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太原市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公报

太原市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公报

发布时间:2021-03-04 06:08:26

① 2013年3月22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000万人

17000万=170 000 000=1.7×108
故选D.

② 根据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相关数据,绘制关于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统计图的一部分: 请根

(1)如下图;(2)2009年;(3)10060.1;(4)131180亿元

③ 太原市最新人口数量有多少

2011年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太原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太原调查队
2012年3月18日
十四、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据2011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23.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3.02万人,增加5.96万人;乡村人口70.52万人,减少2.89万人。城镇化率83.35%,比上年提高0.81个百分点。男性人口216.29万人,女性人口207.25万人,性别比为104.36∶100。
全年出生人口3.78万人,人口出生率8.96‰,比上年下降0.1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61万人,死亡率3.82‰;自然增加人口2.17万人,自然增长率5.14‰。

④ 2012太原市各区县市gdp和人均gdp是多少

2012年太原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4440元,首次突破5万元,按2012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8624美元内。太原容市所属10个县(市、区)中,排名前三的县区均超过6万元,分别为迎泽区69197元、小店区62182元,尖草坪区61421元

⑤ 太原有多少人

太原总人口已达342万

据最新权威统计,到去年年底,我市总人口达342.85万人,比上年增回加答1.46万人。

市统计局3月15日发布我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我市去年全年出生人口2.98万人,死亡人口1.52万人,人口净增加1.46万人。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均比上年有所下降,我市人口继续保持低速缓慢增长态势。

去年年末全市总人口中,城镇人口比例为82.4%,较上年略有增长,乡村人口比例为17.6%,较上年略有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城镇人口比乡村人口增加较多。全市男性人口有175.33万人,比女性人口多7.81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66:100,比上年103.44:100略有增长,表明去年增加人口中男性居多。

另外,目前我市10个县(市、区)中,万柏林区人口最多,有57.05万人,其次是杏花岭区,有53.01万人,人口最少的仍是娄烦县,有11.46万人。

综合全省各地人口抽样调查,去年年末全省总人口为3355.21万人,比上年增加了20.14万人。

⑥ 太原经济现状

系统标准答案:

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9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99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增加值430.67亿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444.83亿元,增长13.4%

&nb
sp;(一)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步伐加快,结构调整效应进一步显现。制定了《太原市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明确提出政府在产业发展和投资方向上的调控意图,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正确导向。太钢40万吨不锈钢冷轧薄板、太重火车轴及油墨轴承、晋机火车轮等技改项目完工。全市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8.8%提高到20.7%。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由39.2%提高到40.1%。关停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设施117个,取缔土小企业66家,关闭小机焦项目9个,减少产能146万吨。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全市工业增加值完成3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92.11亿元,增长20.4%。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8.41亿元,增长40.0%,高出重工业22.3个百分点,比重由11.6%提高到13.1%。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6.60亿元,增长14.3%;实现利润36.07亿元,增长13.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0.39,提高8.83点,为近年来的最好水平。

(三)农村经济全面发展,乡镇企业高速增长。农业总产值(现价)完成3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3%。粮食播种面积125.25万亩,总产量29.19万吨。菜、奶、肉、蛋分别增长3.4%、11.4%、9.1%和2.3%。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增长11.1%。解决了6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乡镇企业增加值完成148.14亿元,增长29.9%;上缴税金30.14亿元,增长58.8%。

(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21亿元,增长28.5%。城南集中供热二期、南寨公园、滨河东西路南北延伸、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北郊污水处理厂、玉门河改造等12项工程完工或基本完工;西北环袁家庄连接线、城南防洪排水一期、教育新区、娄烦库区移民、天然气工程、玉门河公园6项工程正在按计划组织施工。

(五)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加。财政总收入完成163.05亿元,比上年增长35.8%。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6.95亿元,增长33.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6元,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4402元,增长13.7%。

(六)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利用外资成效明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8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5户,比上年增加8户;实际利用外资1.65亿美元,增长15.6%。利用加拿大政府贷款建设城南区域集中供热工程已签订贷款协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中环路的东环、北环和汾河二期蓄水美化项目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方案编制的招标工作顺利完成。

(七)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绩,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23万人,其中,“4050”再就业7539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全市参加养老、失业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57.54万人、67.5万人和76万人,农村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1万人。城市居民低保覆盖人口达到10.5万人,2.5万农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待遇。

(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安排176项科技发展项目,申请专利886项,转化科技成果500余项。城乡贫困家庭子女“两免一补”受助4.5万人。改造中小学危房和新建校舍竣工面积7.2万平方米。《褐马鸡与少年》入围全国前20部优秀剧目。迎泽、杏花岭、尖草坪和万柏林被列入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参合率81.4%。获得2008年自行车BMX世界锦标赛暨奥运会预赛举办权。全年旅游总收入80.4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27‰。市区大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45天。

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市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圆满实现。主要指标均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和市八次党代会提出的65144奋斗目标。经济总量比2000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3.7%;固定资产投资比“九五”累计增长1.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7%。五年实际利用外资5.64亿美元,年均增长16.8%;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4.6%。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焦炭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凸现,价格下跌,利润下滑,影响全市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增幅回落。二是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欠账较多,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未形成。三是受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国际焦炭、金属镁价格大幅下跌,使我市以焦炭等资源性产品为主的出口受到很大冲击,全年地区出口总额完成21.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5%。四是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120户亏损,比上年增加30户;亏损总额7.59亿元,增长67.6%。亏损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9户,占亏损总额的81.2%,主要集中在焦化、热力、电力、机械等行业。

二、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围绕跨入全国先进省会城市行列的目标,坚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城市总揽率先发展的各项工作,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为支撑,实施绿色转型战略,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增长方式,着力统筹城乡发展,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力推进思想观念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环境创新、文化氛围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确保实现“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达到103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达到350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6.5%,达到19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达到6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达到5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达到434亿元;地区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3%,达到23.9亿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达到116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达到4885元;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8.3%;市区大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60天;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2万个。

实现上述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八方面的工作: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实施不锈钢及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精细化工、能源环保等科技专项,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抓好太重油膜轴承技术改造、山西亚日电脑公司20万台电脑等已完工项目的达产达效;加快太钢150万吨不锈钢、西山热电等项目的建设进度,促进投产见效;着力推进山汽集团2.3万辆华宇重汽、双喜轮胎180万套全钢载重子午胎项目建设以及山西水塔老陈醋公司5万吨老陈醋等新开工项目。按照同业入园、专业集群、形成循环、绿色发展的要求,优化产业布局,设置“绿色高压线”,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强协调服务,继续推进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的建设和发展,搞好不锈钢工业园二期建设,促进富士康科技工业园二期建成投产、三期基本建成。启动信息产业园区、铝镁加工园区和民营区阳曲工业园建设。继续加强与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为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二)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核心,务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有良好开端。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试点。加快农村路网改造和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建设康庄生态家园。加强农村通信、广播电视、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实施人畜饮水安全工程,解决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落实好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围绕“奶、肉、菜、果、醋”五大加工产业,大力扶持水塔老陈醋、森泰牧业、旭美薯业等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扩大农民增收空间。大力发展农村中介组织,加快河西农副产品批发等大中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以县城和建制镇为重点,推进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建设。

(三)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关闭年产9万吨以下且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布局不合理的矿井58个。取缔、关闭古交市、娄烦县和阳曲县境内的违法违规小机焦项目8个,减少产能80万吨。积极推广节约煤、电、油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坚决淘汰高耗能工艺设备。加快河西北中部污水厂管网配套和城南污水厂建设进度,搞好再生水利用,鼓励使用雨水和中水进行城市绿化养护。抓好太钢、煤气化等重点企业和高新区、经济区、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试点,推行清洁生产。以二氧化硫和烟尘减排为重点,严格实施环境容量总量控制,搞好一批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程。加快城区绿化美化工程及汾河二期工程建设,继续完善天然林、三北防护林等重点工程,突出抓好东西山绿化、环城林带、通道绿化等城市周边增绿工程,恢复西山生态,打造汾河景观。

(四)拓宽投融资渠道,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围绕突出“汾河景观、文化品位、立体交通、新区引领”四大亮点,要在安排好城南防洪排水、西北环袁家庄连接线、滨河西路南延、长风街东延、汾河蓄水美化二期、娄烦库区移民等续建项目的同时,重点安排新农村建设、机场大道、城南污水厂、侯村垃圾卫生填埋场、采煤沉陷综合治理以及文化旅游等新开工项目,统筹安排好农林水利、科教文卫等专项资金。做好天然气利用项目工作,开工建设武宿门站及其到小店、晋源、南部新区的管道工程。加快教育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做好山西国际会展中心、山西大剧院、太原博物馆、太原音乐厅、太原奥林匹克体育公园等大型文化体育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具备条件的项目早日开工。加快符合中低收入居民需求的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同时要严格控制在老城区大规模拆迁和成片开发建设。

(五)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点抓好太原铝厂、太原铜厂、山西针织厂和太原玻璃瓶厂政策性破产工作。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领域实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推进城南污水厂、城南集中供热等项目市场化运作,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和经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向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社会公共事业以及服务业等领域投资发展。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备案制。建立健全政府投资责任约束机制,对政府投资项目一律实行招标,推行代建制。

(六)创新投资发展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开展以优化政务环境、整治城市卫生、创建文明交通为主要内容的“环境创新年”活动,进一步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做好利用外资项目筛选等前期准备工作,完善扩充招商引资项目库,组团参加省赴香港、上海大型招商引资活动。抓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城市交通设施项目可研报告、环评报告和移民拆迁方案的编制工作。继续鼓励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支持成套设备、特色农产品出口,提高对外贸易质量。大力培植多元化的进出口经营主体,努力形成新的外贸增长点。

(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改善人民生活。把发展服务业、私营个体经济和开发社区岗位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攻方向,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继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完成下岗职工出中心并轨工作。实施“分类施保”,巩固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低水平、广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实现农村低保的应保尽保。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制度,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统筹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八)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学生免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启动“百校兴学”工程。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商品,搞好旅游促销和市场开发,全年旅游总收入达到94.3亿元,增长17.2%。恢复和打造双塔、文瀛湖等历史文化景区,加快五一、南宫等文化广场及青年宫旅游演艺中心等文化设施的改造和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组建文广集团,加快“解放数码电影娱乐城”建设进度和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在十县(市、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协调发展其他社会事业。

⑦ 山西近年来发展情况如何它的省会太原能算作几线城市

山西位于我国的华北地区,拥有3700多万人口,也是我国的产煤大省。这里不仅有煤,而且有重工业。但是由于这两年山西出现了产能过剩,所以导致了经济发展不如前两年。那么山西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如何呢?他的省会太原能算作几线城市呢?

山西的经济增长速度比较慢,但是在缓慢回升。虽然说由于产能过剩导致了山西的经济停滞不前或者说不景气,但是山西在2018年的总产值达到了16,818亿元,比2017年同步增长了6.7%。而且已经过了全国的及格线。

太原的奢侈品消费在全国名列前茅。走在太原的大街小巷,我们能够看到街头有很多的豪车,而且有一项数据表示太原街头的豪车比例占到了全国第1位。所以提起太原,就能够让人联想到土豪,联想到豪车。

⑧ 根据省统计局发布的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小明将我省2012年社会消费品销售额按城乡划

(1)根据题意得:(21+100+14)×(1-84%)=21.6(百亿元),
则图①中乡村消费品销售额内为21.6百亿元,

(2)根据题容意得:批发业增长率为

21?18
18
=
1
6
,零售业增长率为
100?90
90
=
1
9

住宿餐饮业的增长率
14?13
13
=
1
13

1
6
1
9
1
13

∴增长率最大的行业为批发业,

(3)设零售业要增长x,才能使全省2013年的社会消费品销售额增长12%,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得:100(1+x%)+(21+14)(1+10%)=(21+100+14)(1+12%),
解得:x=12.7%,
则零售业要增长12.7%,才能使全省2013年的社会消费品销售额增长12%.
故答案为:21.6;批发业.

⑨ 求关于太原的经济建设情况

详见太原经济信息网http://www.tyeic.gov.cn/

2005年太原市国民经济发展综述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国民经济各行业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十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年奋斗目标,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结构调整,努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增长质量继续提高,地方财力迅速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率先发展取得新进展。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地区生产总值895.49亿元,增长14.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92.11亿元,完成计划103.6%:增长20.4%,增幅高于计划0.4个百分点;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0.21亿元,增长28.5%,增幅高于计划8.5个百分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03亿元,增长15.1%,增幅高于计划0.1个百分点;

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3.72亿美元,下降0.6%。其中:出口总额21.17亿美元,下降19.5%:

财政总收入163.01亿元,完成计划114.8%;增长35.8%,增幅高于计划17.8个百分点;

一般预算收入56.95亿元,完成计划116.2%增长33.6%,增幅高于计划18.6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6元,完成计划100.0%,增长12.0%,增幅与计划持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4402元,完成计划103.3%;增长13.7%增幅高于计划3.7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1.1%,低于计划1.9个百分点。

二、 “十五”时期主要经济指标持续递增

2005年,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为顺利完成“十五”奋斗目标划上了圆满句号。 “十五”时期的五年间,经济实力迅速增强,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

地区生产总值由396.27亿元提高到895.49亿元,增加499.22亿元,年均递增14.0%;

财政总收入由56.36亿元提高到163.01亿元,增加106.65亿元,年均递增23.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90.51亿元提高到292.11亿元,增加201.60亿元,年均递增19.6%;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山73.55提高到142.53,提高68.98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60.94亿元,年度投资由104.77亿元提高到438.51亿元,年均递增33.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89.42亿元提高到384.03亿元,增加194.61亿元,年均递增15.2%;

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由10.31亿美元提高到33.72亿美元,增加23.41亿美元,年均递增26.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019元提高到10476元,增加4457元,年均递增11.7%;

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643元提高到4402元,增加1759元,年均递增10.7%;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五年上涨3.2%,年均上涨0.6%。

“十五”时期,成为我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增长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

2005年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95.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国民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2.2:48.1:49.7,第二、第三产业构成全市经济的主体。从发展趋势看:

第一产业平稳发展。实现增加值19.99亿元,增长1.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0.2%,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领先发展。实现增加值430.67亿元,增长17.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1%,拉动GDP增长7.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实现增加值444.83亿元,增长13.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7%,拉动GDP增长7.1个百分点。

从2001年开始,我市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扩张周期,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基本态势,经过几年的加速增长,目前正在从加速增长阶段向稳定增长阶段过渡,经济运行的稳定性明显增强。

二、继续优化农业结构,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预计2005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农业产值19.96亿元,林业产值1.42亿元,牧业产值11.44亿元,渔业产值0.27亿元。

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鼓舞下,我市继续实施“惠农”政策,农民种地热情进一步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3.4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29千公顷,增长4.1%。粮食总产量为29.18万吨,其中:夏粮产量3.09万吨,秋粮产量26.09万吨。

突出发展城市农业,蔬菜种植面积继续扩人。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5.1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1%:蔬菜产量为143.22万吨,增长3.4%。

畜牧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肉类总产量6.51万吨,比上年增长9.1%;禽蛋产量4.32万吨,增长2.3%;牛奶产量9.44万吨,增长11.4%。

乡镇企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总产值620.87亿元、增加值148.14亿元,分别增长30.0%和29.9%;营业收入549.64亿元、上交税金29.96亿元,分别增长30.6%和58.5%。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壮大农村经济、改变农民的收入构成与生活方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规模工业生产趋稳,经济效益继续提高

2005年,全市完成规模以上(下同)工业增加值292.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增幅比上年减缓3.6个百分点。其中:中央企业完成增加值54.22亿元,增长40.0%;省属企业完成增加值138.73亿元,增长9.7%;市属企业完成增加值17.74亿元,增长19.8%:县属及以下企业完成增加值81.42亿元,增长28.2%。

轻工业加速增长,完成增加值38.41亿元,增长40.0%,增幅快于上年14.9个百分点;重工业平稳发展,完成增加值253.70亿元,增长17.7%,增幅比上年减缓6.1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重为13.1:86.9,轻工业比例上升1.1个百分点。

国有控股企业仍保持主体地位,完成工业增加值210.39亿元,增长16.0%: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2.2%,比重与上年基本持平。

经济效益继续攀升。前11个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2.53,比上年同期提高13.31点;实现利润34.95亿元,增长26.0%;实现利税91.89亿元,增长22.5%。

煤、焦、钢生产平稳,初步统计,全年原煤产量4070万吨,焦炭产量1196.8万吨,成品钢材产量434.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0%5.8%和8.4%。在重工业增速减缓的影响下,电力供应压力有所缓解。全年发电量149.4亿千瓦,比上年下降1.3%。

四、投资增幅趋于平稳,市属投资比重较高

在国家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逐步从高位回落,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38.5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增速比上年回落37.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0.21亿元,增长28.5%。增速回落22.9个百分点。

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增长差距缩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差由上年的41.8个百分点下降为11.0个百分点,有效需求回升的均衡性有所提高。全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特点如下:

工业投资主体地位突出。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6亿元,增长75.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59.55亿元,增长49.4%,其中:工业投资258.80亿元,占到固定资产投资的64.7%,增长50.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39.40亿元,增长1.8%,其中:房地产投资79.44亿元,增长5.4%。

国有投资领先增长。国有投资完成232.39亿元,增长48.5%,非国有投资完成167.82亿元,增长8.4%。国有投资与非国有投资的比例为58.1:41.9,国有投资比例较上年上升7.8个百分点。

市属项目投资仍占有较高的份额。中央项目投资完成23.09亿元,增长32.1%;省属项目投资完成175.06亿元,增长97.6%;市属项日投资完成202.06亿元,下降1.6%。三项投资主体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的份额分别为:5.8%、43.7%、50.5%。

五、财政收入再创新高,金融运行持续平稳

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63.01亿元,比上年增长35.8%:其中:市级财政完成98.79亿元,增长32.8%:县区财政完成64.22亿元,增长40.3%。完成一般预算收入56.95亿元,增长33.6%。一般预算支出执行72.03亿元,增长26.9%。

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带动下,财政收入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第二产业较快增长,企业效益迅速攀升,使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分别比上年增长31,5%和87.1%;第三产业繁荣,消费需求明显回升,使营业税比上年增长18.4%。企业自主发展能力增强、骨干财源的壮大,为财政增收提供了保障。

2005年,货币政策呈现“稳健”基调。截止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539.25亿元,比年初增长15.3%: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69.14亿元,比年初增长9.6%,分别比上年回落8.2和5.3个百分点,存、贷款增长差由上年的8.6个百分点下降为5.7个百分点。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491.48亿元,现金支出4361.41亿元,净回笼货币130.07亿元。

六、消费需求继续扩大,市场流通保持旺盛

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68.04亿元,增长13.0%;县城消费品零售额6.00亿元,增长108.7%;县以下零售额9.99亿元,增长95.8%。

从消费地域看,城市零售额占到全市的95.8%,城市消费主体仍然突出。但是由于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活跃,出现了城乡市场全面走旺的局面。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增幅高于城市零售额,城乡消费差距呈现逐步缩小的趋势。

七、市属外贸出口活跃,利用外资水平提高

受焦炭、金属镁出口量、平均出口价格下降,以及煤炭出口量减少的影响,地区出口出现下滑趋势。2005年,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33.7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出口21.17亿美元,下降19.5%:进口12.55亿美元,增长64.2%,实现贸易顺差8.62亿美元。

在面临出口政策调整,资源性、高能耗产品出口减少的情况下,我市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经过市政府与各出口企业的共同努力,市级外贸出口实现大幅增长,出口额在全地区的比重迅速上升。前11个月,市属企业完成进出口总额5.8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2%。其中:出口3.36亿美元,增长 31.9%;进口2.51亿美元,增长2.4倍。市级出口额占全地区出口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10.5%上升为17.4%。

2005年,全市新批准成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35户,比上年增加8户,实际利用外资16490万美元,增长15.6%

八、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76元,比上年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4402元,增长13.7%,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1.7个百分点,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由上年的100:41上升为100:42,呈现差距缩小趋势。

居民收入增加带动了消费增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806元,比上年增长9.8%。消费多样化趋势明显,恩格尔系数为30.9%,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增长的有:食品支出增长5.5%,衣着支出增长24.1%,医疗保健支出增长35.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3.4%,居住支出增长14.5%,杂项商品与服务支出增长31.5%。下降的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下降0.4%,交通及通信支出下降2.1%。

储蓄仍然保持快速增长。截止200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24.92亿元,比年初增长25.7%。其中:城镇居民储蓄950.39亿元,增长26.6%;农村居民储蓄74.53亿元,增长16.0%。

九、物价指数温和上涨,消费价格总体平稳

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1%,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与上年同期3.9%的上涨幅度相比,涨幅减缓2.8个百分点。物价水平回归平稳,经济形势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呈现了高增长低通涨的稳定运行格局。

从分类价格指数看,呈现“五涨、—平、两降”的趋势。上涨的五类是:食品类上涨3.8%,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9%,居住类上涨2.4%。持平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的两类是:衣着类下降3.8%,交通和通讯类下降3.7%。

物价运行的主要特点是:粮食需求增长逐步趋于平稳,供给能力不断增强,食品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居住类、娱乐教育用品及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价格虽然有所上涨,但与上年相比有所同落。

十、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二级以上天数增多

2005年,我市共出现二级以上天气245天,比上年增加21天。市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139毫克/立方米,下降15.2%;二氧化硫浓度年日均值为0.077毫克/立方米,下降2.5%;二氧化氮浓度年口均值0.020毫克/立方米,下降9.1%。综合污染指数由上年的3.23下降到2.92,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2005年,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为圆满完成“十五”计划写下了最后的一笔,随着“十—五”时期的来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又迎来一个新的、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生产要素加速流动,有利于我市依托资源优势,承接国外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提升竞争力;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有利于我市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太原率先发展的支持力度,必将增强我市的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通过几年的结构调整,我市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自主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市经济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如:经济运行中结构矛盾仍比较突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任务仍很艰巨。

2006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当前经济发展的有利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创新意识,提升发展水平,进一步巩固“十五”成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为进一步加快太原率先发展步伐而继续努力。

与太原市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公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
© Arrange www.ahjjxxzx.com 2010-2020
温馨提示: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