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街道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街道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发布时间:2021-03-06 21:24:56

㈠ 淦阳街道的经济发展

淦阳街道高度重视发展个体私营经济,通过强化措施、优化服务,营造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发展迅猛。民营经济发展强劲,街道有个体工商户2000余户,规模以上企业十余家。其中仁和药业2005年上缴财政税收5100万元,是樟树市的支柱企业之一。投资7.6亿元的江西蓝恒达化工有限公司现正在动工兴建,可年产10万吨离子膜碱和10万吨PVC树脂。樟树市盐业资源丰富,盐储量达103.7亿吨。该企业旨在充分利用樟树丰富的盐业资源发展化工产业,企业的产业聚集效益明显,发展前景很好。落户于樟树市盐化工基地,为樟树的盐化工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为江西省盐化工业基地的建设拉开了序幕。江西驰洋实业有限公司落户,签约资金达3.5亿港元,用地面积约300亩,建成投产后可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2006年淦阳街道实现了工农业总产值16.3亿元,同比增长30.5%;财政收入1998.9万元,同比增长38.27%;引进境外资金200万美元,市外资金3.9亿元,同比增长225%;农民人平纯收入达4353元,同比增长5.2%。2007年上半年经济发展迅猛,半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2208万元,同比增长35%;财政收入完成1202万元,同比增长31.37%;招商引资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45%。

㈡ 城区街道的经济发展

城区办围绕一个核心(三创两提升),突出五大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社会管理、党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东工(耿东工业园区)、西科(西部科技园区)、中商贸(中部商贸区)”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创建河东富裕文明强区),狠抓三个重点(稳定、调产、城建),做大四篇文章(调整产业结构,支持城市建设,推行‘四个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实现争先发展,把城区办建成河东富裕文明强区”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做转型跨越、争先发展的排头兵,为建设绿色富裕、繁荣和谐的现代化工贸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城区办位于市区中心,是河津东西战线最长、人口密度最大、地理位置最特殊的乡镇办,党工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全办近10万干群,扑下身子,真抓实干,2010年全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905元,开创了城区办改革和建设事业的新局面。
城区办主导产业有农业、工业和商贸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及商贸市场有:
山西曙光煤焦集团有限公司位于河津市城区街道办百底村东北2公里处荒沟地,占地面积58. 424公顷。公司组建于2003年,现为集采煤、洗煤、炼煤、化产、发电、制砖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型企业。公司下辖二厂、一矿、三个子公司(诚信焦化厂、洗煤厂、船窝煤矿、电力公司、建材公司、运输公司),注册资本金20170万元,有员工1750人,目前已形成年产40万吨原煤、120万吨洗精煤、60万吨焦炭、15兆瓦/小时煤气发电量、6000万块矸石标砖及一定数量粗苯、硫铵等化学产品的生产规模,产品远销国内外。现总资产超过15亿元,2010年销售收入10.8亿元,实现利税2.2亿元,利润2.6亿元。
山西达康铸业有限公司是集原煤洗选、铁合金冶炼、健身器材铸造、煤气发电为一体的综合性民营福利企业,位于河津市东10公里的西王达康工业园区,占地500余亩,现有员工1000余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人。公司产业结构为年产10万吨的健身器材铸造、120万吨原煤洗选、2×3000KW煤气发电机组和年产20万吨的铁合金生产线。公司生产的“达威”牌杠、哑铃健身器材出口远销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荣获“山西省著名商标”称号。
山西安民集团是山西省著名的民营企业,总部设在山西省河津市东都商城八区,在册员工350人,拥有高级工程师5人,工程技术骨干100人。集团公司由安民房地产、安民木业、安民装饰设计、安民家私汇展中心组成,是以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为特征的综合性经济组织。2010年8月通过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三大体系认证。集团注册资金为6880万元人民币,固定资产为两亿元。
河津东方冶金有限公司于1998年注册成立,位于河津市城区街道办郭村村南,南接108和209国道,北临侯西铁路和侯禹高速公路。是以金属镁为主导产业,集焦化、洗煤、冶炼、贸易为一体的节能环保型民营企业。公司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3亿元,员工200余人。
东都商城筹建于2002年6月,2004年3月18日剪彩试营业,东都商城总占地400余亩,总建筑面积28余万平方米,总投资2.2亿元。目前已建成20个经销区,30个各类展厅,一个仓储区,可容纳1000余户商家,吸纳就业人员2000余人。全商城拥有资产2.0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8亿元,09年销售额2.98亿元,年利润800余万元,年上缴税费20余万元。
河津市津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又称小关市场,始建于1990年,总占地面积6万平方来,紧临河津客运站,北依龙岗路,西靠汾滨街,东连欧式一条街,南接108、209国道交汇处,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现有各类门面400余间,交易大棚5个、7000平方米,摊位150多个,固定客商300余家,场地全部硬化,日均销货量350余吨,日交易额300万元以上。市场年利润300余万元,带动农户4000余家,客户获利2000余万元,市场年销售额11.7亿元。
河津市龙门购物广场位于河津市中心,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350米,面积116亩,综合市场建筑面积68770平方米,共投资5200万元。市场中间六大排,12栋楼。一层门面468间,分小百货区、日杂区、家电区、鞋帽区等;二层门面456间,分成衣区、童装区、针织区、家室用品区等;主楼两边二个散摊区,东面散摊区经营蔬菜、瓜果、粮油、调料等商品,西面散摊区经营成衣、百货、小五金等商品,市场东西两边一边一条餐饮街,餐饮街集体建现代化设计11栋楼,三层共300余间100余门面。
温州步行街座落于河津市振兴东路黄金地段,占地47亩,建筑面积43000平方米,建设投资7000多万元。它是一家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商业中心,时尚的现代建筑、高雅的商业文化、繁荣的市场气息,昭示着商机无限,孕育着生意兴隆,名品、品牌、名店荟萃,被誉为“温津购物天堂”。同时,它汲取了国内商业步行街的精华,采用全敞开式规划、两侧分设车行铺道,打造阳光下的专业步行街。

㈢ 怎样正确处理发展街道社区经济与做好街道社区各项工作的关系

加强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做好街道社区各项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发展街道经济与加强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做好街道社区各项工作的关系。应当明确,搞好城市管理、社会服务,保持社会稳定,是街道社区的根本任务。发展街道社区经济是完成街道社区各项工作的物质保障。街道社区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社会服务、精神文明建设增加了资金的投入,社区工作者生活补贴问题得到解决,社会就业矛盾得到缓解。多年的实践证明,街道和社区居委会要适应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做好各项工作,尤其是搞好社区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不行的。街道社区经济发展了,各项工作做好,也就为了整个城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但是,街道社区毕竟不同于经济组织,决不能因为强调发展街道社区经济而放松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要把发展街道社区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服务上。正确处理发展街道社区经济与做好街道社区各项工作的关系,应该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忽视街道社区经济发展的倾向。一些同志认为,街道社区工作主要是搞好社区服务,保持社会稳定,街道社区本身不要发展经济。另一种是只注重街道社区经济发展的,忽视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城市管理社区各项任务,特别是搞好城市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稳定,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就没有物质文明基础,很多工作甚至难以开展。

㈣ 素社街道的经济环境

素社街道是随着海珠区的快速发展而在近年来迅速崛起的的城市旧区域,充满了盎然活版力,蕴含着巨大商机权。辖内有单位、企业近2000家。其中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即法人单位的分支机构)约640个,个体经营户约1350户,以商业、餐饮业、服务业为主。辖内驻街中央、省、市单位近30家。主要包括中国包装进出口广东公司、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广东省动物防疫监督所、广东省兽药与饲料监察总所、广东省健康教育研究所、广州空军基立村干休所、广州市第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市第42中学、广州港湾工程设计院、广州市社会主义学院、广医附一院海印分院、广州市电信分公司网络维护中心、金矿矿饮食娱乐集团、必爱歌KTV娱乐有限公司、悦龙会、广州市小聪软件集团等,彰显出素社区域蓬勃的经济活力。此外,辖区内及周边庞大的消费群体,坚持开源节流,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加强联合管理力度,把握契机,拓展经济源,积极促进街道经济发展。为辖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消费支撑。

㈤ 如何看待加强作风建设 优化发展环境

抓资源整合,理顺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机制。在工作格局上,专门设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经济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作风建设经济服务组,成立了作风办、优化办、效能监察室等临时性和常设性相结合的工作机构,各部门单位都组建了作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通过组织机构健全和专职人员到位来确保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在氛围营造上,各级机关部门持续开展端正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思想大讨论活动,各新闻媒体开设专门栏目,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报道,连续几年开展机关作风民主评议活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在监督检查上,通过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涉企)投诉中心、“行风热线”等多渠道受理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投诉,充分发挥效能与行风监督员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职能,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集中性的专项治理、阶段性的工作考评,建立起了渐趋完善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在工作载体上,开展了“走进企业,破解难题”、“领导蹲点调研”、“企业服务月”等各种活动,不断探索符合实际、具有实效的创造性做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载体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抓制度建设,通过源头治理完善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作为推进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基本路径和治本之策。在《关于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专门充实了建立健全服务企业优化发展环境机制的内容,从深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涉企执法检查、优化审批运行机制、引导行业协会及社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等方面,对政府部门如何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有所作为提出了明确要求。《金华市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细则》,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明确为今后五年全市惩防体系建设的八个重点领域之一,提出了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和制度的具体要求。还制订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市区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执法行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制度。各部门单位也在工作实践中,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单项制度。各个层级的制度、规定形成了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体系。积极探索源头治理途径,以建立科学、长效的作风和效能建设管理机制,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规范和公开行政许可事项、深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创新审批运行机制、加快建设招投标平台等方面的改革实践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抓专项活动,使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在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中得到落实。为了实现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目标,把贯彻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放在突出的位置,认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活动。一是开展专项治理活动。金华每年都开展针对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近几年来,开展了对行政执法单位滥用自由裁量权、中介机构依靠部门影响和行业垄断地位向企业乱收费、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向入会企业滥收会费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环境。此外,还开展了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全市政府机关的571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仅保留13项;开展治庸提效活动,严格执行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等有关规定,坚决制止衙门作风和官僚习气,积极营造亲企、安企、护企良好环境。二是开展专项服务活动。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一中心,大力开展“工业企业服务年”、“工业项目推进年”等活动,加大对企业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兑现市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快企业的改造升级步伐。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重大技改项目、重点企业的“三联系”制度。建立重点项目全程跟踪、通报督察、定期协调制度。把真正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作为当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中之重,开展“送政策到企业”活动、“跑百家企业、送多方温暖”活动,实施高层次人才联系制度和重点企业联系点制度,缩短企业人员因公出国(境)审核审批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企业涉及政策兑现等方面难题要求,及时协调解决。仅今年上半年,市区就收集企业各类难题 143件,其中40余件已经得到解决。

抓绩效考评,发挥目标考核和民主评议对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工作的导向作用。作风和效能建设的好坏、发展环境的优劣,最有发言权的是群众和企业。金华连续三年开展“百企万人评机关”活动,把83家市级部门(单位)划分为党群部门和法检两院、政府部门、金融单位和垂直管理部门三大类,接受市县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机关干部代表,效能与行风监督员,离退休干部和新闻工作者代表,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市区乡镇(街道)领导、行政村和社区干部代表,市区企业代表,市区市民代表等各个层面代表的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予以公开通报,列入市级部门(单位)年度综合考核,占总分值的35%。2006年,把质监、工商、药监等18个部门的78个涉企科级岗位列入民主评议范围,2007年扩大到123个涉企科级岗位,对评议满意度列最后3位,经查实确实存在问题的岗位,对有关处室责任人予以免职,并对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警示教育和诫勉谈话。民主评议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向直接面对企业、群众等服务对象的基层延伸,在涉企涉群岗位、各基层站所广泛开展,形成了立体式的评价体系。

抓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因作风和效能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行为。加强对各部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落实情况的经常性督察,重点检查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情况,市机关部门(单位)机关效能建设民主评议反映的建议和意见的整改落实进展情况,市领导“三联系”、重大项目定期协调等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效能专项监察,严肃查处影响金华形象、加重企业负担、阻碍经济发展的“三乱”行为,滥用自由裁量权、推诿扯皮、办事不公、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等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努力促进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运用投诉办理、明察暗访等各种监督检查形式,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因作风和效能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行为。

㈥ 泡崖街道的优化环境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增强服务大局意识,确保软环境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街道以改进工作作风、规范服务、提高效能为重点,提高群众和投资者满意度为目标,以开展“三优一满意”及“三争创”等主题活动为抓手,以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能、改善服务质量为主要任务,查缺补漏,建章立制,努力提高服务效能,建立长效机制。在开展软环境建设年活动中。不断加强责任意识,提高服务意识,规范执法手段。在治庸治懒、提能增效、转变干部作风上狠抓落实,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街软环境建设的突出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便民、利民、惠民”、“招商、安商、富商”环境,建设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富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为构建富庶美丽文明的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提供有力保证。强化重点项目推进速度,提高政策执行能力和水平;坚持与提高干部素质相结合,全面提高业务水平,增强依法履职意识,切实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队伍;坚持与优化工作效能相结合,突出管理重心,形成有效合力,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加强环卫对接协调管理,严厉打击食品违法活动,落实青山绿化工程建设。通过三个结合,确保政令畅通,破解热点难点,紧跟全区发展步伐,促进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再上新台阶。

㈦ 文艺路街道的经济建设

1988年,街道经济蓬勃发展,成为全市第一个工业产值和销售双跨2500万元的街道。当年,街道工业企业专62家,属商业企业23家,职工1500多人。其中,新开办的4家福利企业,解决105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居委会全部消除工业空白。全街工业产品达到120多种,畅销全国各地。其中12种产品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300多万美元。长沙荣昌绣品厂和长沙文艺服装厂双双被评为长沙市出口创汇企业。全街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7倍,税收增加400多万元。1989年,文艺路街道经济发展呈现产销两旺态势。长沙荣昌绣品厂、长沙文艺服装厂等5家企业发展速度迅猛,企业实力大大增强。居委会经济工作在全街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003年,文艺路街道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开发出4项新产品、新技术,扶持6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全街经济大幅增长。实现工业产值1.125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2亿元,上交国家和地方税收2285万元。

㈧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风方面反馈意见

抓资源整合,理顺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机制。在工作格局上,专门设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经济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作风建设经济服务组,成立了作风办、优化办、效能监察室等临时性和常设性相结合的工作机构,各部门单位都组建了作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通过组织机构健全和专职人员到位来确保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在氛围营造上,各级机关部门持续开展端正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思想大讨论活动,各新闻媒体开设专门栏目,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报道,连续几年开展机关作风民主评议活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在监督检查上,通过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涉企)投诉中心、“行风热线”等多渠道受理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投诉,充分发挥效能与行风监督员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监督职能,把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加强经常性的监督检查、集中性的专项治理、阶段性的工作考评,建立起了渐趋完善的全方位监督体系。在工作载体上,开展了“走进企业,破解难题”、“领导蹲点调研”、“企业服务月”等各种活动,不断探索符合实际、具有实效的创造性做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载体在创新中得到发展。 抓制度建设,通过源头治理完善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长效管理机制。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作为推进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基本路径和治本之策。在《关于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专门充实了建立健全服务企业优化发展环境机制的内容,从深化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涉企执法检查、优化审批运行机制、引导行业协会及社会中介组织健康发展等方面,对政府部门如何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有所作为提出了明确要求。《金华市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细则》,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明确为今后五年全市惩防体系建设的八个重点领域之一,提出了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和制度的具体要求。还制订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市区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执法行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等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制度。各部门单位也在工作实践中,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单项制度。各个层级的制度、规定形成了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制度体系。积极探索源头治理途径,以建立科学、长效的作风和效能建设管理机制,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供有力的保障。在规范和公开行政许可事项、深化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创新审批运行机制、加快建设招投标平台等方面的改革实践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抓专项活动,使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在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中得到落实。为了实现加强作风和效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工作目标,把贯彻落实各项制度措施放在突出的位置,认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活动。一是开展专项治理活动。金华每年都开展针对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近几年来,开展了对行政执法单位滥用自由裁量权、中介机构依靠部门影响和行业垄断地位向企业乱收费、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向入会企业滥收会费等问题的专项治理,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环境。此外,还开展了清理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全市政府机关的571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仅保留13项;开展治庸提效活动,严格执行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等有关规定,坚决制止衙门作风和官僚习气,积极营造亲企、安企、护企良好环境。二是开展专项服务活动。紧紧围绕推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一中心,大力开展“工业企业服务年”、“工业项目推进年”等活动,加大对企业技改项目的支持力度,兑现市区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加快企业的改造升级步伐。完善市领导联系重点招商引资项目、重大技改项目、重点企业的“三联系”制度。建立重点项目全程跟踪、通报督察、定期协调制度。把真正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作为当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中之重,开展“送政策到企业”活动、“跑百家企业、送多方温暖”活动,实施高层次人才联系制度和重点企业联系点制度,缩短企业人员因公出国(境)审核审批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企业涉及政策兑现等方面难题要求,及时协调解决。仅今年上半年,市区就收集企业各类难题 143件,其中40余件已经得到解决。 抓绩效考评,发挥目标考核和民主评议对经济发展环境优化工作的导向作用。作风和效能建设的好坏、发展环境的优劣,最有发言权的是群众和企业。金华连续三年开展“百企万人评机关”活动,把83家市级部门(单位)划分为党群部门和法检两院、政府部门、金融单位和垂直管理部门三大类,接受市县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机关干部代表,效能与行风监督员,离退休干部和新闻工作者代表,县(市、区)领导班子成员,市区乡镇(街道)领导、行政村和社区干部代表,市区企业代表,市区市民代表等各个层面代表的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予以公开通报,列入市级部门(单位)年度综合考核,占总分值的35%。2006年,把质监、工商、药监等18个部门的78个涉企科级岗位列入民主评议范围,2007年扩大到123个涉企科级岗位,对评议满意度列最后3位,经查实确实存在问题的岗位,对有关处室责任人予以免职,并对所在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警示教育和诫勉谈话。民主评议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向直接面对企业、群众等服务对象的基层延伸,在涉企涉群岗位、各基层站所广泛开展,形成了立体式的评价体系。 抓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因作风和效能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行为。加强对各部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落实情况的经常性督察,重点检查各级领导干部强化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情况,市机关部门(单位)机关效能建设民主评议反映的建议和意见的整改落实进展情况,市领导“三联系”、重大项目定期协调等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效能专项监察,严肃查处影响金华形象、加重企业负担、阻碍经济发展的“三乱”行为,滥用自由裁量权、推诿扯皮、办事不公、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等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努力促进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运用投诉办理、明察暗访等各种监督检查形式,开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因作风和效能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环境优化的行为。

㈨ 制约街道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困难有哪些

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
在思想观念上,科学发展的理念不牢.有些官员信奉“数字出官”,不重实绩重数字,为了彰显政绩,不经过科学论证,不切合本地实际,乱拍脑袋乱定指标;一些地方政府法制观念淡薄,为了招商引资极力取媚于客商,不惜牺牲法律尊严,给予客商“法外治权”;有的领导干部存在“先发展、后科学”的模糊认识,在“大干快上”心理的推动下,对于违规违法项目,或是未批先建,或是越权审批,或是违反“三同时”制度,或是被责令停止建设和限期改正后继续建设和运行;有些地方“擅长”于“一手硬、一手软”,而不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往往是“重速度、轻效益,重生产、轻生活,重人治、轻法治,重开发,轻环境.”
在发展方式上,粗放式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表现在需求结构方面,投资率过高、消费率较低.由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消费率的持续下降,还对扩大内需造成严重制约,使得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表现在产业结构方面,存在着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表现在要素投入方面,不少地方依旧较多地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来换取高增长,科技、劳动者素质、管理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旧处于低水平状态.
在作风建设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以来,随着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一些领导干部的作风也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些不正之风的存在,干扰了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有的领导干部精神状态不振,思想解放不够;有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有的作风不良、为政不廉;有的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浮夸、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近期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山西“9·8”尾矿溃坝重大责任事故等,都有这方面的教训.

㈩ 街道办事处展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有什么看法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容貌秩序和发展环境,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促进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作如下决定。
一、深刻认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
(一)良好的城乡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治理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全省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环境保护事业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去年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试点以来,试点地区城乡环境明显改观,人居环境较大改善,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但我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在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方面还存在不 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脏乱差冶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5·12冶汶川特大地震又对我省城乡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造成了严重破坏。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加快进行,城乡环境亟待治理的问题日趋突出。 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惠民工程,是创造发展优势、增强竞争实力的环境工程,是完善城镇功能、塑造品牌形象的管理工程,是坚持执政为民、检验干部队伍的作风工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关系我省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我省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各地、各部门要站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把加快营造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作为促进发展的一件大事、执政为民的一件实事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冶重要思想
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灾后恢复重建和扩大内需为契机,以治理涉及民生的环境卫生、容貌秩序为切入点,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冶标准(以下简称“四化冶标准),灾区先行,试点示范,制定规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广泛宣传,完善机制,健全队伍,强力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积极创造舒适优美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加 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三)主要目标。 通过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到
2011年底,全省所有县级以上城市、80%的乡镇、60%的村庄达到“四化冶标准,县级及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主要环境指标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和西部地区领先水平,全省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明显改观,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相适应的环境、市政等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健全,形成城乡容貌改观、环境管理有序、城镇品位提升、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高的局面,为推进“两个加快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人民群众创造清洁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
2009年下半年工作目标:在地震灾区和试点城市先期启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市场环境治理、城乡交通秩序治理、城镇绿化及容貌治理等专项行动“攻坚月冶活动,集中治理城乡环境“脏乱差冶,在城镇切实解决“垃圾乱扔、广告乱贴、摊位乱摆、车辆乱停、工地乱象冶问题,在村庄切实做到“垃圾不乱扔、污水不乱排、杂物不乱堆冶。同时启动城镇、村庄容貌改造,有序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社、进景区、进家庭冶活动(以下简称“七进冶活动)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工作目标:巩固集中治理成果,以环境、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集中开展城市环境改造、乡镇容貌整治和村庄庭院美化等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推进“七进冶活动,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文明、卫生意识,加强管理队伍和专业队伍建设,努力营造城乡环境优美、生态良好、风貌协调、村容整洁、民风文明的新气象。
2011年工作目标:结合治理工作实践,重点抓好完善设施、提高治理水平、健全工作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等工作,全面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主要目标。地震灾区、试点城市的工作目标按《灾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的实施方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确定。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机构根据上述要求, 在工作方案中确定具体工作步骤和年度工作具体目标。
(四)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共享和谐。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注重培养提高人民群众文明、卫生意识,接受群众检验,切实让群众满意,确保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统筹安排,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城市、乡村和灾区人居环境和容貌秩序,把专项治理与长效管理、恢复重建与发展提升、当前工作与长远目标、改善环境与提升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从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划分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区域,区别城市、乡镇、村庄等层面,确定不同标准,集中力量,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各具特色地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三、加强管理,切实解决影响城乡环境的突出问题
(五)规范城乡垃圾收运处理,重点治理城镇街道、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城中村冶及辖区公路、河道、堰塘、桥梁、铁路周边、公共厕所等卫生死角。指导乡镇、村采用“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冶和卫生填埋等形式,建立日常保洁、清运机制,配置完善相应设施,集中收集、处理各类生产、生活垃圾。 抓好卫生防疫和生活垃圾及灾后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工作。大力推进城乡道路保洁作业机械化,逐步提高环卫道路清扫机械化水平,力争在2011年底全省设市城市机械化清扫率达到60%。
(六)规范城乡户外广告、牌匾、霓虹灯设置,重点治理广告乱贴乱画“牛皮癣冶顽症。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完善户外广告审批制度和管理办法,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城市建筑立面装饰、户外广告、商店招牌及内部陈设进行规范引导。 在居民区、办公楼等处建设一批广告栏、广告橱窗,引导广告规范发布。
(七)规范城乡车辆停放,重点治理车辆乱停乱放、无序占道停车、阻碍交通危及安全等问题。实施“畅通工程冶,建设“平安畅通县冶,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 加强对城乡主要道路机动车、非机动车的交通管理,进一步完善交通标识、标线等交通管理设施,合理设置车辆停放区域,严格管理车辆停放秩序。 禁止在盲道和无障碍设施上停放车辆,为残疾人、老年人出行提供便利。
(八)规范城乡摊位摆设,重点治理乱设乱摆、跨门槛经营、占道经商等问题。坚持疏堵结合、便民利民的原则, 立足于既方便群众又促进就业,合理布局、科学规范建设一批农贸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发展乡村粮油超市与连锁店,合理设置临时市场,提供规范、低门槛的经营条件,加强综合管理,引摊进场,保持环境整洁。
(九)规范建筑工地管理,重点治理施工现场噪音扰民、扬尘污染及建筑垃圾污染城市道路和环境问题。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工地、标准化工地活动,强化建筑工地文明施工长效管理。 采取限时施工和应用散装水泥等措施,解决施工现场噪音扰民和扬尘污染问题。 运输建材与建筑垃圾的车辆必须采取加盖密闭等措施,严厉查处随意撒漏和倾倒建筑垃圾污染城市道路和环境的行为。加强城乡规划督查,治理违法违规建设。
(十)规范城乡居民集中居住区管理,重点治理“城中村冶、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生活环境。继续推广和规范城镇居民集中居住小区物业管理。 积极探索“城中村冶、城乡结合部的治理和改造模式,县级及以上城市逐年安排综合治理任务,推进“城中村冶、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和社区化管理。
四、强化建设,大力改善全省城乡环境面貌
(十一)加快规划制定和风貌改造步伐,着力解决城乡建设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 抓好城市风貌的规划和建设。明确城市风貌定位,突出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建设宜居、生态、现代城市;注重个性特色,提升单体建筑设计水平,编制城市重要节点、重要地段的局部规划,做到既个性突出又整体协调;注重色彩协调,提升建筑立面装饰美感,形成鲜明的城市色彩基调;注重历史传承,精心保护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充分展示各地民族特色、地域风情 和文化传统的魅力。 按照“路通、灯明、特色、排水畅、环境整洁冶的要求,积极改造小街小巷、公厕、重点街道两侧建筑外观,通过风貌改造形成特色建筑风格。合理配置环卫、健身、宣传等各类公益设施,改善邻里和谐共处的物质条件。 抓好村镇建设规划。 提高村庄布局水平,做到离开公路一定距离布局新建村庄,严禁在公路两侧夹道建房,实现道路通畅、村容整洁;提高村落规划水平,依山就势,错落有致,体现山水田园风光和自然和谐之美;提高民居设计水平,融合地域和民族文化,外观突出特色,内部优化功能,让农民群众享受现代生活。
(十二)加快城乡污水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着 力解决设施不足、运行不畅的问题。 常住人口在1万人以上的县城,原则上都应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常住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应因地制宜加强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 加强对已建成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和标准,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确保达标排放;加快在建设施的建设进度,确保按时建成投入使用;尚未建设的市、县,按污水、垃圾处理专项规划抓紧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落实相关建设条件,争取尽快启动实施。 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做好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 对乡镇和农村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坚持区域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技术可靠、经济适用的原则有序推进。实施环境保护民生工程,推进治污减排,治理面源污染。 加快城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建设,确保各繁华地段建筑和住宅区的原有停车场按设计功能使用,积极推进立体停车空间的开发与利用。
(十三)加快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低的问题。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推进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做好世界遗产和国家遗产、省级遗产的保护、监测和申报工作。开展“中国人居环境奖冶、“环保模范城市冶、“园林城市冶、“森林城市冶等创建活动和生态村、生态家园、各类型生态小区及绿色学校、绿色饭店等“生态细胞冶工程建设,抓好城市“拆墙透绿冶、“屋顶添绿冶和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建成区和村庄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绿化质量。
(十四)加快推进城乡居民文明素质建设,着力解决部分城乡居民文明、卫生意识较差的问题。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既需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和支持,也是提高城乡居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要突出人民群众在环境建设和城乡容貌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推行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导城乡居民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养成讲文明、爱卫生、懂礼貌的良好习惯。 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村为载体,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城乡居民的文明、卫生意识和环境保护观念。
(十五)加快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行业改革,着力解决机制不活、行动乏力的问题。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扶持环保、市政等行业发展的经济政策,依法依规减免行业发展的有关税费,鼓励行业加快发展。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金、国(境)外资金采用多种方式参与环境、市政行业的建设和运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建立健全城镇生活污水与环卫处理及园林、绿化基础设施运行与维护工作的市场运作机制。 开放作业市场,实现清扫保洁、垃圾收运与处理、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的企业化运作。
五、全力保障,扎实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十六)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全局工作统筹安排。 建立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由主要领导牵头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定专人负责日常工作,深入扎实推进。 省上成立相关工作机构,负责指导协调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各级党委、政府对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负总责。 建设、环保、卫生、交通、工商等有关部门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工作的实施主体,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积极作为、主动作为。
(十七)科学制定规划。 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3年规划要求,抓紧制定和完善本地、本部门的治理规划,编制(修订)并严格执行市容、环卫、污水和垃圾处理、市场环境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及交通管理等专业规划。地震灾区的治理规划和相关专业规划,要围绕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结合城乡住房和城乡环境、市政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落实到具体建设项目。
(十八)开展试点示范。 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要按照《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指导试点城市继续抓好试点工作。 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选择不同类型的城镇和村庄抓好试点工作。通过试点示范,指导和带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全面推进。
(十九)加大宣传力度。 各地、各部门要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创新宣传方式,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主要任务、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取得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大力宣传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
(二十)健全长效机制。 坚持一手抓专项治理、一手抓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 着力建立经费保障和稳定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必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建立行政监督机制,紧密结合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加强督促指导,强化规划和目标督查。 建立群众监督机制,完善服务热线,设立公开电话或投诉信箱,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宣传先进,曝光问题,鞭策后进。 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纳入法制轨道。 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城市排水管理条例》等法规;健全法规、规章和规范体系,尽快启动《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修订工作;各地、各部门要联系实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固化加强城乡环境建设和管理的政策规定, 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为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二十一)强化队伍建设。 坚持“专群结合、广泛动员、形成合力冶的原则,着力建设好职能化的管理队伍、专业化的技术队伍、市场化的日常保洁维护队伍。 配齐配好懂管理、会管理的管理人员,努力提高管理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实行依法管理和职能化管理。 积极推进执业资格制度, 逐步完善专业技术岗位从业人员准入与执业的管理,大力实施专业技术岗位的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计划,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质量和水平。 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逐步分离管理监督与日常保洁维护职能,聘用专业保洁公司,建立竞争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环境综合治理水平。
(二十二)加强督促检查。 加强对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督促检查,严格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 对工作落实、完成任务好的,进行表彰和奖励;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按照相关法规和《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追究责任。 把群众监督、媒体监督与行政单位监督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督导机制,采取设立举报电话、明察暗访、定期检查、突击抽查和随机复查相结合等方式,查找问题、督促整改。 实行规范化考评,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成效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阅读全文

与街道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