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经济发展困境是如何思考的有何对策及建议
这可能跟逻辑性有关系吧,可以先从简单的日常小问题来训练,一步一步题问法,你多对自版己问问为什么权,然后一步一步的解决,就比较容易了。之所以思考问题困难,是因为没有思路,没有头绪,没有顺序,所以觉得困难;你所拥有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之间没有连线。有时候可能还会用到一个办法就是换位思考,当你不明白别人为什么会这样,或者不知道对方会有什么想法时,就用这个办法。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想事情想不明白时,可以用“第三视角”来思考,有句话不是这样说的吗:“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你是当局者时,那就将自己当做旁观的人,假设别人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你认为怎么处理比较好,这样也有助于解决问题。
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B. 关于如何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而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承上启下的纽带,是区域链、创业链、再生链、产业链的纽带。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一、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思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县域经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财政资金绝大多数投向城区建设。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2、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一般而言,多数地方县域现代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目前粗放经营,产品低端现象较为普遍。3、农业产业化进度缓慢。目前技术、人才、资金都向大城市集中,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不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还不规范,在提高科技兴农中的作用还极其有限。农村市场建设落后,难以支撑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 4、支农资金投入比例偏小。支农资金与城市建设投入相比,比例偏小,还很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步子应再大一些。这个题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符合县情的科学发展思路和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1、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科技兴农、基地扶农、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2、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4、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通过抓好项目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5、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三、结合县情,切实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爬坡上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我认为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坚定信念,保证科学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中担当重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县域经济。去年,我县生产总值达到119.1亿元,增长12.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利用五年左右时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坚定信念,就是时刻要以这个战略目标为重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培育高效特色产业,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澧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强化学习,保证学以致用的态度不松懈。加强学习,一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把握理论体系,增强党性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其次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不仅要能干好工作,还要能对省市县的发展战略说出一二三来,并且深刻地领会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识结构,要根据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广泛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提出新见解,并运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完成工作的业绩上,体现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3、埋头苦干,保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含糊。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应该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通过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把握县情,才能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献力献策。 4、务实创新,保证经济转型的方向不转向。坚持“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推动我县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社会形态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2009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1.4:33:35.6,一、二、三产业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这种经济结构的弊端是单一产业拉动整个经济发展困难较大。因此,需要突破产业结构发展,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工业做大做强,突出支柱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C. 如何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深入讨论思考
以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全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四大产业聚势崛起
作为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东营在实施国家战略中,充分发挥近海资源优势,在沿海12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规划布局了四大主体产业区,分别是东营港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作为开发建设的集中突破区,构筑了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主框架。
一年来,有来自国内外的203个招商项目落地东营,总投资达625.5亿元,还有46个大项目正在洽谈推进。比利时苏威、美国通用电气、海尔集团、广汽集团等一批国内外大集团纷纷进驻东营,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注入蓬勃活力。
《规划》确定东营港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区域中心港。东营市依托东营港,实行港区联动,在临港产业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盐化工和精细化工,引进中海油物流园、大唐东营发电等过亿元项目18个,今后3年实施总投资320亿元的30个大项目,初步打造起现代化产业基地。
高端产业区依托东营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端产业,建设黄河三角洲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承载区。东营经济开发区已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今年新签约过亿元项目27个,新开工过亿元项目56个,新投产过亿元项目13个,今年预计实现生产总值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地方财政收入5亿元,增长24%。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依托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旅游区总体规划已通过国家林业局批复,总投资1.3亿元的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黄河口湿地公园建成投用,汽车野营地、休闲度假区等项目顺利推进,正在积极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生态高效农业区依托沿海百万亩滩涂和市属国有农场,建设国家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目前,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以黄河口大闸蟹养殖为主的10万亩淡水示范区已全部建成,以海参养殖为主的20万亩海水示范区已完成投资10亿元,6万亩养殖区已投入生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筹建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高效生态经济以生态和谐、高效增长、协调发展为特色,体现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本质要求。东营牢牢把握高效生态的发展定位,以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为目标,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农业三次产业”联动,东营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培植渔业、畜牧、林果、蔬菜、花卉、休闲观光等主导产业,推行生态养殖、绿色种植,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加强黄河口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宣传促销,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市现代渔业养殖面积达174万亩,建成标准化畜牧养殖小区1100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54万亩;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89家,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达到33个,共有277个农产品、263万亩生产基地通过相关认证,黄河口大闸蟹入选中国十大名蟹。
近年来,东营重点突破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47%,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年均提高2.17个百分点,实施改造升级项目1660个,完成投资1080亿元,主要行业80%以上的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目前,全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2040万吨,成为全国地炼能力最大的市;离子膜烧碱产能100万吨,居山东首位;轮胎产能6900万条,其中子午胎产能5512万条,居山东第二位;纺纱产能300万锭,居山东第四位;造纸产能210万吨,其中新闻纸产能170万吨,居全国首位。
服务业的发展同样风生水起。东营积极培育重点服务业城镇、园区、企业、项目四大载体,突出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了明显提升。着力突破文化旅游业,重点建设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水城旅游区、孙子文化旅游度假区三大主体景区,以文化旅游业为载体,统筹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探索出科学发展的新模式。
生态建设全面推进
坚持高效生态的基本定位,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黄河三角洲最鲜明的特色。东营始终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从2007年开始,东营实施广利河综合治理工程,以此为龙头,着力打造“九横十纵”的水系布网结构,利用广利河等19条河流、沟渠构架起内部城市主干水系,贯通湖泊、湿地,并将水系引入居住区内部,美化环境。对于外围环城水系,围绕外环路,引黄河水压碱,改善绿化条件,形成路环、水环、绿环相结合的环城生态防护体系。通过引黄河水入城,多渠道解决水源问题;通过纵横布局、循环贯通,建立水系循环系统;通过沿路造水、水路结合,建立和交通方式、用地功能相配合的水系开发利用体系;通过水系连桥,塑造独特的水、桥文化景观,彰显“黄河水城”特色。
近3年来,东营已投入34亿元,实施了广利河综合治理和文化公园、体育公园、科技公园、清风湖景区建设,初步形成了河湖相连、河海相通、城水相依、水绿共生的水城景观。目前,黄河水城已成为东营熠熠生辉的城市名片。
针对黄河入海口特殊的土壤条件,东营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城乡实施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规划5年投入35亿元,造林160万亩,使全市林木拥有量达到30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目前已投入23.8亿元,完成绿化面积72.4万亩,植树7400万株,初步构建起“三网”绿化工程主体框架,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被命名为国家现代林业建设示范市。力争再用3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水系风景化、路域林荫化、农田林网化,打造黄河绿洲。
黄河从东营入海,慷慨的母亲河给东营馈赠了上百万亩的湿地。东营积极推进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今年修复湿地19.5万亩,补水面积达25.5万亩,蓄水6000万立方米,黄河口湿地生态明显改善。
立体交通畅通无阻
实施国家规划,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必须打造畅通无阻的对外通道,融合国内外的力量。近年来,东营市以“三路两港一场”为龙头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构筑起了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
作为黄河三角洲上最长的高速公路,荣乌高速公路是国家规划建设的威海荣成至内蒙古乌海的重点公路,仅在东营境内就有96公里。工程已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前全部通车,打通了山东省北部沿海的高速大通道。黄大铁路从河北黄骅经东营到大家洼,东营境内近62公里,德龙烟铁路全长548公里,在东营境内与黄大铁路并为一条铁路。德龙烟铁路西接京沪铁路德州站,东至烟台与烟大轮渡相连,是全国铁路网的重要干线、鲁北地区城市间旅客运输的主要通道。黄大铁路和德龙烟铁路建成后,将大大提高东营的综合运输能力。当前,德大铁路征地拆迁工作和路基工程施工已经全面启动,黄大铁路、东营港疏港铁路、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铁路支线、寿平铁路广饶至寿光段等正在积极推进。
东营有350公里海岸线,却长期没有一条属于自己的海上通道。为打通海上通道,东营举全市之力扩建东营港。目前,投资15亿元的东营港一期扩建工程全面完成,2个3万吨级码头投入运营,今年开工建设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泊位和2个5000吨级成品油泊位,展开25万—30万吨级深水油码头前期工作。扩建后的东营港已成为东营及鲁中、鲁北和其他沿黄内陆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随着内河航运的复苏,东营港的腹地大幅度向纵深扩展。东营按照商港旅游港的定位,年内开工建设广利港,打通这个离济南城市圈最近的出海通道。
东营机场是黄三角地区唯一的民航机场,2001年11月首航成功后,陆续开通京、沪等航线。为适应黄三角开发建设需要,东营于2007年开始改造扩建机场,由4C级升为4D级,可起降波音757、767及同类以下飞机。目前,投资9.3亿元的东营机场4D级改扩建工程基本完成,组建成立了东营胜利机场集团,正在积极增开航线航班,洽谈建立大飞机试飞基地和飞机维修中心。
体制机制锐意创新
实施国家规划,必须紧密结合东营实际锐意创新,赋予规划血肉,让规划生动鲜活起来,盈满东营大地。
在一年的实践中,东营市首先推进行政管理创新。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委员会,设立了实体办公室,5个县区、市属开发区以及市直部门、单位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专职工作机构,配备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创新园区体制机制,赋予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市级管理权限;实施市属国有农场改革,成立了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两个管委会;理顺生态旅游区管理体制,成立了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管委会,为主体产业区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一年来,东营成为金融洼地,不少金融机构纷纷入驻,这与东营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密不可分。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获准筹建,黄河三角洲地方性银行、创业投资集团公司等组建工作顺利推进,还引进了恒丰、华夏、中信、民生、招商、交通、浦发东营分行等银行。山东省银监局已批复东营组建村镇银行三年规划。东营新上市企业1家,6家企业进入上市程序,显示出强大的融资能力。
土地是当今发展最宝贵的资源,东营着力推进土地管理创新,最大限度地变土地资源优势为发展优势。国土资源部大力支持东营开展未利用地开发管理改革试点,准备以省部协议的方式确定进行试点。市政府与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签订了三方协议,在土地、矿产资源管理使用等方面进行探索,共同推进东营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创新试点工作。东营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市属开发区划定了建设用地备用区。认真落实计划差别化管理,积极争取“点供”项目,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山东省政府已安排东营3个综合整治项目。同时,东营全面开展土地确权试点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理顺生态旅游区土地管理体制,已办理黄河入海口90.76万亩土地的使用权证。
民生为本福泽百姓
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成果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东营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构建覆盖城乡、设施完善、适应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扎实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前三季度全市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8万人。建立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医疗保险、城乡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以及贫困学生救助、残疾人救助、自然灾害救助、老年人救助、住房特困户救助为主要内容的“五保五救助”体系。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80元提高到120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支付标准由1260元增加到1372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36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1620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3600元。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建设廉租住房710套、经济适用住房400套,实施棚户区改造502套、农村危房改造4000户。基层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中小学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等重点项目,教育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3个试点县区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促进了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对所有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建设447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125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升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社会治安持续稳定。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发展春潮涌动黄河三角洲,溢满东营。世界给东营一个期望,东营将还世界一个传奇!
D. 县经济发展困境是如何思考的有何对策及建议
,需要因地制来宜、因势利导推进县域源经济转型发展.本文以青阳县为例,深入调查研究,从问题着手,提出对策措施. 青阳县地处皖南山区东北部,九华山脉绵亘中南部,属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面对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青阳县积极调整战略思路,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增长的态势,但是增长的速度明显放缓,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企业生产和经营十分困难,必须进行认真思考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E. 经济到底如何发展
谁说的啊 经济的增长是创造出来的物品的增长 是GDP的增长 二楼的说的经济学研究的是配置稀缺资源这个没错 但你配置它干嘛 当然是要更有效率地生产 你说经济没有增长那如何解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不要说和唐宋时比了 就是在10年前 家有电脑的坐在这上网的也是少数呀
一国生活的水平取决于它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 那两个人并不是把货币换来换去 而是在生产交换物品和劳务 就是创造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越高生活水平越好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劳动创造了价值
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 国家印刷的 没有国家的法律规定货币只是废纸一张
所以你要理解经济的增长是因为生产创造出来的东西多了
要区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范畴。。。考察现金的流动是在家庭和企业之间循环的 家庭向企业提供劳动力 企业向家庭支付工资 共同生产了物品 然后这些物品又被企业卖给家庭 家庭向企业支付货币购买物品
要注意的一点是企业也是由家庭组成创立的 市场上无数个企业和家庭共同生产了物品构成了整体宏观经济 用来交换的钱的总量是不变的 但是家庭和企业生产的物品多了 这种情况下一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物品多了 也就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不足 通货紧缩 所以国家有必要每年根据多生产的物品(GDP)增发相应的货币 (当然要准确衡量GDP是不可能的,一不小心发多了就通膨了^-^ 不过现实的经济比我说的复杂多了,通膨的原因没那么简单)
所以说我们的社会是个专业化分工的社会 在自然经济的时代每个家庭都是自给自足一个家庭要生产供整个家庭要用的全部物品:食物,衣服。。。但形成企业分工合作后,有的人专门生产食物有的人专门生产衣服 这样比所有的物品都由自己生产的效率要高 创造的GDP就更多 当然这些多生产出来的就以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的形式来交换 大家的生活也就更好了。。
至于一楼理解的那个分工合作的观点没错 但是空出来的人并没有去挖黄金 现在大部分国家都废除金本位了 也就是说在以前你拿多少单位的货币到国库去可以兑换多少单位货币 但是现在货币就是法定货币国家不让你兑换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进行宏观调控 他想印多少货币就可以印多少了这样可以实行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和紧缩 这在金本位的制度下是不可能的
本来国家大部分的人都是从事农业的但因为分工只要一小部分人就可以养活全国人口 那么空出来的这些人到哪去了呢 就是到第三产业服务业去了 所以在发达国家的第一产业比重是很小的第三产业的比重是很大的 这就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呀~~~
你说的 人人都有很多存折,但却没有足够的黄金来提取 应该改成没有足够的物品来提取 这样才是通货膨胀的真正原因~^-^
F. 浅谈如何加快乡镇经济发展
内容预览: 乡镇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现提出如下几点思考:一、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加强产业实用技术培训推广,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订单生产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利津镇围绕农业市场化、农民科技化、农村城镇化的目标,积极做好“三农”文章,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在稳定粮……
G. 关于财政如何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财政作为宏观调控的工具和再分配的枢纽,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提高生产要素投入的相对水平,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效益化的目标。
运用财政政策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
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财政政策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配置资源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可以在推进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通过发挥引导、促进和协调控制等作用,从而发挥积极的财政作用。
(一)引导作用。财政政策的引向作用就是通过调整物质利益进而对个人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调节来引导经济的运行。
(二)促进作用。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体现在总量驱动和结构优化驱动两个方面。总量驱动是指财政政策通过调控措施的实施来推动经济的适度、稳定、持续增长。结构优化促进是财政政策功能的最有效作用,财政政策可以通过预算政策和税收政策来实现这种促进作用。
(三)协调作用。财政政策的协调作用是指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衡状态的制约和调节能力。
现行的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缺陷,制约着财政政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效应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结构调整较为乏力;投入产业结构政策不够合理完善;对企业(单位)人才激励机制有待提高;财政投资管理有待加强;政府财政职能转变不到位。
财政支持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对策思考
当前,针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财政要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区域、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力度,支持科技创新,实施人才开发、保护战略,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一)统筹城乡经济持续发展。一是增加财政对农民及城乡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落实好城乡低保等各项补助政策,逐步建立保障标准与经济增长同步提高的长效机制。二是要建立公务员正常的工资(津贴)增长机制。三是要加大就业投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促进解决失业人员就业问题,以就业促进增收。四是增加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城乡居民后顾之忧,为提高城乡居民的持续消费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五是支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促进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六是继续加大对农民种田的补贴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优化经济结构。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支持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优化,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强力支持低碳产业,支持循环经济建设,支持新能源的研发应用,用政策、经济等手段合理控制碳排放速度,逐步推行各县(市)区和大型企业碳排放量目标考核制度。要制定发展新兴产业的财税扶持政策,支持环保系统监测监控能力的建设以及对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污染进行综合治理。设立县、乡两级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并通过“以奖促治”的方式,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四)建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要大力支持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使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能发挥作用。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大力支持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建立科技贡献奖励机制。
(五)着力支持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要加快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六)强化财政精细化管理。牢固树立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进一步发挥财政职能,增强忧患意识,更加周密地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推动区域经济区域社会协调持续发展。加快财政应用支撑平台建设,不断完善“金财”工程应用模块,提高财政应用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H. 认真思考自己在开发区如何发挥尽我所能丶尽我所有的作用
抱歉,我没有看懂你的问题,你能说的仔细一点吗。
I. 浅谈如何做好提升经济、开发区工作的几点思考一
强力的官场支持以及霸道的黑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