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大项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大项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03 19:00:48

① 如何推进全县经济发展重点工作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为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大竹县拟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现按照《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抓紧申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的通知》要求编制实施方案如下。
第一章 大竹县经济社会概况
素有“中国苎麻之乡”、“中国香椿第一县”、“中国醪糟之都”、“中国糯米之乡”、“川东绿竹之乡”美誉的大竹县,位于四川东部,达州南部,东邻重庆梁平、垫江,南接邻水,西连渠县、广安,北靠达川区,唐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始臵县,迄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因“竹多竹大”而得名。大竹县全域地跨东经106°59′—107°32′,北纬30°20′—31°00′,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75公里,幅员面积2076平方公里。属平行岭谷区,呈“三山两槽”地形特征,东有明月山、西有华蓥山、中有铜锣山三座南北向的川东名山,铜锣山以西称山前(包括县城),铜锣山以东称山后。
山岭最高海拔1196米,槽谷最低海拔253米,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1℃—17.3℃,年平均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329.4小时,多年平均无霜期284天。辖3个街道、48个乡镇、382个行政村、6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12万,其中县城建成区24.2平方公里24.1万人。
——区位交通。大竹县地处成都、重庆、西安及武汉交汇辐射的腹心地带,境内包茂高速公路、国道318线、国道210线及南大梁高速公路呈“井”字型纵横贯穿,县城北距达州60公里,南距重庆机场135公里,东距万州港176公里,西距成都350公里,形成了“半小时达州、1小时重庆、1小时万州港、3小时成都、5小时西安、5小时武汉”的通达格局,是川、渝、鄂、陕四省(直辖市)的物资集散地和川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县域内100%的乡镇(街道)、100%的村(社区)通水泥(油)路,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3759公里。国道外迁、山后快速通道竹石线、包茂高速达渝段大竹南出口等重点交通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南大梁高速公路大竹段全线竣工,达州—大竹—邻水—重庆城际铁路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并纳入“十三五”建设规划。
——资源禀赋。大竹县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低山、丘陵、平坝有适宜多种竹木生长的林地。森林类型有:以马尾松为主体的松、杉针叶混交林;以丝栗为主的常绿阔叶林;以白夹竹为主的竹、针、阔混交林;也有松、杉、柏、樟、栎等纯林。
境内有煤、天然气、石灰矿、灰石岩、铁矿石等多种矿产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大竹县系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大县之一,原煤总储量为1.63亿吨,符合工业标准和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的保有储量达1.44亿吨,发热量在5000-7000大卡/千克。天然气蕴藏量约60亿立方米,拥有亚洲第二大天然气集输站,年输转天然气27亿立方米。县域内有启于先秦、兴于三国的古官驿道,有四川历史文化名镇清河古镇,有川东小峨眉美誉的云雾山,有单井出水量亚洲第一的海明湖温泉和佛教文化圣地净土寺。境内五峰山创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百岛湖和龙潭水库创建为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县城,入列全省十大区市县旅游目的地和四川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境内有苎麻30万亩、香椿10万亩、竹40万亩、糯稻15万亩,还有玉米、小麦、油菜、蚕桑、茶叶、生猪、家禽等生物资源。苎麻纺织品、竹制品、“巴山红”香椿、东汉醪糟、大竹豆干、大竹凉席等特色农产品享誉国内外。
——经济发展。大竹县曾连续十二年入选中国西部百强县,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助农增收工作先进县、连续两届被表彰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成功创建全省现代流通示范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经济总量在全省丘陵县排位靠前,成为全省首批工业强县示范县之一和首批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县。2015年,实现了GDP、民营经济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个总量全市第一”,GDP、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民营经济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四个增速全市第一”。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2.89亿元,同比(下同)增长7.9%;规上工业增加值61.52亿元,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9.63亿元,增长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32亿元,增长13.8%;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1.6亿元,增长9.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18元,增长8.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853元,增长10.3%;民营经济增加值165.25亿元,增长8.5%。
——发展环境。大竹县系全省革命老区县、首批扩权强县试点县和全省16个“金融生态环境示范县”之一,被纳入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区、成渝经济区渝广达经济发展带和全省川东北城市群。先后被表彰为第三轮全国科普示范县、被命名为全省文明城市、全省卫生城市、全省环境优美示范城市等称号,并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县复查。大竹县抢抓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计划实施的重大战略机遇,坚持追赶超越、转型发展,在全市率先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激发。“6+5”产业振兴计划纵深推进,规上企业达113户,中小微企业达3296户。大竹经开区规划面积40.88平方公里,2015年基础设施覆盖区达
9.5平方公里,入驻投产项目101个,实现营业收入203.8亿元,同比增长9%。被列入全省“51025”工程500亿元重点园区培育计划名单。经开区企业(项目)代办中心对企业(项目)实行 “一
站式”服务和“并联式”审批,“领导挂包、部门代办”重点企业(项目)。以经开区为主阵地,庙坝小微企业创业园、石河建材园和月华食品园三个配套园区建设有序推进,初步形成了“1+3+10”工业发展格局。
大竹县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四化同步”、“三个跨越”,紧扣“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全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奋力扩总量提质量、强建设夯基础、抓改革增活力、惠民生促和谐,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天的大竹,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为加快建设繁荣时尚美丽和谐大竹、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勇前行!

②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欠发达的县市也能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项目,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要始终坚持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域外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要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园区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进一步膨胀县域主导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要坚持全民创业,兴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潮。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政府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让民营经济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坚持县乡村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同时,要从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入手,在建设完善金融担保、技术服务、创业培训三个体系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膨胀崛起,形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企业航母”优势。针对当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计划,引导民营经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勇于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在复杂考验中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
二、在宏观层面上,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打造强县引领、中县角逐、弱县超越,县域经济互动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三、在发展机制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基本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一)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装备农业、高新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规模效益。县域之间和县域内要注重对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力争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依靠近农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开辟更大的空间,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首要的是搞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打破城乡界限和区域限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覆盖县域内每一寸土地,科学地引导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核心拉动和乡镇的主体作用,形成主城区—中心镇—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梯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加强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形成辐射拉动作用,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要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互动,以点带面,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并城、村并镇、村并区、村并企、小村并大村等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居住、供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随着这几年党对“三农”工作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良好局面,但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现代化进程
采纳哦

③ 如何看新常态为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新常态是提质增效的新机遇。多年来,县域经济处于规模企业不多、经营粗放、“家族式”治理、行为短期化、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难成行业巨擘的低端状态。今后,市场供需间的作用方向发生转化,企业不进行提质增效将难以为继。随着市场选择和政府的主动调控,县域内部产业也要通过竞争、兼并重组、淘汰低效行业企业来提高效率,县域经济整体效益和竞争力会得到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县域的中小微企业数量多,而且往往有其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具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只要它们能够敏锐地捕捉和分析市场信息,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通过创新管理组织好生产,就能实现质量较高的发展,使县域经济既呈现出应有的发展活力,也逐步积累起极具地方特色的发展优势。
新常态是结构优化的新机遇。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进出口、生产要素的总量和结构等方面呈现的新特征分析,今后一、三产业的发展空间将逐步拓宽。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资源将进一步市场化,认养农业、庄园农业等农业新业态大量涌现,农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将越来越高,一产的质量和规模定会有一轮大的提升。而且随着新商业模式的触角不断延伸,电子商务等直接对接上游生产,物流业快速发展,供给和需求都会给力县域中的服务业发展。由此可见,一、三产业发展会逐步改变过去“无工不富”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同时,二产内部也会加速分化,落后产能淘汰,提质增效后的实体企业获得长足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有望进一步夯实,发展水平有望大幅度提高。
新常态是动力转换的新机遇。改革开放以来的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的简单组合累加是实现增长的主要路径。现在,多数传统产业趋于饱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在逐渐减少,人力资本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各类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增长必须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如果仍然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增投资,极易造成低效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今后,县域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创新驱动。由于地域条件限制,多数县域不是科技成果转化和风险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但县域的企业实体理应有更大的创新空间和创新激情。它们应更加注重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更加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或激活新的市场,采取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在模仿性创新基础上实现开拓性创新。从宏观上看,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更多地依靠本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县域中的资源配置动力也会逐步内生化。
新常态是能力提升的新机遇。新常态下,按照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和市场经济原则,县域应以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限制权力、阳光使用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的“六权治本”为目标,科学界定政府、市场、社会的作用边界,公开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真正做到简政放权,同时强化政府在战略规划、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职能。另外,按照法治政府建设要求,县级政府还应进一步加快法治体系建设,严格按照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的法律制度实施行政行为,实现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最大限度减少对市场的不合理干预。县级政府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快法治建设,才能提升区域治理能力和水平,从而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
新常态是特色发展的新机遇。过去县域间由于强烈的发展需求,同质竞争、无序竞争此起彼伏。今后,我国宏观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一方面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政绩考核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各微观要素自身也自觉地从低效率部门区域向高效率部门区域转移集聚。发展的主客观因素都将促进县域沉下心来,认真分析研判,按照自身地理环境、地域特色、资源秉赋、技术传统、商业渠道等条件进行产业定位,进行政策引导,逐步实现各有千秋、千帆竞发的县域经济块状集约发展,为宏观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新常态是思维转型的新机遇。发展思维、发展理念是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主要致力于做大GDP规模和提高GDP增速,以此作为衡量政绩的重要标尺。特别是县级政府习惯于冲在一线招商引资,给企业定项目,提供融资担保,甚至替企业定投资,降低了微观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创新驱动、体制改革被有意无意地置于从属地位。今后,随着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或中速增长,各级政府应摒弃唯GDP论的落后观念,县域发展也应从以速度为主转向以质量为主,以包容性增长为目标,弱化“速度思维”,真正树立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经济效益、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相协调相平衡的理念,让市场机制在统一的制度环境下发挥作用,从而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④ 如何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服务决策,服务发展,服务落实的能力

一、把握时机、提高认识,全力推进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县级统战工作是整个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积极创新工作载体,立足本地实际,突出抓好落实,统一战线在基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统一战线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局工作的结合更加紧密,基层统战工作对基层各项工作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稳定大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县域发展尤其是资源性县域经济,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随着资源逐渐枯竭,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主体资源衰减、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促进经济转型,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把经济的发展从过去的依赖资源的过度开发消耗转移到更多地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来,已成为事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问题。
基于对宏观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县域经济发展走向的准确把握,推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根本途径。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是统一战线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在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寻求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情况下,为科学发展服务、为经济转型服务更是统一战线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凝聚共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助推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鼓舞和增强县级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克服暂时困难、实现长远发展的坚强信心,真正把助推经济转型作为统一战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二、攻克难关、积极进取,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努力形成助推经济转型跨越的强大合力
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人才优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政治优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优势。我们只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调动一切资源、动员一切力量,在克难攻坚中凝聚人心、在转危为机中汇聚力量。只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致力于形成社会各方面的创造力竞相迸发、各方面的智慧充分涌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只要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重点,在政策支持、提高效能、优化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就一定能不断提高统一战线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助推经济转型的强大合力。
1、充分运用人才资源,为助推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在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聚集着许多专业人士和学者,他们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为此,我们充分调动他们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为助推经济转型提建议、出点子、谋发展。一是构建建言平台。通过情况通报会、座谈会、民主协商会等形式,使各界人士了解和认识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鼓励他们为经济发展多建适用之言,多献对路之策,多做务实之事,为经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出力;二是构建活动平台。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经济决策,紧扣全力以赴保增长这一目标,并就自主创新、产业转型、优化结构、节能环保、协调发展等方面工作组织专题考察调研,先后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调研材料,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三是构建科研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成立经济转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经济转型课题研究,开展项目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助推经济转型发展成果。
2、充分运用政治工作的优势,为助推经济转型增强内力。统一战线具有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是统战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具体表现。作为以促进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重要职责的统战部门,我们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工作方针,加强政治引导,充分发挥统战部门的政治思想工作优势,加强服务管理和帮扶工作,使民营企业在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帮得上忙,使得上劲。
3、充分运用化解矛盾的优势,为助推经济转型添加助力。实现经济转型,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凝聚方方面面的意志、智慧和力量。我们要切实履行好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职能,加大社会稳定的力度,促进统一战线内部和谐,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宗教稳定,多做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为经济转型发展减少阻力,增强助力,形成合力,努力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政治环境。一是切实维护各界和谐。通过做好统一战线各界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顺各方面的情绪,化解各种矛盾,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切实维护各界的和谐稳定;二是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大少数民族对口支援力度,大力推进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一种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助推经济转型跨越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助推经济转型,既是县级统一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统一战线的职责所决定的。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顺应时代发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助推我省经济转型。一是要转变观念,坚持第一要务,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意识,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既要防止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的错误倾向,又要防止混同于具体经济部门、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简单做法。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参与经济建设,为助推资源性县域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实现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利益关系的磨擦,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多做聚人心、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顺人心的工作。充分反映、合理引导、积极协调同盟者的经济、政治、民主和其他利益诉求,充分调动他们为助推经济转型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切实尊重和保护同盟者的合法权益;努力为统一战线成员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既做锦上添花之事,更要做雪中送炭之事。要树立统战理念,培养统战思维,提高统战素质,把握统战风格,讲求统战艺术,以真诚的态度、博大的胸怀、宏大的气魄,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包容各界人士,为助推经济转型增添力量。三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统战工作涉及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港澳台和海外等多个领域,大陆、港澳台、海外等多个范围。要树立“大统战”思维,确立县统战系统一盘棋的意识,加强联系沟通,改统战部一家“单兵”作战为党派、工商、侨联、台联、宗教等多个方面“多兵种”共同参战,形成工作合力,为助推资源性县域经济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四、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切实做好新时期统战创新工作
1、抓摆位,落实责任。统战工作必须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的考核内容,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指导和考核,要着眼调动统战干部的主动性,抓紧解决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氛围,特别是高度重视基层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应加大选拔任用力度,加强与其他部门交流,帮助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工作,成长成才,同时,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带头参加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在推动统战工作创新发展中发挥表率作用。
2、抓理念,拓展思路。县级统战工作是整个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好县级统战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新理念,创造新招法,推动统战内部关系和统战各领域工作的协调发展。要树立工作理念,建立和完善谈心沟通,联络联通等制度,采用多科手段,拉近与统战对象的距离、改善与统战对象的关系、理顺统战对象的情绪。要树立社会理念。跳出统战看统战,由部门统战意识转向大统战观念,注重资源共享,整合社会力量,把社会力量资源转变为统一战线的工作资本。要树立管理理念,要以现代行政管理理念抓好统战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工作的设计和谋划,通过科学管理,使日常工作由无序的忙碌到有序的饱满,尽可能使每个岗位,每项工作都更有计划,更加规范,更加成效。
3、抓机制,创新方法。机制和制度即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以确保各项工作有抓手,有依据,不断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重点是建立三项机制。一是联席会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定期联络制度,通报情况,布置工作。完善调查研究,走访慰问、统战工作信息沟通、意见反馈、激动表彰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事事有人抓,工作有人管,不断档,不落空。二是组织机制。要完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制订组织和统战部门关于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有关联合工作程序,为推进党外干部工作规范化提供组织保证。三是考核机制。结合统战工作任务,制订更加细致的考核量化标准,细化分解到部门和每个责任人,明确标准、定制考核,切实营造出人人有压力,有动力的工作状态,真正把统战工作落到实处。
4、抓宣传,营造氛围。以统战宣传开路,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统战意识,营造良好的统战工作氛围。要创新宣传载体,除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外,还要利用网络等现代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全面介绍统战知识,及时反映统战状态,积极交流统战经验,展示统战风采,要培养宣传队伍,抓好撰稿、报送、播发等工作,推动宣传工作上质量。要开展宣传活动。可以通过集中编发统战知识宣传资料,开展统战知识专题辅导,举办统战成果征文比赛,开展各个层面的统战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宣传,不断增强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5、抓队伍、树立形象。统战队伍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关系到地方部门统战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坚持把统战队伍建设抓在手上,苦练内功,外树形象,切实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社会形象好的统战干部队伍。要通过培训教育,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引导统战干部真正认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感情上重视本职工作,从而激发爱岗敬业,在岗尽责的动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发动广大统战干部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去,与社会各界广交朋友,重点加强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的沟通与联系,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⑤ 如何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

(一)围绕经济社会重大课题开展调研,力促问题解决
荣县是四川丘陵经济县,也是农业大县,在自贡各区县中相对资源富集,因此“围绕资源办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旅游兴服务业”是荣县的发展战略,“一城一库三条路”是我县发展战略中的建设重点。但是,较长时间以来,由于对资源状况家底不清,开发利用资源的重点、路径不明确,工业发展缓慢,难有突破,成为历届党政领导的心病。在此情况下,县政协主动请缨,对制约荣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深入调研。一是两次开展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调研。提出了《荣县非金属矿产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的调研报告》,前一次调研重在摸清我县非金属矿产资源家底,提出开发利用思路,后一次调研重在提出开发利用的重点、具体路径和突破口,并编制出了20余个项目建议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政协的调研成果,明确专人抓落实,分别于2010年、2013年建成了年产200万吨的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和年产60万吨的真空制盐生产线,这两个项目全部投产后,产值分别在10亿元以上,开创了我县石灰石和盐卤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局面,有力推动了我县工业经济的发展。二是开展加快县城建设的调研。提出了“高品质规划建设新城,相机改造旧城,着力打造两河四岸,建设生态宜居县城”的建议,为县委、县政府最终决策在2020年将荣县县城建成“30平方公里、30万人口”的生态宜居中等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三是开展小井沟水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调研。小井沟水库是我省继亭子口水库之后由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又一大型水库,2014年将下闸蓄水。该水库兼具城市供水、农业灌溉、环境供水三大功能,其中最主要的功能是满足自贡市城区、荣县县城及沿途乡镇100余万人的饮用水需要。由于该水库上游流经威远、仁寿、荣县的十余个乡镇,水源污染的隐患较大,因此加强小井沟水库流域水源保护显得特别紧迫和重要。今年年初,县政协组成调研组,深入到小井沟水库流域的所有乡镇实地调研,对流域内生态环境现状作了全面的了解,提出了《关于小井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的调研报告》,此报告引起了市、县党委政府及省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目前,自贡市环保局已经正式与乐山、眉山市环保部门进行了工作对接,就水库水源保护问题达成初步共识,共同采取措施确保小井沟水库建成后的水源水质安全。
(二)围绕优化政务环境,强化民主监督工作
改进机关作风、优化政务环境,是近几年来中央和省、市、县各级强调最多、抓得最紧的一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政务环境不优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为了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我们强化了民主监督工作,重点抓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重点部门开展民主评议。在去今两年,县政协先后对县国土资源局、工商局、规建住房局、供电局、交通运输局进行民主评议和开展“回头看”跟踪督改工作,对评议中收到的问题要求部门限期整改,对上年评议中要求整改而未整改到位的,或群众、服务对象仍然不满意的,要求部门重新整改,切实防止问题反弹。通过民主评议和“回头看”跟踪督改,这些部门的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一些久拖不办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二是进一步加大选派民监督员工作的力度。我县向部门选派民主监督员工作开始于2010年,3年的工作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开展这一工作,效果是明显的,但也存在面还不广、工作不平衡的问题。为此,我们采取了3项工作措施:首先,是扩大了部门派驻范围。2010年,我们共向18个部门派驻了90名民主监督员,从去年开始,我们向30个部门派驻了149名民主监督员,将选派民主监督员的范围扩展覆盖到了所有政府组成部门和执纪执法部门;其次,是进一步强化民主监督员的责任。要求民主监督员要定期不定期地深入基层、深入服务对象了解派驻部门的工作情况,听取意见、建议,综合整理后向派驻部门反馈,督促整改。三是每年召开一次民主监督工作座谈会。各民主监督小组组长,派驻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县委、县政府联系领导都要参加,总结民主监督工作中好的做法和不足之处,共同讨论改进措施。通过以上3项措施,民主监督的面扩大了,民主监督的实效进一步增强。
(三)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注重发挥界别和委员作用
一是注重发挥界别桥梁纽带作用。每年专题召开界别工作会,及时向界别提出工作任务,支持界别发挥联系广泛和位置超脱的优势,开展好界别各类活动,围绕发展和民生问题积极建言;注重强化界别协调关系的作用,积极引导和发动各界委员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扎实做好维护团结的工作,汇聚发展正能量。通过界别委员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县委、县政府的重大部署决策,以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尽量减少县委县政府工作阻力。二是注重发挥委员主体作用。要求委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好带头作用,在履职中发挥好主体作用,积极参加“六个一”活动,以委员出色的工作来影响和带动周边群众。近两年来,我们以委员“六个一”、“挂包帮”、“一百三千”等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助学、助残、助困、帮村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各界委员在各项捐助及支援抗震救灾等活动中,累计捐款1000余万元。同时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积极参加县上大接访、下乡访和包案化解活动,面对面与群众交流,做群众工作,协助县委、县政府及时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纠纷100余件,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县政协主席会议成员所包的信访老案,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一批多次进京、上省的上访人员息访,一批社会影响大的信访老案得以化解,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和社会的好评。
(四)围绕强基固本,强化自身建设
一是强化学习。换届之初即通过以会代训方式,对100多名新委员进行了政协基本知识、提案撰写、如何履职3个专题的培训学习。今年又先后3次邀请省、市专家为政协常委、委员和政协工作者专题宣讲了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伟大“中国梦”四川篇章和赵熙诗词文化艺术等。通过学习,不仅增长了委员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委员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加强机关建设。换届后,县政协按照市上要求,在原有5个专委会的基础上,增设了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机构更加完善,分工更加明确,工作得到加强。重视干部培养交流,换届后有12名干部得到交流和提拨,其中7名干部交流进政协(含领导干部5名),政协机关3名领导干部交流到其他部门任职,新交流提拔副县级干部1名、副科级干部2名,进一步畅通了政协机关干部进出的通道。后勤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机关办公用房进行加固和加层,更换办公设备,增配了两台工作用车;委员活动经费、委员政协报刊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了政协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
二、几点建议
一是省委要高度重视基层政协组织建设。建议在乡镇设立政协工作机构,以利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委员、服务群众,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是尽量统一全省市(州)、县(市、区)政协的专委会机构设置。特别是县(市、区)政协工作机构设置应尽量统一,以利对口衔接与联系,促进工作开展。
三是进一步加大对基层政协干部的培训力度。长期以来,政协系统的干部培训工作比较薄弱,希望省政协每年组织开展两次县(市、区)政协干部的培训学习,同时,多为地方争取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培训班学习,使基层政协干部进一步开拓视野,创新工作。

⑥ 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如何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

一是在思想领域实现新转变。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用党的十八大精神统一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武装头脑、鼓舞人心,把十八大的一些新提法、新概念、新观点不折不扣地充实到思想领域,推动发展。

二是在破解发展瓶颈上实现新突破。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破解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影响发展的瓶颈制约,建成方便实用的农村水电路网络,有实现经济发展大跨越。

三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上探索新路子。提升“果、菜、畜、油”四大产业发展水平,建成庆阳苹果第一乡和茹河川区蔬菜基地。以华北石油大会战实现企地双赢,建成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屯字工业园区,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实现产业升级换代和技术更新,创新思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群众增收方式。

四是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追求新目标。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实现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健全功能齐全的城乡民生保障网络体系,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五是在基层党建工作上再上新水平。加强镇村两级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推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村支书“万元年薪”和村干部创业、村干部竞争上岗和述职述廉等机制,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共产党员,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

⑦ 如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欠发达的县市也能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项目,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要始终坚持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域外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要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园区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进一步膨胀县域主导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要坚持全民创业,兴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潮。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政府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让民营经济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坚持县乡村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同时,要从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入手,在建设完善金融担保、技术服务、创业培训三个体系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膨胀崛起,形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企业航母”优势。针对当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计划,引导民营经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勇于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在复杂考验中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

二、在宏观层面上,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打造强县引领、中县角逐、弱县超越,县域经济互动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三、在发展机制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基本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一)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装备农业、高新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规模效益。县域之间和县域内要注重对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力争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依靠近农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开辟更大的空间,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首要的是搞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打破城乡界限和区域限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覆盖县域内每一寸土地,科学地引导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核心拉动和乡镇的主体作用,形成主城区—中心镇—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梯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加强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形成辐射拉动作用,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要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互动,以点带面,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并城、村并镇、村并区、村并企、小村并大村等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居住、供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随着这几年党对“三农”工作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良好局面,但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现代化进程。

⑧ 西安高陵区经济发展情况

高陵区隶属陕西省西安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因境内有奉正塬,塬体高隆,称塬为陵,故名高陵。建于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地处关中平原,泾河、渭河两岸。东靠临潼区,南接未央区、灞桥区,西连咸阳市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北临阎良区,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美称。

截至2017年,高陵区幅员面积294平方公里,辖3镇3街道2管委会;全区户籍人口33.92万人(常住人口35.7万人)。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77.1亿元。

一、综合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5.7万人,较上年末增加0.59万人,其中,出生人口为4812人,出生率为13.48‰;死亡人口2096人,死亡率为5.87‰;自然增长率为7.61‰。城镇人口23.02万人,城镇化率达64.5%;乡村人口12.65万人,占35.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33.92万人,比上年增长2.1%。

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377.1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6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50.13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94.35亿元,增长20.7%。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8.7:66.3:25。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6.6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9%。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38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3379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3%。年内发放创业贷款2360万元。

二、农业

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0.8亿元,同比增长9.3%。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37.97亿元,增长5.3%。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实现214434万元、2825万元、108842万元、142万元、5348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9%、228.3%、2.7%、100%、13.4%。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82792亩,比上年下降4.2%,蔬菜播种面积121235亩,较上年增长4.64
%。全年粮食产量达17.92万吨,亩产达468公斤。

拓展资料:

2016年,高陵区地区生产总值(GDP)300.24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23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4亿元,增长6.8%;第三产业增加值64.87亿元,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0.1:68.3:21.6。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14.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3%,比上年回落2.3个百分点。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411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4559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3%。年内发放创业贷款2214万元。

2016年,高陵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9.53亿元,比上年增长6.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56.42亿元,增长6.4%;农户投资3.11亿元,增长5.4%。

在全社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2.49亿元,比上年下降28.55%;第二产业投资195.45亿元,增长4.8%,其中,工业投资195.33亿元,增长0.1%;第三产业投资241.59亿元,增长15.8%。

第一产业

2016年,高陵区农业总产值达到55.6亿元,增长12.2%。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34.45亿元,增长4.8%。其中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96566万元、788万元、104881万元、67万元、4219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9%、-21.6%、-2.1%、-26.4%、21.4%。全区粮食播种面积399534亩,比上年下降1.46%,蔬菜播种面积115862亩,较上年增长3.23 %。全年粮食产量达18.78万吨,亩产达470公斤。

第二产业

2016年,高陵区工业增加值184.98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34亿元,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836.62亿元,增长5.66%,其中,轻工业产值63.31亿元,增长19.31%;重工业产值773.31亿元,增长4.68%。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783.8亿元,增长18.5%;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4亿元,增长49.5%。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涉及的27个行业中类中,化学纤维制造业同比增长78.31%,医药制造业增长53.84%,食品制造业增长30.79%,增长形势较好。产值下滑幅度较大的行业有: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下降42.04%;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下降30.62%;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下降16.57%。占全区比重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全年完成产值478.22亿元,同比增长9.1%。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21.48亿元,增长0.5%。年末拥有资质建筑施工企业10家,一级2家,二级5家,三级3家。全区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9.82亿元,同比回落2.2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总产值2.79亿元,同比回落10%;签订合同额30.66亿元,同比回落5.71%;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9.24万平方米,同比回落11.04%。

全区房地产开发企业共有34家,开发项目41个。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5.10亿元,比上年下降20.84%。其中,住宅投资19.82亿元,下降24.83%;办公楼投资0.12亿元,下降66.66%;商业营业用房投资3.60亿元,下降10.89%。房屋施工面积505.44万平方米,增长14.68%;房屋竣工面积98.42万平方米,是上年的12倍。商品房销售面积68.96万平方米,较上年增长70.5%。

第三产业

2016年,高陵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消费品零售额29.51亿元,增长23.5%。按消费形态统计,批发业实现销售额83.49亿元,同比增长8.8%;零售额实现销售额55.06亿元,同比增长16.9%;餐饮业实现营业额6.69亿元,增长15.5%;住宿业实现营业额0.72亿元,同比增长6.7%。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进展,2016年新引进项目14个,合同投资额117.83亿元;全年实际利用内资25.26亿元,同比增长14.55%;实际利用外资1620.9万美元,同比增长9.65%。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671万美元。

全年货物运输总量463.8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27748.8万吨公里。旅客运输总量420万人次;旅客运输周转量14880万人公里。全年公路里程868.278公里,当年修路投资14478万元。年末公交车路数19条,实际运营公交车辆数266辆。民用汽车拥有量41600辆,个人汽车拥有量39806辆。年末,电信、移动业务总量29958万元,移动电话用户达385876户。

全年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收入12.02亿元,增长-11.4%,其中,营业税增长25.6%,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下降10.2%、4.6%和17.3%。全年一般财政公共预算支出23.23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0.7%,教育支出增长4.8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18.1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9.05%,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13.6%,节能环保支出下降73.87%。

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97.4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5%,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49.37亿元,增长13.46%。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1.92亿元,增长31.8%。

资料来源:网络陕西高陵政府门户网

阅读全文

与大项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