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原因:我党缺乏领导经济建设的经验,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估计不足,急于求成,对于掌握经济规律和科学知识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经验。
(1)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建设历程包括
1、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三个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一五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㈡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存在的问题 :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但长期的快速发展,积累和遗留的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是粗放的,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发展不协调,导致资源严重缺乏。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占72%,依靠科技进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后者占50%―70%。具体来看,其一,在经济效益方面,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经济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失调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缺乏后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
(2) 贫富差距过大。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分析,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0.474,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是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同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也都在扩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调节,就使人们的不公平感增加,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矛盾就突出,这也是上世纪许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以9.8%的速度持续增长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为7.8%,预计2013年约为7.7%,发展速度继续放缓。过去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正进行宏观调控,日趋减缓;内需乏力仍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顽疾。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支撑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国际环境也在改变,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正在消减和逆转。目前,虽然国内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繁荣的背后有太多的泡沫。
(4) 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1年GDP最高的广东省为52 674亿元,约是西部10省GDP的总和,是最低的西藏(606亿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亿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亿元)的5倍。与此同时,中东部地区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5) 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㈢ 中华民族之崛起而伟大复兴之中,我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有哪些辉煌历程
一、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上首颗量子实版验卫权星“墨子”号送上天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二、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
德国法兰克福国际超算大会(ISC)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榜单,由中国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运算速度夺得第一。
三、神州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天宫二号”成功发射升空。神州十一号飞船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并进行一系列的空间实验。
四、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
直径500米,全球最大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简称FAST,也被称为“天眼”,在贵州喀斯特天坑中正式启用。FAST将在未来10年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成为中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的“利器”。
㈣ 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问题
在我看来,中国长期以来在经济层面需要应对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就业压力大,房价高,贫富差距大,三农问题,环境问题。
先不讨论,中国现在实行的是什么社会制度,毫无疑问的是,我们现在正处在每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就是所谓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资本原始积累得目的是为工业化积累资金,因为一个国家要进行工业化,首先要有资金来进行工厂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钱从哪里来?西方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处于这一阶段的时候,采取的重要手段就是开拓海外殖民地进行资源掠夺,发动鸦片战争进行强制贸易这样的方式。受各种因素得限制我们现在是不能采用这种方式了。我们国家现在阶段资本积累主要是通过吸引外资和通过由农业来哺育工业的方式来完成的。这两种措施是我们的经济在过去的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快速的发展,但是却带来了开头所说的那些问题。
首先就吸引外资讲。一个国家或地区若希望有人来投资就必须具有相对于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这是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中国向对于其他地区的优势是廉价的劳动力和极低的环保门槛。这两种优势使中国连续十五年成为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进而在07年拥有高达66%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和世界上最高的外汇储备。但是也是我们付出了很高的发展成本。成本之一是环境污染,现在世界上污染最严重20个城市中的中国占了16个。另外就是基层工人的工资水平一直不高,劳动保障措施一直不完善。现在广东很多地方就因为新劳动法的实施,环保监察力度的加强,只是很多工厂失去了竞争力,纷纷倒闭或迁到内陆省份甚至越南这样的地区去了。当然广东采取这样的措施是因为经济发育程度好的缘故,这样的做法未必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当然如果积极依靠有限外资来发展经济对于庞大的中国来说还是不够。中国采取的另外方式是使农民逐步的离开土地,变成产业工人,同时使剩下的农民进行农业生产,以较低的价格向国家出售农产品,又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工业品,通过这种剪刀差的方式积累工业化所需的资金。这样做的结果也造成了当下农民人均收入只有城市人口三分之一,而且增长很慢。中央现在提出的“建设新农村”“取消农业税”都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大家都能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既然城乡存在差距,就必然有很多农民希望进入城市生活,但是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必须稳步进行。过去是通过户口政策来限制人口的流动,现在是通过房价来进行调节。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现在房价很高还是有很多人买得起房子的。政府正是通过向开发商高价出售土地,进而拉高房价,通过高房价来抑制城市人口的过快增长。现在每个城市有大约30%到70%的财政收入来自于土地出售。另外房地产投资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主要力量。根据渣打银行统计,今年房地产投资已经占到中国今年GDP的45%。从这个45%和前面66%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可以看到,中国经济长期以来正是依靠投资——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①。
但是中国经济能够长期的以这种方式发展下去吗,当我们看一个经济体有没有继续增长的潜力的时候,主要是看生产投入的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有没有继续增加的可能。现在来看中国的土地和劳动投入已经很难再增加,因为国务院从04年起就开始严格控制新增土地审批,劳动力因为计划生育的原因不再增长,能够增长的只有投资。但是我们知道投资有一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向一个经济体的投资,当投资达到一定数额后,获得的收益会随着投资数额的增加而不断减少。中国现在面临的就是这种情况。如果中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依靠投资数额的增加来维持的话,会出现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的情况。
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产业升级,就是由过去只能生产出口那些鞋子袜子,打火机这些低附加值的产品转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创高档品牌这些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逐渐转移。改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毫无疑问,中国要发展这些产业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个人。而能赋予人类创造性智慧的只有文化。
在欧洲历史上,正是因为由康德,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这些哲学家引导的启蒙运动的出现,进而才呼唤出艾萨克·牛顿,詹姆斯·瓦特,亚当·斯密②至今仍让人仰望的巨人和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创新热潮,从而使国家的工业化得以持续。
英国学者罗素上世纪初在对中国进行长期的考察后,写了一本书叫《中国问题》,书中说: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无论中国是变好还是变化,都将对世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只要中国愿意他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但是无论中国还是世界,文化最重要。只要中国的文化问题能解决,无论中国采取什么样的体制他都接受。
文化问题的解决,除了要有好的文化制度外,主要还要依靠社会上少数文化人的努力,除此之外,我想不出其他的办法。
㈤ 论述历史上我国经济区域的变化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
从远古至西晋中国北方经济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的发展水平都远远超过南方,虽然三国时期吴蜀对南方有所开发,但和处在中国经济中心的魏国比起来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因此这一时期经济重心是在北方的。从西晋末开始,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到唐中晚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
到南宋时,中国南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地超过了北方,成为了中国新的经济重心。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呢?原因何在?
1天时:宋朝时候,中国的气候环境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化,原先气温高,降水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的北方开始转冷。再加上中原地区森林长期被砍伐,因此,北方的自然条件开始恶化。
2地利:从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乱至五代,中国的北方地区战乱不断,而南方战乱少。
3人和: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终上所述,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唐中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乱开始,结束于南宋时期。
【详细介绍】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中国开发最早的的地区,人口集中,经济文化发达,成为最早经济中心。但是自安史之乱后,北方因为藩镇割据、契丹崛起和南侵而备受影响,生产遭到破坏,而南方又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开始大量向南迁移,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自此,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一)发展历程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得到重点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南宋至元朝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6.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发展时期
1.从西晋末年“八王之乱”至南朝末年为止的时期。此期,由于北方自东汉末年以来战乱及少数民族内迁,北方经济衰退。而江南相对稳定的环境,使北方人民为逃避战火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大批劳动力,特别是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他们同南方的汉族人民及山越等少数民族人民共同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长江中下游经济迅速发展,福建、广东和广西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到南朝末年,南方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2.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再次经历了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后周世宗时才得到恢复和发展,而南方相对稳定,各国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强自己的实力,都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同时,许多中原人民流迁江南,增加了当地的劳动力。所以,南方社会经济又获得较大的发展。
3.以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为转折点的南宋时期。此期,人民的抗金斗争阻止了金军南进,北方劳动人民的纷纷南迁,使南方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农作技术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水田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形象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地区生产在全国所占的重要地位。此外,棉花的种植推广、棉纺织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进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都是北方所不能企及的,这都说明南方经济已经超过了北方,取得了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至于元朝开通漕运和海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也首先产生于江南地区,进一步说明了这种不可动摇的经济重心地位。
(三)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①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五)经济重心南移的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地理:经济重心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气候影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
江南多以平原丘陵区为主,土层深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蔗、柑橘这些经济作物更是适宜在江南种植。
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
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之间辩证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现象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结合上述原因和联系有关时事理解,在我国当前的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与保护生态平衡是辩证统一的道理,应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不是经济重心西移,而是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重大举措,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㈥ 我国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1979年,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首先开放沿海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1982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
1984年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1986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
1987年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提出
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
1992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993年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 进行分税制改革
1993年 提出金融体制改革目标
1994年 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
1992、1994年 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施行
1995年 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目标
1996年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1997年 “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9年 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 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2001年 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2年 “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
2006年,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㈦ 我国经济改革的历程
文化大革命,浮夸风,经济快速发展,大跃进,经济缓慢发展,经济稳定发展
㈧ 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哪些有益的启示
贸易。强国的发展方向,中国是人口大国在解决温饱问题,人才问题后回,怎样发展贸易才是答问题关键,国家有钱民生医保养老问5题的解决,国民轻装上阵所有企业优胜略汰,试问还用计划生育吗。还用打假吗、只有科技领先,国家以创造财富商机发展方向,通过对内对外的经济政策为辅助大量积聚国家财富才是发展的硬道理,而不是通过买地卖地来提高gdp!
㈨ 建国以来中国的发展历程
从我国建国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的地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即从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段时期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1999年,这个阶段是我国重点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从1999年到现在,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中部地区”等战略措施,这个阶段是我们各地区协调发展的时期。
(9)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家作主的人民热情高涨,各条战线都出现加快发展的势头。但由于对当前形势缺乏理性认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一股在良好愿望驱动下的“大跃进”风潮悄然兴起。
一九五八年五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后,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以高指标、高速度、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泛滥。
人民公社是大跃进运动高潮下的产物,其宗旨是“一大二公”,即将原来的小型合作社合并成为数千甚至上万户的大集体,原合作社和社员的一切财产收归社有,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
统一分配,部分供给。“人民公社化”在当时生产力并不发达的时期,向人们描绘出一个“平等、平均、共产”的乌托邦式理想社会。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建国初期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一次失败实践——与客观规律背道而驰,再善良的愿望也无法带来美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