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清末山西政治经济的发展

清末山西政治经济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06 08:16:22

❶ 急急急!!!山西省政治经济情况和发展!重点发展的城市

2012年,山西上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应对世界经济胶着、国内经济放缓等复杂多变形势,着力稳增长、调结构,整体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测算,2012年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8712.9亿元,增长10%,较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高于国家2.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6.9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4929.7亿元,增长10.7%;第三产业增加值3236.3亿元,增长9.6%。
1.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产量预计增产6%,创历史最好水平。农业生产的良好态势,对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的初步控制起到了积极作用。
2.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9升1 降”。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较上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9升1 降”。前三季度,原煤、洗煤、焦炭、生铁、粗钢、钢材、原铝、氧化铝、水泥、发电量1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焦炭产量同比下降5.2 %,其余9种保持增长。其中原煤产量6.8亿吨,增长7.0%;水泥、洗煤、粗钢、钢材两位数增长,分别为26.6%、14.9%、12.6%、12.4%。
前三季度,全省全社会用电量1302.1亿千瓦小时,增长6.6%;其中工业用电量增长6.3%。前三季度,太原铁路局铁路货运量4.1亿吨,增长2.0%;公路货运量5.3亿吨,增长9.6%。
3.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51.4亿元,增长25.8%,快于上半年1.7个百分点,快于全国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完成2991.7亿元,增长19.8%;民间投资完成2591.8亿元,增长32.8%。前三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37.5亿元,增长28.8%,快于上半年1.1个百分点。
4.消费市场总体平稳,旅游收入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172.4亿元,增长15.3%,较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快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其中,零售业增长15.1%,批发业增长17.0%,住宿业增长16.7%,餐饮业增长15.4%。前三季度,全省旅游总收入1349.3亿元,增长36.4%。
5.对外贸易降幅缩小。前三季度,全省进出口总值103.8亿美元,下降4.5%,降幅较上半年缩小13.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值44.0亿美元,增长6.8%;进口总值59.8亿美元,下降11.4%。
6.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省财政总收入完成2118.8亿元,增长16.9%,较上半年回落2.9个百分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16.1亿元,增长23.7%,较上半年加快2.4个百分点。
7.信贷增速有所加快。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3848.6亿元,增长16.1%;贷款余额12963.0亿元,增长19.2%,存贷款增速均比8月末有所加快。
8.居民消费价格小幅回落。前三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9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9.民生支出增长较快。前三季度,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816.6亿元,增长26.7%。其中侧重民生类的文化体育与传媒、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分别增长35.0%、34.9%、30.8%、25.1%、10.6%。
10.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802.4元,增长13.1%,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288.0元,增长16.8%,比上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由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比较复杂,宏观环境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依然较大。下一阶段,全省上下应继续落实省委、省政府出台的稳增长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大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力度,力争实现全年经济目标。

❷ 山西历史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特别是晋商十分活跃,威震海内外,其足迹东出日本,北抵沙俄。最著名的是山西票号,可谓中国金融之鼻祖。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唐朝名相狄人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BR>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如佛教圣地五台山、应县木塔、云冈石窟、永乐宫壁画、运城关帝庙、永济普救寺、洪洞广胜寺等在国内外都很著名。山西民歌、民谣舞蹈、民间传说、民间工艺等具有独特的魅力。
山西是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具有勤与俭的民风。刘胡兰精神、大寨精神、太旧精神、李双良精神激励着人们为争取新生活不断艰苦拚搏。

❸ 关于山西古代经济史的几个问题

第一,古代山西是中华华夏族的中心,所谓的中原腹地。农业经济发达。

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等四大经济区域。山东包括今河南河北山东三省及晋南、苏北、皖北等部分地区,历史上称“中原”,是汉经济最发达地区及最重要产粮区。可见山西经济在全国的地位如何。农业经济是封建社会经济的主要经济形势。

古代山西经济曾经出现过滑坡,原因是人口的外迁。古代中国的农业社会,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力,人口的外迁(因为战争,黄河泛滥等等)造成了农业生产上的产量下降。

代表古代山西经济发达的一个标志就是晋商的出现。(晋商的资料可查看网络)

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多年间(公元1368年到公元1912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李家大院、王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三多堂等等。八国联军向中国索要赔款,慈禧太后掌权的清政府就向晋商的乔家借钱还国债。晋商的经济实力,可以从这个事情反映出来。

晋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间的武士貜。武则天之父、李渊父子从太原起兵时,木材商人武氏从财力上大力资助,李渊父子的就是凭借当时天下最精华的太原军队和武氏的财力开始夺取全国政权。建国后,武氏并封为国公,地位等同秦琼、程咬金等。可以想象李渊父子当时从武氏那里得到多少财产,而武氏也从他最初聪明的政治投资中得到了巨大的回报。其后还孕育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武则天。当然这是后话。

晋商的发展与没落是可以体现出山西经济的发达与没落。

第二,山西经济是什么时候开始衰退的?

古代山西经济的衰退,分为好几个时期。

古代经济中心的转移,由中原转向南方,是出现在人口迁移的时候。劳动力的转移产生的后果就是经济中心转移。

近代山西经济的衰退,要算清末民初,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沿海口岸的开放,刺激了南方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工厂林立,中国的经济由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经济转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渗透在南方城市凸显。山西的票号商会会馆不再是中国经济的强项特色。公司化的经营方式出现。

第三,衰退的原因,这个其实在上面都大体提到了,具体的原因会出现在资料里,请您下了以后再提取即可。

第四,煤炭经济为何没有促进山西的经济发展。

原因可以从全国主要的几个能源省份城市的发展轨迹来看。山西的煤矿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而且带来的负面效应就是环境的污染。一座能源型的城市最后的结果是被自己的矿渣所掩埋。山西煤炭资源丰富缺面临诸多问题:一是能源的开采方式过于粗放,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开采的提取率。二是深入内陆,远离港口,这也是增加了成本。三是经济转型没有及时跟上。能源经济的发展是与国际经济形势紧密相连的,短时间内资金聚集的快,而一旦遇到风险,那么垮掉的也快。针对这些问题,山西省政府今年出台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进一步促进全省煤炭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增长措施的通知》红头文件,目的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PS:具体资料我上传附近,您下载看再进行总结吧,实在是没法继续打了,太多了。

❹ 晚清前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总结

政治方面:从顺治初年到康熙八年(1669)明令停止“圈地”,以后几年间满洲贵族“圈地”仍未完全停止,总计自入关至康熙八年, 满洲贵族在畿辅各地强制推行3次大规模的“圈地”,圈占汉民田地17万多顷。与此同时,相继推行了薙发、易服、投充和逃人法等民族压迫和奴役的政策,一时加剧了满、汉之间的矛盾。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亲政后,进行了许多改革,如永停“圈地”,奖励垦殖,整顿赋役,兴修水利,大规模地治河治运等。推行这些政策、措施,缓和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获得比以前较好的生产条件,全国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从而使满族在发展经济、文化和巩固祖国边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方面,从康熙初开始到乾隆初年为止的80年间,仅辽宁地区满族和汉族人民耕垦的土地面积,就增加了5倍多;吉林、黑龙江开垦的土地也日益增加,耕地面积达61万垧之多。这就使东北地区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还有余粮供应关内,而且有大批大豆远销国外。其他如柞蚕、人参、鹿茸的产量也有增加。这些都是满、汉各族人民共同辛勤劳动的成果。康雍乾时期的统治 清朝确立全国统治之后,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生产,到康雍乾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力达到鼎盛。 ① 农业和水利。清廷奖励垦荒,招集流民授予土地。康熙八年,实行更名田,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减轻赋税。治理黄河、淮河、运河、长江、钱塘江、永定河,努力减轻水灾,提高农业产量,保持运输畅通。②手工业和商业政策。最重要的手工业是纺织业,南京、苏州、杭州等地较为集中。③大城市的出现。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和政治文化中心。扬州是淮盐的集散地,经济发达,多富商大贾。南京、苏州、杭州都是丝绸、布匹及其他手工业品的产地,且文化发达,风景优美。广州是对外贸易的口岸,是封闭的封建中国通向世界的主要窗口。汉口为米谷、木材、食盐、药材和各种货物的集散地。④赋役制度的改革。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将丁税总 额固 定下来, 稳定了全国的丁税负担。
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从康熙初年起,清圣祖在全国民众支持下,坚决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割据势力的叛乱,又统一台湾,并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从而抑制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台湾的觊觎和卷土重来的野心。不久,清圣祖亲率八旗劲旅3次出征,击溃了以噶尔丹为首的蒙古准噶尔部贵族的分裂活动,复经雍正、乾隆,三代相继,长达70年的斗争,终于摧毁了准噶,又摧毁了沙俄对中国的入侵。

❺ 山西经济发展过程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达到3042.4亿元,增长14.1%,增幅比上年又加快0.2个百分点,再创1985年以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3.4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810.1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978.9亿元,增长12.7%。全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大关,达到1106美元,迈上一个重要台阶。
主要市场价格涨幅回落。全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1%,其中城市上涨3.6%,农村上涨5.4%。从分月情况看,呈现出冲高回落的倒“∪”走势,全年平均涨幅比最高的7月份(6.2%)回落2.1个百分点。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1%,比最高的9、10两月的涨幅回落0.5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6.1%,分月走势呈先高后低的态势,全年平均涨幅比最高的4月份回落4.4个百分点。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4.5%,整体走势呈现稳中趋降的格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3%,呈现逐月平缓上升的态势。
劳动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年末全省全社会从业人员1466.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53.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013万人。全年全省新增就业岗位41.7万个,完成全年目标(28万个)的148.9%。全省下岗再就业人数达到15.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4万人)的111.1%,其中“4050”人员5.1万人。全省登记失业率3.2%,控制在了4.5%的目标范围之内。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出现重要转机,主要农作物产量较快增长。中央一号文件和我省促进粮食生产的八项政策等一系列支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以及粮食价格的上扬,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加之相对较好的气候因素,为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全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388.1万亩,比上年增长3.2%,其中秋粮面积3376.6万亩,增长8%。粮食总产达到106.2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0.3亿公斤,增长10.8%,成为我省历史上第三个突破百亿公斤的年份(1998年为108.1亿公斤,1996年为107.7亿公斤)。全年棉花播种面积达到171.9万亩,是1996年以来最多的一年,总产达到12万吨,成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1984年为13.3万吨,1982年为12.1万吨)。
政策驱动、结构调整推动和市场价格拉动下,全省畜牧业生产更加健康地发展。全年全省肉类总产量达到82.9万吨,比上年增长7.7%;禽蛋产量52.0万吨,增长3.4%;牛奶产量61.1万吨,增长14.8%。年末大牲畜存栏321.0万头,比上年增长2.1%;猪存栏600.7万头,增长8.7%;羊存栏1186.9万只,与上年基本持平。渔业生产快速发展。全年全省水产品产量3.5万吨,比上年增长1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高位运行。全省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紧紧扭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放松,“1311”规划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不断推进,有力促进了全省工业的较快增长。全年全省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68.5亿元,比上年增长17.0%。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42.9亿元,增长21.5%。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效,工业经济增长在经过二季度高位回调整理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规模以上工业一季度增长23.9%,二季度增长18.8%,三季度增长22.1%,四季度增长21.7%。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全省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0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8%;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0.8亿元,增长18.8%;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6亿元,增长5.3%;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04.3亿元,增长24.1%;外商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8.6亿元,增长9.2%。全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9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2%。煤炭、炼焦、冶金、电力等主导行业高速增长。全省37个行业大类比上年增长的有31个,占83.8%。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25.7%,炼焦业增长26.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0.2%,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1.0%,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9.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明显,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8.5亿元,增长30.6%。从进度完成情况看,呈现出平稳回落的态势。全年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1.7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7.7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回落4.2个百分点。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29.8 亿元,增长31.1%;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7亿元,增长26.1%。
五、能 源
一、二次能源投资、生产继续较大幅度增加。全年全省能源工业投资共完成502.6亿元,比上年增长64.9%。其中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中用于煤炭工业的投资143.5亿元,增长80.0%;用于电力工业的投资193.6亿元,增长50.0%。全年全省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4.3亿吨,比上年增长11.3%;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1.9亿吨,增长16.8%。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受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意愿增强和上年基数较低的影响,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速加快。全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84.8亿元,增长21.3%,增幅排全国前列。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63.5亿元,增长19.5%,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21.3亿元,增长24.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20.2%,餐饮业增长25.3%,其他零售增长32.3%。
七、对外经济贸易
海关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全年全省累计完成海关进出口总额5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4.2%。其中出口40.3亿美元,增长77.6%,进口13.5亿美元,增长64.6%,进、出口增幅双居全国各省市之首。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6.8亿美元。在出口中,一般贸易38.3亿美元,增长74.7%;加工贸易2.0亿美元,增长188.8%;机电产品出口4.1亿美元,增长49.5%。在进口中,一般贸易10.9亿美元,增长52.3%;加工贸易2.1亿美元,增长3.5倍;其他贸易4542万美元,下降15.6%。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到2004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2512公里。公路通车里程65813公里,比上年增加2691公里,增长4.3%;高速公路达到1347公里,增长11.2%。省城太原对外航线38条,可直通全国45个城市。
、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全省财政总收入一年内突破400亿元、500亿元两个大关,全年达到533.5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增收额达到155.6亿元,是建国以来我省财政增收最多的一年。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5.2亿元,增长37.7%,增幅居全国前列。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强势增长,拉动力显著提高。全年全省四大税种共计完成税收421.3亿元,同口径增长42.2%,增收125.1亿元,占到财政总收入增量的80.4%,拉动总收入增长33.1个百分点,充分显示了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成果。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年全省共受理各项专利申请1949件,授权专利118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1.8%和1.2%。全省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439份,成交金额5.99亿元。科研机构通过技术市场向各类企业共转让科技成果320项,比上年增加72项,增长29.0%。

❻ 山西的发展史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

❼ 历史上山西先后经历了那些朝代

春秋时太原(晋阳城)系由赵简子(赵国开国之君赵襄子的父亲)家臣——杰出的政治家和建筑师董安于所肇筑,当初”公宫之垣,皆以狄蒿苫楚墙之……公宫之室,皆以炼铜为柱质”。《春秋》定十三年(前 497年)记载“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左传》作“赵鞅奔晋阳,晋人围之”;《公羊传》则云“晋赵鞅取晋阳之甲,以逐荀寅与士吉射”。这说明晋阳城的肇建,至迟可溯于公元前 497年,即至少已近2500年历史了。晋阳古城在战国初期,曾做过赵国的都城,后被秦军攻占. 秦昭王四十八年(前 259年)“司马梗北定太原”,到秦庄襄王三年(前 247年)“初置太原郡”,治晋阳(今晋源镇东北古城营一带)。。

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达三千年之久,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之美称,还被誉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和炎帝都曾在山西活动。我国上古时代的三个帝王尧、舜、禹均在山西南部建都,为“尧都平阳(今临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济市)”、“禹都安邑(今夏县)”。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北魏时,大同(当时称平城)曾作为北魏的都城名重一时。隋朝末年,李渊父子起兵晋阳(今太原市),继而夺取长安,建立唐朝,后把太原定为大唐帝国的北都。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

西河度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了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区。中国史前三大伟人尧、舜、禹,都曾在山西境内建都立业。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政权夏朝也建立在山西南部。商代,山西是商的主要统治区。周代,晋国由山西境内崛兴,晋文公曾为春秋五霸之一。秦、汉、魏、晋时期,山西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南北朝时期,山西是北朝统治的中心地带,而且北魏曾以平城(今大同)为都,之后的东魏、北齐也曾以晋阳(今太原)为“别都”、“陪都”,这对促进山西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唐太宗李世民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由此,山西被唐太宗认为是“龙兴”之地,一直把山西作为唐帝国的腹脏地区,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北京”。有唐一代,山西一直以其特殊的地位和发达的经济、文化称著于世。到五代十国,山西仍然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军事形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宋辽时期,山西进一步繁荣,是中国北方经济、文化的主要发达地区。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当时山西商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曾受到当时来中国旅行的意大利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的盛赞。明代,山西的商业迅猛发展,曾领全国之先。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山西的经济、文化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但是,山西人民英勇地抗击了外敌的侵略。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西人民进行了更加顽强的斗争,在三晋大地上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上党战役永垂青史。1949年4月,全省解放。9月,成立了山西省人民政府,从此揭开了山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新篇章。几十年来,山西人民为全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为重大贡献。

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曾涌现出许多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最著名的有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晋文公重耳,有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有中国的“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有唐朝名相狄仁杰、裴度,有抗击匈奴而名垂青史的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有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作者、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有创立“制图六体”的西晋地图学家裴秀,有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白居易,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柳宗元,有金朝文学家、诗人元好问,有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曲家关汉卿、白朴、郑光祖,有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傅山,清末维新派扬泽秀以及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弟等。可以说,山西是人杰地灵,代不乏人。而其中晋商的足迹更是踏遍华夏、享誉全球。

山西是厚重的黄河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古人类文化遗址、帝都古城、宝刹禅院、石窟碑碣、雕塑壁画、古塔古墓、佛道圣地、险堡关隘以及革命文物、史迹等,从北到南、珠串全省,构成了山西古今兼备,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目前,全国保存完好的宋、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物70%以上在全省境内,具有珍贵价值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就有119多处。著名的旅游景点有:大同旅游区的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以及中国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忻州旅游区的五台山、芦芽山、代县杨家将故地;太原旅游区的晋祠、晋中的平遥古城、昔日晋商的豪宅大院;临汾旅游区的尧庙、洪洞县的大槐树、广胜寺、吉县黄河壶口瀑布;运城旅游区的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壁画、夏县司马光墓、永济黄河铁牛、永济普救寺和莺莺塔,等等。其中平遥古城和云冈石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❽ 山西历史的经济发展

2014年,山西省生产总值12759.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8.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6.2%;第二产业增加值6343.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9.7%;第三产业增加值5628.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4.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064元,按2014年平均汇率计算为5708美元。
2014年,山西省公共财政收入1820.1亿元。税收收入1133.8亿元,其中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和城建税共计完成税收924.4亿元。公共财政支出3096.3亿元。其中,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民生支出2583.1亿元,民生支出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83.4%。 2014年,山西省农作物种植面积3840.5千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3286.4千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29.7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8.7千公顷。在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1676.5千公顷;小麦种植面积673.9千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330.8万吨。其中,夏粮260.3万吨;秋粮1070.5万吨。
2014年,山西省完成造林307.9千公顷。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积303.5千公顷。全年木材产量15.6万立方米。
2014年,山西省猪牛羊肉总产量76.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64.2万吨;牛肉产量5.8万吨;羊肉产量6.7万吨。生猪存栏514.7万头,生猪出栏837.3万头。牛奶产量96.2万吨;禽蛋产量83.7万吨;水产品产量5.1万吨。
2014年,山西省农业机械总动力3286.2万千瓦。机械耕地面积2683.1千公顷;机械播种面积2622.3千公顷,机械收获面积1810.7千公顷。全省农机化经营总收入131.1亿元。 2014年,山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72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焦炭产量8722.3万吨;钢材产量4701.0万吨。
悬空寺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119.9亿元。其中,装备制造和医药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82.1亿元和158.9亿元;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化学、建材和食品工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81.0亿元、1026.4亿元、3768.2亿元、1597.2亿元、844.9亿元、358.6亿元和701.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973.4亿元;实现利润210.6亿元。
2014年,山西省建筑业实现增加值825.7亿元。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90.2亿元。 2014年,山西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9.9亿元。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600.8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949.1亿元。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5036.7亿元;餐饮收入额513.2亿元。
2014年,山西省海关进出口总额162.5亿美元。其中,进口额73.1亿美元;出口额89.4亿美元。全年出口煤炭45.0万吨;出口焦炭98.9万吨;出口镁及其制品8.8万吨;出口钢材144.2万吨,其中不锈钢61.5万吨。出口机电产品51.1亿美元;出口高新技术产品37.6亿美元。全年进口铁矿砂1616万吨,进口金额15.5亿美元;进口机电产品28.6亿美元。全年全省新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0家;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9.5亿美元。全年对外经济合作新签合同额3.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7.4亿美元。
2014年,山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942.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6559.4亿元。全省农村金融合作机构(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
绵山
行、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贷款余额3367.6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5268.2亿元。全省共有上市公司35家,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20465.5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14037.0亿元;基金成交额730.0亿元;债券成交额5698.5亿元;投资者资金账户累计开户数179.5万户。全省保费收入465.4亿元。其中,寿险业务保费收入271.9亿元;健康险业务保费收入28.7亿元;意外险业务保费收入8.7亿元;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156.0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82.5亿元。

❾ 旧社会的山西是富还是穷

你说的旧社会是指清末到民国时期吗?
那时的山西基本上属于中等偏下的省份内
清末,山西的金融也比较发达
但随容着鸦片战争后,对外开放,外国金融资本进入中国,山西的票号在西方现代化银行的冲击下逐渐崩溃,到了中华民国时期已经没有多少影响力了
就中国的山西政治上一直被晋系军阀控制,政治上独裁
经济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外省资金难以进入
工业除了煤炭开采之外就是为了争霸而发展起来的军火工业了
经济上还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总的来说,就中国的经济重心集中在以上海为代表的沪宁杭地区
沿海经济总体来说好于内地
有开放口岸的地区总的来说好于中西部地区

❿ 山西经济发展状况

山西经济状况

山西地处西部内陆,尽管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制约,但是在5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地不断深入,使山西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为山西经济今后更快更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99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可达176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20亿元,财政总收入196.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5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80元。
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已初步形成了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体系。能源、冶金、化工、建材、机械、电子、军工、医药、轻纺、塑料制品工业等门类齐全,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实力。邮电通讯事业进入"八五"时期后,解放思想,奋力赶超,在较短的时间内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全省的交通运输已形成了以铁路、公路、水运和民用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干支衔接,四通八达,日益趋于协调和发展。山西铁路以南北同蒲线和石太线为主干,形成石太、京原、京包、太焦、邯长、候月、大秦和南北同蒲9条大铁路干线13条主要支线和400多条专用线的铁路运输网络,分别与国家的铁路大动脉京包线、京广线、陇海线相衔接,可通达全国各大城市和秦皇岛、天津、石臼所等海岸码头。1996年建成通车的太原至旧关高速公路与北京--石家庄高速公路相接,汇入京津唐、京深高速公路网络。1998年建成通车的原--太高速公路(太原至原平)是建设贯穿全省南北的大同至运城高速公路的阶段工程。目前,山西的公路交通已形成以国道省道为骨架,以县乡道路为网络,沟通各邻省与省内城乡,衔接铁路重要工矿企业重要经济作物区的公路网络和以国有运输为主体,集体和个体运输业竞相发展,并已初步建立起布局合理的交通工业体系和运输管理体制。
山西民航事业同样有了较快发展,目前与太原通航城市23个,航线22条,形成了以太原为中心的航线网络。改扩建后的太原机场可起降各类大中型飞机,年旅客吞吐量可达19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可达1.35万吨。
1992年以来,乡镇企业每年以平均40%的速度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阶段。
山西农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不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并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山西农业正逐步走上贸农工一体化的道路。
山西的总耕地面积约3656.5千公顷,占土地自面积的23%。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种植业盛产玉米、谷子、水稻、小麦、高粱、土豆、薯类、荞麦、糜子和豆类粮食作物,及棉花、烟叶、甜菜、油料和麻类等经济作物,干鲜果品主要有苹果、核桃、红枣、梨和葡萄,还有党参、黄芪等多种名贵中药材,养殖业主要饲养猪、牛、羊、鸡、兔、驴、马、骡及养蚕、养蜂业。山西的淡水养鱼近年来不断发展,可基本满足城市鲜活鱼类的供应。

阅读全文

与清末山西政治经济的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