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中国经济新常态如何发展的影响

中国经济新常态如何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3-05 13:37:52

1.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变化

经济新常态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积极变化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如何看待新常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怎样的挑战?又将迎来哪些机遇?要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就必须将我国经济发展目前所处的新阶段及其所表现出的新特征、需要的新改革等结合起来系统理解。当前的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进入了可控、相对平衡的运行区间。在外需疲软、内需回落、房地产调整及深层次结构变动的力量综合作用下,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剧。然而,“新常态”并不是只有困难、挑战和风险,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孕育着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拥抱新经济体系的宏大发展机遇。第一,大改革与大调整的机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暴露了世界经济面临巨大的结构性问题,同时也宣告了镶嵌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中国传统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高投资带来的高能耗与高污染、收入分配差距带来的社会经济冲突以及过度管制带来的创新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和民族复兴的绊脚石。人民深深认识到,大改革和大调整是重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基石的唯一选择。这种“大改革”与“大调整”共识的形成是“新常态”带给中国经济下一轮发展的最大礼物,在世界性结构改革的大浪潮中给予了中国良好的机遇期。第二,大消费、大市场与构建“大国经济效应”的机遇。中国在GDP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时,其市场份额和消费规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国需求成为世界需求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大国经济效应”开始全面显现。一是在市场上出现全面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生产效率的提升有效对冲着各种成本的上升,使中国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并没有下降;二是消费开始上台阶,中国消费规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长,中国开始从“世界工厂”转向“世界市场”。三是中国的“世界工厂”开始与中国的“世界市场”相对接,在内外贸一体化的作用下使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和抵抗世界经济波动的能力大幅度上扬。第三,“大纵深”与构建多元增长极的机遇。虽然到2014年年底,中国各类产业结构的指标已经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向后工业化阶段转化,工业化红利开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纵深的厚度和宽度,即“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区”虽然开始全面转向服务业驱动,但广大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化依然处于高速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不仅为东部产业升级提供有效的腾挪空间,也为中西部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中国产业的梯度大转移不仅大大延缓了中国工业化红利消退的速度,同时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增长极使中国空间布局更加科学。第四,“大人才”与构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机遇。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和老龄社会的逼近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人口红利开始消退。但必须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难”和“用工贵”问题主要凸显在农民工领域。中国的就业格局是“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相并存。每年700多万大学生毕业压力已经使大学生就业起薪与农民工平均工资开始拉平。而这恰恰是中国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这说明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经为中国产业升级准备了大量高素质、低成本的产业后备大军。以大学生和人力资源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开始替代以农民工和低端劳动力为核心的传统人口红利。第五,“大创新”与构建技术红利的机遇。仔细梳理中国技术创新发展的各类指标,我们会发现,在粗放式发展模式走到尽头的同时,中国创新发展模式已经崭露头角:一是专利申请大幅度提升,于2013年达到257.7万,增速为15.9%,占世界总数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经费支出突破低水平阀值,于2014年达到GDP的2.09%,增速达12.4%,进入高速度、中等强度阶段;三是技术市场活跃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7469亿元,增速达到16%;四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长,总额达到660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0%;五是国外发表的科技论文在2013年已接近30万篇,迈入世界科技论文大国的行列;六是中国拥有世界最庞大的科学技术研究人员。上述这些参数说明,只要进一步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和鼓励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中国技术创新红利必将逐步实现。“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新”转型,从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向知识密集产业过渡。第六,“大升级”与构建升级版中国经济的机遇。在市场、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全面升级的势头: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时,消费开始出现大幅度升级,开始从过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为主体的工业化消费转向以高端制成品和服务消费为主的后工业化消费;二是产业在需求拉动下,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升级版经济的雏形开始显现。第七,“大开放”与中国经济全球布局的机遇。中国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以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给予中国前所未有的进行大开放和全球布局的机遇。一是中国开始从“商品输出时代”转向更为高级的“资本输出时代”,海外并购突飞猛进,其平均增速超过30%,对外投资总量2014年已突破1000亿美元;二是以区域性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全面强化中国开放的板块效应;三是以“一带一路”为核心中国空间战略与开放战略全面对接,并通过互联互通打造中国新的国际合作格局;四是以金砖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的构建,打破欧美一统国际金融的格局。这些拓展有效扩张了中国资源配置的空间以及盈利模式,必将把中国发展带入新阶段。当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机遇,将各种战略机遇转化为真正的增长和发展,这不仅需要我们有效解决“新常态”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同时还需要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合下一轮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

2. 为什么说中国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应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不管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国应该敞开大门,以适应这一趋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自己的优势,它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对于影响现在,如果你可以看看这篇文章:

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

为代价带来经济利益的国家,但也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一口价,照片:不稳定的全球经济将成为常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强。在这种环境下,国际经济波动和危机感染已成为频繁和必然的事情。第二

代价:国民经济的主权独立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跨国公司往往是主要负责大规模货币投机,有逐渐增加的一体化程度,各成员国的经济主权下降的独立性。三

代价:贫富全球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竞争,创造效益,也使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应积极参与生产和消费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

具体表现。生产全球化的公司,但只找到的资源在世界上的国家,消费者的全球化,是指不仅是消费者,但买的东西在世界上的国内市场。从事全球生产和贸易,它必然有一个统一的全球性规则,WTO是一个多边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双边和多边比至少有一个比较权威的仲裁机构来解决反倾销和贸易争端更好。

人们通常只看到入世将使中国的出口所带来的好处,但中国的营业利润也反映了进口,使消费者能够买到更优质的东西,更多的更少的钱购买一些商品,消费者应是收入的衡量指标是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更重要的是,贸易和投资,但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外部效应,使中国极大地提高了服务和态度,这就是所谓的经济技术溢出,这是从技术转移不同,不缴纳所得税的质量。平台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做四件事情

首先,要搞活市场经济,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要开拓市场。只有开放的市场,要想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但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是不完全开放立即无条件,而是要条件,分步实施,在企业自身发展的开放水平适应形势,从而产生互利互惠的贸易利益。

第三,我们必须遵守国际贸易规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中国必须遵守规则,并参与制定规则。

第四,要发展资本市场。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让雄心勃勃的企业家,必须发展其资本市场。然而,尽管中国有很高的储蓄率,但只有流量的一小部分进入私营部门,高科技公司的流入,甚至更少的储蓄。平台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正确处理好三个组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是开放和参与全球化的关系。我们必须按国际工作的一般规律,不能总把希望寄托在国家措施的保护,尽快参与到贸易全球化,迫使我们要积极的公司制改革,所以唯一的办法真正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二是缩小差距缩小国内和地区的国际关系之间的差距。登录到到网三是要扩大内需,增加出口的关系。中国是一个大国,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扩大内需为根本,但我们不能忽视的外国贸易的重要性。新情况,新问题
中国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你应该考虑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发展活动和国际多边经济规则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多边经济组织,加强多边和双边的经贸合作,并在发展中发挥积极的,稳定的和建设性的作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的参与,促进并按照平等,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认识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要注意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良好的经济全球化的利益。

创新和科技的进步,基础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和教育战略,运用现代科技,科学技术,贸易的原则,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中国对外经贸的国际竞争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只有加快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先进的技术和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以继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中国的跨越式发展技术。

只有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造,以继续为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的生产效率中国的关系。

3. 怎样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内现为经济增长容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4. 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新常态”的显著特点是已经跨过了粗放经营、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了一个不创新、不深化改革就难以持续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之所以30年保持两位数的快速发展,是因为存在着快速发展的条件。这些条件是:
第一,10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经济面临着崩溃的边缘,即“穷”,“穷”的另一方面就是产业空间很大,从事什么产业都是新的,都可以发展经济。加之基数小,很容易快速发展。
第二,长期的封闭使我们不能完全了解外边的世界,特别是不能清楚地了解上世纪70年代世界上其他国家快速的经济发展,亚洲四小龙就是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知道了我们是后发展中国家,可以发挥后发优势,承接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跟在人家后边亦步亦趋地做就是最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
第三,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诞生了信息产业和网络经济。这样的态势使世界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兴奋点,并因此使产业结构上升到了更高层次。由于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使我们大批量地承接外来产业转移,实行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四,改革开放之初,我们的资源、环境压力不大,劳动力“红利”相当充分。
第五,改革开放从制度层面解放了生产力,激发了人们创业的热情。
基于上述发展之初的条件,我们形成了明显粗放的速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这一发展方式的特点是:一是粗放经营,铺摊子,上项目,靠投资;二是拼资源,拼环境,拼劳动力便宜,走低价格路线;三是招商引资,模仿,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四是过度依靠外需;五是靠行政力量推动,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的GDP竞赛;六是GDP崇拜,速度第一,而不是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在这六个特征中,核心是GDP崇拜和行政力量推动。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使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了世界第二,但付出的明显代价和潜在代价都是难以估量的。此外,必须指出,低价格路线是低层次的竞争路线,是与更穷的国家竞争而不是与更富的国家竞争。
二、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
现在,中国经济的规模已经做大,我们面临着做强的新的历史任务,既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人们所讲的“新常态”。
“新常态”的显著特点是经济增长速度的自然放缓。这是基于以下的分析:
第一,真正的经济增长是由创新推动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大约从1783年到1842年是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这是第一个长波;第二个长波是从1842年到1897年,是所谓的蒸汽机和钢铁时代;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是电气、化学和汽车对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时代。西蒙·库兹涅茨在其《长期运动》中也做了类似分析。他们的分析揭示了经济何以发展,即一个革命性发明和发现被用于工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就成为新阶段经济增长的引擎。然而就当前情况来看,世界经济还没有出现可以担当引擎的新的经济增长兴奋点。
第二,经济增长速度是有一定规律的,即“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制度环境下,不受紧缩政策或扩张政策等外来因素的干扰,本身固有的、自然而然的增长率。这样的增长率和既定的条件是协调的,是既定条件下的一种均衡。“自然增长率”是阶段性的,是历史的。据此,随着快速发展的条件成为过去时,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增长速率,一个中速的增长速度。
第三,“新常态”面临的任务是为已经起飞的经济持续加油,使整个经济在做强的过程中展翅高飞。“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是货真价实的创新,是扎实有效的结构调整。

5. 经济新常态对我国经济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新常态定位我国经济发展大逻辑

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飞速前进,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但确实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再追求高速度、依赖强刺激,显然不合时宜,还会耽误未来发展机遇。

“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
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得出
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明确判断。

经济新常态的具体特征是什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权威阐释: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到新常态,就不会因为当前经济增速回落、风险抬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而惊慌失措乃至丧失信心,从而能够积极调整心态、采取措施,逐步适应新常态。然而,仅仅适应新常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领新常态。

“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突出战略性。新常态是个动态过程,我们不仅要认识、适应,而且最终要引领。也就是说,要在注意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夯实中长期发展基础、增添未来发展新动力。”王军认为。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在采取措施稳增长、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挖掘新的潜力,增添新的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二是创新要实,三是政策要宽。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后提出八个“更加注重”中,有三个更加注重与创新驱动有关,分别是: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在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逐步消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创新驱动能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断动力。

放眼环球,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再工业化,欧洲正在大力推进“工业4.0”,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中国如果再走过去发展的老路,不仅无法走出产能严重过剩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但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
“新常态,意味着我们要与旧有发展模式告别,要求我们要加快打造新的驱动力量。以创新驱动推动结构调整,才能引领新常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6. 说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及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常态之抄“新袭”,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
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7.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新常态特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总结:
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阅读全文

与中国经济新常态如何发展的影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