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面临新任务新问题新挑战,你对这些方面有何了解与思考
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新时代,我们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我们应该坚持两个100年的这个战略。
『贰』 对于祖国的发展,你有怎样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同时,气候问题、环境污染和逆全球化等众多全球性危机接踵而至。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出席创新经济论坛的外方代表时指出,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携手应对,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独享创新成果。创新成果应惠及全球,而不应成为埋在山洞里的宝藏。面对众多不确定性,各国需要联手合作,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中国是多边主义合作的支持者和践行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发展模式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
正如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在本届“创新经济论坛”的开幕致辞中所说,“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变革,才能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想在这场世界“变局”中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就需要以创新的思维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中国庞大的中产阶层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中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政策更加开放,这些优势正吸引着全球企业来中国寻找商机。
今年以来,中国先后颁布了《外商投资法》和《实施条例》,并大幅开放金融领域,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后,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营商环境,让外资进入中国更加容易,也更加安全。对外资来说,中国新经济行业的迅猛发展也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
『叁』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
世界前两百年的发展是以排碳量多少为标志的发展,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石油时代。可以这么说,哪个国家排碳越多哪个多家的发展就最好,美国当然排得最多,在过去的200年里世界生产力的提高甚至大于之前人类历史生产力发展的总和,在工业革命之前的社会,偶尔的技术创新会带来人均收入的暂时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增长,最终吞噬了这部分经济的增长,又回到原来的零增长水平。
没有排碳就没有世界经济现在的繁荣昌盛,可现在提倡低碳,为什么低碳,因为人类大量的排碳已经超出了自然界对碳的承载能力。对于美国这样高度发达的国家来说,已经从走出现代化,迈进了信息化社会,低的碳排放仍旧可以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对于我国而言,正走在现代化进程中,还需要工业的大量排碳才能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低碳就等于遏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公平的,你美国倒是排够了,发展得差不多了,过了河你就想拆桥,但我们是无奈的,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响应号召,从世界贸易角度来说又不得不响应号召,因为你不符合排碳标准要被征收碳关税。
如今的发展已经由资源的争夺转到了排碳空间的争夺。中国由于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并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驱使下已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按理来说,中国劳动力成本低,成为制造业中心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低成本的筹码,但制造业必然与大量的排碳联系在一起,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中国现在只有在保证排碳的前提下,不断创新,用技术创新来替代劳动力的低效率生产,这是我们的唯一选择,即使中国做到了这一点,可大部分由于技术替代而取代出来的劳动力就会失业,经济问题解决了,社会问题又来了,况且,这部分技术创新的生产成果增加是否能抵消失业人员的生活消费需要,这本身还是个经济问题。这部分劳动力流向哪里呢,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应该流向服务业,可在短时间内服务业很难容纳这么多的剩余劳动力,所以这些问题的解决虽有大方向,政府也可以指引这一大方向,可时间需要是必然的。
要提高中国的总体发展水平,从区域上说,关键在西部,西部大开发不只是个口号,是要千千万万个像我这样的热血青年付出努力的。当初中国实行了不平衡发展战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把资源先配置在最要有效率的东部沿海,现在东部沿海的发展已经见了成效,可西部呈现一种拖后腿的形式。西部发展需要资金,需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企业家,需要技术人员,需要经济学家的指导。资金政府可以想方设法拨款,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也会跟进,企业家只会在那些具有投资机会的地方,政府需要做的是让企业家看到这种投资的机会,而经济学家需是出自基层,或了解基层的人,他们的任务是分析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开出药方,让政府开药。
『肆』 对新经济下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的思考 这个论题的研究方法与准备材料怎么写啊
不是专业人士,找篇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圣诞快乐吧。 摘要:在经济日益全球一体化,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企业的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文章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探讨如何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把国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网络经济 管理创新 一、引言 管理与人类几乎同时产生,它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劳动和集体协作。作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企业经营环境不同,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 世纪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 其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 其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向我国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本文将对这三种因素给企业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应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和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的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1. 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 IBM 知识管理咨询公司的Mark W. McElroy认为知识管理包括强调技术重要性的第一代知识管理和更多考虑人力资源和过程主动性的第二代知识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仓库、建立专家系统、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和建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的,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2. 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地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 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3. 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战略发生变化。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首先,在投资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投资于厂房、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转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及服务倾斜; 其次,在竞争战略上,要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再次,在成长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规模经济谋求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即依靠智力扩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 三、企业管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 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 随着中国加入WTO ,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此时,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范围将由国内拓展到全球,不能仅靠利用国内资源来谋求发展,而是必须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自己,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同时,其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受国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必须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全球化要素传输流动网络,采用各种先进的要素传输手段,特别是信息传输手段,否则,企业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21 世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一改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形态,中间管理层将失去原有的价值,企业的管理组织将呈现扁平状态,弹性化。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的采用,使得企业的中间管理层减少,中层和基层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增大。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虽然工作岗位不同、工作地点不同,但可以在同一时间与同一管理者直接进行沟通。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将直接带来管理费用的下降、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还会极大提高员工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则是指在组织结构上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结构,而代之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借助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可以实现企业组织集团化和分权化的统一,稳定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3.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联盟已成为西方企业间合作竞争的新形式。过去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20 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企业间的经济活动正日益全球化,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基本趋势。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企业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上享有优势,网络化又使知识之获取如此便捷低廉,企业间的合作对双方有利。西方企业推出的“战略联盟”,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为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以任何股权和非股权形式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通过合作,战略伙伴间优势得到互补或互相加强,劣势得到弥补以创造组合的竞争优势。据报道,IBM 公司在1992 年就已与美国和海外的各类公司结成了400 多项战略联盟协议。中国企业如联想、海尔、小天鹅等一批从事电子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成功企业已经开始构筑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战略联盟体系。可以说,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一种“双赢”游戏,战略联盟正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未来之路。而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战略联盟的形式也在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将他们的伙伴关系发展成为“超级联盟”。 四、企业管理面临网络经济的挑战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世界通信的基础结构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1876 年诞生了电话网络, 1948 年有线电视网络形成,1969 年国际互联网萌芽,各种数据基础结构由此产生。目前,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经济时代。
『伍』 如何破解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难题
2008年1月24日,国家统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07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经初步核算,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46619亿元,GDP增幅为11.4%,是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第5年,同时,它也是自1995年以来GDP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也就是说,2007年,中国GDP增长速度创下了近13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而在这一显示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数据的背后,2008年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重要难题,这些问题不仅中国政府和老百姓在关注,世界各国也在注视着中国,思考中国经济遇到这些问题之后将走向何方。
不改变现有贸易结构,经济发展很可能会陷入困境
据统计,我国2007年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非金融机构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针对中国迅猛的出口形势,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2008年1月号发表文章,题目是“中国出口已达极限——贸易盈余猛兽之真相”。文章认为,中国贸易盈余的膨胀令全球瞠目,是因为中国引进了巨额的外资。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在2003年之前为年均400亿美元左右,而最近几年却猛增至800亿美元。中国得到了亚洲先进工业国和欧美的直接投资,在国内建立了很多出口型企业。原材料和零部件从亚洲各国家和地区进口,成品又向欧美出口,最终形成了这种累积起巨额贸易盈余的贸易结构。这样的贸易结构引起了国际压力增大、人民币汇率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并认为如果中国不能很好地解决,北京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可能会陷入困境。
贸易顺差的高速增长问题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关注,这种局面也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出口导向政策的结果。在我国不仅鼓励引进外资、扶持出口型企业,而且对于出口有许多优惠政策。在过去出口创汇的简单思维下,中国甚至大量出口了本身都十分稀缺的矿产资源、木材和煤炭石油。如果说过去出口创汇是为了增加外汇储备,可以引进购买稀缺的技术和产品,那么现在在中国外汇储备增幅远远高于进口增幅的情况下,表明中国已经不再需要更多的外汇储备,外汇储备已经成为烫手的山芋。
此时我们的经济发展思路必须从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转换。一方面,我们应当取消过多的出口优惠政策,避免过多的为出口而消耗国内资源;近两年来,为了对出口增长结构及增长质量进行调整与提高,我国已经对部分出口产品退税率进行调整,在降低甚至取消“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退税率的同时,对国家鼓励和重点扶持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进行了提高。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加大国内的分配改革力度和社会公共福利投入。目前国内居民收入增幅过低,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速度,使得国内居民消费能力提升速度很慢,对于一些中低收入的家庭来说,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其实际收入甚至在下降。而我国长期以来在医疗、保险和教育方面的公共投入不足,使得居民在这些方面的负担沉重,居民对于未来支出的预期不断提高,也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意愿。
人民币升值什么幅度才算到位?
这几年来,世界峰会总离不开中国汇率问题。美国和欧盟轮番对中国的人民币升值进行施压。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元在全球市场大幅度走软,中国成为世界游资争先恐后进入的市场;2007年央行6次加息、居高不下的贸易顺差以及来自国际社会的政治压力,导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超过6%,汇率中间价已经从年初的7.8附近一路攀升至年末的7.32左右,超出市场预测的全年5%的升值幅度。
德国之声发表文章认为,虽然中国的汇率这两年已经涨了很多,但与此同时,欧元汇率也在涨,幅度跟人民币差不多。所以,美国不满,欧洲也不满。由于中国制造已经占领了世界,产品改从其他国家进口需要几年的适应期,在这期间中国汇率提高会提高世界商品价格,但是在各种峰会和访问中,对中国汇率的压力仍然会持续着。
虽然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在2005年人民币初次调整汇率时就郑重声明,人民币汇率升值2%是一步到位。但是从两年来的发展来看,人民币的升值并非如此。目前,人民币进一步持续升值已经成为全球的基本共识。而对于人民币如何进行升值,则是国内学术界的争论焦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由于当前我国外汇储备中一半以上是来自于热钱涌入,在一般的贸易中也可能附带大量的热钱流入,如果热钱是赌人民币升值,那么一旦快速升值,这些热钱可能又会立即开始炒人民币贬值。他还认为,由于现阶段并不清楚热钱看好升值有多大的幅度,所以不论中国政府一次到位升值多少,也不一定能解决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则认为,近两年来,人民币升值保持逐步、缓步、幅度比较平均的节奏,市场已经基本形成可以测算的预期,而在这一很明朗的升值预期下,热钱流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要根据这一两年的发展,从实际的发展测算大概应该升值多少,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尽量把想升的位置升到位。
应该说,虽然人民币升值一步到位和稳步升值的模式各有利弊,但是各方都希望人民币能升值到位,以缓解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压力。不过人民币升值何时才能到位、升值什么幅度才算到位、升值到位究竟会对中国和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是一堆谁也无法准确预测和解决的复杂问题,我们只能等待时间来给出答案。
国际经验能不能给中国股票市场下判断?
2007年,股票市场总体大幅上扬,股票指数创历史新高后在高位震荡调整。10月16日2545.84点,涨幅为93.74%。股票市场成交量放量增加,全年累计成交460556.2亿元,为2006年总成交量的5倍。
在中国股票市场整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人警告中国要警惕重走当年日本的老路。美国作家彼得·塔斯克在《新闻周刊》发表文章,认为上世纪80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和中国股市当前的大牛市有十分显著的相似之处——一个新的超级经济大国的崛起似乎已无法阻挡,令人瞠目的贸易顺差,规模庞大的流动资金以及由傲慢、贪婪和愚蠢构成的牛市心理。甚至有人认为中国股市的问题比当年日本要严重,因为以美元计算,中国股指自2000年以来暴涨了约800%,日本股指在当时长达8年的牛市里攀升了700%。1989年时,众多日本公司依靠几十年的成功经营建立了坚实的业绩记录,而如今的中国成功企业中有许多是新公司。
不过经济学家赵晓教授则对中国的股市表示乐观,他认为,日元升值和股市泡沫发生于日本经济现代化基本完成,人均GDP达到2万余美元时期,而中国的经济现代化远未完成,经济发展潜力依然巨大,要做的事情很多,资金需求依然旺盛。从美国中情局或联合国发布的购买力报告来看,中国的实体经济相当于美国的70%。然而美国的金融资产占GDP的700%,欧洲25国是558%,中国的金融资产大概只占GDP的两倍。从股价看,当前美国纳斯达克平均股价90美元,纽约市场平均股价60多美元,纳斯达克有一个smallmarket的平均股价是3.3~3.4美元。而中国A股平均股价不到2美元,比美国市场垃圾股的价格便宜一半,因此中国目前不必担心股市泡沫问题。
不论目前对中国股市的看法如何,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国经济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资本市场作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也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进一步繁荣。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的泡沫是否存在或者泡沫的多少,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但是也不能简单依靠国际经验进行判断。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将面临的问题不仅是中国的课题,也将是全世界不能回避和需要共同应对的。
在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中,中国除了遇到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之外,通货膨胀问题、银行管理体系问题、土地体制问题、房地产市场、农村改革等等问题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凸显。香港大学的郎咸平教授将它们归结为“中国面临的八大危机”,日本《东洋经济统计月报》总结了“中国经济须避开的三个陷阱”,德国之声概括了“中国的十二个‘怎么办’”。无论这些问题提出的角度和出发点如何,所有的这些思考和提出的问题都有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形势,有助于更加稳健和全面地考虑改革的思路,在保持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避免经济和社会的波动,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和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陆』 关于经济新常态和一带一路的思考
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
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属于发展范畴、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增长速度越高越好,属于发展范畴、能够促进发展的可持续的高速增长是经济新常态的追求目标。
把减速和高效划等号、高速和低效划等号、GDP高速增长和经济过热划等号,把经济新常态定义为减速增效、增长速度降温是错误的;人为降低增长速度将导致“滞涨”的严重后果。
经济新常态就是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实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其中包括高质量无水分的GDP高速可持续增长,即我们讲的“调结构稳增长”。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柒』 中国经济新思考的内容简介
作者在特抄殊的日子里,记录下的对国家改革与发展的所思所想,关注的是祖国的强大与人民生活美好的未来,以其开阔的视野,敏锐地捕捉到很多引人注目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本书中提出了“‘菜篮子’为何变沉了”、“房价为何居高不下”、“警惕股市的大波动”、“中国的‘三农’问题”、“应打破人民币升值魔幻”、“汇率改革应符合最广大中国人的利益”、“加息政策要通盘考虑”、“全球性金融恐慌正在蔓延”、“2008年经济风险来自何处”、“再谈中国经济向何处去”等问题。这些问题与我国的国计民生、改革开放、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息息相关,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与理性的思考。文章语言生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捌』 结合中外历史和现实思考中国新时代发展
现在我们中国的新时代,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科技也越来越发达,我们的国民产值收入也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