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存在的主要有哪些问题
内容提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我国区域经济按地理位置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从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厦门、深圳、湛江等整个海岸线为快速发展的经济区域;第二层次是从哈尔滨、沈阳、石家庄、太原、郑州、武汉、合肥、南昌、长沙等内陆属于发展较慢的经济区域;第三层次是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一、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从东部沿海的经济发展看
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已进人工业化的起飞阶段,走在全国前列。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并在WTO规则下迅速与国际市场接轨。国民经济以年均10%--11%的速度增长,超过全国平均2个以上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65%以上,人均GDP达1700美元。这一地区形成3个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经济圈和都市圈,即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这三个区域相继创造出区域发展的奇迹。今年以来,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更是高速赛跑,比翼齐飞,成为我国的制造业中心,占全国经济的权重愈来愈大。
2、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3、从东北经济发展新机遇看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决策的出台,给解决东北问题带来了一次新机遇。东北地区制造业的基础优势和巨大潜力,是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备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现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政策和操作方法都与西部开发不同,采取直接面对一个个企业的政策和方法,核心内容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用市场化的先进管理取代传统管理模式,所需资金采取多渠道筹集方式,包括利用外资和民间资本。
4、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生产要素大量地向东部地区流动,但产业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并没有实现,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但西部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发展仍较缓慢。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西部经济增长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拉动,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外资、民间资本不足,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不快,投资效益不高。因此,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以西部的GDP增长速度为1相比较,1998年东西部比为1.43:1,2002年扩大为1.57:1。人均GDP,2002年西部约600美元,东部则为1700美元,东部约为西部的3倍。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致使国家总体改革目标进退维谷。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政策倾斜、资金倾斜,加上其地理位置优势,目前东南沿海与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凸显出来了。向沿海倾斜的区域政策使全国经济重心总体向东南偏移,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类型和产业结构与东部地区也产生了很大差异。东南沿海区域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巨大差异,使以市场为导向的宏观经济改革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之间发生冲突,使国家总体改革方案难以设计与贯彻落实。
2、中部经济有“凹陷”之忧。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农业比重很大,农村人口过多,由于靠农业发展的出路越来越窄,而制造业又没有出现由东部向中部转移的梯度效应,在东部大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经济振兴的新形势下,中部地区经济结构转型所面临的国内与国外的压力会加大,“经济凹地”有可能会加深。
3、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区域经济特色不明显。一是重复建设,这不仅出现在价高利大的产业领域,而且在基础设施领域尤甚。二是在开放引资上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在外贸出口上竞相压价,导致过度或恶性竞争,甚至区际联系还要小于与国际的联系。三是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加速扩大的地带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大了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兴地富民”的客观压力,迫使一些地方政府在项目投资上置全局性资源浪费、生产能力过剩而不顾,低效益、低水平地重复引进、生产、建设,从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不断加剧。这不仅抑制了地区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丧失了地区分工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而且影响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
4、地方割据现象仍比较严重。在地区差距日渐扩大的背景下,受地方利益的驱使,各地方政府或以公开的形式,或以隐蔽的形式实行地方保护主义。如区域间为争夺紧俏资源而展开的资源大战;构筑名目繁多的贸易壁垒和行政壁垒;互相实行资源、技术、人才、商品的垄断和封锁等来保护本地区的利益。不仅造成了流通渠道堵塞,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而且使地区、行业、企业间的优势无法互补,造成资源浪费,并最终导致竞争、开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难以形成。目前,各地区进一步扩张面临的共同障碍,是行政体制分割,各自为政,行政性区际关系替代了市场性区际关系,难以做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及经济融合。
5、不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对不发达地区而言,其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优惠政策也没有绝对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更为重要的是不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缺乏对外部资金的吸引力。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6、“资源换增长”模式普遍存在。很多地方政府用土地和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作为促使本地经济发展和GDP增长的最优选择,这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宏观调控,进行必要的政府干预。从我国目前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情况来看,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市场发育还不充分,各地经济的市场化水平差距很大,全国统一的市场尚未形成。所以政府应通过转变自身职能,促进市场发育,为区域经济发展创造比较宽松的市场环境。同时,还应通过制定适当的区域经济政策,防止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导致地区差距讲一步扩大。为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问题,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政府通过必要的投资倾斜和政策倾斜,加强不发达地区的智力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宏观调控措施,达到各个经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同时寻求“点”的突破,国家在各地区发展的点上集中投入资金、引入技术,培植主导产业,使之成为真正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极。
2、淡化行政区划色彩,强化经济区域功能。打破部门、地域界限,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结构优化、效益优先”的原则联合起来,推动城市间、地区间的规划联动、产业联动、市场联动、交通联动和政策法规联动,通过整合区域资源,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壮大跨区域的龙头产业,以较低的成本促进产业优势的形成。整合的思路应是改革和优化政府。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使政府真正从管理走向服务,从全能走向有限,从根本上克服和解决“行政区经济”的弊端。走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路子。
3、统筹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区域利益调整机制。东部地区要继续发挥引导国家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优先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口导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主力军的作用。中部地区多数都是农业大省,是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调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地处全国水陆运输网络中枢的有利区位和综合资源优势,“东引西进”加快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尽快崛起,成长为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又一主动力。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西部大开发战略力图通过实施西气东输、东电西送、南水北调和青藏铁路等通道网络建设,与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4、理顺资源价格体系。现在我国区域间合理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主要阻力有两个:一是自然资源产品相对低价、工业制成品相对高价的不等价交换,二是地区分割和地区封锁。因此,协调区域市场需要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其中最为关键是理顺资源价格体系,提高生产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
5、落后经济区域发挥本地优势,突出特色。中国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的普遍现象是:生活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依附性强,生产力脆弱,交通不发达,自然条件差。根据当代发展理论与区域经济理论,综合考虑中西部的实际困难,当前应当重点抓好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调动落后经济区域的内部积极因素,发挥本地优势,加快自身发展。
6、加强东、中、西部企业合作。当前最重要、最现实的就是引入东部和中部的市场主体,在东中西联动中,推进西部大开发。东中西部经济技术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一直以商品贸易为主,投资与企业并购仅占15%,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情况有所变化。近年,东部地区一批优强企业,如康佳、“三九”、娃哈哈、白猫集团、春兰集团等采取多种方式进入西部,除必要的资金投入外,更多的是注入管理模式、转移技术、提供商标使用与营销网络等等。这样,既满足了东部优强企业低成本扩张的需求,扩大了市场空间与原材料来源,又解决了西部工业崛起中受到的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市场拓展等多方面的约束,加快了西部工业化的进程,取得双赢效果。
❷ 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中国经济怎样才能走出“刺激-调控-再刺激-再调控”的怪圈,我认为从现实来说,会比较难,但再难也要走出这个圈子。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要改变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很多方式和方法,正如“治大国如烹小鲜”,要用正确的方式去做,要沉得住气,要对市场要有敬畏之心,用市场的方式做市场经济的调控,而不是说就用简单的行政方式,行政的方式往往效果能更立竿见影,但是这不是一个长治久安的方式。所以要走出这个怪圈,政府、市场、参与者,一定要有自己的边界,如果没有划分好边界,要走出这个怪圈就比较难。
❸ 我国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特征是什么谈谈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简答)
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文明,近30多年保持10%左右的高增长,经济总量已经排到第二,按照这样的趋势下去,10年、15年超过美国,这肯定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现在就看中国能否具备比前面那些国家更强的抗压能力了,如果没有,那么结局也是一样的。所以现在的中国面临着一个比较险恶的国际发展环境,周围的朋友越来越少。
我国M2占GDP比重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高。今年前三季度,货币供给趋于宽松,反映市场资金状况的银行理财预期收益也逐步下降。但与此同时,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资金紧张,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企业负债同比增速持续下降,而财务费用同比增速却维持在30%以上。经济下行中企业利润总体下滑,非金融类企业盈利空间明显缩小。上半年,2455家上市公司总净利1.02万亿,同比下降1.54%,非银行上市公司利润同比下降16.4%。其中,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5452.3亿,占比高达53.6%,同比增长18.2%。
与此同时,由于速度效益型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速短期过快下滑,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企业赢利能力和水平滑坡,亏损面不断扩大,财政金融风险则可能集中爆发。因此,需要确立稳增长、稳效益、防风险的宏观调控基本思路。通过需求管理,以防止短期内经济增长大幅度滑坡为重点,从而稳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为微观主体的调整和增强对新增长阶段的适应性争取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把矛盾和问题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内,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中国已经出台的稳增长措施的效果逐渐显现,考虑到我国宏观调控还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财政与货币政策还具备较大的政策操作空间,必要时可进一步推出稳增长的政策和深化改革的措施,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将实现平稳温和的增长,但是我们还必须对我国经济可能面临的下行风险保持警惕,必须保持足够的政策弹性和政策储备,以应对国际经济可能出现的风险。
❹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如下:
1。体制结构仍然不合理,长期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式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影响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依然存在,重大改革面临着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2、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东海岸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正在扩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
3、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低、农村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改变。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4、通货膨胀压力仍然存在
农业生产资料、部分农副产品和部分工业品价格的结构性上涨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5、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住宅、安全生产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很多。
解决方案如下:
1、深化改革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增长,实现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3、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4)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扩展阅读: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相当丰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与工业化、与现代化、与增长之间交替使用。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包括三层含义:
1.经济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劳务的增加,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
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改善、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
经济发展是通过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达到经济量的增长。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它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❺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汶川大地震给四川等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地震之后中国经济走势的关注。
在去年底受美国次贷危机波及、今年年初又遭遇雨雪冰冻灾害的背景下,这场大地震之后,“中国号”经济列车能否继续平稳较快地前行?
“三驾马车”动力不减 地震不会改变经济基本面
一瓶娃哈哈矿泉水1元,一袋康师傅排骨面1.7元……
这是近日记者在地震重灾区四川德阳市八角柳江超市看到的商品价格表。“ 的货源充足,地震后和地震前的商品价格都是一样的。”八角柳江超市营业员告诉记者。
八角柳江超市是一个缩影,目前整个地震灾区商品供应充足,物价稳定,老百姓日常买卖东西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这场地震虽大,但对全国经济来说,影响不会显著。”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
来自发展改革委、央行等权威部门及研究机构的信息表明,虽然汶川大地震重创灾区经济,灾区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但由于受灾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较小,四川全省生产总值占全国4%左右,特别是重灾区主要处于山区,这场灾害并不会改变 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在灾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陆续展开之后, 国宏观经济运行可望经受住短期冲击,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投资、出口、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内在动力不减,地震不会改变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就当前经济形势,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小组28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认为,当前出口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不会大幅度回落;投资反弹可能性较大,灾后重建会推动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消费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从投资来看,前四个月 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7%,内在动力十足。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罗伯特·魏图说,一旦重建工作启动,建筑领域的经济活动会有明显增加,将推动经济发展。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也认为,国内外经验表明,灾后重建会带来投资增长。
出口增速不会大幅回落。四川不是 国重要的出口基地,对 国出口贸易不会有大的影响。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小组分析认为, 国在国际产业分工的“世界工厂”地位已经形成,出口增速不会大幅回落。更为重要的是,“ 国是一个大国经济体,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具有决定意义,外需放缓不会影响今后经济增长。”
当前国内市场供应充足,消费能力旺盛。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小组说,当前 国居民收入仍将较快增长,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加上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未来消费将较快增长。此外,不少专家也认为,灾后重建也将推动国内对建材等产品的消费。
“总体来看,这次灾害对全国经济总量会有一定影响,但是影响有限。”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28日特别强调说,“至于这次灾害对中国经济会否造成更长期的影响, 会密切关注。”
大地震带来经济新挑战 潜在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汶川大地震虽然没有改变整体经济的基本面,但给经济带来了新的不确定因素,有可能使前期存在的通胀压力较大等问题进一步加剧。
由于此次汶川大地震对灾区农业生产,以及工业生产、交通运输造成较大破坏,供给方面的减少,可能在短期内对物价产生冲击,加大物价上涨压力。据发改委预测,这次灾害造成的损失将成倍于今年年初雨雪冰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作为地震重灾区的四川,是 国产粮、养猪大省。农业部数据表明,四川每年出栏的生猪达6000万头以上,在全国排第一位。到20日的数据显示,四川、甘肃、陕西、重庆4省(市)畜禽死亡1523万头(只),其中猪死亡100万头。
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小组认为,地震会增加短期内通胀压力。灾后重建会促使水泥、钢铁等建筑材料需求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推高全国原材料价格水平。
尽管通胀压力上升,一些国内外研究机构认为,地震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是有限的。高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认为,地震对四川猪肉和粮食生产造成的影响有限。全国现有的生猪存栏量在4亿头以上,近日来猪肉价格一直保持稳定也反映了这一点。
农业部23日的监测信息表明,汶川大地震以来全国鲜活农产品市场运行总体平稳,供应充足,蔬菜和猪肉价格下降,鸡蛋、水果价格略有上涨,走势正常。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地震中,部分发电站和传输线受损,导致电力无法正常传送,受此影响,国内能源供给可能会有所减少,同时由于电网破坏严重,重建将是一个长期过程,由于即将进入夏季用电高峰期,地震给四川水电设施以及国内能源需求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此次地震对灾区上万家企业的经济影响也很显著。国资委统计显示,截至5月21日,仅四川的中央企业在地震中估计损失超过300亿元。此外,地震还会给原来的银行贷款形成很多坏账。农行副行长张云说,初步预计,地震将给农行带来60亿元的不良贷款。
坚持“两手抓” 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抗震救灾仍处在刻不容缓的紧要关头,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面临许多挑战。为此,中央已明确提出“坚持两手抓”, 一手毫不松懈地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坚定不移地抓经济社会发展。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抗击这样大的自然灾害,只有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切实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才能使抗震救灾具有可靠的物质基础,同时完成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
央行行长周小川26日在地震灾区表示,当前要高度关注地震灾害后的经济运行态势,按照中央提出的“两手抓”的要求,既要满足抗震救灾需要,也要落实好宏观调控举措,防止物价和投资增长过快。
由于地震所带来的新挑战,当前控制物价上涨和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任务格外繁重。“今年以来,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物价上涨压力依然较大,而在地震发生的背景下,这方面的任务更加艰巨。”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小组认为。
当前要切实加强农业生产。努力使全年农业有一个好收成,这对稳定物价乃至经济发展全局都有重要意义。夏收已经来到,来自农业部的消息称,目前小麦长势喜人,夏粮丰收在望,如果近期不出现重大灾害性天气, 国夏粮单产可望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将实现第五年增产。当前务必组织好小麦跨区机收,统筹做好夏种工作。同时,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准备,做好各方面工作,特别是受灾地区要抓紧组织抢收抢种,保护好生猪生产。
当前抗震救灾工作已进入新的阶段。“要以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和灾后重建为契机,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运用力度,促进一系列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央行金融研究所宏观经济小组建议说。
目前,中央已提出及早谋划和适时开展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并举全国之力多渠道筹集灾后重建资金。中央财政已安排250亿元抗震救灾资金,同时又安排了7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22日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四次委员长会议已做出部署,支持国务院集中财力投入抗震救灾的安排,对今年预算支出结构做出相应调整,对明后年的恢复重建资金要早做考虑,早做安排。
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金融、就业、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已纷纷行动起来。发展改革委及有关部门已启动了灾后重建规划工作;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紧急出台了针对灾区的税收优惠政策;银行业正在对受灾企业的信贷需求情况进行评估,强化灾区金融服务……
当前,抗震救灾依然处在紧要关头,确保中国经济列车平稳较快前行的任务格外艰巨。 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上来,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以实际行动为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努力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场硬仗的“双胜利”。(记者张旭东、江国成、韩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