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从17-18世纪欧美与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对比看中华帝国的衰落 2000字论文!!
17、18世纪,中国处于清朝末期。从那时起,中华帝国就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其主要原因分为政治和经济两部分。
英国著名的研究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院士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上古和中古时代,中国科学技术一直保持一个让西方望尘莫及的发展水平,中国科学发现和发明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古代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此相应的现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这是李约瑟难题之一。
是的,从这里可以看出。17、18世纪中国科学停滞不前,和当时的政治状况是有必然的联系的。在当时,中国实行的是闭关政策。对于当时其他欧美国家不屑一顾,既不听从当时的先进科学,也不开放国门对外贸易。导致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不完善。加速了中华帝国的衰落。
再看当时国际,美国可谓是“新兴之秀”,在政治经济方面同中国相比要完善的多。
美国社会,从刚一诞生,就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资本主义社会,就是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因此,美国的政治状况也在向这方面发展。为了发展经济,美国的治国政策也随之改变。
早在独立战争以前,美国只是英国的13个州殖民地。通过1775-1781年独立战争才建立了美国。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采取共和制。在经济上,被北方以资本主义工商业为主,中部以农业为主,南方则是以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为主。政治、经济明了,对于当时来说是正确的发展方向。
而同时期的中国则不然,首先是关闭国门,拒绝眼前的经济发展机会。其次,当时中国仍是封建制国家。是那种皇帝说一,政府不二,以皇室为中心的浑沌政府,对经济发展不管不顾。
再看当时的英国,也是一个自由资本主义制国家,但对经济发展的处理方针与中国截然不同。
首先,英国对贸易的控制十分简单,只要不危害国家,国家给贸易绝对的自由。英国的国家风气是自由、民主、平等。其次,英国大量发展殖民地的政策,保证了资源的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同时期的中国与之差以千里。当时的中国队经济贸易的控制相当严重,以至于快到了禁止经济对外贸易的地步了。其次,当时的中国是绝对的等级制度,对于出身不同的人,绝对没有相同的权利,充分体现了不民主、不自由、不平等这三方面,与当时英国有着去大的反差。
17、18世纪的法国处于共和国时期,在当时,法国的经济并不是十分繁荣。但当时的法国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作家、文学家、哲学家为推动当时法国精神文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加速了政治的发展。
17、18世纪的中国与欧美各国的差异十分巨大,导致了当时中华帝国的迅速衰落。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兴旺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政治制度清明,经济制度健全才能发展成真正的“日不落王国”。
17.18世纪,英国法国的经济政治都有共性,比如对外入侵,开创殖民地,掠夺殖民地资源,抢占廉价,或者无偿劳动力(奴隶,等),并且,欧洲国家盛行资本主义,这就致使欧洲国家的政治,虽然仍旧离不开腐朽,但对比与中国的闭关,锁国,那是先进无数倍的。并且,经历了16世纪,也就是中世纪的宗教迫害,(最典型,就是基督教了)过久的思想压迫,使得欧洲人的创造力,以及追求思想自由的想法,压缩到了极限,这就爆发了文艺复兴运动和第一次工业革命,这就使得欧洲国家从手工业,转换到了工业化,你想,既可以掌握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原料,又有非常先进的劳动技术,那摩工作效率就非常大。然后将这些货物出售给其他国家,那摩巨额的利润是必须的。
如果说欧洲国家获得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科技,是战争,是掠夺,那摩美国,这个只有二三百年历史的娃娃级国家为何有如此大的进步?第一,美国具有极其强的创造性,他可以吸取其他国家的科技,经验,并加以改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式,那摩发展就事半功倍了。第二,得益于法国的“无私帮助”,法国帮助了美国赶跑了英国人,并赠送了美国自由女神,这个著名的雕塑,法国的目的,就是想让美国“知恩图报”,然而美国佬,“太小”,不懂事,但是因为小,长的快,又得到了法国很多的援助,所以实力膨胀,这就让法国恐惧了,于是法国不要美国的报恩了,自己灰溜溜的走了。第三:得益于领导人的超能力。华盛顿解决了自由问题,林肯解决了南北问题,他还发布了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这就解决了黑人奴隶问题,直接使黑奴的劳动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升,也解决了北方的种植园经济,这样,自南北战争之后,美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的格局就出现了中心集结点,国家的发展动能极大,再加上人民的团结,领导人物的强势,美国有资格傲视群雄。第四:得益于欧洲列强的发展模式,17.18世纪,当其他国家,如西班牙,英国,葡萄牙,法国这些BOS级国家在忘我的开拓殖民地的时候,他们就没有精力过多干涉美国的发展,因此,美国的发展,就有了较大的安全保障。一个年轻,精力充沛的娃娃,他既有了完美的脑力,体力,以及很高的人身安全保障,那摩他跑的快,跑的远,就没有可以奇怪的了。
而中国,咱自己人,都晓得了,,闭关锁国,顽固的老旧思想,虽然有了康熙,乾隆这些有能力的皇帝使中国国力略上升,但是对比与唐宋,,还是处于下滑的,并且,中国与美国相反,中国年纪太大了,大的不换血就走不动了,可是越走不动,清政府越不想走,压制了太平天国运动,科举一律考察八股文,对外无力,对内腐朽,这些就使得中国进一步颓废,最要命的,就是中国不善于吸收外国技术,当国人发现西洋的贡品越来越先进,他们不但没有压迫感,反而用那些东西取乐,如慈禧婆婆的司机,当然是一个公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例酒后驾车出人命事件,这些还不够,还天天念叨骑射乃满洲之根本,枪啊,炮啊,都是浮云,科技啊与我无关,我泱泱大国几千年文化,岂是那些欧美北美国家一朝一夕就超越的了得?你想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不到外面健身,耍耍太极剑,舞舞武当鞭,反而在家里啃老本,不但如此,他还的上了老年痴呆(不重视科技),染上了烟瘾,为抽烟闹得心慌气短。,吐血数斗(两次鸦片战争),被孙子欺负(日本,等八国的入侵),再加上半身不遂(国内矛盾严重),他要是能跑的快,走的远,就是世界最最奇迹了。
欧美:政治是1.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2.封建势力的削弱
经济是1.新航路的开辟,扩大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
2.1765年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展
文化1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解放人的思想,将人从罗马教廷的束缚下释放
中国:1政治是资本主义萌芽,被封建势力压制不得进一步发展
2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大
经济是 自然经济占主体地位
② 英美两国从尽量多的方面对比
政治制度比较:
政治制度(Political Regime)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一般是指与本国的社会性质相适应的国家权利机构和基本制度。“政治制度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一样,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带有时间与空间的烙印。”1300多年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和实践了民主政治,颁布了宪法并逐步实行宪政,使资本主义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英国创立了第一套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体系,一向被誉为西方政治制度的源泉与典范;美国则在吸收、借鉴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加以调整,使本国的政治制度体系趋于完善。英国作为欧洲民族国家是在君主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当时利用公法来限制君主的权力,并依据公法设立政府机构,公法比较发达,因此一般把政府机构和宪法看作政治制度的核心;与具有明确国家观念的英国不同,美国的公法主要是用于处理政府与个人的关系,并由司法机构进行法律监督,因此有时把政治制度等同于政府形式。
英美两国政治制度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天赋人权”学说和“三权分立”原则;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都包括议会制度、选举制度、司法制度、政府制度、公务员制度和政党制度等;都标榜“人民民主”,以代议制为民主的主要形式;政权体制都实行分权制衡和“法治”原则的特点。而最根本的是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两个典型代表,英美两国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主义私有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等方面具有相同的本质。但在具体政治制度层面两国又各自呈现不同的特点,本文仅从宪法、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个角度探讨比较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
一、英美宪法之比较
——英国的成文与不成文法与美国的成文法
英国宪法是长期政治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没有统一、完整的书面形式,而是由成文的法律和不成文的习惯、惯例构成。主要包括:第一、历史上带有规约性质的宪法文件。如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the Great Chastes),1628年的《权利请愿书》(the Retition of Rights),和1689年的《权利法案》(the Biu of Rights) 等。第二、由议会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如1679年的《人身保护法》(the Habeas Corpus Act),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the Act ofSettlement)等。第三、宪法性的法院判例。如1678年确立法官特权的贺威尔案(Howll'sCose)。第四、普通法中的某些原则和规定,如关于国王特权的制度。第五、宪法惯例。惯例虽然不能为法院适用,但在英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议会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王权由大臣实际行使等。
英国宪法既不能以一道或数道公文列举,也不能以过去和现在的时间来严格区别,它缺乏谨严明确的内容,也缺乏首尾完整的体系。与美国宪法有所区别。英宪的所有规则按照有无实效为标准分为英宪的法律和英宪的典则两部分。前者包括英宪的法理、法规,后者包括典俗、成训、惯例等。英国宪法就是以法律和典则两类规则构成的体系,按照这一体系的规则,英格兰的主权得以合法运用并分配于政府和人民之间。典则部分一般为非成文的,法律部分既有非成文的要素,又具有成文的要素。
英国宪法具有与美国宪法不同的一些自身特点。首先,英宪具有柔性宪法的特点,它随时可以被议会变易或修改,与美国宪法的刚性形成了对比;第二,英国宪法具有保守性。英格兰具有从事改良事业的传统,历代制度既因袭前代制度而又有所改革。这种遵守成规的特点成为英国宪法的一大特色。由此得出第三,英国宪法具有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取决于英格兰民族生活的连续性。最后,英国宪法还具有名实不符的性质,就是说理论与实际往往不能一致。因为英国政治是从独裁政治渐渐发展成为立宪政治的,政治体制已变,而某些法律、典则却遗留下来,使理论与事实往往不能一致。
可以说,英国是世界资产阶级宪政之母。
美国宪法贯彻了彻底的三权分立,规定了立法,司法和行政的分立。国会、联邦法院和总统各司其职,乃至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分工也十分明确。 从国会来看,美国的国会不可否认受到英国议会制度“蓝本”的影响,但是从根本讲是由于北美大陆的土壤适合这种制度的成长。国会的权力并非仅仅是“掌管钱包的手”(管理钱财),国会首先是立法机构。除非联邦法院宣布法律违宪,否则,国会通过的法律对于任何人都有约束力。这使得国会在许多方面能够对于国家的社会生活表示态度。可以通过法律形式授权给某个部门或个人,也可以通过法律形式限制其权力。其次才是财政权,还有对外宣战权、对政府官员和总统实施弹劾、复选总统和副总统。同意总统有关任命、通过本国与外国的条约等重要权力和就制定和执行立法以及其他事项进行调查的广泛权力。 联邦法院是美国三权分立与制衡中的一个重要砝码,除了行政方面功能和立法功能外,最重要的是监督性功能和司法性功能.法官享有宪法地位,被任命为维护宪法的卫士;最高法院是执法机关,法官在解释宪法和法律方面有最后发言权。 总统是国家元首,一切重大仪式和代表国家的活动都要出席;作为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制定国家的日常政策,有权任命各部部长、驻外大使和联邦法院的法官;作为最高统帅,有权指挥整个军队,管理“核按钮”及至在关键时刻启动之;还拥有否决立法权、外交决策权以及影响本党的能力;总统的实际权力远远超过宪法中的简单条文。
美国宪法还规定了三权之间的制衡。⑴从立法与行政的关系看:国会拥有相当权力,总统对于官员的任命,须经过国会参议院同意才能生效;总统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只有当参议院2/3票数通过才能生效; 国会甚至拥有复选总统、弹劫总统等等权力。同时,总统拥有更大的权力,总统有权介入立法领域,可以向国会提出咨文,成文国会立法的依据;可以向国会提出法案,可以在特别情况下以行政特权为理由建议两院召开立法会议;可以通过本党议员和本党议会党团的领袖来影响某一法案的命运等等。国会虽然能够制定法律,以法律形式对于总统进行约束,但国会的法律只有总统签署后才能生效;总统虽然能够否决国会所制定法律,但当国会两院都以2/3票数重新通过该法律,则可推翻总统否决的权力。 ⑵从总统与联邦法院的关系看,总统可以任命法官,有权赦免一切罪犯,控制着警察,监狱等机构,有行政裁判权。同时,法官一经任命可以终身任职,可以作出对总统不利的裁定;法院掌握司法审查权,可以宣布总统的行政立法违宪等等。 此外,国会同法院的关系也是相互制衡的。
美国宪法规定了分权制衡关系,但是没有否定在这一基础上的合作。在和平时期,三方面的制衡多于合作;在动乱或者紧急事件中,三方面的合作多于制衡。由于以总统为首的行政部门所维护的利益从根本上与国会一致,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国会对总统采取忍让默许甚至支持的态度。不仅在国内事务上,国会往往与总统采取合作态度;在战争和外交问题上,法院遵循“司法依从”和“政治问题回避”等原则,也常常与总统合作,放任总统的行为。这种时而分权,时而合作,具体什么时候怎样表现,主要取决于美国统治集团的利益和民族国家的利益。
二、英美政党制度之比较
——英美的两党制
英国是现代政党政治的发源地,是实行两党制的典型国家。主宰英国政坛100多年以本上是两个重要政党,先是托利党和辉格党,继而是保守党和自由党,后来为保守党和工党。英国政党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⑴同议会内阁制相结合,执政党和反对党在形式上界限分明。英国实行的是议会内阁制,有上下两议院。上议院议员不由选举产生,而是由贵族世袭或国王任命,与政党无关。下议院由选举产生。两大政党靠竞选争夺下议院议席,有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该党的领袖担任内阁首相,掌握政府权力。组阁的政党便是执政党。执政党既掌握内阁的实权,又掌握下议院的实权。选举中未获得多数的政党便是在野党或反对党。反对党负有监督政府的责任,可以组成有各部大臣的“影子内阁”。执政党和反对党在形式上界限分明。英国法律规定,下议院每5年改选一次,但实际上改选是不定期的,因为议会有权自行决定延长任期,同时首相也可以随时呈请英王解散议会,提前大选。 ⑵两大政党均采取集中制。主要表现在:无论中央或地方,每个政党都有健全的组织;有严格的组织纪律;特别是党内对议会投票有严格的规定。在议会的重要投票中,各政党都要求其党员作为一个集团,按照领导人的意图投票。否则,会受到严厉处罚。
美国也是实行两党制的典型国家,美国政党制度具有以下特点:⑴同民主共和体相联系,党的主要活动是进行总统竞选。美国是总统制国家。美国政党的主要活动是进行总统竞选。竞选获胜的政党为执政党,失败者为反对党。美国国会议员虽然也是有选举产生,但两大政党在议会中席位的多少与执政地位无关。在美国,一个政党只要在总统竞选中获胜,即使它在国会选举中失败,也不会影响它的执政地位。 ⑵政党组织松散,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 ⑶两党制比较稳定。美国的两党制萌芽于联邦党和反联邦党的对立,后来形成了共和党与民主党的竞争。在美国历史上,也常常出现第三党运动,但从未获得成功。两大政党轮流执政的格局一直比较稳定。
英美政党制度比较。两国尽管都实行两党制,但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 ⑴从属的政体不同。 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英国国王是世袭的国家元首。从宪法规定上看,英王独揽大权。实际上是英王的一切活动要服从与内阁的安排。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上台组阁并掌握政府权力,执政党领袖担任内阁首相,从而使政党与内阁紧密交织在一起。美国是民主共和制国家,实行的是总统制。总统是国家元首,掌握国家大权。两大政党的活动主要表现在总统选举上。获胜的执政党在国会选举中失利并不影响其执政党的地位。 ⑵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不同。英国两大政党采取集中制,党有比较统一的政治主张、组织机构和社会基础。党对议会投票有严格的纪律。美国两大政党组织松散,没有严密的组织系统,没有严格的纪律,甚至没有固定的基层党员。两大政党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只有竞选纲领。党的主要活动主要是搞竞选,人们形象地称美国的政党是“选举组织”,美国的竞选是“象驴之战”。5 两国的政党制度相比之下,最突出的是,美国不存在执政党与在野党问题,议会中多数党与少数党的权力差别不大;且执政党力量远远大于反对党,反对党不易向执政党挑战;同时政党组织松散,议会中党员的凝聚力更弱。
三、英美选举制度之比较
——英美的普选制
英美两国的选举制度是以普选制实现权力委托的,实行普选制是两国政治制度的共同特征,但由于两国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历史传统不同,两国实行的普选制也有所区别。
英国的普选制实际上只是公民选举下院议员的制度,代议机关中的国王和上院都是非选举产生的。根据宪法惯例,内阁政府由议会的多数党组成。正是采取这样的选举办法,选民选举下院,下院多数党组成政府,使得英国的代议制政府成为典型的内阁责任制政府。它产生于议会,并对议会负有直接的政治责任,对选民负间接的政治责任,前者表现为议会的倒戈权,后者表现为首相有权请求国王解散议会,重新大选;若选举失败,则由反对党上台;若胜利,则继续执政。加上两党轮流执政的原则,他们可直接影响公民的普选,这就保证了英国代议制政府的稳定性。
美国普选制实行的范围,与英国明显不同,不仅国会两院的议员,而且作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总统及副总统,都是由公民直接产生的。美国总统及其领导的行政机关,对国会不存在任何关系。它们只有到选举的时候才各自向选民负责。平时都只对联邦宪法负责。因此,它们之间,仅仅是宪法上规定的相互“制衡”关系。
英美两国的选举制度尽管不同,但都操纵在资产阶级政党的手中。因此,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政党制度和议会制度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可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既包含着现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当今时代特征所产生的共同性,也具有因各国的现实国情(主要是政体和社会经济基础)不同和民族特点、历史传统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都是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同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相比具有历史进步性。不但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血液,而且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经济体制对比:
英国经济的特征:
今年第二季度英国的实际GDP增长较前两个季度弱势增长后出现了略好的0.6%增长,但是,近期仍有很多指数表明,英国经济仍未回复到健康增长的水平。但鉴于布莱尔积极配合美国主张对伊拉克动武,影响了整体商业信心指数再次趋弱。国内零售业市场在第二季度出现增长减缓的情况下,第三季度仅仅有小幅增长,但目前房地产市场仍然强劲火爆。
预计今年全年GDP增长为1.5%,明年国内居民消费支出不会出现强劲增长,但是,依照政府目前加大公共投资力度预算计划,2003年英国GDP可能出现2.5-3%增长。
预计今、明两年英国通货膨胀率仍将会央行锁定不超2.5%的目标之内。因此,央行将会保持目前4%的利率至明年第三季度前不变,明年第四季度,伴随英国经济变热,届时英央行会果断上调借贷利率。国内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中可能会修正连续8年过热局面,但由于整体供求关系紧张局面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缓解,不太可能出现房地产市场崩溃严重局面。
尽管英国经济增长放缓,由于政府为解决失业而采取的就业措施较为得力,当前英国的失业率处于26年来最低水平,按国际劳工组织的统计方法计算,英国的失业率为5%;这也是欧盟国家中目前失业率最低的水平。预计随着未来英国经济好转,英国劳工失业率会稳定在该水平或有所下降。分析英国较低失业率的原因有两个:(1)政府加大对失业人员培训力度,鼓励失业再就业;(2)改革社会福利、领取失业津贴和养老金制度,刺激有就业机会和有就业能力的人员充分就业。
据最新英国财政部预测,由于当前加大政府对公共部门的开支和投资大于税收增长速度,将会使2001至2002年度英国财政预算赤字占英国 GDP 的0.1%,上涨到2003至2004年度的1.3%左右。另据英国一些经济预测部门表示,到2004年,英国财政赤字将会占GDP的1.6%。即使到 2004年英国的财政赤字占其GDP的1.6%,但英国的财政赤字肯定不会超过欧盟规定3%财政赤字比率(目前德国的财政赤字占其GDP的4%,法国为 3.4%)。因此说英国较小的财政赤字不会影响到英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
美国的“新经济”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经济持续增长
从1991年4月开始复苏至今,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远远超出战后美国经济平均连续增长50个月的期限,成为战后美国第3个最长的经济增长期人自美国经济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日本、德国等主要竞争对手,从而扭转了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后于日本、德国的局面,使美国在全球经济的实力相对有所回升。
(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
伴随着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以裁员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的“企业重组”,美国结构性失业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急剧恶化。美国失业率在 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业形势仍继续恶化,全年失业率高达7.4%,失业人数多达900多万人。从1993年开始,美国就业状况开始改善,失业率稳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这是美国30年来的最低水平。
(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
消费物价指数从1992年降至3O后, 至今未见反弹,1998年仅为1%。国内生产总值的紧缩价格指数从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来的2%,1997年第4季度,该指数仅增长了1.5%,全年则为1.8%,是1965年以来的最低点。
(4)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近10年来,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强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991一1994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共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超过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增幅。在美国劳动生产率较快提高的同时,其单位劳动成本在90年代却增长缓慢,结果,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从而使美国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继在半导体和小汽车等领域重新夺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由于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增税减支政策,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亿美元逐步减少到1996年的1168亿美元,联邦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国实际联邦财政赤字仅为226亿美元。1998年2 月,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平衡方案,力争到1999年消除联邦财政赤字,而实际上,美国联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实现了72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
英美两国的密切联系使它们的经济增长呈同一曲线。美国经济形势不妙,势必对英国经济产生影响.
语言对比:
英语和美语的区别和用法
英语和美语的区分:对于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区别,大多数中国人将二者混淆,其实他们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在单词拼法、习惯用语、数字表达、应用文写作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甚至同一个词在英、美语中会表示不同的概念或是同一概念在英美语中会用不同的词来表达,比如“地铁”一词在英国和美国就分别用Underground和Subway来表示,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像Football在英国表示“足球”,在美国则表示“橄榄球”,美国人往往习惯用Soccer来表示“足球”。我国的传统英语教育一般采用的是英式英语教材,无论从单词拼法还是音标发音上都在传授英国英语的习惯。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美国英语在中国潜移默化的影响要远远超出英国英语,美语伴随美国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而风靡。同时,由于美语本身具有的强烈的现代感、语法要求和词汇使用上灵活随意、注重口语化的语言思维习惯,所以更容易被中国年轻人接受,被语言学家称为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语言种类。
元音:
英语和美语的发音最大的区别之一在它们对浑元音(schwa,音标中的倒写e,)的处理。英语中,浑元音在单元音中常通发生在一些非重读的短音a(如 about)和短音er(如computer)上。美语中的er很少为浑元音,并有时对短音i(如sentimental,actuality)和u(如 wuss),甚至短音的oo(如:hooker)采用了浑元音。
英语和美语的发音最具代表性的区别是对er的发音的不同。英语中,短音的er是如上所述的浑元音,但长音的er也不过是个拉长了的浑元音,听起来是一个很夸张的介于“俄”和“啊”的声音。而美语中,er听起来怎么都是个“儿”音(例外是一些俗语中发成浑元音)。
ar:除了轻读短音(如singular)和者后连元音(如clarity),英语的ar全部清一色的长音[a:],而美语中,是“阿尔”。事实上,凡是有r在一个音节尾部的时候,美英发音通常都是不一样的,如tour(英:吐啊,美:吐儿),tear(英:踢啊,美:踢儿),pair(英:pe啊,美: pe儿)。甚至在刚才提到的clarity中,英语['kleriti],美语['kle儿r(er)ti]
元音的发音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区别。一是[o]音:短音的o(如often),英语中发音仅仅为一个缩短了的长音o(如or),而美式的短音o听起来和英语的短音[/\]很像,同时长音o后面如果有r都通常像上一段里说的那样儿化了,没有的话(如plausible, applause)就自动变成了一个短音的o的发音。
另外对u,i和其他元音组合的浑元音化,前面提到了一些,其他就靠大家自己体会了。
辅音:
英语的辅音和美语的辅音是基本一样的,但在使用习惯上有些差别。比较重要的也只有以下两个:
r:字母r简直是代表了英美两国的所有差别,到处都是它。在做辅音时,其实差别也就是当r在第一个词的词尾,而第二个词以元音开头,英语把r完全当作元音处理,而美语会把r连读当作后面一个词的开头元音的辅音,如词组clear animosity,英语会读成clear|animosity,而美语会读成clear-ranimosity。
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是d和t。在一部分非重读音节中(如paddle,rattle, actuality),英语会清楚地发音这两个字母,但在美语中d和t常常会被模糊成一个很难解释的音,跟其它的语言比较,如果你知道西班牙语或者意大利语,它跟短弹音r很接近;如果你懂日语,那么らりるれろ行的辅音很像。如果你都不知道,那么最接近的解释就是边音l了,但是差了那么一节,就看你自己体会了。
还有一点,history, factory这些词,大家可能都发现o的发音(是一个浑元音)在很多音标标注中都是打了括号的。在英国,英语受文言文的影响喜欢省略这个o,而在美国,这个o常常是发了音的。(如果大家对文言文或者诗歌感兴趣,会发现很多浑元音的字母是用一个单引号'表示的,表示省略)
拼写:
英语和美语的拼写无非有以下几种区别:
-re和-er:部分以re结尾的词在美语中以er结尾,如:
metre/meter, centimetre/centimeter, theatre/theater, centre/center等等
背景:这些词全部都是从法语中来的(分别是:mètre, centimètre, théa^tre, centre)。其它大部分的re词都是,如genre, hors-d'oeuvre等,不过这些的拼写都没有变化了。
our和or:英语部分our在美语中的拼写为or,如:
colour/color, favourite/favorite等等。
背景:这些词大部分也都是从法语中来的,不过没那么明显,很多都因为时间原因变化了。如colour是couleur,favorite是favorit。
-ise和ize:英语中的-ise动词在美语中拼写为-ize,如:
organise/organize, actualise/actualize, realise/realize
这些词的衍生也因此而异:
organisation/organization
背景:这些词还是从法语中来的,分别为organiser, actualiser, réaliser(但因为语言的演变,法文里这些词现在的意思和英文里这些词现在的意思不完全一样了,如actualise现在的意思是“实现”,而 actualiser是“升级,使不过时”;realise现在的意思是“意识到”,而réaliser就变成了“实现”)。
其他还有些特殊变法。我一时间想不起来所有的常规变法,如果有遗漏,欢迎补充。
用词:
英语和美语中有些同样的词语的常用意思是不同的,或者同样的东西用不同的词语来说,而且绝大部分这种词语是和文化风俗有关的,但并不对交流产生实质性影响。如jumper一词在英国可指毛衣,而美国人很少用这个词当衣服讲(是个过时的词),而用sweater来做毛衣。另外有如jersey, slacks, trousers等等。有很多例子,一时想不起来,大家欢迎补充。
语气:
英国人的语气抑扬顿挫,语调高亢,和法语颇有几分类似(不过他们是不会承认的),并且英国人嘲笑美国人说话有气无力,松散无韵律。
美国人说话相对比较稳重低沉,句势通常呈降调,并且速度慢一些。美国人则爱嘲笑英国人的语气的轻微的歇斯底里,女里女气的说法。
③ 英美法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比较,
革命历程都不是一帆风顺。北美的资本主义发展被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而且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进行了妥协,在南方保留了大种植园奴隶制经济。
进程和结果大致相同。
性质都相同,都要完成推翻封建统治或殖民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相同点
爆发的原因相同。美国独立战争后南北双方进行了妥协;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则是民族独立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同时推进: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最彻底,具备双重性,但是封建专制统治或殖民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不仅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法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领导阶级和主力的范畴相同,等级对立严重,美国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盟,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民主;法国封建的波旁王朝严重阻碍工商业发展,充满了斗争和曲折:英国是利用议会斗争、阶段特点鲜明;法国是借助三级会议并借助人民的强大力量反抗封建等级制度,法国是资产阶级领导,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开辟了道路:都通过了体现资产阶级自由。
领导阶级不同;美国是资产阶级联邦制共和国,都是资产阶级领导: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革命特点不同。
革命的任务相同、斗争最激烈,保留了君主制度。
政权的性质不同,导致各种矛盾激化引起革命;美国是通过大陆会议组织人民开展长期的武装斗争:英国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盟。
纲领文献的精神相同,具有规模大,主力都是广大人民群众。
爆发途径不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下。经过反复较量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不同点
具体原因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新旧势力经过长期曲折和反复的斗争,资产阶级要求取得统治地位、平等的革命文献.
④ 英美法德政治制度比较
英国君主立宪制,国王是虚位元首,首相是政府首脑实际上的老大美国总统专制共和制属,总统是实位元首,也是政府首脑,老大法国半总统半议会制,总统是实位元首,是老大,但政府首脑则是总理,实权很大德国议会制共和制,总统是虚位元首,总理是政府首脑实际上的老大至于立法和司法上,英美是英美法系的,而德法是大陆法系的,有一定差别,不过都有制衡机制。
⑤ 比较英美法的历史与地理,分析美国经济腾飞稳居世界首位的原因何在
告诉你一句最精练的话.
制度决定一切.
⑥ 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的主要内容和差异
你其实未说明
如果抄是资产阶级确袭立时代(17-18世纪)
英,君主立宪
美,总统共和
法,总统共和
德,君主立宪
如果说是现在的话(现今)
英,君主立宪
美,总统共和
法,总统共和
德,总统共和
差异:主要是资产阶级掌权形式不同,或者以总统为中心,或者以议会为中心。实质上都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英国以议会为中心(至今天为止一直是)英国议会是西方议会之母,被称为“至尊议会”,国王在议会和法律下行使礼仪性职权,是虚位君主。
法国较为复杂,经历了几次共和国变革。现在是半总统半议会制,左右两党共治。总统、议会平分秋色
美国是典型的三权分立,国会(立法)、总统(行政)、法院(司法)相互制衡
德国现在几乎是同盟政党联合执政,18世纪时是君主立宪,但因为经过王朝战争,军国主义传统比较浓厚。议会虽有立法权,但权力极小。君主可以否决,且联邦议会(代表贵族上层人士利益,一般是容克贵族)会长(宰相)是由君主任命的,国名议会(选民选举产生)几乎无权。所以专制色彩很浓!
⑦ 英国 法国 主要经济特征的比较
英国的经济特点:
2006年英国整体经济增长步伐逐步好转,表现得更为强劲和均衡。其中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旧为服务业。06年全年英国GDP 的增长率逐步递增,分别为2.3%、2.6%、2.8%;而第四季度更是超过预期达到3.0%的水平,投资者纷纷看好英国经济前景,同时大家也看到了通胀率和失业率等风险问题的存在,总体分析英国06年经济处于温和上涨态势。
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
——两国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初探
对于对增长的关键问题感兴趣的经济史家而言,比较方法应是非常有效的。若他的任务在于分析不同变量的运动,考察它们各自对经济革命的影响,那么,就此范围而言,比较几个国家的经验必定会大大拓展其研究领域,增强其提出——或检验——假说的能力。然而这种方法只是以散漫的方式——除极少数例外——得到运用。笔者欲在这篇文章中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探讨工业革命的起源这一重大问题,但笔者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冒失轻率。大家都知道英国是第一个实现技术突破的国家,而且这一成就是通过它自己的努力、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自发达到的。但对于如何解释英国人经济和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各家众说纷纭。如果将18世纪的英国经济和另一个国家——法国(由于当时它是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因而是最好的选择)的经济作系统的比较,人们就会更为清晰地发现那些只有英国才具有的因素——这些因素将决定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独特现象。
第一个需要指出的关键问题是,法国大革命前夕英国的领先地位和法国的落后状态已经十分明显,这种状况不是短期内突然出现的。两国之间的差距在18世纪初,即路易十四时代结束时就已经十分明显。为解释两国之间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差异,我们应该以长时段(即远溯至中世纪)来考虑到这一问题。这里不可能完成这一工作,但至少我们可以指出17世纪的客观形势对两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这至少是18世纪初两国之间差距的部分原因。
30年前,约翰•U. 内夫提出,英国之所以成为第一个在18世纪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原因在于,它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法国不同的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它已经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此它的领先地位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早两个世纪。但他的论点在英国受到批判,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内夫想象出来的,他大大高估了某些技术发明的意义,以及少数新工业的增长的重要性(除了煤炭工业外,其他的都无足轻重,而且他忽略了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毛纺业增长是十分缓慢的),最后,他还大大高估了企业组织中少数非代表性的大企业的意义。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内夫指出了1540年后英国煤炭产量和消费的快速增长以及它在技术上的意义,这就导致了一些新技术的产生,而这是欧洲大陆完全陌生的,如炼焦炉。这种新的矿物燃料为创新提供了新的推动力,而法国却缺乏这种推动力。另一方面,正如内夫提到的,1540-1640年间,英国工业产量的增长要比法国快。1640年起,英国在矿业和冶金业产量方面居于绝对优势,玻璃、毛纺品等人均产量、甚至整个工业的人均产量高于法国。
不过,两国真正的差异是在1640年后而不是在这之前发生的。在法国,正如诸多研究所表明的——“17世纪的悲剧”使这段经济史上十分暗淡。在经历17世纪头25年的相对繁荣后,1630年代开始了漫长的萧条衰退时代,世纪中叶的投石党运动期间经济几近崩溃,这种糟糕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720年代。百年之内,价格低落,特别是农产品价格极不稳定——频繁而深刻的经济和人口危机,再加上可怕的“死亡率”,通货紧缺,这些都使商业活动陷于瘫痪,影响了地租价格和利润——失业和贫困化,这些众所周知的现象造成了工业生产的停滞甚至是下降,P. 古贝尔和P. 德永在两个大型毛纺业中心博韦和亚眠都清晰地看到了这种状况。在博韦,1624-1720年下降额约为40%,亚眠的工业活动在投石党运动期间陷于停顿,1680年之前都没有回复到世纪初的水平。即使其他地区的命运稍好,我们仍得承认,,1630年后的萧条是漫长和深刻的。由是观之,科尔伯的工业化政策实在是同这种萧条作斗争的无奈之举;但由于当时条件恶劣,通货紧缩、价格不振,收入和消费呈下降趋势,他的努力换来的只是个半失败的结果。诚然,有些工业举措保留了下来,以后还有所发展——如朗格多克的呢绒业——,但很多新办企业都很快衰落并消失了,总体来说,如果科尔伯时代整个工业有所发展的话,那也是很不稳定很不明显的。近来的研究表明,路易十四末年,法国工业有复苏的迹象——人们长期以为路易十四是个灾难性时期——尽管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频繁的饥馑和新教徒的流亡。我们在商人中看到了新的企业家精神,通货紧缺有所缓解,法国在西班牙美洲开辟了新的市场。无疑,这些复苏迹象是1715年后增长的先声,但它仍然受战争和饥馑的灾难限制。即使能在17世纪的法国经济中找到某些积极方面,但总的说来,整体形势仍是十分不利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1715-20年间法国的人口低于1640年的水平。
在海峡的另一边,17世纪的形势大不相同。如果近来对法国经济史的研究只是在悲观主义方面有强弱程度的差异的话,那么英国史家总的说来对其国家的经济发展持温和的乐观主义看法.
当然英国也没有能避免17世纪的不利局面。它也曾经历过几次停滞和困难时期,如1620年代,内战时期,同路易十四作战的某些时候;它的主要工业,毛纺业曾几度经历危机,其增长在整个17世纪来说相对微弱,贫困和失业造成了严重问题。但英国没有1630年后法国所经历的长期剧烈频繁的萧条。蔓延到整个欧洲的价格低糜只是在较晚的时候波及英国,比法国晚,约在1650年前后,其幅度也教小;其短期的价格波动也不如法国剧烈,对经济的影响较小。F.J.非舍尔总结说,17世纪英国的工农业有了缓慢但明显的增长,尽管同期人头也增加了,但人均收入很可能也增加了。
1660年后,还有很多法国所没有的其他发展迹象。如英国内部市场的扩大,这尤其得益于伦敦的发展,它比巴黎的发展更为迅速;“边境”各郡有了发展,如兰开夏郡的棉纺业的起飞也早于法国。最后17世纪英国外贸长期呈迅速的增加态势,这尤其是因为其早期的殖民扩张;1660年代起,英国成为重要的外来商品再出口国家,而同期法国的殖民地和殖民贸易几乎可以忽略。
正是由于这缓慢但稳定的增长,到18世纪初,英国在几个重要的领域(尽管其现代性不容高估)已确立了对法国的明显优势地位。首先是农业。英国的很多地区已经展开了个中技术改良,产量比法国更高更稳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农业的歉收较少具有灾难性。随后是工业技术方面。如上面提到的因煤燃料使用带来的革新。17-18世纪之交,由于萨瓦里、纽科门和达比等人的资金投入,革新活动更为活跃。在外贸方面,英国不仅在人均水平,而且在绝对值方面都更高,它的商船队更为庞大,商业资本的积累也更快。
最后,英国的优势也特别明显地体现在财政领域,国债制度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表明,它在政治和经济结构方面远远领先于法国,路易十四也曾试图创办国家银行,但受到财政家们的反对而告失败,这些人认为这种银行与“纯粹君主制”不相容,后来约翰•劳试图人为地将英国的财政制度移植到法国,结果是场灾难。
1688年,格里高里•金曾认为英国已比除荷兰外的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为富裕,他估计法国的人均收入比英国低20%;一代人之后,在乌德勒支和约签订后不久,但尼尔•迪福就写道,英国是“世界上最繁荣最富庶的国家”。这些评论论据十足,因为17世纪英国经历了相对的繁荣和增长,但法国经济则是停滞甚至是衰退。不管这种差异的原因如何——社会经济结构上的差异(特别是在农村),政治形势,如投石党运动(远比英国内战的破环性大),路易十四战争带来的负担(在同同盟国家作战中法国耗尽了精力)比英国大——但这一事实具有根本性:当18世纪经济形势好转,法国经济开始增长时,法国同英国已经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了,同后者相比,它存在诸多的障碍和明显的滞后。工业革命只是漫长演变和发展阶段的顶峰,因此,为理解18世纪最后1/3阶段中英国经济的起飞,重要的一点是,英国已然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增长,虽然有过几次中断,但为期不长,而法国经济在一个世纪的萧条后才开始增长,到工业革命前为期不到半个世纪。用罗斯托的话来说,英国“起飞的准备”比法国更长,积累更多,更为成熟。因此,在1630年后“17世纪的悲剧”后,法国已经明显落后于英国,尽管它在18世纪的增长相对较快,但已经无法追赶英国了。
如果说17世纪两国的经济命运呈对比关系的话,那么从路易十四的战争结束到大革命的3/4个世纪中,情况则完全不同了:两国经济同时增长,我们所掌握的统计数据表明,英法两国增长的节奏惊人的相似。
从我们熟知的领域,即外贸来看,法国的增长甚至比英国快。
英国和威尔士的官方年均外贸额(进口+出口+再出口)在1716-20年间为1300万镑,1784-88年为3100万,即增长1.4倍。根据阿尔努的数字,1716-20年法国的年均外贸额为2.15亿利弗尔,1784-88年为10.62亿;几乎增加了4倍。当然,英国官方计算所依据的费率表比较连贯,因而能提供一个反映贸易大致状况的指数,而阿尔努的估算依据的是当时的现行价格,而这些价格在1730-80年间增长了约60%(至少农产品如此),因此阿尔努的数字应作一些扣除。即使如此,法国贸易的规模至少仍增加2倍,高于英国。而且鲁杰罗•罗曼诺根据详细统计资料提出的1716-20年的数字低于阿尔努的数字(年平均为1.55亿),这样一来,即使扣除价格上涨的因素,法国在这3/4世纪的贸易增加了4倍。1716-20年间,法国外贸总额勉强达到英国的一半,到革命前夕,其总量已与英国基本持平(当然人均数字明显低于英国)。
当然还应该考虑到路易十四末年法国的外贸水平很低,但到革命前夕,其增长速度比英国快。另外,在几个重要的国际贸易领域,法国在18世纪取得或维持了支配地位。法国通过加的斯港向西班牙美洲帝国大量输出工业产品,它仍是西班牙及其美洲帝国的首要工业品供应国;而英国只是垄断了葡萄牙和巴西的贸易,范围有限;但英国控制了意大利和利凡特的市场。圣多明戈岛的甘蔗和咖啡种植发展迅猛,它们的价格低于英属安第列斯群岛的产品价格,因为英属各岛地力耗尽,价格提高,所以法国人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商栈贸易,同时向北欧的再出口发展也很快。此外,总体来说,英国人在欧洲大陆市场鲜有成功,因为他们到处都遇到保护主义壁垒和法国的竞争;英国向大陆的再出口发展缓慢:从18世纪初到1780年代才翻了一番,只是到1785年左右英国的“现代”工业品才开始入侵大陆,大陆贸易在英国外贸中所占的分额也在下降,从4/5降到不足一半。英国贸易的发展几乎完全得益于殖民地贸易,特别是同北美领地的贸易,到13个殖民地独立之前,英国工业品在那里几乎享有完全的垄断权。这种外贸的“美洲化”在较小程度上也适用于法国,尽管经历了七年战争的失利,法国的殖民地贸易在1716-20到1784-88之间增长了9倍,但同欧洲以外的贸易额只占总量的38%。所以法国外贸的导向比英国更倾向于欧洲,同欧洲的贸易发展速度稍慢于总体速度,但明显高于英国同大陆贸易的发展速度。
但法国外贸的这种乐观主义图景应在几个方面打折扣。在这段时期——即七年战争以前——的前半期,法国的相对地位更为有利。一直到40年代末,英国贸易的发展“非产缓慢”(R. Davis),毛纺品和再出口停滞;只是从1748年起才迅速增长——1745-6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3.9%。法国贸易虽然受到“约翰•劳体制”的打击,它的起始增速仍与英国相近,约从1735年起,开始加速,不足20年便翻了一番(1736-39到49-55年),这是法国外贸的黄金时代。但七年战争突然打断了这一势头,战争期间法国的商业被“皇家海军”从海上驱除出去,总额降低了50%,而同时英国的贸易仍在发展。1763-71年,法国外贸强劲反弹,但主要是收复失地,但随后是70年代明显的停滞,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则明显后退,直到大革命前夕法国外贸才再次开始增长,并再创新高,到1793年又陷入崩溃。在英国方面,虽然70年代贸易减缓,美国战争期间又经历危机,但同七年战争后的法国相比,速度稍快,1783年和约签订后再次强劲增长,直到本世纪末。有迹象表明,70年代起,法国的竞争力减弱,丧失了在利凡特和西班牙和西属美洲的地位(查理三世的保护主义政策对法国人损害特别大)。英国贸易的发展则更为稳定,因为它受战争的影响较小。
法国外贸的另一个弱点是它对圣多明戈的明显依赖,这个殖民地在80年代占法国殖民地贸易总额的3/4,占总出口额1/3的再出口产品,大部分是这个岛屿提供的。再出口对于英国也很重要,但不列颠帝国更为辽阔更为多样,它的殖民地贸易更为丰富,到1776年时,作为外贸重要因素之一的北美13个殖民地人口增长迅速,生活水平较高,所需求的制成品量大类多。此外,英国出口中的工业品比例比法国高,1780年左右,两国的这个数字分别为2/3和2/5;在法国的出口产品中,咖啡、糖和酒居于首位,其次是纺织品和丝绸。有的研究者认为,法国18世纪贸易的增长纯粹是表面现象,对国民经济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因为它大部分只是商栈贸易。但不要忘记英国贸易也是如此,同时一些大港口,如波尔多、南特和鲁昂,它们的工业对殖民地贸易直接发生了影响,它们向那里出口奴隶所需的纺织品、榨糖工具、帆布和绳索等,为远洋船只提供大炮,而且作为乡村工业的中介者,这些港口还将农民带入国际贸易中。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法国工业产品流入安第列斯和西班牙美洲市场,同英国一样,贸易的扩张是工业发展的战略性因素,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
鉴于定量数据的不足和统计的不可靠,这一工作确实棘手。就英国来说,根据W. Hoffmann的指数,1700-90年增加了2倍;而最近迪恩和科尔的指数,英国贸易和工业实际产量的指数从1700年的100上升到1790年的285,年均增长1.17%;同期出口指数较为突出,从100上升到383。在法国方面,让•马尔舍夫斯基曾领导一个“法国经济计量史”小组,该小组至今只发表了一个临时性的数据,只涉及工业;根据这些数据,1701-10年10年间,法国的手工业和工业年均产量,若按当时价格计算,约为3.85亿利弗尔,1781-90间,年均为15.74亿,年增长率为1.91%。但经修正后的更为完善的增长率应降为1%,与迪恩和科尔的数字很为接近。这个数字与当时法国外贸增长的速度相符。从18世纪初到大革命之前,两国工业的增长节奏惊人的接近,如果我们比较双方主要工业的发展就会肯定这一看法。
2006年英国主要经济成果主要表现:
2006年前三季度,英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继第一、二季度增长0.7%和0.8%之后,第三季度仍保持了0.7%的增幅。若按年增长率计算,前三个季度GDP的增长率分别为2.3%、2.6%和2.8%。服务业依旧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工业生产与建筑业也实现了小幅增长。根据英国财政部预测,2006年英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6%,而2007年则预计增长2.4%。2006年英国经济增长强劲,失业率保持在低水平,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以下为英国经济成果表现:
一、经济显著表现:通胀压力迫使央行再次提高利率。为了抑制因各种生活基本费用增加引发的通货膨胀,英国央行11月9日宣布将银行基本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从4.75%提高到5%,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这是英国央行继8月份后第二次提息。英国央行一方面要控制通货膨胀,同时也要避免因利率上升导致消费放缓。
二、市场方面表现:消费支出零售业与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2006年第二季度,英国家庭消费支出开始摆脱长期低迷态势。当前英国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抵押贷款和房屋价格都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外国购买者的大量涌入使得伦敦市中心价值超过150万英镑的高级住宅区房价飙升了20%以上。
三、总体经济表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自2006年第二季度,占英国经济规模超过70%的服务业恢复了强劲增长。第三季度服务业继前一季度增长0.9%之后,再度增长0.8%。其中,制造业和能源业产出增加是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原因,增幅分别为0.7%和0.8%,但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采矿业出现较大萎缩,下降3%。建筑业生产增长则与上一季度持平,为0.5%。
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国的经济特点:
法国天然资源不丰富。所需铁矿石大部靠进口。煤储量约210亿吨(其中褐煤100亿吨),铝土矿储量9000万吨。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靠进口。水力资源约1000万千瓦,水力资源和地热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1500万公顷 , 覆盖率超过25%。
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工、电器、动力工业、日常消费工业、食品工业和建筑业等。新兴工业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军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门均有较快发展。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和建筑为三大支柱。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法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小麦、玉米、马铃薯、甜菜、葡萄和牛肉产量均居西欧第一位。农用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8%。
服务业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服务业包括商业、运输、电信、旅馆 、餐馆 、供水 、环卫 、修理等部门。电信、信息、旅游服务和交通部门业务量增幅较大。法国是富有特色的旅游国。旅游胜地有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风景区及广阔的阿尔卑斯山区。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
法国交通运输业发达,水陆空都很便利。1990年铁路总长3.40万千米,其中电气化的1.26万千米;法国在发展高速火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981年9月,巴黎-里昂铁路线上的高速火车正式投入使用。1989年12月,法国研制出最新高速火车,时速达482.4千米。1989年全国公路总长80.52万千米,公路网遍及全国,其中高速公路6763千米。法国内河航运主要由国家经营,内河航道总长8568千米,其中运河4613千米。法国75%的进口物资和20%的出口物资得通过海运。主要海港有马赛港和勒阿弗尔港。法国原有三大航空公司:法国航空公司、联合航空公司和国内航空公司。其中法航的客运量居世界第三位。为增强竞争力,国内航空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于1991年决定并入法航。主要机场为巴黎的戴高乐机场和奥利机场。
法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率高于美、日等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6%。
法国的对外出口在世界贸易中占第四位,居于美 、 德、日之后。法国是世界第三大军火出口国。进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出口商品有机械、汽车、化工产品、钢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和军火等。主要贸易对象为德国、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
法国对外投资增加较快,1991年成为世界第三大投资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欧共体成员国,占总额的47.7%。对美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非洲和拉美的投资也较高,并以工业、能源、服务部门为多。法国对第三世界的发展援助主要对象是法语非洲国家。1971 ~1980年外国通过对不动产投资方式购买法国土地4.5万公顷,约占法土地面积的1%。外国对法国工业部门投资加快,其中欧共体成员国对法投资占外国总投资的50%;其次是美国,约占22%。1990年外国在法国投资总额为490亿法郎。法国政府正采取措施鼓励外国在法投资。
法国的社会福利较完备,从1983年起,社会福利金额占国民收入的30.6%。社会保险包括医疗、工伤、家庭津贴、退休金、残疾者照顾等。
⑧ 高中历史 关于英美法德的政体比较
原则 英国 美国 法国 德国
确立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 1787年宪法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1年《意志帝国宪法》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政府首脑 国王 总统 总统 皇帝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议会 皇帝
政府产生 议会选举 总统任命 总统任命 皇帝任命
特点 君主虚位,议会至上 分权与制衡 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 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政体特征 1.君主“统而不治”,象征国家最高权力;2.议会(上院、下院)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3.政府(内阁)掌握行政大权,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1.立法权归国会(参议院、众议院)。2.行政权归总统;3.司法权归联邦法院 1.总统是国家元首,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2.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的权力。但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权力大于普选产生的众议院。3.政府(内阁)对参议院负责。 1.君主是国家元首,享有绝对实权。2.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掌握实权,普选产生的帝国议会作用很小。3.内阁宰相只对皇帝负责。
国家元首、议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政府(内阁)由议会选举中的多数党产生,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时,首相应辞职向议会谢罪或解散下院重新选举 政府由当选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总统不对议会负责,议会在总统违宪时可提出弹劾;总统无权解散议会 内阁由总统经众议院同意任命,对参议员负责,总统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政府官员有皇帝任命,宰相和内阁对皇帝负责
⑨ 比较英国和法国经济主要特征的异同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与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比较表
(项目)
德国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不同点
国家元首
皇帝,由普鲁士国王世袭,拥有广泛的实权
国王,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无实权
首相和议会、政府关系
宰相主持政府并担任联邦议会议长,但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
首相和政府(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首相可解散议会。议会也可辞去首相,二者相互制约
议会
联邦议会(各邦代表组成)和帝国议会(民选,无实权)是立法机构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是权力的中心
相同点
政体相同,都为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的比较表
(项目)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不同点
政 体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
国王;世袭;终身制
总统;间接选举;有任期
国家元首地位
国家象征,“统而不治”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军权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首相提名,国王任命
总统提名经参议院通过任命
国家元首、议会、政府关系
政府(内阁)对议会负责不对元首负责。首相可解散议会。议会也可辞去首相,二者相互制约
政府(内阁)对总统负责,内阁、总统不对议会负责。行政与立法地位平等,相互制约与监督
相同点
理论原则与经济基础
三权分立;私有制
国家性质(国体)
资产阶级专政
司法
独立
法国总统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比较表
(项目)
法国总统共和制
德国君主立宪制
不同点
政 体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由国民议会选出,任期7年
皇帝世袭,终身制
国家权力中心
议会
皇帝
议会产生方式
法国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联邦议会由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组成,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
国家元首、议会、
政府关系
立法权控制行政权;
总统对议会负责;
总统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须征得参议院的同意。
行政权控制立法权。德国首脑拥有绝对的实权;
帝国宰相(内阁首脑)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议会。
相同点
1、都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体制
2、国会由两院组成,下院由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
3、总统或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揽行政权力,有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英、美、法、德四国的国家政权组织体系表
项目
国别
政治体制
行政权
立法权
司法权
军权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及产生方式
权力中心
英国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内阁
议会下院
上院
议会
国王
首相。国王任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
议会
美国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总统
国会
联邦法院
总统
总统
总统。选民间接选举
总统
法国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总统
议会
总统
总统
总统。议会选举产生
议会
德国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皇帝
名归帝国议会,实在皇帝
皇帝
皇帝
宰相。皇帝任命
皇帝
资产阶级代议制
核心
经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议会,它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本质
资产阶级力图通过立法的设置把国家的主要权力-----立法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限制君主或总统等到行政权力的滥用,并通过立法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特征
1、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国家重大立法和重大决策都须经议会讨论并经多数通过,议会享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
2、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
3、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形成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逐步掌握国家政权
过程
最早产生在英国,后被欧美和世界上许多国家效法
主要模式
英国议会君主立宪制、美国与法国总统共和制、德国二元君主立宪制
进步性
1、议员经选举产生,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并实行多数原则,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决策的科学性。是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否定
2、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利于健全法制和保障人权
3、实行政党政治,进行议会斗争,缓和了资产阶级内部矛盾,有利于避免暴力,维护社会稳定
4、有利于无产阶级进行合法斗争,维护自身利益
5、扩展到亚洲和世界其它地区,并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人类社会的民主政治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总之,它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成果。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它对于人类世界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作用
局限性
1、行政权日益扩张
2、司法机关侵犯立法权
3、仍然是代表一定利益集团的利益
参考资料:世界历史网,世界资本网,世界垄断网,世界无敌网,求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