无论是作为奥运馆开发建设重点的北海船厂搬迁、中央商务区规划建设、太平角整治、汇泉湾综合改造工程的实施,还是奥运比赛所需的奥林匹克广场、放置奥运圣火的火炬台、圆形剧场、奥运中心、城市公园、室内外活动中心、水上运动中心等项目的建设,都要引进经营城市理念,运用经济的和政策的手段吸引国内外企业的投资。也可以借奥运之名,取得“国际帆联”及其他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机构的支持与帮助,在水上项目建设、污水处理、环境保护、城市交通等公共项目上引进和利用更多的国际投资、贷款或援助。其次,无论是海上奥运的总体规划,还是上述工程项目的建设,都应当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项目管理和奥林匹克营销模式,以实现机制的创新。第三,可以借鉴农夫山泉主推的“买一瓶农夫山泉,就为申奥捐出一分钱”活动,在青岛市名牌企业群中予以推广和创新,尽快建立起“以企业行为带动社会行为,以个人力量拉动整体力量,以商业性推动公益性”的筹集资金新机制。
4.把筹办奥运与实施城市形象战略相结合。在筹办奥运期间除积极改善城市硬环境外,要特别重视软环境建设,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改变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尽快建立城市形象对外宣传机构,全面设计、适时导入城市形象战略和城市促销策略,提升青岛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对世界范围的人才、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5.把筹办奥运与调整城市产业结构相结合。举办奥运和WTO的加入,为青岛市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提供绝好的机会。在筹办奥运的7年时间里,青岛可以通过“奥运专项科技计划”的实施、海洋节的举办措施,推进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通过引进外资与国内合作等方式,大力发展旅游、金融、信息、会展、节会、文化、体育、餐饮、商业、宾馆、房地产、交通运输等服务经济,从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6.实现“海上奥运”与北京奥运的合作与互动。通过开通--北京“奥运列” ,举办北京青岛月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城市促销、项目推介、文化交流、信息沟通,促进北京与青岛在旅游、科技、教育、经济等方面的合作。

阅读全文

与青岛发展经济对海洋的破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