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从国家经济发展角度水平看中国、法国分别属于什么国家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法国是中等发达国家
⑵ 欧洲各国经济发展程度为什么那么一致
欧洲经济己一塌糊涂了。德国,法国经济有增长,英国,意大利衰退。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靠外债过日子。
⑶ 关于法国经济和前景
一楼纯属瞎掰。
二楼比较中肯。
但都仅局限于工业经济增加值的发展。
法国经济的最显著特点就是:靠科技富国、靠金融强国、靠殖民地支撑、靠不争气的人民把一切优点化为乌有。
科技,法国的核能工业和飞机制造业是世界上最能创造利润的工业,与之相比美国的军火工业和德国的机器工业简直就是小洋娃娃。但可惜利润太过集中,而且上下游的产业都不在国内,很难带动整体经济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法国有这么多的神奇富人。而且法国人很懒,相比起在大企业做叱诧风云的人物,他们更倾向于无所事事地打几份零工,泡几个妹妹。因此在大学里硕士以上几乎就是外国人的天下,这种学习的态度导致他们无法把高科技领域变成增长点。
金融,法国的服务业拥有强大的传统,在法国,没有什么东西不是用投资利润来抽象的。尽管世界上第一家银行不在法国,现在世界上最发达的金融市场也不在巴黎在纽约。但法国仍然绝对是世界上最强大的金融银行财团势力(中国教育界称之为“高利贷帝国主义”),他们不如美国强悍,因为他们更为成熟而保守,因此尽管次贷危机之后他们是世界上出了美国之外损失最为戏剧性的国家,但整体仍然没有伤筋动骨。CAC40仍然在中高位盘桓,整体经济信心也并没有被倾覆。我举个例子,家乐福并非是个零售超市公司,其背后是个大型的金融运作集团,他们靠中小额信贷给低端的产品供给商并进行市场套利运作,因此他们的采购成本接近于零。而75%以上的法国企业都是采取这种形式运营的。资本杠杆率超高,而风险极小。
另一方面,法国虽然不是所谓“日不落帝国”,但他是世界上最懂得利用殖民地资源的国家,远远超过英国和西班牙。直到今天,他仍然通过多种优惠方式把过去的殖民地国家牢牢地拴在自己手心里,比如在非洲有阿尔及利亚、多哥、摩洛哥、塞内加尔,在亚洲有越南、寮国、柬埔寨,这给他们提供了数以千万计的低价劳动力和便宜的批发自然资源。而在这些落后地区的援助性大型工程项目则养肥了类似Veolia、Vinci、EDF等这些句型工程企业和类似Bouygue之类的技术服务企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几年中国于非洲很多国家技术工程服务项目增多引发了法国政界媒体乃至人民的极大不满。
上面有人提到的旅游业和酒产业还要加上一个奢侈品产业,是法国经济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因为这能给懒惰的法国人一点不劳而获的满足感,他们可以因为是法国人本身而提高一点价值,所以他们更多倾向于在这个产业发展。而本身这个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事情。我不想评价这个市场上的消费者是不是有足够理性,但我绝对持保留意见。而现实是,每年巴黎市奢侈品贡献巴黎市政总体1/6的产值,其中中国游客贡献1/3。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如果要抵制法国,只要都取消去法国旅游的计划了,他们不出一年就得下跪。
另外,法国最大的痼疾就是社会的不和谐,尽管历任政府都要对民众进行很大幅度的让步,但其民主政体的复杂内部矛盾使得没有人真正从任何一个改革中得到满足。法国的社会问题和劳资国三方矛盾我们可以写厚厚的一本书来讨论这个问题。但简言之问题就是:国家让一步,人民就进逼三步,失业率从而上升,投机资本从中渔利,国家财政每年亏空,企业精神缺乏,热衷于既得利益而放弃发展前景,使得发展缓慢,税收不足。
当然了,上面提到的资源涨价、欧元强硬、增速缓慢,这是今年困扰整个世界的普遍问题。而不巧的是,法国在这中间并没有吃什么亏。首先,法国是石油资源使用最少的发达国家,因为他们的核能能源系统实在是太强悍了,因此,他们更多的是炒作能源价格而渔利;另外,欧元强硬,其实应该强调的是美元的疲软,法国经济增长模式还是属于内向型工业经济,出口的贡献率非常有限,在强硬的欧元下损失最大的应该属德国、希腊和意大利;而在增长方面说,其实怎么说法国增长也不会太快,为什么强调萨科齐上台后增长不如预期呢?其实是比较的结果,因为在次贷危机发生前,欧洲发生了一轮强有力的经济反弹浪潮,在经济复苏的形势下,萨科齐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人民对他报以很高期望,而非常不幸,改革还没开始,经济已经彻底走向深渊。因此在很高期待下,当然失望就会更大。但法国今年的增长预期还要超过2%,属于逆势冲高,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他的表现令人失望吧。
和中国横冲直闯的经济发展比起来,整个西方经济世界都是一个懒懒散散没有希望没有动力的暮色。但这并不能否认他们异常复杂成熟的市场结构和增长模式。楼主引用的那种说法国吃老本的说法那是没有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说出来的昏话。和英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比起来,法国的模式更聪明,而且风险较小,于英国妄图依靠军事工业带动基础就业的天方夜谭比起来,属于稳健成熟型。而英国由于基础工业太过雄厚,现在似乎有点显得尾大不掉了。他们的经营模式有些不得不太过死板,不适应现今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形式,但也不能一概而论,这要视其所经营的产品性质而定。
经济不是这么简单的。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不要轻易地说一个经济好与坏,即使要比较,也要进行有机地比较,而不是粗暴的实施语言暴力。
大家共同进步。
⑷ 英国 法国 主要经济特征的比较
英国的经济特点:
2006年英国整体经济增长步伐逐步好转,表现得更为强劲和均衡。其中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依旧为服务业。06年全年英国GDP 的增长率逐步递增,分别为2.3%、2.6%、2.8%;而第四季度更是超过预期达到3.0%的水平,投资者纷纷看好英国经济前景,同时大家也看到了通胀率和失业率等风险问题的存在,总体分析英国06年经济处于温和上涨态势。
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
——两国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初探
对于对增长的关键问题感兴趣的经济史家而言,比较方法应是非常有效的。若他的任务在于分析不同变量的运动,考察它们各自对经济革命的影响,那么,就此范围而言,比较几个国家的经验必定会大大拓展其研究领域,增强其提出——或检验——假说的能力。然而这种方法只是以散漫的方式——除极少数例外——得到运用。笔者欲在这篇文章中从比较的视野出发探讨工业革命的起源这一重大问题,但笔者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冒失轻率。大家都知道英国是第一个实现技术突破的国家,而且这一成就是通过它自己的努力、在没有外来帮助的情况下自发达到的。但对于如何解释英国人经济和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各家众说纷纭。如果将18世纪的英国经济和另一个国家——法国(由于当时它是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因而是最好的选择)的经济作系统的比较,人们就会更为清晰地发现那些只有英国才具有的因素——这些因素将决定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独特现象。
第一个需要指出的关键问题是,法国大革命前夕英国的领先地位和法国的落后状态已经十分明显,这种状况不是短期内突然出现的。两国之间的差距在18世纪初,即路易十四时代结束时就已经十分明显。为解释两国之间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差异,我们应该以长时段(即远溯至中世纪)来考虑到这一问题。这里不可能完成这一工作,但至少我们可以指出17世纪的客观形势对两国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这至少是18世纪初两国之间差距的部分原因。
30年前,约翰•U. 内夫提出,英国之所以成为第一个在18世纪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原因在于,它与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法国不同的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它已经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因此它的领先地位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早两个世纪。但他的论点在英国受到批判,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影响了。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内夫想象出来的,他大大高估了某些技术发明的意义,以及少数新工业的增长的重要性(除了煤炭工业外,其他的都无足轻重,而且他忽略了一个重要工业部门——毛纺业增长是十分缓慢的),最后,他还大大高估了企业组织中少数非代表性的大企业的意义。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内夫指出了1540年后英国煤炭产量和消费的快速增长以及它在技术上的意义,这就导致了一些新技术的产生,而这是欧洲大陆完全陌生的,如炼焦炉。这种新的矿物燃料为创新提供了新的推动力,而法国却缺乏这种推动力。另一方面,正如内夫提到的,1540-1640年间,英国工业产量的增长要比法国快。1640年起,英国在矿业和冶金业产量方面居于绝对优势,玻璃、毛纺品等人均产量、甚至整个工业的人均产量高于法国。
不过,两国真正的差异是在1640年后而不是在这之前发生的。在法国,正如诸多研究所表明的——“17世纪的悲剧”使这段经济史上十分暗淡。在经历17世纪头25年的相对繁荣后,1630年代开始了漫长的萧条衰退时代,世纪中叶的投石党运动期间经济几近崩溃,这种糟糕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720年代。百年之内,价格低落,特别是农产品价格极不稳定——频繁而深刻的经济和人口危机,再加上可怕的“死亡率”,通货紧缺,这些都使商业活动陷于瘫痪,影响了地租价格和利润——失业和贫困化,这些众所周知的现象造成了工业生产的停滞甚至是下降,P. 古贝尔和P. 德永在两个大型毛纺业中心博韦和亚眠都清晰地看到了这种状况。在博韦,1624-1720年下降额约为40%,亚眠的工业活动在投石党运动期间陷于停顿,1680年之前都没有回复到世纪初的水平。即使其他地区的命运稍好,我们仍得承认,,1630年后的萧条是漫长和深刻的。由是观之,科尔伯的工业化政策实在是同这种萧条作斗争的无奈之举;但由于当时条件恶劣,通货紧缩、价格不振,收入和消费呈下降趋势,他的努力换来的只是个半失败的结果。诚然,有些工业举措保留了下来,以后还有所发展——如朗格多克的呢绒业——,但很多新办企业都很快衰落并消失了,总体来说,如果科尔伯时代整个工业有所发展的话,那也是很不稳定很不明显的。近来的研究表明,路易十四末年,法国工业有复苏的迹象——人们长期以为路易十四是个灾难性时期——尽管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战争、频繁的饥馑和新教徒的流亡。我们在商人中看到了新的企业家精神,通货紧缺有所缓解,法国在西班牙美洲开辟了新的市场。无疑,这些复苏迹象是1715年后增长的先声,但它仍然受战争和饥馑的灾难限制。即使能在17世纪的法国经济中找到某些积极方面,但总的说来,整体形势仍是十分不利的,今天人们普遍认为,1715-20年间法国的人口低于1640年的水平。
在海峡的另一边,17世纪的形势大不相同。如果近来对法国经济史的研究只是在悲观主义方面有强弱程度的差异的话,那么英国史家总的说来对其国家的经济发展持温和的乐观主义看法.
当然英国也没有能避免17世纪的不利局面。它也曾经历过几次停滞和困难时期,如1620年代,内战时期,同路易十四作战的某些时候;它的主要工业,毛纺业曾几度经历危机,其增长在整个17世纪来说相对微弱,贫困和失业造成了严重问题。但英国没有1630年后法国所经历的长期剧烈频繁的萧条。蔓延到整个欧洲的价格低糜只是在较晚的时候波及英国,比法国晚,约在1650年前后,其幅度也教小;其短期的价格波动也不如法国剧烈,对经济的影响较小。F.J.非舍尔总结说,17世纪英国的工农业有了缓慢但明显的增长,尽管同期人头也增加了,但人均收入很可能也增加了。
1660年后,还有很多法国所没有的其他发展迹象。如英国内部市场的扩大,这尤其得益于伦敦的发展,它比巴黎的发展更为迅速;“边境”各郡有了发展,如兰开夏郡的棉纺业的起飞也早于法国。最后17世纪英国外贸长期呈迅速的增加态势,这尤其是因为其早期的殖民扩张;1660年代起,英国成为重要的外来商品再出口国家,而同期法国的殖民地和殖民贸易几乎可以忽略。
正是由于这缓慢但稳定的增长,到18世纪初,英国在几个重要的领域(尽管其现代性不容高估)已确立了对法国的明显优势地位。首先是农业。英国的很多地区已经展开了个中技术改良,产量比法国更高更稳定,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农业的歉收较少具有灾难性。随后是工业技术方面。如上面提到的因煤燃料使用带来的革新。17-18世纪之交,由于萨瓦里、纽科门和达比等人的资金投入,革新活动更为活跃。在外贸方面,英国不仅在人均水平,而且在绝对值方面都更高,它的商船队更为庞大,商业资本的积累也更快。
最后,英国的优势也特别明显地体现在财政领域,国债制度和英格兰银行的建立表明,它在政治和经济结构方面远远领先于法国,路易十四也曾试图创办国家银行,但受到财政家们的反对而告失败,这些人认为这种银行与“纯粹君主制”不相容,后来约翰•劳试图人为地将英国的财政制度移植到法国,结果是场灾难。
1688年,格里高里•金曾认为英国已比除荷兰外的任何其他国家都更为富裕,他估计法国的人均收入比英国低20%;一代人之后,在乌德勒支和约签订后不久,但尼尔•迪福就写道,英国是“世界上最繁荣最富庶的国家”。这些评论论据十足,因为17世纪英国经历了相对的繁荣和增长,但法国经济则是停滞甚至是衰退。不管这种差异的原因如何——社会经济结构上的差异(特别是在农村),政治形势,如投石党运动(远比英国内战的破环性大),路易十四战争带来的负担(在同同盟国家作战中法国耗尽了精力)比英国大——但这一事实具有根本性:当18世纪经济形势好转,法国经济开始增长时,法国同英国已经不处在同一起跑线了,同后者相比,它存在诸多的障碍和明显的滞后。工业革命只是漫长演变和发展阶段的顶峰,因此,为理解18世纪最后1/3阶段中英国经济的起飞,重要的一点是,英国已然经历了近两个世纪的增长,虽然有过几次中断,但为期不长,而法国经济在一个世纪的萧条后才开始增长,到工业革命前为期不到半个世纪。用罗斯托的话来说,英国“起飞的准备”比法国更长,积累更多,更为成熟。因此,在1630年后“17世纪的悲剧”后,法国已经明显落后于英国,尽管它在18世纪的增长相对较快,但已经无法追赶英国了。
如果说17世纪两国的经济命运呈对比关系的话,那么从路易十四的战争结束到大革命的3/4个世纪中,情况则完全不同了:两国经济同时增长,我们所掌握的统计数据表明,英法两国增长的节奏惊人的相似。
从我们熟知的领域,即外贸来看,法国的增长甚至比英国快。
英国和威尔士的官方年均外贸额(进口+出口+再出口)在1716-20年间为1300万镑,1784-88年为3100万,即增长1.4倍。根据阿尔努的数字,1716-20年法国的年均外贸额为2.15亿利弗尔,1784-88年为10.62亿;几乎增加了4倍。当然,英国官方计算所依据的费率表比较连贯,因而能提供一个反映贸易大致状况的指数,而阿尔努的估算依据的是当时的现行价格,而这些价格在1730-80年间增长了约60%(至少农产品如此),因此阿尔努的数字应作一些扣除。即使如此,法国贸易的规模至少仍增加2倍,高于英国。而且鲁杰罗•罗曼诺根据详细统计资料提出的1716-20年的数字低于阿尔努的数字(年平均为1.55亿),这样一来,即使扣除价格上涨的因素,法国在这3/4世纪的贸易增加了4倍。1716-20年间,法国外贸总额勉强达到英国的一半,到革命前夕,其总量已与英国基本持平(当然人均数字明显低于英国)。
当然还应该考虑到路易十四末年法国的外贸水平很低,但到革命前夕,其增长速度比英国快。另外,在几个重要的国际贸易领域,法国在18世纪取得或维持了支配地位。法国通过加的斯港向西班牙美洲帝国大量输出工业产品,它仍是西班牙及其美洲帝国的首要工业品供应国;而英国只是垄断了葡萄牙和巴西的贸易,范围有限;但英国控制了意大利和利凡特的市场。圣多明戈岛的甘蔗和咖啡种植发展迅猛,它们的价格低于英属安第列斯群岛的产品价格,因为英属各岛地力耗尽,价格提高,所以法国人从英国人手中夺取了大量的殖民地商栈贸易,同时向北欧的再出口发展也很快。此外,总体来说,英国人在欧洲大陆市场鲜有成功,因为他们到处都遇到保护主义壁垒和法国的竞争;英国向大陆的再出口发展缓慢:从18世纪初到1780年代才翻了一番,只是到1785年左右英国的“现代”工业品才开始入侵大陆,大陆贸易在英国外贸中所占的分额也在下降,从4/5降到不足一半。英国贸易的发展几乎完全得益于殖民地贸易,特别是同北美领地的贸易,到13个殖民地独立之前,英国工业品在那里几乎享有完全的垄断权。这种外贸的“美洲化”在较小程度上也适用于法国,尽管经历了七年战争的失利,法国的殖民地贸易在1716-20到1784-88之间增长了9倍,但同欧洲以外的贸易额只占总量的38%。所以法国外贸的导向比英国更倾向于欧洲,同欧洲的贸易发展速度稍慢于总体速度,但明显高于英国同大陆贸易的发展速度。
但法国外贸的这种乐观主义图景应在几个方面打折扣。在这段时期——即七年战争以前——的前半期,法国的相对地位更为有利。一直到40年代末,英国贸易的发展“非产缓慢”(R. Davis),毛纺品和再出口停滞;只是从1748年起才迅速增长——1745-6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3.9%。法国贸易虽然受到“约翰•劳体制”的打击,它的起始增速仍与英国相近,约从1735年起,开始加速,不足20年便翻了一番(1736-39到49-55年),这是法国外贸的黄金时代。但七年战争突然打断了这一势头,战争期间法国的商业被“皇家海军”从海上驱除出去,总额降低了50%,而同时英国的贸易仍在发展。1763-71年,法国外贸强劲反弹,但主要是收复失地,但随后是70年代明显的停滞,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则明显后退,直到大革命前夕法国外贸才再次开始增长,并再创新高,到1793年又陷入崩溃。在英国方面,虽然70年代贸易减缓,美国战争期间又经历危机,但同七年战争后的法国相比,速度稍快,1783年和约签订后再次强劲增长,直到本世纪末。有迹象表明,70年代起,法国的竞争力减弱,丧失了在利凡特和西班牙和西属美洲的地位(查理三世的保护主义政策对法国人损害特别大)。英国贸易的发展则更为稳定,因为它受战争的影响较小。
法国外贸的另一个弱点是它对圣多明戈的明显依赖,这个殖民地在80年代占法国殖民地贸易总额的3/4,占总出口额1/3的再出口产品,大部分是这个岛屿提供的。再出口对于英国也很重要,但不列颠帝国更为辽阔更为多样,它的殖民地贸易更为丰富,到1776年时,作为外贸重要因素之一的北美13个殖民地人口增长迅速,生活水平较高,所需求的制成品量大类多。此外,英国出口中的工业品比例比法国高,1780年左右,两国的这个数字分别为2/3和2/5;在法国的出口产品中,咖啡、糖和酒居于首位,其次是纺织品和丝绸。有的研究者认为,法国18世纪贸易的增长纯粹是表面现象,对国民经济并无多大实际意义,因为它大部分只是商栈贸易。但不要忘记英国贸易也是如此,同时一些大港口,如波尔多、南特和鲁昂,它们的工业对殖民地贸易直接发生了影响,它们向那里出口奴隶所需的纺织品、榨糖工具、帆布和绳索等,为远洋船只提供大炮,而且作为乡村工业的中介者,这些港口还将农民带入国际贸易中。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法国工业产品流入安第列斯和西班牙美洲市场,同英国一样,贸易的扩张是工业发展的战略性因素,这就是我们现在要研究的。
鉴于定量数据的不足和统计的不可靠,这一工作确实棘手。就英国来说,根据W. Hoffmann的指数,1700-90年增加了2倍;而最近迪恩和科尔的指数,英国贸易和工业实际产量的指数从1700年的100上升到1790年的285,年均增长1.17%;同期出口指数较为突出,从100上升到383。在法国方面,让•马尔舍夫斯基曾领导一个“法国经济计量史”小组,该小组至今只发表了一个临时性的数据,只涉及工业;根据这些数据,1701-10年10年间,法国的手工业和工业年均产量,若按当时价格计算,约为3.85亿利弗尔,1781-90间,年均为15.74亿,年增长率为1.91%。但经修正后的更为完善的增长率应降为1%,与迪恩和科尔的数字很为接近。这个数字与当时法国外贸增长的速度相符。从18世纪初到大革命之前,两国工业的增长节奏惊人的接近,如果我们比较双方主要工业的发展就会肯定这一看法。
2006年英国主要经济成果主要表现:
2006年前三季度,英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继第一、二季度增长0.7%和0.8%之后,第三季度仍保持了0.7%的增幅。若按年增长率计算,前三个季度GDP的增长率分别为2.3%、2.6%和2.8%。服务业依旧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工业生产与建筑业也实现了小幅增长。根据英国财政部预测,2006年英国经济增长率将达到2.6%,而2007年则预计增长2.4%。2006年英国经济增长强劲,失业率保持在低水平,通货膨胀得到控制。以下为英国经济成果表现:
一、经济显著表现:通胀压力迫使央行再次提高利率。为了抑制因各种生活基本费用增加引发的通货膨胀,英国央行11月9日宣布将银行基本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从4.75%提高到5%,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这是英国央行继8月份后第二次提息。英国央行一方面要控制通货膨胀,同时也要避免因利率上升导致消费放缓。
二、市场方面表现:消费支出零售业与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2006年第二季度,英国家庭消费支出开始摆脱长期低迷态势。当前英国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抵押贷款和房屋价格都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外国购买者的大量涌入使得伦敦市中心价值超过150万英镑的高级住宅区房价飙升了20%以上。
三、总体经济表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自2006年第二季度,占英国经济规模超过70%的服务业恢复了强劲增长。第三季度服务业继前一季度增长0.9%之后,再度增长0.8%。其中,制造业和能源业产出增加是工业生产增长的主要原因,增幅分别为0.7%和0.8%,但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采矿业出现较大萎缩,下降3%。建筑业生产增长则与上一季度持平,为0.5%。
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国的经济特点:
法国天然资源不丰富。所需铁矿石大部靠进口。煤储量约210亿吨(其中褐煤100亿吨),铝土矿储量9000万吨。有色金属储量很少,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所需石油的99%,天然气的75%靠进口。水力资源约1000万千瓦,水力资源和地热开发利用比较充分。森林面积1500万公顷 , 覆盖率超过25%。
主要工业部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工、电器、动力工业、日常消费工业、食品工业和建筑业等。新兴工业如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军工、航空和宇航等部门均有较快发展。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和建筑为三大支柱。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法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小麦、玉米、马铃薯、甜菜、葡萄和牛肉产量均居西欧第一位。农用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8%。
服务业在法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服务业包括商业、运输、电信、旅馆 、餐馆 、供水 、环卫 、修理等部门。电信、信息、旅游服务和交通部门业务量增幅较大。法国是富有特色的旅游国。旅游胜地有巴黎、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风景区及广阔的阿尔卑斯山区。还有一些历史名城、卢瓦河畔的古堡群、布列塔尼和诺曼底的渔村、科西嘉岛等。
法国交通运输业发达,水陆空都很便利。1990年铁路总长3.40万千米,其中电气化的1.26万千米;法国在发展高速火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981年9月,巴黎-里昂铁路线上的高速火车正式投入使用。1989年12月,法国研制出最新高速火车,时速达482.4千米。1989年全国公路总长80.52万千米,公路网遍及全国,其中高速公路6763千米。法国内河航运主要由国家经营,内河航道总长8568千米,其中运河4613千米。法国75%的进口物资和20%的出口物资得通过海运。主要海港有马赛港和勒阿弗尔港。法国原有三大航空公司:法国航空公司、联合航空公司和国内航空公司。其中法航的客运量居世界第三位。为增强竞争力,国内航空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于1991年决定并入法航。主要机场为巴黎的戴高乐机场和奥利机场。
法国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税率高于美、日等国,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6%。
法国的对外出口在世界贸易中占第四位,居于美 、 德、日之后。法国是世界第三大军火出口国。进口商品主要有能源和工业原料等,出口商品有机械、汽车、化工产品、钢铁、农产品、食品、服装、化妆品和军火等。主要贸易对象为德国、英国、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
法国对外投资增加较快,1991年成为世界第三大投资国。投资主要集中在欧共体成员国,占总额的47.7%。对美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国、非洲和拉美的投资也较高,并以工业、能源、服务部门为多。法国对第三世界的发展援助主要对象是法语非洲国家。1971 ~1980年外国通过对不动产投资方式购买法国土地4.5万公顷,约占法土地面积的1%。外国对法国工业部门投资加快,其中欧共体成员国对法投资占外国总投资的50%;其次是美国,约占22%。1990年外国在法国投资总额为490亿法郎。法国政府正采取措施鼓励外国在法投资。
法国的社会福利较完备,从1983年起,社会福利金额占国民收入的30.6%。社会保险包括医疗、工伤、家庭津贴、退休金、残疾者照顾等。
⑸ 法国的经济地位与人口密度
国土面积55.2万平方公里,1999年人口58522万人。法国是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最富裕的工业国之一,欧洲经济共同体主要发起国和成员国。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世界第四大经济强国。能源、交通、电信、航空航天和环境保护等高科技产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第二大服务输出国、第三大商品出口国,同时是世界第三大旅游业盈余国家。
法国人口位居欧洲第5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02人。1990年城镇总人口比重为73%,农村人口比重为27%。总的看来,人口稀疏区与人口稠密区之差距加大。数量并不占优势。但在其他指标方面,法国的实力则比较强。
法国最主要的矿藏是铁矿,次为铝矾土和钾盐矿。此外,还有煤、石油、铀和铅锌及小量的非金属矿藏。法国是世界上铁矿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估计蕴藏量有70亿吨,居西欧之首。最大的铁矿在洛林,是西欧最大的铁矿,储量有96亿吨,占全国铁夏总量的80%。法国西北部克恩附近和翁热西北的西加列有些小铁矿,比利牛斯山东北麓月尔尼在黄铁矿,中央高原有一些小铁矿。藏量丰富,约有9000万吨,居世界前列,集中分布在地中海沿岸,最大矿区在布鲁里,厚约10米,含氧化铝50~60%。煤矿储量为210亿吨,其中有100亿吨为褐煤。仅14.7亿吨有开采价值。其他矿藏,石油藏储量为3000多万吨,主要分布在阿尔萨斯北部
农业是法国的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凭借良好的自然禀赋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法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产品产量均排在世界前列,同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产品输出国之一,仅次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二。农产品品种齐全,葡萄酒产量居世界第一,甜菜世界第二,肉类产量世界第四,牛奶、小麦、玉米产量均为世界第五,蔬菜、水果和马铃薯产量也位居西欧前列。农产品和食品大量出口,在外贸平衡中起重要作用,但农产品严重过剩。
工业。法国工业部门比较齐全,有矿业、冶金、汽车制造、造船、机械制造、纺织、化学、电器、动力、日常消费品、食品加工和建筑业等。近年来,核能、石油化工、海洋开发、航空和宇航等新兴工业部门发展较快,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核电设备能力、石油和石油加工技术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仅次于美国和独联体,居世界第三位。钢铁工业、纺织业占世界第六位。但工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工业部门,其中钢铁、汽车、建筑为三大支柱。微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也比较发达,但逊于美国。在能源供应方面,受自然资源匾乏的限制,法国的能源生产量相对较低,能源供应能力逐步下降,促使法国从水电、煤电,逐渐转向核电,核电所占的比重大幅度增长。法国的核电技术在世界也居领先地位。另外,法国还建立了世界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朗斯潮汐发电站,装机容量达24万千瓦。法国在1990、1995、2000年每生产一千美元的GDP所耗费的能源量分别为1380公斤、362公斤、184公斤标准煤。由此可见,法国的物耗水平居世界前茅。这是与法国政府长期以来所执行的鼓励企业集中合并以增强生产能力的政策分不开的。法国经济由于缺乏原料和能源,生产成本高、产品竞争力差。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法国政府长期以来都致力于增强企业的活力,鼓励企业集中合并,实行规模经营。这一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能源的消耗,从而使物耗水平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产业结构是否优化的重要指标。法国的这一比重在1990、1995、2000年分别为5l%、61%、67%,排序分别为第4位、第4位、第2位,仅次于美国。在法国的第三产业中,旅游业和商业具有重要的地位。旅游业是法国外汇的第一大来源。服务业主要包括商业、金融、保险、运输、电信、旅游等部门,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法国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法国交通运输发达,网络稠密,无论水、陆、空运输均极为便利。铁路线总长3.19万公里。其中电气化铁路2.02万公里。法国在发展高速火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1981年第一条高速铁路巴黎至里昂线正式投入使用,时速为270公里,目前研制成功的新一代高速火车已达515.3公里的最高时速。铁路运输业主要由法国国营铁路公司垄断经营。公路网遍及全国各地,主干线长35.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600公里,位居欧洲第二。
财政金融。法国政府财政支出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国家税收与GDP的比绝高于美、日等国,为45.6%,主要来自增值税(44.9%),其他还有所得税、公司税和社会福利税等。90年代以来,法国的公共财政持续赤字,近两年,为削减财政赤字,政府作了大量努力。1990年,法国公共财政赤字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仅为1.4%,此后连年猛升,1994年达到5.8%的高峰。从1995年起,法国公共财政赤字开始回落,到1997年降至3%,达到了参加欧洲货币联盟的趋同标准。根据法国政府向欧盟提交的一份公共财政规划,从2000年到2002年的3年内,法国将在保持经济年增长率2.5%的情况下,把赤字降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2%。如果这3年的经济年增长率达到3%,公共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将相应降至0.8%。法国的金融市场十分活跃,到1999年底,巴黎证券交易所以市值98138亿法郎的资本额位列世界第7大资本市场。
对外经济关系。法国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出口,因而十分重视对外经济关系。法国的出口在世界贸易中占第四位,占有国际市场上的份额5.6%,对外贸易约占GDP的20%,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主要进出口伙伴为欧盟国家。近年来政府把促进出口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保持和扩大原有国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发拉美、亚太等地区的新市场。另外,法国还是世界第三大军火出口国。 法国政府同时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外国在法投资,如放宽条例、为投资提供帮助等。外国对法国的直接投资增幅更大,在西方发达国家中仅次于美国和英国而名列第三。其中欧盟占80%,美国占15.8%(1998年,下同)。法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欧盟成员国占(45.9%),另外对美国(占18.7%)和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非洲、拉美的投资也比较高,并以工业、能源、服务部门为多。2000年法国吸引外资仅为479亿欧元,占世界总量的3.5%,从第6位滑至第8位。世界直接投资年度报告指出,2000年法国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
法国的科学技术力量雄厚,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战后以来,尤其是70年代以来,法国充分注意到科学技术对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从而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注重科学技术队伍建设,逐步增加研究与开发经费。经过多年的努力,法国已在核技术、空间技术、航空技术、通讯技术、电子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等高、精、尖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法国分别于1982、1986年通过了两部“科技指导规划法”,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科研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国家和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的年递增率、科研人员的增长率,重大科研项目和优先发展领域,以及科研人员的法律地位等一系列重要方针和政策。同时,法国是欧共体科技合作的重要伙伴,积极主张西欧科技合作,因此,对外科技合作也成为法国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法国研究与开发费用占GDP的比重在1990、1995、2000年分别为1.84%、1.78%、2.28%。根据第二部“科技指导规划法”,法国已致力于把这一比重提高至3%的目标,从而赶上其他工业化国家的水平。法国的研究与开发人员数1990年为99.2万人,1995年为151万人;2000年为202.8万人。
为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法国经济部2002年12月宣布了法国《企业科技创新计划》,提出对创办不到8年的“新兴科技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帮助企业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力争使法国科技研发资金投入由目前占国内生产总值2.2%增至2010年的3%。与欧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法国企业无论在科技投资还是在吸引外国投资方面都处于落后地位。根据法国工业部和经合组织提供的数字,法国大约有32万科技人员工作在大大小小的国营和私人企业中,2000年,法国科技研究和开发资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9%,而同期美国科研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德国为2.5%,日本为3%。同年,法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500亿欧元,远远落后于美国的3180亿欧元、德国的1990亿欧元和英国的1470亿欧元。法国科技战略委员会(CSI)认为,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今天一个工业国家的发展有一半与科研投资和企业革新有关,法国必须在科技方面迎头赶上去。法国国家对企业的科技投资和其它国家相比处于前列,但企业对科技的投资,包括国有和私人企业对科技的投资只占科技投资总额的54%,低于美国的66%,也低于德国的65%。
法国作为二次大战的战胜国,在战后军事能力发展迅速,成为拥有核武器和核发展能力的核大国之一,在国际政治和国际安全及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法国的军队人员数逐步减少,由1970年的50.15万人降至1990年的45.31万人。法国是一个核大国,拥有的核发射装置和核弹头数列世界前茅。长期以来,法国政坛一直处于左右“共治”状态,这使得各政党之间很难形成一致的国防建设战略。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法国历届政府都大力削减国防预算,以致于法国的军费开支从1989年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下降到2001年的1.8%。
虽然法国仍然保持较高的失业率,但由于实现几乎没有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同时政府颁布了减息等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措施,法国国内需求保持高涨,成为总体经济保持增长的主导力量。私人消费尤其活跃、超过预想的低通货膨胀率和就业人数的增加,提高了个人收入水平,同时家庭储蓄率下降,表明国内需求的上升态势。在教育水平方面,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从1990年的137.89美元,上升到1995年的629美元,2000年则上升到903.93美元,排序分别为第3位、第4位、第4位。据此计算,教育水平在三个年份的排序分别为第6位、第6位、第4位。在城市化方面,法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这三个年份分别为67%、79%、74%,排序分别为第6位、第4位、第7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法国的社会发展程度,1990年和1995年为第4位,2000年均稳定在第5位。
法国基本上一直实行市场经济基础上的计划调节管理体制,曾几次发动国有化运动,将煤矿、电力、航空、银行和汽车等部门的一些公司收归国有。政府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法国在1990、1995、2000年分别为15%、18%、18%,排序分别为第5位、第4位、第5位,可见这一比重还是比较高的。中央政府总支出占GDP的比重,法国在这三个年份分别达到32.3%、42.1%、42.6%,排序第3位、第4位、第3位。这充分说明,法国虽然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制度,但国家没有失去对经济的控制,国家调控能力甚至比计划经济国家还要好。
今后几年法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是:推进欧洲建设,加强法国人的安全保障,促进世界的和平、民主与团结。支持欧盟扩大是法国外交政策的第一重点,因为这有利于欧洲的民主与和平。但欧盟的扩大不应该使欧洲出现新的裂痕,加强同俄罗斯等国家的伙伴关系应与欧盟扩大同步进行。欧盟扩大时也应注意加强同地中海南岸各国的关系。欧盟的未来是法国欧洲外交的第二重点。坚定不移地参与制定欧盟公约,并建议指定一个任期比现在长的欧盟主席。重建并深化法德关系是法国欧洲外交政策的第三重点。
⑹ 按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来划分,法国属于______国家,巴西属于______国家
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主要有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
故答案为:发达;发展中.
⑺ 18世纪的法国社会经济状况如何
18世纪法国社会经济状况和阶级关系
18世纪的法国,仍然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全国绝大部分的土地集中在以国王为首的贵族以及僧侣手中。占全国人口 95%以上的农民基本上是佃农,耕种地主的土地。虽然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东北部地区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农场,但总的说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像英国那样深入农村。
18世纪初,法国的资本主义已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一些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如里昂、奥尔良、阿尔萨斯—洛林等,出现了大量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其中雇佣千名以上工人的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雇佣百人左右的集中手工工场也不为罕见。到18世纪中叶,一些工业部门如采矿、冶炼等行业,已经开始使用先进的机器。在贸易方面,卢昂、爱克斯、亚眠、波尔多等许多城市都是当时的对外贸易中心。法国对外主要出口酒类和各种奢侈品。进口货物主要有棉花、香料、皮革、咖啡等。由于工商业发达,法国集中了欧洲一半以上的货币。
但是,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受到封建生产关系的重重阻碍。在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本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从16世纪开始实行的包税制和国债制度是法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通过包收国家各种捐税、向国家放债,法国的金融资本家获得了巨额收入,成为法国社会最为富有的阶层。但是,自路易十六即位后,为了缓和其财政危机,用各种手段从金融资本家手中获取金钱,使路易十一以来王权与资产阶级的合作关系遭到破坏,迫使金融资本家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也走上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道路。在工业部门中,由于封建行会制度的存在,使大批手工业作坊无法过渡到手工工场。因为受到封建制度保护的行会制度,对于工匠和学徒的数目、生产规模以及技术等都有严格的限制。路易十四时代制订的一系列工业法规,到18世纪不仅不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成为生产发展的桎梏。使法国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举步维艰,加之封建割据残余的存在,使各省之间的法律、度量衡、币制等都有不同,从而导致各地商业联系的困难。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下,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处于赤贫状态,购买力水平极为低下,使国内市场日益缩小。18世纪以来,法国在对外战争中迭遭败绩,不仅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而且丢失了许多海外市场。仅七年战争中,法国在北美包括加拿大在内的大片殖民地以及在印度的殖民地均被英国占领。以法国王室为首的各级贵族,视法国工商业为敛财的重要来源,征收极重的工商业税,使工场主和商人所获利润大部分流入他们的手中,从而大大地限制了资本的积累。这一切,使法国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旧的封建生产关系之间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
革命前的法国,仍保持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根据这一制度,所有的人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天主教教士,第二等级是贵族,资产阶级、农民、城市贫民以及手工工场的雇工等构成了第三等级。
天主教会是法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精神支柱。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天主教会竭力向人民宣传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制度存在的合理性,鼓吹人们守天知命,不做丝毫反抗。对于一切反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异端”,则实行残酷的迫害。天主教会反对科学,扼杀知识,拼命地推行蒙昧主义。因此,要发展资本主义,解放人的思想,首先必须铲除天主教会。天主教会也是法国最大的封建主。教会土地占全国土地的1/10,僧侣也和其他的封建贵族一样,剥削雇农,榨取封建地租。高级教士大多出身贵族,主要集中在城市里,过着与贵族一样奢华的生活。但第一等级中的低级僧侣则大都出身于贫苦之家,他们收入菲薄,生活拮据,对高级僧侣抱有敌视态度,同情第三等级。
作为第二等级的贵族,分为两个阶层,一为“佩剑贵族”,一为“穿袍贵族”。所谓佩剑贵族主要指的是世袭的封建贵族。他们中的大贵族大多远离自己的领地,住在凡尔赛,靠领取年金过着极为奢侈的生活。由于特权,他们垄断了军队、政府和教会中的要职。“佩剑贵族”中的中小贵族,则长年居住在乡间,尽管不能享受大贵族那样的奢侈生活,但由于直接剥削农民,成为农村中封建专制制度的主要代表。
“穿袍贵族”不是世袭贵族,他们的贵族头衔主要是靠钱买来的。因此,大多出身于资产阶级。“穿袍贵族”主要任各级法院中的法官,并可父子相传。他们通过包揽诉讼榨取民财,同样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但是“佩剑贵族”歧视他们,也不允许他们出入宫廷。因此,他们也对“佩剑贵族”心怀不满。
第三等级的成分较为复杂。其中资产阶级又有大中小之分。大资产阶级主要是包税商、军火商人、专卖商、银行家等。这些人与封建专制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时他们还花钱购买爵位,成为“穿袍贵族”。因此,他们不愿意推翻专制政府。但是,由于政治上他们没有任何权力,财产也得不到封建政府的切实保证,经济活动经常受到贵族或国王的干扰,因此他们反对革命而要求改良,只是希望通过在不触及他们根本利益的前提下,限制国王权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中产阶级主要是手工工场主和一般的商人等。他们深受封建专制政府的欺压和勒索,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愿望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他们极力要求消灭封建制度,建立保护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构成了资产阶级中的共和派。
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城市居民。这些人主要是小商贩和小作坊主等。这些人既反对大资产阶级对他们的压迫,又痛恨封建专制制度对他们的无穷盘剥。但他们也反对无产者,害怕革命会使无产者摆脱旧日政治经济地位,从而危害他们的利益。
第三等级中人数最多的是农民。他们遭受着残酷的封建剥削,不仅要向地主缴纳地租,而且还要向地主交纳各种苛捐杂税。此外,他们还必须向国王交纳所得税(收入 1/20的土地税)、人头税、土地税;向教会交纳什一税。经过层层盘剥之后,农民所剩无几,很难维持温饱。18世纪后期,法国进入了历史上的“封建反动”时期。国王又恢复了农民修筑道路和建造营房的徭役。地主则竭力提高封建地租,同时还强占农村公社的公有地,使广大农民更加贫穷困苦。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夜,法国2300万农民中,竞有150万人沦为乞丐。因此,在第三等级中,农民阶级最痛恨封建专制制度,最富有革命精神。尽管第三等级内部各阶层之间也存在着矛盾,但在反对封建制度这一问题上,则是一致的。因此,第三等级与国王为首的僧侣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能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解决。
⑻ 为什么说1929年是法国经济发展的顶峰
随后,法国迎来了一个经济发展时期。1919年法国的工业生产只及1913年水平的57%,1924年已高出1913年9%,1926年猛增至1913年水平的126%,1929是法国经济发展的顶峰,1930年势头有所减慢,但工业生产仍是1913年水平的140%。
⑼ 法国经济发展是以什么为主
工业,法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高,国内的农业、工业、金融业、旅游业都非常发达,但总体来说,法国的主导产业依然是工业,特别是钢铁、汽车和建筑为国内工业的主要产业
⑽ 第一世界大战后,法国的国民经济是如何发展的
法国虽然取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但其国民经济基础遭到严重破坏。据不完专全统计,战时有属1.1万个工业企业、1500座桥梁、26.5万所住宅和7500所学校被毁掉,特别是被占领区的工业基础被摧毁殆尽,共计1340亿法朗的商品和财产在战火中消失了,近150万人死于这场战争,平均每10个法国人中就有1人死在前线。
尽管法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最富有的北方和东北方遭到严重破坏,但是它的战后恢复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法国依靠德国战争赔款和外国技术,投资80亿美元修复了矿井,重建了工厂、公共建筑物、商店和住宅,修通了铁路、公路,疏缓了河道,填平了长达数千英里的战壕,治愈了战争遗留下来的创伤,整个恢复工程结束于1924年。
随后,法国迎来了一个经济发展时期。1919年法国的工业生产只及1913年水平的57%,1924年已高出1913年9%,1926年猛增至1913年水平的126%,1929是法国经济发展的顶峰,1930年势头有所减慢,但工业生产仍是1913年水平的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