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英国经济发展史中英版

英国经济发展史中英版

发布时间:2021-03-06 11:31:51

A. 求概括高中所学的英国发展史、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全方位、非常感谢!

欧洲西部岛国。全称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面积24.41万平方千米。人口5820万(1993)。其中83%的人口集中在英格兰。官方语言为英语,威尔士约1/4人口讲威尔士语。居民多信奉基督教新教。首都伦敦。

地理 英国由大不列颠岛(包括英格兰 、苏格兰和威尔士)、爱尔兰岛东北部和一些小岛组成。西北濒大西洋;东部隔北海、多佛尔海峡、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相望;大不列颠岛南部西侧,隔爱尔兰海和圣乔治海峡,与爱尔兰相望。总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主要山脉有奔宁山脉和格兰扁山脉;格兰扁山脉的主峰本尼维斯山海拔1344米,为全国最高点。主要河流有塞文河和泰晤士河。属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温和湿润。长年多雨雾,秋冬尤甚。
历史 约公元前 700年以后 ,欧洲西部的克尔特人移入不列颠群岛 。公元1世纪罗马人占领了英格兰东南部 ,在伦敦筑起了城堡。5世纪起 ,北欧部族纷纷入侵 ,有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并在此定居 。7 世纪开始形成封建制度,许多小国合并成7个王国 ,彼此角逐达200 年之久 ;其间北欧海盗屡屡入侵 。827 年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统一了英格兰。8世纪末遭丹麦人侵袭 ,并于1016~1042年沦为丹麦海盗帝国的一部分。后经英王短期统治,1066年法国诺曼底公爵渡海征服英格兰 ,称威廉一 世 。1215 年约翰王被迫签署《自由大宪章》,王权遭到抑制。1337~1453年英法进行百年战争,英国先胜后败。伊丽莎白一世时期(1558~1603)于1588年击溃西班牙无敌舰队,树立海上霸权,进行了一系列殖民扩张 。1640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1642年发生保王党和议会党人之间的内战 。1649年 5月 19 日宣布为共和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68 年发生了“ 光荣革命” ,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18世纪后半 叶至19世纪前半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 。1914 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 ,为世界第一殖民帝国 ,自称“日不落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落。1931年被迫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殖民体系开始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惨重。战后经济实力削弱,政治地位随之下降;在世界反帝反殖、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英帝国殖民体系逐步瓦解。现维持着松散的英联邦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直由英国保守党和英国工党轮流执政 。1979年5月,保守党的撒切尔夫人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在1983年和1987年大选中保守党连胜。1990年11月,J.梅杰当选为保守党领袖并成为英国首相。1992年以梅杰为首的保守党第四次蝉联执政。1997 年 5月 ,工党领袖T.布莱尔出任首相。1998年4月10日 ,英国、爱尔兰与北爱尔兰有关各方达成北爱尔兰和平协议。
政治 英国迄今无成文宪法 ,它以历来涉及国家根本问题的惯例、传统、宣言、法案等作为行宪准则,主要有《自由大宪章》、《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议会法以及历次修改的选举法、市自治法、郡议会法等。政体为君主立宪制。国王是国家元首 、武装部队总司令 、英国 国教和世俗领袖,形式上有权任免首相、大臣、高级法官和各属地的总督,召集、停止和解散议会等。但实权在内阁。在位君主为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52年2月6日登基。
英国议会由国王(女王)、上院和下院组成。上院亦称贵族院,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和教会大主教、主教组成。上院议长麦凯勋爵。下院亦称平民院,1997年5月选举产生的下院 ,议长为贝蒂·布斯罗伊德。英国内阁由首相 、枢密大臣和重要大臣组成 。1997年5月组成的内阁,由工党的布莱尔为首相。英国的主要政党有:①保守党 。前身为 1679 年成立的托利党 ,1833 年改用现名。②工党 ,1900年成立 ,原名劳工代表委员会 ,1906年改用现名。③社会自由民主党 。1988年3月由原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内支持同自由党合并的多数派组成。其他政党还有民主左翼、英国共产党新党、绿党。
经济 英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西方国家中名列第五。自1981年下半年到1989年底,经济持续8年低速增长 ,通货膨胀率一度明显下降,失业现象有所缓和。但贸易逆差不断扩大。1990年下半年经济进入衰退,出现经济增长乏力,固定投资下降,工业产量出现负增长,失业上升。这次衰退是战后最长的一次。1993年初经济开始复苏,但势头微弱,年底渐趋稳定 。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3485亿英镑( 以1985年不变价格计算 ) 。货币单位英镑 ;汇率为1英镑兑1.502美元(1993年平均汇率)。
英国是欧共体中能源最丰富的国家。主要有石油、天然气和煤 ,为世界第六大产油国 。森林覆盖面积 227 万公顷。英国的纺织、采矿、冶金、机械等传统工业日趋落后,产品缺乏竞争力,亟须更新改造。航空、电子、化工等新兴工业较为先进。海底石油开采、信息工程、卫星通信、微电子技术等方面近年有较大发展 。主要工业品有煤 、生铁 、原油、新闻纸、电力、汽车、合成橡胶等。

英国农业生产水平较高。全国75%的土地用于农业,大部分为私营农场。主要农产品有小麦、大麦、燕麦、马铃薯、甜菜等。英国1/3农场专事养殖业,主要牲畜有牛、羊、猪和家禽等。英国是 欧 洲 最 重要的捕鱼国之 一 ,可 满足本国2/3的需求量。
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地位日显重要。1993年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从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72%。旅游业为英国重要经济部门之一。主要旅游点为伦敦、爱丁堡、加的夫、布赖顿、格林尼治、斯特拉福、牛津、剑桥等。
英国交通以陆路为主。铁路运输发达。伦敦有相当完备的地铁网 。1993年6月20日英法海峡隧道贯通 。铁路总长1.65万千米,公路总长36.23万千米 ,其中高速公路3147千米。内河航运线总长3750千米 。共有大小港口300多个。主要港口为萨仑沃、伦敦 、蒂斯-哈特浦尔 、米尔福德 - 黑文、格里姆斯比-因明翰 、福斯 、南安普顿、奥克尼、菲利克斯托、米德维、多佛 、利物浦 。年客流量在100万以上的国际机场有12个,主要为希思罗、盖茨维克、曼彻斯特、格拉斯哥、伯明翰。北海油田的石油大多通过水下输油管运回陆地。输油管道总长1686千米;输气管道约5330千米。
英国为世界第五大贸易国。商品和劳务出口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主张多边的贸易体系和世界贸易的进一步自由化。主要出口机械、汽车、航空设备、电器和电子产品、化工产品、石油等;进口原材料和食品等。最大贸易伙伴为欧共体。1992年同欧共体的贸 易占英外贸 额一半以上 。其次是其他西方国家 、北美、经合组织成员国、石油输出国家、发展中国家、东欧及独联体国家。德国是英国最大出口国和进口国。其次是美国。英国的对外投资绝大多数投在发达国家。英国的对外援助国有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几内亚、马拉维、莫桑比克 、赞比亚、乌干达等。外国在英国的投资绝大多数来自发达国家。美国几乎占一半。
文化教育 实行5~16岁儿童的义务教育制 。国内基本无文盲。中小学分公立和私立,公立学校学生免交学费;私立学校师资条件和设备都较好,但收费高。高等学校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爱丁堡大学等。主要报刊有《每日快报》、《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每日星报》、《太阳报》、《泰晤士报》、《卫报》、《每日电讯报》、《观察家》、《经济学家》等。英国主要通讯社有路透社、新闻联合社、交换通讯社。英国广播事业历史悠久,业务发达。英国广播公司创办于1922年,1936年即播放电视节目。

对外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英国国力衰落 ,殖民体系瓦解,英联邦日趋松散。面对战后形成的两极体制,英国于 60 年代中期调整其外交国防政策 ,将防务重点放在欧洲。1973年英国参 加 欧 洲共 同体 ,自 此欧洲 在英国外交中占有“优先地位”,但英国也不放弃向美国靠拢,在重大问题上积极支持和配合美国的政策主张。1991年以后,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战后两极体 制 的终结 ,英国积极调整外交政策,以图在新格局中继续发挥大国作用。
英 国与中国于 1954 年 6 月 17 日达成互派 代办的协议,1972年3月 13 日 两国签订了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80年代以来,两国关系有较大发展,高级互 访不断 增多。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 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自1992年10月港 督彭定康提出香港政治体制方案以来 ,中英在香港问题上出现分歧 ,致使两国关系发生困难。1993年12月15日,港英当局不顾 中方反对,单方面将部分政改方案提交立法局,严重 损害 了中英关系。两国签订的其他重要协定有:避免双重征税和 防止 偷税漏税协定,空间合作谅解备忘录,第二经济技术合 作协定、促 进和互相保护投资协定,关于优惠贷款安排的备 忘录 、中英大气科技合作备忘录、1991~1993年中英文化、教育和科技合作交流计划,新的卫生合作协议等。1992年中英贸易额达19.4亿美元。
英国主张加强同西欧的关系,支持欧共体,赞成建立共同体统一大市场,但反对建立超国家的“欧洲联邦或邦联”,对欧共体、社会宪章持保留态度。1988年英国与欧共体其他11国的贸易占英外贸总额的1/2 。1989 年双方贸易总额为1812.927亿美元。1993年8月英国批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
英国与美国有传统的合作关系。1979年保守党上台,两国关系进一步加强,英视美为主要盟国。冷战后,特别是克林顿上台以来,英美特殊关系持续淡化,两国在一些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有分歧 。美在英共有驻军3万人 ,有10个军事基地,其中潜艇基地1个,空军基地9个。
英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英联邦国家有着传统的密切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关系 ,英向 120 多个国 家 提供双边援助,英在非洲特别是南部非洲 ,仍有重要利益 ,英海外投资的15%在非洲 。英关注东南亚地区的局势 ,重 视东盟的作用。英国同东南亚及中东国家来往明显增多。

B. 英国的简介(中英文对照)

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行政区划包括了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地区。除本土之外,其还拥有十四个海外领地,总人口超过6600万,其中以英格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占83.9%。

The full name of Britain is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It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include England, Scotland, Wales and Northern Ireland. In addition to the mainland, it also has 14 overseas territories with a total population of over 66 million, of which the English (Anglo-Saxons) are the main ethnic group, accounting for 83.9%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country.

英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其国民拥有极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英联邦元首国、七国集团成员国、北约创始会员国、英国同时也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Britain is a highly developed capitalist country and one of the four major European economies. Its citizens have a very high standard of living and a good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s the head of the Commonwealth, member of the Group of Seven, founding member of NATO, Britain is also one of the five 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魅力大都市伦敦、历史文化名城约克、巴斯、坎特伯雷、名校所在地剑桥和牛津、风华旖旎的湖区、还有让球迷疯狂的曼彻斯特、利物浦,《哈利波特》的诞生地爱丁堡,《勇敢的心》发生地斯特灵。这些不列颠的标志都在英格兰地区。

Charming metropolis London, historic and cultural city York, Bass, Canterbury, Cambridge and Oxford, the beautiful lake area where famous schools are located, and Manchester and Liverpool which make fans crazy. Edinburgh, the birthplace of Harry Potter, the place where Brave Heart took place, is Stern Spirit. These British symbols are all in England.

(2)英国经济发展史中英版扩展阅读:

英国气候。

英国属温带海洋性气候。英国受盛行西风控制,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寒暑变化不大。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通常最高气温不超过32℃,最低气温不低于-10℃,平均气温1月4~7℃,7月13~17℃。年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

北部和西部山区的年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中部和东部则少于800毫米。每年二月至三月最为干燥,十月至来年一月最为湿润。英国终年受西风和海洋的影响,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适合植物生长。英国虽然气候温和,但天气多变。一日之内,时晴时雨。

C. 英国完整的历史(英国的建立开始)

古代不列颠
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第3千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克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克尔特人已知使用铁器,耕犁在技术上不断进步,并已使用货币。生产 英国历史
力发展促使克尔特社会逐渐分化。 公元前55和前54年,G.J.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罗马人以位于泰晤士河口的伦敦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修起大道,连接各地的城市,使伦敦成为罗马不列颠统治和对外联系的中心。为阻止北方克尔特人南下,公元1世纪20年代罗马皇帝P.A.哈德良在位时期,罗马人在大不列颠岛北部修建了一条横贯东西、全长 118公里的长城,史称哈德良长城(见彩图)。在罗马人统治的东南地区,罗马人和克尔特人上层抢占部落的公有土地,建立起奴隶制大田庄,变克尔特人或战俘为奴隶。罗马人强迫奴隶从事耕种、采矿,奴隶贩子还把奴隶远销到欧洲大陆。3~4世纪,随着奴隶反抗斗争的加剧,罗马帝国逐渐衰落。4世纪中叶前后,不列颠反抗罗马统治的斗争也渐趋激化。到407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编辑本段中古时期
日耳曼入侵
从5~6世纪日耳曼人入侵,到17世纪中叶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是英国封建生产方式形成、发展和衰落的时期;学术界亦有把诺曼征服视为英国中古史开端的观点。 盎格鲁-撒克逊人入驻不列颠罗马人撤离后,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麦南部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来自莱茵河下游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从5世纪中叶起陆续侵入不列颠。入侵过程延续约一个半世纪。入侵者洗劫城镇和乡村,不列颠人被杀戮或沦为奴隶,有的被驱赶到西部、西北部山区,大部 英国历史
分人同入侵者融合,形成后来的英格兰人,或称英吉利人。到7世纪初,入侵者先后建立起7个强国:东部和东北部盎格鲁人的麦西亚、诺森伯利亚和东盎格利亚,南部撒克逊人的威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苏塞克斯,东南部朱特人的肯特。这个时期史称“七国时代”。 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时是氏族部落组织。入侵过程中,原来的氏族组织解体,按地域组成的村社代之而起。村社土地公有,归村社自由农民使用。随着生产力发展,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出现了贵族、大土地占有者、依附农和奴隶。村社成为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过渡的形式,一般认为是英国社会封建化过程的开始。6世纪末,基督教传入英国。597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590~604在位)派修士奥古斯丁到英格兰传教。到7世纪下半叶,英格兰全境基本上都皈依了罗马基督教。(见彩图) 英国历史
丹麦入侵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为抗击丹麦人,威塞克斯王国国王埃格伯特(约802~839在位)于 827年统一七国,建立统一的英格兰王国。到9世纪末,丹麦人已在大不列颠岛上建立大片居留地。879年,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将英格兰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10世纪初,阿尔弗烈德大王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11世纪初,丹麦人卷土重来,丹麦王克努特大帝成为全英之王(1016~1035在位)。克努特之子死后,英国王位复归于英人爱德华( 英国历史
1042~1066在位)。丹麦人占领期间,英国封建化过程加速。由于战争频仍,税课繁苛,特别是沉重的“丹麦金”,使自由农民纷纷破产,沦为依附农。国王以诏书的形式把土地册封给教俗贵族,成为封建领地。930年,英王下令“(自由)人必有主”,农民为躲避战祸和捐税、求得安全,便将土地交给大地主,再领回耕种,表示自己受地主保护。国王还给教俗地主以“特恩权”,即对领地内的依附农民实行政治、经济、法律等全面统治的权力。特恩权加速农民的农奴化。
诺曼征服
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嗣,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于1066年率军入侵,同年10月进入伦敦,加冕为英王威廉一世(1066~1087在位),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王朝(1066~1154)由此建立。诺曼征服加速完成了早已开始的封建化过程,封建生产方式基本确立。威廉征服英国后,宣称自己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大量没收盎格鲁-撒克逊贵族和自由农民的土地,把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6和山林面积约1/3据为己有,其余的分给他的诺曼亲信和随从,并根据分封土地的多少,授以贵族爵位。教会也由诺曼人接管。威廉一世的封臣再将自己的封地分成小块,分赐给自己的附庸。通过分封土地,建立起一套严密的封建等级制度。威廉不仅要求自己的直接封臣宣誓效忠,要求封臣的封臣也对他效忠。 1086年,威廉派出大臣到全国进行调查,编成土地调查书(亦称土地清丈册),详细记载每郡多少土地属于国王,多少属于领主,各领主又有多少附庸,每个庄园有多少土地、牧畜,多少自由农民、依附农民、奴隶,多少森林、草地、牧场、磨坊、鱼塘等,领地上有多少货币收入(见彩图)。编制清册的目的,是为了让国王详细掌握封臣的财产状况,从而要求他们严格履行封建义务。人们害怕这种调查,感到象是面临末日审判一样,因此调查清册被称为《末日审判书》。据这次调查,英国当时的人口约150~200万,贵族 英国历史
约占4%,自由农民占12%,农奴及其他依附农民占70%以上。这表明诺曼征服后,农奴制迅速发展了。在地方上,国王的权力主要通过各郡郡长贯彻。郡长由国王任命并直接管辖。为商讨国家大事,国王组织枢密院,该院当时又称元老院或国王法庭。诺曼王朝通过以上措施,建立起比法国更加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这是英国封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强大的王权得到中、小封建主、教会和富裕市民阶层的广泛支持,他们要求得到王权的保护。大封建领主反对王权过于集中,但他们封土分散,难以割据一方、同王权对抗。 诺曼征服后,在分封的领地上到处都出现封建庄园。封建庄园是英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领主是庄园里握有全权的最高统治者。庄园土地通常包括领主直接领有地、农奴份地和森林、牧场、池沼等公用地 3部分。劳役地租是主要剥削形式。大部分农民沦为真正的农奴。农奴在英国叫做维兰,拥有15~30英亩份地,为领主服劳役;此外还有边农、茅舍农和奴隶。英国社会封建化的过程是漫长、缓慢、不彻底的,保留了较多的前封建残余。庄园里还有不少自由农民。大封建领主的势力不如欧洲大陆一些国家封建主势力强大,封建制度的解体也比其他国家早。这是英国封建制度的又一特征。 大宪章和议会起源 威廉征服后建立起的强大王权对巩固封建秩序起了积极作用,虽有大封建诸侯时起背叛,终未能压倒王室。但国王们连年对外征战,需要诸侯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军费。到金雀花王朝的无地王约翰统治时期(1199~1216在位),君臣之间矛盾尖锐化。诸侯们要求维持封建的权利义务,约翰王却肆意践踏既成的封建秩序,又在对外战争中失败,丢失了在法国的大部分领地。因此,不仅大封建主,就连支持王权的中、小领主乃至市民也投入了反抗国王的行列。在联合压力下,约翰被迫于1215年 6月接受《大宪章》,与封建主妥协。大宪章本质上是一个封建性文件,是保护封建领主的利益;但也有如保护市民贸易自由这样有进步意义的条文。 但约翰不久就否认宪章,君臣之间内战连绵不断。1258年,亨利三世(1216~1 英国历史
272在位)为干预意大利战争,又向诸侯索取军费。在1263年爆发的内战中,S. de孟福尔在一些诸侯、骑士和市民支持下获胜,一度俘虏亨利三世和王子爱德华,控制了国家。1265年,孟福尔召集有僧俗贵族、骑士和市民代表参加的大会,此为议会的胚胎。1295年,国王爱德华一世(1272~1307在位)为筹集战费,再次召集议会(见彩图)。除僧俗贵族外,还有每郡骑士代表2人、每市市民代表2人参加,史称“模范议会”。议会此后经常召开,1297年获批准赋税权,14世纪又获立法权。从14世纪中叶起,贵族和骑士、市民逐渐分别开会,慢慢演变出上下两院。议会的出现对以后英国历史发展有积极意义。
瓦特泰勒起义
13~14世纪,英国封建经济发展到极盛。农业耕作技术改进,城市发展,商品货币经济渗入农村。封建领主要求更多的货币,在农村开始了用货币地租代替劳役或实物地租的“折算”过程。折算使少数富裕农民赎得人身自由,但广大农民群众纷纷破产,沦为农村的雇佣劳动者。1348~1350年横扫欧洲的黑死病,夺去英国近半人口。由于劳动力短缺,国王爱德华三世(1327~1377在位)颁令,规定劳动者必须接受低工资雇佣,否则予以监禁。城乡穷苦人民走投无路,被逼揭竿起义。牛津大学神学教授J.威克里 英国历史
夫(约1320~1384)及J.保尔等下层教士“罗拉德派”的改革宣传为起义作了思想准备。1380年,国王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为征集英法百年战争战费,增收人头税,导致起义于1381年5月爆发,领袖是泥瓦匠瓦特·泰勒,史称“瓦特·泰勒起义”。起义虽遭失败,但震撼了英国的封建农奴制度。14世纪末,英国农奴制实际上已经解体。15世纪时,绝大多数农奴赎得人身自由,成为自耕农,他们在法律地位上分为自由领有农和公簿持有农。货币地租成为地租的主要形式。封建主阶级也发生变化,从富裕农民、占有土地的商人以及中小贵族中产生新贵族,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旧贵族的统治陷入危机,封建骑士制度日趋解体。经过1455~1485年的玫瑰战争,旧贵族力量大大削弱,为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得到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支持的亨利七世即位(1485~1509在位),开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资本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15~16世纪,毛织业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对羊毛的需求成倍增加。地主把农场改为牧场,还通过圈地围田或侵占公地,把小地产集中,连成大片。这样一来,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而破产,沦为流浪人。国王从1530年起颁布一系列血腥立法,迫使流浪人受雇于新贵族和资本家。海外掠夺和贸易也是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16世纪以后,英国陆续组织许多贸易公司,进行海盗掠夺。码头官吏、海关人员、海军官兵,甚至地方高级官吏,都勾结海盗。海盗J.霍金斯贩运黑人致富 英国历史
,F.德雷克则在伊丽莎白一世赞助下劫掠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并于1577~1580年间进行了震惊欧洲的环球航行。1588年,英国战胜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攫取世界海洋霸权上迈出第一步。
专制王权和宗教改革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王权空前强化。旧贵族在玫瑰战争中自相残杀殆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希望保持和平,以利于发展经济。亨利七世利用这些条件,实行绝对专制统治。他解散封建贵族的家臣,设“星室法庭”,惩治不驯顺的贵族。亨利八世时正式成立枢密院,听命于国王,地方上的治安法官则受枢密院监督。专制王权的统治首先依靠新贵族,多从他们中间选任治安法官;其次是依靠新兴的城市资产阶级,包括手工工场主、大商人和银行家等。都铎王朝一贯执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奖励工商业和航海业,以增强国力。 1527年,亨利八世国王要求离婚遭教皇拒绝,由此触发同罗马教廷的公开冲突。从1529年起,他指使议会通过一系列法令,割断英国教会对教廷的宗属关系,禁止英国教会向教皇缴纳贡赋;1534年,议会通过《至尊法令》,规定英王为英国教会之首,有权任命教职和解释教义,英国教会遂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英国国教就此确立。宗教改革客观上符合建立民族国家的愿望,得到多数臣民的支持。亨利八世还大量没收寺院财产,把没收的土地投入市场拍卖。这也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之一。 16世纪,英国经济发展,文化亦兴。人文主义者T.莫尔撰写《乌托邦》,成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诗人E.斯宾塞初写田园诗,后写《仙后》,歌颂伊丽莎白一世时代。F.培根作为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创始人”,撰写《学问的推进》(1605)和《新工具》(1620),倡导归纳的和实验的新哲学。16世纪后半叶, 英国历史
英国文学中最繁荣的是戏剧。悲剧作家C.马洛是新剧的先驱,他盛年早逝,但留下可观的戏剧创作遗产。文学巨匠W.莎士比亚是英国最伟大的人文主义者、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留下许多不朽名著,对人类文化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编辑本段近现代史
简述
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1、手工工场的建立和扩展: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运中心,制呢业迅速发展,手工工场建立。并扩展到采煤、炼铁等领域。 2、圈地运动是对农业进行的一场资本主义改造运动,它使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发展了农业,积累了原始资本,也造就了大批的自由劳动力。极大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海外贸易、殖民掠夺、黑奴交易是16世纪英国商人海外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利于原始资本的积累。 4、都铎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同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1)16世纪宗教改革后,英王成为英国教会最高首脑,不再从属于罗马教皇。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削弱和限制了旧的封建势力。(2)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不仅增强了国力,且对资本原始积累起着保护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3)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英国历史
,开始树立海上霸权。17世纪初,开始向印度和北美殖民。 5、17世纪上半期,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利益。(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在“君权神授”思想下,厉行专制,极大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宗教专制下,严厉对待非国教徒,尤其是迫害其中的清教徒,造成政治局势的紧张。(由于清教徒中反对封建限制,希望取得经济只有的要求正适合资产阶级需要,因而清教徒的主张成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1640年,资产阶级联合新贵族,带领广大人民,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通过议会斗争、内战、共和国建立、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60年),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历经半世纪的曲折斗争,完成革命,最终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成为英国历史的分水岭。如:1689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他们在议会中的权利,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17—18世纪又逐渐确立内阁制、两党制。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在当时,尤其欧洲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和资本主义发展壮大已成为不可逆转历史潮流的形势下,英国革命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英国作为欧洲一个重要的、有影响的国家,率先完成这一转变和过渡,无论理论上或实践上都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范例。此后,欧洲和其他地区一些国家都在其影响下进行了不同形式的革命,使世界进入一个新时代。所以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世界殖民霸权的建立 (17世纪中—18世纪末中) 这一阶段,在亚洲、北美进行殖民扩张,与荷兰、法国等展开激烈争夺。通过三次英荷战争(分别是1652-1654年;1665-1667年;1672-1674年),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后改名纽约),进一步确立海上霸权,荷兰则丧失了欧洲强国地位。 “七年战争”(1756-1763年)是英法争夺印度和北美殖民地的最后较量,结果,法国丧失在北美的加拿大、新法兰西等大片殖民地,在印度也仅留存本地治理等据点。至此,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 英国历史
殖民霸权地位,并雄霸欧洲。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18世纪中-19世纪中) 1、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从棉纺织部门新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开始到机器制造业的出现,英国最早进行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和“世界工厂”,实力盛极一时。工业革命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2、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一方面,他们对维也纳体系下的封建专制不满,要求更多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积极展开争取政治权利的自由主义改革和革命运动。如1832年英国进行议会改革,资产阶级通过和平手段取得更多的权利。另一方面,为巩固和加强自身政治、经济地位,资产阶级强烈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要求进一步接触封建束缚,实现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1776年《国富论》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经济政策由传统保护主义到“自由竞争”的重大转变。 3、工业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矛盾尖锐。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正是这一矛盾激化的产物,它标志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4、为满足工业发展和资产阶级的需要,通过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方式,抢占原料产地,拓展商品市场。如: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占领新加坡;发动侵略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割占香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在大洋州,据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非洲,英国势力渗入埃及;在拉美,加紧对新生国家进行经济侵略。 5、这一时期,为防止法国称霸欧洲,英国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美国的独立使英国丧失了17世纪初到18世纪30年代建立的北美大西洋沿岸的13个殖民地和新法兰西。

1536年,英格兰与威尔士统一; 1707年5月1日,英格兰与苏格兰统一;
伦敦东部码头区新建的金融中心
1801年1月1日,与爱尔兰统一; 1922年4月12日,《英爱条约》生效,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 1973年1月1日,加入欧洲共同体[今欧洲联盟]。 行政区划英国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四部分。英格兰划分为43个郡,苏格兰下设29个区和3个特别管辖区,北爱尔兰下设26个区,威尔士下设22个区。苏格兰、威尔士议会及其行政机构全面负责地方事务,外交、国防、总体经济和货币政策、就业政策以及社会保障等仍由中央政府控制。此外,英国还有12个海外属地。 英国的殖民扩张[1] 物质基础:国内资本主义工业非常发达,是在海外殖民活动中取胜的主要原因。 政治制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成立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武力后盾:建立了欧洲一支最强大的海军。 意识形态:宗教改革后,英国清教徒强烈的个人奋斗进取精神和思想文化意识的进步与解放,也是取胜的重要原因。 特点: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是通过殖民战争实现的。 对外部分历史: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600年,英国侵入印度。 1688年,之后又疯狂扩大地盘,在非洲冈比亚等地建立了“捕奴站”。 部分过程:① 16世纪,英国没有实力同西班牙和葡萄牙抗衡,这时期海上活动的特点是进行一般性海上贸易的同时进行海盗式的抢劫和贩卖黑人奴隶。 ② 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 ③ 1652-1674年的三次英荷战争,英国打败荷兰,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新尼德兰殖民地 ④ 18世纪,英法发生多次战争,在最后的七年战争中,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19世纪后期,英国征服了缅甸和马来西亚,夺取了南非的荷兰殖民地。在大洋洲,英国占领了许多岛屿,并侵占了新西兰,把它们统统并入了大不列颠帝国的殖民地。 1840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2] 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 1856~1860年第二次中英鸦片战争 1900参与八国联军侵华 1914-1918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 英语叙述英国经济历史

八十年代债务危机 1981年—1982年

The debt crisis in 1981 eighty - 1982
1981年,危机从墨西哥开始。其到期的公共债务本息达到268.3亿美元,墨西哥无力支付本息,要求国外银行准许延期 支付,但是遭到拒绝。政府不得不在1982年夏宣布无限期关闭兑汇市场,暂停偿付 外债等措施,从此爆发了债务危机。其后,巴西、阿根廷、秘鲁等国家也相继告急。如果拉美国家 发生倒帐,作为债主的西方几百家大银行将不堪设想。
In 1981, the crisis began in Mexico. The maturity of public debt and interest of $26830000000, Mexico cannot afford to pay the principal and interest, requirements of foreign bank extension of payment, but was rejected. The government had declared a closed indefinitely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in the summer of 1982, suspend repaying debt and other measures, from the outbreak of the debt crisis. Subsequently, Brazil, Argentina, Peru and other countries also have an emergency. If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have bad debt, creditor Western hundreds of big banks will be unbearable to contemplate.
1990年以来,世界先后发生多次经济危机:美国1987年危机 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沫 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
美国1987年危机 1987年—1992年
1987 1987 - 1992 American crisis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个“黑色星期一”,道指当天狂跌508点,日跌幅达22.61%,道指从前日收市的2246.74点跌至1738.74点收盘。这一日跌幅排道指有史以来的第二高。美国爆发的这一“股灾”,也引发了全球股市的同步暴跌。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以美国为首多国部队发动了海湾战争。这次危机经历约两年半的始发阶段(即1987年10月至1990年初),再经历了为时三个季度的恶化阶段(1990年),又经历了历史约两年半的危机后期阶段,共历时五年又三个季度。
In October 19, 1987, it is a "black Monday", the Dow Jones Instrial Average fell 508 points, or 22.61%, the day before the closing, the Dow 2246.74 points to close at 1738.74 points. Since that day fall Dow has the history of second - row. This "crash" USA outbreak, also caused the collapse of global stock market synchronization. January 17, 1991 - February 28th, the USA led multinational forces launched the Gulf war. About two and a half years experien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crisis (1987 October to early 1990), and then experienced a deterioration stage for three quarter (1990), and again after the crisis at a later stage of history about two and a half years, lasted five years and three months.
日本房产泡沫 1990年
The Japanese real estate bubble in 1990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此次危机以1991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
Japan outbreak in twentieth Century 90's economic crisis, known as Japan's "lost ten years". The crisis in 1991 on the big securities fraud scandal for the outbreak of a sudden turn for the worse, economic situation, from the bubble boom to recession and depression.
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1995年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Mexico in 1994 - 1995
亚州金融危机 1997年—1998年
The Asian financial crisis in 1997 - 1998
互联网泡沫危机 2000年—2001年
The Internet bubble crisis in 2000 - 2001
回顾三百年世界经济历史 迄今为止出现的以滞胀为特征(生产停滞或缓慢发展和通货膨胀现象)的严重世界性经济 分别是1973年至1975年 第十八次经济危机 1979年至1982年第十九次经济危机
A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 history of three hundred years so far appear to stagflation characterized (proction stagnation or slow development and the phenomenon of inflation) severe world economic respectively from 1973 to 1975 eighteenth economic crisis from 1979 to 1982 nineteenth economic crises
一般来说,出现经济危机时市场需求减少,消费低迷,导致物价指数下降,CPI降低,高速通货膨胀的现象不会出现,除非某些特殊因素 比如战争 滥发货币等。
Generally speaking, the economic crisis, the market demand, consumer downturn, leading to price index drops, CPI reced, a high rate of inflation does not occur, unless some special factors such as war overissue currency.
像这种靠年代内驱力带动的高膨胀率 在繁荣期通过工资福利的提高带动的旺盛需求来消化,通胀造成的货币贬值还可以通过工资福利的提高来抵消 但是危机年代里碰上高通胀的问题,情况就变得尤其恶劣,百业萧条,原料价格上升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大部分中小企业举步维艰 面临停工半停工破产倒闭的危险,失业率大幅上升,工作没有保障,工资会福利会缩水减少,而且手中的钱因通胀而变得不值钱。捂紧钱袋子不敢消费,除了基本的生活花销外,其他的消费市场必定萎靡,进一步加剧了萧条。
Like the time drive to drive the high expansion rate to digest in the boom by strong demand wage welfare improvement driven by inflation, currency devaluation can also through the wages and welfare increase to offset but the crisis years with high inflation problem, the situation becomes especially bad, All business languishes., raw material prices lead to rising the rise in the cost of enterprise, the major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have faced off half down the danger of bankruptcy, sharply rising unemployment, job insecurity, wages would rece welfare will shrink, but in the hands of money e to inflation and become worthless. Wujin pocketbook not consumption, in addition to the basic living expenses, other consumer market will slump, further exacerbated the depression.
为什么会在这两个经济危机年代出现高物价高膨胀的现象,通过年代的相关性规律性就很容易解释得通,物价该涨的年代必涨,该跌的年代必跌。大道致简的道理,正如三百年世界经济的繁荣 衰退往返循环一样,有高峰就有低谷,并且按照预定好的年代执行,该涨就涨,该跌就跌。正如调好的闹钟,到了那个点比必被激发敲响。

E. 英国在19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它的文化,经济,科技等的发展最好是中英文双分答案!拜托了~急用!

英国在维多利亚女皇时,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在任何时间也有阳光照他的其中一个属土,这显示他的强大。英文是 Empire that sun never set 或 sun never set empire.

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一般是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俄国、法国和英国。但是,16世纪葡萄牙的殖民霸权主要在东西航路一条线,而西班牙的殖民霸权主要在中南美洲那一片,而且都是沾了探索先行和罗马教皇圣谕的“光”,为时不长。17世纪荷兰的殖民霸权靠转运贸易起家的,也是昙花一现。至于16、17世纪俄国的殖民侵略,属于区域性的陆地蚕食。法国的霸业,目标在于欧洲大陆,尽管它到处侵略扩张,在海外也占领过广大的殖民地,但却处于配角的地位。只有英国,从事殖民掠夺的时间最长,占领的殖民地最多,维持殖民统治的时间最久。据统计,1914年英国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4,占各列强殖民地总和的1/2,等于本土面积的100多倍。殖民地人口近4亿,等于本国人口的9倍,殖民地范围包括各大洲,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的国旗飘扬于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阳光的普照。因此自称为“日不落帝国”。那么,英国是怎样占领如此之多的殖民地呢?

大英殖民帝国的发家史实际上是走过了一条火与血的路程,竖着三个路标:海盗起步,战争开路,工业革命。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就依靠商业冒险家、远征队到各地建立“贸易据点”。比较早的殖民据点建立在美洲、印度和北爱尔兰的一些地区。

英国由海盗起步而走上争夺殖民霸权的途程中,发动了近200次的战争。1588年的英西战争,崩塌了西班牙殖民霸主的宝座,夺得了从非洲贩卖黑奴的贸易垄断权;17世纪50至70年代的3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霸权,夺得了东西方贸易和对亚洲进行殖民掠夺的优势;从问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又对法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1756—1763年英法的因为争夺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而进行的“七年战争”,战火遍及欧、亚、美三大洲,结果摧毁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又使得英国夺得了北美殖民地和南亚次大陆的势力范围。这80年的战争历程,奠定了英国海洋霸权和殖民霸权的基石。

至19世纪60年代,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黄金时代,它是“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这种第一工业强国的地位,为它向外扩张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所以,从60年代至80年代是巩固侵略,扩张殖民地的高潮,至20世纪初占领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

英国之所以能占领最多的殖民地,不仅因为它当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而且还因为是世界上最强的海军强国。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必须以海军来保卫它的领土,而侵略它国更不能缺乏海军。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海军建设。伊丽莎白时代,曾打败了当时一流海军强国西班牙。17世纪克伦威尔又与荷兰开战,结果当时的海军强国荷兰战败。至此,海上霸权完全落入英国之手。英国首先进行了工业革命,为海军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首先用钢铁船代替木帆船,并装有新式武器,使其他殖民者在争夺殖民地中无法同英国抗衡。

英国掠夺殖民地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它利用自己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贱价收买落后民族的领土,或进行经济渗透,或采取借贷的方法去控制弱小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对不愿意打开商业大门的国家则用大炮轰开闭关自守国家的大门,然后在控制这些国家经济命脉的

基础上实行军事占领。有些地方则是直接派海军打败弱国,强行占为己有的。

总之,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所走过的是一条火与血的道路,英国的财富完全建立在掠夺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础之上

F. 请问,英语的发展史,中文版和英文版

一种民族语言(包括词汇)的发展与民族的历史密切可关。要了解英语语汇的发展史,不可避免地跟整个英语的发展史,乃至英国的历史密不可分。
不列颠群岛的最早居民是凯尔特人,又称不列颠人。公元前55年,罗马人在凯萨大帝的率领下侵入不列颠群岛,凯尔特人被罗马人赶入威尔士和苏格兰的深山之中。直到公元410年,罗马占领时期才告结束。随后,来自德国北部平原的三个日耳曼部落盎格鲁人,撒克森人和朱特人开始来到不列颠定居。英语就是盎格鲁—撒克森人的语言。
语言史学家一般把英语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1、古英语时期,2、中古英语时期,3、现代英语时期。
1、古英语时期(又称盎格鲁-萨克森时期公元450—1100年)
日尔曼部落在不列颠定居后,名自占领一些地区。盎格鲁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北的英格兰的大部分地区和苏格兰的低地,朱特人占领了肯特郡一带地区,撒克森人占领了泰晤士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各个部落建立了一些小王国,出现了英国历史上的七国时代。直到公元830年,阿尔弗雷德大王才统一了整个英格兰地区。由于全国长期没有统一,所以古英语时期存在着多种方言,主要方言有四种:西萨克森语,肯特语,莫西亚语和北恩布里亚语。这四种方言都曾一度占主导地位。西撒克森语保存下来的手搞最多。其它方言在形成英语的过程中也起过很重要的作用。
古英语的词汇有着浓厚的日尔曼语族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复合法是重要的构词方法。复合词在古英语词汇中占有显著的地位。据统计,在史诗《贝奥武夫》3183行诗句中,竟有1069个复合词。有些复合词中不重读部分,渐渐失去了独立地位,而演变成了词缀,如for-, in-, -ful 等派生法在古英语中也广泛使用。共有二十四个名词后缀、十五个形容词后缀,-dom, -hood, -ship, -ness, -the, -ful,- ish 等词缀都可溯源到古英语时期。古英语时期的诗歌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即头韵(alliteration),由此产生的许多短语一直保留到现在,如night and main, friend or foe, a labour of love。
古英语时期有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给英语词汇带来较大的影响。第一件事是基督教传入英国。公元597年,一个名叫奥古斯丁的牧师从罗马来到英国传教。罗马文化随着基督教传入了英国。与此同时,一批拉丁词进入了英语。
第二件事是北欧人入侵英国。从公元790年开始,大批斯堪的那维亚人在英国定居。丹麦国王卡纽特还一度成为英国的君主。斯堪的那维亚人和英国人频繁交往,所以有许多斯堪的那维亚各国的词语进入了英语。
2、中古英语时期(公元1100—1500年)
公元1066年,诺曼人在征服王威廉率领下,横渡英吉利海峡,在哈斯丁战役中击溃了盎格鲁-萨克森军队,英王哈路德战死,英国被征服。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诺曼征服。从此,英国结束了分裂状态,置于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之下。谨曼征服是英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英语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诺曼征服之后,谨曼人占据了教会和政府的一切重要职务。以后的二、三百年里,谨曼法语成为英国的官方语言。普通人仍然讲英语,但英语的文字记载却几乎中断。中古英语一般右以分为两个时期,1204年后,英语逐渐恢复主导地位。1362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首次用英语向议会致词。十五世纪,伦敦标准方言兴起。1476年,卡克斯顿把印刷术传入英国,对英语拼写标准化、传播英语书面语都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在中古英语时期,英语历经了剧烈变化。词尾变化大多消失,名词的性也消失了。词序,虚词和语调成了表示句子关系的主要手段。如果说古一英语与其它日尔曼语族的语言一样是典型的综合语,那么到了中古英语末期,英语已逐渐具有分析语的特性。而且这个趋势一直在继续着。
词汇方面的变化也是显著的。由于诺曼法语一度是英国统治阶级的语言,大批法语词涌入英语。在政治、宗教、法律、军事、社交、服饰、饮食等凡是与统治阶级有关的一切领域都有反映。法语词成了这些领域所用词语的主体。从此,英语改变了运用复合法创造新词的主要手段,并用来指称新事物,表达新概念这一日尔曼语族语言的特征,而向外来语敞开了大门。用直接引进借词的方法来满足对新词的需要。这一变化对英语词汇的发展影响深远,为日后大量借词—主要是希腊语词、拉丁语词—进入英语铺平了道路。
随着众多的法语借词被吸收进英语,一些法语和拉丁语的词缀也被英语化了,成为英语构词的重要素材。如前缀dis-, en-, inter-, mal-, non-, pre-, re-, semi-, sub-后缀如-able, -acy, -age, -al, -ancy/ency, -ate, -ory, -ance, -ant/-ent, -ician, -ise。与此同时,有些英语本族语的词缀反而被废弃不用了。在复合词的构成格式方面,也吸收了法语的一些特色,例如:名词+形容词,副词+过去分词(例by-gone)。这些现象,语言学史上称为英语的罗曼语化。这就是为什么从谱系关系上看,英语与德语同族,但现代英语的词汇和法语更相近的原因。
大量的法语词的涌入,也使英语词汇起了词义变化。有一些英语固有的词被淘汰掉了,有一些虽然还存在,但词义范围有所改变,或者带上特有的文体色彩和感情色彩。例如:wed在古英语中作“结婚”解,但在中古英语时期传入了法语词”merry”,英语中“结婚”这一意义渐渐由marry来表示,wed只用在引申意义中了;它的动名词wedding还是一个常用的词,但只限于指“婚礼”。带有不同文体意义的英语本族语词与法语并存,组成了英语中特有的同义词群格式。
3、现代英语时期(1500-- )
到中古英语末期,英语已经确立了作为英国国语的地位。乔叟的作品证明,英语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语言。英语语法的简单化过程已大体完成,拼写走向固定,基本词汇也已形成。总之,现代英语的基础也已经奠定。如果说阅读中古英语以前的英语仿佛是在读另外一种语言,那么十六世纪以后的英语与当代的英语的差别也就不那么明显了。现代英语一般以1700年为界,分为早期现代英语与后期现代英语。1700年英语规范化和标准化过程已经完成,这以后英语的语音和语法都无大的变化,只有词汇不断地扩大和丰富。
早期现代英语时期,对英语词汇的影响最大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文专职复兴运动是十四世纪在意大利开始的,在十六世纪以后的两个世纪内对英国的影响很大。在这一时期,强调研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以对抗中世纪的封建文化。于是许多外来词,主要是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词语传入英语,成为英语的书面语和术语词的基本部分。同时也为英语提供了大量的同义词。希腊和拉丁语词进入英语后有的保留了原来的形式,如 climax, appendix, exterior, axis;有的失去了词尾,如(扩号内为拉丁语), consult (consultare), exclusion (exclusioneum) exotic (exoticus);还有的改变了词尾,使之更适合英语的形式,如形容词词尾us 变成了ous或变成al,名词词尾tas变为ty。
经过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其后的工业革命,英帝国开始向外扩张,与世界各地的交往日趋频繁,全球各地的语言都有语汇进入了英语,例如:harem[波斯语,商队],bazaar[波斯语,市场],shawl[波斯语,披肩],kiosk[土耳其语,凉亭],coffee[土耳其语], nabob[印地语,大富翁],soy[日语,酱油],orang-outang[马来语,猩猩],paddy[马来语,稻]。
与此同时,由于与法国一直保持着密切关系,法语词仍然源源不断地传入英语。这一时期传入英语的法语词很多保留了法语在发音和拼写上的特征,如protégé,被保护人,chaise两轮马车。
在构词法方面,截短单词和混成词迅速增加。依靠元音交替构成新词的方法被逐渐废弃了。
在这一时期,英语被带到了英国以外的一些地区、国家。成为那里的通用语言。这里应特别提到的美国英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西洋两边的盎格鲁-萨克森人使用的英语尽管基本相同,但在语言,拼写和语法方面都开始出现一些区别。
二十世纪以来,英美的科学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宣传媒介越来越普及,又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从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英语的词汇也随着越来越丰富。词汇量有了成倍的增加。英语作为一种国际的语言,是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的国语。使用人口过三亿四千万以上,是在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国际交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过1500年的变迁,英语从几个日耳曼部族的语言发展为今天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语言,这固然有政治,经济,社会的原因,但英语本身也有其它主要语言所没有的长处。词汇的国际性便是他的优点之一。从本单元简略地回顾中可以看出英语善于吸收外来词。一方面英语属于日尔曼语族,有日尔曼语的共同词语,另一方面又长期与法语及其它罗曼语族语言的联系密切,同时吸收了大量古典词语。可以说,英语把代表欧洲主要文化的词语兼收并蓄于一身,这在欧洲各语言中间是独特的。从语法角度看,英语词尾变化简单,没有复杂的性数格变化。英语正在不断向分析性语言的方向发展,向简化的方向发展,英语的词序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也使英语比较容易学习,特别是容易入门了。
英语也有他的弱点。最容易察觉的便是拼读不统一,造成的拼写混乱。此外,同义词、惯用语特别多,这固然使其表现力强,但同时也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了不少的因难。

G. ××跪求××英国英语的发展历史 (英文版)

去买本英美国家概况吧

H. 英国经济发展史 要英文版的 急需!

二战后英国经济发展
The 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Economy since the War
The evolution of the British economy since WWII falls into three periods:
(1) Steady development in the 50s and 60s: The British economy in this period is characterized by slow but steady growth, low unemployment and great material prosperity with rising standards of consumption.

(2) Economic recession in the 70s: In the 1970s among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Britain maintained the lowest growth rate and the highest inflation rate, and the high record of trade deficits.
(3) 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80s: An outstanding feature of the economic recovery in the 80s was its length, lasting seven years. Another was the improved financial position of the government, with stronger current account of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Measures taken by Mrs. Thatcher\'\'s government to improve the economy
Mrs. Thatcher\'\'s government took numerous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conomy ring the past decade, using both macroeconomic and microeconomic policies.
(1) Macroeconomic measures were directed towards bringing down the rate of inflation and achieving price stability.
(2) Microeconomic policies were aimed at working with the grain of market forces by encouraging enterprise, efficiency and flexibility.

Reasons for the British coal mining is called a “sick” instry today.
英国煤矿被称为“生病”工业的原因。
Today the coal instry in Britain is on the decline,the number of miners, collieries and the total output have been falling.
The reasons for the decline are as follows: exhaustion of old mines, costly operations of extraction, poor old equipment, little investment, fall in demand e to imports of cleaner, cheaper and more efficient fuels, etc.
Main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Britain\'s iron and steel instry today.

The main textile procing regions of Britain are the East Midlands, Yorkshire, Humberside, and Northern Ireland.
New Instries
New instries include microprocessors and computers, biotechnology and other high-tech instries. There are three areas in Britain which have seen some high-tech instrial growth: (1).the area between London and South Wales, (2).the Cambridge area of East Anglia and (3).the area between Glasgow and Edinburgh in Scotland. The third area is the most spectacular of the three and is now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Silicon Glen”. By the end of 1985 half of Britain\'s microchip output was estimated to have come from Scotland.

I. 英国发展史

在不列颠群岛上很早就有人类活动,约公元前13世纪,伊比利亚人从欧洲大陆来到大不列颠岛东南部定居。约公元前700年以后,居住在欧洲西部的克尔特人不断移入不列颠群岛,其中有一支称为不列吞人,不列颠这一名称可能来源于此。

公元前54年,凯撒两度率罗马军团入侵不列颠,均被不列颠人击退。公元43年,罗马皇帝克劳狄一世率军入侵不列颠。征服不列颠后变其为罗马帝国的行省。到409年,罗马驻军被迫全部撤离不列颠,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即告结束。

从8世纪末开始,以丹麦人为主体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屡屡入侵英国。879年,阿尔弗烈德大王和丹麦人订立条约,将英格兰东北部划归丹麦管辖,称为“丹麦区”。10世纪初,阿尔弗烈德大王的后继者逐渐收复丹麦区。11世纪初,丹麦人卷土重来。丹麦人占领期间,英国封建化过程加速。

1337年-1453年间英国和法国的为了领土扩张和王位争夺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当时又是黑死病流行的时代,在战争和疫病的双重打击下,英法两国的经济大受创伤,民不聊生。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但也使英格兰的民族主义兴起。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二战爆发,英国对德宣战。1940年4月丘吉尔组成战时联合内阁。丘吉尔上台后,立即组织敦刻尔克撤退,把国民经济纳入战时轨道,并迅速扩充军备。1944年6月英美军队在法国诺曼底登陆,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

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400万常住居民举行公投,以决定苏格兰是否将成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公投已尘埃落定,苏格兰继续留在英国,英国的统一和完整得以保持。

(9)英国经济发展史中英版扩展阅读: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英国”(United Kingdom)。本土位于欧洲大陆西北面的不列颠群岛,被北海、英吉利海峡、凯尔特海、爱尔兰海和大西洋包围。

现今英国作为一个重要的贸易实体、经济强国以及金融中心,是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系,也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政府大量减少了国有资产,并减缓了社会福利计划的发展。十八世纪时英国本地产小麦开始不敌北美廉价小麦,放弃大量种植小麦,大量从美洲进口粮产,逐渐转以乳畜业为主,较为集中,高度机械化,效益十分高:1%的劳动人口能够满足大约60%的食品需要。

J. 求英国发展史英文说明文

Great Britain was the dominant instrial and maritime power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developing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and in advancing literature and science.

At its peak, the British Empire stretched over one-fourth of the earth's surface.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saw the UK's strength seriously depleted in two World Wars. The second half witnessed the dismantling of the Empire and the UK rebuilding itself into a modern and prosperous European nation. As one of five permanent members of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a founding member of NATO, and of the Commonwealth, the UK pursues a global approach to foreign policy.

The timeline of Britain
Neolithic, Bronze & Iron Ages: 8300 BC – 42 AD
‘’ itself did not exist until around 6500 BC, when the English Channel formed separating Britain from the rest of Europe. The first settlers here were hunter-gatherers, who spent much of their lives travelling in search of food. Around 750 BC iron was introced into Britain, which led the way for the proction of sophisticated and rable tools and weapons.

Romano Britain: 43 – 1065 AD
In 43 AD the Roman army crossed the Channel and quickly defeated any resistance from local tribes. The Romans founded Londinium (London) and built military road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Within ten years, Roman rule had reached far into the territories of England and Wales. The Roman way of life continued in Britain until the 5th century, after which Britons were left more or less to fend for themselves.

Anglo-Normans & Middle Ages: 1066 –1347
In 1066 Duke William of Normandy invaded Britain and famously defeated King Harold of England, who legend has it was shot with an arrow through the eye ring the Battle of Hastings. William of Normandy went on to rule England and Scotland, radically changing the class system and changing the official language to French. In 1216, Henry III was crowned king, but was unpopular throughout his rule.

Late Medieval: 1348 – 1484
The bubonic plague – or Black Death – reached England in 1348 and quickly spread to Wales and Scotland, killing up to a third of the population by the end of 1350. The plague persistently re-emerged in Britain until the 17th century, severely affecting the country's economic balance. In order to combat the devastating effects of the plague, the ruling classes attempted to restore economic stability through parliamentary legislation.

Tudors Stuarts: 1485 – 1713
In 1485, Henry Tudor invaded England and defeated Richard III to assume sovereignty. He went on to marry Elizabeth of York – daughter of Edward IV. In 1603 Elizabeth I – the Virgin Queen – died. With Elizabeth leaving no successor, James VI, King of Scots (son of Mary, Queen of Scots), succeeded as James I, King of England, effectively making him the first King of Great Britain.

Georgians: 1714 - 1836
After the death of Queen Anne, George I became king, whose reign sa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nction of prime minister. Although the term ‘prime minister’ was not used at the time, Sir Robert Walpole assumed the role typical of a prime minister thanks to his successes in developing economic growth for the country.

Victorians: 1837 - 1900
Victoria – the longest reigning British monarch – became Queen in 1837, aged just eighteen. During her reign, she introced a number of constitutional changes and the spirit of these changes led to the publishing of the people's charter, which laid out six demands including universal manhood suffrage and annual parliamentary elections. The charter was continually rejected in parliament, but today five out of the six original demands are firm parts of the British constitution.

Early 20th Century: 1901 - 1944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saw adva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at were unimaginable in previous eras. Among the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of this period were: the invention of the television by the EMI-Marconi Corporation; and subsequent founding of the 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 (BBC); the discovery of penicillin by Alexander Fleming; and insights into the structure of the atom, which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uclear weapons and energy.

Post World War II: 1945 - 2006
In 1945 the Labour Party won their first general election, going on to form the National Health Service, which many regard as Labour’s greatest achievement. Post-war rationing continued, but the era was marked by public enthusiasm and hope for the future. Since then, Britain has faced a number of economic crises, but survives today as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trade and financial centres, with advanced public services and a thriving economy.

阅读全文

与英国经济发展史中英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