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策

发布时间:2021-03-04 10:44:30

⑴ 中国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的方式,其实质是依赖什么要素,借助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怎样实现经济增长。
(1)原因:在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国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堪称奇迹。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也为高速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代价。一是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增长以牺牲生态环境质量为代价。据预计,对环境影响消耗了所创造GDP的7%。二是经济增长效益低。据有关专家计算,中国目前GDP总量大约占世界总量的4%,但创造单位GDP所消耗的资源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很多。因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是不需要争论的问题。
(2)意义:从近期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的需要。从长远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子孙后代和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现状: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增长方式转变难如人意。1994年制定“九五”计划时,就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是1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取得根本性转变,“两重两轻”即重速度、重数量、轻质量、轻效益和“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情况依然严峻。这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也付出了环境破坏的代价。目前,煤炭已属超能力开采,仍供不应求。国际原油价格节节攀升,压力很大。今后如果不在增长方式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逐步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资源、环境难以支撑,增长难以为继。
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一定要突破传统狭隘的发展思维方式,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放在“四位一体”(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中去把握,赋予经济增长以新的含义。因为我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仅资源、环境约束相当严重,原来的那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而且推动新型工业与经济现代化、中国在未来新时期所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也要求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还因为我国已经进入WTO的后过渡期,逐步与国际融合到一起,就有一个怎么样提高经济竞争力的问题。加上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崛起,这两个潮流同时涌来,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压力,要提高本国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转变增长方式。
(4)指导思想: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本质就是站在“人”的高度看问题,一切从生活质量出发,让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最根本问题,这一点解决了,也就解决了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的关系问题,也就解决了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20多年改革发展的基础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要通过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把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5)方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举全国之力,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不懈的艰苦努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推进科技进步。一方面,科技进步既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标示了方向,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快体制创新。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关键在于导致增长方式不合理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强化企业管理。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国民素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靠人。

⑵ 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一政治题

1、把高新技术投入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迅速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

2、把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

3、优化产业结构,就是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5、推进城镇化,就是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拓展资料: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指明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向和重点,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如果说以前历次思想解放更多是寻求政策层面的突破,要求体制松绑,那么现在解放思想更多地需要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文化、教育素质,更快地适应科学发展。

思想的解放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需要我们深入地刻苦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传统的不合时宜的思想和观念决裂,特别是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及环境和社会代价的传统思想决裂。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涉及到各个方面的切身利益,如何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需要审慎处理,处理好了社会就稳定,处理不好就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源泉,最终殃及全社会。

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将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当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次新的科学技术革命,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需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同时又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命运,我们难以想象5年之后、10年之后、20年之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第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不仅仅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多的是要解决人与经济、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与文化等一系列各个层面的问题,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要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是什么

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措施: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构筑完善、高效的实现机制。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既有的约束条件来看,我国的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整体技术水平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技术创新只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必须在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全面的结构优化主要包括: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以及泛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推进公共经济与民间经济的结构优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参与经济全球化下互利共赢的国际经济合作,推进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结构优化。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知识经济成为一个不同于工业经济的独立经济形态,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这是当今经济结构诸多变化中最根本性、最基础性的变化,它的发展方式已经完全不同于二元经济的发展方式。这具体表现在:一、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民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并不需要经过较长时期的培训,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产业工人还是农民转向新经济部门都需要经过教育和培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被突出出来,人力资本和教育投资都需要给予重新认识,这正是需要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所在。二、资本的流动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资本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待工业部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流向农业,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着工业化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这就需要资本在两个部门间实施合理的配置。应选择的正确战略是: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的互动。三、市场实现机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工业化的发展依赖于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的扩张,而在三元经济条件下,由于知识经济部门的产品主要是技术和知识,它的应用将主要取决于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需求,这就需要在知识经济部门与传统经济部门之间构建共生共荣的关系。

⑷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政治

以下摘自高一政治课本:
①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内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容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④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⑤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⑸ 试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和对策

现如抄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袭,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在金融危机中苦苦挣扎之时,中国经济仍能以年均近10%的增速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的引擎。我们在为中国经济能高速增长感到高兴的同时,也应认识到一些隐患。那就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能源,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是不会长久的。而且我们生产的好多产品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只是把发达国家设计的产品进行简单的组装而已。国外大型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把工厂建到我国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获取巨额利润。同时造成当地生态

⑹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⑺ 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对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和主要路径

财富是在社会生产与消费的循环流动中增值的,但当今的世界财富流动非常怪异,中国大力发展产业经济赚取的外汇,却要通过购买美国债券的形式借给美国人,然后靠美国人的消费来带动中国产业经济发展。中国产业赚得利润后要通过借给美国人消费来带动自己发展,听起来不可思议,但逻辑成立,现实如此。

美国虽然也有产业经济,但却对中国禁售他最擅长的高技术与军工产品,这更增大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但美国人却一再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以抵赖其巨额债务,中国明知道吃亏,明知道虚妄,明知道不可能持续的经济循环,但直到目前,还依赖它发展,这样的一种中美经贸关系已把中国经济与美国经济牢牢拴在一起,放弃不得、摆脱不得,这样的一种经济循环还让美国人误以为自己很有钱,扩充军备,把从中国借来的钱瞎糟蹋在伊拉克、阿富汗战场上,甚至糟蹋在对中国的国际压制上。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奇怪的经济现象呢?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两种经济循环来实现平衡的,一种是通过家电、房地产、汽车等支柱产业来实现消费与产业经济之间的循环平衡,如今这三大产业都已发展到某种平衡极限,不适宜再继续大幅增长。另一种是投资拉动与产业经济间的经济循环,这种叠加式的经济循环使中国产业经济越发展越庞大,加上中国大量的富余廉价劳动力,把世界的产业经济都吸引到中国,支撑着全世界的消费经济,中国承担了世界经济分工的低端产业部分,不但国际贸易越来越不平衡,还承受着全世界的高能耗与高污染。

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性的原因是:中国人赚了钱,只作生产投资,只为别人提供商品服务,不懂得消费,使中国消费市场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

中国八十年代就提倡高消费、超前消费,鼓励发展第三产业,提倡发展服务业,为什么中国消费市场经济至今没发展起来呢?为什么中国2006年就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但真正意义的文化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呢?

这得从文化说起,由于“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大多数中国人都保留很深的短缺挨饿记忆,对“饿肚子的文化革命”深恶痛绝,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文化总想方设法否定、批判、摆脱原有的“文化意识形态”,自上而下的意识形态调整,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经济”,对文化意识形态越来越陌生,越来越不懂得文化,社会越来越丧失高尚文化信仰,就连小学语文课本都自信地告诉学生“私欲推动了历史进步”,可见这十几年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调整有多么的“翻天覆地”。

这种越来越“唯物”“务实”“功利”的商业社会文化,认为身体需要才是人的最真实需要,最基本的衣食住行实物消费才是“合情合理”的最“真实”消费,对脱离身体需要的高尚思想文化有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本能抵触与鄙视,这种唯物功利主义的文化消费观念,导致中国人只青睐与身体物欲有关的文化消费活动,如异常发达的餐饮业、洗浴业,但这种基于嘴巴、胃口等感官享乐的娱乐文化消费只能让国人支出有限的富余资金。这种唯物主义的物质经济文化导致中国人在现代商业社会,仍象传统封建地主一样,有钱就买地,有钱就做房地产投资,只知道发展物质产业经济,不懂得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创造社会价值的关键作用,不理解为什么高尚文化“消费”本身还能增加社会财富,不懂得文化对社会经济所起的决定性影响,导致中国文化消费经济始终发展不起来。

2. 真正意义的消费经济是文化消费经济

什么是消费经济呢?要解释消费经济,得从人的需要谈起,人的需要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消费经济,就是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要的经济。对应人的物质、精神需要,有两类消费经济,一类是满足身体最基本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消费经济,包括粮食、蔬菜、服装、汽车、房子等等;一类是满足人类精神需要的文化消费经济,这既包括纯精神文化消费,也包括高文化含量的衣、食、住、行消费,后者总是被唯物主义经济学家划到物质经济消费范畴,而忽略其巨大的文化内涵。

全世界95%的财富都集中在5%富人手中,这5%富人的基本衣、食、住、行消费是有限的,但这5%富人的文化消费是无限的。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花5000万美元造的大木房子,并不是为满足其居住需要而建造的,而是应他的个人文化需要建造的,这与中国近代富裕的徽商、晋商所建造的安徽民居、山西民居在本质上是一个道理。其实,大部分的高档衣、食、住、行需求,都是应文化需要形成的,人们购买中高档汽车的第一目的并不是单单为了让身体舒适,而是为了其文化象征(身份)意义。

所以,从经济比重看,精神文化消费在国民消费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人的基本物欲消费。真正意义的高消费是一种高尚高贵的文化消费,简称“高文化消费”,高文化消费让人体会到幸福快乐,高文化消费能提高人的文化层次。高文化消费常常同时包括高尚精神消费与高贵物质消费,精神文化是高文化消费的核心驱动力,但中国某些暴发户所奉行的“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消费,则完全是受自卑的虚荣心驱使的,是完全脱离文化内涵的畸形高贵物质消费,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文化消费。

中国从2001年至今,延续了一个少见的持续经济发展周期,这一经济发展周期主要是由房地产推动的。如果说2001年-2004年的中国房地产经济是以满足基本居住需要为主的消费经济,那么,2005年至今的中国房地产经济则主要是由金融投资拉动的衍生金融经济。其根源是出在中国富人身上,掌握中国80%财富的20%富人,平均文化程度不高,不理解高文化消费的真正价值,在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后,各种感官娱乐也消费腻了,剩余的钱找不到消费目标,就只好到处投机投资,由此造成流动性过剩,股票风险大,一般都用来买房子,山西煤老板整层整栋地买楼,温州人则纯粹是炒房子,越买,房价涨的越快,高级公务员、高级经理人也把积蓄都投在买房上,每家有四五套房子,却空置着,由此把中国房价越炒越高,这种主要靠富人投资堆积起来的房价,与炒上去又抛出,再跌回来的股票不同,因投资而炒上去房价是很难降下来的。真正需要购房消费的普通老百姓,眼看着房价越来越高,只好搜刮祖宗三代的积蓄加贷款来买房。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国际资源材料价格都借着中国房地产上涨而上涨,但银行利率却越来越低,货币贬值更加大了贫富差距。中国各地方政府倒乐观其成,房价越高,地方GDP越高,财政收入越多,都拼命招商引资,拼命拆迁,拆迁费越来越高,房价越来越高,老百姓的财富却越来越少,越来越没钱进行消费,消费经济更难振兴,由此导致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越来越难以持续,中国政府只好通过加大政府投资与促进出口增长来拉动经济,但政府投资收益、效率往往都很低。而靠出口增长又遇到中国产业经济赚得的外汇,要通过借给美国人消费来带动自己发展,这一明明被人剥削,却无法脱身的怪诞经济问题。

所以,要解决中国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关键是要振兴中国文化消费经济,消化国内产业经济所产生的社会剩余经济价值。要振兴中国文化消费经济,关键是如何调动掌握中国80%财富的20%富人,自觉自愿地把他们所掌控的财富用于社会文化消费,把整个中国经济在内部循环带活起来,带动另80%的人共同富裕,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想消费的没钱、有钱的不消费,却盲目投资,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问题。

摘自http://natureamina.blog.163.com/blog/static/1232984732010101652431121/

⑻ 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要做到“一个立足点”“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

第一,把提高质量和效益作为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必须克服重规模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的倾向,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真正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努力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第二,做到“四个着力”。

1、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只有企业充满活力,整个经济才会有勃勃生机。

2、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只有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3、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犹如一个国民经济有机体的躯干和骨架,躯干骨架搭建合理,有机体才坚实有力、健康发展。

4、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只有在竞争中不断形成新优势,才会立于不败之地。“四个着力”指明了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明确了不断增强我国长期发展后劲的路径,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全方位的战略选择。

第三,“五个更多依靠”。

1、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依靠投资或者出口拉动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必须依赖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协同作用,特别是更多依靠和发挥内需,尤其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内需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基础之上。

2、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不断升级和优化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产业发展的方向。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是提升中国经济质量和后劲的必然选择。

3、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我国经济发展由于过度依赖生产要素数量投入,,各项要素的技术含量不高,科技进步和创新的贡献有限。必须改变这种状况,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核心的新的增长动力。

4、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短缺,在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压力巨大,通过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发展成为必然要求。

5、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逐步改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⑼ "十二五"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迫性的理解,并针对性提出若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

及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具有第一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近30年的改革和发展也已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包括经济体制、市场供求格局、经济运行环境和物质基础在内的良好的基础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深刻地理解这一论断,对于深入领会十七大的精神实质,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历史要求具有现实意义。

两种经济发展类型

依据所追求的目标,经济发展可以有不同类型:或是侧重于实现更多经济产出的单纯的经济增长,或是侧重于追求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提高的经济发展。与所追求的目标相适应,经济发展亦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前者主要包括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实现的外延扩张式的粗放型增长和依靠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实现的内涵提高式的集约型增长等两种方式,其核心在于单纯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快的增长速度和总量的扩张;后者则不仅包括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各方面。其实质在于全面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的协调。
显然,在作为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中,蕴涵着两者在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上的一系列差别。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总是沿着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的经济发展、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道路演进的。更重要的是,任何一个社会对其具体发展方式的选择总要受到其本身所处的经济、社会历史阶段的制约。

“四高一多”带来的不均衡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因此一贯呈现出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高污染的典型粗放式增长特征。
以2006年为例,是年我国以占世界总量15﹪的能耗、30﹪钢材消耗、54﹪的水泥消耗的巨大投入和消耗仅产出了占全球产值总量的5.5﹪国内生产总值。而同期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未达到“十一五”限定的年均目标,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未得到根本好转。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降低增长成本,提高和保持经济增长方式的可持续性,早在1987年政府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1995年更在提出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由此,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历史性转变。
然而直到今天,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不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而且又积累了较多值得高度重视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为表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致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的矛盾。
资料表明:2003年以来,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都保持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40﹪,最终消费支出比重则从2001年的59%下降到2006年的50﹪,且投资主要集中在房地产、汽车、 化工和建材等少数产业上,投资的“潮涌现象”十分明显,导致能严重过剩;1994年以来,我国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常年“双盈余”,导致外汇储备规模剧增,已从1994年的516亿美元增至2007年6月底的13326美元。这不仅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和对人民币升值的投机,也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
除非有有力的政策干预,否则上述矛盾的持续和发展将会极大地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并最终导致发展本身的不可持续。更重要的是,在当前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率的表象下,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可能隐藏着较大的,且十分现实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
显然,当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未来发展的因素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已扩大和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因此,只有在宏观上加强对国民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干预,才能实现和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即高质量)又快(即高速度)地发展。因此,及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具有第一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而近30年的改革和发展也已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包括经济体制、市场供求格局、经济运行环境和物质基础在内的良好的基础条件。简言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因此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结构转变与协调发展

根据十七大关于转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针,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是应继续和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经济增长方式本身的可持续性。为此必须处理好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降耗和环保的关系,积极推广和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是应着力加强对国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以提高其自身发展的协调性。为此必须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积极控制固定资本投资,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完善消费政策,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刺激消费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振兴第一产业,全面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实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确保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是应努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性,以确保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为此必须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效益,努力使经济发展更加有助于社会和谐的实现。必须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维护社会公平。必须更加重视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妥善调整社会分配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更加关注和改善民生,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实现以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共享发展为目标的和谐发展。

阅读全文

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