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最近召开的两会对我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在渐浓的初春气息中,即将召开的中国两会正一步步走入世界视野。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世界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开启之年。中国在这样一个特殊年度召开的两会透出的政策信号将“分量”十足。中国经济能否起好步、开好局?中国政府如何顺应民生期待?中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怎样实现互利共赢?……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将在两会上找到。作为观察中国内政外交的窗口和预判经济走势的风向标,国际社会正通过各种方式关注着中国两会的召开,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观察中国的窗口“这枚寓意和平与希望的橄榄枝,代表我的心意,致意即将召开的中国两会!”希腊议员迪奥尼西娅-塞奥多拉·安杰琳诺普鲁在雅典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专门带来了橄榄枝,通过记者的镜头献给中国人民。“虽然距离遥远,但希腊人民非常关注中国经济和政治发展情况,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世界影响重大。”35岁的安杰琳诺普鲁表示,她将通过互联网和各大通讯社的新闻密切关注中国两会。如同身形庞大的大象很难隐身树后一样,伴随综合国力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来自中国的一举一动引人关注。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保持着世界第一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二大商品进口国的头衔。特别是在世界努力摆脱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扮演了全球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角色,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0.3%,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的发展奇迹和独特魅力让世界瞩目。在1月底闭幕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中国热”持续升温,与中国有关的报告不胜枚举,有媒体称其中一场关于中国的讨论会吸引的与会人数是会场可容纳人数的两倍。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新近进行的一次全国范围的民调显示,高达34%的美国人说“很关注中国”的新闻。世界在步入新世纪又一个十年后,国际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散去,全球格局在发生深刻调整,机遇和挑战正空前交织。在此背景下,中国两会上所透出的政策走向更受瞩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市场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是数一数二的利润增长点,五年前可能一个大型跨国企业对中国还不甚重视,但是现在CEO们每天都要关注中国的事情。”前任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华金声说。两会,无疑是国际社会观察中国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国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两会的决策会直接影响到韩国经济。”韩国成均馆大学政治外交学教授李熙玉一直将两会视为观察研究中国问题的重要渠道,“其实,全世界对中国即将举行的两会都格外关注。”曾在北京常驻的日本《朝日新闻》编辑委员五十川伦义采访过9次两会,回国后仍通过网络关注中国两会,“国外媒体关注每年的两会,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大,想了解中国政府将推行什么样的政策。”倾听中国的声音“尽管相隔遥远,但可通过互联网等及时准确地了解中国两会情况,甚至可以看会议直播!”对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来说,他对即将召开的两会简直“有些迫不及待”,因为他迫切想了解,会上将要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将为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描绘怎样的“蓝图”。不仅在俄罗斯,在韩国、在日本、在新加坡、在英国、在美国……鉴于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无数人都在期待洞悉中国两会的信号,倾听中国的声音。作为全球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中国两会发出的经济政策信号令人期待——“现在华尔街投资人最关心的是中国经济的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另一个则是中国产业的发展方向。”美国纽约国际集团总裁本杰明·卫说,中国经济是否过热、如何控制通货膨胀、就业形势怎样?很多人都希望能从中国两会文件中读出一些东西。经济增长、汇率政策、节能减排、财政货币政策具体部署……在中国两会上要审议讨论的诸多经济发展指标和政策,是海外人士关注的重点。“从两会的议案、提案及成果上,可以捕捉中国政策走向的‘蛛丝马迹’,这有利于我们投资决策。”美国奥本海默基金公司总经理李山泉说,如果有较多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议论,那么投资人就会认为投资中国意味着更大的机遇;如果有议案关心中国企业“走出去”,也会影响投资人的判断……“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在今年中国两会上审议,这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今年是中国‘十二五’第一年,而‘十二五’规划最重要的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无疑是此次两会的重中之重。”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陈抗说,“十二五”规划有哪些路径安排、每一年将有哪些具体动作,这都将在两会中有所体现。“‘十二五’规划对未来中国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将确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并规定为实现这个目标应采取的具体措施。”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这决定的不仅仅是中国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无疑也会对地区和世界经济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只是经济问题,教育、医疗、住房、收入分配等关系中国百姓的民生问题也愈发引起世界关注——新加坡资深新闻工作者、陈嘉庚基金会先贤馆副馆长韩山元格外关心中国民生问题,认为这关系“发展长久的大事”。他说:“人们更关注如何让老百姓分享财富的增长,应该让老百姓更加感觉到经济发展对他们有益,也希望看到社会财富分配和民生议题能够在两会上有更多体现。”“如果把钱用于提高贫困民众的生活水平,在医疗、社会福利和教育等问题上增加投入,这对中国人来说是好事。中国未来五年更重视改善民生、福利和教育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五十川伦义说。“中国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与改善民生也有很大关系。”陈抗说,从近期中国各地两会不难看出,地方政府对GDP的追求有所弱化,这意味着可能更多地将助推GDP增长的投资资金用于社会保障,从而由建设型经济转变为公共服务型经济。两会是中国制定国家发展方向的会议,涉及内政外交国防等诸多方面。李熙玉表示,中国两会也将对世界的政治、安全环境产生极大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就摆在那里,中国政府需要积极表达对国际问题的看法,发出自己的声音,特别是中国崛起将为周边国家和国际社会带来什么。”陈抗说。共享发展的机遇对许多外国人士来说,两会是观察中国未来政策的风向标,目的就是要捕捉与中国“共进”的机遇。希腊企业家基莫纳斯·杜库蒙吉泽斯就是一个希望抓住中国机遇的典型例子。他是一个分子遗传学博士,在瑞士、法国和德国留学并工作长达15年。去年他决定回到希腊,准备建立一个网站向外国旅游者尤其是中国游客推广希腊旅游景点。19日,杜库蒙吉泽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北京所作出的任何决定都会对希腊和欧洲产生影响。他希望通过关注中国,借助中国因素,在希腊开创事业。“毫无疑问,现在做生意不能不考虑中国因素,中国就是未来。”韩国教授李熙玉则从国家发展的角度,评价了中国两会和中国政策对韩国的重要性。“中韩两国经济关联度很高,如何找到与中国共同发展的方向,也就是‘共进’的方向,是很重要的事情。”李熙玉说。日本的五十川伦义与李熙玉颇有同感。他说,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市场规模自然会变得更大,购买力也随之提高,当然会带来巨大的商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离不开中国。李山泉说:“中国的每个动作,都可能影响全球资本市场,这对全球投资人意义非凡。”在2010年希腊遭遇债务危机时,中国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希腊人对此印象深刻。“这不仅体现了两国友谊,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对全球经济发展所作的应有贡献。”希腊议员安杰琳诺普鲁说。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总裁奥列格·施瓦茨曼评价说:“经济合作只有益处没有坏处。中国的强大对俄罗斯是好事,俄罗斯可以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受益。”国际社会也将目光锁定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带来的机遇。“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将对世界带来潜在影响。”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俄罗斯En+集团战略主管德米特里·尤金表示:“预计两会即将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在强调发展传统能源的同时,也将包含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方面的内容,这对俄罗斯的能源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广阔的合作空间。”对于位于太平洋彼岸的不少美国公司来说,中国两会同样是研究和挖掘中国机遇的重要时机。美国纽约国际集团总裁本杰明·卫指出,作为华尔街投行,该行对中国的发展抱有信心。“我们关注中国‘十二五’规划中的一些经济政策将具体落实到什么行业、什么机构、什么部门,从而指导我们对投资产业、项目和客户的选择。”本杰明·卫说。他说:“尽管我们对中国经济中的一些问题也存在疑虑,但是我认为中国政府有着世界一流的宏观调控能力和经济政策执行力,近期中国控制通胀的一些政策就十分果断和正确。”
② 中央两会对我国今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安排
摘要: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关键字:十二五 经济发展 安排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推进规划体制改革,加快规划法制建设,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为支撑,形成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完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编制程序,健全责任明确、分类实施、有效监督的实施机制。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组织编制一批国家级专项规划特别是重点专项规划,细化落实本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形成落实本规划的重要支撑和抓手。
地方规划要切实贯彻国家战略意图,结合地方实际,突出地方特色。要做好地方规划与本规划提出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协调,特别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
加强年度计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对主要指标应当设置年度目标,充分体现本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年度计划报告要分析本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特别是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情况。
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③ 联系实际论述当前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做的努力
所做的努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变化的国内外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经济发展长周期和全球政治经济大背景出发,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所处历史新方位,形成了更加系统完善的政策框架,引领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迈进,
一是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发展动能转向创新驱动。认识、把握、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大逻辑。
二是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确立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三是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把该“稳”的稳住了,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就业持续增加、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改善;推动该“进”的取得了明显成效,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实现新突破。
(3)两会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扩展阅读
取得的改革突破
一是“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现。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去产能扎实推进,为优质产能和新动能的发展腾出了空间;坚持分类调控、因城施策,房地产去库存力度不断加大。
去杠杆步伐稳健,企业杠杆率稳步下降;加大减税降费等工作力度,下大力气为企业降成本;紧紧围绕脱贫攻坚、社会事业等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大力推进补短板建设。
二是振兴实体经济迈出坚实步伐。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制造业改造提升步伐加快,2013—2016年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3.8个和1.9个百分点;服务业已占国民经济半壁江山,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三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农业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提升,农业农村改革逐步深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逐步建立。2016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6.2%。
④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矛盾问题及其原因
在迎接两会之际,我国的经济发展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在战胜南方特大暴回风雪之后,我国又进入抗震救灾,答与此同时,我国又面临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风险。南方特大暴风雪的严峻事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经济运行的脆弱性。一旦有国际金融冲击,就有可能演变成为国内金融危机。我国已经开始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首要的任务就是防止我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化为全面的通货膨胀,可以说目前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目前经济形势下应预防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鉴于美国可能出现的经济衰退和次贷危机的影响与传染,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和爆发的可能性,谨防新一轮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
⑤ 问:结合经济增速与民生改善,结合2016两会精神,紧密联系现实,写一篇时政文章,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
3月3日至5日“两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两会是中国的窗口,关注中国就不能不关注两会。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日益提高。我们的发展和走势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态势和政治格局。因此,国际社会不能不关心中国的情况,两会就必然地成为国际看国内的一个重要窗口、世界看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 这些日子世界媒体紧盯着中国两会,通过这个窗口观察、触摸中国政经的走向。在全球经济危机、西方发达国家屡遭波折的背景下,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特色,已经成为世界性话题和探寻目标。
我作为一个当代的大学生,不仅应该关注两会,更应该时刻关心时局。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两会”会议精神的学习当中,积极的在思想、本领、作风上找差距,争取能够早日达到一名合格党员所要求的标准。我认真收听、收看“两会”相关报道,借此机会谈谈对“两会”的感想:
改革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是为了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预见,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最多的话题肯定是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改革蓝图,将通过两会凝聚共识,逐步变为政府决策和实际行动。政治体制改革,已走过30年的历程。应该说30年来的政治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效。可以更好地贯彻改革的渐进主义策略,走渐进发展的道路;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日益强烈,政治体制必然需要进一步满足和实现人的自由、民主、平等权利的全面发展,并以健全完善的法治精神和法制秩序保障之,最终要确立起科学、民主、文明、法治、充满活力、能持续发展的政治体制。然而,近期以来,我们却看不到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这种转换和发展,导致累积起来的问题逐渐增多。这从县级政治体制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看,特别明显。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我国城乡工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是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必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商品经济运动规律使然。在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是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客观要求。
重民生者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从古至今,民生和民心素来密不可分。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积累财富,而是旨在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应当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历程就是不断改善民生的历史过程。民生始终是重中之重,始终是一条红色的主线。翻开党的十七大报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
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这些事关百姓的民生问题年年都是热点,也说明百姓期望政府下更大功夫。让更多人得到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服务、更好的住房保障,既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也需要注重公平的制度设计。网友“大智若愚”说,期待今年两会涌现出更多“中国好声音”,促进社会资源分配更公平,百姓生活更如意。 教育经费首次达DGP比例的4%。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指标是世界衡量教育水平的基础线。早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敲定4%的目标,但一直未能实现,每年两会意见纷纷。这次兑现承诺,也是顺眼了民意。
我在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自觉实践两会精神,会自觉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为实现中国梦做出积极的贡献。
⑥ 中国现在经济发展情况
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三了。但我国还是个第三世界国家,我国的经济发展比专较单一,主要为属出口拉动增长,出口的物品付加值都不高,正好现在又是金融危机,国外的进口下降对中国的发展有严重影响,内需严重不足是当前最迫捷的问题。个人的一点拙见。
希望采纳
⑦ 2012年“两会”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请用数据说明。
北化的来围观了~!
二、请用数据说明 2012 年两会上制定的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1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7.5%。 基于 2011 年国内生产总值 47. 万亿元, 2010 年增长 9. 2 比 2%, 这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增长目标八年来首次低于 8%,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 划目标 7%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 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 2 城镇新增就业 900 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6%以内。这一预期数据与去年持 平,2011 城镇新增就业 1221 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 长 8.4%和 11.4%。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77.8%,同比提高 1.2 个百分点。农民工总 量 2.53 亿人,比上年增长 4.4%,其中,外出农民工 1.59 亿人,增长 3.4%。不过在 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之际,加上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 7.5%,预计提供新的劳动就业岗位的 能力不如上年, 创造新增就业岗位必须付出更大努力, 能稳住就业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 2012 年应夯实经济基础,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管理服务,提升城 镇化质量和水平。 3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 4%左右。基于 201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 年为 5.4%,与年初 预定 4%目标有一定差距,说明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的压力是存在的,而稳定物价关系到千千 万万老百姓日常生活开支,2012 年中国家应继续在物价的宏观调控上做大量工作,综合考 虑输入性通胀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响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为价格改革预留一定空间。要继 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进一步提高政 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 4 进出口总额增长 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中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进出 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2011 年我国进出口总额 3.64 万亿美元, 增长速度由 2010 年的 34.7%下降到 22.5%;出口和进口的增长速度分别由上年的 31.3%和 38.8%下降到 20.3%和 24.9%。 同时, 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由最高时近 3000 亿美元减少到 2011 年的 1551 亿美元。这种状况表明,欧债危机和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等因素导致的世界贸易严 重萎缩已经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较大影响。我们有必要适当调低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目标, 以适应国际大环境。 5 同时,要在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 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 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在新的一年,应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改造提升制造业,积 极有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强化自主创新,掌握产业发展主 动权;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建设,努力完成节能减排各项任务。当前,应把保障和改善 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 生活水平。 强调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保持对外贸 易稳定发展,这样的目标体现了突出主题、贯穿主线、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原则,体现了 各项目标任务之间的平衡,体现了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的有 机结合,既符合当前国情,又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⑧ 联系实际,当前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做了哪些努力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当前,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就业、通货膨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等方面问题。
1.就业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就业或者说充分就业,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目标,因为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多处论述了就业问题,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和方针。这表明我们党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
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就业问题在我国显得特别重要,这个问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大批的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了城市,从生产建设兵团返回城市,失业非常严重,所以那时中央决定要解决失业问题。1980年,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当时的国家劳动总局开经济学家座谈会的时候,我在会上首先提出了股份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很好办法。因为增加就业就要增加投资,但那时国家又没有那么多钱。而采用股份制的办法扩大生产规模、扩大企业、兴建企业,就可以容纳很多人就业。中央采纳了我的这个建议,所以1980年夏天开了全国劳动就业会议,股份制问题就被提出来了。以后,我们一直把充分就业看作是政府应该实行的目标。今天,我们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因此,就业问题是最重要的,正如十七大报告所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
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做到机会均等,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我国要解决就业问题,必须要做到机会的均等,让大家都站在一条起跑线上。从就业问题就能联想到教育问题的重要性,教育的不平等引起了就业不平等,就业不平等引起了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就引起了生活不平等以及下一代的不平等。所以,就业问题实际上跟教育问题是结合在一起的。另外,还要进一步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合理地配置人力资源,就是要做到人尽其才,效率是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的。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其中就包含了应该把就业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目前,我国大体上有两种失业:一种是“总量失业”(即经济中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一种是“结构性失业”(即人找事、事找人,两者并存。为什么这两种情况会并存呢?主要是结构上的问题,失业者的技术水平达不到岗位的要求,岗位上又找不到合适的人,这就是结构性的失业)。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失业,我们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不同的办法。解决“总量失业”要靠经济增长,因为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生活中假定岗位不够,社会失业问题就会存在。“结构性失业”解决的办法主要是靠职业培训、再就业训练,特别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学校,包括民办学校。
把农村的劳动力引到经济增长中。农村是我国多余劳动力的一个大蓄水池。我国农村中存在着“隐蔽性失业”,什么叫“隐蔽性失业”?就是表面上都是有工作的,但是实际上是人浮于事的。所以农村中的多余劳动力处于隐蔽失业状态,是一个蓄水池,只要是城里容易找工作,出来的人就多,城里工作不好找,相对出来的人就少一些。如果能够把农村的劳动力引到今后经济增长中,就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力,这也是在解决就业问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要纠正“减员增效”这个观念。在谈到我国就业问题时,有一个观念要纠正——“减员增效”。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观念,因为“减员增效”是一个微观经济问题,应该由企业来提出这个问题。政府就是一个任务,即实现社会成员的充分就业,尽量解决就业问题。其实,“减员”从宏观上讲是不增效的。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减员之后人力资源的闲置,是宏观效率的损失,没有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所以宏观上讲它不增效。从微观上讲,减员能否增效,要依各企业的情况而定,企业认为条件成熟了,多余人员有安排了,有出路了,减员必然增效。假如多余人员没有出路,没有安排,减员就不一定增效,因为这会增加企业内部的矛盾,甚至是会引发一些不安定的事情。因而,“减员增效”应该是企业来考虑,宏观上政府应该把问题放在增加就业上,实现充分就业是第一目标。对于就业问题,我们国家已经提出了积极就业政策。所谓积极就业政策,就是我国政府把扩大就业放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并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为了实施这一战略,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和措施,比如要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培训;要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要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当前最重要的是消除“零就业家庭”。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什么叫“零就业家庭”?就是一个家庭中没有一个人就业,夫妇两个都下岗了,或者孩子又下岗了。这种情况就是“零就业家庭”。消除“零就业家庭”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政府要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在,有一些地方的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比如一个企业能帮助解决一个“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解决一个岗位,家中有一个人就业,就给这个企业免税多少,或者给这个企业额外的补贴多少。用这种办法来鼓励企业更多地从“零就业家庭”招收所需要的人。解决“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还要加大就业培训工作。因为就业培训既包括新就业的人,也应包括已经下岗的人,要就业就得再培训。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将来能够大量吸收就业人员的是什么呢?是民营企业。根据2005年的调查,大概每年新增加就业人员当中,70%是由民营企业吸收的。最近我又看到一个材料,说已经达到了75%是民营企业吸收的。不管是70%也好,还是75%,反正可以说明民营企业的发展是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
转变就业观念,要鼓励自行创业。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这表明中央对自主创业是非常鼓励的。解决就业问题,需要转变观念。今年上半年,我到辽宁阜新市考察,这是一个煤矿城市,可是开采这么多年,煤矿资源已经渐渐枯竭,所以那里的下岗,不是单独的一个人下岗,而是一个矿全部下岗。怎么办?一个矿可能是好几百人或者是上千人全部下岗,所以阜新市就采取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阜新的土地资源还比较丰富,所以盖了很多塑料大棚,每一个下岗工人一个塑料大棚,有养花、种菜或者种蘑菇的,这样就安置下来了。我到那儿看的时候,过去的矿工看到我来了,说:你是经济学家,我们想问一个问题。我说:什么问题呢?他们说:我们是工人吗?我说:过去你们是工人,但是现在你们不在矿上采煤了,也不在矿务局里拿工资了,所以你们现在不是工人。他们又问:是农民吗?我说:你们又不是农民。他们问:为什么呢?我说:因为你们没有宅基地,又不是农村户口,你们还没有土地承包权。他们又问:那是什么呢?我说:你们是新兴的农业经济中的从业人员,每一个塑料大棚实际上都是面对市场的一个个体农业种植户。在你们当中通过这种自行创业的方式,将来说不定可以解决很多人的前途和发展,因为你们可以成为种植大户、养殖大户。他们就笑了。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就业观念要改变,就业观念的改变是我们当前让更多下岗的人能够找到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自行创业者。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重视对于自行创业的、对于下岗职工的培训,国家税务部门、工商行政部门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来鼓励人们自行创业。
2.防止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问题和就业问题一样,都属于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入今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某些投资领域出现了过热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今年10月我国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期上涨6.5%。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发生了通货膨胀,但这种情况提醒我们要重视防止通货膨胀的问题。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因为物价的基本稳定是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特别是对于低收入者,特别是靠低保维持生活的人,因为他们是经不起物价上涨冲击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来设法防止通货膨胀问题,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最好的社会应处在稳定的社会预期当中,使物价保持基本稳定。按照经济学的理论,3%以下的物价上涨率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当然,如果再低一些,不是更好嘛。但通货膨胀,尤其是急剧通货膨胀是要避免的。物价基本稳定除了能够保证低收入者的生活有保障之外,对经济的发展也有好处,就是让社会保持在稳定的预期中。什么叫稳定的预期呢?就是对于前景基本上可以估计到,可以预料到。最好的社会就是处在稳定的社会预期当中,物价保持基本稳定,这就有利于社会的预期趋于基本稳定,这对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物价的稳定对于广大靠工资收入的家庭是有利的,因为工资的增长即使随物价同步增长,但毕竟也有一个滞后期,不是说现在物价在涨,你的工资也天天涨,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工资的调整是滞后的。既然是这样,物价的基本稳定对于广大工资收入者生活的稳定,就是保障。
假定已经有物价上升的趋势,我们该怎么来解决呢?物价的上涨总有一些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这是投资拉动了物价上涨。对于这一点,今年两会期间很多代表都反映了这个问题,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够过快、过猛。这需要政府采取适当的紧缩政策。近来,人民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相应的存款利率也有提高,这表明货币要偏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防止或抑制通货膨胀。还有一个因素是信贷投放过多。信贷投放不完全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也包括了其他方面的信贷。信贷要控制在一定的规模。此外,外汇储备过多,货币供应量上升,也是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
外汇储备额保持多少才合理?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中国的外汇储备额已经占世界第一位了,去年年底超过了一万亿美元,我们要保持这个地位,不要自动放弃这个地位。老百姓不懂什么一国外汇储备合理额等于三个月进口额,加上外债到期本息偿还额。他们觉得,我国本来是世界第一位,现在怎么又降到世界第二位,或者第三位。这怎么行呢?他们会以为中国经济出了问题。因此,既然已保持世界第一位就不要自动放弃。外汇储备再增加,怎么办?花掉,没有必要保留更多的外汇储备了。如进口设备以加快国内的技术创新,进口我们所短缺的原材料和能源,还有,走出去,鼓励企业对外进行投资。
从长期来说,怎么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物价稳定?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要保持物价的稳定,主要有几项重要的措施,一定要把它们落实。
首先,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是优化信贷结构。优化信贷结构,让每一笔贷款能更加有效。优化信贷结构,该保的保、该压的压,有保有压。这样,我们就能够把货币供应量保持在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水平上。
其次,对于物价稳定的重要措施,就是要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最原始的那一环,土地是不是经过了审批程序?违法占地,既违背了国家的土地政策,而且也造成固定资产规模过大。另外,严格土地审批政策,也能保障了耕地的供给,防止耕地的减少。
第三,增产农产品,增加生活必需品(粮食、油、肉、菜等)的供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他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量在增加。比如说,人们生活好了,他们可能吃肉更多一些,吃蛋更多一些,喝牛奶更多一些。这些只有通过增加供给来解决,因为需求在增加,供给不相应增加怎么行?为此,国家应该对农业有更多的投入。例如,农田水利建设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条件,国家对水利的投入应该加大。
第四,要保持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前面已指出,多余的就花掉,这样既能够保证我们技术进步的需要,保证原材料的供应,同时也使得因外汇储备而投放的人民币数量有适当的控制。
最后,通过金融体制的改革,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比如说农村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表明农村信用社要改组,要重建,应该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农村信用社,这正是现在需要进行的改革。
3.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可持续发展中又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而且越来越重要。十七大报告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指出“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正确认识自主创新问题,需要先来看一下我国经济的高速度增长还能持续多久这个问题。对此,有的外国人说了,2008年奥运会开完之后中国的经济就会滑坡了;还有人说,中国高速增长是昙花一现,顶多几年,中国经济就增长不下去了。说中国高速增长是昙花一现,是这样吗?对这个问题有必要认真加以分析。
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按照经济学的解释,7%以上都是高速增长。那么7%以上的高速,我们还能维持多久?这要看中国目前正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从经济学的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经济发展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做前工业化时期,也就是传统经济时代。这种情况下,农业占的比重很大,工业占的比重很小,服务业占的比重也很小。所以在第一个阶段,经济不可能高速增长,因为农业是不可能连续高速增长的。第二个阶段是工业化前期。在这个阶段当中,三个产业的比重情况是:农业在GDP中的比重下降,工业的比重上升。工业,只要有投资,有市场,这两个条件具备了,有投资,产品有市场,经济就可以高速增长。所以第二个阶段中,经济是可以高速增长的。但在这个阶段,第三产业占的比重仍然较低。第三个阶段是工业化后期。在这个阶段,农业的比重继续下降,工业的比重上升,但趋于稳定,而第三产业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因此,在第三阶段,即工业化后期,经济是可以高速发展的,因为依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共同带动,两个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然后转到第四个阶段。第四个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就是工业化完成之后的阶段。这时农业的比重已经很小了,工业的比重占第二位,第三产业占第一位,但也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这个阶段,经济是难以高速增长的,能维持中速增长都不容易,一般保持低速增长,能达到3%也不容易。现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也就是正在从第二阶段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至少还可以持续20-30年。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是什么?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是先进的成套装备制造业的建立。举一个例子,现在很多企业都要更换设备,新建的工厂要购买新设备。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设备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引进的,当时对环保的要求不像现在这么严格。当时对资源消耗率也不像现在这么重视。如果不更换设备,在竞争中就不利了,甚至会被淘汰出局,所以要更换设备。而我们自己的成套设备制造业还适应不了需求。从发展的阶段上看,既然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还没有进入第三阶段,或者说,正在向它过渡,所以经济高速增长至少还可以保持二三十年。二三十年后,也就是我们进入第四阶段,经济增长率自然会降低,但是也不会像西方国家下降得那么多,因为我们有广大的国内市场。
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三大障碍。要注意到,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有三大障碍。第一个障碍是环境承受能力。增长过程中不断有废水、废气、废渣,环境承受不了怎么办?环境是我们与子孙后代共享的,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的增长就会遇到障碍。第二个障碍,资源供给问题。因为我们的资源供给是不足的,土地资源有限,耕地越来越紧张。除了土地资源,还有能源供应的问题。第三个障碍就是自主创新。没有自主创新,我们在国际竞争中是站不住脚的。现在我们的自主创新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例如,我国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不到10%,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4%,出口量中57%来自外资企业。我们在自主创新方面与世界水平相比是很落后的。现在我国很多生产都是贴牌生产,专利是外国的,钱他们赚了,污染留在了我们国内。所以,我国要想成为世界工业强国,靠贴牌生产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因此对我们来说,第三个障碍,也就自主创新问题更有迫切性。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这是关于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方针和要求,表明中央对自主创新问题的高度重视。
国有企业自主创新已经总结出了一些模式。目前,我国一些企业的自主创新情况如何?先来看一看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现在已经总结出一些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第一种模式是以大带小。因为国有企业现在大部分是一些大的、特大型的企业,特大型国有企业可以以大带小,即以大型国有企业为核心,按照产业链分工带动中小企业共同技术创新。第二种模式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骨干,建立某一个行业的产业联盟。这与第一种情况不同,第一种情况是产业链,而这个是行业联盟,有共同的产品标准,跟这个行业的企业共同开发技术。第三种模式是在大型国有企业下建立子公司,子公司吸引其他企业参加,包括民营企业,包括其他的国有企业参加,这样的话,子公司共同开发技术。国有企业大体上有这三种创新模式。
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相对来说有优势。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这表现在:其一,它是自己承担投资风险,敢于决策、敢于承担实验失败的责任。这个机制是国有企业没有的。其二,民营企业的机制比较灵活、决策比较快,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能够抓住机遇,而且它还有激励机制。在这方面,国有企业是不如它的。其三,民营企业能以多种方式实现自主创新。它可以去购买别人已经有的科技成果,在别人的基础上再做实验,并且民营企业可以根据现在的技术发展情况,可以采取跟其他企业合作、合资等各种办法,它的方式可以多样化。
民营企业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制衡机制。民营企业虽然在自主创新方面有相对优势,可是也有不足之处。首先民营企业不足之处是人才缺少。现在民营企业招人,虽采取了一些激励机制,但很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在一些地方进行民营企业的调查时发现,当前民营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有人问:档案问题可以解决吗,不给我调档案,档案在哪里管?还有户口问题,福利问题,职称问题等等。另外,民营企业一般很少,或者比较少像国有企业一样搞产学研结合。国有企业有优势,可以跟高等学校实行产学结合,可以跟科学院、研究机构结合。但是,民营企业要走产学研的道路,困难比国有企业大得多。民营企业还有一个不足,就是不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这表现在,民营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被别人偷窃了,打官司麻烦;另一方面,民营企业也不重视别人的知识产权。 因此,民营企业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制衡机制。有的民营企业说了,我发展多快啊,决策马上就可以做,效率高。这当然是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表现,是好的,但是凭创业者的经验,行吗?经验可能是财富,也有可能是包袱,是误导,是陷阱。现在的决策过程是相当复杂的,需要民主决策。但是如果没有制衡,决策快、效率高,这是对的,但是如果没有制衡机制,损失就会很大。而制衡即使降低了效率,也是为了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所以一定要有制衡。一个重大的投资决策要商量,大家来评这个决策对不对,因为如果错了,很多失败是因为重大决策的失误。所以,民营企业一定要建立决策制度,这样就可以走到一个正常的发展轨道,这对于企业自主创新是有利的。
总之,对于自主创新,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都需要大力加强。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许多加强我国自主创新的方针和政策,比如提出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以及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等等。所有这些,对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发展循环经济
十七大报告把“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为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重大任务,并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而发展循环经济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抓住四个环节。增长中有障碍,比如说环保的障碍,就是环境承受能力有多大,资源方面有障碍,资源供给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就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包括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资源的高效利用。这是指什么呢?要节约资源;对共生的矿、伴生的矿,不能像过去一样,只采最主要的矿,其他的不要了,要综合利用,尽量利用资源;要延长产品的寿命;还有,尽可能不要使用一次性产品。第二个环节,减少废物的排放。生产消费过程中都会有废水、废气、废渣,要减少它的排放。第三个环节,把废物最大限度的转化为资源。比如说废水、废气、废渣中可以提炼、回收有用的东西,能利用的东西尽量利用。第四个环节,对实在不能再用、再回收的废水、废气、废渣,特别是废渣,应该做无害化的处理。我们现在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就要在这四个方面努力。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加强制度建设。为了发展循环经济,我们有一系列的制度建设。第一,要实行严格的技术标准,禁止环保不合格的项目开工,不能允许对人体有影响的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要限制一次性消费品的使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筷子,筷子是用木材制作的,一次性的筷子实际上是对资源的浪费。第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什么叫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呢?就是生产者你的责任,不是说你的产品出厂就行了,你的责任是会延伸的。比如说假定你出了不合格的产品,要负责回收回去。你的包装物的回收,所有这些,都是生产者的责任,不是产品出厂就了事了。第三,法律责任的追究。法律责任的追究就包含了生产者你出了什么问题要负法律责任,产品进口者你出了什么问题要负法律责任,你不能把国外有毒、有害的产品运到国内。第四,要实行严格的经济考核制度,包括资源的产出率,就是资源能够利用多少,废物的利用率,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指标,还有废物的无害化处置率,你把你所生产出来的废物利用完之后,最后是不是做了无害化的处理了。所有这些,都是制度建设。
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应该给予财政的支持。国家的财政支持主要包括专项的基金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开发,该免税的免税,该减税的减税,要制订合理的定价制度,特别是资源定价方面。比如说水资源,超量的应该多收费,用电超量的应该多收费,等等。这对于限制一些高耗能的企业是有用的。
发展循环经济,要大力发展新经济。包括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还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里最要紧的是两个:一个是物资回收行业,物资回收行业越来越重要,包括大量的生活废弃物、生产废弃物的回收,这是一个庞大的行业,这个行业要发展起来。另外要发展租赁业,既然要节约资源,有些产品是不用买的,可以租来用。
小结
发展经济学,归结起来实际上有四个基本原理。第一个原理,就业是靠就业扩大的。一批人就业了,他就有收入,花掉,别人会就业,别人有收入,花掉,更多的人就业了,所以就业靠就业扩大。第二个原理,富裕是靠富裕带动的。同步富裕不现实,共同富裕是目标。但总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那就起了示范作用,起了带动作用,富裕就带动了富裕。第三个原理,繁荣是靠繁荣支撑的。就是说,经济要走向繁荣,内需要扩大,人民购买力要提高,这样,下一次繁荣就有支撑了,因为投资资金有了,消费也扩大了,整个经济就带动起来了,所以繁荣靠繁荣支撑。第四个原理,和谐是靠和谐积累的。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家庭的和谐、社区的和谐、单位的和谐,城市的和谐,直到社会的和谐。和谐靠和谐积累。
⑨ 关于两会如何调整社会经济制度(初中社会问题)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信用缺失问题,已经严重困扰了企业经营和市场经济秩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瓶颈之一。如何建立健全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成为出席"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诚信是市场经济生命线
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是确保经济金融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根本,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保证。不少代表、委员是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诚信制度建设的必要性的。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优化信用环境,对于培育中华民族先进文化,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加大信贷有效投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人大代表、人行上海分行行长胡平西指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信用问题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胡平西认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信用制度建设方面的立法滞后,对失信行为的约束惩治机制不健全;征信管理机构不明确,信用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不尽如人意;社会信用观念依然薄弱,逃废债行为屡有发生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金融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银行贷款难,企业难贷款"的问题并存,影响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因此,胡平西向全国人大提交了一份议案,建议加大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全民信用意识。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湖州升华集团董事长总经理夏士林表示,"我国已经入世,但在入世后的对外经济贸易中,我们还会遇到一系列有形无形的关卡,而最大的关卡可能出在我们自身,那就是‘信用入世’这一关。"
夏士林指出,世贸组织是建立在规则和信用基础上的。一个国家的信用意识和信用体系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个国家信用匮乏,不能遵规守诺,不仅会陷入不断的纠纷争端之中,逐渐失去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国内市场的吸引力,而且会在世贸组织中逐渐失去发言权和影响力。
信用立法刻不容缓
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看,"加快信用制度的建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衢州市市长厉志海呼吁尽快出台信用法,"这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需要。"
"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通过不同方式表达了通过立法来加快信用制度建立的意愿。
厉志海代表说,在制定信用法时,要注意把握几个问题:一是要明确诚实守信原则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要突出企业信用尤其是企业在生产、流通、投融资等方面的规定,同时兼顾政府信用、个人信用的规定;三是要明确一系列管理制度,包括"一人(企)一码(社会信用码)"制度、信用信息记录制度、信息资源共享制度、信用评级制度、征信制度等。
胡平西代表也建议制定信用法,提高信用的法律地位,明确信用机构、信用管理体制模式、信用行为当事人权利与义务以及失信的法律责任等;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征信管理条例,建立统一的征信管理机构,整合征信资源,扩大信息的综合运用,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总商会会长童石军则建议,设立国务院领导下的国家信用管理局。国家信用管理局的主要职责可以包括:提出信用管理立法提案;订立信用体系建设的有关业务和技术规范、标准等;统一管理各类信用中介服务公司、联合征信评价公司或中心,负责全国统一征信体系建设规划和运营规则;负责企业信用等级的权威评定和信用标识证的管理、推广等。
法治是确保公民守信用的基础,但是一个民族的道德和诚信文化建设也是不可缺失的,这也是"两会"上的呼声。
⑩ 我国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
1、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今后相当长时间经济发展的主线。要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中国经济发展上一个新的水平,而不仅是GDP总量的低水平的扩张。产业结构调整是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注意处理两个关系:一是发展新兴产业和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一是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2、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有远期的问题。90年代以来有两个基本情况:一是粮食产量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二是城乡居民人均口粮消费下降。这带来了过去所没有过的相当多农产品销售困难的现象。
不少农产品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很难再用提高农产品价格的办法增加农民收入。中国农业单产并不低,种粮不赚钱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达不到规模经营,单纯务农很难使农民富裕起来。
3、西部大开发。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规律,中国在几千年历史上,地区发展就是不平衡的。不论东部还是西部,省、自治区内部各市、县之间,差距呈扩大的趋势,这是各个地方经济发展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政策要强调两个大局。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一个大局,这个政策要坚持。
4、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世界性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把可持续发展放到突出的位置。主要是人口、环境。
人口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问题。人口问题过去是两句话: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应该加一句话:注意老龄化问题。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10%。西方国家在人口基数小、经济发达的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出现了老龄化,尚且遇到很多问题。
中国在经济不发达、人口基数很大的条件下,在很短的时期内进入老龄社会,困难更大。老龄化会带来“生之者寡,食之者众”的问题,需要预谋对应之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环境保护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5、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只是“初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说,有了一个雏形,一个大的框架,不健全、不完善之处还很多,仍然需要强调体制创新,通过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就是建立与国际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体制创新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6、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国所处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经济全球化是一种趋势,交织着各个国家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激烈的竞争,必然经过许多曲折和反复。其后果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7、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妥善处理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在积累和消费的关系上,要兼顾国计和民生;在社会政策上,要注重调节社会分配和解决就业问题。中国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
积极扩大就业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中国市场商品短缺的状况已经结束,是供过于求,没有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不可能开拓,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增长。
(10)两会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扩展阅读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概念。本次调研,在听取四省份负责人汇报后,李克强讲话中首次详细阐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五大路径:
1、 要在扩大开放中扩大内需,立足内需,面向世界,深耕亚太;
2、 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3、 要立足于拉动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
4、 要使环境资源可支撑;
5、 靠开放促改革,靠制度创新释放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