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明朝前期的经济发展情况怎样
明朝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制个汉人王朝。它一度有着繁荣的经济。16、17世纪间,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明代初期推行的海禁政策,使得商业受到一定的压制,但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废除海禁后,海外贸易重新活跃起来,全盛时远洋船舶吨位高达18000吨,占当时世界总量的18%。而最后因为农业衰败引起的农民起义灭亡。
从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开国,到明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明宣宗执政的这段六七十年时间里,随着政局的稳定,被战乱破坏的地方,又重新建立起社会秩序,农业逐渐恢复,户口与垦田逐渐增多,粮食产量增加,政府税收增多,官营民营手工业陆续发展,商业城市增多,东西南北商业流通畅快,海外贸易往来活跃。
从公元1522年,明世宗嘉靖元年,到公元1573年,明神宗执政以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
B. 明朝经济的商业
随着城市交通发达、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手工业的发达,在全国已形成庞大的商业网络。当时的南京、北京是全国最大的商业城市;西安是西北重镇,南北大运河沿岸,出现了清江浦、济宁州、临清州、天津卫、河西务等一大批新兴商业城市;在古老城市之间及周围,陆续出现了一批新兴的中小城市。民间贸易活动定期进行。州县一级的集事,每月有五六个;乡镇每月有二三个;府城则每日一集;有的地方有药王庙会;淮河以北秦晋以东,各方商贾运送物品,入城为市。在当时对外贸易上,分“朝贡贸易”和私商贸易两种。东南沿海的“海商大贾”和“海湖大姓”的海外走私也很活跃;“漳闽之人,与番舶夷商贸贩方物,往来络绎于海上”。
明初期奉行“重本抑末”政策。朱元璋曾言:“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 ”甚至还规定禁止商贾之家穿绸纱。隆庆三年(1569年),大学士高拱上疏《议处商人钱法以苏京邑民困疏》,反映商人的愁苦和商业的窘困,并奏请隆庆皇帝采取措施,革除宿弊。之后张居正提出农商荣枯相因,进一步肯定商业的作用 。明代中后期商人地位有所提高,部分士大夫认为经商有成,在价值上也等同于读书有得,“亦贾亦儒”“弃儒就贾”的现象也开始出现。此外,商业用的书也开始出现。商人为实用目的而编写此类书籍,内容介绍贸易路径沿途的交通、习俗及商品行情等。此类书籍现存最早者为《一统路程图记》。此外,由于商业的发达,各地纷纷开始大量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商品,运销他处,使得区域分工日益明显 。
随着明太祖洪武年间发行的“大明宝钞”纸币的流通失败,整个货币体系转向为以银本位为主。16世纪中叶之后日本和拉丁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也进一步促进中晚明经济的发展,当时明国占有世界白银需求量十二成左右。明代经济的另一个特色是城镇经济的繁荣,运河沿线由于往来商船不断,周边城市如济宁、淮安、扬州等都非常发达。东南地区由于商品经济繁荣,成为全国的经济集散地。由于商品经济的繁荣,明代形成按籍贯区分的商人集团,称为“商帮”,如徽州商帮、晋陕商帮、广东商帮、福建商帮、苏州洞庭商帮、江西商帮等。这些商帮以“会馆”为联系场所,互相支持,越做越大 。
明嘉靖、万历间,各地出卖丝绸、酒肉、蔬果、烟草、农作物、瓷器等商品不计其数,大量外销赚取外汇所得;外国的不少东西在中国城市都有卖,如欧洲的西洋钟、美洲的烟草 。当时商业大都会以江南的商业城市最多,有南京、仪征、扬州、瓜洲、苏州、松江、杭州与嘉兴等,华中其他商业城市尚有南昌、淮安、芜湖与景德镇等,西南内陆有成都,华北有北京、济宁与临清等,而华南则有福州与广州等 。
C. 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在商业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在商业上的主要表现:
①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③出现南京、北京等许多商贸城市;
④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D. 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有什么
1、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
①大量农副产品投入市场 ;
②江南地区兴起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③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④农村中自由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现象逐步众多。
2、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增长的原因
①生产力: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提高;
②生产关系:赋税制度的改革;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③政治:政治统一,社会稳定,统治者鼓励生产;
④民众的辛勤劳作。
E. 明朝经济发展时商业
明代商业的发展,明显是南北不平衡的。 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商业资本也十分内活跃,在全国出现了更多的商容人,他们在 各地设立会馆,组织各种商帮。 其中最多的是徽商,其次是江右商、晋商,再次是粤商、 闽商、关陕商、吴越商。 他们之中大部分都是中小商人,但也有拥资数万、数十万甚至百万的大商人,这些商人贩卖各种农产品及手工业产品。
F. 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详细的,只要明朝,不要宋元或清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纺织,瓷器,印刷等轻工业,在世界都享有盛誉。 明朝以较短的时间完成了宋朝手工业从官营到私营的演变,而且变化得更为彻底。迄至明朝后期,除了盐业等少数几个行业还在实行以商人为主体的盐引制外,一些手工业都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手工业。 晚明时中国民间私营经济力量远比同期西方强大,当英国商人手工场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巨富时,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郑芝龙海上贸易集团的经济实力达到每年收入数千万两白银,当时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根本无法与之相抗衡。 在商业都市的发展规模、人口城市化状况和市场化程度方面:16世纪的欧洲城市规模较小,1519年至1558年时期,拥有2万至3万人口即可称为“大城市”。从城市规模和人口比例看,晚明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反倒稍高一些。据伊懋可的数据,中国城市人口在明朝末年占到总人口的6%至7.5%。据曹树基的估计,1630年时中国城市化率已达到8%。
明代中后期,农产品呈现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商业化趋势。江南广东一大片原来产粮区由于大半甚至八九成都用来生产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而成为粮食进口区,其它一些地方则靠供给粮食成为商品粮食出口区。 长江三角洲一带是当时桑、棉经济作物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步,常思患粮食不足……区域内调剂甚繁。但整个区域仍有不足,须由湖北,江西,安徽运入,所谓“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栗”。 一般粮食作物的种植,主要有稻、麦、粟、梁、黍、菽等多种谷类;某些本来可以自给的区域,由于手工业的发展,非农业人口的剧增,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使本地生产粮食不能满足需求,因而每年需从外地输入大量粮食。 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亦逐渐形成,并在一定地区和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人口转为工商业者的数量急增。
G. 明朝时期商业发展特点
明朝前期:明初统治者在元末农民战争猛烈扫荡旧生产关系落后环节的基础上,实施了奖励垦荒、轻徭薄赋、鼓励种植经济作物、提高手工工匠身份等经济政策的调整改革,使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发展。当时,明太祖告诫各地官吏:“天下初定,百姓财力困乏,好比小鸟不可拔羽,新树不可摇根。”为此,他多次下令减免赋税,兴修水利,鼓励生产,与民休息。朱元璋特别强调奖励垦荒和移民屯田。到明太祖后期,土地大量开垦,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而永乐年间政局稳定、国力强大,成为中国历史又一鼎盛皇朝。
明中后期: 15 世纪 40 年代至 17 世纪 20 年代,即明英宗正统年间至明神宗万历末年。总的形势是,大明帝国繁荣强大的时代已告结束。政治上官方势力抬头;法制日益松驰,官员更加腐化。财富争夺日益激烈化。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经济恢复发展,封建贵族地主疯狂兼并地土地,“皇庄”遍畿内;王府庄田、勋戚庄田、中官庄田、大量扩张,遍布各地,都是权力的变生物。大批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不断激起暴动抗争。小农经济遭受破坏,也使政府财政陷于困境。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军备败坏,导致政治危机不断加深。加上北方鞑靼、瓦刺崛兴,屡屡破关南下劫掠,东南沿海倭寇不断登陆骚扰,明皇朝内外交困,国力渐衰。
后半期,(嘉靖到万历)万历初年的张居正改革使明中朝的社会危机得以缓解,一条鞭法的实施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张居正为了抑制兼并,均平赋役,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下令清丈土地的基础上,进行赋役改革,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的具体内容是:(1)把明初以来分别征收的田赋和力役合并到一起,如里甲、均徭及杂役等总编为一条,并入田赋一起征收。这样,一条鞭法所征课额中,既包括田赋和各种杂税,也包括各种力役。
H. 明朝经济发展的表现,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上做答
明朝经济在衣食住行上,明代的茶文化与酒文化也十分发达,民间盛行饮酒之风,酒令进入成熟的阶段。各种新式茶色纷纷出现,紫砂壶也开始流行。酒楼茶馆成为城市居民的重要休闲场所。明代的手工业突飞猛进,家俱的样式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农业方面,农产品主要不是自己食用,而是更多的流向市场。大量粮食、丝棉及制品涌入市场。
在明朝,一些日常用品制作得相当奢华,不但是质地,做工也颇为考究。永乐时期——永乐瓷器,压手杯是著名品种。“白如凝脂,素犹积雪”“殷红灼烁,宝光耀目”。
还有宣德的青花瓷器,达到登峰造极境界,以至于清三代纷纷仿制。
I. 明代工商业发展的概况
16世纪的中华王朝在走向封建专制统治顶点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经济水平提升到内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欧容洲各国拉开全球扩张的序幕之前,明王朝却悄悄地将传统的自然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正是由于明代中后期这些经济发展趋势的出现,也使得这段时期成了国内外学者普遍关注的时间段,而自建国以来长达几十年的关于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论战也将这段时期内的中国经济的发展画上了问号,商业扩张、分工扩大、农产品商业化、市镇增加等等,这些新气象所标志的中国经济的新发展动力何在、性质如何、又为何没有带动中国经济的起飞,这三个问题便是整个16、17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
在明代经济发展的诸多新气象中,工商业的发展是最为突出的一点,工场手工业模式的出现,流通流域的扩张,商业市镇的增加,这些都是明代整个社会变迁的缩影。对于明代工商业发展的原因,我选取了人口、市场和政策倾向三个方面来分析,或许其中的成因很复杂,但人口、市场和政策倾向不仅仅与工商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而且还可以通过这三个方面折射出整个明
J. 明清商业发展的四大现象
明清商业发展来新特点:
1、商业自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