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制度变迁对农业影响

经济制度变迁对农业影响

发布时间:2021-02-28 15:22:49

1. 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对中国的经济制度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土地改革之后,就是原先属于地主的土地,划归为农民私有,这样一来就废除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因而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经济基础。

2. 制度变迁如何影响经济增长

日本当年是有美国帮忙才经济增长速度快,现在中国美国不帮忙反而帮倒忙。再说了假如发展的结果相同人民币早就不直钱了。

3. 1978年后中国的农业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对斯大林经济模式有何突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即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农村,实行土地制内度改革,以家容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制,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分产到户,自由经营。这项措施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作物种植制度,可以实施混合经营。除去国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集体大农庄制度,废除私有制,一切归国家所有。与当时的生产力不相符合,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也严重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做法,使得农产品极度缺乏,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中国的改革,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生产关系实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4. 概述租佃制产生、发展的过程,简析它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

租佃复制是战国以来随着封建生制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的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经秦汉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
发展:魏晋南北朝产生屯田制,唐朝出现包佃制,宋代出现”撤佃”现象.
影响:形成持续千年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农业经济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没有发展的活力

5. 经济发展对农业产生哪些影响

经济发展带动了农产品的价格上涨提高农业生产力,更多的农业机械的投入减轻劳动回强度。不利影响最关键答就是污染。更多的农业方面的知识建议参考农业一站通新闻栏目http://www.nyyzt.com/news/

6. 试论社会主义改造对农业的影响

论中国农业经营模式

化12班 陈博 012159

摘要:所谓的“农业经营模式”,又被有的文章称为“农业产业组织”[①],是指农业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以及农业产品的分配和流通方式。本文在对建国以来伴随着我国农地制度的变迁而改变的农业经营模式的分析、对在当前世界及国内经济形势下取得了较好成绩的以色列基布兹和河南省南街村的农业经营模式的个例分析以及对农业产业化的质疑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工业化的经营模式。

关键词:农业经营模式;农业工业化

农业生产力的主要要素是土地和劳动力[②]。农业增长可以被看作是消除由无弹性的土地和劳动供给对生产施加的约束[③]。正如一种有效的企业经营机制可以使企业获得无穷的发展动力,一种合适的农业经营模式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这些约束。

一、农业经营模式的概念

农业经营模式的内容包括农业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以及农业产品的分配方式。

农业生产资料,是指土地、农具、种子、肥料等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资料。农业的特点是,土地对生产的约束比经济中大多数其他部门要强烈的多[④]。农村土地主要是指农地、林地、牧地、水域和宅地,而农地(耕地)是农村土地的主体。农村土地制度就是以农村土地开发、利用和管理为对象的复杂的制度体系,而农地制度则构成农村土地制度的基础[⑤]。因此,采取什么样的一种农业经营模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地制度的选择。

农业生产的组织,是指劳动力的召集方式、劳动力的分配方式以及生产者对生产的控制方式。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劳动力的召集者(或者说是“雇佣者”,他可以召集自己的劳动力、也可以召集别人的劳动力)负责对劳动力进行分配,进而对生产者的生产行为进行控制;但生产者是能动的,他也对生产拥有着直接的控制,其方式(或者是权限)对农业生产的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农业产品的分配和流通方式,是指生产出的农产品的分配方式以及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的方式。这也是农业进行资本积累及再生产的重要过程。同时。虽然这一部分很重要,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两项内容,当然也要受国家的政策和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制约和影响。

二、对建国以来我国各个时期农业经营模式的分析[⑥]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营模式经历了个人所有个人经营模式、合作社经营模式、人民公社经营模式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四个主要阶段。

1.个人所有个人经营模式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实施,在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了。这场运动打破了原有的封建性质的地产关系,将土地均分,建立了个体小农土地私人所有制,这是最彻底的“均田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一时极大的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其结果是:彻底分散农地产权,使大约350亿公斤的粮食(原地租),转化为农业生产资金,使农村经济迅速恢复,粮食产量在1951年和1952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点1.639亿吨,同时也建立了乡、村基层政权。但从旧时代继承下来的农业基础非常薄弱,农业生产率在个体生产条件下无法得到快速提高;由于法律体制不健全,土地兼并在均田之后再度发生,小农户容易破产;受价值规律影响,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国家的需要等。

这一时期的农业经营模式的特点如下:生产资料私有、分散,这导致生产孤立、经营分散;农业劳动力的召集者也就劳动者本身,个体经营者自主决定其生产方式及生产内容的安排;受传统经济思想影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

2.合作社经营模式和农村人民公社经营模式

1953~1978年,国家开始把农民个体所有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集体经济的土地产权制度,对土地进行集体经营。至1962年最终确立了在人民公社内部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地产关系。在这期间,农业生产条件有了相当大的改善。伴随着一批农村水力发电站的建成和发电能力的提高,机器动力和灌溉面积都有了增加。国家通过税收和价格,获取大量农业剩余,作为资本的原始积累,用于工业建设,同时农村经济继续增长。当由于连续不断的政治运动、人口的急剧增加以及仍旧落后的农业基础条件,这些进步并未能完全转化为高生产率或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

最终完成的合作社经营模式的特点如下:土地公有,使得劳动力集中;劳动力的召集有集体和农民共同作出,农民入退社自由;组织性强,避免了单干所引起的风险;计划性强,生产没有盲目性,由生产者和国家共同决定,符合国家和集体的需要;很少通过市场进行交换,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低;错误地忽视了社员人个利益、个人自由和家庭副业[⑦]等。

农村人民公社经营模式的特点如下:土地及生产资料完全公有,劳动力集中;管理权力集中,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业务,生产者基本无权决定生产内容;它的经营一般是自给性的,把制止小生产分化、限制商品市场流通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目标;生产仍然停留在手工劳动和“小而全”的水平上,集体内部和集体以及城乡之间缺乏现代市场化分工协作关系。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这是中国农村最近一次土地制度的变革。这是由农民自发地开始的,并最终得到了政府的肯定,这就重新恢复了最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形式,但又与以往有所不同。现行的农地制度,一个重要特征是土地公有,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⑧]其次,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出现一定程度的“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被分解为所有权和占有权(经营权或使用权)。耕地的所有权为村(组)集体所有,把土地占有权,按农村人口平均发包给农户。农户通过合同关系向集体租赁土地进行经营。现行土地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土地公有、平均分配和家庭经营。

这次变革所带来的农业经营模式有如下特点:土地公有,防止了土地兼并等在土改时出现的问题;包产到户,重视个人利益,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集体作用逐渐淡化,生产的有承包者即生产者自主决定;市场逐渐受到重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农户的生产受价值规律的影响,但由于生产力的提高,仍可以很好的适应国家的需要。

三、两个个例分析

1.以色列的基布兹[⑨]

以色列的农业的显著特点是高科技的采用,而这些高科技农业成果的取得是建立在密切合作基础之上的。以色列实行土地国有化,农业组织有3种形式:集体农场(即基布兹THE KIBBUTZ)、农业合作社(即莫沙夫MOSHAV)和个体农场。

(1)集体农场基布兹

目前2.4%的以色列人生活在约270个基布兹内。它进行统一管理和经济核算,财产和生产资料属公有。管理机构实行民主轮换制,一切决定须由集体农场成员大会作出;管理机构既组织生产,又担当军事防卫。基布兹已发展成为农工贸综合体(也雇用基布兹以外的人),包括了农副产品加工和其它加工工业。在特拉维夫设有行业协会负责产品的对外销售。

(2)农业合作社莫沙夫

由国家把土地出租给合作社的一些家庭,社员以优惠价格从合作社购买农具、化肥和农药,并以优惠价格向合作社出售农产品。社员可以雇工,并有权直接与外商签订销售合同。社员代表大会选出的协商委员会,有权以合作社名义作出吸收新会员、转让房基地、雇佣外来劳动力等决定。

(3)个体农场

按资本主义私人企业方式经营,农场除按政府规定用水和进行合理化生产之外,不对政府承担其它义务。

以色列的这种多元化的农业经营模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基布兹,它不但很好的适应了以色列当地恶劣的农业生产环境,而且对以色列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基布兹通常只占全国人口的2%左右,但却可以生产国内生产总值的12%,农业生产占全国农业生产总值的80%,部分制造业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如塑料和橡胶行业产值占全国产值的62%,占出口额的42.2%,部分基布兹还兴办了高科技企业。

基布兹的成功,从经营模式上看,主要是土地公有,又固定归某一集体农庄使用,从而任何农庄成员都必须服从农庄管理机构的管理,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同时又是农庄管理机构的成员,这一民主的管理方式就保证了管理的有效性,克服了长久以来困扰公有制经济的效率问题;严格的外部财务监管,保证了资金的合理使用;集体劳动,产生规模效益;分工比较明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高,既有初级农产品,也有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以农业为核心,同时发展工商业、旅游业等其他产业等。

2.河南省的南街村[⑩]

南街村是河南省中部的一个独特的农村社区,借助于个性化的制度安排(南街村党委会、村民委员会,南街村(集团)有限公司"党政企"三位一体的社区组织机构;内部计划的集体所有制经济及供给加工资的分配制度),在短短十几年间,经济增长2100多倍,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变成了一个年产值近20亿元人民币的“红色亿元村”。

南街村是中部平原农村,适宜机械化规模经营。南街村民比起小农阶段的个体劳作和家庭经营,他们更熟悉和习惯于集体合作的生产方式。从实际出发,集体化似乎是理所当然,尤其是当实施承包制后出现农业生产全面萎缩的情况,人们复归集体化经营的愿望更加迫切了。从分散经营的组织方式来看,分散经营并不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当生产社会化、规模经营的条件大大提高之后,仅靠挖掘劳动力体力增产是十分有限的,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这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从1984年到1990年,南街村2300多亩土地分批实现由家庭经营过渡到集体专业队的规模经营。南街村建立了集体农场,专事农业生产的70多人被分为几个专业队,如农机队(主要担负农产品的运输和工程建设)、农业队(主管农田的播种和收打)、积肥队(主要是清扫厕所和积肥)等。队与队之间既分工又协作,较好地控制了生产的每一环节,并采取以工促农的办法,利用工业积累资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改善生产条件,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了农业生产上的耕播收打机械化、浇水喷灌自动化、种植区域化、品种优良化、管理专业化,保证了农业生产的稳产高产。

南街村的农业经营模式可以归纳如下:土地归集体所有,农业进行规模经营;集体劳动,分工明确,以专业队为单位,即分工又协作;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既有初级农产品,也有农产品的深加工产品;以农业为核心,同时发展工商业、旅游业等其他产业等。

四、中国农业应该走“工业化”的道路

朱镕基总理对入世之后我国的农业忧心忡忡。的确,目前我国农业产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极大的差距。出路何在?不外乎两种。一是完善当前的农业经营模式。二是改变当前的农业经营模式。为了完善当前的农业经营模式,人们从实践中找到了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改变当前的农业经营模式,似乎没有人“敢”提,但我认为应走农业工业化的道路。

1.农业产业化的概念[11]

“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中各利益主体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获得外部收益而走向集中和联合的一种新型的产业组织方式,其本质特征是用契约方式将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效连接起来,实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乃至金融、保险等化解的一体化经营,并借以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引导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是系统内‘非市场安排’与系统外市场机制相结合进行资源配置,解决分散的农户同市场的衔接问题,构建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的经济实体。”[12]

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农业的市场化

依据市场的需要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把农业的生产与营销置于市场的机制基础之上。

(2)农业的社会化

包括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适度扩大,以及把农业生产、加工、分配和流通等农业在生产环节,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3)农业的集约化

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通过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有如下几种类型:①公司+农户②合作经济组织+农户③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户④农场+农户⑤专业批发市场+农户。“虽然中国当前各地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经济类型多种多样,但就其实质说来则是共同的,即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龙头’对分散的、为数众多的农户,发挥引导、组织、服务的功能,推动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向市场经济和集约增长方式转变。”

2.对农业产业化的质疑

第一、农业产业化到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还是只停留在口头上的啰里啰唆的概念?

从各种书籍报刊上看到的农业产业化的概念各不相同,大多非常之长。但其中心意思就是通过一种机制使小生产与大市场相协调。事实上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在很多时候和很多地方仍停留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呼喊”。农业产业化在很多地方没有实现,在更多的地方还没有进入过农民的头脑之中。比如在我的家乡大连,很多地方只是在高呼产业化,却从没做过什么实事,也很难做成什么实事;而大多数农民们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产业化。小规模的农户生产,没有资金支持,也没有技术能力,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达到很高的技术要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高质量的符合要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如何盈利;没有利润的企业,其后果自然不言而喻。

第二、农业产业化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当前的农业问题么?

从建国以来的各种经营模式以及所举个例来看,生产过程是关键,合作分工更是有着很高的效率。农业产业化,并不是生产的完全彻底的生产规模化,而是建立在小农的微弱的联合(不是合作)生产的基础之上。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不通过改变生产环节来解决,而是通过改革流通环节(即农户生产+“龙头”销售),还是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的。这一点,大力提倡农业产业化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13]。

另外,农业产业化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要处理好经济组织形式、所有制经济类型单一化与产业多样化的关系”、“要处理好规模经营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生产与流通的关系,或者说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及“要处理好‘龙头’与农户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也就是农业产业化所面临的问题。农业产业化之后矛盾没有减少,反而增多。

总之,农业产业化在当前的条件下,在大多数地区仍只是设想、口号,而且,在已经执行的地方仍面临着本来应由它要解决的问题,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3.农业工业化是中国农业的一条可选择的道路

许多事实表明,现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就其承包到户的经营模式来说,是很难真正解决“三农问题”的;而从上文所举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合作化是农业发展的行之有效的农地制度,但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经营模式。基布兹模式与南街村模式在现阶段中国都不能普遍,这主要是因为这二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着其成员所具有的较高的集体主义思想,在此不予讨论。但从这二者经营模式中除去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我们可以抽象出一个新的经营模式,即工业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如前所述,不先集中精力解决农业生产这一根本性问题,只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进行改革,让我国农业走出窘境、有更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何况从上文所举二例可以看出,必须先将农业生产搞上去,工业和其他产业才能够发展起来。

所谓农业工业化,即不将农业视为独立的一种产业,而将其视为工业的一种。用所有工业生产已充分验证了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模式来改造农业的生产,按照工业生产的模式组织农业生产、按照工业产品的分配流通方式管理农产品的分配流通方式,其经营模式应有以下特征。

1.土地公有、规模经营

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不仅指流通环节的统购统销,也包括生产环节。这二者是相关联的,但后者的实现必须以前者为基础。如本文开头所述,土地对农业生产的约束比经济中大多数其他部门要强烈的多,基于我国人多地少、农地更少的基本国情,只有少量土地或者根本没有土地的农民和有大片私有耕地的农民之间必然要产生巨大的矛盾,因而要在中国实现规模化经营,必然要以土地公有为基本的农地制度。

2.分工明确,集体劳动

考察现代企业、特别是现代的工业企业的生产,分工明确、流水线作业是其主要特征。这也是现代工业企业有着极大生产力的原因之一。将土地、种子、肥料、水等作为原料,将农产品及其深加工品作为最终产品,把分工模糊的农民转变为分工明确、各司其专的农业工人(限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生产难以实现流水线作业),把缺少计划、农户独立承担风险的农业生产改造成为生产目的明确、风险社会化的工业化生产,以工业企业的生产制度来规范农业的生产,这才可能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最终实现利润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 生产者与土地彻底分离

之所以将这一点放在后面,是因为这不仅涉及农业生产,还涉及农村的基本社会经济秩序,是最困难的一项。如果这项变革能够实现,那么农业的工业化才能真正实现。

自古以来,农业人口就没有与土地分离,现行的基本农村土地制度事实上也承认农民对农村土地的实际占有。这实际上是实现前面两项目标的最大障碍,只要农民还是实际占有小块土地,只要中国不可能也不能够实行农地私有制,不将农民同其所实际占有的土地分离,分工明确的规模经营就不可能实现。这是显然的。

从农业工业化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十分必要的。考察工业企业,工人不占有(私有制)或者不实际直接占有(公有制)生产资料,这种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实际分离,最彻底的实现了分工的专业化,同时也最彻底的实现了市场对生产者的配置作用(当劳动者的思想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集体主义的思想的时候)。农业实现工业化,也必须从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的占有制度上进行改革。

困难之处也正在于此。农村人口之多,实现农业工业化后农业工人所需人数之小,都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过剩(指在农业生产方面),如何转移这部分人口,同时失去土地又未成为农业工人的农民的出路何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城市化道路提供了很好的办法,这也能更温和的剥夺农民对土地的实际占有权,但其中的问题仍然很多,暂不讨论(其实这也农业产业化将要面临的困难之一)。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是解决农业工业化后,农业生产(由于土地所有制的关系是公有制经济)的效率问题,即农业生产人员的效率问题。由于过多的潜在的可以进行农业生产的人员的存在,再加上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配置作用,通常所说的公有制经济效率低下的问题将很难存在。

4.其他特征

商品彻底市场化、产销结合、采用企业的管理模式等一切工业企业所具有的不违背农业生产规律的特征都可以运用到农业经营模式上。

六、结论

中国农业出路何在,众说纷纭。农业产业化,是一条看得见的方向;但只注重改变流通环节的问题,不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环节上的问题,是不可能获得彻底的成功的。

基布兹与南街村的经验说明土地公有、集体劳动、比较平均的分配是一条可行的办法,但这是在集体成员的思想素质达到很高境界(集体主义)的时候才可能实现的。借鉴他们的经验,农业工业化应该可以很好的解决农业生产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综述》(《中国农村研究报告(1990~1998)》)李剑 著

(2)《1949~1992年的中国农业》(《中外著名专家论中国农业1949~2030》)左天觉 著

(3)《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农村经济发展》(《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何立胜 郜翔 著

(4)《农村土地制度比较研究》唐忠 著

(5)《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国情》(《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房成祥 著

(6)《20年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张卓元 黄范章 利广安 主编

--------------------------------------------------------------------------------

[①]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农村经济发展》(《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何立胜 郜翔 著

[②] 《农业的出路在于发展生产力》(《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4期)张晓理 著

[③] 《农业发展的国际分析(修订扩充版)》[日]速水佑次郎 [美]弗农·拉坦 著 郭熙保 张进铭 等译

[④] 同上

[⑤] 《农地制度的变革与创新》(《改革面临制度创新》)杨经伦 著

[⑥] 实例详见参考文献(1)~(5)

[⑦]《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25页)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⑨] 详见《中东的小龙 以色列经济发展研究》 杨光 主编

[⑩]《南街之行 对南街村社会结构的实证研究》郑豪杰http://202.112.93.201/student/97zhj/zhj07/dc/zheng2.htm

[11] 参见参考文献(3)、(6)

[12]《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农村经济发展》(《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何立胜郜翔 著

[13] “但是,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与流通、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始终存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彻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20年经济改革:回顾与展望》第107页)

7. 概述1949-1978中国农业政策的变化及影响。

...嗯...
1.先是1950~1952年得土改:没收地主土地,归农民所有,实行的是经济上保护富农的政策。<影响: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开辟了道路。>
2.在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实行: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影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基础。>
3.一五时期:有步骤得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任务按计划完成>
4.1960年,八字方针。
5.大跃进时期:农业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进行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损害了人民的利益>
6.文革时期:高指标,浮夸风。<是中国经济严重受损>
7.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8. 历史时期(唐朝)气候变化对其农业经济的影响

大唐身为中古时代最伟大的国家。其境内经济发达、人口增多,又由於边防需要,除了中原地带水渠的翻修外,又不断在西北开辟农业区,使当时此地「闾阎相望,桑麻翳野」。有诗记载「我唐区夏馀十纪,军中武备赫万祀,彤弓黄钺授元帅,垦耕大漠为内地」;又有「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衣防树时,养蚕缫茧成匹帛。」这说明当时农业相当发达,然而这种大规模的农业发展常会带来土地的盐化与土壤结构的劣化情形,久而久之土地破坏的情形也就日渐明显了。於是「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燕支山下少春辉,黄沙碛裏无流水」,一首首诗歌展示著唐朝时的荒漠风情。要知道乾燥气候地区最忌土地的过劳使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便曾经因为土地的大量荒漠化而逐渐失去文明最重要的屏障。

与此同时,人们还开山垦耕。唐朝盛世,当中原人口因为商业发达和农业兴盛而急剧增长的同时,粮食的需求增加了,於是唐政府和民间都开始了更大规模的毁林开垦,据说当时仅新垦土地就达6亿多亩。史称「开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但这种不让土地休养生息的大量开垦,破坏了黄土高原原先的植被环境,也让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满目疮痍,黄土本身土质就不稳了,当它的结构又因为农地过度分布而破坏,黄河泛滥的影响就更大了,可以想见土壤冲蚀和流失为大唐带来极大的灾难,而土地的劣化更使大唐在后期无法之称他们的民生所需。天灾加上人祸,使黄河流域经济渐趋衰落,等到安史之乱之后,昔日繁华的黄河流域,竟到了「居无尺椽,人无烟灶,萧条凄惨,兽游鬼哭」的地步。由於田地荒芜,水利失修,加上战乱人民的大量南迁,使黄河流域社会经济开始衰落,我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渐渐移至长江流域。而当黄巢起义的最后一举连大唐江南的粮食线都破坏之后,大唐终於也走入历史的尘埃。

《太平寰宇记》载,唐朝在京兆府(今陕西户县)、歧州(今陕西周至)和凤翔(今陕西凤翔)设有管理竹园的机构——“司竹监”。说明唐代关中有大面积竹林的经营。

《新唐书"平阳公主传》载隋末平阳公主起兵之初曾招降据有司竹园的何潘仁。司竹园中能屯驻兵马,可见其范围之大。

《大唐六典"司农寺》载:“司竹监,今在京兆、鄠(今户县)、盩厔(今周至)”,上引宋之问文谓长安城南有“千亩竹林”,可知产竹地区的广泛。唐王维描述其蓝田辋川别业中竹景点“斤竹岭”、“竹里馆”。“斤竹岭”因山岭所种高大竹子而称,“竹里馆”是因在溪边竹林中修建的建筑,说明蓝田也有竹林的分布。渭水上游的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杜甫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在该地所作的诗中有五首提到当地之竹。其中《石龛》、《铁堂峡》、《秦州杂诗》等明确描述当时秦州山地及其东的铁堂峡、东南的东柯谷等地多竹,是供朝廷制弓箭、箭竿等用的竹林。唐《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甘州"张掖县》提到兰州西北祁连山东段,“多材木箭竿”,这种“箭竿”之竹可能就是高山竹种箭竹类、巴山木竹类。反映当时从兰州向西北经乌鞘岭沿祁连山到张掖一带有竹林分布。

持续的天气干旱对竹林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玉堂闲话》载,唐天复四年(公元904年)陇(指陇州)、褒(今分归汉中市和勉县)、梁(梁州)之境,数千里内大旱,这些地区山中的竹林皆开花结子,饥民采之舂米而食。反映了当地竹林颇多,面积较大。同时也说明了天气持续干旱对竹林分布的影响。

盛世大唐曾有过水天山河一色的美丽环境,但是到了中唐以后为何国内政治上的祸乱频仍,而连山河都变色了呢?而且还发生了饥荒和农作物的欠收。老百姓苦不堪言。原因正是出现在大唐的气候环境的变迁。

9. 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农业产生什么影响

近年来,我国农业面临成本上涨、农产品进口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严峻等挑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发展“新常态”将对农业产生什么影响?怎样推动可持续发展?粮食高库存怎么办?三农领域将有哪些新改革?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3日就《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解读等情况举行的发布会上,中农办有关负责人回应了上述热点问题。
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
在回答农业如何转方式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当前农业发展既有很大成绩,也有不少忧患,包括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农产品进口增加、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带来生态环境损害。
陈锡文强调,对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粮食不能出大问题。所以今年一号文件的第一条仍是强调保障粮食安全,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优化,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探索目标价格制度化解高库存矛盾
对于如何解决粮食高库存问题,陈锡文说,去年春播开始,有的地方就反映原有库存已满的问题。由于农产品国内价格比国际价格高,加工企业更愿意使用进口粮食,导致国内库存不断攀升。
对此,我国一方面实行了目标价格制度;另一方面,对一些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制度,关税配额之内进口是低关税,超过配额的实行高关税。过去一些地方执行得不严,走私情况不少。今后将更加严格管理,也减少对国内供给的冲击。
陈锡文表示,将在去年对新疆棉花和东北、内蒙古大豆实行目标价格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让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主要作用,让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逐步化解这几年形成的矛盾。
农村改革:确保改有所成改有所进
在回答关于农村改革问题时,中农办副主任韩俊表示,去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农村改革是重头戏。一系列农村改革举措、试点相继出台,如关于引导承包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关于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的试点,特别是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及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供销社改革、国有林区和林场改革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今年要把已部署的改革抓紧落实,确保改有所成、改有所进。
韩俊强调,中央关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即“三块地”的改革试点方案有关部门已经牵头落实。必须明确的是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还有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还是试点,试点任务到2017年完成。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中央确立了“三条底线”,就是公有制性质不能改变、耕地红线不能破、农民权益不能受损。
新常态:挑战与机遇并存
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农业的影响,陈锡文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率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对需求和财政收入都会有影响,对农业是一种挑战。一方面,如何生产出产品,让市场有更多需求,让农民有更多收入;另一方面,在财政收入增长减缓情况下,如何保持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但是反过来,新常态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大家更多地去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太关注产量多少,有利于推进农业转型、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生产结构、促进三产融合。”陈锡文认为,新常态下,青年农民带着资金、技术、管理能力返乡创业的情况会越来越多。进入新常态对农业是挑战和机遇并存,要抓住机遇,促进农业稳步发展。

10. 概述租佃制产生、发展的过程,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影响

产生:春秋时代地主阶级对井田制进行改革,在土地经营上有创新,创造出租版佃制.
发展:权魏晋南北朝产生屯田制,唐朝出现包佃制,宋代出现”撤佃”现象.
影响:形成持续千年分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农业经济有很强的稳定性但没有发展的活力.

阅读全文

与经济制度变迁对农业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