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专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属化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1987年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鉴于我国实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新进展,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将第三阶段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分成三个具体阶段和步骤: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努力,到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❷ 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是研究什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是具回有战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和指导全国或某一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工作。旨在从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和规划国家的经济问题,如战略目标、战略布局、发展模式等等。 如果把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看成是一个完整战略体系的话,战略目标则是这个完整战略体系的核心要素,它是战略方针的具体化,决定着战略重点的方向和具体战略措施的实行。发展模式的选择应该是具体的战略布局和所需要采取的战略手段。
❸ 制定国家发展战略规划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状况。
❹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蓝图,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是,国家大,人口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公指在发展道路上有自己的特色,现代化本身也就该有自己的特色.
中国地区差距大,各地在实现,代化进程中必然会有先后顺序,在一定时期内的实现程度必然有高有低,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实现现代化.但是,也不能忽视现代化的整体性,划小地区范围,降低现代化标准.现代化不仅包括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应包括市场化,法制化,民主化等制度文明,以及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物质财富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且意味着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阶段的奋斗目标,首先要解决绝对人口听温饱问题,使之达到小康,其次是要提高小康的不平.小康也有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要逐步从目前的低水平小康达到较高小平的小康.第三是全面性的要求,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还应包括社会的全面进步.
就业压力仍然较大.随着产业升级和资金技术密集产业比重提高,吸纳就业数量相对减少.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不断裁减人员,包括国有企业战略性高整形成的下岗人员,使得就业总量的增长进一步放缓,而是更加突出,从就业需求和可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看,就来问题将是未来时间内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矛盾.
不具备全面应用高新技术的条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发展人口密集型产业有利于缓解目前的就业压力,这就意味着不能一味地强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生产的全面自动化.首先,引进一个高新技术,需要去付一批昂贵的专利费用,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收回成本.其次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意味着不少工人将被代,加剧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并由可能引民一系列社会问题.再者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是很低的,引进高新技术的成本可能不小于传统技术的劳动力成本,得不偿失.也就是说,中国就在一些重要的领域,如国家安全相关的方面发展一批世界先进技术,而在一些不具备条件的产业,地区,不能急于引进或开发高新技术.
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对于西部地区,国家财政偏向社会保障体系,一切从稳定出发,重点在于体制改革,解放思想观念迎接开放,着重开发面向东部的基础工业.对于东部地区,,应面向世界,集中财力,物力,人力,一切从提高技术水平,强化竞争出发,以增加出口,减少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程度,使东部形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屏障. 国家财政偏向于开发国外市场,消化关键技术,关键部件转化为财政生产力.产品竞争力的提高,一方面可以进入国外市场,另一方面在国内可形成一个新的市场需求而带动经济增长.东西部之间避免竞争,东部鼓励竞争,大胆淘汰.当东部形成一定势力之后,再开放西部,形成西部向东部开放,东部向世界开放的格局.
发展开放型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根据变化着的国际形势,及时调整对外经济战略和贸易政策.积极参入国际合作,尽快建立我国能够主导或部分主导的自由贸易区,以扩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空间.认真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通过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增强企业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水平.正确把握开放节奏,运用国际通用做法,合理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增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建立有利于全球化进程中扬长避短和趋利避害的经济体系,更好地谋求经济全球化的利益.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推进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大型国有企业改制的方针和政策,进一步健全大型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改变目前人、事、财管理分家的状况,根据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构建分级行使出资者职能的有效运营管理体系.依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服务系统.总结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的实践,规划下一步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在资金方面,应改善货币政策操作,深化金融改革.可考虑继续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中的国债买卖要有利于增加货币供应,扩大利率浮动范围,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减少大型商业银业的管理层次,增加基层网点的代款能力.吸收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金融领域,创办和发展中小银行,促进金融企业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发展小资本柜台交易,拓宽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领域.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增强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条件,二十一世纪初将是我国经济一个新的成长期,会保持好的发展势头.同时要注意到,不确定性增加是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一个明显特征,这种不确定性将越来越直接地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要高度关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变化中趋利避害.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兴起,不可避免地要参入大国间的角逐,不可能不在国际上遭遇阻力.受国内外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的短波动是难以避免的,但不会改变总的发展趋势.
❺ 中国有哪些发展战略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科教兴国战略
三、依法治国战略
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五、西部大开发战略
六、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七、推进城镇化战略
八、人才强国战略
九、中国和平崛起战略
❻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发展规划及其战略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发展规划及其战略导向作用
国家发展规划是有关国家发展的长远总体计划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职能之一。十九大报告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提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实际上这是要建立‘1+4’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吴晓华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吴晓华表示,事实上,发展规划的变革是这些历史性变革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规划工作中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如推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地、推动“多规合一”试点,开展空间规划试点,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这些都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中央对国家发展规划提出新要求
中国经济时报:十九大报告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求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并且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能否详细解读这些新要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吴晓华:十九大报告对国家发展规划工作提出诸多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在规划指导思想上,要突出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国家发展规划的灵魂。
在规划发展目标上,要全面体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顺应社会呼声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家发展规划就是要全面体现人民更高水平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和日益增长的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
在规划发展任务上,要着力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发展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发展的不充分体现哪些方面?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不平衡至少体现在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各类人群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区域不平衡中出现的“南升北降”问题。发展的不充分重点体现在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这些都是在国家发展规划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规划发展时序上,要切实对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战略安排把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前了15年,如何实现这一战略安排需要五年发展规划来具体落实,现阶段要根据这一新战略安排积极谋划“十四五”规划。
在发展外部环境上,要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规划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矢志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防止出现新兴大国崛起过程中潜在的“修昔底德陷阱”,确保开放条件下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
发挥好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中国经济时报:十九大提出,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国家发展规划是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抓手,请问国家发展规划如何在经济中发挥战略导向作用?
吴晓华:国家发展规划有了明确的定位,并且提升到“1”的地位,这是中央对发展规划的重视,今后的关键是如何做到让国家发展规划真正发挥出战略导向作用。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确保发展方向正确。政治方向是发展规划的灵魂。我们的发展规划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指导下的规划,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划,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规划。在编制实施各类发展规划时,要自觉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发展规划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二是建立科学的新时代发展指标,实施目标导向。十九大报告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新时代新发展目标,下一步必须运用科学的指标将发展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这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比如经济建设领域,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务之急是将我们长期习惯使用的反映高速增长特征的宏观调控和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转化为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立哪些指标来体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又要通过哪些指标来体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建立什么样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计算和发布制度?全要素生产率现在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动力的一项最关键性指标,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就提出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到现在我们还没有权威的全国的全要素生产率数据。此外,还需要积极在指标体系中增加体现反映更高生活质量的指标,如自来水直接饮用率,用平均健康预期寿命指标替代平均预期寿命指标等。
三是把控资源流向,实现问题导向。资源的组织动员能力是发展规划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资源错配是阻碍发展规划目标实现的最大问题。比如在经济建设领域,要引导和促进更多的资源要素投放到实体经济、配置到发展质量的提高上,当务之急就是要调整政策完善法律解决严重存在的资源要素“脱实向虚”问题,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建立起现代化经济体系。
四是加快发展规划立法进程,提供法律保障。立法缺失,是当前我国发展规划事业最大的一块短板。根据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要求,国家发展规划迫切需要在法律框架下开展。我们要认真总结这些发展规划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并尽快通过法定程序将其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中国经济时报)
❼ 中国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规划
(15个)
区域规划三条推进线索:①加快重点地区发展;②落实重大发展战略;③围绕地区区域开拓空间。
1. 《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
2.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4. 《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5. 《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
6. 《横琴发展总体规划》
7.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8. 《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规划》
9.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
10. 《图们江区域合作规划纲要》
11.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12.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13. 《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
14.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
15.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❽ 十八大提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胡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参考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08/c_113637731.htm
同楼上,选CD。其实这两点也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在十八大继续提出来。A B在这次十八大中没有提到。
❾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战略目标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版立一百年时,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9)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初,就注重从战略全局和发展前景的高度考虑经济问题。在国民经济复苏时期结束后,立即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是,当时由于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是缺乏全面、系统、尤其是在后来的指导思想“左”的错误,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目标的实现方法和道路,有明显的错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转移。
❿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版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权,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10)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从一开始就注意了从战略全局和发展远景来考虑经济问题。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结束后,马上就进入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了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但是,当时由于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和方法还缺乏全面性、系统性,特别是在后来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在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以及在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道路上,都曾经有过重大的失误。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同时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共产党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