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共识,也是我国对联合国等世界组织作出的承诺。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 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52.9%,但由于人口增长24%,人均占有粮食只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至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只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又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力争全国人口2000年要控制在13亿以内,2010年要控制在14亿以内。要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只生育一个孩子,严格控制多胎生育,并把控制农村和流动人口作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积极推行计划生育同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和建立文明幸福家庭三者相结合。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加强领导,综合决策,并力求做到“四个结合”。要把经济社会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统一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的客观标准。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实行两个根本性的转变结合起来。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的结合点,都是优化资源配置,特别是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必须在实行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可持续发展中逐步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同依法治国、加强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规时,要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法律手段保护人口、资源、环境。要加快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并开展各种形式的执法监督,建立和完善法律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要把全面规划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规划,整体推进,并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尽快取得明显成效。
『贰』 我国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怎样既有利于经济建设,又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
有利于克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摆脱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有利于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在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我国应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4)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5)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依法保护环境;
(6)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环保、节约和保护资源意识,,维护生态环境。
『叁』 为什么要提出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抄是在环境问题袭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传统的发展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背景下产生的,以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这种发展战略,一方面使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经济规模空前扩大,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长,但另一方面造成自然资源过度开发消耗,污染物质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肆』 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1)资源和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2)资回源短缺、答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3)可持续发展战略,是面向未来的发展战略,是确保经济是社会长期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伍』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国家领导人一再强调,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什么是新思路?就是要打破常规,打破传统发展模式想问题,就是按照不断变化着的新形势想问题。那么,西部大开发着眼点就放在什么地方,是自然资源大开发,还是知识资源大开发?我的思路是,西部大开发应该把知识资源开发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其理由如下:
1.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知识因素,而不是物质因素
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在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下降了。据世界银行对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差异分析发现,物质资产投入只能解释这些差异的不到30%,其余的70%以上直接或间接归因于知识、信息、教育、技术等无形因素。从国际上来年,资源开发导向型国家的经济增长比较缓慢,而知识开发导向型国家的经济增长要快得多,如日本、新加坡和西欧的一些国家,它们自然资源极其匮乏,但人力资本却非常丰富,因此经济发展就比较快。我国香港地区的发展更加说明这个问题。这是因为资源性产品需求弹性低,易受外部市场需求变化冲击的影响,造成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而知识发达地区则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这一趋势就越发明显。这种现象在我国也显露出来。拿广东和山西作比较,1998年,广东45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总量只有0.8%,但专利批准量占全国总量的19.5%,电话用户数占11%,移动电话用户数占15.8%,互联网用户数占18.9%,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占26.2%,是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之一。相比之下,1998年山西的45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总量的20.1%,但专利批准量只占1.2%,电话用户数占1.8%,移动电话用户数占1.8%,互联网用户数占0.6%,吸收外资占0.5%。矿产资源仅为山西1/20的广东为什么经济发展就能优于山西呢?就是因为它拥有的知识资源比山西多。
2.投资于开发知识资源的收益要大大高于投资于开发自然资源的收益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拉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知识发展差距逐渐拉大所致。改革初期,西北5省区人均GDP都高于福建人均水平,其中青海人均GDP水平还高于广东人均水平。但是,1998年广东和福建人均GDP相当于西北各省区人均GDP的1.7-3.5倍。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么大的变化呢?有专家研究表明,物质资产投入的差距所起的作用仅占19%,其余80%以上原因直接或间接归因于知识、信息、教育和技术等无形因素。拿福建和青海比较,1978年,福建人均GDP居全国第22位,青海人均GDP则大大高于福建,居全国第7位。但到1998年,福建人均GDP上升到全国第6位,而青海人均GDP则下降到全国第24位。原因何在?看看1998年两省综合知识发展指数就可找到答案。1998年福建综合知识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而青海则居第29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4%,差距十分明显。由此看出,投资开发自然资源是不可能缩小西部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
3.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下跌不利于西部自然资源开发
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大幅度下降,而且出现大量过剩生产能力,需求锐减,导致国际市场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跌。根据世界银行按主要商品名义美元价格统计,1998年,世界非能源产品价格下降了16.5%,其中金属和矿产品价格下降了15.4%,甚至连黄金也告别了“黄金时代”,价格一路下跌;能源产品价格下降了28.5%,不过1999年3月以来,由于欧佩克组织实施了限产措施,石油价格才止跌回升;1997年制成品出口产品价格下降了5.1%,1998年下降了3.8%。西部地区的能源和原材料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优势,也不具备出口比较优势,随着沿海地区大量进口石油、天然气、铁矿等资源性产品,将导致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原材料工业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西部在全国市场需求中的资源优势将大大下降。目前,西部地区的许多采掘业和原材料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比如煤炭产大于销,生产一吨赔30元。如果“十五”计划仍然以开发自然资源为主导的发展战略,不仅不能带动整个西北的经济发展,反而成为西北发展的沉重包袱。
4.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也不利于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
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是一个生态危机区。如果再大规模开发自然资源,就可能使西部生态环境雪上加霜。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约占80%;全国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大都也在西部地区。西北部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十分低下,青海仅为0.35%,新疆为0.79%,甘肃为4.33%。草原也在大规模的退化。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在不断加剧,1998年全国大气污染最为严重的10大城市中,西部就占了4个,依次是乌鲁木齐、兰州、重庆和贵阳。其中,西北5省区省会城市的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均严重超标,1998年年均值分别为:兰州632微克/立方米,西宁507微克/立方米,乌鲁木齐504微克/立方米,西安428微克/立方米,银川329微克/立方米,而国家二级标准值200微克/立方米,超标1.6-3.2倍,位列全国前茅。
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均在西部,“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每年因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造成20多亿吨的泥沙进入长江、黄河,加剧了中下游地区的水患。我国的沙漠大部分集中在西部,每年形成的沙尘暴不仅危害西北地区,而且也危及到京津地区,甚至危及到南京等长江下游地区。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其环境优劣直接决定了全国的总体环境状况,两者的关系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综上所述,知识资源是最重要的发展资源,西部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知识资源的匮乏,并且对现有知识资源利用不足。因此,西部开发的方向应从主要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使知识要素成为加快西部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陆』 为什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人口多,底子薄。这是国情。未富先老,未富先奢现象日趋严重,经济实力远不如日本的我们却是世界第一大奢侈品消费国。令人痛心疾首啊!!日本虽然经历地震考验却重新实行节俭之风。过去有一个说法非常害人:那就是我国《地大物博》现在看来,应该叫地大物薄,更为确切。您看完俄罗斯、加拿大等……才是正宗的地大物博呀!再有就是经济结构太不合理。铁矿石价格从30美元一吨涨到200美元一吨说明了什么??最近南海局势吃紧,周围国家也是暗流涌动。您看一看瑞瑞士的钟表和军刀就很有启发:瑞士的资源优势也不明显,交通也不发达,但是,您看他生产的钟表、军刀、军火等……即使用运费极高的飞机运出来销售,即使钢铁涨到黄金的价格他也能够生存。其利润仍然很丰厚。都是需要钢铁的,同样是需要钢铁的工业,我们就要受制于力拓和必和必拓等。铁矿石稍一涨价我们就吃不消。而瑞士等,一些发达国家能生产附加值很高的产品。其中大部分利润被他们拿走了,而我们却拿那一点少得可怜加工费,还要承担环境污染的代价。 回答原因很简单,先从人口来说,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的有很多。人口综合素质也远不及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日趋临近,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的国情,很不幸呀!我国是未富先老,过去的我国地大物博的思想,必须改变。再说资源吧!我国的资源总量可能不算少。但是,人均占有量不足。如果按照发达国家的发展方式,且不说要遭遇国际环境的谴责,自身的环境压力也不允许,单单是石油一项的消耗量就足以把我国拖垮。美国可以每家一辆小轿车,而如果我们也如此这般。其后果可想而之。还有啊,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已经使得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躲避,虽然这些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发达国家长期肆意无节制的排放造成的,但是,却不愿意承担责任,我们要想成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就必须根据自身能力有所作为。毒苹果等等事件……给我们的警示还小吗?如果不转型我们就必须从发达国家那里购买碳排放权。综上所述,我们别无选择,必须转型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否则是死路一条。
『柒』 如何理解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全球环境的共识。我国政府在《中国21世纪议程》中也明确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资源和环境基础”的奋斗目标。用“可持续发展”概念界定“经济体系”的性质,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体现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是与自然、社会相和谐,具有长久、活跃的发展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也十分突出,比如三次产业的比例仍不协调,工业结构层次偏低,重点产业缺乏鲜明特色,知识、智力投入不足,参与世界经济分工的程度不高,持久稳定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正是从应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出发,致力于不断增强我市经济的持久竞争力,始终保持城市经济的活力和优势,党代会报告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这一战略思路。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协调。经济体系中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必须要形成较为合理的比例关系,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从国际产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依次兴起是产业结构成长的必然规律。当代经济学的“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这是由需求与效率两个因素结合所造成的,即对一产、二产产品的需求呈不断减小趋势,而一、二、三产的效率呈依次升高态势,两者的结合导致了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的变化。背离这一规律,各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各门类之间不能实现均衡、协调发展,极易导致各类要素资源配置失衡、利用效率低下,使得经济增长的基础变得脆弱,发展出现大起大落。目前,发达国家和我国一些先进城市的第一产业比例在5%以下,第二产业在40%左右,第三产业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60%。而2002年我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9.6:50.4:40,一产比重过高、三产比重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今后应在提升一产内部结构的同时调减一产比重,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努力增加三产的比重,做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我市有500多万农村人口,调减一产比重并不是单纯地压缩规模,而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合理配置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为二、三产业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我市目前人均GDP为2565美元,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加速起飞的阶段,必须进一步发展制造业,重点是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扭转结构过“轻”过“低”的局面。增加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比重,并通过中介产业的发育,在更广泛的领域为工农业发展创造条件。
二、骨干突出。一个城市的经济体系中如果拥有若干规模大、实力强、科技含量高、效益佳的骨干行业和企业,就会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产业的成长有赖骨干的支撑,骨干行业、骨干企业对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它们以大规模的产能提升整个城市的经济能级,大规模的利税壮大城市综合实力,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提升城市产业结构和档次的主导力量。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指出,绝大多数国家成功的产业都是由企业集群组成的,在企业集群内,企业的合作与适度竞争是该集群内单个企业与整个企业集群保持活力与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我市目前的“十大”企业集团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近40%,实现利税占50%左右;“九五”期间确定的六大支柱产业产值占60%,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但是如果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范围来审视,我市的骨干企业规模偏小、骨干行业“点高面低”,尚无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产品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只有三家;整体效益不佳,百元产值利润率仅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第13位,缺乏整体竞争力强的行业,对少数优势企业的依赖较大。有鉴于此,今后应在继续扶持“十大”集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向世界500强进军的同时,迅速提升“十强”企业,并积极培育后备企业,形成梯度发展的良性格局,努力增强大企业持续发展能力。通过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搞好环境建设,培养专业人才等措施,集聚大批优势企业,着力培育企业集群,形成一批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骨干行业,使经济体系的发展具有持久、多元的支撑力量。
三、特色明显。城市经济的产业结构、重点产业和产品必须具有鲜活的个性和特点,才能培育差异性优势,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纵观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历程,各地在经济结构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战略主导产业定位不清晰,造成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严重,经济效益低下,教训相当深刻。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立足自己城市的实际,用自身鲜活的个性和特色来标定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根据产业的成长性和市场需求的前景确定战略主导产业。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作为发展中国家及其城市,发展特色产业和强势产业,是实现后发优势、抢占世界经济战略制高点的最佳路径选择。我市确定的发展港口、旅游、海洋三大特色经济,建设电子家电、石油化工、汽车机车船舶集装箱制造、新材料四大工业基地,既是我市的特色产业,也是骨干产业。今后要坚持“以港兴市”战略,着力推进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把青岛建成世界著名海滨度假城市;充分发挥海洋科研优势,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把青岛建成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产业城。抓好大项目是建设四大工业基地的关键,要落实责任、全力推进,尽快形成各具特色、在国际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的生产基地,力争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和市场份额、出口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四、融入世界经济循环。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国际市场配置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在全球范围营销,不断提高经济体系融入世界经济的紧密度,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席卷世界的浪潮。它表现为生产、分配、消费、市场、投资与贸易、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全球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和扩大交易利益的主要力量。投资、消费和出口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抓住全球范围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特别是制造业转移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尽快融入世界经济循环,有利于我们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前来投资,有利于改变和提升我们自己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进一步扩大消费,有利于我们的产品和企业直接走进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市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迅速融入世界经济循环,对于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城市的目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我市一直把对外开放作为经济发展重中之重,2002年外贸依存度已达92.2%(在地原则),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120亿美元,吸引了5300多家外商投资企业在青生产经营。但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相比,对外开放的规模和质量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缺乏产业龙头项目,缺乏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尚未形成在国际具有重要地位的制造业中心。今后的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引进更多的世界知名企业,引进更多国际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及专业人才,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制造业中心,在世界产业链条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同时要构筑起牢固的城市经济安全体系,防范和化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五、资源消耗递减。21世纪经济的发展,不能再走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老路,自然资源消耗的成本在最终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应不断下降,知识、智力在成本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传统的依靠资源、能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必然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影响,导致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不断下降,最终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世界各国政府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都主动遵循“非对称性零增长”理论,尽快有序地通过实现三大“零增长”,达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目标,即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 (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人口质量的极大提高;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社会财富的极大提高;实现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因此,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必须按照“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零增长”的要求,逐步递减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尽快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实质是减少有形的物质投入,增加无形的知识、智力投入。当前知识、智力已经成为比原材料、资本、体力型劳动力更重要的经济因素,例如美国微软公司,每年只需推出几种软件产品,装入造价低廉的光盘、磁盘中,一张就可卖到数百、数千元,其产品成本绝大部分是由知识型劳动力成本、核心技术研发成本构成的,具有极高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青岛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今后要突出抓好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实现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产业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提高资本的运营效率,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抵消和克服投资的边际效益递减;通过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值人力资本,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六、环境发展同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绝不能以牺牲生态质量和环境质量为代价,必须实现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0世纪西方工业文明带来了全球性的资源危机、生态破坏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人类自身的难题,并呈加剧的态势,这也是传统工业化进程中带来的重大问题之一。环境不可交换、买卖,对环境的破坏难以逆转,环境的再生代价巨大。如果不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片面强调经济发展,最后势必会使一个地方丧失基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条件,一时的经济增长最终也会停滞甚至倒退。更何况,在当今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环境问题的大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中的“环境壁垒”日益森严,如果我们不能实现环境发展同步,就无法融入世界经济循环,同样会对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生态质量,防止长期性的生态退化,改善环境质量,防止短期性的环境污染,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按照“环境发展同步”的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应当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经济资本与环境资本并重,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结合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诱导环境友好型项目和产业群的建设,从开发和建设的源头控制破坏生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零污染”排放,倡导绿色消费;建立反映环境价值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和环保投入,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
七、大中小企业分工有序。在经济体系中,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要形成分工合理、协作紧密的良好局面,共同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一个成熟的地方经济体系中,大企业的作用是“1+3”,一方面为政府提供主要税收来源,另一方面成为集聚优势产业、集聚高新技术和招商引资的平台;中小企业的作用是“1+1”,一方面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定位不同,但都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不能互相替代。目前我市大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大量的中小企业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导致市场竞争力弱,效益不佳。据统计,我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个数占总数的88%,从业人员占58%,但利税总额仅占29.5%,亏损额却占到56.2%,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合理有序的分工协作局面尚未真正形成。中小企业发展质量低,势必对全市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今后在积极发展大企业的同时,必须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技术进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等措施,使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在一些特殊产品、特定领域的独有竞争优势,不断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优势企业集团在技术、人员培训上对中小企业予以指导、扶持,在大中小企业之间建立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培育产业链条,形成良性互动、共存共荣的局面。
『捌』 什么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版展的必要条权件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因为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人口要件与自然资源要件都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与自然资源共同的家园。古往今来,数不尽生态环境恶化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破坏性影响的实例:水资源的干涸,古丝绸之路上古城被深埋在沙漠腹地;2005年吉林苯胺爆炸事件,导致近百吨苯物质流入松花江,沿岸数百万居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哈尔滨市停止居水生活供水4天;东南部分省份纺织印染和化工类企业早期工业废水不达标,周围的土壤、空气和水都被污染,村民中出现群体性疾病。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是红底也是底线。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必将适到反噬。
『玖』 我国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这个问题好大。估计一两句话是说不清楚的。这么理解吧,从通俗的角度去看。国家可持续稳定发展是什么意思呢?包括这么几个含义吧:首先是现在的发展不要影响以后的发展,这叫可持续。其二,稳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大起大落,或者走下坡路,又或者突然90度上升。好了,理解了这两个主要的意思就好办了。我们这个国家,建国到现在才多少年?49年到现在?掰手指头估计就能算出来了。一句话,还年轻着呢。未来的路还长着呢。稍微有点这个意识的中国人,就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得给子孙后代留点什么吧。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我们会想到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这个好理解吧。好了,重点说说稳定。做生意开企业的,尤其是开工厂的那种。最讲究阶段性了,很多工作都要考虑周期。比如现在内地省分的招商引资,这些工厂决定到你们内地开厂了,然后开始投资买地建仓房买设备或迁移设备再找工人然后组织生产等等一系列的工作要去开展,这是需要时间的。一个几百人的小厂,这样一个过程最少要个1-3年左右吧,才能正常的进入角色,如果更大型的企业,那估计5年十年的都进不了状态。好了,重点出来了。那如果整个政治环境不稳定,你刚开始迁移厂子的时候,当地的领导班子就换了,然后新上来的领导班子思路完全不一样了,包括各种上纲上线的政策,也包括私底下一些不成文的规矩,那么这些决定要去内地开厂的企业,估计就傻眼了。投了一半的投资怎么办?这个好理解吧,经济环境基本类似。比如每年的经济增长率,比如各种国家的基础建设投入,比如居民消费水平,比如整个经济环境的各种刺激政策,等等,这一切都会影响着从工厂到经销商层面再到消费者的行为。最浅显的理解就是,会把他们吓得不敢轻举妄动。同时,也会影响国外的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判断和决定。等等。就会有一连串的反应。那最后的结果,又会是多米若骨牌般的一环接一环的受到损失。比如有些工厂因为谨慎的考虑,每年一度的定期招人说不定就会停止或减少,那么每年新增的毕业需就业人口就要压力增大。而且,因为订单的减少说不定就要减员。而这些基本上是整个社会结构中比较脆弱的群体,他们一旦大面积失业了没有了生活来源,那社会隐患就会很大。再然后,就会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了。触类旁通,包括涉及到国际国家之间的关系,涉及到政治生态的平衡,涉及到金融证券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等等。对于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那几个数字的稍微一点变动背后都会是巨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事情。它们一部稳定,乱跳一下,那背后就是整个国家经济的翻江倒海。就敲这么些字吧,大概的内容估计也都说了一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