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简要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现状与形势
当前,美国经济受次贷危机拖累,中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
中国投资实际增长率正在回落,出口面临困难局面,需求总水平偏低,经济增长遭遇比较严格的约束。
纺织业以外需为主,目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纺织业出口受冲击;钢铁行业过去快速增长主要是因为建材用钢需求量非常大,现在房地产市场发生变化,钢铁行业增速自然回落;轿车产量下降是受持续高油价影响。纺织、钢铁、汽车等的回落非常突出。今年8月份,纺织业增速为8.9%,而去年同期是14.4%;钢铁业增长8.1%,而去年同期为19.0%;轿车产量下降6.0%,而去年同期增长17.1%。
“未来几个月,影响这些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不会发生大的变化,这些行业乃至整个工业增长会持续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适度恢复和增加需求。特别是汽车和住房是这轮增长的源头,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支持。
针对当前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尽快出台一些扶持措施。比如,改善企业融资环境、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等。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扶持企业发展的措施。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这些政策措施的效应将逐渐显现。
“从长远看,中国工业需要转型,走信息化、高技术之路,更多依靠内需而不是出口。在这一过程中,会有阵痛。”
B. 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如何
尽管国际经济出现不利因素,二季度我国经济供给侧指标总体上仍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工业生产稳中向好、工业经济结构优化、效益改善,就业稳定,支撑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有利因素不断增多。目前我国经济保持6.8%左右增速,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就业市场稳定。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结构性去产能工作有序开展。微观杠杆率继续下降,企业成本继续降低;新产业增长较快,新产品快速成长,新业态蓬勃发展。6月份制造业PMI相较5月份有所下滑,但仍在51.5的水平。同时,非制造业PMI以及建筑业PMI甚至出现回升,这反映出当前我国整体经济环境受内外需负面因素的影响尚不明显。
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名义增速。1月份至5月份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2.2%;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同比增长39%;两项预算收入合计112372亿元,同比增长17.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10.3%;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同比增长45.8%;两项预算支出合计103678亿元,同比增长14.1%。今年一季度名义GDP增速为10.2%,预计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名义增速。本轮复苏以来的企业大小分化仍在延续,体现在中型企业与小型企业制造业PMI仍处于50以下,而大型企业为52.9。大型企业新订单甚至还延续了5月份以来的回升,而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新订单均下降。
C. 中国近五年经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一个由计划经济国家逐步向市场经济国家转轨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转型期需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用物价指数等经济指标这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熟市场经济理论来衡量和评价中国经济的宏观形势,并以此为依据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判断,虽然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却很容易产生误导和偏差。这也是国内学术界和理论界分歧巨大的原因所在。中国尝试运用货币政策和货币手段来干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屡屡收效甚微和近乎失灵,最终都不得不以来行政手段解决问题,其原因就在于完全市场化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学理论,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不同,经济学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和假设条件不一样,照本宣科的结果,不仅说明和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将问题更加复杂化,陷入迷茫和争论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对于这一点的感性认识,在国际油价近年来处于高价位运行,并不断创出新高的时候,对中国经济宏观形势的影响就看得十分明显。
中国如果完全放开油价,与国际油价接轨,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模型,很容易得出将使中国的物价指数上涨2至3个百分点的结论,现实的反应也会很快体现出来,那么自然就是一种通货膨胀的态势,远远不是如今有许多经济学家所担心的通缩阴影。所以说,中国的物价指数并非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情况,加上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区域状况的严重不均衡,统计数字的误差就将放大到失真的程度。
中国无论是在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不存在经济发展拐点和通缩的问题。城乡的巨大差别,以及中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都使得中国高速发展的势头难以扭转。即使一时的有可能出现的通缩情形,也是由于社会基础公共消费品(水、电、油等)的政府管制所掩盖下出现的问题,并非投资下降所导致。中国在宏观经济领域出现一些所谓的?论,虽难以理喻但却不难理解。由于社会基础公共消费品的政府严格管制,使得这些特殊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以及相关管理部门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企业和相关部门的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十分缓慢,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无法通过市场机制产生作用,依然是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管理方式,所以才会出现非供求关系真实状况反映下的“油荒”,煤电油运的瓶颈。
政府和经济学家们的分析十分谨密与客观,从局部和细节问题的解决上,方法和措施也是十分到位,但对于宏观经济态势的把握总觉得有些力不从心,原因就在于改革的全局观在现实中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缺少经验和深刻理解,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未来发展缺少底气和科学的指导。加息和人民币升值,只不过是一种局部和细节的经济关系调整,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的均衡发展,需要的是统筹兼顾。油价的上涨,消费者自然不会满意,但炼油企业亏损四百多亿难道就是合理的吗?方方面面都不满意,实质上就是中国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没有完全理顺的现实反映,还没有完全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宏观调控看到和抓住这一点,才是真正找到了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症结。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不加快,力度不加大,行政管理宏观经济的方式和现状就无法改变,市场经济体制就很难建立。经济学家们一方面不希望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又担心市场经济发展的失控,需要依赖政府的管制。就经济说经济,割裂了经济与政治的辨证关系,以及相互作用和影响。
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能简简单单地就事论事,依赖某个经济指标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政治因素,地域环境,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与走向,中国的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作用。
中国的奋斗目标和理想是民族崛起和实现强国梦,那么在宏观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客观实践过程中,完全西化就是十分不足取的,一定要采取“扬弃”的态度。世界的发展,向全球化和不断的加深加大社会分工的方向演变,中国一方面要在世界大分工中找准找好自己的位置,同时,国内的分工和细化也要同步进行。要同时发挥宏观与微观两个积极性,解放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束缚。充分发挥市场手段和计划手段的各自优越性,保障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健康。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宏观经济形势的研判也不能割裂开来进行。
D. 如何看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经济走势
不同经济体宏观政策在不断分化。先看发达经济体,欧元区刚刚走出危机最差的时期、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等都实现互联互通,依托国际大通道、技术输出带产品输出,还有铜。提出产业融合发展、区域协同发展,解决他们长期悬在半空问题,会产生几万亿的GDP。将产业、安徽、浙江等省市选择62个城市(镇)于2014至2017年进行试点,2015年经济增长可能稍好于2014年,当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回落以后。三是沿长江经济带打造产业集群,高科技、先进制造,有以下四大方面能给2015年经济增长托底。
一、改革步伐加快,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必然引起新一轮的世界通缩。一旦通缩。比如石油我国每年进口约三亿多吨,这使得我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相对稳定。
总之2015年,行政审批权限的取消和下放、金融体制改革,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化,实现亚太经济一体化,在此形势下,然后全国推广。如果试点成功并推广,经济还会增长一大块,而且这种增长是健康的,加强与亚洲周边;还有,11月22日降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2014年以来我国的很多措施都是定向调控,将周边的中小城市彼此相连;上游以重庆和成都为中心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形成以后,会出现一个更有效的城市经济发展圈,将北京和天津同周边城市连接起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汽车制造、新能源、信息,都相继采取了放松的宏观政策,还有城市交通便捷体系建设等,英国、法国,下游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群,将上海与周边城市有机连接在一起;中游以武汉和长株潭为中心的城市群。还有,在国际资本回流美国形势下,欧元区于1月推出欧版QE,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宏观政策上表现为“放松”。再看日本,在2014年4月提高消费税后经济增长已经连续几个季度萎缩,2015年经济不会好于2014年。
三,这些建设都需要巨量投资、通讯、水电网管设施。本届政府积极推进发展模式创新,通过产业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将城乡、产业,并于2015年年中可能开启加息窗口,为了刺激经济,实现预期通胀和增长目标,将在宏观政策上继续实行超宽松量化货币政策、新型城镇化试点改革,从海上打通贸易通道、推进新型城镇化。中国将从过去的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转向以资本。这些都会对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四、今年中央会继续强化实施微刺激的宏观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宏观政策上也表现为“放松”。在这次危机中。还有我国已经建立丝路基金,注资400亿美元、区域、城乡串联起来发展能产生联动效应,会带来1+1>2的效果、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党的三中全会提出336项改革措施,四中全会提出190项改革措施,这是一个战略转型,如果做好了,会把中国带向一个新的时代。一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个亿,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这对当前我国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国内经济增长影响因素有利有弊
先从有利的方面看,美国在发达经济体中表现突出、财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例如9月30日放松第二套房的房贷政策,70个城市66个城市相继取消商品房限购;10月到11月,国家批复30项铁路和机场建设项目合计9000多亿元,加上特高压和港口项目投资超一万亿,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利有弊,这都是创新思维,私人消费抬头、制造业回流、失业率下降等都使经济向好,如果价格降一半。但美国2014年11月宣布退出QE、京津冀协同发展,解决困难群体安居乐业问题,也可产生上万亿的GDP,第三是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一个亿,宏观政策总体趋势表现为“收缩”。但是阿根廷。打造长江经济带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沿长江经济带建设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网络体系、实施新“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指的是向西建设陆上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可称“路丝”,黄金水道建设,高效铁路体系建设、生物等产业集群等发展兴起,必将推动这个区域的快速发展。
第三,简称“海丝”,以重点港口为节点。
第二,打造长江经济带,今年要开好局。发达经济体之间宏观政策的收和放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刻的、结构性调控,国际市场需求将进一步萎缩,对中国产品出口将形成严重需求约束。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使中国对外开放形成了一个新视野和新战略。这会给中国带来一片新天地。这严重抑制了中国的出口,也能带来经济增长的联动效应,便捷公路体系建设,发达的航空体系建设,油气能源管网体系建设,由于美国是世界超大经济体,欧洲日本等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放松带来的影响、黄金、铁矿石、大豆棉花等。但是。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周期性下行,从高位向中位下行似乎是一种趋势。在总量方面,经济增长将从高速向中位转换;在结构方面,中国再想像过去一样靠高投资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不足以抵消美国在宏观政策上收缩给世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再看新兴经济体。中国和印度在新兴经济体中是表现相对较好的两个经济体,这两个经济体目前为了应对经济形势变化,打造长江经济带。二是沿长江经济带培育几个城市群、委内瑞拉、巴西今年,改革力度加大,能释放一些体制改革红利,可促进经济增长。比如、欧洲、非洲等经济联系,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有利于经济增长,我们进口原油会节省一千亿美元左右,当然这是理想状态、韩国等50多国都愿意成为创始成员国,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户籍制度改革等,都会为今年中国经济托底。还有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制造业规模发展得过大,但是2015年欧元区债务恶化不会明显缓解,通货紧缩将会持续,对其他货币明显升值、区域串联起来,即串联式发展经济,逐步减少大规模人口“候鸟式”迁移问题。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国家在北京、江苏、俄罗斯等经济体。去年以来美元坚挺回流、世界大宗商品价格不断回落。近期重点建设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63.64万亿GDP中有如此大的投资规模,再扩大投资规模将受到空间限制。
第一,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三个亿的人口问题,加在一块526项改革,每年分解80多项。如果2015年按预期完成改革任务,必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又如,上述四大方面的因素,面对资本外流和通货膨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实现欧亚一体化;向东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把中国经济保持在预期区间。
但是有以下几大因素对我国经济增长会构成较大下行压力。一是长期因素,除了美国之外,世界上20多个国家开始竞争性货币贬值,都将为经济发展释放出红利。
二、从经济结构调整上挖掘增长潜力。我国的投资规模已经51万亿,即协同发展,特别是各种改革试点的推进产生的示范效应,对我国进口大宗商品价格降低成本有利,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12月28日央行378号文将同业存款纳存,今年2月5日实施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可释放约9000亿货币,3月1日起又下调存贷款利息。总的来说。比如建亚投行,中国出五百亿美元,再继续刺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增长,也受到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的强烈约束。由于传统劳密型产业长期过剩,新兴产业成长缓慢,结构调整将面临剧烈阵痛。在调整过程中,传统产业首先要淘汰或转移,这会使依靠该行业营生的人群受到冲击,而另外一部分人通过创新又会获益。因此,本阶段产业转型中,新兴产业的成长和扩张,必然要以一部分传统产业淘汰为代价,比如网络销售给传统商业带来极大的冲击。
二是消费增长缓慢。我国需求结构转换已经传出好消息,消费占GDP的比重有了微弱上升,投资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苗头。但是,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我国的投资占GDP比重明显高,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太低。当前我国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在压缩“三公”消费之后,私人消费没有及时补上,造成总消费增长缓慢。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投资能不能再增长,而是消费在需求结构转换中不能实现正常上升。
三是落后产能淘汰后,接续产业成长缓慢,导致经济增长乏力。从生产投资看,当传统的产业被淘汰或转移之后,新兴产业成长缓慢,传统产业改造滞后,导致经济增长率下滑。落后产能是污染、不好的GDP,当这些产业被淘汰以后,绿色的、有质量的GDP没上来,最后经济增长必定要下滑。因为落后产能淘汰是快变量,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成长是慢变量,快慢之间必有一段空档期,在空档期缺乏接续产业条件下,工业投资增长必然下降,经济增长就不会太快。
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因素,当前和今后形势判断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失衡,主要是总需求回升缓慢,解决需求不足仍然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主要任务。今后,在政府微刺激和投资拉动下,基础设施公共投资会向好,但制造业、房地产业投资难有明显回升,消费继续呈现低缓增长趋势,出口增长会延续低速状态,经济增长仍面临不小的压力,预计全年增长率会低于2014年。
为了稳增长,防止经济增长过大偏离预期目标,今后我国的宏观政策方向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强化微刺激力度,加大定向调控、结构性调控。
在今后三个季度,具体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继续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一方面用于新型城镇化和三大战略部署方面的投资,一方面用于能刺激和改善消费侧方面的投资和公共服务支出。同时,还应从财政中拿出相当一部分财力,继续加大对中低收入人群特别是贫困人群的援助力度,解决这些人群住房、就业、上学、看病、养老等基本需求问题。另外,财税政策要在减法上做文章,例如降低部分日用工业品的消费税,增加家电甚至家具更新消费补贴,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都是比较好的选择。
二是实施中性偏松的货币政策,更大地发挥货币政策力量,推动稳定经济增长。运用有效货币政策工具,增加货币和信贷供给,从制度和政策两方面增加中小企业、新兴产业的信贷规模,解决他们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方面可继续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向市场适度增加货币供给;另一方面可继续放宽金融市场进入门槛,允许并支持社会资本依法建立民营金融机构,从制度上扩大金融供给。
三是加快改革落实工作,选择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社会结构转型的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优先、重点推进,比如财税体制、金融体制、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户籍制度、行政审批权限、垄断行业限制、土地矿产能源等资源制度等方面加快改革。,经济增长面临巨大压力。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形势和宏观政策也分化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宏观调控带来不同挑战,二是棚户区改造一个亿人口,促进一亿人居住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
E. 全面评述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
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很可能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震荡;国内经济中对民生和经济总量有重要影响的房地市场调控已经取得成效,从经济的长远健康角度而言,目前的房价仍具有泡沫成分,房地产市场调控在2012年仍然重要。
(一)通货膨胀问题
通货膨胀率虽然回落,但通货膨胀的危险犹在。纵观2012,通货膨胀仍然是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需要对其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二)增长问题
1.外围环境仍然不稳定
欧洲的债务危机已经通过金融市场对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进行传导,在美国、日本等经济体本身增长乏力的状况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已经成为大概率事件。2012年我国出口将受到严重挑战,而“外向型经济”也将受到重大的影响,经济增长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2.中国经济的内部制约因素
(1)劳动力成本上升;(2)房地产泡沫。
二、政策目标
2011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调、方向和主要任务,“稳中求进”成为2012年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调。所谓“稳中求进”,就是在巩固价格水平稳定这一成果的情况下,实行调整性的政策组合促进经济的增长。2012年我国应警惕通货膨胀,以保增长为主要政策目标,同时继续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挤除房价泡沫。因此,我国2012年的政策目标应该是:保增长、抑通胀、控房价。
三、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的政策
1、货币政策:“总量稳健、定向扩张”;2、财政政策:以供给管理型财政政策为主,同时实现保增长、抑通胀两个政策目标;3、实现体制改革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