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

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1-03-05 20:31:19

『壹』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如何

问题问得不a清楚,是求证?还是有疑问? 个o人g理解,经济全球化8与h区y域集团化7并不p对立的,而是相同性质的,区r域集团化3是全球一f体化7的现阶段的表现形式。 因为3现阶段,世界各地发展水5平存在差异,发展极不r平衡,象欧洲与q非洲,相差悬殊,因而只可能实现地区g一e体化2,将来生产力h发展,各地水4平日6趋均衡,才y可以8发展到全球一o体化4。 因此,区x域集团化5与m全球化5并不t矛盾。 ax▄f洙Ⅺn蓿たsΝiaqp厂hィ

『贰』 什么叫社会发展趋势

1、经济全球化趋势

自欧州工业革命后,欧州诸国(特别是英国)开始了产品的全球输出,尔后是资本输出。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欧州、美国、日本成为了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这些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经济深深地影响着世界上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发达国家的资源、低端产品流往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高端产品和资本流向不发达国家。国家的地理界限不再是经济的樊笼,经济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十分普遍,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超过30%,还在逐年提高,经济全球化趋势十分明显。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是发达国家率先工业化,率先完成资本积累,并在科学技术方面普遍领先不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高端产品和过剩资本需要寻找出路寻找市场,而不发达国家恰好相反,缺少技术,缺少资本,需要发达国家的高科技产品和资本来发展本国的经济,互相需要对方,这是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原因。经济全球化的马达却是资本,正是资本的逐利的本性,促使过剩资本向可能获利的地方流动,然后再回流。一般情况是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流动,但也有特殊现象,比如资本向发达的美国流动,这是资本内在的逐利性所决定的。

经济全球化趋势有可能影响到某些国家某些地区的民族经济的发展,并遇到抵制,但这都是局部现象,非主流现象,总的说来,经济的全球化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利大于弊,它能促使不发过国家向发达国家看齐,经济全球化可能会使富国更富穷国更穷,这种富与穷应该相对的,本质上不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以后,逐步地侪身于发达国家行列,

2、西化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主要发源于西方。西方在工业革命后,在哲学、经济学、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所有领域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西方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领先的同时,在政治制度方面也臻于完善。欧州的议会民主制度最终在美国以三权分立形式得以完善。

由此,西方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化艺术随西方经济和西方现代科学技术一同向世界传播开来,形成了西化的趋势。

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世界各国逐渐西化也是不争的事实,西方在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方面对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下,必然冲击着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遇到一些抵制和阻碍是正常的,但这种抵制似乎在逐渐减弱。当然,西方的一切并不是尽善尽美的,非西方的一切也不是一无是处,其中也有先进的地方值得西方学习。

3、世界文化融合趋势

在当今政治、经济、文化以西化为主的趋势下,必然冲击着非西化国家的民族经济、政治、宗教信仰、文化等,也必然会遇到非西化国家的抵制,其中信伊斯兰教的国家尤甚。当然,西方的一切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强迫别的国家的人民接受,非西方国家的一切也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值得西方国家学习的地方,所以,世界文化应该是呈逐步融合的趋势,互相影响、互相渗透,逐步走向融合。在当今互联网信息共享时代,世界文化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任何国家的任何闭关自守的举措都是徒劳的。

『叁』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面对当前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有看好的,也有唱衰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我们要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促进经济增长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经济运行也面临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多方面挑战。针对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既要把物价涨幅降下来,又不使经济增速出现大的波动,并利用有利时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巩固经济发展的好势头。

经济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
当前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物价涨幅总体可控,结构调整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
第一,经济增长总体平稳。上半年经济增速虽比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平稳较快增长区间。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增强,民间投资保持较高增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位回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既有全球经济减速的影响,也是我国主动调控和市场需求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
第二,物价涨幅总体可控。虽然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但物价涨幅趋于收敛,价格上涨势头得到初步控制。
第三,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从需求结构看,在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从生产结构看,农业生产投入增加,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现代物流、软件、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从收入结构看,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财政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医疗卫生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
总体上看,未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控制物价上涨势头的有利条件较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因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而改变,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强劲。受水利等基础设施和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投资增长、产业转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因素的拉动,投资增速依然会保持在高位;最终消费在就业状况改善、工资持续上升、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将保持较快增速;出口增速受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会有所回落,但仍将回归正常水平,全年经济增长速度仍将高于9%。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社会总需求增速放缓,加之粮食和主要工业品供应较为充裕,翘尾因素逐步减弱,以及稳定物价措施逐步落实到位,今后几个月物价涨幅将有所回落。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保持我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高速增长的难度在加大
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但面临的矛盾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物价高位运行、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压力增大等方面。
第一,物价高位运行。由于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食品、居住类价格同比涨幅仍处高位,劳动工资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将长期存在,今后一个时期抑制物价上涨的任务仍很艰巨。
第二,经济增速放缓。从投资需求看,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幅明显回落。从最终消费看,受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降温的影响,加之部分刺激消费的政策到期退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将有所减弱。从外部需求看,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与出口企业生产、资金、汇率成本提高等因素叠加,使得出口增速呈现放缓态势。
第三,结构调整压力增大。从需求结构看,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低于投资的贡献率。从生产结构看,部分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长较快,局部地区电力供需偏紧,节能减排任务十分严峻。从收入结构来看,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长仍明显高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结构失衡使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总量平衡和结构矛盾交互叠加,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与此同时,受融资成本、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上涨、汇率上升等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大,经济效益下降。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房屋竣工量增速下降,但大部分城市房价依然处于高位,买卖双方博弈使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充分考虑国内外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增强政策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肆』 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

(一)从经济发展看。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整个中国大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同时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仅经济总量需要继续增长,更艰巨的任务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
(二)从经济体制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各个领域的改革在继续推进。同时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何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改革,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从人民生活看。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继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使贫困人口免除了饥寒之苦。同时要看到,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村除列入低保的2000多万贫困人口外,还有几千万人处于低水平温饱状态,列入城市低保范围的贫困人口也有2000多万人。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各方面还有不少困难。保证全体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也取决于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四)从发展的协调性看。由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由于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抑制。同时要看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五)从民主政治建设看。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要看到,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六)从文化建设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要看到,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样的历史任务是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全过程的。
(七)从社会建设和管理看。在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就业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同时要看到,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
(八)从对外开放看。我国已经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要看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同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也随之增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述情况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实进入了新的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多亿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21世纪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发展的诸多阶段性特征,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特征。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发展和改革,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
上述情况也说明,从大的发展阶段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这个大的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首先是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然要经历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仍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总体判断,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经济上包括双重的任务:既要推进常规的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现在,我国产业结构落后,增长方式粗放,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还是初步的,在工业生产、流通和其他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仍然有大量的落后设备在使用着。科学技术水平、国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第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虽然国家在促进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但是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从抑制差距扩大到逐步缩小差距,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会长期存在。
第三,城乡二元经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2020年可望达到60%左右,届时将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仍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据预测,2030年世界城市化率将超过60%。
第四,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升至世界第四,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000美元,仍居世界后列,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总量大表明国家有比较大的经济实力,人均少表明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生产力的落后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限度。
生产力的落后状况,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伟大的创举,但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实践还是很初步的,还需要继续在探索中前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继续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且愈往前发展愈要注意解决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建立之后,仍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逐步找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要求的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并且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七大之所以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之所以在阐述重大问题时再三强调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这是因为,认清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正确提出和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是推进改革和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和发展目标,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制度和体制进行了带有根本性的改革,对发展目标和步骤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保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既然我国社会主义之所以叫做初级阶段,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不发达,因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那么,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也是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30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了这种“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如果不注重这种“统一”,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外的方面,就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任重而道远。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但前头的路更长。在发展和改革取得历史性进展的条件下,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今天,叫好之声不绝于耳,但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前途的漫长和任务的艰巨,居安思危,克服盲目乐观情绪,戒骄戒躁,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这也是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深刻用意。

人类社会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关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划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之一。恩格斯说得好:“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位置。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由量变积累引起部分的质变,在新的基础上再由新的量变积累引起新的部分质变的过程,这也就是社会主义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不清醒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就不可能从全局上和总体上把握中国实际,就会看不清大的方向;看不到发展的具体的阶段性变化,就有可能使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局性和总体性判断流于空泛,大的发展方略也难以贯彻落实。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关于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关于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都是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发展阶段性划分的典范。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方针政策,这些都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所作出的正确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丰富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从而也就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据这种正确认识所制定的方略,必将引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走向新的胜利

『伍』 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1、我国社会转型依然为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虽说中国经济出现增速下行等新情况,国际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中国社会转型有一条明显的特征,就是结构性的变化。

中国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只有58.5%,中国的城镇化率要达到75%-80%的时候,经济增长才可能进入一个缓慢增长的时期,所以目前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我们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能够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而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已经定型,他们已经没有这一增长空间。

2、我国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成为第二次人口红利

中国原来最大的一个比较优势就是劳动力价格低廉,低成本的劳动力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是由于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劳动力的平均工资还在继续上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李培林研究员在中国社科院“与改革开放同行”系列智库论坛第九场上发言。肖斌摄

3、人口老龄化是挑战也是机遇

从1990年到2030年的这40年里,人口年龄分布从1990年的标准金字塔型到2020年将开始出现倒转,到2030年倒金字塔的趋势将更加明显。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未富先老”,怎么才能把巨大的挑战化为优势。

未来将通过延长退休年龄,让老年人发挥余热,发展老年人的养老、旅游、休闲产业,形成一个新的消费层次。中国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和其他国家有所不同,他们的消费能力不但没有萎缩,还有扩展的态势,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4、建设橄榄型社会、促进大众消费的任重道远

2017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在这种情况下要进一步减少贫困人口,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进一步拉动国内消费。目前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与其他国家差距仍然较大,建设橄榄型社会任重道远。

5、2020年后在新的贫困标准下开始反贫困新征程

我们应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贫困人口治理体系,推动扶贫开发由主要解决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转变,由主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向统筹解决城乡贫困问题转变。

『陆』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如何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立足点,也是理解十七大报告精神的一把钥匙。


我国21世纪初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从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转到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首先是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如果说,几年前这种阶段性变化表现还不是十分清晰,那么,经过几年来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普遍地感受到,我国确实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显示出来的阶段性特征,可以概括为8个方面:

(一)从经济发展看。在改革开放推动下,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和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来,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国家财政收入显著增加,整个中国大地一派蓬勃发展景象。同时要看到,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粗放型增长付出了过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仅经济总量需要继续增长,更艰巨的任务是提高科技水平和经济增长质量。

(二)从经济体制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各个领域的改革在继续推进。同时要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如何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改革,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仍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从人民生活看。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反贫困取得全世界最突出的进展。城乡恩格尔系数的持续降低标志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衣、食、住、行、用水平继续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初步建立使贫困人口免除了饥寒之苦。同时要看到,目前所达到的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且平均数往往掩盖着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村除列入低保的2000多万贫困人口外,还有几千万人处于低水平温饱状态,列入城市低保范围的贫困人口也有2000多万人。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各方面还有不少困难。保证全体人民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不仅取决于经济增长,也取决于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经济和社会政策。

(四)从发展的协调性看。由于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农业税、牧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由于相继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支持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抑制。同时要看到,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仍很明显,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和自然禀赋不同决定了地区差距将会长期存在,发展不平衡仍然是突出矛盾。

(五)从民主政治建设看。随着整个改革进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政治体制总体上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同时要看到,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不少亟待完善和发展的环节,这些不完善的方面是和扩大人民民主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的,需要通过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以解决。

(六)从文化建设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要看到,文化建设总体水平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适应,和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适应,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样的历史任务是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全过程的。

(七)从社会建设和管理看。在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推动下,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就业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社会事业取得显著成就。同时要看到,社会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民生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面临许多新课题。

(八)从对外开放看。我国已经从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要看到,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同国际社会联系日益紧密,风险也随之增加。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对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上述情况说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实进入了新的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十多亿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从21世纪开始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发展的诸多阶段性特征,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特征。在新的形势下推进发展和改革,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

上述情况也说明,从大的发展阶段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这个大的发展战略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根本上说,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深刻认识这一点,对于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所做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中国实际出发,首先是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简要地说,就是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我国是在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然要经历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从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至少100年时间,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仍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总体判断,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在经济上包括双重的任务:既要推进常规的工业化,又要迎头赶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潮流。现在,我国产业结构落后,增长方式粗放,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还是初步的,在工业生产、流通和其他社会经济生活的诸多方面仍然有大量的落后设备在使用着。科学技术水平、国民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第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虽然国家在促进协调发展方面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但是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从抑制差距扩大到逐步缩小差距,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还会长期存在。

第三,城乡二元经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2006年城镇化率达到43.9%。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2020年可望达到60%左右,届时将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仍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目前世界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发达国家一般都在80%以上。据预测,2030年世界城市化率将超过60%。

第四,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升至世界第四,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000美元,仍居世界后列,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总量大表明国家有比较大的经济实力,人均少表明还是一个比较穷的国家。生产力的落后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的限度。

生产力的落后状况,也从根本上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伟大的创举,但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实践还是很初步的,还需要继续在探索中前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需要继续消除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而且愈往前发展愈要注意解决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和问题。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建立之后,仍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加强制度建设,逐步找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适应经济基础变化要求的上层建筑的具体形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重申和强调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并且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的十七大之所以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之所以在阐述重大问题时再三强调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这是因为,认清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正确提出和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是推进改革和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包括一些制度安排和发展目标,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纠正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制度和体制进行了带有根本性的改革,对发展目标和步骤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同时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保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在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对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

首先和最重要的,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既然我国社会主义之所以叫做初级阶段,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不发达,因而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那么,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也是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以,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30年来的实践反复证明了这种“统一”的极端重要性,如果不注重这种“统一”,只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外的方面,就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继续奋斗十几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继续奋斗几十年,任重而道远。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则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但前头的路更长。在发展和改革取得历史性进展的条件下,在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今天,叫好之声不绝于耳,但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前途的漫长和任务的艰巨,居安思危,克服盲目乐观情绪,戒骄戒躁,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这也是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深刻用意。



人类社会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关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划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之一。恩格斯说得好:“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位置。

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发展进程中必然还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不同时期会显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是由量变积累引起部分的质变,在新的基础上再由新的量变积累引起新的部分质变的过程,这也就是社会主义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不清醒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就不可能从全局上和总体上把握中国实际,就会看不清大的方向;看不到发展的具体的阶段性变化,就有可能使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局性和总体性判断流于空泛,大的发展方略也难以贯彻落实。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的发展阶段,又认真分析不同时期具体的阶段性特征,才能正确判断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并据以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关于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关于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都是创造性地进行社会发展阶段性划分的典范。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方针政策,这些都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适应我国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所作出的正确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丰富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丰富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从而也就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据这种正确认识所制定的方略,必将引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走向新的胜利

『柒』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会有怎样趋势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就是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也就是从外贸型经济转变为内需型经济。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前外贸型经济因为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了打击,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呈萎缩状态,并且西方发达国家为了经济转型也会重振制造业,这对我国未来的商品出口也是不利的因素。为了消化外贸出口的萎缩,和达到我国经济长久持续稳定的发展,我国经济急需从外贸出口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转变,也就是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实现中华民族的再次崛起。
中国经济结构目前还不健全,房地产在经济中占的地位还很重,而现在住房问题又很严峻,只有尽量通过政府的调控让房价趋于稳定,另外通过一些政策房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问题,然后不断转变产业结构,从而实现其他行业升级,减少房地产在经济中的比重。所以国家提出改变经济结构体制也正是为了这个这个目的,最后的目的也是让社会经济适应人民大众的需要,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楼主,我建议你拿2009年的GDP数据,按照每年递减一个百分点计算至2015年,得出你要的大致结果。 然后拿2009年的人口总数,以每年十万分之一的负增长,计算至2015年,得出各年大致的人口总量。 以前者,除以后者,得出逐年的人均数字。这样就差不多是你想要的了。 同理,你也可以得出上海的各项数据,问题是上海的人口负增长更高一些。所以你要查一查上海前几年人口负增长比率,然后稍微加大一点点,得出未来的人口负增长比率,这样计算会准确一些。

『捌』 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世界人口将继续增长。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UNDESA)预测,在中等生育率情景下,世界人口将由2010年的69.16亿增长到2030年的84.25亿、2050年的95.51亿[47]。人口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南部非洲、北非、西亚、南亚等低收入国家,而发达国家人口则略有增长。2010~2030年,发展中国家人口将由56.75亿增长到71.31亿,年均增长1.15%;发达国家人口将由12.41亿增长到12.94亿,年均增长0.21%。发展中国家人口比例将由2010年的82.1%提高到2030年的84.6%。

全球城市化进程将持续。据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UNDESA)预测,世界城市人口将由2010年的35.59亿增长到2030年的49.84亿、2050年的62.52亿;城市化率由2010年的51.6%增长到2030年的59.9%、2050年的67.2%[37](图1–17)。城市化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和城镇。2010~203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将由46.0%快速增加到55.8%,人口大于1000万的城市将由2010年的17座增加到2025年的29座。据Seto等预测,2007~205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扩展40~143Mhm2,大部分将挤占农业用地来完成城市扩展[48]

图1-17 全球人口与城市化率变化趋势预测

(资料来源: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2013)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全球农业用地将继续扩展。到2050年,全球谷物需求量将比2000年增加70%~75%,肉类需求量将增加一倍。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估计,到2030年全球农业用地面积将扩展10%左右[49]。联合国环境署(UNEP)预计到2050年全球农业用地将扩展7%~31%,即350~1500Mhm2,新增农业用地主要是砍伐森林与拓荒天然草地而成的。荷兰环境评估机构(PBL)预测到2050年全球耕地将净增1500~1600Mhm2,主要集中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地区。

全球对矿产、水等地质资源的需求取决于各国未来的发展路径,存在较大变数。中国、印度、墨西哥、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仍将继续推进,还有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刚刚启动或即将启动。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以煤炭资源为动力,以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特征。如果发展中国家继续走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路”,全球矿产资源开发可能将出现再一次的大幅度增长。据可持续欧洲研究所(SERI)预测,在“现行模式发展情景”下,到2050年全球矿产资源消费量将是2008年消费水平的2.7倍,农业用水需求量将增加80%,化石能源燃烧排放的CO2将增加260%[18]。这种情景将给全球环境与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基于对未来发展的预测,联合国环境署(UNEP)提出了另一种发展路径——“可持续发展情景”。在这种情景下,各个国家在采取强有力的可持续发展政策方面高度一致、高度协调,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由“现行模式发展情景”向“可持续发展情景”转变,逐步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8]

『玖』 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

给我足够多的钱我就给你写

『拾』 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鉴于我国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新进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第三阶段的奋斗目标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建国一百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经济社会发展预测

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超过发达国家人口总和,未来人口总数还会有所增加。与国土面积相当的美国比较,我国人口是美国的4.44倍。我国人口是英国的22倍,德国的16.11倍,日本的10.41倍,西班牙的30.49倍。由于如此庞大的人口数量,我国人均资源与环境状况明显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显劣势。

我国国民收入水平偏低,属于低收入国家或中等偏下收入国家。2006年我国人均国民收入为2010美元,是美国的4.5%,英国的5.0%,德国的5.5%,日本的5.2%,西班牙的7.3%。与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相比,目前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发展经济、提高国民收入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我国处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资源需求增长与供给潜力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工业污染和城乡生活污染也会不断增加,环境压力将不断增大。满足不断增长的资源需求和加强环境保护,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在我国经济“三步走”战略框架下,到2050年我国经济社会将经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工业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钢铁土木经济”特征比较明显;2020~2035年,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经济发展的“钢铁土木”特征逐渐弱化,后工业化特征逐渐凸显;2035~2050年,人均达到届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1]

1.GDP增长与居民消费

GDP增长率和人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预测,从现在到2050年GDP增长速度将逐渐放缓,从目前的9.67%下降到2010~2020年的8.38%,2030~2040年下降到4.98%,2040~2050年下降到3.60%[2]。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和国家信息中心利用“国家中长期环境经济预测模型”预测得到类似的GDP增长趋势,GDP增长率由目前的10%到2011~2015年下降到9%,到2010~2020年下降到8%;人均GDP到2015年增长到34390元,到2020年增长到49286元[1]。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领域战略研究组利用指数增长模型预测表明: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4891元[3]

在人均GDP不断增长的带动下,未来农村居民纯收入指数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将继续上升。在增加的收入部分居民将更多地用于更高端的消费,并可能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从目前一些发达地区的消费方式来看,耐用消费品、房产、汽车等将成为未来城镇居民收入的主要消费对象。未来50年,大多数国民要从贫困和温饱步入小康,物质生产与消费规模将不断扩大,资源消耗将日益增加[3]

2.人口增长

在目前人口政策的持续下,政府继续对人口增长进行控制,农村人口生育状况不断改善,计划外生育有所减少,我国人口基本按照目前的构架向前发展。多数研究认为,我国将在2030年达到人口峰值。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预测,我国人口到2020年增长到14.4亿人,到2030年增长到14.7亿人,到2050年略降至14.6亿人[2]。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4.16亿人[1]。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领域战略研究组利用logistics增长模型预测表明:到2020年我国人口将在14.5亿人以内,到2050年可能达到15亿人[3]

3.城市化

世界城市化的经验表明,城市化进程可分为起步、加速和成熟三个阶段,其中城市化从30%到70%的过程是城市化的加速阶段,从70%到80%的过程是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3%,2030年达到70%,到2050年达到79%[2]。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7.9%[1]。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领域战略研究组预测表明: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5%,2030年达到65%,2050年达到70%以上[3]

阅读全文

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