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建设在中国是一项全新的事物,在二十多年的建设中,特区建设积累了很多方面的经验,简要地总结如下:
(一) 经济特区是经济改革的试验田。在经济改革之初,中国还是实行的计划经济。要搞市场经济,一方面没有经验,另一方面思想还没有转变,也不太接受。“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思维成为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式,经济特区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实验,一些成功的经验被推广到其他地区,不成功的,则摈弃不用。
我们在经济特区进行了很多改革试点。比如,在特区实行优惠税率,吸引国内外资本进入特区。我们将企业所得税降为15%,这个税率同香港相同,而当时内地企业则是按55%的累进税率纳税;在深圳特区首先试点土地使用权拍卖,使土地使用权成为可以买卖的商品。在金融方面的试验更多,全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987年在深圳成立,打破了银行国有的传统理论;第一家证券公司也于同年出现在深圳,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2年成立,成为中国两大证交所之一;在外汇严格管制的情况下,深圳也于1985年首先开办了外汇调中心,外汇交易逐渐发展起来。其他如按揭贷款、汽车贷款、离岸金融业务等新业务,都是经过深圳的试验,推行到国内其他地区。经济特区作为“改革的试验场”,敢于尝试,敢于承担责任,为中国的经济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大成功。
(二)经济特区是开放的窗口。所谓“窗口”,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的东西,二是向国外展示中国的政策和成果。对中国经济特区的窗口定位,中国已故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有一个很准确生动的总结,“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经济特区作为“窗口”的定位,决定了经济特区要走发展外向型经济之路。从金融来看,第一家外资银行分行-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在1982年初落户深圳,同年,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民安保险公司在深圳成立;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也在经济特区;随着外资的进入,其良好的经营管理方式也带入国内,成为其他银行学习的最便捷的途径。在特区,首先引入了按国际银行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银行监管标准;引进了大量国际管理人才,并同香港金融中心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国内其他省市在特区发展过程中,不断派干部来参观学习,取得了出国考察所不能取得的效果。
这些现在扑克起来很平常的发展,在当时是很重要的突破,它涉及到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以及中国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的大问题。通过特区的建设与试点,中国认同了市场经济。通过这样的开放试点,也向海内外表明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金融对外开放的决心,极大地坚定了外资对中国进行投资的信心。
(三)经济特区的建设要有创新思想。在早期的计划经济中,中国主要采纳了平衡发展的思想,既要求部门间的平衡,也要求地区间的平衡。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具有高度不平衡性的经济特区的设立是不可能的。
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使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思想逐步被大家所接受。适度非均衡发展理论认为,应该优先选择条件好的区位加以开发,从而带动其他区位的发展。在这个理论的支持下,我们结合了双循环理论(国际大循环和国内经济发展循环的结合)、差异协调发展理论(地区间要存在差异,但是差异过大时,需要通过中央政策来统一协调),进行了经济特区的实验。事实证明,我们的实验是成功的,我们的理论也经受住了考验。
中国是一个转轨国家,整个社会的规章制度、法律体系、思维习惯在改革之初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划出一块地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让特区的管理者放开手脚,通过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创办工厂、创设金融机构,实行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政策,这对整个中国改革开放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济特区功不可没。如果我们的特区管理者依然坚持原有的观念,使用原有的政策去管理特区、建设特区,特区也就不会成功。
引进外资是不是让出了利润也是我们曾经争论的重要问题。外国投资到中国,如果没有市场,没有盈利是不可能的。要引进外资,就要使它通过努力,合法取得利润。因此,对于中国这样的资本短缺、技术短缺而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来讲,吸引外资,不但能引进资金技术,增加就业,而且增加财政收入,增加公共基础建设,提升国民福利,外资因此而获得盈利,是非常合理的。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是对外合作与引进资本的基础。
(四)特区的建设应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及时纠正偏差。特区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因此在发展中也有不少教训。比如有的特区建起来后,不是抓住机遇引进资金和技术,建立生产基地,而是脱离自身财力的限制,大搞基础建设;也有特区出现靠“炒”房地产来刺激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泡沫”,最终形成大量的金融机构呆坏帐。这些问题迟缓了一些特区的发展速度,比如海南1992-93年的房地产“泡沫”,吸引了大量的外地资金进入“炒”地产,最后中央及时纠正了这种恶性炒作的行为,使得海南经济在很长一段时期处于停滞状态。
② 经济特区的发展及变化。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历程及变化:
1979年7月,党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内涵更丰富的“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美国《纽约时报》惊叹,“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指针正轰然鸣响”。
特区“摸着石头过河”,但“探索者”也受到争议。1984年,邓小平决定到特区去看一看。看到深圳由过去“水草寮棚”的渔民村变成“家家万元户、户户小洋楼”,看到企业开发的计算机软件,看到“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邓小平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在厦门,他又要求“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当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接着开辟“长三角”、“珠三角”,福建“厦漳泉”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1988年5月,在“中关村”成立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科技园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0年4月,更是作出了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1992年,邓小平再次来到特区。“特区姓‘社’不姓‘资’”、“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经济特区,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经济特区这一“最大的解放思想、最大的改革开放”,正是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实践依据。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成就
我国的经济特区借助国家赋予的优惠政策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率先实现了经济上的初步起飞,不仅成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重要基地,而且为改革开放在全国范围内的逐步推进发挥了示范效应,并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一)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
主要表现在:1、经济实力迅速增强;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进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4、积极利用外资带动经济发展
(二)率先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特区运用国家赋予的经济自主权,不断冲破传统旧体制,实行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在全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起到“试验田”的作用。
除此以外,经济特区在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方面作用显著,尤其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建立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形成起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经济特区为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和保持繁荣稳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济特区取得的巨大的发展成就,一方面坚定了香港、澳门回归的信心;另一方面经济特区在开放过程中通过与香港、澳门的贸易投资、优势互补,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关系。
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完成,中国特区的历史使命没有完成,中国的经济特区已经把“创新、和谐”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行……
内容标准: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阅读测试:
深圳等经济特区三十年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表现在
①是“现代化建设的示范区”
②是我国“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③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④为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和保持繁荣稳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③ B.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
③ 经济特区都有哪些优惠政策
范围:深圳、厦门、珠海、汕头、海南省。
1、特区企业减税。特区内外商投资企业和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济的外国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特区银行减免税。特区内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经营期10年以上,减按15%征收所得税;并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免税,第二年和第三年减半征收所得税。
3、老市区特定企业减税。在特区内的老市区,设立从事技术、知识密集项目;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回收期长的项目;能源、交通、港口建设项目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征收所得税。
4、老市区企业减税。在特区内的老市区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减按24%征收所得税。
5、特区服务性企业减免税。特区内的服务性外商投资企业,投资500万美元、经营期10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二、三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6、特区企业减免税。特区各类企业,从事生产性行业,经营期10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第一年和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7、外商分得利润免税。特区内合资企业的外资方,从企业分得利润汇出境外时,免征所得税。
8、出口企业减税。特区内外商投资产品出品企业(出口产值占70%以上)减按10%征收所得税。(细则第75条)
9、海南特区企业减免税。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从事港口、码头、机场、公路、铁路、电站、煤矿、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农业开发经营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15年以上的,从获利年度起,第1年至5年免税,第6年至10年减半征收所得税。
(3)国家经济特区发展金融扩展阅读:
特区发展
一、制度兼容、演进与经济绩效
正式制度的目标取向与组织中个人的利益偏好是否一致决定了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是否兼容,两者的兼容与否决定了组织和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大小最终决定了经济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激励、监督费用和强化成本三方面进行。
一是当一个组织的正式规则与子群体中的成员的偏好和利益一致时,将会大大提高组织的经济绩效。组织中的成员受到一种自我激励,这种激励通过正式制度的确立而更加明确。而当博弈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一致时,它们将相互强化。
二、WTO规则与特区制度兼容、经济绩效
加入WTO,中国面临WTO规则与中国现存制度的兼容问题。提高制度的兼容性,增强整个制度的经济绩效已成为当务之急,即使中国的经济特区也不例外。
WTO规则的变迁、演进具有“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双重性质,是两种正式制度的制度结晶体。但对加入WTO者来说,则明显具有“强制性变迁型”正式制度的特征。
尤其对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即发展中国家这种表现更加明显,而加入WTO者本国原有的制度则具有非正式制度的特性。因此,两者既存在着相容的可能性,也存在着不相容的可能性。
三、强化经济特区的制度兼容性,保持经济特区的高绩效
与WTO正式制度比较形成的各国的制度虽属“非正式制度”,但各国的制度又存在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分。
加入WTO国家的制度兼容,将面临WTO规则与本国的正式制度兼容和与本国非正式制度的兼容两方面的难题。而由于WTO制度具有“强制性变迁型”正式制度的特性。
决定了加入WTO国家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均居于屈从地位,并应努力改变本国现存制度,以适应WTO制度,强化整个制度的兼容性,达到加入WTO提高经济绩效的目的。
④ 中国的四大经济特区如果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应该怎样排
经济特区是在国内划定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较国内其它地区更加开放和灵活的特殊政策的特定地区。在我国,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实行特殊政策的地区。在经济特区内,对国外投资者在企业设备、原材料、元器件的进口和产品出口,公司所得税税率和减免,外汇结算和利润的汇出,土地使用,外商及其家属随员的居留和出入境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从特征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吸引外部资金、特别是外国资金进行开发建设的特殊经济区域;从功能上讲,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这既是对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特殊体制、特殊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经济特区承担的历史使命和实际作用的概括和总结。主要特点1.特区经济发展的资金以利用外资为主;2.特区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3.对前来投资的客商给予特殊优惠和便利;4.国家给特区较多经济自主权。提出“经济特区”一词,1979年由中国首先提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特区的经济基本特征建设资金以外资为主。经济结构以“三资”(外资、侨资、港澳资)企业为主。产品以外销为主。其经济运行机制是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为主。特区经济以发展工业为主、实行工贸结合,并相应发展旅游、房地产、金融、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中国经济特区的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外商独资经济中外合资与合作经济个体经济此外,还有“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其中“三资”企业和“三来一补”是中国特区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基本经验近10年来,中国建设和发展经济特区的基本经验主要有:①完善投资环境,包括完善投资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前者为基础设施结构中以通电、通水、通路、通讯、通煤气、通排污、通排洪和平整土地为主体的“七通一平”等;后者包括政治条件(政治、社会、政策等的稳定和法制的健全)、管理水平(政府的效率等)、经营条件(货币和物价、外汇管制、金融、信息服务和自主权等状况)、人口素质和市场、政策优惠(税费等)等;②外引内联有机结合,发挥特区的“四个窗口”(技术、知识、管理和对外政策)和两个扇面辐射(对内和对外)的“枢纽”作用;③努力探求建立一种灵活而有效地适应国际市场规律的特区经济体制模式。为此,需在计划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劳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以及财政金融体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我国的经济特区深圳(面积327.5平方公里)珠海(121平方公里)厦门(131平方公里)汕头(52.6平方公里)海南岛(33920平方公里)实际上现在各个省、各个市都还有自己的开发区之类的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经济特区,只不过没有正式的国家级名义而已。意义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在于:1.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2.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3.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4.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5.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WTO规则与经济特区发展一、制度兼容、演进与经济绩效正式制度的目标取向与组织中个人的利益偏好是否一致决定了正式和非正式制度是否兼容,两者的兼容与否决定了组织和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而交易成本的大小最终决定了经济绩效的影响,主要通过激励、监督费用和强化成本三方面进行。一是当一个组织的正式规则与子群体中的成员的偏好和利益一致时,将会大大提高组织的经济绩效。组织中的成员受到一种自我激励,这种激励通过正式制度的确立而更加明确。而当博弈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一致时,它们将相互强化。非正式与正式约束的一致性将导致较低的交易成本,因为监督和强化机能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取得预期的效果。二是当一个组织的正式规则与子群体中成员的偏好和利益有较大差异时,这种不一致性导致较低的绩效。因为首先,对立的规则与规范使经济行为者无所适从,缺乏激励。其次,由于组织目标与个人的利益偏好不一致,不能使个人自觉为组织的目标工作,监督成本高,从而导致正式制度的形式化、组织的冲突和摩擦。用进化博弈论的方法研究制度演进中的兼容性问题的结论:一是进化过程不一定带来最佳的传统和制度。由于社会的历史初期条件的原因,最佳反应动力的结果难以从帕累托劣势的社会传统中摆脱出来,即社会体制进化的路径依赖性。二是与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更具演进特点。且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变迁受不同之手——“刘易斯之手”和“斯更努之手”的指引。前者是指通过理性的共同知识、主观的认识和批判,来预设和推动制度的变化;后者指人们只通过他们过去的行为观察到其获得的效用,并强化好的行为或继承坏的行为。因此,在制度演进过程中仍可能出现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不一致。进化博弈论给出关于克服路径依赖,实现制度演进中的制度兼容的解决之道:一是通过引入较系统的突然变异,使社会脱离原有的低水平的均衡;二是通过政府政策性介入,将人们的行动转换到更高支付的战略上;三是积极促进低水平均衡的社会与具有不同习惯的高水平均衡的社会交流,提高原社会形成更佳习惯的可能性。据此达到新制度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较高水平上的兼容,并使两者以一种非正式制度的形成达到自我强化,通过互动强化,使两者结合得更加紧密,造成一种报酬递增的机制,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绩效。总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如果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一致,则无论是从激励角度还是从约束角度所需的交易成本都较低,从而导致较高的经济绩效;反之则相反。二、WTO规则与特区制度兼容、经济绩效加入WTO,中国面临WTO规则与中国现存制度的兼容问题。提高制度的兼容性,增强整个制度的经济绩效已成为当务之急,即使中国的经济特区也不例外。WTO规则的变迁、演进具有“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的双重性质,是两种正式制度的制度结晶体。但对加入WTO者来说,则明显具有“强制性变迁型”正式制度的特征,尤其对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即发展中国家这种表现更加明显,而加入WTO者本国原有的制度则具有非正式制度的特性。因此,两者既存在着相容的可能性,也存在着不相容的可能性。在WTO规则与本国原有的制度能够兼容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所需的交易成本较低,而经济绩效相应较高;当两者不一致时,或当WTO规则与本国原有制度由于各自变化的机制不尽相同,造成两者不能兼容时,则均对应着较高的交易成本和较低的经济绩效。现实表现为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制度与WTO规则具有强兼容性,而市场经济不发达国家的制度与WTO制度具有弱兼容性,经济绩效的差异即市场经济的发达与不发达由此引出。中国的经济特区制度与WTO规则同样既具有兼容性较强的一面,同时更有兼容性较弱的一面。说其兼容性较强,是相对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非经济特区而言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而说其兼容性较弱则是指相对于WTO制度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即市场经济不发达而言的。经济特区较强的制度兼容性与欠发达地区较弱的制度兼容性的差距,足以使加入WTO后的经济特区在相当长时间内继续保持其制度优势、经济绩效优势和地位的优势;并构成经济特区今后的“特”之主要所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相对WTO规则而言,各国的内在制度均属“非正式制度”,就制度的兼容性强弱程度来讲,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制度的“非正式制度”程度更高,而其经济特区与非经济特区在“非正式制度”程度上只有参差不齐之分,而无本质上的区别,经济绩效上的差异是制度兼容性的晴雨表。三、强化经济特区的制度兼容性,保持经济特区的高绩效与WTO正式制度比较形成的各国的制度虽属“非正式制度”,但各国的制度又存在着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分。加入WTO国家的制度兼容,将面临WTO规则与本国的正式制度兼容和与本国非正式制度的兼容两方面的难题。而由于WTO制度具有“强制性变迁型”正式制度的特性,决定了加入WTO国家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均居于屈从地位,并应努力改变本国现存制度,以适应WTO制度,强化整个制度的兼容性,达到加入WTO提高经济绩效的目的。此点对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及其经济特区概莫能外。比较而言,经济特区由于市场经济相对发达,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WTO规则均有较强的兼容性,而非经济特区由于市场经济的欠发达在制度兼容性上则明显弱于前者。但两者的制度兼容性与WTO的制度要求均存在一定的差距,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需变革的制度多少不同罢了。
⑤ 2015年国家对北部湾经济特区金融投资是怎么规划的
首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提出了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将中国与越南的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到隔海相邻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和文莱等东盟中临近北部湾的国家,通过积极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逐步提升为中国与东盟之间一个新的次区域合作项目,再加上已经形成的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以及以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构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日益密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顺利推进,泛北部湾地区作为中国与东盟跨海连结的纽带,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泛的发展前景,日益受到各方的关注,在共赢发展的基础上,推动该区域合作与开发的要求也日益迫切。《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启动了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推动双方经济合作向新的广度和深度扩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领导人联合宣言》指出,中方支持东盟各项次区域合作。《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促进了有关国家海上合作的加快实施等,为这一区域的合作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构建,依据地缘经济概念,将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延伸,涵盖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文莱等有关国家。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包括了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等国家,合作牵涉面广,吸引和辐射力强,越来越令人瞩目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就叫泛北部湾经济
⑥ 中国的四大经济特区是哪四个
中国的四个经济特区有4个,分别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
1979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后于1980年3月,“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共有7个经济特区。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1992年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模式移到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等国家级新区新的特区扩大改革等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重要标志。
中国建设和发展经济特区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完善投资环境,包括完善投资的物质环境和人际环境。前者为基础设施结构中以通电、通水、通路、通讯、通煤气、通排污、通排洪和平整土地为主体的“七通一平”等;后者包括政治条件(政治、社会、政策等的稳定和法制的健全)、管理水平(政府的效率等)、经营条件(货币和物价、外汇管制、金融、信息服务和自主权等状况)、人口素质和市场、政策优惠(税费等)等。
外引内联有机结合,发挥特区的“四个窗口”(技术、知识、管理和对外政策)和两个扇面辐射(对内和对外)的“枢纽”作用。
努力探求建立一种灵活而有效地适应国际市场规律的特区经济体制模式。为此,需在计划管理体制、企业管理体制、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劳动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以及财政金融体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建立经济特区的重大意义在于:
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
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
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
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
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⑦ 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是哪些
五大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
一、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广东省省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国务院定位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中国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
二、珠海:广东省地级市,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地处北纬21°48′~22°27′、东经113°03′~114°19′之间。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江门市新会区、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设有拱北、九洲港、珠海港、万山、横琴、斗门、湾仔、珠澳跨境工业区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岸线最长的城市,素有“百岛之市”之称。
三、厦门:隶属于福建省,别称鹭岛, 简称鹭,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厦门位于福建省东南端, 西界漳州, 北邻南安和晋江,东南与大小金门和大担岛隔海相望,通行闽南方言,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城市,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
四、汕头:广东省辖市,经济特区,亦是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粤东中心城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市,西邻揭阳市,东南濒临南海。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大陆海岸线长217.7公里,海岛岸线长167.37公里,有大小岛屿82个。下辖6个市辖区、1个县,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2016年常住人口557.92万人。
五、海南:简称“琼”,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海口。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对望, 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省内的三沙市是中国地理位置最南、总面积最大(含海域面积)、陆地面积最小且人口最少的地级区划。海南省下辖4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4个县,6个自治县;截至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925.76万人。
中国经济特区诞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长于90年代。经济特区的设置标志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截至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共有7个经济特区。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和福建省的厦门市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这四个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1988年4月,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2年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后经济特区模式移到国家级新区,上海浦东等国家级新区新的特区扩大改革等发展起来,成为中国新一轮改革重要标志。
⑧ 中国六大经济特区有哪些
深圳、珠海、 厦门、 汕头、 海南岛、 喀什。
1、深圳
深圳,简称“深”,别称“鹏城”,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广东省省辖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超大城市。
国务院定位的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中国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
2、珠海
珠海,广东省地级市,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中国最早设立四个经济特区之一,是全国唯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
3、厦门
厦门,隶属于福建省,别称鹭岛, 简称厦、鹭,副省级城市、经济特区[1],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港口及风景旅游城市。是闽南地区的主要城市,与漳州、泉州并称厦漳泉闽南金三角经济区。
4、海南岛
海南岛是中国南方的热带岛屿,面积3.54万平方公里,人口925万,岛上热带雨林茂密,海水清澈蔚蓝,一年中分有旱季和雨季两个季节。
海南省陆地主体,平面呈雪梨状椭圆形,长轴作东北—西南走向,长240千米,宽210千米,面积约3.54万平方千米,为国内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5、汕头
汕头,广东省辖市,经济特区,亦是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粤东中心城市,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市,西邻揭阳市,东南濒临南海。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大陆海岸线长217.7公里。
6、喀什
喀什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5个地区之一,驻地喀什市。三面环山,一面敞开,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带,境内四季分明,光照长;总面积16.2万平方千米,辖1个市和11个县;2017年总人口464.9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