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需求的基本理论角度出发,论述扩大内需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联系。(经济学题目)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使用国民收入、经济整体的投资和消费等总体性的统计概念来分析经济运行规律的一个经济学领域。宏观经济学是相对于古典的微观经济学而言的。宏观经济学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以来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经济学分支。
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就业总水平、国民总收入等经济总量,因此,宏观经济学也被称做就业理论或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资源的利用问题,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财政与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强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经济新常态不是不需要GDP,而是不需要GDP增长方式;不是不需要增长,而是把GDP增长放在发展模式中定位,使GDP增长成为再生型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模式的组成部分。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定增长。
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我国财政收入一直保持着高水平增长,从3万多亿元到10万亿元,历经不过短短几年。国库的“钱袋子”愈发丰盈。国库里的钱,大多来自税收,纳税人缴的税多了,公共“钱袋子”才会鼓起来。如若两者之间缺少平衡,纳税人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难免会抱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财政收入突飞猛进,国民理所应当享受其带来的益处2)物价上涨,收入分配制度怎么改
2011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同时,物价水平也不断走高,通胀预期持续增强。一定程度收入差距的存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收入差距必须维持在一个适当的“度”上,差距过大无疑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瓶颈,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社会矛盾激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给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要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优先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收入问题,采取综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减少通货膨胀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尽可能地缩小收入差距3)土地出让金按年收.
2. 论我国当前扩大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1)什么是扩大内需政策
所谓扩大内需政策,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的情况下,调整经济结构(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拓宽国际市场.培育消费热点,以拉动经济的增长.简言之,就是通过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内需必须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正确的消费政策.
2)坚持扩大内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①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是国内需求.国内市场广阔,是我国最大的优势.面对国际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世界经济的复杂变化,立足国内需求,可以使我国经济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增强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扩大内需是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②我国国内市场存在着广泛的需求.经济发展不平衡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加快和进一步改善,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都会带来巨大的需求.
扩大国内需求首先必须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人.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要适当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要积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要扩展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鼓励消费信贷.要清理各种抑制消费的政策.
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有什么局限
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局限是挤出效应,即增加政府支出会
3. 什么是内需如何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对经济有何影响
(原创)现今中国由出口拉动型经济向内需推动型经济转换。出口型产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但许多行业如:教育、医疗、环保、能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供应短缺,这些行业需求旺盛,远远没满足人民的需求。
如何扩大国内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扩大国内需求,
诸如:
各个城市交通拥堵,堵车现象严重,车多路少,投资修建更多的公路,解决行车难、乘车难问题。修建城市地铁、轻轨,发展公共交通。
现今中国掀起高速铁路重大工程建设热潮。
各城市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鼓励小城镇建设,农民用宅基地换小城镇住房,同时也要将农民工户口转化为城镇居民户口。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民消费,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各地方环境污染严重,加强环保,加大治理江湖污染力度,建设垃圾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
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
另外,刺激消费也可以扩大国内需求。
中国的“三大消费热点”:住房、家用轿车、旅游。
还有手机、电脑、娱乐、养老、教育等消费热点。有人说教育是投资,也有人认为教育是消费,总之老百姓花费在子女教育、自己再学习(成人教育)的学费占了家庭收入的很大部分。
培养新的消费热点,诸如:
3G手机技术,可以实现手机上网、手机电视、移动办公,培养新的消费热点,科技进步带来新时尚。等等。
人均GDP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较大。生活水平也刚刚从小康向富裕迈进。国内市场潜在的需求巨大。
扩大国内需求,发展内需推动型经济,大有作为!
如何扩大国内需求?(2)
――刺激消费,改善民生。
(原创)一般认为:出口、投资、消费三大经济增长引擎共同发挥作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
现在国际经济环境是:雷曼兄弟破产,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波及全球,全球经济进入萧条,金融危机必然带来经济危机。西方国家纷纷宣称经济增长减速或负增长,全球经济衰退,西方市场需求降低。
中国企业出口订单减少,依靠出口的企业生存困难。经济增长引擎之一:出口疲软。
但是中国人口13亿多,多数人生活水平才刚刚达到“小康水平”,有些人还在“奔小康的路上”,远远没有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潜在的需求巨大,市场潜力巨大,中国经济发展回旋余地大。
“城市化、工业化、消费升级”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新引擎。
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发展内需推动型经济,目前中国经济正从外贸拉动型向内需推动型转换。
如何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
一、降低存贷款利率,特别是降低用于消费的贷款的利率,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
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什么是有效需求?有购买某种商品的欲望,同时还要有足够多的钱来购买,就叫有效需求。
什么叫潜在需求?有购买的欲望,但没有足够多的钱,就叫潜在需求。
如何刺激潜在需求变为有效需求?
那就是消费贷款,用低利率和宽松的贷款条件来增加消费贷款,鼓励消费,提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
银行贷款是典型的“嫌贫爱富”,越富裕的人,银行越愿意贷款给他;越贫穷的人,银行越不愿意贷款给他。毕竟贷款给“三无人员”(无资产、无工作、无固定收入)加大了银行的风险,银行担心穷人无能力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消费贷款主要针对“四有人员”(有资产、有工作、有固定收入、有信誉)而暂时钱不够多的人,鼓励他们提前消费,“今天花明天的钱”。
中国的“三大消费热点”:住房、家用轿车、旅游。
还有手机、电脑、娱乐、教育等消费热点。有人说教育是投资,也有人认为教育是消费,总之老百姓花费在子女教育、自己再学习(成人教育)的学费占了家庭收入的很大部分,“子女上学学费太贵”也成了焦点话题。
二、提高工资,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的工薪族的工资,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
中低收入人群改善生活、增加消费的欲望强烈,如果涨工资,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迅速地把潜在需求转换为有效需求,增强消费者的购买力。
“月光族”:是指把每个月赚的钱都用光、花光的人,月光族一般都是年轻一代,他们与父辈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不同,喜欢追逐新时尚,只要吃得开心,穿得漂亮,花钱花得潇洒,根本不在乎钱财。“月光族”的口号:挣多少花多少。
“月光族”为扩大国内需求做出了贡献。
三、鼓励买车买房,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国内需求。
家用轿车在降价,但养车的费用在上涨,“买得起、还得养得起”,汽油、柴油涨价后,增加了养车的费用,也加重了车主的负担。在油价上涨的同时,停车费、罚款、保险、保养费用等都在增长。这也增加了“有车族”的消费。
中央政府出台了政策拯救A股市;各省市地方政府也开始出台政策拯救房地产市场。
“政府救房市”也成大家争议的话题,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救房市的前提:房价要降价,降到合理的价位,放弃暴利,回归正常价位,挤掉房价的泡沫,让更多的人买得起房。
刺激国内消费,扩大国内需求,改善民生,发展内需推动型经济。
4. 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是什么意思
扩大内需的基本内容
内需,即内部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
中国如何才能扩大内需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在工业化过程中,扩大内需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扩张性经济政策除了针对即期萧条状态之外,进一步的意义则在于,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亟待转移,城市化进程具有不断加速的趋势,这些特征客观上决定了采取必要的经济政策往往是有效的,财政——货币政策对产出水平有着普遍的、持续的影响力,有力地支持了“发展是硬道理”观点。这是迄今为止出台各项经济政策和应对各种危机办法的基石,也是政府大有作为的理论依据。但是,迄今为止,财政政策的作用力为何这么有限,带动经济增长的力度,持续的时间为什么这么短暂?可以摆出统计数据来说明这一结果:从1998年下半年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来,政府性投资并没有引致民间私人投资,虽然工业产品产值仍然增长较快,但是,投资开始出现断层现象,现在人们紧紧盯住物价,看物价能否回升,产出能否持续增长,担心仅凭已实施的那些财政政策的力量还不足以引致民间私人投资,显然,这就对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单纯地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内需又如何才能启动呢?第一,在目前货币政策失灵的条件下,保持扩张性财政政策仍然是很有必要的。要继续追加政府对基础建设投资,在稳住一块市场需求基础上,逐步加大对加工业技术改造的力度,进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标准。
政策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进程则取决市场启动的状况。城市化发展伴随着“开放区热”等助长了“经济过热”现象,使得城市化一度停缓了下来,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城市化就不能搞了。如果我们在城市化节奏上把握一下,如在目前这样的经济低潮上搞就非常合适。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发挥城市规模经济效益,全面振兴投资和消费,这比通过股市刺激需求增长效果要理想得多,长期来看也更为有利得多。第二,改变“低工资”政策。目前的工资水平太低,影响了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了一种“高积累、低消费、低工资”政策,那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环境保证了这种制度的有效性。虽然消费和社会福利水平相对要低一些,仍然有一大块“隐性消费”非货币化。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则出现了另一种不合理状况:一方面,低工资低福利政策限制没有解除,即使经济增长速度很快,居民收入、尤其是那些工薪阶层的收入仍然上不去。而另一方面,隐性消费如福利性的住房、医疗、养老以及子女教育迅速显性化、货币化,正是由于人们对这些制度改革的预期,使得在低收入的水平上进一步减少了现期消费的支出,因此,过渡时期出现了“储蓄过多、消费不足”的现象。(1)工资水平太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经济剩余只是被少数人占有,实际是富裕了一部分人,而国民收入差距扩大,这样,高收入者消费高档的进口品,国内消费市场仍然处于萎缩状态。(2)工资水平太低,低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造成恶性循环。如果人们的收入大部分只是用于解决温饱问题,那么个人就没有能力进行自我投资,或是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3)工资水平太低,不利于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多用低成本的劳动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反对低工资政策并非主张要采取高工资政策,而是认为工资水平要与经济发展阶段和生产效率相适应,有利于协调积累和消费的关系。
这个问题既是分配问题,也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条件之一。在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关系中,存有着巨大的结构性缺口:从分配关系来看,我国一向是高积累,结果积累挤占了消费,最终消费市场很不发达;从生产关系来看,在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中,很大一部分商品适销不对路,有些企业的产品就是为库存积压而生产,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浪费都计入了积累,所以,一方面我国资本积累量巨大,但另一方面有效利用的资本却不多。这种现象可以概括为有效积累(effective accumulation)不足。这个“结构性缺口”所反映的既是结构性矛盾,同时又是一个总量问题。如果积累的效率提高了,也就不需要那么多投资挤占了消费。
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通畅的融资多元化渠道,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单一融资渠道的格局。一是要发挥直接融资的作用。单靠银行间接融资渠道已经满足不了资金市场的需要,必须要发挥直接融资渠道的作用。其中之一便是股市。“5.19”事件使得长期低迷的股市一下子进入了新一轮的牛市,股市上涨也使得原本处于停滞状态的公司上市步代大大地加快。最近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有关国有企业改革的决议,重点也是强调了资本市场的作用,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直接融资渠道的应有作用。二是要充分发挥民间商业信贷的活力。金融市场越来越走向多元化趋势,企业既存在着生产性的需求,也存在着投机性的需求,而且,越是小型企业这两种行为越是合二为一,因此,对大银行来说,往往难以区分企业行为上的差别,只有那些小型的、地区性的民间金融机构才具有这方面足够的信息和精力做这些事情。从市场竞争效率角度看,小型的、地区性的民间金融机构通过改善信贷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等几个方面开展竞争。一定程度上也会打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建立并完善有效率的竞争性信贷市场。
5. 内需的重要意义
首先,扩大消费是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机制的根本出路。中国经济呈现蓬勃发展活力,得益于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近年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即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持续增长,对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多种原因,经济增长这三大动力存在明显不均衡甚至是失衡状况,并呈现加剧的趋势。主要是,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持续相对缓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投资需求拉动;外贸增长方式粗放,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货币调控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摩擦加剧。经济增长动力的这种失衡状况,导致重大经济关系失调,结构性矛盾突出,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存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加大。改变这种失衡状况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形成三大动力协调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
其次,扩大消费是体现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搞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要提供更多价廉物美的商品和优质服务,创造更多财富用于发展教育、医疗和文化等事业,营造更好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许多为投资而投资、为生产而生产、资源大量浪费、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经济发展中坚持和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只有扩大消费,才能不断提供和增加最终需求,为生产建设找到出路和开拓新的空间,才能真正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再次,扩大消费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现实需要。在投资方面,要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投资规模仍然过大,新上项目过多,投资扩张的体制机制性因素依然存在,还要防止投资过快增长反弹。而且,对产能过剩行业投资要严格控制,其投资需求将会下降。同时,出口要在这两年高基数上再快速增长,也有很大难度,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会相对减弱。在上述情况下,要应对和弥补因投资、进出口可能出现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增加总需求并保持总供求基本平衡,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就必须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6. 内需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吗
近年来,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在复杂严峻的环境下,中国经济仍实现了中高速增长,内需在其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内需贡献率保持较高水平,得益于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升级势能持续增强。2013—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4%,高于同期GDP增速0.3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医疗保健和教育文化娱乐等支出保持两位数增长。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比2007年提高13.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7. 当前扩大内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有利于优化中国经济增长模式(GDP对投资与出口的依赖会减小)。
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有利于减轻国际金融波动带给中国的影响(金融危机)。
8. 为什么扩大内需会促进经济增长
鉴于假设一:在早期没有货币的情况下,当时社会是以物物交换为主,每个人都是生产者,只有有多余的产品才能进行交换。可以看出如果需要换取别人的产品,必须提高的自己的生产水平,这样客观上会提高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鉴于假设二:第一,在经济发展时期,央行会通过增加货币量以及流通速度来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基础,相反在经济过热时期,央行实行通货紧缩来抑制经济发展。
我们可以知道,消费可以促进生产,如果有国家内部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必然会推动生产者提高产量,同时提高产量有两种方式,一是提高生产技术 二是通过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这样一来,即促进了就业,也有可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这也就是内需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原因。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理解。 希望能帮助楼主。
9. 内需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如何
今年以来,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回支出9609元,同比答名义增长8.8%,比一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7%,加快1.3个百分点。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7.8%;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达到31.3%;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9.1%。
近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全球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新动能不断成长,产业升级带来的消费升级……这都将在未来进一步拓宽我国的消费空间。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持续稳定的内需成了国民经济延续总体平稳发展的定海神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