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有哪些
自然因素,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对国家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② 经济增长的因素有那些
经济增长的因素有:
一、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经济增长的度量:
度量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度量经济增长除了测算增长总量和总量增长率之外,还应计算人均占有量,如按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拉动国民经济增长有三大要素,分别是投资、出口和消费。
经济增长的核算通常依靠GDP、GNP等统计数据。基本方法一般以本年度的GDP总量对比往年的GDP总量,而得出经济增长的百分比。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为负数,即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往年减少,就叫做经济衰退。
③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阐述一国如何有效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
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比版过去几年任何时权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 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 所谓贸易逆差是指一国在特定年度内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 “ 入超 ”,反映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样,一国政府当局应当设法避免长期出现贸易逆差,因为大量逆差将致使国内资源外流,对外债务增加。这种状况同样会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④ 一国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措施
举报| 2011-12-29 19:16网友采纳
必要性.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当前的社会目标是在2050年前达到中等发到国家的目标,这就需要长期的保持经济快速健康稳定的增长;
主要政策措施
一是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同时保持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发展。要努力增加煤电油供给,支持中小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困难,引导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稳定对经济发展的预期。
二是有效抑制物价过快上涨。要继续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在增加有效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上下功夫。要扩大市场供给,特别是要努力增加粮油肉菜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强化市场监管。
三是切实抓好农业生产。要努力实现粮食总产稳定增长,注意搞好品种结构平衡。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补贴力度,采取措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四是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全力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五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要根据条件抓紧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进展。要加快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六是精心做好保障民生工作。 要切实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完善对口支援机制,尤其要抓紧把受灾群众生产生活安排好。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做好困难群众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帮助受灾地区劳动力就业。要关注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的影响,加大财政对保障民生的支持力度,努力保证低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不下降
⑤ 一国的公共政策怎样影响该国的经济增长和生活水平
里格斯对行政生态学的性质进行了定位。他认为,行政生态学作为行政学的一个分支机构,是“研究自然以及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学科。他从行政生态的视角,研究了一个国家所特有的社会文化以及历史等诸因素是如何影响并塑造该国的公共行政的,以及公共行政又如何影响该国的社会变迁及发展。里格斯着重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行政进化问题。他认为人类历史上存在着三种社会基本形态,即传统的农业社会、过渡社会和现代工业化社会,与之相对应也存在着三种行政模式:融合型(亦称农业社会型)的行政模式、棱柱型(亦称过渡社会型)的行政模式和衍射型(亦称工业社会型)的行政模式。在分析融合型(FusedModel)行政模式时,他认为传统农业社会的社会结构是混沌未分的,没有明确、细致的社会分工,与之相适应,行政行为与立法、司法、经济等社会行为是混杂在一起的,谈不上有专业化的行政机构,因而行政效率极为低下。整个行政系统对专制统治者负责,而不向人民负责。行政的权威不是来自于人民高度的认同感,而是源自武力的强制。棱柱型(PrismaticModel)的行政模式,是介于传统农业社会与现代工业社会之间的形态,由于其过渡性,它既保持着传统社会的一些特征,又具有现代社会的一些因素。在行政方面,行政行为已逐渐与其他社会行为分化开来,但还未完全分化;专业化的行政机构已经设立,但功能很有限;行政过程仍然受着亲族、家族等各种传统势力的制约,因而行政效率低下。衍射型(DiffractedModel)的行政模式是工业社会型行政模式。在现代工业化社会里,整个社会有着明确的、细致的分工,故政府职能也是明确的,有着分工极细的行政机构,执行着各自不同的行政职能,各司其职、互不混杂,讲求的是行政的效率与科学性。里格斯分析了行政生态的要素构成。他认为,影响一国行政的生态要素是各种各样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有五个要素:(1)经济要素,它是影响一个国家行政的第一位要素,一个国家的行政模式,基本上是由该国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2)社会要素,主要是指各种社会组织,有两大类:一类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结成的自然团体;一类是以利益关系为纽带结成的人为团体。(3)沟通网络,包括社会的文化水平、使用语言的状况、社会舆论的力量,以及通讯和交通的状况等,它对一国的公共行政也发生重要影响。(4)符号系统,指包括政治神话、政治法则、政治典章在内的一整套政治符号系统。(5)政治构架,政治是决定政策的过程,行政是执行政策的过程。行政与政治实际上存在着“功能依附关系”,这决定了政治架构是对公共行政具有重要影响的行政生态要素。在里格斯看来,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络、符号系统、政治架构这五种因素是影响一个国家公共行政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
⑥ 试分析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有哪些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内涵要比经济增长的内涵宽得多,因而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也就要比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多而复杂.其中,自然因素、人口数量、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四大因素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自然因素
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构成及其分布状况,对经济发展关系极大.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或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自然资源是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重要因素.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水平下,自然资源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不同,劳动生产率也就不同.
第二,自然资源是形成产品实体的物质源泉,其质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效用,数量决定着社会产出品的规模.
第三,自然资源是制约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一国自然资源的构成不同,会由此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产业部门.
第四,自然资源制约着生产力布局.
2、人口数量
人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人口发展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相适应.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一定的人口数量是经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适当的人口增长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另一方面,人作为生产者又是有条件的,不仅要同生产资料相结合,还要受年龄、体质和技能的限制.而人作为消费者又是无条件的,从生到死整个周期都要消费.人口的过快增长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还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有的甚至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安定.
3、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强大武器.
第二,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
第三,能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的构成,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第四,它是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有力杠杆.
第五,它是促进文化教育知识的不断更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的强有力的手段.
第六,为领导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序化奠定了基础.
第七,能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第八,能引起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使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日趋国际化.
第九,它还是一国国防现代化的基础,是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
4、文化教育
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通过人力投资实现的,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体力投资,一是智力投资.教育是对人的智力投资,是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各种途径中最重要的途径.教育虽然不能直接提供产品,但能提高生产产品的劳动者的智力素质和思想素质,从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尤其在当代,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那么,教育则是推动这个火车头的动力源.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85年的统计,文盲数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相反方向变化.经济发达国家平均文盲率为2.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8324美元;发展中国家平均文盲率为38.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下降为656美元;最不发达国家平均文盲率为67.6%,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95美元.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育能够提高普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素质.经过教育形成的劳动者的知识和技术的存量越大,越来越成为当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现代经济增长有两个趋势,一是从资本——收入比率的长期变动来看,资金相对于收入而言使用得越来越少;二是国民收入相对于国民资源(用于生产收入的土地、实际劳动量和再生产性基金的数量)而言增长得越来越快.产生这两个趋势的根源是人力资源的增长,人的能力的改进,这最终是教育的作用.据世界银行1980年的报告,44个发展中国家教育投资的所有收益率超过世界银行标准的可接受的最低比率10%以上,其中初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平均为22%;中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分别为17%和14%;高等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分别为13%和12%.
第二,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惟一途径.为加强综合国力,世界各国在高新技术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发展高新技术的竞争,其实质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是人们掌握和运用最新技术能力的竞争.在这场世界空前的、全球规模的经济和科技激烈竞争中,竞争的焦点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的核心则是人才竞争.为在国际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发达国家都在大幅度地增加教育投资,大力培养年轻科技人才.
在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不只缺物质资本(机器设备),更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不能与物质资本保持齐头并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极大限制因素.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源是教育投资不足和投资效率低下.因此,必须增加教育投资,并通过制定正确的教育发展战略提高教育投资效率,使人力资源发展与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⑦ 长期的贸易顺差和逆差对一国经济有何影响
1、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
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货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货币被低估。这增加了货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货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比较简单的对策就是拉动国内消费。
2、当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时,即表示该国外汇储备减少,其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削弱,该国在该时期内的对外贸易处于不利地位。大量的贸易逆差将使国内资源外流加剧,外债增加,影响国民经济正常有效运行。因此,政府应该设法避免出现长期的贸易逆差。
(7)影响一国长期经济增长扩展阅读:
贸易顺差既影响国内经济也影响对外经济,因而,需要调整经济政策,协调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经 济发展,化贸易顺差之弊为利。贸易顺差是中国长期执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结果。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化解贸易顺差之弊,需要依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将经济发展的思路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转向出口与内需并重的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政策的新取向是:从贸易顺差转向保持经常项目适度贸易顺差、资本项目逐渐达到平衡。经常项目适当贸易顺差,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⑧ 什么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统计师考讯】
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一个社会的长期经济增长,常常受总供给方面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地说,它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
(1)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和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由于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资本,因此,劳动和资本常常被看作是影响长期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生产要素。如果其他条件是一定的,那么一个经济社会投入的劳动数量和资本数量越多,产出就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劳动的数量取决于劳动者的人数和劳动时间,在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取决于人口的增长。资本的数量则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积累的规模和资本积累的速度,也包括引进外资的数量。
(2)生产要素效率: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而且与生产要素效率的高低相关。如果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不变,那么生产要素的效率越高,总产出的增长就越快;反之,生产要素的效率越低,总产出的增长就越慢。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以物质资本形态存在的机器设备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劳动和资本两种要素结合方式的改进.影响生产要素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
①技术进步。即指通过技术革新、改造、新技术的应用、技术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
②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是指可以用于生产过程的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的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是指掌握料劳动技能的人力资源的增加。
③制度创新。通常是指对现存的具体的社会经济制度,例如政治组织、经济组织、税收制度、教育制度、经济体制等等以及对现存的企业制度的变革。
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都会极大地促进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进而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经济学在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时,常常把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视为除劳动、资本之外的决定长期经济增长的第三因素。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则把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的供给、教育、纪律、激励)、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燃料、环境质量)、资本(机器、工厂、道路)和技术(科学、工程、管理、企业家才能)等四个要素视为经济增长的四个轮子。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则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生产要素投入量包括劳动投入量、资本投入量和土地投入量。其中,土地投入量是不可变的,而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都是可变的。丹尼森把生产要素的生产率看作是产出量和投入量的比率,即单位投入量所实现的产出量。据此,丹尼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7个。这7个因素是:
① 劳动者的数量以及劳动者的年龄和性别构成;
② 包括非全日制劳动者工作的时数;
③ 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
④ 资本存量的规模;
⑤ 资源配置状况;
⑥ 规模经济;
⑦ 知识进展。
上述7个因素中,前四项基本属于生产要素投入量,后三项属于生产要素的生产率。
美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库兹涅茨运用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发达国家100多年来的统计资料进行分类研究,从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中探索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他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
① 生产率的提高;
② 经济结构的变化;
③ 知识存量的增长。
实际上,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增长因素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程度和贡献是不同的。在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这时,人口的增长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就成为经济增长最基本、最重要的源泉。在工业化进程开始以后,随着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越来越大。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资本积累曾一度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关键。在现代社会中,尽管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技术进步、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制度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正是由于在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因素对经济增长起主导作用,所以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中出现了多个经济增长模型。
⑨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其基础是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是指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1)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2)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2.实现较快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
(2)我国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现在我国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逐步赶上并最终超过它们。
第二,我国人民现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质量比较差。只有实现经济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较快地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三,我国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没有较快的经济增长也难以解决。
(3)我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在于:
第一,资源条件比较有利。(可以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积累的潜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制度条件良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为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根本性条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第三,国际条件有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的条件,为我国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技术进步通过两种途径来推动经济增长:
一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二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2)我国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第一,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第二,着重发展关键技术。
第三,改革科技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索洛增长模型的假设{①生产和供给方面:Y=F(K,L),劳动和资本可以平滑替代,规模报酬不变,稻田条件(公式),在生产函数两边同除以L——y=F(k,1)=f(k),所有符号均代表人均产量;需求方面:y=c+i,c=(1-s)y,y=(1-s)y+i,i=sy=s f(k)},资本存量的变化{△k=i-δk= s f(k)-δk},投资、折旧和资本存量的“稳态”(图3.4),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资本积累能提高产出水平,但是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黄金律水平”{c*=f(k*)-δk*,条件:MPK=δ},一个经济肯定会自动收敛于一个稳定状态,但并不会自动收敛到一个“黄金律水平”的稳定状态
在长期,一个经济的储蓄率决定其资本存量规模,从而决定其产出水平。储蓄率越高,资本存量就越多,产出也越多。储蓄率的提高导致一个迅速增长的时期,但最终当达到新的稳定状态时增长减缓。因此,虽然高储蓄率产生了稳定状态的高产出水平,但其本身不能造成持续的经济增长。
是稳定状态消费最大化的资本水平被称为黄金律水平。如果一个经济的资本大于黄金律稳定状态,那么,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有事点上的消费。相反,如果经济的资本小于黄金律稳定状态,那么,达到黄金律就要求增加投资,从而减少现在一代人的消费。
一个经济的人口增长率是决定生活水平的另一个长期因素。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均产出水平越
哈罗德-多马模型即“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Harrod-Domar model),R.哈罗德和E.多马分别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基于凯恩斯理论之上,出现于1929-1931年大危机之后不久,但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正统”理论,因为模型结论是“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模型内涵
表示法一
G = S·V
G是经济增长率,S是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V是产出-资本比。
表示法二
ΔY/Y = s ×ΔY/ΔK
其中:Y——产出,ΔY——产出变化量,ΔY/Y——经济增长率;s——储蓄率;ΔK——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Y/ΔK——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可以增加的产出,即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设:储蓄等于投资,而投资又等于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K。可见,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
ΔY/Y = I/Y ×1/k = s/k
其中:s——储蓄率,k——资本边际系数,等于I/Y(投资/产出),假设为常数。
模型结论
增长率随储蓄率增加而提高,随资本-产出比扩大而降低。
经济的增长路径是不稳定的。
模型结论的解释
在完全就业条件下的增长稳定性取决于“人口增长率”gN、“实际经济增长率”gA和“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gw之间的关系。
完全稳定增长的条件
完全稳定增长的条件:gA=gw=gN
此条件不能自发实现
若gA>gw,则实际资本-产出比低于投资者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投资会进一步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高,直至达到劳动供应的极限
若gA<gw,则实际资本-产出比高于投资者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投资会降低,实际经济增长率降低,经济中出现失业
该模型的意义
该模型突出了发展援助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通过提高投资(储蓄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资本转移(发展援助)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发展援助通过技术转移降低资本系数(k),即提高资本生产率(1/k)来促进经济增长。
对该模型的批评评论
模型假设一: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模型假设二:该国对外国的资本转移(发展援助)具有足够的吸收能力
这两条假设在发展中国家常常不具备
资本系数k不是常数,而且可以通过通货膨胀和景气来调控。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把经济增长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的研究领域。是从英国经济
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的经济学家多马开始的。我们这里以哈罗德经
济增长模型为代表。
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
理论基础上的。哈罗德在建立其增长模型时做了如下假设:
1.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
投资品。
储蓄倾向不变,所以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是相等的。
3.资本一劳动比率固定不变,因而资本产量比率也不变,即原
有资本的生产率必然等于新投入资本的生产率。
4.社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两
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5.技术状态既定,不存在技术进步。
哈罗德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将经济增长抽象为三个宏观经济变
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个变量是经济增长率,用G表示;第二个
变量是储蓄率,用s表示;第三个变量为资本一产出比率,用v表
示。数学表达式为:C,=s/v。从式中可以看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
该国的储蓄率成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一产出比率成反比。
另外,哈罗德将经济增长率分为实际增长率、均衡增长率和自
然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就是社会实际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值得注意
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实际增长率不能用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来
计算,这是因为实际经济状况并不满足哈罗德的前提假设。比如储
蓄不等于投资。均衡增长率就是哈罗德提出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它
所对应的是合意的储蓄率和合意的资本一产出比率,因此,在实现
均衡增长率的情况下,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
成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况而言,产量或收入
达到最大值时,社会上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自然增长率是在人
口和技术都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社会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34 北方经济·2oo6年第6期
哈罗德认为,当实际增长率和均衡增长率发生偏差时.会导致经济
短期波动。而当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发生偏差时。则会导致经
济长期波动,而且一旦偏差发生,就有自我加强的趋势。因此要实
现实际增长率等于均衡增长率并等于自然增长率的长期均衡增长
几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称为“刃锋式”的经济增长
⑩ 资本积累是如何影响一国的产出水平和积极增长率的
经济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其基础是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是指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
(1)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宏观经济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2)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资量。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是劳动量。在劳动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劳动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阶段,是有差别的。一般来说,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或阶段,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或阶段,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
2.实现较快经济增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量度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指标是经济增长率。
(2)我国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必要性在于:
第一,现在我国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和人均量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逐步赶上并最终超过它们。
第二,我国人民现在的生活水平不高,生活质量比较差。只有实现经济较快的经济增长,才能较快地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三,我国目前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业、社会保障、环境污染等),没有较快的经济增长也难以解决。
(3)我国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在于:
第一,资源条件比较有利。(可以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积累的潜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第二,制度条件良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为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根本性条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推动力。
第三,国际条件有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的条件,为我国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一旦加入生产过程,就转化为物质生产力。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技术进步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技术进步通过两种途径来推动经济增长:
一是技术进步通过对生产力三要素的渗透和影响,提高生产率,推动经济增长。
二是在高科技基础上形成的独立的产业,其产值直接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
(2)我国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
第一,从我国国情出发,实施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第二,着重发展关键技术。
第三,改革科技体制推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索洛增长模型的假设{①生产和供给方面:Y=F(K,L),劳动和资本可以平滑替代,规模报酬不变,稻田条件(公式),在生产函数两边同除以 L--y=F(k,1)=f(k),所有符号均代表人均产量;需求方面:y=c+i,c=(1-s)y,y=(1-s)y+i,i=sy=s f(k)},资本存量的变化{△k=i-δk= s f(k)-δk},投资、折旧和资本存量的"稳态"(图3.4),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资本积累能提高产出水平,但是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黄金律水平"{c*=f(k*)-δk*,条件:MPK=δ},一个经济肯定会自动收敛于一个稳定状态,但并不会自动收敛到一个"黄金律水平"的稳定状态
在长期,一个经济的储蓄率决定其资本存量规模,从而决定其产出水平。储蓄率越高,资本存量就越多,产出也越多。储蓄率的提高导致一个迅速增长的时期,但最终当达到新的稳定状态时增长减缓。因此,虽然高储蓄率产生了稳定状态的高产出水平,但其本身不能造成持续的经济增长。
是稳定状态消费最大化的资本水平被称为黄金律水平。如果一个经济的资本大于黄金律稳定状态,那么,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有事点上的消费。相反,如果经济的资本小于黄金律稳定状态,那么,达到黄金律就要求增加投资,从而减少现在一代人的消费。
一个经济的人口增长率是决定生活水平的另一个长期因素。人口增长率越高,人均产出水平越
哈罗德-多马模型即"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Harrod-Domar model),R.哈罗德和E.多马分别提出的发展经济学中着名的经济增长模型,基于凯恩斯理论之上,出现于1929-1931年大危机之后不久,但不是经济增长理论的"正统"理论,因为模型结论是"经济增长是不稳定的"。
模型内涵
表示法一
G = S·V
G是经济增长率,S是资本积累率(储蓄率或投资率),V是产出-资本比。
表示法二
ΔY/Y = s ×ΔY/ΔK
其中:Y--产出,ΔY--产出变化量,ΔY/Y--经济增长率;s--储蓄率;ΔK--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Y/ΔK--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可以增加的产出,即资本(投资)的使用效率。
在模型中假设:储蓄等于投资,而投资又等于资本存量K 的变化量ΔK。可见,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
表示法三
ΔY/Y = I/Y ×1/k = s/k
其中:s--储蓄率,k--资本边际系数,等于I/Y(投资/产出),假设为常数。
模型结论
增长率随储蓄率增加而提高,随资本-产出比扩大而降低。
经济的增长路径是不稳定的。
模型结论的解释
在完全就业条件下的增长稳定性取决于"人口增长率"gN、"实际经济增长率"gA和"有保证的经济增长率"gw之间的关系。
完全稳定增长的条件
完全稳定增长的条件:gA=gw=gN
此条件不能自发实现
若gA>gw,则实际资本-产出比低于投资者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投资会进一步增加,实际经济增长率进一步提高,直至达到劳动供应的极限
若gA<gw,则实际资本-产出比高于投资者意愿的资本-产出比,投资会降低,实际经济增长率降低,经济中出现失业
该模型的意义
该模型突出了发展援助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通过提高投资(储蓄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通过资本转移(发展援助)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发展援助通过技术转移降低资本系数(k),即提高资本生产率(1/k)来促进经济增长。
对该模型的批评评论
模型假设一: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模型假设二:该国对外国的资本转移(发展援助)具有足够的吸收能力
这两条假设在发展中国家常常不具备
资本系数k不是常数,而且可以通过通货膨胀和景气来调控。
哈罗德一多马模型
把经济增长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的研究领域。是从英国经济
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的经济学家多马开始的。我们这里以哈罗德经
济增长模型为代表。
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型理论是建立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均衡
理论基础上的。哈罗德在建立其增长模型时做了如下假设:
1.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
投资品。
储蓄倾向不变,所以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是相等的。
3.资本一劳动比率固定不变,因而资本产量比率也不变,即原
有资本的生产率必然等于新投入资本的生产率。
4.社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且两
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
5.技术状态既定,不存在技术进步。
哈罗德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将经济增长抽象为三个宏观经济变
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第一个变量是经济增长率,用G表示;第二个
变量是储蓄率,用s表示;第三个变量为资本一产出比率,用v表
示。数学表达式为:C,=s/v。从式中可以看出: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
该国的储蓄率成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一产出比率成反比。
另外,哈罗德将经济增长率分为实际增长率、均衡增长率和自
然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就是社会实际达到的经济增长率,值得注意
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实际增长率不能用哈罗德模型的基本公式来
计算,这是因为实际经济状况并不满足哈罗德的前提假设。比如储
蓄不等于投资。均衡增长率就是哈罗德提出的有保证的增长率。它
所对应的是合意的储蓄率和合意的资本一产出比率,因此,在实现
均衡增长率的情况下,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水平,且形
成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就各年情况而言,产量或收入
达到最大值时,社会上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自然增长率是在人
口和技术都不发生变动的情况下,社会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
34 北方经济·2oo6年第6期
哈罗德认为,当实际增长率和均衡增长率发生偏差时。会导致经济
短期波动。而当均衡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发生偏差时。则会导致经
济长期波动,而且一旦偏差发生,就有自我加强的趋势。因此要实
现实际增长率等于均衡增长率并等于自然增长率的长期均衡增长
几乎是不可能的,常被形象地称为"刃锋式"的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