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浙江经济发展的地理位置优势

浙江经济发展的地理位置优势

发布时间:2021-02-28 19:40:39

❶ 浙江经济为什么比较发达

浙江经济之所以发达,一是浙江地理位置比较好,滨海、沿江,水系发达,港内口优良、交通容便利,商贾云集,自古钱塘繁华,历来商业兴旺;二是浙江人商业意识强。浙江的土地资源少、人口密集,不足以养活靠农耕为生的人口,也可以说“浙商”是被逼出来的。尤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也是浙江企业家群体逐渐发展壮大的三十年。环顾九州,还真找不到能够这样生生不息地走创业、拼搏、挣扎、奋起道路的这样的一个群体。三是浙江处于改革开放前沿,有政策方面的先发优势。四是在新兴产业方面走在前面。在浙江,八大产业中,规模以上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健康、高端装备产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发展均为迅猛。

❷ 浙江经济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区域优势在哪里

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据统计,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3%,由124亿元猛增至6700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由原来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则由全国第16位升至第4位。尤为可喜的是,1997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经济虽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1998年较上年增长10.1%,1999年较上年增长10.0%),出口增长更高(1999年全年增长18.5%,今年1季度的增长率高达55%)。2001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700亿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预计可达2000美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经济表现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人称之"浙江现象"。以经济学的观点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领先于其他地区,必然是其较好地发挥了比较优势的结果。本文即试图从比较优势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浙江现象"产生的原因。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后,笔者认为,浙江与邻近沿海发达省份及全国相比,在劳动力、环境、市场扩大、特色产业和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浙江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劳动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根本要素,是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成为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诚然,浙江的劳动力资源充沛,但在我国劳动力资源普遍充足的大环境中显不出比较优势。浙江在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综合素质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9‰,仅稍高于沪、京2个直辖市,是省区中最低的。1999年则为4.29‰,高于沪(已出现负增长)、京、津、辽、苏,列全国倒数第6位,在省区中列倒数第3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减轻了人口负担和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有利。虽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浙江开发历史早,文化积淀深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全国居较高水平。相对于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学、敢闯、聪慧、勤奋、互助、务实等优秀素质。其优势突出表现在浙江人对现实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勇于创新。江浙沪历来为我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国内40%以上的科学家均出于此。根据《中国科学家传略辞典》按籍贯统计,每百万人所涌现的著名科学家,上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为4.15倍,江苏为3.49倍。特别是宁波,不仅以出商界巨子闻名于世,还是名冠全国的"院士故乡"。目前,宁波籍院士占全国1/16,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仅一所效实中学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国未闻其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肯动脑筋肯吃苦又富冒险精神的浙江人,边干边学,素质提高更多地倚仗于"来自课堂外的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涌现出滕增寿、冯根生、颜阿龙、鲁冠球、宗庆后、南存辉、陈金义等一大批勇于创新,精明且善于把握机会的知名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的存在是浙江经济腾飞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环境的比较优势
环境资源直接影响人们选择定居点,企业选择区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一般认为,区位、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社会、政|治、政策和法律环境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以下仅对浙江的硬环境作简要分析。(一)区位环境,浙江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滨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于对外交往,又利于向内扩展。而且,紧邻上海这一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五流"及产业扩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加上北南两边邻省江苏和福建均为全国经济增长领先省份,可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二)资源环境<BR> 尽管就矿产资源和耕地资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资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气候资源等方面却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浙江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中部,港口众多,腹地宽广。改革开放后,港口建设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达58个,泊位600多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9个,深水泊位数占全国8 %。宁波已跃升为全国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宁波港的吞吐量已达1亿吨,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吞吐量逾亿吨的世界级大港。而且舟山、温州、乍浦、海门等港规模日益扩大,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BR>浙江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浙江海域历来是我国最大的渔场。1999年,浙江的海水产品产量为389.4万吨,居全国第3位;浙江海洋捕捞渔获量高达331.2万吨,仅次于山东的332.5万吨,居全国第2 位(表1)。紧靠浙江的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油气资源区,目前正在勘探开发之中。 表1:我国重点省份海水产品和海洋捕捞产量 单位:万吨 地区 浙江福建 山东 广东 辽宁 其他地区 <BR>海水产品产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捞产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捞量占全国%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BR> 浙江虽然耕地面积少,农业却一直领先于全国。除了浙江农民吃苦耐劳,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外,与这里农业气候条件优越也是分不开的。浙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三)经济环境<BR> 浙江开发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即已成为全国居优势的经济区域,至今依然。特别高的经济活动效率,使浙江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全国处于高水平。由于浙江是全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省份,多年前经济实力即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在市场竞争中已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仅次于沪、京、津3个直辖市,居全国第4位;浙江农村人均收入3948元,仅次于沪、京2个直辖市,高居全国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为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县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居全国第一。<BR> 虽然由于资源和战备方面的原因,解放后国家对浙江的投资极少,然而,浙江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自1982年以来,非国有投资年均增长28.6%。1999年,全省民间投资额达1214亿元,超过建国前40年浙江全社会投资的总和,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2.0%,高居全国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国民间投资情况表 地区 浙江 江苏 山东 广东 全国 <BR>民间投资额(亿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占全社会投资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资料来源:2000.11.29.《中国信息报》<BR> (四)生态环境<BR>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浙江山青水秀,历史上即享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美名,杭州则被誉为"人间天堂"。解放后,由于几次政策失误,山林破坏严重,80年代以后工业污染又给浙江的生态环境蒙上阴影。但是90年代以来,政府下大力气,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备环境再生能力较强的先天优势,形势明显好转。最新的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浙江现有森林面积8309万亩,比10年前增长26.6%,森林覆盖率高达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个百分点,名列全国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国著名的竹业大省、花木大省、旅游大省。1999年,浙江的绿化观赏苗木输出量占全国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会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萧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0个省级森林公园。旅游收入领先于全国。浙江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也不乏大手笔,如杭州市决定投资60亿,建设"蓝天碧水"工程。<BR> 由于浙江的生态环境好,气候条件优越,因而宜居宜游,发展旅游业在全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BR> <BR> 三、浙江市场扩大的比较优势<BR> 贸易(包括国际贸易和地区间贸易)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贸易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在地区之间的扩散。有经济学家认为,地区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创造出口基础。<BR> 西方经济学家丹尼森认为:一个经济体系的增长就意味着企业提供最终产品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只要市场规模扩大,就有机会提高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专业化程度,扩大企业规模。因此,随着市场的扩大与生产和销售规模的扩大,就有可能获得递增的报酬。<BR> 浙江是"资源小省",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两头在外"(即资源和市场主要依靠省外)。浙江生产的产品有20%销往国外,50%销往省外,仅30%在省内销售。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对商业的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商业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浙江人历来有重视经商的传统。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自发地办起了工业品市场,通过市场调节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使资源趋向合理配置,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商品市场的领先发育,继而引发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甚至可以说浙江走出了一条"市场大省"通向"经济大省"的独特发展道路。在闯市场的实践中,浙江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引进来"(在本地大办市场)和"走出去"(出外经商,或创办外地市场),如今浙江省内市场和外地市场的成交额均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BR> 1978年以来,各类市场的迅速崛起,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早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市场大省。1999年,浙江有商品交易市场4347个,总成交额3606亿元,连续9年列全国第一。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产品、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等商品成交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同类市场第一。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拥有摊位24350个,成交额已连续8年居全国榜首,成为"中国第一市";绍兴中国轻纺城是亚洲最大的纺织面料交易中心;嵊州领带、诸暨珍珠均占全国交易量的80%。<BR> 到1999年底为止,浙江专业市场已在外地开办分市场30个,在国外开办市场3个。漂洋过海办市场,成为浙江农民"赚洋钱"的又一条捷径。至今,浙江在巴西、南非、阿联酋、俄罗斯、匈牙利、喀麦隆、尼日利亚等10多个国家已创办或即将创办自己的市场。<BR> <BR> 四、浙江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 <BR> 兴旺的各类商品市场为浙江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正是以贸带工、以销促产,市场优势与产业优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使浙江经济如此充满活力。浙江发展特色产业有的是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的是原来没有丝毫基础,但产品小而专,投资少、上马快、资金回收快、凭借市场信息灵即可赚钱的轻小型产业。<BR> 服装、丝绸、茶叶是最具浙江特色的传统产业。在全国纺织业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中,浙江的服装、纺织业可说是一支独秀。如今浙江服装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近40%,浙江服装企业在中国服装双百强企业中"四分天下有其一"。浙江服装业三巨头"茉织华"、"杉杉"、"雅戈尔"同样也是全国服装业三巨头。一省有2个城市(宁波和温州)都一年一度举办"国际服装节",争创服装名城,全国也唯有浙江。<BR> 温州和台州地区是全省特色产业发展最有特色,也最成功的地区。温州目前已建有30多个特色工业园区,如龙港的包装印刷、平阳的皮鞋、温州的服装、乐清的低压电器、瓯海的眼镜、永嘉的桥头纽扣等,其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均在30%以上。</P><P><BR> 五、浙江企业经营机制的比较优势<BR> 历史上,浙江企业具有"轻、小、集、加"的特点。即轻工业为主、小企业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加工型企业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多种所有制成分经济的增加,特色产业的发展,浙江企业的特点越来越表现出"轻、小、民、特"的特点。<BR> 浙江第二产业的比重在全国居第二位,属工业领先省份。浙江工业的特点首先表现为轻型工业为主,企业规模小,与市场联系紧密。浙江是工业结构轻型化最典型的省份之一。199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62.8%,重工业只占37.2%,而且相当部分重工业属于轻小型的机电、金属加工业和精细化工业。轻型工业对企业规模的要求较低,因此浙江小企业地位重要。目前全省工业小企业占企业数的99.8%,改革开放以来小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BR> 小企业机制灵活,适应现代社会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更适合搞专业化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竞争力。如今,浙江的小企业已经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方向发展,加强了专业分工协作,许多产品的生产企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BR> 浙江工业的特点还突出表现在非国有工业和农村工业比重大,个私经济发展基础好。在199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占89%,其中个私工业占45.6%(表3)。浙江个私企业的注册资本总额、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均居各省、市、自治区首位。在全国最大私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有数量也列第一。温台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中,民营经济的比重甚至超过90%。民营经济大多决策迅速、善于抓住市场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我省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机,从而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P><P><BR>表3:浙江与全国工业不同经济类型所占比例比较(%) 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城乡集体工业 个体私营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BR>浙江 10.2 31.9 45.6 12.3 <BR>全国 28.2 35.4 18.2 26.1 <BR>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浙江年鉴2000》 <BR> 1999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高达5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更高达7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8个百分点。<BR> 1979-199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新增量的78%来自乡镇工业。1999年浙江农村工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76%。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利润总额、实缴税金的绝对额和增幅均居各省、市、自治区首位。<BR> 近20年来,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市场带动、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民营经济的崛起、轻型工业的基础较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经济制约瓶劲
资源短缺阻碍浙江经济发展
“正在建设的项目没有钱、正在投资的项目没有地、正在生产的项目没有电。”这句话在浙江企业中广为流传。
据调查,浙江现在可用于工业用地的耕地不足400万亩,按一年使用50万亩的速度计算,8年后浙江的工业用地将告罄;同时,浙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瓶颈。
濒临东海之滨的宁波市,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贯穿市区,为名副其实的水乡,但事实上,宁波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15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75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据有关部门预测,如今宁波、舟山地区年缺水总量约为6亿立方米,即使到2020年周边地区引水工程和10座水库建成,但因经济一直飞速发展,这一缺口仍将维持在6亿立方米左右,情况相当严峻。
宁波市的缺水形势可以说是整个浙江省的一个缩影。由于缺水,浙江不得不对地下水大量开采,直接导致地面下沉。到2003年底,宁波市的沉降区域总面积达175平方公里,宁波整个市区已成了一个巨大的碟形洼地。浙江省工商联的一份议案中指出,2010年,浙江省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达55亿立方米;2020年将上升到67亿立方米。
不仅是水,电力也是如此。国家动能经济研发中心总经济师胡兆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浙江省的电力短缺最为严重。据统计,从2003年上半年以来,浙江省电力供应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2004年夏季,全省实际最大电力供应缺口在700万千瓦以上。2004年1月至8月,全省拉限电损失电量达56.6亿千瓦时,占全国的59%。
“不到一个月诸暨城区就涌出了12家自备发电机的经销商,由于供不应求,公司仓库里放了好几年的存货也一销而空。” 诸暨市机电设备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电力短缺,去年浙江几乎每家企业,连理发店都自备发电机。在全国百强、浙江十强县(市)的诸暨,全市共有自备发电机约11655台,发电容量26.05万千瓦。
电力短缺等问题已经造成了大量浙江企业迁往外省。2005年初,国家统计局企调总队和浙江企调队对浙江596家企业的迁移问题作了调查。
根据调查,这次调查的浙江省596家企业中,已迁往省外的企业196家、有意向迁往省外的企业74家、省内迁移的企业128家、省内意向性迁移的企业48家、外省迁入浙江的企业150家。总体趋势是向省外迁移。
浙江外迁企业最为关注的前三位迁移因素是:土地资源,认同率为55.6%;电力供应,认同率为45.4%;原材料及能源供应,认同率为42.9%。企业离开长三角的理由都很简单:土地、劳动力成本高、电力、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
“百姓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强
浙江,中小企业总数占到全部工业企业的95%以上,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属于民营经济,浙江经济是典型的“百姓经济”。民营经济在浙江已经超过了“半壁江山”的作用。
“从历次经济增长周期和加强宏观调控阶段的表现看,浙江工业往往显现出上得快下得也快的特点”。浙江经贸委的一份经济运行报告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与浙江以中小企业为绝对多数有关。
浙江的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大企业和特大企业与其他省市相比不但数量较少,而且规模也不大。这导致浙江在国家宏观调控中,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不强,一遇到宏观调控等形势,经济发展速度就明显下滑。
中小企业是浙江工业的命脉。2004年浙江实现工业总产值24461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实现总产值21601亿元,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8%。中小企业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面临土地紧缺、电力短缺、水资源短缺、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困难时,中小企业处境尤为艰难。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只可能优先保证大企业。”浙江温州一位建材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尽管浙江省中小企业总数占到全部工业企业的绝大多数,但仍然是并不被优先考虑的群体。”
浙江经济模式急需转型
“浙江民企以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粗放型,而是靠新的技术,改进产品,提高技术含量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要找出新的推进工业化方式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认为,不仅仅是企业要转型,浙江的经济模式也急需转型。

事实上,浙江模式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极限。以2003年为例,当年非典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大约在0.3个百分点,而电力短缺、拉闸限电导致的GDP损失是0.6个百分点。浙江经济模式的转型已经是当务之急。

目前,浙江经济发展受土地、能源、水资源瓶颈制约相当突出。受此影响,浙江企业成本上升很快,一些企业出口订单无法完成,一些新增投资受阻,企业纷纷外迁,影响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宏观形势、体制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情况的变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资源约束将会是未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因素。所以,要考虑如何保障资源供给、合理利用资源的问题,要选择适合浙江资源供给状况的发展战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向高级化发展。

❸ 浙江地区经济这么发达,优势在哪里

处于中国的东南沿海的地理位置是浙江经济发达不可不说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二是内江浙沪是改革开容放的前沿阵地,开放程度比全国其他地区早了好几年,这也让很多优势的国内外企业率先扎根浙江。 其三,浙江人民天生的优秀财商也起着关键作用,天下浙商,继承了老辈子人的吃苦耐劳,踏实质朴的美德,也是浙江地区在中国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但是浙江地区经济也有其短板,如果你细心的话,你会发现,超级企业在浙江几乎没有,在江北就很多,(以上例子很多,可以考证),就是说大中小集团公司林立,支柱性公司欠缺。这也是浙江经济百尺高竿,更进一步的厄待解决的问题。

❹ 为什么浙江这些年经济发展的好,主要有哪些原因

最近这几年浙江作为我国最富裕的省份,在18年的时候人均收入就可以排名全国首位,而且GDP常年保持在全国的前4名,所以这也是经济大省以及经济强省,之所以浙江省能够发展的这么好,其实有着一定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吧。

3、旅游业好。

浙江有很多旅游基地,每年都会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所以说消费也被带动,再加上浙江卫视做的也非常不错,承包了很多综艺节目,提高了收视率同时也赢得了更多的消费者。所以在政策这方面也受到了国家的眷顾。大家感觉以后对自己有所了解了吗?

❺ 浙江的优势有哪些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濒东海,南界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境内最大的河流钱塘江,因江流曲折,又称浙江,省以江名,简称为浙。地形:浙江省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呈阶梯状倾斜。西南多为千米以上的群山盘结,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占全省总面积70.4%。主要山脉自北而南分别有怀玉山,天目山脉,括苍山脉。平原面积23.2%,主要有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和温黄平原;盆地主要是金衢盆地。境内河湖水面积占6.4%,有钱塘江、瓯江、曹娥江、灵江、苕溪、飞云江、甬江和鳌江等水系,此外,还有大运河,杭州西湖、嘉兴南湖、绍兴东湖和宁波东钱湖、千岛湖(即新安江水库)。浙江海岸线总长6400余公里,居全国首位。有沿海岛屿3000余个,水深在200米以内的大陆架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
水文:河流水源充足,地表水平均年径流总量900多亿立方米。
土壤: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占全省面积70%以上,多分布在丘陵山地,平原和河谷多为水稻土,沿海有盐土和脱盐土分布。
气候:季风显著, 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 光照较多, 雨量丰沛, 空气湿润, 雨热季节变化同步,气候资源配制多样,气象灾害繁多。浙江年平均气温15~18℃, 极端最高气温33~43℃, 极端最低气温-2.2~-17.4℃;全省年平均雨量在980~2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1710~2100小时。
资源 动植物资源:浙江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茶叶、蚕丝、柑橘、竹制品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森林覆盖率达59.4%,植被资源在3000种以上,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有45种。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东南植物宝库"之称。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有123种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野生动物有兽类80多种,鸟类300-400种,其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2种,二级保护动物103种,省级保护动物44种。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有铁、铜、铅、锌、金、钼、铝、锑、钨、锰等,以及明矾石,萤石、叶蜡石、石灰石、煤、大理石、膨润土、砩石等。明矾石矿储量居全国第一,萤石矿储量居全国第二。
水资源:浙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37亿立方米,按单位面积计算居全国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2004立方米,低于全国人均水平。
海洋:浙江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 的海岛有3061个,是全国岛屿最多的省份,其中面积495.4平方公里的舟山岛为我国第四大岛。海岸线总长6486.24公里,居全国首位,其中大陆海岸线2200公里,居全国第5位。岸长水深,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290.4公里,占全国的1/3以上,10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105.8公里。东海大陆架盆地有着良好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前景。
旅游:浙江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丝茶之府、文物之邦、旅游胜地"之称。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特色明显,知名度高。 经济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17,属于高等水平,同时他也是中国大陆各行省之中人均最好的(除直辖市),可见他的可发展水平甚高,估计没有错的话在两年之后(即2010年)全省人均生产能力到达9000美金以上。)
1.三大产业协调发展。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为21486.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回落4.6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95.4亿元,增长3.9%,增幅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1580.3亿元,增长9.4%,增幅回落6.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8811.2亿元,增长11.8%,增幅回落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比例为5.1∶53.9∶41,三产比重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一、二产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0.2和0.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为42214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6078美元,增长8.6%。
工业生产保持增长。2008年,全部工业增 加值10359.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8083亿元,均比上年增长10.1%,增幅比上年分别回落6.3和7.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513.6亿元,下降11.7%,与上年(增长29.8%)相比,增幅差为41.5个百分点。由于石油加工和黑色金属行业分别亏损43和25.9亿元,对全省工业利润增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扣除镇海炼化和杭钢、宁钢这3家企业的影响,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利润下降7.3%。
服务业较快发展。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增幅高出GDP增幅1.7个百分点。
2.三大需求较为均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增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投资8523亿元,增长10.6%,增幅比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其中非国有投资56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占65.8%。基础设施投资2370亿元,增长7%,占27.8%。房地产开发投资1999亿元,增长9.8%,增幅比上年的15.7%回落5.9个百分点,占23.5%,房屋施工和竣工面积分别增长3.9%和0.8%,其中新开工面积下降3.3%,房屋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下降36.6%和30.9%。年末限额以上施工项目25892个,比上年增长6.1%,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12227个,下降0.7%,一批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成为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力量,各项在建工程进展顺利。
进出口总额为211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进口568.6亿美元,增长17.0%,出口1542.9亿美元,增长20.3%,出口增幅扣除人民币升值因素增长9.9%。出口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1个百分点,也高于广东(9.4%)、上海(17.6%)、江苏(16.9%),但低于山东(23.9%)。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858家,合同外资178.2亿美元,下降12.6%,实际外资100.7亿美元,下降2.8%。
3.财政、居民收入保持增长。2008年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2008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730.1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933.4亿元,增长17.2%,按可比口径增长15.3%。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208.3亿元,增长2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727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258元,增长1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幅分别为5.4%和6.2%。
4.各类价格大幅回落。1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下降0.4%,我省金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5.1%,从年初的第66位前移至第3位,温州、宁波分别上涨1.6%和0.8%,居第32和40位,杭州下降0.1%,居第49位。
二、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变化
1.自主创新能力增强。2008年,启动实施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预计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R&D)相当于GDP比例为1.6%左右。政府科技投入力度较大。全年财政科技支出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1.3%。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增强,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17.9%,购置技术成果费用增长23.4%。限额以上投资项目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2312亿元,增长6.2%,占工业投资的59.1%。创新成果进一步体现。
2.民生继续得到改善。2008年,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环境保护支出分别增长31.1%、29.2%、27.2%、25.4%和48.2%,教育、公共安全、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分别增长18.3%、14.9%和13.2%。新增城镇就业7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平安浙江”建设成效显著,据调查,2008年群众安全感达95.65%。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进展,2007年全省全面小康实现度为89.6%,比2006年提高2.4个百分点,按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测算,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列北京、上海、广东之后,居第4位。2007年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81.2%,居各省区第1位。
浙江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对外开放省份。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以多种经营和精耕细作见长,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全国第一,蚕茧产量占全国第二,绸缎的出口量占全国的30%,柑桔产量名列全国第三,毛竹产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也是全国的一个重点渔业省,渔业已由传统的生产型,逐步过渡到现在的捕涝、养殖,加工一体化,内外贸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舟山渔场是全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海洋捕捞量居全国之首。杭嘉湖平原是全国三大淡水养鱼中心之一。
浙江工业基础较好,以轻工业、加工制造业、集体工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5年底,乡镇工业已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丝绸工业历史悠久,产品精美,传统工业闻名遐迩,电力工业发达,秦山核电站为国家第一座核能电站。新安江电站为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自制设备和施工安装的大型水力发电站。浙江境内交通条件日趋改善。
2004年全省进出口852.3亿美元,其中出口581.6亿美元,进口270.7亿美元。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824家。合同金额145.6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66.8亿美元。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对外设计咨询新签合同额16.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5.3亿美元。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06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902.5亿元。境外入境旅游者276.7万人次,其中外国人177.6万人次,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99.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3亿美元。全年国内国际旅游总收入1010.1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7855.1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982.5亿元。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余额7741.7亿元。全年保费收入291.0亿元,其中人身险保费收入197.9亿元,财产险保费收入93.1亿元。各类赔款及给付支出88.3亿元。
全年城镇居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46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96元,实际增长7.4%。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家庭人均购建房支出达到1844元,比上年增长21.7%,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799元,增长3.1%,人均居住面积达51.3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2%和39.5%,分别比上年降低0.4个百分点和上升1.3个百分点。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用汽车拥有量为3.6辆。
浙江省各类市场蓬勃发展。1996年底统计,全省有专业市场4388个,年成交额达2545亿元。其中消费品专业市场3886个,生产资料专业市场502个,年成交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286个(内有超10亿元的大型专业市场57个,超100亿元的2个),并有43个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1994年国家工商局排名的全国百强专业市场中,浙江省就占了24个,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名列榜首,绍兴中国轻纺城位居第二。浙江省创下了专业市场成交总额,超亿元市场、单个市场成交额均居全国首位的新纪录。专业市场的兴起,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全省有21个县市成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浙江外向型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交通 沪杭、浙赣铁路相接纵贯省境,与杭甬、杭宣铁路构成交通主干线,铁路通车里程900公里。浙西南的运输大动脉、全长251公里的金温铁路,已于1997年8月全线铺通。1937年建成的钱塘江大桥是国内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双层桥,至今仍是浙赣线之咽喉。钱江二桥和钱江三桥已建成通车。全省有6条国道和66条省级干线公路,全省所有乡镇已通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沪杭高速公路正在建中。
航空网线初步形成航空
全省有杭州、宁波、温州、义乌、路桥、衢州、舟山7个民用机场,其中杭州萧山机场和宁波栎社机场为国际机场。
铁路
有沪杭、浙赣两条干线和萧甬、宣杭、金千、金温等支线,杭州、宁波、温州为主要始发站,杭州东站、金华西站为主要中转站。
高速公路
已建成沪杭、杭宁、乍嘉苏、杭浦、杭甬、沈海、甬金、甬台温、诸永、台金、金丽温、杭金衢、杭徽、杭千、龙丽、杭州湾跨海大桥
国道
104国道:(北京--南京--福州),在浙江省境内途经长兴、湖州、德清、杭州、绍兴、上虞、嵊州、新昌、天台、临海、黄岩、路桥、乐清、温州、瑞安、平阳、苍南等县市。其中,杭州枣天台段已建成高速公路,其他路段也正在建设高速公路。
320国道:(上海--云南瑞丽),在浙江省境内途经嘉善、嘉兴、桐乡、余杭、杭州、富阳、桐庐、建德、寿昌(接330国道)、衢州、常山等县市。其中,上海枣杭州段已建成高速公路,杭州枣寿昌段也建成了高等级公路。
329国道:(杭州--舟山沈家门),途经、绍兴、上虞、慈溪、宁波、北仑、定海、普陀等县市,其中,杭州--宁波段已建成高速公路,宁波白峰枣舟山鸭蛋山轮渡24小时昼夜通航。
330国道:(寿昌--温州),途经兰溪、金华、永康、缙云、丽水、青田等县市,这条国道与金千、金温铁路并行,其中寿昌--金华段已建成高等级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也正在建设之中。
水运
沿海的宁波、上海与舟山群岛之间每天都有多班客轮往返,形成了中国最为繁忙的海上客运“金三角”。京杭大运河的杭州--苏州、杭州--无锡区段每天尚存一班夕发朝至的游船对开。
文化 浙江文化灿烂,人文荟萃,科技教育发达,名胜古迹众多,素享“文物之邦,旅游之地”美誉。在历史上,浙江涌现的科技教育、文化名人灿若星河。现今,浙江省拥有国务院部属科研和开发机构20个,省市科研机构150多个,向国内外开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重点专业实验室3个,以及一批国家行业研究中心。有浙江大学等37所高等院校。1981年建立了学位制度。1995年有12所高校拥有硕士点233个,博士点70个。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分别为99.3%和99.5%。普遍实施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形成从文化补习、技术培训到中等专业教育和大学的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体系。浙江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省级321处,市县级1674处,共有文物保护点近4万处。全省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1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0,森林公园最多的省,有丝绸、茶叶、南宋官窑等博物馆。杭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六大古都之一,宁波、绍兴、衢州、临海、金华也都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浙江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自然和生态环境最佳的省份之一,拥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风景区。这些景区或以峰著称,或以洞为奇,或以瀑取胜,或以植被景观见长;或金滩奇岩、海滨风光,或江南园林,玲珑剔透,或得天独厚,温泉宜人,都是旅游疗养的好地方。到90年代,一个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中民的浙江旅游网络正在形成,浙东海国风光,浙西名山秀川,浙南灵峰异壑,浙北运河古踪,交相映辉,深受海内外旅游者青睐。

❻ 浙江在文化,经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北与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为邻,省会杭州市与上海市两地高速公路距离为130多公里。
浙江省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长达6500公里,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20.3%,居中国第一。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岛屿3061个,是中国岛屿最多的一个省份。

浙江有雁荡山、普陀山、雪窦山、天目山、天台山等名山,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等名湖,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湖——杭州千岛湖,有钱塘江、楠溪江等名江。京杭大运河穿越浙江北部,在杭州与钱塘江汇合。

浙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 15℃-18℃。1月、7月分别为全年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5月、6月为集中降雨期。

按单位面积计算,浙江水资源量居全国第4位。经济林、竹林资源丰富,毛竹产量居全国前列。名优特产多。茶、桑、柑橘等中外著名,山核桃、香榧等干果占全国产量的70%以上。树种资源丰富,素有中国“东南植物宝库”之称,“活化石”银杏等50多种野生植物列入国家珍稀保护名录。已知野生动物1900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120多种,占全国野生保护动物的1/3。浙江矿产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在探明储量的矿产中,石煤、明矾石、叶蜡石、水泥用凝灰岩、建筑用凝灰岩居中国第1位,萤石居中国第2位。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前景良好。浙江海域渔业资源丰富,舟山群岛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渔业基地。

人口区划

全省总人口4679万人。除汉族外,约40万人口分属53个少数民族成分,其中畲族约20万,回族约2万。全国惟一的畲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就在浙江丽水市。

浙江行政区划分为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台州、金华、衢州、丽水、舟山11个省辖市,下设36个县、22个县级市、32个市辖区。

历史沿革

浙江历史悠久,早在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原始人类“建德人”在今天的浙江西部山区一带活动。进入新石器时代,浙江境内人类活动的范围已相当广泛。全省境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百处以上。三国时期(220-280年),浙江有省的建制。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浙江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区的雏形成形。南宋王朝(1127-1279年)建都临安(今杭州),历时150年。明朝(1368-1644年),浙江省名正式出现。

历史上,浙江经济较为发达。丝绸、制瓷、造纸、印刷和造船业等居当时中国领先地位。浙江人才辈出。思想家王充、王阳明、黄宗羲、龚自珍, 诗人贺知章、骆宾王、孟郊、陆游,科学家沈括,戏剧家李渔、洪升等都是杰出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巨匠鲁迅、 茅盾,教育家蔡元培,著名科学家茅以升、竺可桢、钱学森、陈省身,以及李叔同、王国维、夏衍、艾青、徐志摩、陈望道、马寅初、金庸等一批名人均为浙江人

史前文化

距今6000-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和距今4000-5000年的良渚文化是浙江悠久灿烂的史前文化的杰出代表。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种类齐全的骨、石、陶、木制成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大量保存完好的古代稻谷,榫卯结构清楚的木构件,以及色彩鲜艳的漆碗,依然能吹出动听音响的陶埙、骨哨等。良渚文化以发达的黑陶制作和精美绝伦的玉器制作闻名,曾经存在世界上早期的大规模犁耕稻作农业、大型营建工程及社会组织形态。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发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浙江文化历史悠久,手工业发达,如春秋、战国时(前770-前221年)越国的铸剑,东汉时(25-220年)的制瓷技术和铜镜制作工艺,唐代(618-907年)以后的丝绸、雕版印刷、造塔、寺院建筑、佛像雕塑技艺。始镌于南齐建武年间(494-497年)的新昌大佛寺弥勒像,被称为“江南第一大佛”。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建的杭州六和塔、唐中和四年(884年建内塔)和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建外塔)建的湖州飞英塔等,被誉为全国造塔工艺的典范。

文博古迹

浙江文物古迹众多。全省现有杭州、绍兴、宁波、衢州、临海等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杭州六和塔、岳飞墓,宁波保国寺、天一阁,绍兴古纤道、大禹陵 ,衢州南宗孔氏家庙,湖州飞英塔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浙北三古镇(湖州的南浔、桐乡的乌镇、嘉善的西塘)、浙江青瓷窑遗址、杭州良渚遗址、浙江木拱廊桥、杭州西湖·龙井茶、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等6处景点申请列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浙江是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较早的省份。浙江省博物馆的前身——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是中国早期建立的博物馆之一。浙江现有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40余个。浙江省博物馆馆藏文物10万余件。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良渚文化博物馆等在中国众多的博物馆中具有鲜明特色。

浙江的藏书之盛在中国自古闻名。宁波天一阁、杭州文澜阁、湖州嘉业堂、瑞安玉海楼等著名藏书楼在保存古代文献、培养人才、促进学术研究等方面素负盛名。

戏 剧

越剧是中国主要剧种之一,20世纪初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曲调优美婉转,细腻抒情。早期全部由女演员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合演,越剧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国内最具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较有影响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等。改革开放以来,以“小百花”为代表的浙江越剧群体迅速崛起,创作演出了《西厢记》、《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红丝错》等优秀剧目。

浙江的戏剧艺术底蕴丰厚。除越剧外,浙江还是中国古老南戏的诞生地,并拥有婺、绍、瓯、甬、姚、湖等多个剧种。

书画图书

浙江的书画艺术流派纷呈,在中国书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史上曾出现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吴镇、赵孟、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等浙籍书画大家,现、当代又出现了黄宾虹、潘天寿、马一浮、张宗祥、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等知名书画家。成立于1928年的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为国立艺术院),是中国最早的美术高等教育学校,现已成为美术人才辈出的摇篮之一。成立于1904年的西冷印社是中国最早的研究印学为主的学术团体和专业金石书画出版机构,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绍兴兰亭因东晋(317-420年)大书法家王羲之曾在此作《兰亭集序》而成为中国的“书法圣地”。

浙江是中国兴办近代图书馆较早的省份之一,全省现有县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82个。已有百年历史的浙江图书馆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之一,藏书量为470余万册(件)。

民间艺术

浙江浓郁的乡土风情孕育了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龙舞、狮舞、竹马、高跷、灯会遍及城乡,山歌、田歌、渔歌、民间器乐种类繁多。“三雕一塑”——东阳木雕、青田石雕、温州黄杨木雕和“瓯塑”蜚声中外。剪纸、刺绣、染织、编织和灯彩丰富多彩。以嘉兴秀洲、宁波慈溪和舟山为代表的农民画和渔民画充满了生活劳作气息。浙江民间的舞蹈、音乐、器乐、戏曲、曲艺独具特色,群众文化的众多领域在全国颇有影响。全省涌现了一批“中国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

七艺节

经国务院批准,浙江省人民政府承办第七届中国艺术节。2004年9月10日至26日,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嘉兴市举行。它将集中展示新世纪初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最高成就和最新成果,50台入选第十一届“文华奖”的新剧目参加艺术节评奖演出,7个门类的优秀群众文化作品参加第十三届“群星奖”评奖演出,国外优秀剧(节)目将应邀参加艺术节活动。此外,还有若干台舞台艺术精品专场演出和一定规模的展览、展示、研讨、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

综合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符合浙江实际的发展路子。全省经济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并成为全国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2003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00亿元(RMB,下同),比上年增长1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4.9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9730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总收入分别为1468.9亿元和706.5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均居全国第4位。

产业结构

目前,浙江一、二、三产业比例为7.8∶52.5∶39.7,产业结构多年来以轻型工业为主。2003年,重化工产业开始成为浙江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累计,重化工业增加值超过了轻工业,增长幅度也明显高于轻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中小企业数量多,占全部企业数的99%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基本保持在第3到第5位之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发展效益农业、实施战略性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

浙江轻纺、机电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强的竞争力。纺织、服装、皮毛羽制品、文教体育用品制造、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学纤维制造和普通机械等7个行业利润占中国同行业利润的1/5以上。涌现出一批产品市场覆盖率较高、竞争力较强、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的优势企业,如娃哈哈集团公司、万向集团公司、浙江纳爱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

所有制结构

浙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893家,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国有资产进一步向优势企业、基础产业集中,国有资产布局和结构得到优化,国有经济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在全省电力、通信、自来水、煤气供应等行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比重超过80%,在化学、冶金等资本密集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中比重超过50%,在电子、医药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产业中超过40%。国有企业还通过产品、技术和设备的扩散,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浙江个私经济比较发达。浙江是全国最早发展乡镇企业的省份之一,全省的乡镇企业总体发展水平已跃居中国第一。非国有投资已占全社会投资的60%以上。到2003年底,有民营企业30.1万家。2003年,全省实现的生产总值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达70%。全国民营企业综合实力500强中,浙江有188家,数量居中国第一。十大中国民营企业中,浙江占了4家。

区域特色经济

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发达。全省的区域性块状经济已经涉及到制造、加工、建筑、运输、养殖、纺织、工贸、服务等十几个领域,100多个工业行业和30多个农副产品加工业。据统计,浙江省区域特色经济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全部工业产值的49%。乐清低压电器、海宁皮革服装、永康五金制品、诸暨珍珠和嵊州领带、浦江水晶工艺品等在全国享有盛誉。据调查,目前全省拥有工业总产值亿元以上的块状经济群500多个,其中52个区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专业市场

浙江专业市场繁荣。商品交易市场数量多、规模大、综合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商品交易范围基本覆盖生活、生产资料的所有领域,形成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生产资料市场为后续,其他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商品交易网络。2003年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36个。全年商品市场成交额5591亿元,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达463个,超十亿元市场93个,超百亿元市场9个,被誉为中国“市场大省”。市场成交额、超亿元市场数、单个市场成交额3项指标连续多年居中国榜首。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是全国经营规模最大的专业市场,2003年成交额分别达248.7亿元、246亿元,在同类市场中均居全国第一。浙江人还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浙江商城”、“温州街”和其他市场,在俄罗斯、中东等地也开设了一批市场。

旅游资源

浙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旅游景点众多,类型丰富,有重要地貌景观800余处,水域景观200余处,生物景观100余处,人文景观100余处。全省现有西湖,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温州雁荡山、永嘉楠溪江、文成百丈,舟山普陀山、嵊泗列岛,绍兴诸暨五泄,台州天台山、仙居,湖州德清莫干山,宁波奉化雪窦山,衢州江郎山,金华双龙洞、永康方岩,丽水仙都等16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数量居中国第2位。此外还有省级风景名胜区42个,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萧山湘湖、温州瓯江、绍兴会稽山等省级旅游度假区13个。省会杭州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以秀丽迷人的西湖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传统旅游线

浙东水乡佛国游。浙东具有中国典型的水乡地貌。从杭州至绍兴、宁波一带,水网交织,阡陌纵横;舟山是海岛,山、海风光美丽壮观。这里的居民择水而居,采石筑桥,生活方式独特。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遗产均异常丰富,可感受到古老传统和现代文明浑然一体之美。景点主要有绍兴柯岩、中国书法圣地兰亭、中国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新昌大佛、宁波奉化溪口、滕头村、河姆渡遗址、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等。

浙西名山名水游。从杭州向西而行,沿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至千岛湖。这是中国著名的黄金旅游线之一。景点主要有严子陵钓台、富春江“小三峡”、瑶琳仙境、富阳古法造纸及古籍印刷作坊、浙西大峡谷、山里人家、红灯笼乡村家园、天目溪漂流、兰溪诸葛八卦村、龙游石窟、建德九姓渔民婚礼、大慈岩及千岛湖梅峰等。

浙南奇山秀水游。由宁波沿东南海岸南下至温州,沿途可游览天台山、雁荡山、楠溪江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新昌的大佛寺,天台山的国清古刹、石梁飞瀑,雁荡山的灵峰、灵岩、大小龙湫以及楠溪江沿岸古镇均为浙江山水之上品。主要景点有武义俞源太极星象村、永康方岩,温岭长屿硐天,温州南麂列岛、洞头渔家乐、瑶溪、泽雅、雁荡山、楠溪江,缙云仙都等。

浙北丝乡古镇游。从杭州乘车至嘉兴,再转乘游船沿古运河直达中国另一个名城苏州;也可从杭州出发经湖州,乘船观赏太湖风光,直达风景旅游城市无锡。杭嘉湖平原是著名的蚕乡,也是古代丝绸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沿途可感受到小桥流水的风情,还可参与采桑、喂蚕、织布、印蓝印花布等活动。主要景点有南浔丝业会馆、小莲庄、方丈港蚕村、西塘、南北湖、乌镇等。由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特殊地理形成的钱江潮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奇观,每年都吸引着大批海内外旅游者。

新江南秀丽山水旅游线

新江南秀丽山水旅游线以口岸城市及高速公路沿线城市为纽带,分为A、B两条线,覆盖了全省11个市 。主要特色是绚丽多彩的自然风光与内涵丰富的人文景观相互结合,景中有文化,文化在景中,凸显出浙江独特的文化品位。

A线从上海至嘉兴桐乡,经杭州、千岛湖、金华兰溪、衢州龙游、丽水仙都、新昌、绍兴,返至杭州离浙。沿途可看到街道依河而建、民居临水而筑的江南水乡古镇乌镇、西塘、南浔,美丽的西湖,江上渔民特殊的民俗婚礼,“江南悬空寺”建德大慈岩,“千古之谜”龙游石窟,还有以奇峰异石为特色的缙云仙都,以“酒乡”、“水乡”和“名士之乡”闻名海内外的绍兴古城,充满神秘氛围的兰溪诸葛八卦村。

B线从上海到湖州南浔,经杭州、绍兴、宁波、舟山普陀、台州天台、临海、路桥、温州雁荡山,返至杭州离浙。沿途有舟山普陀山、奉化溪口雪窦山、台州天台山、温州雁荡山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有“江南古长城”所在地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临海等。

专项旅游线

浙江有20余条专项旅游线 ,如江南蚕乡风情游、青山绿水生态游、书法造纸探访游、新三国寻踪游、唐诗之路寻根游、千年古村探秘游、农家风情游、民间雕塑艺苑游、水乡古镇游、浙江经济探秘游等。

节庆活动

浙江大的节庆活动主要有: 7月中国舟山国际沙雕节, 9月中国湖州国际湖笔文化节、中国国际钱江观潮节,10月西湖博览会、第六届宁波国际服装节、杭州西湖国际烟花大会等。2006年国际休闲博览会将在杭州市举办。

旅游服务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浙江的旅游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综合接待能力明显提高。全省现有星级饭店830家,名列中国第二。国际知名酒店,如雷迪森(Radisson)、假日(Holiday-Inn)、香格里拉(Shangri-la)、雅高(Accor)、凯悦(Hyatt)等在浙江都有连锁酒店。国际旅行社有46家,国内旅行社481家。2003年,全省接待内地游客8429万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180.83万人次,旅游创汇收入8.72亿美元,旅游总收入767.7亿元,增长8.1%。

浙江菜

浙江菜简称浙菜,为中国八大地方菜之一。由杭州、宁波、温州的地方风味组成。三方风味各有特色,但都选料讲究,注重“细、特、鲜、嫩”,烹饪独到,最擅长炒、炸、烩、溜、蒸烧方法,注重本味,讲究口味清鲜脆嫩,以纯正见长。制作精细,菜品造型细腻,秀丽雅致。浙菜中以杭州菜为最盛。杭州的名菜有叫化鸡、东坡肉、西湖醋鱼、宋嫂鱼羹等。

旅游纪念品

浙江的工艺美术珍品许多都是很好的旅游纪念品。主要有浙江丝绸、杭州织锦、杭州王星记扇子、青田石雕、张小泉剪刀、东阳木雕、 黄杨木雕、 嵊州竹编、龙泉青瓷、龙泉宝剑、瓯绣、萧山花边、乐清剪纸、瓯塑、湖笔、仿南宋官窑瓷器、西湖绸伞、湖州双林绫绢等。

❼ 浙江与广东这两地发展经济的地理优势是什么

地处东南沿海,交通、水陆运输方便,处于经济快速发展区,各种条件便利,信息通畅,也有国家政策的优惠。

❽ 浙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制约瓶颈有哪些

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速度一直居各省前列。据统计,1978-2001年,浙江GDP年均增长率高达13.3%,由124亿元猛增至6700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序由原来的第12位迅速升至第4位,人均GDP则由全国第16位升至第4位。尤为可喜的是,1997年后,我国经济增长率逐年走低,而浙江经济虽也有回落,但仍然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1998年较上年增长10.1%,1999年较上年增长10.0%),出口增长更高(1999年全年增长18.5%,今年1季度的增长率高达55%)。2001年浙江国内生产总值已达6700亿元左右,2002年人均GDP预计可达2000美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一倍。如今,浙江经济表现出的旺盛活力,引起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有人称之"浙江现象"。以经济学的观点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领先于其他地区,必然是其较好地发挥了比较优势的结果。本文即试图从比较优势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浙江现象"产生的原因。
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后,笔者认为,浙江与邻近沿海发达省份及全国相比,在劳动力、环境、市场扩大、特色产业和企业经营机制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具体分析如下:
一、浙江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
劳动力资源也称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根本要素,是构成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前提。在现代社会,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成为各地区比较优势的一项重要指标。诚然,浙江的劳动力资源充沛,但在我国劳动力资源普遍充足的大环境中显不出比较优势。浙江在人力资源上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人口综合素质较高。1989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9‰,仅稍高于沪、京2个直辖市,是省区中最低的。1999年则为4.29‰,高于沪(已出现负增长)、京、津、辽、苏,列全国倒数第6位,在省区中列倒数第3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减轻了人口负担和就业压力,对经济发展有利。虽然浙江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浙江开发历史早,文化积淀深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全国居较高水平。相对于外省人而言,浙江人更具有崇学、敢闯、聪慧、勤奋、互助、务实等优秀素质。其优势突出表现在浙江人对现实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并勇于创新。江浙沪历来为我国科技人才最密集的地区。国内40%以上的科学家均出于此。根据《中国科学家传略辞典》按籍贯统计,每百万人所涌现的著名科学家,上海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22倍,浙江为4.15倍,江苏为3.49倍。特别是宁波,不仅以出商界巨子闻名于世,还是名冠全国的"院士故乡"。目前,宁波籍院士占全国1/16,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仅一所效实中学就出了13位院士,在全国未闻其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肯动脑筋肯吃苦又富冒险精神的浙江人,边干边学,素质提高更多地倚仗于"来自课堂外的学习"。在改革的实践中,涌现出滕增寿、冯根生、颜阿龙、鲁冠球、宗庆后、南存辉、陈金义等一大批勇于创新,精明且善于把握机会的知名企业家。这些企业家的存在是浙江经济腾飞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浙江环境的比较优势
环境资源直接影响人们选择定居点,企业选择区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一般认为,区位、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硬环境,社会、政|治、政策和法律环境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以下仅对浙江的硬环境作简要分析。(一)区位环境,浙江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首先,滨海居中的地理位置,既利于对外交往,又利于向内扩展。而且,紧邻上海这一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五流"及产业扩散方面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加上北南两边邻省江苏和福建均为全国经济增长领先省份,可充分发挥集聚效应,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二)资源环境<BR> 尽管就矿产资源和耕地资源而言,浙江是典型的"资源小省",但浙江在港口、海洋和气候资源等方面却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 浙江地处祖国东南沿海的中部,港口众多,腹地宽广。改革开放后,港口建设速度加快,至1999年底,全省沿海港口已达58个,泊位600多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9个,深水泊位数占全国8 %。宁波已跃升为全国第二大港。今年截止11月8日,宁波港的吞吐量已达1亿吨,成为国内仅次于上海的,吞吐量逾亿吨的世界级大港。而且舟山、温州、乍浦、海门等港规模日益扩大,且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BR>浙江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浙江海域历来是我国最大的渔场。1999年,浙江的海水产品产量为389.4万吨,居全国第3位;浙江海洋捕捞渔获量高达331.2万吨,仅次于山东的332.5万吨,居全国第2 位(表1)。紧靠浙江的东海陆架盆地是一个有着良好开发前景的油气资源区,目前正在勘探开发之中。 表1:我国重点省份海水产品和海洋捕捞产量 单位:万吨 地区 浙江福建 山东 广东 辽宁 其他地区 <BR>海水产品产量 389.4 448.5 602.3 355.4 296.9 275.0 <BR>海洋捕捞产量 331.2 206.7 332.5 194.5 157.7 275.0 捕捞量占全国% 22.1 13.8 22.2 13.0 10.5 1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BR> 浙江虽然耕地面积少,农业却一直领先于全国。除了浙江农民吃苦耐劳,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外,与这里农业气候条件优越也是分不开的。浙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为农业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三)经济环境<BR> 浙江开发历史悠久。隋唐时期即已成为全国居优势的经济区域,至今依然。特别高的经济活动效率,使浙江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全国处于高水平。由于浙江是全国市场经济发育较早的省份,多年前经济实力即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在市场竞争中已取得一定的先发优势。<BR> 1999年,浙江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28元,仅次于沪、京、津3个直辖市,居全国第4位;浙江农村人均收入3948元,仅次于沪、京2个直辖市,高居全国第3位。浙江1997年即已成为全国第一个消灭贫困县的省份,目前的人均居住面积居全国第一。<BR> 虽然由于资源和战备方面的原因,解放后国家对浙江的投资极少,然而,浙江民间的投资意识很强。自1982年以来,非国有投资年均增长28.6%。1999年,全省民间投资额达1214亿元,超过建国前40年浙江全社会投资的总和,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2.0%,高居全国第一(表2)。</P><P><BR>表2:部分沿海省份及全国民间投资情况表 地区 浙江 江苏 山东 广东 全国 <BR>民间投资额(亿元) 1214.06 1389.10 1167.96 1710.45 13906.95 <BR>占全社会投资比重(%) 62.0 56.9 52.6 58.2 46.6 <BR>资料来源:2000.11.29.《中国信息报》<BR> (四)生态环境<BR> 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浙江山青水秀,历史上即享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美名,杭州则被誉为"人间天堂"。解放后,由于几次政策失误,山林破坏严重,80年代以后工业污染又给浙江的生态环境蒙上阴影。但是90年代以来,政府下大力气,增加投入,控制污染,加上具备环境再生能力较强的先天优势,形势明显好转。最新的国家森林资源清查结果表明:浙江现有森林面积8309万亩,比10年前增长26.6%,森林覆盖率高达59.4%,比10年前增加了16.8个百分点,名列全国前茅。如今,浙江已是全国著名的竹业大省、花木大省、旅游大省。1999年,浙江的绿化观赏苗木输出量占全国出省量的32%。在昆明世博会上,有一半的花木出自萧山。至今,全省共建有1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0个省级森林公园。旅游收入领先于全国。浙江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也不乏大手笔,如杭州市决定投资60亿,建设"蓝天碧水"工程。<BR> 由于浙江的生态环境好,气候条件优越,因而宜居宜游,发展旅游业在全国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BR> <BR> 三、浙江市场扩大的比较优势<BR> 贸易(包括国际贸易和地区间贸易)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贸易增长,也就是经济增长在地区之间的扩散。有经济学家认为,地区增长的必要条件是创造出口基础。<BR> 西方经济学家丹尼森认为:一个经济体系的增长就意味着企业提供最终产品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只要市场规模扩大,就有机会提高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专业化程度,扩大企业规模。因此,随着市场的扩大与生产和销售规模的扩大,就有可能获得递增的报酬。<BR> 浙江是"资源小省",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两头在外"(即资源和市场主要依靠省外)。浙江生产的产品有20%销往国外,50%销往省外,仅30%在省内销售。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对商业的尊重是建立良好的商业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浙江人历来有重视经商的传统。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自发地办起了工业品市场,通过市场调节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使资源趋向合理配置,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浙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征就是商品市场的领先发育,继而引发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发育。甚至可以说浙江走出了一条"市场大省"通向"经济大省"的独特发展道路。在闯市场的实践中,浙江人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引进来"(在本地大办市场)和"走出去"(出外经商,或创办外地市场),如今浙江省内市场和外地市场的成交额均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BR> 1978年以来,各类市场的迅速崛起,成为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早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市场大省。1999年,浙江有商品交易市场4347个,总成交额3606亿元,连续9年列全国第一。义乌的小商品、绍兴的轻纺产品、海宁的皮革、嵊州的领带等商品成交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同类市场第一。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已拥有摊位24350个,成交额已连续8年居全国榜首,成为"中国第一市";绍兴中国轻纺城是亚洲最大的纺织面料交易中心;嵊州领带、诸暨珍珠均占全国交易量的80%。<BR> 到1999年底为止,浙江专业市场已在外地开办分市场30个,在国外开办市场3个。漂洋过海办市场,成为浙江农民"赚洋钱"的又一条捷径。至今,浙江在巴西、南非、阿联酋、俄罗斯、匈牙利、喀麦隆、尼日利亚等10多个国家已创办或即将创办自己的市场。<BR> <BR> 四、浙江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 <BR> 兴旺的各类商品市场为浙江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正是以贸带工、以销促产,市场优势与产业优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才使浙江经济如此充满活力。浙江发展特色产业有的是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有的是原来没有丝毫基础,但产品小而专,投资少、上马快、资金回收快、凭借市场信息灵即可赚钱的轻小型产业。<BR> 服装、丝绸、茶叶是最具浙江特色的传统产业。在全国纺织业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中,浙江的服装、纺织业可说是一支独秀。如今浙江服装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近40%,浙江服装企业在中国服装双百强企业中"四分天下有其一"。浙江服装业三巨头"茉织华"、"杉杉"、"雅戈尔"同样也是全国服装业三巨头。一省有2个城市(宁波和温州)都一年一度举办"国际服装节",争创服装名城,全国也唯有浙江。<BR> 温州和台州地区是全省特色产业发展最有特色,也最成功的地区。温州目前已建有30多个特色工业园区,如龙港的包装印刷、平阳的皮鞋、温州的服装、乐清的低压电器、瓯海的眼镜、永嘉的桥头纽扣等,其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均在30%以上。</P><P><BR> 五、浙江企业经营机制的比较优势<BR> 历史上,浙江企业具有"轻、小、集、加"的特点。即轻工业为主、小企业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加工型企业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多种所有制成分经济的增加,特色产业的发展,浙江企业的特点越来越表现出"轻、小、民、特"的特点。<BR> 浙江第二产业的比重在全国居第二位,属工业领先省份。浙江工业的特点首先表现为轻型工业为主,企业规模小,与市场联系紧密。浙江是工业结构轻型化最典型的省份之一。199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占62.8%,重工业只占37.2%,而且相当部分重工业属于轻小型的机电、金属加工业和精细化工业。轻型工业对企业规模的要求较低,因此浙江小企业地位重要。目前全省工业小企业占企业数的99.8%,改革开放以来小企业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0%以上。<BR> 小企业机制灵活,适应现代社会消费需求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更适合搞专业化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竞争力。如今,浙江的小企业已经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方向发展,加强了专业分工协作,许多产品的生产企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BR> 浙江工业的特点还突出表现在非国有工业和农村工业比重大,个私经济发展基础好。在199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工业占89%,其中个私工业占45.6%(表3)。浙江个私企业的注册资本总额、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均居各省、市、自治区首位。在全国最大私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有数量也列第一。温台地区的工业总产值中,民营经济的比重甚至超过90%。民营经济大多决策迅速、善于抓住市场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我省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机,从而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点。</P><P><BR>表3:浙江与全国工业不同经济类型所占比例比较(%) 地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城乡集体工业 个体私营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BR>浙江 10.2 31.9 45.6 12.3 <BR>全国 28.2 35.4 18.2 26.1 <BR>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浙江年鉴2000》 <BR> 1999年浙江第三产业增加值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高达5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更高达7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8个百分点。<BR> 1979-1999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新增量的78%来自乡镇工业。1999年浙江农村工业占全省工业的比重为76%。乡镇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产值、利润总额、实缴税金的绝对额和增幅均居各省、市、自治区首位。<BR> 近20年来,浙江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工业经济的增长。而工业经济的增长是市场带动、农村工业的迅速发展、民营经济的崛起、轻型工业的基础较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经济制约瓶劲
资源短缺阻碍浙江经济发展
“正在建设的项目没有钱、正在投资的项目没有地、正在生产的项目没有电。”这句话在浙江企业中广为流传。
据调查,浙江现在可用于工业用地的耕地不足400万亩,按一年使用50万亩的速度计算,8年后浙江的工业用地将告罄;同时,浙江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矿产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瓶颈。
濒临东海之滨的宁波市,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贯穿市区,为名副其实的水乡,但事实上,宁波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315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2%,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750立方米的用水紧张线。据有关部门预测,如今宁波、舟山地区年缺水总量约为6亿立方米,即使到2020年周边地区引水工程和10座水库建成,但因经济一直飞速发展,这一缺口仍将维持在6亿立方米左右,情况相当严峻。
宁波市的缺水形势可以说是整个浙江省的一个缩影。由于缺水,浙江不得不对地下水大量开采,直接导致地面下沉。到2003年底,宁波市的沉降区域总面积达175平方公里,宁波整个市区已成了一个巨大的碟形洼地。浙江省工商联的一份议案中指出,2010年,浙江省水资源需求缺口将达55亿立方米;2020年将上升到67亿立方米。
不仅是水,电力也是如此。国家动能经济研发中心总经济师胡兆光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浙江省的电力短缺最为严重。据统计,从2003年上半年以来,浙江省电力供应短缺问题越来越严重。2004年夏季,全省实际最大电力供应缺口在700万千瓦以上。2004年1月至8月,全省拉限电损失电量达56.6亿千瓦时,占全国的59%。
“不到一个月诸暨城区就涌出了12家自备发电机的经销商,由于供不应求,公司仓库里放了好几年的存货也一销而空。” 诸暨市机电设备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电力短缺,去年浙江几乎每家企业,连理发店都自备发电机。在全国百强、浙江十强县(市)的诸暨,全市共有自备发电机约11655台,发电容量26.05万千瓦。
电力短缺等问题已经造成了大量浙江企业迁往外省。2005年初,国家统计局企调总队和浙江企调队对浙江596家企业的迁移问题作了调查。
根据调查,这次调查的浙江省596家企业中,已迁往省外的企业196家、有意向迁往省外的企业74家、省内迁移的企业128家、省内意向性迁移的企业48家、外省迁入浙江的企业150家。总体趋势是向省外迁移。
浙江外迁企业最为关注的前三位迁移因素是:土地资源,认同率为55.6%;电力供应,认同率为45.4%;原材料及能源供应,认同率为42.9%。企业离开长三角的理由都很简单:土地、劳动力成本高、电力、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紧张。
“百姓经济”抗风险能力不强
浙江,中小企业总数占到全部工业企业的95%以上,大部分中小企业都属于民营经济,浙江经济是典型的“百姓经济”。民营经济在浙江已经超过了“半壁江山”的作用。
“从历次经济增长周期和加强宏观调控阶段的表现看,浙江工业往往显现出上得快下得也快的特点”。浙江经贸委的一份经济运行报告认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与浙江以中小企业为绝对多数有关。
浙江的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大企业和特大企业与其他省市相比不但数量较少,而且规模也不大。这导致浙江在国家宏观调控中,企业的整体抗风险能力不强,一遇到宏观调控等形势,经济发展速度就明显下滑。
中小企业是浙江工业的命脉。2004年浙江实现工业总产值24461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实现总产值21601亿元,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8%。中小企业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面临土地紧缺、电力短缺、水资源短缺、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困难时,中小企业处境尤为艰难。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只可能优先保证大企业。”浙江温州一位建材企业的老板告诉记者,“尽管浙江省中小企业总数占到全部工业企业的绝大多数,但仍然是并不被优先考虑的群体。”
浙江经济模式急需转型
“浙江民企以后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是粗放型,而是靠新的技术,改进产品,提高技术含量来提高他们的竞争力。要找出新的推进工业化方式来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史晋川认为,不仅仅是企业要转型,浙江的经济模式也急需转型。

事实上,浙江模式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极限。以2003年为例,当年非典对浙江经济的影响大约在0.3个百分点,而电力短缺、拉闸限电导致的GDP损失是0.6个百分点。浙江经济模式的转型已经是当务之急。

目前,浙江经济发展受土地、能源、水资源瓶颈制约相当突出。受此影响,浙江企业成本上升很快,一些企业出口订单无法完成,一些新增投资受阻,企业纷纷外迁,影响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发展阶段、宏观形势、体制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情况的变化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资源约束将会是未来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长期因素。所以,要考虑如何保障资源供给、合理利用资源的问题,要选择适合浙江资源供给状况的发展战略。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向高级化发展。

阅读全文

与浙江经济发展的地理位置优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