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特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情况表明,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❷ 当前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特征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这些阶段性特征进行了集中阐述。
这些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❸ 试述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答: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主要是: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选择性、多变性、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❹ 中央对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重要判断是
中央对当前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重要判断,是我们国家尽管经济发展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❺ 经济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
1、繁荣: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其特征为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
2、衰退:是从繁荣到萧条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顶峰下降,但仍未达到谷底。
3、萧条:国民收人低于充分就业水平。其特征为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跌,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悲观。萧条的最低点称为谷底,这时就业与产量跌至最低。
4、复苏:是从萧条到繁荣的过渡时期,这时经济开始从谷底回升,但仍未达到顶峰。
(5)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扩展阅读
经济周期的成因
1、太阳黑子理论
子理论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归因于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因为据说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变化会影响气候的周期变化,而这又会影响农业收成,而农业收成的丰歉又会影响整个经济。
太阳黑子的出现是有规律的,大约每十年左右出现一次,因而经济周期大约也是每十年一次。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W.S. Jevons)于1875年提出的。
2、创新理论
创新(Innovation theory)是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波特提出用以解释经济波动与发展的一个概念。所谓创新是指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
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而一旦用新组合的技术扩散,被大多数企业获得,最后的阶段——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
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
总之,该理论把周期性的原因归之为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可能始终如一地持续不断的出现,从而必然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3、政治性理论
经济周期的一个主要例证就是政治性周期。政治性周期理论把经济周期性循环的原因归之为政府的周期性的决策(主要是为了循环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经济周期
❻ 简述我国经济现阶段发展的特征
答: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主要是: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选择性、多变性、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❼ 9,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中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什么样的阶段性特征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❽ 中国传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及特点。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⑥海外贸易发达.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③互市;④资本主义萌芽.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一、农业是主导,小农经济一直占统治地位;
二、手工业、商业是农业的补充,以官营为主;
三、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❾ 如何理解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分析“新常态”,首先要厘清“旧常态”。从时间区来看,与当下版新常态对应的旧常态权,大致为新世纪以来十年左右时间的中国经济状态。中国经济“旧常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首先是经济增长率的持续性上升;其次,高储蓄—高投资是其第二个重要特征,同时也为经济增长率持续上升提供了资本供给上的保障;第三,人口红利贡献巨大;第四,经济旧常态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度上升,经济、金融和地方财政均有房地产化的倾向;第五,扭曲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第六,在货币层面,旧常态表现为货币供给机制的高度美元本位化的同时,走的是高信贷、高货币投放的通胀之路。
❿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哪些阶段性特征
一、资源和环境压力日益加剧
这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矛盾。一方面,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势必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和消耗。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必将加剧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我国人均资源紧缺,而资源消耗量却排在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见附表)。经济高速增长所付出的环境代价过于高昂,环境质量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处于“局部有改善、整体在恶化”的状态。
资源和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本质上是技术含量低和经济效率差的问题。我国科技发展不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需要,技术水平低制约着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增长潜力的发挥。由于缺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保护环境的产业技术,或是有了这些技术而又缺乏推广应用的动力,致使我们难以走出粗放型增长的怪圈。
二、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性根源日益凸显
投资体制改革明显滞后。政府投资范围过宽,习惯于借助预算内投资来调控经济运行,而不善于通过政府消费来提供公共服务。在市场准入方面偏重经济性指标,忽视社会性指标。对全社会投资重监管、轻服务,缺乏科学的、有预见性的宏观产业导向。
财政税收体制不规范,政府存在过多干预经济的内在动因。公共财政体系不健全,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公共服务开支不足,一般经济建设开支过多。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划分不够合理,地方政府缺乏独立的正常收入来源。预算外收入和体制外融资的使用随意性很大,其中相当多资金直接用于盈利性投资。
金融体制改革进展迟缓,金融参数失真。银行体系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特别是中小企业对市场化融资的需要。利率、汇率机制僵化,资金价格扭曲,容易刺激粗放型经济增长,不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证券市场的制度创新久拖不决,难以发挥扩大直接融资、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作用。
环境和资源的使用成本过低,难以形成节约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项目几乎不计环境、资源的使用成本。矿产资源税目前还是按照实物量征收,刺激过量开采。煤、电等资源型产品价格失真,容易导致不计成本、忽视效益的低水平扩张。
土地配置缺乏规范、长效的管理制度。土地产权主体和权利界定不清,保护不力。土地供应方式过于行政化,导致地价严重扭曲。土地使用性质缺乏明确界定,土地收入的分配和管理相当混乱,各种“黑箱操作”和腐败行为猖獗。缺乏权威的国土资源总体规划和跨行政区域规划,导致地方各自为政、任意调整规划和贪大求洋。
政治领域的改革滞后于经济领域,诱发增长速度攀比和数量扩张冲动。我国经济波动的“政治周期效应”十分明显,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的高峰,往往正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换届的时间。现行干部选拔、考核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都存在明显缺陷,对权力的监督制衡机制也很薄弱。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日益尖锐
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公共教育资源向高等教育过分倾斜,而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高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重2003年上升到24%(通常为20%左右),农村义务教育却面临危机。公共卫生资源过分向城市倾斜,而农村缺医少药仍很严重。
现有公共财政和社会协调机制不适应社会流动性增强、社会分层加快的新挑战。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大量转移,而城市财政体系远远没有做好准备。强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日益高涨,而贫困群体和社会边缘群体的呼声往往被忽视;部分社会成员既得利益的减少或丧失将引发不满情绪甚至过激行为。
人口发展态势仍然严峻。基数大、增长偏快、素质偏低、“未富先老”,是未来二三十年我国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在现有技术水平和制度框架下,这种态势必将加剧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多重经济社会压力必将接踵而至。
城乡贫困问题有所反弹。随着城市化浪潮和社会转型加速,在失业人口、流动农民工、失地农民和老年人口中正在形成新型贫困群体,贫富差距迅速拉大。这也鲜明地折射出社会保障不健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收入再分配手段不完善等问题。
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
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生产要素流动将越来越取决于投资回报率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等客观经济规律的导向,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势将继续扩大。尽管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在加快,但与东部的差距仍然在拉大,正是必然反映。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要害并不在于经济发展差距,而在于社会发展差距。目前中央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还不够,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还较低,区域政策在消弭市场缺陷方面的效果尚不理想,还没有明显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还没有显著增强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后劲,还不能普遍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全民福利水平,因而也将不利于逐步改变目前全国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状况。
五、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各国和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将长期持续,并且可能发生分化重组。参与全球化将给我国带来一系列新的经济风险,而我国符合开放型经济要求的宏观调节手段和风险防范机制还不健全。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将带来持续的贸易摩擦。由于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而出口增长方式粗放,加之处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因此已经处于贸易摩擦高发期。今后我国还会遇到绿色标准、技术标准、劳工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新贸易壁垒”。
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中国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对国际市场和资源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主要经济体和国际市场波动可能引发国内经济运行出现异常。
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我国将要全面兑现开放市场的承诺。国内弱势产业面临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同时还会进一步暴露现行经济体制和政府职能存在的缺陷。
此外,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对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干扰加大,台海局势动荡和朝鲜核问题等区域不稳定因素正在凸现,对我们顺利推进现代化建设构成严峻威胁。这种复杂局面必将对我国完善趋利避害的机制和艺术提出更高要求。
很详细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