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根本保障。
一、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多数村主要的收入还是依靠村集体公房的出租和村集体土地的征用。许多村集体经济的好坏是由出租集体公房和征用土地的多少来决定的,并没有广开思路,通过新方法、新途径,大力增强集体经济。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比较狭小。除县城各村和集镇部分村外,绝大多数村集体土地、山林和公房等资产价值低,开发成本高,难以带来直接效益。
3、部分村干部观念陈旧,能力不强。有些村干部认为党的政策是鼓励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在思想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陈旧观念和“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没有大力去开拓新思路,只会抱怨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政策,只会抱怨农村工作难做,村干部难当,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没有明确的思路,“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面对新形势只能束手无策。
4、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方面导致部分村干部敢管,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的好坏不关心,另一方面导致管理难度加大,经常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与思考
1、理清发展思路,大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是大力开发集体资源。村土地和林地资源比较丰富的村可以对机动田、机动山进行统一开发,既可以对外承包、租赁,也可以本村自己组织经营,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对于有丰富矿、滩等资源的村,在有效利用、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制定长远规划,开发利用,变资源为效益。 二是开展服务创收。村级组织可以根据本地的生产特点举办社会化的服务产业,如农产品流通经营服务实体,农业科技服务实体等,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既为农业生产提供后勤保障,又为集体经济创造收入。三是通过工业强村。一些地理位置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村,可以利用本村的土地、劳力等资源,通过招商引资、集体参股经营的形式,引进资金和技术,在环境保护允许的前提下兴办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强村。
2、创新管理机制,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严格规定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则,切实履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搞好民主理财,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性开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做到村务、财务公开、公正、透明,按时公布,让广大村民都来进行监督,一切都在阳光下透明操作,不搞暗箱操作,防止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3、配好村级领导班子,强化培训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选把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二是注重优化班子结构,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龄、知识、优化村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实现村领导班子的最优搭配,达到知识互补、性格相容,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三是开展系统性培训,培训对象要覆盖村干部、村党员和全体村民,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并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确定内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
总之,只有切实搞好集体经济,壮大了集体经济,才能使老百姓得实惠,我们要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发展置于农村工作的首位,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② 浅谈如何发展农村村集体经济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为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供经济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公益事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社会保障也已开始起步。但同时也看到,从近几年我市309个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看,村级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增长不快,各村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认识不一,加上原先的基础不同,这就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程度相差悬殊的情况。有的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使很多公益事业难以兴办,村级服务功能也难以发挥,大大削弱了基层党支部对广大村民的凝聚力与号召力,甚至有部分村的集体经济还是一片空白或发展的路子不宽,又无资金的“空壳村”,这样不但会影响“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将会影响干群关系的改善,农村干部队伍的稳定,基层政权的巩固。
一、当前一些村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发展集体经济观念弱化,氛围不浓。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基层干部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逐渐淡薄,认为党的政策是鼓励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也有人认为现在国有企业都改制了,各级都在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再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走回头路,不合时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对村的集体经济建设漠不关心,积极性不高,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是尽管有些村的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上作了一些改进和完善,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触动,这种模糊的制度不仅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导致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的好坏不关心;二是管理难度加大,不同程度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由于集体经济在体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同时村干部领导水平低下,思想作风不正,素质不高,管理不善等原因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三是财务管理制度形同虚设,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而且往往只负责核算,不履行监督职能,村干部的行为失去了监督。
3、村干部思路不活跃,认识不足。有的村干部只会怪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难做,干部难当,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路未激活,“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对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领导无方,感到前途渺茫、日子难混。殊不知,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优势可找、都有潜力可挖。
二、加快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对策与思考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是大力开发集体资源。山林资源优势明显的村,可发挥现有的速生林等主导产业优势,使之上规模;田地资源较丰富的村,须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提高农业效益;二是做好“以地生财,筑巢引凤”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建工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办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三是开展物业租赁等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按照科学利用的原则,发展物业管理等有偿服务业?熏对那些集体闲置的土地、林场、渔塘、房产等实行租赁经营,积极实施项目开发,兴办各类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合水镇高河村在这方面已经取得较好的经验,他们充分发挥本村交通便捷,地理条件优越等优势,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高河村集体经济原来比较薄弱,两年前年收入仅1.9万元,针对这一情况,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干部千方百计想办法,切实把壮大村集体经济,尽快脱贫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为改变高河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近年来,驻村工作组和村党组织根据本村实际,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使村级集体经济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促进了村集体经济较快发展,主要包括:(1)大力招商引资办厂,现在高河村高流河工业园区发展规划总面积是2500亩,首期开发1250亩,已完成征地300亩,目前已有4家企业先后落户高河工业园区。其中有投资1200万元的豪庭家俱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云板业有限公司、投资1600万元的志广钢业有限公司,还有投资1500万元的顺联肉类加工厂项目。(2)发挥高河千年古墟的效应,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成集日的高流河圩,其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招惹万人赶集,中外游客慕名而来,观光购物,打造以高河的风姜鸡、艾头鸡汤等主要饮食品牌,拟建高流河饮食服务一条街,村委会建饮食商铺12个单元间,以出租形式发包给商人,把高流河地带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文化品位,以饮食、休闲、商品流通于一体的繁荣集市,以全力打响高流河旅游品牌,使高流河墟成为全市旅游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3)利用闲置的房屋、地皮,以集体所有的山林、水体、河滩等通过租赁、改造等形式,实行业主经营,集体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盘活资产,提高利用率,增加集体收入。高河村通过市建设局挂点的“十百千万”干部穿针引线,立足本村丰富的蚕桑资源,多方争取资金建了高河蚕茧收购站,该项目不仅方便了周边群众卖蚕茧,而且为村集体带来1.9万元/年的收入。现又通过工作组和村委会向上级政府争取资金,在离旧村委会不远的地方兴建一幢新办公楼,新办公楼已经启用,将村委会旧办公楼出租,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8万元,目前高河村主要的集体经济收入有:鱼塘、山地、厂地、花卉场、旧办公楼、蚕茧站等出租项目,预计2007年村集体经济增加到7.2万元。
2、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形成良好发展局面。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把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上?熏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须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成立村民议事会,全体村民参加,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加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财务制度,严防挪用集体资金,建立议事机制,提出并公开讨论村事务,提交村党支部研究决定,同时,监督村集体资产运营情况。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带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形成良好创业氛围,共同营造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以项目促发展,培育、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3、选准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强化培训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选把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二是注重优化班子结构,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龄、知识、优化村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实现村领导班子的最优搭配,达到知识互补、性格相容,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三是开展系统性培训,培训对象要覆盖村干部、村党员和全体村民,并根据不同对象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培训内容要涵盖思想政治、政策法律、手艺技能等,并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确定内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培训主体可邀请党政领导、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作培训,地点可在村委会、田间地头等,增强培训的吸引力。
总之,村集体要“有钱办事、有人管事、有章理事”,这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解决了“有钱办事”问题,才能调动干部积极性,达到“有人管事”的要求;“有章理事”是制度保证,确保村集体经济及各项工作健康发展,三者互为一体,缺一不可。其中,“有钱办事”是实现“三个有”目标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发展置于农村工作的首位,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通过扎实有效的抓发展、抓创新,不断增强“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改变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的现状。
③ 贫困县区 怎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对于提高村级运转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以及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地位位置、资源状况、历史机遇等原因,在我国西部大部分贫困山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困难,主要有:
一收入结构不优,持续发展困难。一是收入结构不合理。集中体现为现有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过度依赖于财政补助与其它政策性补偿。二是区域分布不合理。主要体现为城郊村、交通便利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明显好于偏远村、交通落后的村。三是可持续增长能力不强。贫困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财政补助收入,而财政补助收入相对稳定,增长的空间很小。其它收入中,又以没有延续性政策保障的一次性征地、拆迁补偿等方式为主,可持续增长空间有限。
二经济基础薄弱,白手起家难度大。一是债务沉重。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繁重债务,严重影响的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二是村级支出大。村级收入很少,但是不可避免许多公益事业和干部工资、补贴等刚性支出。因此,很多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陷入了既要花力气搞基础设施建设,又不得不大额欠债的两难境地。三是筹资融资难。村级兴办企业,难免有借贷,要借贷就需要抵押,而大多村无抵押资产,且金融机构也无意向村级组织开展这种有风险的业务。
三思想解放不够,支持力度不强。一是少部分干部认识不够。部分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在提高村级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巩固基层组织、凝聚人心等方面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认为村级组织主要行使政治管理职能,而忽视村级组织的自身经济发展,认为村级组织在经济发展上的作为主要在于引导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没有自身参加经济实体的必要。二是发展被动和“等靠要”思想严重。有不少村具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却没有很好的将其利用,发展极为被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坐等上级给项目、给政策、给扶助,而不积极探索本村的自身发展路子。三是“蛋糕”太小,支持有限。由于受到地方财政实力的影响,各村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投入严重不足。而市直各帮扶单位支持的资金大多是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很难转化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投入。
四自身短板较多,发展空间较小。一是区域环境限制。贫困地区的交通相对闭塞,信息落后。很多村具有种茶、种植药材的先天优势,但无奈交通受限、信息不灵,往往坐失良机,导致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人力资源匮乏。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村里许多有头脑、有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严重缺乏人才。三是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部分干部思想保守,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部分干部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努力,怨天尤人。四是村级企业经营管理和村级经济财务管理不规范。村级企业工作场所简陋,人员管理较为松散;部分村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支配上没有严格履行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个人做主,随意性大,导致难以发展壮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贫困地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通过宣传发动、政策驱动、典型带动、帮扶推动等措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具体措施如下:
一弄清家底,盘活资产
1、摸清家底。一是要搞好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清理。弄清村集体帐面的现金、存款和债权、债务状况,除维持正常支出和项目支出外,看有多少资金可以用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二是要搞好固定资产的清理。对帐面的固定资产,弄清资产数量、类型和帐面价值,了解这些资产的经营状况以及相关合同、协议等情况,并对这些资产按现价搞好价值评估,做到心中有数;对帐外的固定资产要搞好调查登记和资产评估工作,明确其使用情况。三是要搞好资源的清理。对村集体未承包给农户的耕地、林地、荒地、草场、滩涂、水面和其它未承包的土地等资源进行清理,在调查登记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这些资源的经营情况。四是要对国家、帮扶单位在村投资所形成的资产进行清理(坡改梯、烟水配套、农综项目等),弄清楚资产目前的使用、经营、管理等情况。
2、明晰产权。要按照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界定的有关政策规定和相关文件精神,明晰村级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对属村级所有的资产,未进行登记的要登记,未发证的要及时补办相关证件。
3、盘活资产。一是盘活流动资金,投资兴业。二是盘活固定资产,实行租赁经营。对部分固定资产位置优越,但效益不好的,要加以改造。三是盘活资源性资产。对未承包给农户的耕地(含公益田)、林地、荒地、水面等资源进行流转或租赁。四是盘活林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与使用权,用林权证和经营权证、土地使用证作抵押,向银行借款,用借款投资优势项目。
二营造氛围,夯实基础
1、深化认识,营造氛围。一是各级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视,要了解各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二是要搞好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培养、树立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先进典型,推广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三是要转变观念。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等举措,增强各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紧迫感,从根本上扭转过去那种“等靠要”的思想和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四是要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对各乡镇、办事处综合考核的内容,每年组织对各村(社区)集体经济发展进行评比,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快、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村,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相应的奖励。
2、夯实基础,规范管理。一是要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好制约农村发展的公路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病虫害防治、动物疫情等突出问题。二是要搞好统一规划。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优化发展的项目结构和区域结构,避免重复建设,避免资源浪费。三是要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村级财务收支预决算制度,严格收支审批,控制非生产性支出,规范村级办公经费开支,厉行节约。四是要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充分利用“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功用,兴办公益事业,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兴办带有公益性质的产业,增加集体收入,增强村集体的凝聚力。五是要积极化解村级债务。综合采用增收还债、清欠还债、节支还债、归责还债、降息减债、核销减债等办法,逐步清偿村级债务。
三内外结合,共谋发展
1、找准发展的好路子。各村在发展当地的集体经济时,一定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培育稳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点,强化自我造血功能。一是兴办村级集体企业。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兴办规模适度、项目适宜的企业。二是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我市芭蕉的茶叶、板桥的药业、新塘的高山反季节蔬菜等,都是很好的资源优势,但还没有转化为可观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有待进一步探索新思路。三是兴办服务业。离城区较近的村可以大力发展餐饮、娱乐、休闲生态旅游等产业,积极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增长点。四是创新资本运营手段。以现有土地、资金、资产入股或合资、合作兴办企业或参与企业发展。五是经营集体土地和物业。城中村和城郊村可依托区位优势,开发建设工业园区、标准厂房、仓储设施和商住楼等二、三产业载体,对外出售、租赁,走物业经营的路子。六是发展现代农业。村委会可以在技术、贮藏、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发挥集体经济的优势,解决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培植集体农业生产基地,走特色农业、服务农业、规模农业的发展路子。七是开展全民创业。以全民创业为契机,鼓励和支持农村干部带头创业,引领发展,鼓励农村能人兴办产业、创办企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2、加大支持和帮扶力度。一是要巧借国家政策。灵活运用国家村庄规划的契机,创造条件,盘活土地,进行整体开发。利用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集体林改等机遇,乘势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兴办村集体农业项目。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财政安排相应的资金,采取适当的形式,支持农村发展集体经济。三是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投放实力,安排一定比例的信贷资金,专门用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放宽贷款抵押担保范围,允许土地使用权益、机器设备、有价证券、注册商标和无形资产作为抵押品。四是帮扶单位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培训、资金支持等方面对各村实行结对帮扶,兴办特色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林业、水利等涉农部门更要注重将项目资金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上倾斜,并吸纳带动社会资金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断增强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输血功能。
3、发挥市场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遵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市场需要,结合当地实际,发展适用对路的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另一方面要在市场的条件下,充分利用集体或农户的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与各类企业联姻,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形成长期有效的对接,共兴共建村级经济发展项目,增加村集体收入。
四优化环境,整体推动
1、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发挥服务职能。市直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业务职能,以创“满意工程”为契机,结合实际,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各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供指导和决策参考。二是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落实“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加大乡镇、办事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力度,为村级项目申报、村级企业注册等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推介会、广告片等形式,吸纳外地客商到我市资源丰富、特色产业发达的村发展企业,拓展业务。四是鼓励学习先进。组织村干部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好的村和地区进行参观学习,帮助其开阔眼界、拓展思维、解放思想、学习先进,争创先进。
2、优化人才环境。一是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完善村干部的选拔配备及管理工作,在村干部的选拔上,要广开视野,扩大民主,大力选拔那些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和管理经验、乐于奉献、脚踏实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优秀人才进班子,特别是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二是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充分利用“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政策优势,大力引进优秀的大学生在农村创业、兴业,充实村级人才队伍,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重视乡土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兴农、科技兴业,关键在于拥有一批学科技、懂科技、用科技的人才。通过对乡土人才技能的培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四是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和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培训基地,结合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把所有村干部分期分批轮训一遍,并举办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题讲座,增强村干部服务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
3、优化政治环境。一是建立健全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真正让广大农民拥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完善监督机制,成立以村民为主的监事会,对村级集体资产的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二是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建立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村委会和其它组织分工合理、各司其职、协同配合的组织管理体系。切实把村级组织建设成为议事指挥中心、联系服务群众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党群活动中心。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对农村基层干部开展法律法规教育,实行村干部任期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预防和制止农村腐败现象发生,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同时,建立健全村级组织的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积极探索合乎程序而又充满活力的村级组织运行机制。
④ 如何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发挥积极作用
发展复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制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矗村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切实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⑤ 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求解答
(一)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要选好配强村干部。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主体在村,关键在人,必须着力抓好村级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使村两委成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坚强堡垒。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方式,通过公开招聘、公推直选、机关下派、请外出务工经商中的能人回村任职、选派大学生到村里任职等多形式、多渠道选配村干部,逐步建立起一支富有朝气活力、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干部队伍。二是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制定政策解决基层干部福利待遇、医疗养老保险等切身利益,解除其后顾之忧。四是制定完善村干部监督激励办法,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和绩效作为考核的硬指标,激励村干部把精力聚集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上。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要深度开发集体自然资源。
立足当地优势资源,按照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宗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吸引各类工商企业、农业企业等投资深度开发集体水面、山场、田地、四荒地等,积极发展农产品基地、休闲观光农业、农家乐等产业,形成“资源承载产业实体,产业凸显资源价值”的发展氛围,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要搞活经营性资产运作。
对村原有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公用房、厂房、设备等集体资产,通过整修或翻建,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租赁,或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经营,切实提高存量资产的利用效益。有效拓展集体资产运作空间,积极实施宅基地、农用地整理项目,增加有效用地面积,努力获取集体建设用地指标。积极推进不动产物业开发建设,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优势,用足用好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引导建设标准厂房、街面营业房、办公楼、专业市场、仓储设施,发展物业经济,培育集体经济增长点。
(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要深化股份制改革。
开展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对防止集体资产流失、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选择一批有稳定收入来源、有改革愿望、有组织能力的村开展农村股份制改革试点。通过量化资产、固化股权,明晰和保障村级集体资产的产权主体及其成员的主人翁地位,进一步理顺村级集体经济分配关系,建立健全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三会”制度,创新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集体经济治理机制,使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走上“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运转高效”的现代经营管理之路。
(五)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要不断完善土地使用政策。
在有条件的村探索建立村级留用地政策,并对村级用地涉及农转非的,优先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内安排农用地转用指标。积极开展试点,探索建立集体用地流转机制。对各种所有制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涉及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土地利用、城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参照国有土地出让模式,探索实行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出租,集体获得土地出让金和出租收益。
(六)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要强化对集体资产和财务的监管。
在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和规范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管理。一是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机制。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的规范化管理,完善“村财乡管”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集体承包合同管理、工程招投标、财务公开、财务审批等规章制度,合理确定村干部报酬标准和办公经费开支标准,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二是建立审计监督机制。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定期对村财务实行检查监督。三是建立村级债务化解机制。对村级的各种债权、债务组织全面彻底清理,对清理出的不良债务,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加以化解。
(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必须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加快制定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尤其在财政资金投入、金融税收优惠、结对帮扶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政策环境。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大公共财政向村级延伸和覆盖力度,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减轻村级配套资金压力和集体经济负担。要安排一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用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二是实行金融税收优惠。对村集体经营或参股的项目,在信贷上要给予倾斜,在利率上要给予适当优惠,在税收上要给予一定减免,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的税收,属地方财政可支配部分实行全额返还。三是深化结对帮扶。巩固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机关与村结对共建等成果,继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结对村出思路、出资金、出人才、出技术,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鼓励企业与村结对共建,引导富裕村与薄弱村结对共建,实现共同发展。
⑥ 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关系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支柱,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根本保障。
一、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多数村主要的收入还是依靠村集体公房的出租和村集体土地的征用。许多村集体经济的好坏是由出租集体公房和征用土地的多少来决定的,并没有广开思路,通过新方法、新途径,大力增强集体经济。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比较狭小。除县城各村和集镇部分村外,绝大多数村集体土地、山林和公房等资产价值低,开发成本高,难以带来直接效益。
3、部分村干部观念陈旧,能力不强。有些村干部认为党的政策是鼓励发展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集体经济已经过时,认为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在思想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陈旧观念和“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没有大力去开拓新思路,只会抱怨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政策,只会抱怨农村工作难做,村干部难当,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没有明确的思路,“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面对新形势只能束手无策。
4、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活力。一方面导致部分村干部敢管,村民对村集体资产的好坏不关心,另一方面导致管理难度加大,经常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现象,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
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与思考
1、理清发展思路,大力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是大力开发集体资源。村土地和林地资源比较丰富的村可以对机动田、机动山进行统一开发,既可以对外承包、租赁,也可以本村自己组织经营,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对于有丰富矿、滩等资源的村,在有效利用、合理开发的前提下,制定长远规划,开发利用,变资源为效益。 二是开展服务创收。村级组织可以根据本地的生产特点举办社会化的服务产业,如农产品流通经营服务实体,农业科技服务实体等,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既为农业生产提供后勤保障,又为集体经济创造收入。三是通过工业强村。一些地理位置较好、基础设施较完善的村,可以利用本村的土地、劳力等资源,通过招商引资、集体参股经营的形式,引进资金和技术,在环境保护允许的前提下兴办中小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强村。
2、创新管理机制,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严格规定村集体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则,切实履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搞好民主理财,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性开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做到村务、财务公开、公正、透明,按时公布,让广大村民都来进行监督,一切都在阳光下透明操作,不搞暗箱操作,防止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3、配好村级领导班子,强化培训提高。一是注重德才兼备和群众公认的原则,真正选把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二是注重优化班子结构,注重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形成合理的年龄、知识、优化村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实现村领导班子的最优搭配,达到知识互补、性格相容,提高领导班子的整体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三是开展系统性培训,培训对象要覆盖村干部、村党员和全体村民,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并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确定内容,增强培训的有效性。
总之,只有切实搞好集体经济,壮大了集体经济,才能使老百姓得实惠,我们要把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增强农村发展后劲,推动“三农”工作健康发展置于农村工作的首位,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⑦ 武平县的经济
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04.67 亿元,增长12.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04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44.32亿元,增长20.6%;第三产业增加值36.31亿元,增长7.8 %。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4.8:40.1:35.1 调整为23.0:42.3:34.7。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0.4个百分 点。全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1%,上涨2.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2.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4%。八大类价格呈现“六升一降一平”格局。“六升”是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居住类,价格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4.9 %、2.2%、0.1%、1.5%、4.4%、1.1%;“一降”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3%;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持平。 武平以农业为主,农业资源丰富。建国前,受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生产条件差,农业技术落后,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生产水平低下。194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080.38万元,粮食总产46850吨,播种面积亩产93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09公斤。
建国初期,经过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并多次发放水利、耕牛贷款,支持贫苦农民发展生产。1952年,召开第一次全县劳动模范大会,推广丰产经验。接着,全县农民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逐步走上互助合作道路,掀起兴修水利热潮,生产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和人均占有粮食分别比1949年增长78.81%、52.1%和31.8%。
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运动中,由于违背客观实际改变生产关系,以及生产分配上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左”的错误,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自然灾害等原因,生产受到严重挫折,1958年至1962年,粮食连年减产,粮食总产1962年比1957年减少42.2%。1963年至1965年,经过国民经济调整,农业生产逐步回升。
1966年至1968年,受到“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农业生产又连续三年徘徊。“文化大革命”后期,又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限制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不到合理的调整,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1975年农业产值在全县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仍高达6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县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改善农业经济结构,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涌现出一大批发展农村商品生产的专业户、重点户和新经济联合体,多种经营得以较快发展。农业技术部门适应新形势,面对千家万户,采取农业咨询服务,技术承包,巡回指导,印发技术资料,举办广播讲座,出版墙报,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县、乡、村科技推广网络等各种形式取代原来的“四级农科网”(县农科所、公社农科站、大队农科队、生产队农科小组),进一步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1983年,县成立农业区划委员会,组织359人的区划队深入农村,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编出《武平县农业区划报告汇编》,并经县人大常委会审定通过,为今后发展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9282万元,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3.46倍和49.66%,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的比重下降到47.73%;粮食总产129502吨,分别比1949年和1978年增长1.76倍和20.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亩产240公斤,是1949年的2.6倍;人均占有粮食405公斤,比1949年增长31.1%,高于龙岩地区的平均数。
但是,全县农村生产责任制仍然需要继续完善,农业生产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粮食生产时起时落的状况需要改变。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87亿元,增长4.2%。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各为18.46亿元、5.76亿元、14.38亿 元、1.46亿元、0.8亿元,分别增长3.4%、1.2%、6.0%、7.2%和4.3%。全县粮食面积56.3万亩,增长0.6%,粮食总产21.3 万吨,增长2.0%;油料产量0.3万吨,增长2.7%;种植烤烟4.6万亩,烤烟产量0.64万吨,增长8.5%;水果产量3.52万吨;增长4.8%;食用菌总产0.52万吨,增长12.5%;茶叶产量 0.29万吨,增长17.6%。 历史概况
宋代,武平始有土法烧制石灰。明清时期,武平已出现造纸、采矿、冶炼、陶瓷、制砖瓦等手工业。清末民国初,铸锅、榨油、酿酒、熬樟油、织草席、编棕衣、木器等手工业也陆续兴起。尤其是土纸业发展较快,鼎盛时期年产值70余万银元,产品远销潮汕、香港地区及东南亚各国。民国18年(1929年)出现有1台印刷机、4个工人的近代印刷工业——民文印务社。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阻击日军奉命毁路,运输困难,加上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摧残,手工业逐渐衰落。至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96万元(不变价),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99%。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工业、手工业生产。1952年5月创办武平松香厂,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起武平电厂、武平第一碾米厂、卦坑伐木场、武平酒厂,并在十方、附城、岩前等乡镇组织铁木器生产合作社。至1957年,全县有县、乡(镇)办的工业企业55家,职工1297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9家,集体所有制企业36家,年产值641.45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5.89%。1958年,在“大跃进”浪潮中,武平掀起全民办工业高潮,有工业企业20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4家),县办企业职工2463人,年工业产值1756.4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5.5%。但因操之过急,脱离实际,不少企业或缺乏生产原料,或产品销不出去,生产难以维持,不久即相继停产。接着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到1961年全县工业企业减少到63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9家),年产值577万元。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5年,只剩下54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0家)县办工业企业,职工1018人,年产值769.72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9.95%。
“文化大革命”前期,工业遭到冲击,生产滑坡,1968年比1966年工业产值下降了15.75%。尽管如此,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相继建起磜丰岭水电站、制材厂、水泥厂、造纸厂、汽车修配厂等县办企业。至197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62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8个。县属工业企业职工2687人。年产值1744.88万元,比1965年增加2.3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武平工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围绕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创办了农垦水泥厂、石黄峰水电站、纤维板厂、自来水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并对一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企业经营方式也由原来的单纯生产型逐步改变为生产经营型。1987年,全县已有采矿、铸造、机械、化工、造纸、印刷、饮料、食品、家俱、汽车修配、缝纫、工艺美术、塑料、皮革、文教用品等20多个门类的工业企业119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2家(列入县财政预算内企业13家),集体所有制企业97家(含乡镇办企业81家),共有职工5309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802万元(其中集体所有制1405万元,占36.95%),比1949年增加38.6倍,比1978年增加2.18倍。实现利润1002万元。有固定资产2813万元。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5%提高到37%。1954年至1987年工业上交国家税利5818.19万元,超过固定资产原值2倍。产品质量普遍提高,帆船牌松香获国家银质奖、平川牌汽车缸套获省优产品,均行销国内外。
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1.4 亿元,增长24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91亿元,增长24.6%,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13.3亿元,增长10.3 %。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8.1%,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新增福建鑫宏峰茶业有限公司、福建省福航不锈钢有限公司、龙岩东岳生物饲料有限公司、武平县三卓纸业有限公司、臻富(福建)果汁食品有限公司5家亿元企业,累计达16家;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家,累计达96家。矿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农林产品加工、光伏和电子等重点产业实现产值 61.08亿元,增长19%,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9.9%;资质建筑企业在地总产值13.8亿元,增长25.2%。
工业园区
武平县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实施项目带动的重要抓手,结合区位、资源优势,在交通便利的国省道沿线规划建设武平工业园区和岩前、十方工业集中区(简称“一园二区”),着力构建“三足鼎立、众星拱月”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武平工业园区是省级工业园,距县城中心1公里,规划面积4.9平方公里。区内已建成16栋12.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4栋3.7万平方米职工宿舍。主要发展电子、机械制造、轻纺等产业,有新洲林化、宇田汽配、瑞晶机械等30多家企业入园。
十方工业集中区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交通枢纽——武平十方镇,距县城15公里,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500米,规划面积4.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林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产业,有中恒通机械制造、澳森高档家俱、希科厨具等10多家企业入园。
岩前工业集中区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西南门户重镇——武平岩前镇,与梅州接壤,距天汕高速公路永武路段互通口1公里,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是福建省距离“珠三角”最近的一个工业集中区,已建成29栋15.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6栋5万平方米职工公寓、培训中心等配套用房。主要发展电子产业,有20多家电子企业落户园区。
为有效聚集国有资产,增强国资运营实力,提高国资经营效益,武平县对国有资产运营体系进行改革,重新组建县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成立县矿业投资开发公司、城市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一园二区”建设投资开发公司等子公司,实行经营性国资“国家所有、集中授权、分级管理、市场运作”的运营模式,强化资本运作、资产经营和资源开发,扎实推进土地盘活、资产处置、企业产权改制重组及优势矿产资源勘查收储开发等工作,有效拓展投融资空间,2008年融资2.55亿元,有力支持了国企改革和重点建设。
2008年,武平县新开发项目116个,总投资7.9亿美元。新签约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69个,新开工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39个,新竣工投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新开工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个。列入龙岩市“三个一百”项目计划中的12个新增长点项目新增产值2.35亿元,19个投资项目完成投资8.72亿元,分别超计划26.3和27.6个百分点;21个重大储备项目有7个转化实施。利用国内资金7.1亿元,增长65.1%;新批外资企业8家,实际利用外资1133万美元,增长332%;外贸出口661.1万美元,增长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