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经济发展对你个人的生活及就业有什么影响
经济在高速扩张期,大家做什么都是赚钱的。充分就业,工作特别好找,生活压力不大。钱也好赚。如果经济进入停滞,首先导致失业率上升。生活成本上升,压力山大。
2.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对我国经济发展及居民个人产生的积极影响
绿色金融体系意义重大,因为以往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模式不可专持续。任何行业的发展属都离不开金融支持,绿色环保当然也一样,金融扶持的介入能够使绿色产业的发展更高效。
对于居民个人那就是可感触得到的了,青山绿水可以极大提高幸福指数啊,谁也不希望自己和子孙后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
3. 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何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既要推进人类发展,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资源方面: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5科学的发展观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往往并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危及未来生存的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在发展观上进行不断的科学创新。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消耗,一味的拼资源、拼能源、高污染,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长,但实际上如果把生态成本考虑进去,也可能是负增长或者低增长。而生态环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类加倍偿还的。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牢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才可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使我们国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决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旧路。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预防与治理结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看,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如何才能不走弯路?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4.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对我国的影响怎样
虚拟经济的发来展,不仅将大量闲置和自零散的资本集中起来投入实体经济中,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支持,满足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而且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也起到了十分积极作用。其次,虚拟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一是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形式的多样化,为实体经济部门和投资者提供了规避风险的多种选择。二是充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集中,促进资本加速周转和结算,大大缓解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摩擦,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再次,虚拟经济的发展,还有效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拉动实体经济增长。不仅如此,虚拟经济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其自身也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而迅速膨胀。然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虚拟经济一旦失去信用制度的有效制约和必要的严格监管,任其自由发展、过度膨胀,就会导致泡沫经济,从而不仅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且将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冲击整个国民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引发经济衰退。
5. 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在世界经济深度转型调整期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努力谋求更大的国家利益
世界经济继续呈现“弱增长”格局
2012年上半年,欧债危机反复和蔓延严重影响了欧元区经济,对其他经济体的外需造成较大冲击,全球经济发展明显减速。面对严峻的形势,2012年第三季度,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全球经济复苏预期,缓解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但不会根本改变全球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局面,还可能推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鉴于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2013年的世界经济增长仍将乏力,预测增长率仅为3.6%。
美国经济延续复苏势头。2012年前3季度,美国GDP环比折年率增长分别为2%、1.3%和2.7%。美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加快,得益于总统大选前的几个月消费者和联邦政府开支增加以及住房市场的改善。但美国私人非住宅投资、农业、出口形势仍然较差。不确定的因素是,美国经济面临“财政悬崖”风险,影响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为了防止经济再度下滑,2012年12月美联储决定加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力度。
欧元区在经济衰退中挣扎。欧盟统计局公布,欧元区2012年第二季度GDP终值年率为下降0.9%,第三季度GDP初值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0.6%。经济增长连续两个季度环比下降意味着欧元区正式进入4年来的第二次经济衰退。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半年度《世界经济展望》中预计,2012年整个欧元区本地生产总值将下降0.4%,2013年将增长0.2%。
日本经济上升势头减弱。2012年第二季度,受外需继续萎缩影响,日本经济增速出现大幅下滑,GDP环比折年率由一季度的5.5%降至1.4%。第三季度实际GDP较上一季度下降0.9%,按年率计算下降3.5%。这是3个季度以来日本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速难以实现2.2%的目标。2013年日本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不可避免。
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2012年第三季度,多数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继续减慢。2012年以来,印度经济维持低位增长态势,一季度增长5.3%,二季度为5.5%,三季度又回落到5.3%。俄罗斯一季度经济增长4.9%,但二季度减缓到4%,预计全年经济增长3.7%左右。巴西2012年上半年经济仅增长0.6%,三季度增长0.9%。对此,上述各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措施。随着这些政策的刺激效果逐步显现,金砖国家的经济有望趋稳,但与去年相比将明显减速。
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
世界贸易增长下滑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大幅回落。世界贸易组织2012年9月发表的全球贸易风险分析报告称,受欧债危机拖累,将2012年全球贸易增速预期由此前(4月份)做出的3.7%下调至2.5%;将2013年全球贸易增速预期由此前做出的5.6%下调至4.5%。受世界贸易增长下滑影响,201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前11个月进出口总值仅增长5.8%。
国际资本流向的趋势性转变影响我国利用外资。2012年下半年以来,国际资本流向发生变化,新兴经济体出现资本外流。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2012年上半年,发展中国家及新兴经济体资本流入总量收缩了44%。与其他金砖国家相比,我国受到的影响较轻。从国际收支来看,2012年我国依然保持国际资本净流入状态,但流入速度放缓,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下降。
在世界经济低速增长中趋利避害、顺势而为
一些国际组织预测,2013年世界经济情况将略好于2012年,理由是:美国金融市场趋于稳定,银行业盈利改善;由于2012年9月欧洲央行宣布将在二级市场无上限购买重债国短期国债,债务问题继续向其他国家蔓延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新兴市场国家虽然经济增速下滑,但宏观政策尚有较大调控空间。然而,2013年世界经济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无法摆脱低速增长状态。首先,欧洲和日本经济仍将低迷。目前解决欧洲债务危机的政策治标不治本,多年累积的矛盾和财政赤字问题在短期内难以化解。日本社会人口老化等问题使经济缺乏内生动力,与邻国关系不睦也将影响日本经济。其次,发达国家新技术革命虽然喷薄欲出,但距离大规模产业化并引领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路途尚远。第三,国际贸易保护不断加剧,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绊脚石。
我国具备较强应对能力和其他国内有利因素,可以抵消或者减弱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从总体上看,201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增长速度仍然可以超过6%,远高于世界贸易2.5%的增长水平,也高于新兴经济体3.5%的平均水平。特别是,由于2012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跌多涨少,我国外贸的价格条件明显改善。从贸易结构观察,也有积极因素在积累。首先,我国与新兴经济体的贸易仍呈增长态势。其次,机电和部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稳定增长。再次,中西部部分省市区出口快速增长。从吸引外资看,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统计,我国在2012年上半年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这说明我国经济前景仍然被跨国公司看好,我们对2013年的经济前景应保持信心。
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趋利避害、顺势而为,关键在于抓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首先,坚持扩大内需,保持合理的投资增长速度并优化结构,特别是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在推进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建立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机制。其次,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培育我国商品和服务国际竞争新优势,特别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配套加快形成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6. 经济对个人有什么影响
在1999年出版的《中国发展报告: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研究》第4章中,胡鞍钢博士(1999a)使用回归分析技术,根据我国30个省区市1979-1994年的有关数据(共16×30=480个样本点),测算了发展的初始条件(即1978年的人均GDP)、区位条件、基础设施、资本投入、人口增长、人口质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用人均GDP增长率表示)的影响。在4个多元回归方程中,人口增长率作为自变量之一,其回归系数均为负值,在-0.59至-0.36之间,于是得出结论:人口增长率每降低1个千分点,人均GDP增长率可提高0.36~0.59个百分点,并进而推论:“人口自然增长率只要降低几个千分点就会明显促进人均GDP增长”(胡鞍钢,1999b)。这个结论随即被大量引用(如田雪原,国家计生委《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口与发展问题研究报告》等)。
我们试用1998年的数据来检验上述结论。1998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比1997年下降0.53个千分点(注:从1997年的10.06‰下降到1998年的9.53‰。),那么,根据上述推论,1998年的人均GDP增长率应比1997年有所提高(1998年固定资产比1997年增长13.9%)。但实际情况是,按可比价格计算,1998年人均GDP增长率为6.7%,反而比1997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注:1997年人均GDP增长率为7.7%。)!由此看来,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绝非如此简捷明了,更不会“立竿见影”。胡鞍钢博士的上述结论值得商榷。
2 经济学理论的“矛盾”
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定量分析手段,回归分析应该以定性分析为先导,回归分析的结果也应该用正确的理论来解释。在发现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为负数后,由于胡鞍钢博士没有分析二者之间内在作用的因果关系,因而从经济学的意义上看,所得出的结论缺乏说服力。
迄今为止,人们对人口与经济关系之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对人口增长如何影响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及作用幅度与方向)还没有达成共识。关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马尔萨斯派和反马尔萨斯派。
马尔萨斯派的主要观点是,人口增长会导致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态环境退化,社会总储蓄减少(率下降),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尽管技术进步速经济增长,但是,如果人口无限制地增长下去,那么,技术进步的步伐将最终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速度,从长期的观点看,人口增长阻碍经济的增长。
反马尔萨斯派则认为,人口增长可能在短期内会不利于经济增长,但从较长的时期看,人口增长将最终促进经济增长。首先,人口增加将增加劳动力供应,增加人口密度,人口压力的存在将激发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第二,“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较多的人口可能产生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科技进步正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第三,人口多也是资源优势,较大的市场规模必将产生“规模效应”(注:前些时候,有的学者曾在某大报上著文,强调人口多对我国当前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
3 统计方法应用的“陷阱”
统计分析,尤其是基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数据(所谓时间序列横截面数据)的分析充满了“陷阱”。
在胡鞍钢博士的回归分析中,有一个潜在的基本假设条件: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单向的,人口增长本身不受经济增长的影响(注:用计量经济学的术语讲,人口增长应该是一个外生变量.在以经济增长为因变量,以人口增长(及其他变量)为解释变量(或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时,由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相互的,得到的人口变量的回归系数必然是有偏估计,不能反映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真实影响。)。很显然,这个假定靠不住。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双向的,人口增长必然要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并最终取决于经济增长(注:例如,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发展严重受损,人口增长率因此急剧下降,甚至负增长。),人口自身的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相适应。因此,把人口增长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作为因变量,进而计算得到的回归系数是不正确的,不能正确反映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作用的方向与强度。因此,胡鞍钢博士的4个回归方程并不必然支持“人口增长率每降低1个千分点,人均GDP增长率可提高0.36-0.59个百分点”这个结论。
从统计学的意义上讲,任何两个变量在数量上的变化都可能呈现某种“相关”的关系,但如果不对这种“关系”的内在作用做认真科学的分析,很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规律性的现象”并不就是规律本身!“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改革开放以来,教师收入增长很快,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教师收入与环境污染这两个变量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但是,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进行回归分析,那么就会得到教师收入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荒唐结论。
4 统计水分的“迷雾”
统计数据存在系统误差,使分析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困难。
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的人口统计数据和经济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均存在较大误差。据估计,计划生育统计报表的水分约为30~40%。有人认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出生和人口增长数据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漏统。
与人口统计数据相比,经济统计数据的水分更大。据2000年2月3日的《中国经济时报》,连续两年获湖北省“十强县市”的丹江口市的经济统计数据水分极大(见下表),GDP和乡镇产值高报幅度分别在100%和160%以上。毋庸讳言,这种虚报经济增长指标的现象在全国非常普遍。
表1 湖北省丹江口市经济数据统计水分
附图{图}
说明:“1998年统计水分”的计算中有一个假定,即:1999年有关经济指标的实际值与1998年相同。如果1999年经济有所增长,那么,实际的统计水分将比以上计算值更大。
经济统计数据高报、人口统计数据低报,势必人为造成(或加剧)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之间的负相关关系。目前,我们还很难计算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的数量关系。换句话说,即使我们能够确定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定性关系,在计算定量关系时也没有太大的把握。
5 实证分析的“反例”
1992年11月,为迎接开罗“人发”大会的召开,联合国秘书处经济和社会事务司(注: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ratariat.)在巴黎召开了专家组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法国学者Blanchet运用世界各国的历史数据做过类似的分析。
其回归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增长率与人均GDP增长率出现强烈的负相关,而在60年代到70年代,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联系。虽然这项研究结果得到许多其他研究的验证,但是,Blanchet认为,这些分析并不必然表明8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负作用。相反,他认为,回归系数为负,意味着增加经济活动人口(注:总人口与经济活动人口高度相关。)将使社会总产出下降,这很难从理论上得到解释。因为在较短时间内,大致可以认为资本总量、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其他因素基本不变,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不可能为负值。Blanchet还用实例说明,即使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内在作用机制不变,人口增长率的回归系数的符号和数值也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一定时期为正,在另一时期为负,在某一时期甚至接近于零。
6 结论
在我国(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控制人口增长有利于经济发展,这一点毋庸质疑。但是,现有的研究还不能完全揭示人口与经济相互作用的内在机制,尚不能准确反映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有关指标的数量关系。正如一些学者(注:如Srinvasan;Johnson and Lee。)所指出的,目前所完成的研究经常出现样本有限、数据质量不佳、定性分析失当、定量分析欠妥等问题,对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人口增长率下降的后果(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还很不够。因此,从提高人均GDP的愿望出发,提出人口增长的控制目标,是不合适的。
胡鞍钢博士的这项研究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我们愿意与胡鞍钢博士一道,继续探讨我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后记:在本文刚刚完成后,我们看到了西部某地计生委的一个立项报告。该报告说明项目实施后,每年可使当地的人口增长率降低2个千分点。因为“人口增长率每降低1个千分点,人均GDP增长率可提高0.36~0.59个百分点”,所以,控制人口增长可以使当地每年的GDP至少增加xx亿元(这个GDP的增加值=人口增长率下降幅度×0.36×总人口)。未来几年,这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仍有下降的空间,但GDP是否能增加xx亿元,我们期待着结果。
7. 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
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影响
直接影响
节约能源资源,缓解能源和资源的紧张局面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为经济建设开辟新的资源。如推动余热、可燃气体等利用,一个年产800万-1 000万吨钢的钢铁联合企业,如全部回收余热、可燃气体等,按热值计算可满足一个80万千瓦时发电厂所需的能源,如全部回收生产期间的固体废物,可满足生产300万吨水泥所需的主要原料。
利于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往往是资源利用不合理或不充分造成的。据国家发改委测算,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如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50万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如能提高1%,每年可减少约1 000万吨固体废物的排放。
总体上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钢铁、电力、水泥等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节约的潜力。只要适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水平,就能较大程度地提高这些行业的经济效益。在钢铁、化工等工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其经济效益尤其明显。
解决一定的就业问题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领域,可以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目前利用秸秆发电、炼制各种工业产品,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如果我国2020年达到美国2005年再制造的水平,则可以创造超过100万人的就业机会。
改善农村环境和偏远地区的人民生活例如沼气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便了农民的生活。目前,我国8亿多农村居民的60%左右仍然主要依靠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获取生活用能,不仅造成严重的室内外环境污染,危害人体健康,还造成植被破坏,危害生态环境。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助于实现农村发展生产和改善环境的双重目标,改善和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改善对外贸易以电子电器为例,在各国加强电子废弃物管理的背景下,我国出口到欧洲各国的电子电器将会受到进口国法律的约束,并接受进口国有关部门对我国电子电器的资源回收利用性的评价。达不到要求的电子电器将不被允许在包括欧盟在内的发达国家中销售。如果我国法律不对电子电器等产品的回收利用作出相应规范,很有可能会造成电子电器的出口受阻。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改善出口,并有效克服“非关税的绿色贸易壁垒”。
对重点企业实行严格管理制度,有助于发挥重点企业在全社会的带动作用重点企业是我国的资源能源消耗大户,对重点企业实行严格管理,对于缓解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和环境约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通过立法的方式强化重点企业不断加强能耗管理,也必将会对其他企业产生积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潜在影响
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建设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的本质是生态经济,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现在,几乎所有关于生态文明的论述,都离不开循环经济,这是循环经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贡献。
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发展循环经济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它们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环境保护“只投入不产出”的状况,因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完善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无论是从国际上循环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德国和日本的实践,还是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都可以看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基于国家战略思考的宏观决策,是带有强烈政策性和政府行为的概念。将循环经济作为一种长远的战略安排,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无论是节约资源,还是开发新的资源,都会大大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以包装废弃物为例,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包装废弃物在1 600万吨左右,同时每年还在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按目前的回收水平计算:全国一年回收纸箱14万吨,循环利用可节约生产同量纸的煤8万吨、电4 900万千瓦小时、木浆和稻草23.8吨、烧碱1.1万吨;一年回收药用玻璃瓶10亿只,循环利用可节约生产同量药用玻璃瓶所需的煤4.9万吨、电3 850万千瓦小时、石英石4.9万吨、纯碱1.57万吨;回收各种铁桶4 000万只,可节约钢材4.8万吨;一年回收包装布1亿米,可节约棉花1.5万吨。以上几项的总价值就达数亿元。发展循环经济,重视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仅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还能降低我国资源
8. 上海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从今年以来,上海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较大,比全国平均水平和各省市下滑幅度都要大。
1.上海经济下滑的原因
一是上海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比较大。二是上海自身发展阶段的影响。
2.上海经济下滑较大,但恢复速度呈逐季回升态势
上海经济一季度增长3.1%,二季度恢复到7.9%,三季度攀升至9.8%,全年预计达到8.2%。这一方面说明经济总体抗衰退能力较强,表现为三产平稳发展;另一方面显示市政府刺激政策取得效果,尤其是政府投资明显拉动全市经济增长。
3.上海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
首先,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突出表现在三产占GDP的比重出现了显著上升。原因之一是今年工业经济持续低增长。原因之二是今年第三产业持续平稳高速发展,上海空间发展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突出反映在中心城区和郊区发展的差异上。第三是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突出反映在国有投资增幅大幅提升上。
4.上海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一是企业运营效益依然相对偏低。二是工业投资增长依然低迷。三是外商投资增幅持续走低。四是随着宏观政策调整,股市房市可能出现加剧波动。五是在通胀预期增强下,居民消费增长可能出现减速。六是世界经济全面复苏仍相对缓慢,出口恢复可能慢于预期。
5.明年上海经济发展的展望和预测
情景一:基准情景。增长率将在9%左右。经济增长回升趋势将延续。情景二:乐观情景。增长率将在11%左右。经济重新回到两位数增长。情景三:悲观情景。增长率将在7%左右。经济调整将延缓至2011年。在上述三种模拟情景中,出现第一种情景的可能性较大,即经济增幅合理上升,达到9%左右。明年经济形势相对乐观,发展前景良好。但也不应过度乐观,应努力抓住当前环境变化中出现的新机遇,推动上海经济实现平稳有序发展。
6.确保明年上海经济抓住机遇、加快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开发、利用世博会效应,带动上海经济转型发展
世博会将是明年上海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全力以赴。充分发挥世博会促进消费、促进服务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带动会展、旅游、商业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产业发展的综合效应,进一步改善软环境,把世博会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效应发挥到极致,把世博会带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功能机制化、长效化,把世博会触发的结构调整效应扩散化、持久化。
(2)通过改革不断推动
当前,应抓紧梳理阻碍经济转型的政策和体制瓶颈,将改革作为结构调整、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进一步推动上海经济的转型发展,力争在“四个中心”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方面有新的突破。首先,要大力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其次,要进一步加大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第三,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3)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
首先,要着重提升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高度重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集聚各类企业参与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第三,设立专项研发基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第四,要营造城市创新软环境,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
(4)加快上海CBD建设,大力提升城市经济辐射功能
首先,要构建多心的网络化CBD空间层级结构。其次,加快城市核心CBD的规划建设。第三,以核心CBD为依托,打造东、西两大商务圈,形成城市十字轴商业带。第四,设立CBD产业投资基金和功能提升引导基金。第五,鼓励和引导陆家嘴CBD通过楼层置换,实现业态合理配比。
(5)加强郊区新城的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经济的空间形态
首先,要以交通便捷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辐射效应。其次,要以社会事业先行带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聚,形成集聚效应。第三,以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带动社会资金投入
9. 经济新常态对我国经济发展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新常态定位我国经济发展大逻辑
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飞速前进,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虽然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和战略机遇期没有改变,但确实进入了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再追求高速度、依赖强刺激,显然不合时宜,还会耽误未来发展机遇。
“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
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九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析,得出
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明确判断。
经济新常态的具体特征是什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权威阐释: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认识到新常态,就不会因为当前经济增速回落、风险抬头、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而惊慌失措乃至丧失信心,从而能够积极调整心态、采取措施,逐步适应新常态。然而,仅仅适应新常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领新常态。
“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突出战略性。新常态是个动态过程,我们不仅要认识、适应,而且最终要引领。也就是说,要在注意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夯实中长期发展基础、增添未来发展新动力。”王军认为。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内生动力不足、下行压力较大等突出问题。在采取措施稳增长、保持必要增速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挖掘新的潜力,增添新的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我国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潜力巨大。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市场要活,二是创新要实,三是政策要宽。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分析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后提出八个“更加注重”中,有三个更加注重与创新驱动有关,分别是: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在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逐步消失、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的大背景下,唯有创新驱动能为中国这样的大国发展,提供新的源源不断动力。
放眼环球,美国正在积极推动再工业化,欧洲正在大力推进“工业4.0”,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浪潮风起云涌。中国如果再走过去发展的老路,不仅无法走出产能严重过剩的制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但不会缩小,反而会扩大。
“新常态,意味着我们要与旧有发展模式告别,要求我们要加快打造新的驱动力量。以创新驱动推动结构调整,才能引领新常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