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表现在哪些方面
日本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资产全面缩水的背景下,企业负债恶性膨胀,大量倒闭。1991年前后,负债额在1000万亿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在1万家左右。1990-1996年,日本破产企业年均高达14000家左右。
(2)商业银行陷入困境,不良债权急剧增加,大批金融机构破产。关于泡沫经济破灭对不良资产的影响,日本政府一直讳莫如深,直到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银行厅才首次宣布,按照国际通行国际会计标准计算的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已经达到50万亿日元,占日本GDP的1/10以上。但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这个估计偏低,有西方人士认为,到1995年8月,日本银行业未清偿贷款总额已经超过日本GDP总额,而未清偿贷款的1/4是不良资产。
(3)国内消费不振,投资需求减少。泡沫经济破灭后,由于居民实际收入减少,使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有关数据显示,占日本GDP60%的个人消费支出以平均每年0.63%的速度持续下降。
(4)通货紧缩、经济衰退;1992-1999年,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均为负增长,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1997年除外)。通货紧缩使企业销售收入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居民消费心理恶化,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公共债务危机加重。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其中,1992-1994年连续3年出现了零增长。
日本房地产泡沫:东京都一地的地价超过了美国全国地价总和
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60年间,世界房地产领域基本上没有出现大的波澜,但进入90年代后,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再度震惊了世界。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为刺激经济的发展,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非常宽松的金融政策,鼓励资金流入房地产以及股票市场,致使房地产价格暴涨。1985年9月,美国、联邦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五国财长签订了“广场协议”,决定同意美元贬值。美元贬值后,大量国际资本进入日本的房地产业,更加刺激了房价的上涨。从1986年到1989年,日本的房价整整涨了两倍。
受房价骤涨的诱惑,许多日本人开始失去耐心。他们发现炒股票和炒房地产来钱更快,于是纷纷拿出积蓄进行投机。到1989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已飙升到十分荒唐的程度。当时,国土面积相当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日本,其地价市值总额竟相当于整个美国地价总额的4倍。到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一般工薪阶层即使花费毕生储蓄也无力在大城市买下一套住宅,能买得起住宅的只有亿万富翁和极少数大公司的高管。
所有泡沫总有破灭的时候。1991年后,随着国际资本获利后撤离,由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灭,房地产价格随即暴跌。到1993年,日本房地产业全面崩溃,企业纷纷倒闭,遗留下来的坏账高达6000亿美元。
从后果上看,20世纪90年代破灭的日本房地产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一次。这次泡沫不但沉重打击了房地产业,还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受此影响,日本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衰退,陷入了长达15年的萧条和低迷。即使到现在,日本经济也未能彻底走出阴影。无怪乎人们常称这次房地产泡沫是“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把20世纪90年代视为日本“失去的十年”。
❷ 日本的经济危机开始后的经济现象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契机是1989年5月。
日本资产价格的持续、大幅上涨,使日本政府逐渐感受到了压力。1989年5月,日本银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将维持了两年多的2.5%的“超低利率”提高至3.25%。
1989年底,主张不惜一切代价抑制泡沫的强硬派代表三重野康出任日本央行行长,上任伊始,他就将中央银行贴现率由3.25%提高到4.5%,结束了日本的超低利率时代。当时日本央行采取了紧缩银根、限制不动产贷款等对策。货币政策开始紧缩后,贷款成本增加,土地投机渐冷,土地价格下跌,随之房价下跌,银行出现呆账坏账。同时,企业融资成本增加,投资者预期不乐观,大多数股票开始出现疲态。
1989年5月日本的货币政策开始紧缩后,大多数股票开始出现疲态,上涨的大多是日经225指数成份股。
在日本紧缩货币政策之后,美国的投资基金大量买进对日经225指数有影响的成份股推动指数不断上涨,同时又在指数期货抛空日经225指数期货。当在日经225指数期货有了足够的抛出仓位后,就大量的抛出对日经指数225有影响的股票。可想而知,日经225指数引起下跌。
1990年美国强烈地批评日本股市的封闭交易,批评日本的企业集团互相持股的种种行为。并对具体的对日本提出要求:
(1)将日本的银行持股标准由5%降低到2%;
(2)取消综合商社不得持有制造业企业股份的限制;
(3)强化子公司持有母公司股份的限制。
这一规定的实施,直戳日本股市的要害,同时暗藏杀机。这样日本股市里将会有大量的本来是企业常期互相持有的股票要流入市场,突然要有大量的股票流入股票市场,股价必然会大跌。在日本股票市场里,企业间相互持股是惯例,一般是常持有不想上市流通的。特别是银行持有的大量股票要求减持,在牛市里是违背和错失银行持股获大利的机会,一旦银行抛出大量股票,也必然会引发恐慌性大跌,而导致股市崩盘。
❸ 日本商业银行的发展
日本在其特有的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风险投资模式,其发展已历经两次兴衰,目前正处于第三次兴盛发展期,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我国与日本在社会文化及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方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日本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日本模式;借鉴 一、日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模式评述 (一)日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的历史回顾 1.第一次风险投资浪潮(1970—1973年)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经济高度增长即将结束,通货膨胀率大幅下降,大藏省放宽了金融紧缩政策,银行投资开始活跃,金融界也开始追求“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化”经济。 资料来源:[日]秦信行,上条正夫:《风险金融的多样化》,日本经济新闻社,1996年,第34页。表中所投资数量截至1974年9月。 从表1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大多数是以大银行、证券公司出资为中心成立的。由于这一期间还没有适合风险投资存在的环境,一方面新兴企业很难上市融资,另一方面缺少面向新兴企业的资本市场,政府也没有制定有关商业银行从事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因此作为主要出资人的大型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安全性、盈利性的考虑逐步背离了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初衷,开始把投资、融资的重点移向了快要上市的中坚型企业,并进行了大量的金融业务,如借贷、商业票据、租赁业务等。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很快就结束了这次风险投资浪潮。 2.第二次风险投资浪潮(1983—1986年) 此次浪潮是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后,日本各界逐渐意识到日本产业发展的出,路应该是通过技术革新走节省能源及“轻小化”道路的背景下产生的。日本对暂不能公开上市的盈利性风险企业开展了“店头”市场(Oven-the-counter market,简称OTC)业务,建立了店头市场的电子报价系统,店头市场公开基准的降低及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实施,激化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而此时日本的各大企业正面临着经营不景气。所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了寻找资金的出路,也为了奠定未来的业务渠道,纷纷转向风险企业,从而为此次风险投资浪潮的到来创造了一个适宜的金融环境。 从表2可以看出,在这次浪潮中,风险投资公司的成立仍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中心,但也出现了一些以大企业和国外资本为出资中心的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地方银行为回避风险也开始积极参与其中。但由于银行偏好于低风险,所以更愿意把资金贷给传统产业,因而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受到了较大制约。从表3可以看出,1985至1993年,日本风险投资最主要的投资领域是制造业,占年风险投资额的40%左右,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在这次浪潮中,银行领导的风险资本有力的支持了日本的电子、计算机产业,尤其是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使日本在这些产业形成了长期持续领先的优势。 (二)日本风险投资模式的主要特点及缺陷分析 附属于大银行的风险投资公司是日本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而形成的风险投资模式。在日本,70%的风险投资是由大型商业银行参与设立的,其管理层大多是由金融机构委派,因此其性质更接近综合性金融业的组成部分。而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主要形式就是银行贷款,和真正的“投资”还有着实质性的差别。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和间接融资属性虽然能够提供比较雄厚的资金,但同时也制约着风险投资机制的发展与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风险投资公司只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一个附屑机构,在投资决策上,投资公司经常会受到由大银行委派的管理层的过多干预和影响,致使决策程度复杂化,运作比较保守,往往使得风险投资演变成普通投资,背离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初衷。 第二,银行的贷款是以资产担保的形式来取得的,这对于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意味着很难取得充足的贷款;要取得非担保贷款,必须经过“研究与发展型企业育才中心”的高新技术认证,而这一过程不但程序复杂,而且花费时间长,往往致使企业丧失重要商机。 第三,由于养老基金被禁止用于风险投资,家庭个人具有传统的储蓄情结,国外风险投资家很难进入,致使日本的风险投资缺少稳定、相对独立的资金供应,并可能由于风险资本的高失败率而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第四,商业银行不具备独自进行风险投资的能力。银行的社会责任是保持金融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因此作为商业银行不能担负起风险投资的潜在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受行业性质所限不能培育出风险投资所需的各方面的人才,而且在日本当时的金融制度下,商业银行也不可能成为独立的风险投资人。 第五,日本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畅,商业银行无法确保风险资本的收回。风险投资从风险企业退出有三种方式:首次公开发行(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被其他企业兼并收购或股本回购和破产清算。其中IPO是收益最高的退出形式,往往被优先考虑。但是在日本,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首先,日本二板股票市场不发达,限制了风险投资公司所拥有股份的变现增值,再加上不成熟的私募市场。使风险投资资金缺乏流动性,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就很难形成,其次,由于日本企业之间法人相互持股的资本结构,资本市场几乎不具备企业控制权转移的功能,企业并购活动稀少,这就堵死了风险投资退出的另一条重要渠道。 二、日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的新发展 在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经济至今仍未走出低谷,鉴于美国在1990年前经济摆脱长期不景气的过程中,风险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其贡献很大,日本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发展新兴产业是实现经济转型、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走出低迷的出路之一,因此自1996年,就把培育风险企业列为各年度政府工作的重点,同时,日本银行业在饱受泡沫经济的巨大冲击,元气大伤之际,也积极寻求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到1995年已有不少银行将风险投资列为重要的业务拓展目标。 (一)商业银行积极参与风险投资 1.三和银行制定风险投资培育制度,计划在1995—2000年5年内对500家企业提供200亿日元的融资或投资,其基本原则为: (1)创设对一家风险企业提供最高1亿日元的无担保特别融资制度,计划5年间融资150亿日元,融资对象以资讯、通讯、环保、流通业等风险投资型企业为主, (2)透过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事业组合直接投资于风险企业。 (3)成立“企业经营支援室”,发掘风险企业及支援风险企业的经营,负责对风险企业经营业绩及投资可行性的评估,接受风险企业融资申请案件。 2.富士银行则设立支援基金,对多媒体、医疗、流通业等行业的风险企业提供投资与融资。1995年8月,富士银行出资48亿日元与富士银行风险投资公司合资成立投资事业专 内容提要:日本在其特有的经济体制、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风险投资模式,其发展已历经两次兴衰,目前正处于第三次兴盛发展期,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我国与日本在社会文化及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方面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日本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日本模式;借鉴 一、日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模式评述 (一)日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的历史回顾 1.第一次风险投资浪潮(1970—1973年)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经济高度增长即将结束,通货膨胀率大幅下降,大藏省放宽了金融紧缩政策,银行投资开始活跃,金融界也开始追求“产业结构的知识集约化”经济。 资料来源:[日]秦信行,上条正夫:《风险金融的多样化》,日本经济新闻社,1996年,第34页。表中所投资数量截至1974年9月。 从表1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成立的风险投资公司大多数是以大银行、证券公司出资为中心成立的。由于这一期间还没有适合风险投资存在的环境,一方面新兴企业很难上市融资,另一方面缺少面向新兴企业的资本市场,政府也没有制定有关商业银行从事风险投资的法律法规,因此作为主要出资人的大型商业银行出于自身安全性、盈利性的考虑逐步背离了促进新兴产业发展的初衷,开始把投资、融资的重点移向了快要上市的中坚型企业,并进行了大量的金融业务,如借贷、商业票据、租赁业务等。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很快就结束了这次风险投资浪潮。 2.第二次风险投资浪潮(1983—1986年) 此次浪潮是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后,日本各界逐渐意识到日本产业发展的出,路应该是通过技术革新走节省能源及“轻小化”道路的背景下产生的。日本对暂不能公开上市的盈利性风险企业开展了“店头”市场(Oven-the-counter market,简称OTC)业务,建立了店头市场的电子报价系统,店头市场公开基准的降低及金融自由化政策的实施,激化了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而此时日本的各大企业正面临着经营不景气。所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了寻找资金的出路,也为了奠定未来的业务渠道,纷纷转向风险企业,从而为此次风险投资浪潮的到来创造了一个适宜的金融环境。 从表2可以看出,在这次浪潮中,风险投资公司的成立仍以大型商业银行为中心,但也出现了一些以大企业和国外资本为出资中心的风险投资公司,特别是地方银行为回避风险也开始积极参与其中。但由于银行偏好于低风险,所以更愿意把资金贷给传统产业,因而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受到了较大制约。从表3可以看出,1985至1993年,日本风险投资最主要的投资领域是制造业,占年风险投资额的40%左右,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在这次浪潮中,银行领导的风险资本有力的支持了日本的电子、计算机产业,尤其是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使日本在这些产业形成了长期持续领先的优势。 (二)日本风险投资模式的主要特点及缺陷分析 附属于大银行的风险投资公司是日本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而形成的风险投资模式。在日本,70%的风险投资是由大型商业银行参与设立的,其管理层大多是由金融机构委派,因此其性质更接近综合性金融业的组成部分。而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主要形式就是银行贷款,和真正的“投资”还有着实质性的差别。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和间接融资属性虽然能够提供比较雄厚的资金,但同时也制约着风险投资机制的发展与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风险投资公司只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一个附屑机构,在投资决策上,投资公司经常会受到由大银行委派的管理层的过多干预和影响,致使决策程度复杂化,运作比较保守,往往使得风险投资演变成普通投资,背离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初衷。 第二,银行的贷款是以资产担保的形式来取得的,这对于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就意味着很难取得充足的贷款;要取得非担保贷款,必须经过“研究与发展型企业育才中心”的高新技术认证,而这一过程不但程序复杂,而且花费时间长,往往致使企业丧失重要商机。 第三,由于养老基金被禁止用于风险投资,家庭个人具有传统的储蓄情结,国外风险投资家很难进入,致使日本的风险投资缺少稳定、相对独立的资金供应,并可能由于风险资本的高失败率而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第四,商业银行不具备独自进行风险投资的能力。银行的社会责任是保持金融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因此作为商业银行不能担负起风险投资的潜在风险。另外,商业银行受行业性质所限不能培育出风险投资所需的各方面的人才,而且在日本当时的金融制度下,商业银行也不可能成为独立的风险投资人。 第五,日本的风险投资退出渠道不畅,商业银行无法确保风险资本的收回。风险投资从风险企业退出有三种方式:首次公开发行(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被其他企业兼并收购或股本回购和破产清算。其中IPO是收益最高的退出形式,往往被优先考虑。但是在日本,风险投资退出渠道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首先,日本二板股票市场不发达,限制了风险投资公司所拥有股份的变现增值,再加上不成熟的私募市场。使风险投资资金缺乏流动性,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就很难形成,其次,由于日本企业之间法人相互持股的资本结构,资本市场几乎不具备企业控制权转移的功能,企业并购活动稀少,这就堵死了风险投资退出的另一条重要渠道。 二、日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的新发展 在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经济至今仍未走出低谷,鉴于美国在1990年前经济摆脱长期不景气的过程中,风险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其贡献很大,日本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发展新兴产业是实现经济转型、解决就业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走出低迷的出路之一,因此自1996年,就把培育风险企业列为各年度政府工作的重点,同时,日本银行业在饱受泡沫经济的巨大冲击,元气大伤之际,也积极寻求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到1995年已有不少银行将风险投资列为重要的业务拓展目标。 (一)商业银行积极参与风险投资 1.三和银行制定风险投资培育制度,计划在1995—2000年5年内对500家企业提供200亿日元的融资或投资,其基本原则为: (1)创设对一家风险企业提供最高1亿日元的无担保特别融资制度,计划5年间融资150亿日元,融资对象以资讯、通讯、环保、流通业等风险投资型企业为主, (2)透过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事业组合直接投资于风险企业。 (3)成立“企业经营支援室”,发掘风险企业及支援风险企业的经营,负责对风险企业经营业绩及投资可行性的评估,接受风险企业融资申请案件。 2.富士银行则设立支援基金,对多媒体、医疗、流通业等行业的风险企业提供投资与融资。1995年8月,富士银行出资48亿日元与富士银行风险投资公司合资成立投资事业专 门小组,计划向200家中小企业投资,原则上对每家企业的投资上限确定为5000万日元,另外对投资事业专门小组投资的企业提供50亿日元的无担保融资,而且设立业务审查室负责对目标企业的投资和审核。 3.安田信托银行则于1995年8月开办“风险企业应收账款信托”,协助缺乏不动产等担保品和不易白银行取得融资的风险企业调度短期周转资金。 4.日本其他大银行对风险投资的融资与投资亦很积极,如:住友银行与多媒体者合资设立“多媒体融资公司”,提供知识产权担保融资,并与住友金融公司合资设立新的风险投资公司;大和银行通过它的风险投资公司,投资于风险企业,每家最高500万日元,地方银行、信用合作社等地区性金融机构也相继投入培育风险企业的行列。 (二)政府大力扶持风险投资 1.设立面向新兴企业的证券市场,完善风险投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1999年1月在东京创建了Tokyo Stock Exchange Mothers,2000年6月在大阪创建了Nasdaq Japan市场,地方证券市场也开设了面向风险企业的新兴市场,如:名古屋证券市场的“成长企业市场”,福冈证券市场“Q-Board”等,再加上店头市场的改革,为风险企业迅速上市提供了可能。风险企业能够实现“IPO”,这是风险投资获得高回报的最好出路,但并不是所有风险企业都能够实现“IPO”,为增加风险资金的流动性,还要使风险资金有不同的“出口”,如兼并与收购(M&A),管理层收购(MBO)等,这就需要有一个成熟的私募市场。为了活化私募市场,日本《产业再生法》规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M&A、MBO等可以享受税法上的特例,简化商法要求的手续,并能获得财政、金融上的支持。同时,为了促进证券市场的流通性,1997年8月修订了证券业协会规则,9月引进了询价圈购(book building)方式,1998年12月,日本证券协会导人了做市商(market make)制度,这一制度作为买卖制度被MOTHERS证券市场采用。 2.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风险企业由于其超前性和新兴性,即企业评估的困难和没有实物担保,银行很难对其发放大额的贷款,通过政府担保,如“全国信用保证协会联合会”的建立,使银行的风险融资信心得到了增强,在解决了新兴企业种子期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制定相关法律使风险投资的资金多元化成为可能。1998年实施、2003年修订的《中小企业等投资事业有限责任组合法》,将作为民法特例的有限责任投资事业组合制度法制化,以便在法律上保证组合成员的有限责任,从而促进了商业银行作为个体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到2003年末,以此法为基础已设立了364个投资基金。 可以看出,日本的风险投资模式虽然没有彻底改变,但是转型的前景已经明朗,附属于银行的风险投资公司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合作模式的风险投资公司所取代,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商业银行的担保性融资开始向投资转化,这说明有了法律的保障和支持,商业银行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法人按照市场规则自主的参与风险投资,这不仅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业务创新,而且是日本经济制度与组织的一次重大创新,更重要的是随着商业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的加大,日本的高新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日本的风险投资市场的运行机制也日臻完善。 三、日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和日本的金融体制有好多相近之处,都是间接金融占主导地位,商业银行拥有不断增长的庞大的储蓄资金系统,因此日本商业银行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积极推动我国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意义 1.促进金融制度创新,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率 我国传统金融体制的制度选择往往是重视安全甚于重视效率。激烈的竞争使得商业银行在传统领域内利润率下降,现实迫使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从事风险投资。回顾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的投资导向的变化历程,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这一点:在1992—1995年的经济增长期,经济发展对可贷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国家对国企改革的政策重点是抓大放小,因此商业银行纷纷提出“双大战略”,加大了对大企业、大行业的信贷投入;在1996年—1998年我国经济开始软着陆,买方市场日益显著,需求约束逐渐增强,好的大企业开始选择银行。在这新的市场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开始转移,对个人的住房信贷和高科技含量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日益加强,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问题开始受到关注。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说,调整信贷结构,参与市场竞争,投资高科技风险产业,这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因为,风险投资一旦成功,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 2.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日本第三次风险投资浪潮的进程表明,在一国经济低迷时,需要通过风险投资来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目前我国的市场需求增长进入平台期,人们对未来的经济信心不足,商业银行如果能够进一步加大对高科技的风险产业的投资,促使高新产业尽快形成规模,那么将会为国民经济创造出多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正加快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从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商业银行积极参与风险投资,加大对高科技风险产业的投资力度,对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转变,具有及其重要的促进和保证作用。 (二)我国商业银行从事风险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1.分业管理体制对商业银行的严格束缚,使商业银行缺乏金融创新的政策空间 风险投资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股权方式参与投资,而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商业银行不能直接从事股权投资,这无疑使得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空间受到了极大制约。 2.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工具 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控制交易风险,由于投资银行的业务一般是场外交易且金额巨大、结算分散、没有保证金制度和每天结算头寸制度,因而交易风险比传统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大得多,同时,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存在诸多缺陷和约束,商业银行很难在资本市场上从事交易,也缺乏交易所必要的金融工具。因此,创新控制交易风险的金融工具就显得十分重要。 3.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成本高 首先是我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缺乏风险资本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商业银行很难利用资本市场进行风险投资,而非市场性交易往往会导致经济上的高成本和低效率,其次是风险成本很高,由于整个社会信用担保制度不完善,缺乏优秀的资信评估、贷款信息搜集等中介结构。商业银行很难通过风险担保来分散和减少风险。 (三)对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参与风险投资的建议 1.政府部门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我国应借鉴日本政府导向型经济模式下的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和法律结构,因为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模式与日本战后的经济模式相近,而且我国的政府与日本政府都表现出强势。目前我国已在致力于建立一种机制,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高科技领域,并籽出台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但就风险贷款而言,中央银行还应该制定一些新的政策措施,比如允许商业银行按市场化利率计息,以充分调动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投资的积极性。 2.商业银行必须以一个市场投资者身份参与风险投资 日本风险资本产权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组织机构的附属性,而其附属性来源于缺少独立的出资人。只有独立的出资人,特别是基金组织,才不会对风险资本的各方面权利加以限制,使其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使具有双向激励与约束功能的独立的有限合伙制公司得以形成。这种有限合伙制有效的将资本与专业人才有机的结合起来,明确了责、权、利,可以减轻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和责任。在我国,鼓励商业银行通过与国内外的投资银行、大中型企业、优秀的风险投资家及民间资本共同出资组建股份制风险投资公司,从而成为风险投资市场上主要的投资主体,这也是降低商业银行参与投资的风险和提高业务管理水平最为有效的方式。 3.健全风险资本进入与退出机制 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这部分资金投入,目的不是对被投资企业经营权的占有和控制,而是尽快收回流动资金并获得投资回报,因而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就成了风险资本良性循环的关键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参与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保障。我国虽然建立了面向新兴企业的“中小企业板市场”,但市场依然缺乏活力,尚需要各个参与方的共同努力。所以我国要尽快完善法制和非法制的内外相互制约的系统,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建成一个具有多层结构的成熟并有活力的资本市场,从而完善风险投资的进入与退出渠道。
❹ 金融危机对日本造成的影响
受出口疲软和企业开支急剧萎缩等因素影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日前正式陷入经济衰退,这是七年来日本经济第二次出现衰退。分析人士警告说,未来日本经济有可能进一步下滑。 日本内阁府本月17日公布的统计速报显示,扣除物价变动因素,今年第三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较上季度下滑0.1%,按年率计算则下降0.4%。修订后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季度下降0.9%,按年率计算降幅为3.7%。一般而言,经济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即为衰退。因此,上述数据表明,目前日本经济已陷入衰退。 日本上一次经济衰退发生在2001年。当时受美国技术股泡沫破灭影响,日本经济在2001年第二季度陷入衰退,直至当年年底。 分析人士认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和欧盟等日本主要贸易伙伴经济明显降温,导致日本出口疲软,这是日本经济陷入新一轮衰退的主要原因。 日本经济从2002年开始恢复增长,主要靠的是出口拉动。一些研究机构测算,出口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超过六成。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日本主要贸易伙伴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受到沉重打击。美国和欧盟减少对日本汽车、电视和机械制品的进口,导致对出口高度依赖的日本经济萎靡不振。外需减弱使日本企业利润下降,众多小企业破产,并造成工人工资下降和失业率上升。 日本财务省20日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日本贸易出现约639亿日元的逆差。当月日本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分别大幅减少了19%和17.2%,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也下降了4%,这是日本对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出口6年多来首次减少,表明金融危机不仅重创欧美经济,对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影响也开始显现。 自去年夏天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日本金融市场与美国和欧洲主要金融市场一样,也出现持续动荡局面,这也对整体经济产生了冲击。截至本月19日,东京股市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已较今年年初下跌约44%。股市大跌对企业融资和个人消费开支均有不利影响。 分析人士认为,今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还可能面临更严重的下滑。因为,美国次贷危机在今年9月份升级为全面的金融危机,其影响将在第四季度显现。此外,欧盟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也正式进入衰退。这些因素都将对第四季度日本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日本经济和财政政策大臣与谢野馨17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承认日本经济陷入衰退,他还认为在目前世界经济减速的大背景下未来日本经济可能会继续下滑,并暗示2009财年日本经济可能出现负增长。 新华网东京11月16日电(记者刘赞)日本东京财团研究员关山健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尽管日本受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与欧美相比较为轻微,但间接影响比较严重,其表现主要有两方面——股市低迷和出口疲软。 关山健说,金融危机对日本的直接影响体现在:日本地方银行持有的次贷相关金融商品相对自有资本比例较高,随着这类金融商品的贬值,地方银行经营恶化。此外,一些由美国雷曼兄弟公司投资的企业因雷曼公司破产而破产。尽管如此,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直接影响不是很大。 “但日本受到的间接影响比较严重,一是股市低迷,二是出口疲软,”关山健说。他进一步解释道,金融危机导致日本股市资金外流,股价暴跌。股价下跌的影响已超出虚拟经济范畴。 他说:“由于日本的银行一般都大量持有融资企业的股份,并将其作为自有资本的一部分,因此股价下跌意味着自有资本的减少,很多银行便收回贷款而且拒绝新的贷款,其结果是,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资金周转困难。此外,欧美国家经济陷入衰退导致日本对欧美的出口疲软,日本实体经济受到打击。” 关山健说,为应对金融危机,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对策。比如,重新恢复于今年3月失效的金融机能强化法并对其进行修改,使国家可以对自有资本缩水的银行、特别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为严重的地方银行注资。此外,日本政府还通过增加补充预算、实施综合经济对策,以应对经济下滑。 但关山健指出,近年来日本内需很弱,经济主要靠出口支撑,估计在出口恢复前日本经济不会好转。 关山健同时表示,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也并非全是负面的,危机使日本大企业利用其拥有的雄厚资金以低价收购国外企业成为可能。今年1月至10月,日本企业对国外企业进行的合并、收购及出资总额累计约6.67万亿日元,为去年同期的约3.7倍,创历史最高纪录。 希望采纳,谢谢
❺ 金融危机对日本的影响有多大
一、金融危机对日本金融业的影响
美国此次爆发的次贷危机对整个日本金融业而言是一个沉重打击。相关数据显示,日本四大银行(三菱UFJ、瑞穗金融集团、三井住友和住友信托银行)2007-2008财年次贷相关亏损预计达47亿美元,约占其预期利润的近30%。瑞穗金融集团作为美国次贷危机的受害者,可谓受害非浅。据该公司发布的最新一季财务报告预计,公司在美国次级贷款相关资产方面的损失将达2750亿日元,直接导致全年利润下滑26%,至4800亿日元。该报告同时指出,公司第三季度利润下跌了65%,净收入跌至660亿日元,目前,瑞穗金融集团正在考虑采取非常措施,通过股票发行弥补其在次贷危机方面的损失。日本市值最大的银行--三菱UFJ去年第三季度利润下滑了68%:东京三菱UFJ表示,正准备分拆住房信贷业务到一个专业公司,目的是整合该领域的业务发展。据消息人士透露,东京三菱UFJ的核心银行部门将从集团分离其约140个贷款促销办公室的全国网络,创建这个专业公司。三井住友与次贷问题相关的损失扩大到990亿日元:住友信托的相关亏损达299亿日元。美国次贷危机给日本银行界带来的影响正在不断扩大。
此外,曾成功进军美国RMBS业务领域的日本最大的证券商野村控股株式会社也表示,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该公司去年第三季度利润下滑71%,净收入也大幅下跌至226亿日元。
二、金融危机对日本汽车行业的影响
汽车行业是日本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对就业和税收的贡献都不容忽视。然而目前日本汽车行业正面临严峻考验,众多企业正在采取各种可能的办法,尽量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日本汽车业三大巨头丰田、本田和日产公司相继宣布,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汽车销售市场低迷不振,导致1月份汽车产量锐减。已经取代了美国通用汽车全球销量第一宝座的丰田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其1月份全球汽车生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9.1%。仅为48.8万辆。其中丰田在日本本土的汽车产量下滑了34.6%,海外工厂的产量降低了44.2%。该公司日前证实。丰田汽车2008年出现亏损,预计亏损500亿日元。这将是丰田汽车46年来首次亏损。丰田汽车公司副社长木下光男表示,上一次丰田汽车出现经营亏损,是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次则因为金融危机,目前丰田汽车在北美和欧洲市场的销量大幅减少。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至12月,丰田汽车在美国市场总销量为220万辆。尽管市场份额从2007年的16.2%上升至16.7%,但销量却同比减少了40万辆。美国汽车市场陷入萧条,对丰田汽车打击甚大。
本田公司则宣布,其全球汽车生产量1月份下滑了33.5%,为22.7万辆,其中产量锐减最为明显的是本田在美国的工厂。这已经是本田公司自去年以来连续3个月汽车生产量大幅下降。日产公司1月份的全球汽车生产量下降了54%,为14.5万辆,美国工厂的产量减幅最大。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造成的汽车销售颓势,日本汽车厂商纷纷减产、裁员。
三、金融危机对日本对外贸易的影响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底以来外部需求低迷,日本出口遭受重大打击。日本财务省发布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日本去年经常项目顺差(经常项目是衡量一国与他国的贸易、资金往来情况,主要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收益以及单方面转移)较前年下降34.3%,其中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下降81.7%。2008年全年日本经常项目顺差为16.28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92日元),较2007年下降34.3%。商品和服务贸易顺差为1.8万亿日元,较前年骤降81.7%。去年日本商品贸易出口额为77万亿日元,较前年减少3%:进口额为73万亿日元,增长8.8%;商品贸易顺差为4万亿日元,比前年减少67.3%。可见,经济危机给日本的对外贸易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各个贸易公司绞尽脑汁,寻求良策,渴望尽早渡过难关。
四、金融危机对日本电器行业的影响
由于日本、欧洲和美国等主要经济体经济衰退,导致消费者削减开支,为了抵御全球经济危机所导致的巨额亏损,松下预计截至3月份的当前财年将净亏损3800亿日元(约合42亿美元)。松下财务主管上野山实表示,该公司计划在2009年3月底之前关闭27家工厂,裁员1.5万人,预计至明年该数字会进一步增加。
NEC公司与日立公司1月30日下调了2008财年业绩预期。受半导体业务下滑与日元升值影响,NEC预计将净亏损2900亿日元(约合219亿元人民币),并宣布将在2010年3月底前在集团内裁员2万余人,其中正式员工与非正式员工各裁员1万人以上,
日立连续3年亏损。公司曾于IT泡沫经济破灭的2001财年亏损4838亿日元,此番的亏损额刷新了这一纪录。预计净亏损将达7000亿日元,刷新创业以来的最差纪录。另外,日本的东芝与索尼等电机企业也出现了巨额亏损,纷纷宣布裁员。据专家分析,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日本的高科技企业。特别是电子企业带来巨大打击。这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需求减少、出口萎缩、日元升值等。为渡过难关,日本高科技企业除减产、裁员和削减投资外,还应在调整产业结构上下功夫。汽车业与电机业并为日本的支柱产业,但如今电机巨头可谓“全军覆没”,预计今后业界将加速重组。通过并购等大举改革经营状况。
五、金融危机对日本工薪阶层的影响
据日本媒体不完全统计,日本工薪族的月薪和年终奖金持续几年连续下滑。此次金融危机来势汹汹。工薪阶层这一支撑日本社会发展的庞大群体自然不能幸免。统计显示,金融危机使普通的工薪阶层薪水缩水5%至25%不等,临时雇佣者的时给也有所下调。2008年12月,失业率已经升至4.4%,攀升到40年最高水平。在日本,工薪族的工资一般是在员工与公司签订合同时商议达成的。每年年初,公司通常都会给员工增加“工龄工资”。而今年,许多工薪族接到工资商议通知时,得到的是减薪的消息。由于日本劳动合同法和派遣劳动合同法相对健全,人们纷纷借助互联网咨询减薪相关法律问题,部分工薪族准备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而更多的人则选择接受降薪的现实,采取节衣缩食,减少家庭开支等方式重新考虑养家糊口的现实问题。
六、金融危机对日本学生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对日本高中生的影响
受金融危机影响,日本普通高中生报考大学观念明显发生改变,在选择志愿时变得更为务实。“学费和考试费低廉、就近选择大学就读、减少报考大学数量”,即所谓“便宜”、“离家近”、“志愿少”成为择校三大元素。
近日对日本最大的补习学校“河合塾”高中教师的一项调查证明:“打算在大学努力争取奖学金”的学生占到63.6%。选择“就近走读”的学生比例也出现高增长。为54.0%。大学可以走读,无疑可以省却一笔可观的住宿费和生活费,毕竟与家人同吃同住相对便宜。选择“报考学费相对较低的国公立大学就读”的学生比例也较高,达到44.5%。日本国公立大学相对于私立大学学费低廉,一年学费一般在60万日元左右(约合4万元人民币);而私立大学学费则参差不齐,多数大学超过百万日元。在经济成为首要考虑因素的时候,学生选择国公立大学就读不足为奇。日本大学完全实行自主招生,报考者可以不受限制报考多所大学,但要交纳相应的考试费,如果报考多所大学,累计起来的报名费用也不菲。受金融危机影响,日本高中生考虑“减少报考私立大学数量”的学生比例达到39.8%。
(二)金融危机对日本大学生的影响
另据一项最新公布的调查显示,受经济危机影响,日本家长提供给孩子的生活费下降,日本住校大学生的伙食费已经降低到30多年前的水平。在日本大学生综合互助组织--“全国大学生活协同组合联合会”去年底对日本全国35所大学进行的调查中,有接近1万名学生提供了有效答卷。根据日前公布的统计结果显示,住在公寓或宿舍的学生平均每月从父母处得到的生活费为7.758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500元,同比减少2350日元,降至1986年的水平。而从父母处拿到的生活费不足5万日元的学生达到20.7%,首次超过20%。另外,完全没有父母资助的学生占到8.3%,同比增加0.4百分点。由于父母给的生活费减少,大学生不得不缩减开支。在他们的生活开销中,同比增加的只有“存款”一项,其它开支均出现减少。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省钱,学生们的伙食费减少到了2.443万日元,已降至1977年的水平。90.0%独立生活的大学生每天的一日三餐至少有一餐是由自己做。日本政策金融公库对消费者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在对食品要求上的“经济性取向”已经超过以往的“安全取向”居首位,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日本的方方面面。当前,随着全球经济危机导致出口需求减弱,日本这个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已经陷入衰退的困境。这必然会导致国民内心恐慌。日本每年有3万多人自杀,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上世纪90年代末。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不久,日本的自杀率迅速上升。而此次金融危机很有可能会加重日本的自杀问题。东京一家全国性防自杀热线“生命热线”的负责人称,如今为有自杀倾向者开通的热线已经接近运行极限,该热线为努力满足来电者的需求,有7000名志愿者负责接听咨询电话,但是依然无法满足需求。随着经济衰退,自杀率很有可能会有所上升。可见。如果日本政府不能够采取积极果断的措施,今后将会面临更多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❻ 日本银行的作用
具有货币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三项职能。维持货币的价值是其最大的工作,被称作"货币的守护神",负有制定金融政策的责任。 三种角色 日本银行起着以下三个作用;发行日本银行券即纸币的“货币发行银行, 处理税款等政府的收人和支出的 "政府的银行"; 从民间银行收取存款,需要时贷出的 "银行的银行",三者对于整个经济活动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工作。 其中,货币发行不仅仅是印刷钞票,而且必须考虑到要根据经济状况,发行、流通适量的货币,并维持货币的价值,因此,可以说它是最基本的功能。 货币发行银行 日本的银行券是在最高发行额弹性限额制度的规范下发行的。这就是,大藏大臣决定日本银行券的最高发行限额,日本银行在这个范围内发行钞票。必要时,日本银行可以超过该范围发行钞票,这叫做额外发行。额外发行连续超过15天,需得到大藏大臣的认可。 货币的需要量是根据经济活动的扩大,即经济增长率而变化的,日本银行券的最高发行限额每年大体也都在变化。发行货币时,日本银行必须拥有与发行额等额的担保。作为担保对象的资产是商业票据、公债、借贷款、外汇、金块等。 银行的银行 民间的主要银行、证券公司、短期拆借公司等,都在日本银行设有帐户,进行交易,从事存款、贷款、债券、票据的买卖等。日本银行提供给民间银行的贷款,即票据贴现和票据、债券担保的贷款,其贷款利率就是法定利率。票据和债券乃至商业票据等的买卖交易,为市场提供资金,反过来也吸收了资金,这称作公开市场业务活动,它是金融调节的支柱;;;;此外,民间银行必须按照各自的存款量,将准备金存款存入日本银行。这笔准备金存款和法定利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一样,正在成为金融调节的手段。 这样一来,银行的银行所起的作用,又具有这样一个侧面:它成为日本银行实行有利于维持货币价值、支持景气的金融政策的手段。 当然,不仅如此,民间金融机构在日本银行的活期存款户头,也可以用于民间同业间票据交换余额的结算、给地方分行的汇款、从短期资金市场募集来的资金存取的结算等。同企业及个人用银行户头进行货币交易一样,也可以认为是各银行利用其在日本银行的户头,进行银行间的交易结算。 政府的银行 日本银行承担所有国库资金的出纳业务。税款等政府的收入,最终都要进人政府在日本银行的活期存款户头,支出则靠政府支票提款。公债的发行、偿还、支付利息等业务,政府所拥有外汇的管理业务也都是日本银行的工作。在外汇管理业务中,参与民间的外汇买卖,就是所谓的干预外汇市场。同时,日本银行还具有给政府贷款的功能。但是,财政法禁止公债的承兑和长期贷款,实际上它仅限于短期政府证券的承兑、发行。 附件
❼ 日本今天出台经济刺激计划对全球经济有什么影响
你是环艺学院的吧《日本强震对全球经济影响》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8.8级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东北部工业区遭受重创。大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会有多大,日本这个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复苏进程将受到何种影响,全球经济是否会被波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势又是否会逆转,这些问题引发关注。地震造成多大经济损失鉴于地震及海啸等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仍在持续发生,高盛董事局主席吉姆·奥尼尔说:“目前还很难判断损害范围和损失金额。”不过,这次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受地震和海啸冲击的直接损失。与1995年日本神户大地震相比,这次地震的重灾区东北部地区并不是日本最主要的工业区。但尽管如此,该地区也集中了汽车、核电、石化、半导体等众多重要产业工厂,该地区经济规模占到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左右。目前来看,汽车业遭受损失最为严重,日本三大汽车厂商丰田、本田、日产一共有22家工厂已经关闭。其次,地震将导致供应链危机。虽然日本的主要制造厂商并未受到灾难性损害,但由于地震导致交通中断,原材料供应受到影响,成品也无法运至机场或港口。由于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因此供应链危机将在数月内给日本厂商乃至全球厂商带来损失。地震是否会改变日本经济复苏轨迹许多分析人士指出,大地震很可能改变这一趋势。由于日本国内众多工厂停工,电力短缺,加上消费信心受挫,短期内日本经济将遭受重创。德国商业银行日本问题专家沃尔夫冈·莱姆说:“日本经济今年第一季度可能仍将出现小幅萎缩。”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李籁思认为,短期内日本经济存在滞涨风险。但此后,随着重建工作的开展,日本经济可能呈现“V”型反弹。一些分析人士预计,日本未来三个季度经济增速按年率计算将回升至3%。地震是否会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鉴于日本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地震造成的临时性出口中断必然会对其他国家企业造成影响。例如,日本芯片业占全球市场的五分之一,像苹果ipad这样的畅销电子产品也极度依赖日本厂商的NAND闪存。又比如,波音公司787型“梦想”客机的机翼、主起落架等重要零部件均由日本厂商提供。不过,美国科莫多研究咨询公司负责人杰弗里·兰茨贝格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日本大地震的影响也仅是短期的。”穆迪公司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多·库迪诺甚至认为,日本灾后重建可能将对全球贸易构成一定提振作用。地震是否会使日本政府的债务危机恶化日本大地震的发生正值日本政府与财政赤字进行艰难斗争之际。目前日本债务已占到GDP的200%左右,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的债务水平都高。而大地震之后,日本政府必然追加预算,这无疑将使日本的财政状况更加恶化。考虑到日本的债务风险,国际评级机构标普1月下调了日本的长期债务评级,而另一家评级巨头穆迪上个月也将日本的主权信用评级前景下调至负面。日元汇率走向如何奥尼尔认为,由于日本目前的复苏动力很大程度来自于出口,因此避免日元升值将是日本经济复苏的关键所在。但11日大地震发生之后,东京外汇市场日元对美元汇率一度大涨1.4%。在预测近期影响日元汇率的因素时,分析人士指出,企业应对重建以及保险公司出售海外资产应对理赔等举措都会导致资金回流日本,推升日元汇率。另外,日本央行预计将于14日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从而将影响日元汇率。原油及大宗商品价格是否会受到影响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由于大地震导致该国炼油设施破坏,进口需求减少,国际油价11日出现大幅回落,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一周来首次盘中跌破每桶100美元。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交易员雷蒙德·卡本说:“日本大地震将推动油价下跌,但不会持久。”他认为,按照以往经验,国际范围内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后,油价最初反应是下跌,但短期内就会反弹,因为重建过程将使原油需求增加,从而推动油价上涨。日本除了是原油进口大国外,也是铁矿石需求大国。由于国内许多钢厂停产,分析人士预计日本短期内对铁矿石的需求量将减少2000万吨,会对价格构成短期打压。(证券日报新华社记者金旼旼乔继红何德功)分析称地震致日本经济损失或超1000亿美元据最新消息,此次地震给日本带来的经济损失或许超过1000亿美元,而后续的负面影响还难以评估。日本首相菅直人昨日表示,这是日本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危机。里氏9.0级:世界第四大地震昨日下午(以下均为当地时间),日本气象厅把地震的震级由原来的里氏8.8级调整为9.0级。气象厅表示,从昨日10时开始的3日内,发生里氏7级以上余震的概率为70%,而在这之后的3日内的概率仍然有50%。把震级提高0.2级,意味着地震的能量扩大了一倍。若与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相比,此次地震的能量约为后者的360倍。如此高的震级,在地震史上可排到第四位,仅次于1960年的智利地震(里氏9.5级)、1964年的阿拉斯加地震(里氏9.2级)和2004年的印度尼西亚地震(里氏9.1级)。在此次地震引发的大海啸中,日本东北的岩手、宫城、福岛三县遭受重创。据日本NHK电视台报道,昨日已经确认的死亡者合计为983人,另有739人失踪,而到政府指定的避难场所避难的人数则超过了45万人。专家称,死亡人数恐将急剧上升。宫城县警察本部表示,该县又另外发现了超过600具遗体,此外,该县的南三陆町有约1万居民至今无法取得联系,“死亡人数无疑将超过10000人”。昨日下午5点58分,日本气象厅解除了太平洋沿岸的海啸注意警报,至此,全日本的海啸警报全部解除。核威胁越发严峻地震引发的日本核电站危机,更是让日本民众和东亚国家揪紧了心。共同社消息称,日本东北电力公司13日表示,重灾区宫城县女川市核电站发生异常,测量到的放射性物质辐射量是正常标准的400倍,该核电站已进入一级(最低级)紧急状态。日本政府之前曾向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报告称,宫城县女川核电站的三个反应堆已在抢险人员的控制中,但昨日险情再次发生。另据报道,运营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东京电力公司在13日上午11时,向政府作出紧急通报,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进入“紧急状态”。目前,日本政府已经命令两座核电站半径20公里以内的民众撤离,撤离总人数达到24.6万。同时,有消息指出,日本政府13日表示,福岛核电站至少1个反应堆可能已经出现“熔毁”现象。日本广播协会早些时候介绍,“核心熔毁”(meltdown)是指核反应堆失去冷却水后,燃料中放射性物质产生的热量无法去除,高温会令燃料棒熔化,这是核电事故中最严重的事态。此外,包括中国在内的日本邻国也开始担心此次核泄漏带来的影响,已经采取了各类防范措施。专家称,此次核危机将给全球核工业的发展带来一次深刻的反思。今日起轮流停电昨日,控制日本主要电力供应的东京电力公司表示,从今日(周一)起大量企业开始上班会导致大面积缺电,因此计划实施轮流停电的措施。本报记者昨晚得到的最新消息显示,该措施将会持续到4月底。日本《每日新闻》报道,东京的停电将给当地多种产业带来广泛影响。在汽车产业方面,工厂集中在关东圈的本田、日产、富士重工所受影响极大。本田表示,其设在埼玉县的工厂虽然配有自备发电机,但碰上长时间停电的话,工厂将不得不停产。而日产和富士重工所受影响将更大,日产在日本国内的6家工厂有4家在神奈川县,富士重工也有5家工厂在群马县,如果长时间停电,它们将产生更大损失。昨日,菅直人任命内阁中唯一的华裔大臣、行政刷新相莲舫为“节电启发担当大臣”,另外还成立了一个以官房长官枝野幸男为首的对策本部,并在昨日下午5点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停电将对日本,尤其是以东京为中心的首都圈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建安表示,福岛两座核电站受损的机组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而新设备的投资又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缺电将维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冀望“重建复苏”“从中长期来看,地震将刺激日本的投资,对日本的GDP增速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陈建安表示。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张季风亦认为,此次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不会太大。曾在仙台工作、生活10年的张季风表示,上述三县在日本是相对落后地区,而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区域,在上述三县中又是相对落后的,“比如受灾严重的仙台市若林区,在仙台市即是相对落后的地区。”“日本东北六县的经济总量之和,占全日本GDP的比例仅为6.4%,岩手、宫城、福岛三县占全日本GDP的比例最多为4%,因此不会对日本的经济总量造成太大影响。”张季风表示,日本震后加大能源的进口可能会引起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而这种上涨对苦于通货紧缩的日本经济来说,可能有所缓解压力。对于媒体所称日本GDP将下降1~2个百分点,张季风直言这样的判断没有根据:“现在连伤亡多少人都还不清楚,对整个地震损害的评估完全没有根据。”张季风认为,地震在短期内会给日本造成一定的损失,但从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的重建经验来看,日本的灾后恢复能力很强,“1995年、1996年,日本GDP增速都超过了3%,这在近二十年中都是比较高的速度。因此,本次地震或许也正是日本经济加快发展的良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应有限本报讯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日本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体,作为本轮货币泛滥的发动机之一,地震会对日本本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正在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影响又会几何?记者对话财经评论员叶檀,分析日本大地震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记者:在周五日本发生了8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地震对于日本股市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影响,日经指数可能跌了一百多个点,日本的地震对于整个日本的经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叶檀:我想对于日本经济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知道从去年开始日本经济处于缓慢复苏的过程当中,日本通过不断发放它的货币,使得全球的流动性比较充斥,如果不发生地震,日元有可能取代美元成为全球主要的套息货币。但是这么一地震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有两种情况,第一日本资产价格开始下降,第二日元开始回流,它向全球释放的流动性不再那么多了,那么它开始回流,回流到国内开始基础建设,开始灾后重建,这就导致全球的资金可能有缩减的这么一个趋向。2010年我们预期日元可能战胜美元成为套息货币,由于日本地震现在这个预期改变,美元仍然是主要的套息货币。记者:我们和日本是一个近邻,在经济上我们和日本往来也比较多,日本的这次地震对于中国的经济会有什么影响吗?叶檀:我想日本地震对于中国经济会有影响,但是影响不会太大。第一,中国不存在一个非常开放的资产品市场让日元套底资金进来,所以日元即便回流对中国影响不会太大。第二,日本虽然跟中国的贸易额比较高,但是中国主要的贸易出口地还是欧洲跟美国,只要这两个出口地保持市场的均衡,对于中国的影响还不是太大。日本出现这个情况对于中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影响,比如中国的股市也会跟着下挫,资产品价格可能下挫,但是长期非常大的影响恐怕还不存在。要给我奖励哦!
❽ 2. 战后日本经济模式的特点及其影响
特点:
1、战后的民主化改革.
2、企业的积极投资.
3、丰富的优质劳动力.
4、高储蓄率.
5、积极的技术引进.
6、高质量的教育水平.
7、较轻的军费开支.
8、劳资关系、社会及政治上的稳定等
战后的影响:
二战后日本经济在战争的废墟上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被称为“日本经济奇迹”。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高的。19 53―1979年日本工业平均年增长率为 10.9%,同期联邦德国为5.7%,法国为4.2%,美国为4%,英国为2.5%。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1950年只有1.5%, 1980年猛增为13.3%,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7位跃升到第 2位,仅次于美国。西方有些学者把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称为20世纪的“奇迹”。
战后,日本为医治战争的创伤,把战时工业改组为平时工业,大体上花了10年时间。一般认为,1945―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复兴期”,即国民经济恢复和改组的时 期。 1945年 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国发布无条件投降的停战诏书,第二次世界大战 终于宣告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大规模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使日本民族遭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 战争末期,包括惨遭原子弹 袭击的广岛、长崎在内,全国共有119个城市化为废墟,毁于战火的住房达236万栋, 900 万人流离失所。近一半的工业设备、道路、桥梁、港湾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工矿业生产急剧下降,如果以战前1934―1936年平均水平为 100,1945年的工矿业生 产指数仅为60.2,1946年更跌到30.7。1945年农业歉收,大米产量只有常年的六成, 酿成了严重的粮食危机。由于物资极度缺乏,货币发行量激增,通货膨胀日甚一日。
❾ 日本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优势有哪些
日本金融危机的情况:
一、日本未发生金融危机,而是发生了经济危机
国际金融危机对日本金融机构的直接打击有限,但对实体经济打击沉重。2008年第4季度实际GDP增长率骤降14.4%,创下战后以来的新低。2009年第1季度又降为14.2%。不仅如此,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均开始出现雪崩式下滑。美欧市场的萎缩导致日本出口迅速下降,2008年度出口同比减少16.4%,贸易顺差下降了90%。2009年第1季度,出口下降26%。此前日本之所以从长达10几年的长期萧条中挣脱出来,主要是由出口扩大带动的。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日本整个出口企业沉重一击,而汽车企业首当其冲,受害最重。出口产业受挫,引起工矿业生产迅速下降、设备投资下滑、企业经营恶化,而生产的减少以及企业效益的下降又引起就业形势的恶化,经济危机的特征十分明显。这说明在日本并未发生金融危机,而是发生了经济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经济急剧下滑,且比震源地的美国以及其他欧洲主要发达国家更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日本经济是在旧伤尚未痊愈的情况下,进入新一轮的周期性衰退,再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创,因此表现出比美国和欧洲主要发达国家更严重的症状。
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日本政府在2008年8月、10月和12月先后采取了“紧急综合对策”、“生活对策”和“紧急经济对策”措施,被称为“三级火箭助推”。三次政策措施共投入财政资金12.4万亿日元,相当GDP的1.9%,预计将带动75万亿规模的事业投资。
三次经济对策主要包括支付定额消费补贴金(2万亿日元)、下调高速公路收费、改善就业政策、住宅减税、实施医疗、看护、社会福利政策等措施。同时,为了加强金融系统的稳定,出台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对策(担保规模扩大到30万亿日元)、增加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公共注资(12万亿日元)、成立银行等金融机构持有股票回购机构等。
在货币政策方面,日本银行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向短期金融市场大量供给资金,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金融市场提供美元流动性,两次下调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的诱导目标,2008年10月从0.5%下调至0.3%,12月从0.3%下调至0.1%。2008年12月,又实施购入长期国债、购买一般企业商业票据(CP)等特别措施。直到2009年6月,日本银行一直维持0.1%的低利率不变,继续增加货币的流动性。
鉴于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经济恶化速度加快,日本政府又于2009年4月决定出台新的“追加经济对策”,追加额高达15.4万亿日元,相当于GDP的3%,这是近年来最大规模的财政投资,预计带动56万亿日元的事业规模。据预测,此举将推升2009财年GDP增长率2个百分点。
上述一系列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已初见成效。2009年5月份以来,日本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开始出现若干回暖迹象,节能汽车减税及绿色补贴、定额消费补贴金等对策已产生效果。据预测,如果不实施经济对策,2009年度实际GDP将为超过-5%的负增长,而实施经济对策后,将维持在-3%左右。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日本经济走势
尽管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日本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但对其金融体系和社会结构并未造成太大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家实力并未出现实质性变化。正因为如此,日本的经济危机呈现出“来得快,走得也快”的特征。2009年5-7月份,日本银行与政府与双双连续三个月对经济运行做出上行判断。日本银行在6月份“金融经济月报”中指出:日本经济持续改善。7月的“月报”进一步指出;经济逐渐好转。内阁府在6月份“月例经济报告”中时隔7个月首次取消了“恶化”二字,认为经济已出现部分改善,虽然不能说复苏,但也已触底。7月份的“月例经济报告”又进一步认为,尽管形势依然严峻,但经济已全面改善。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第一个宣布“触底”。这意味着日本经济已从危机阶段进入后金融危机的疗伤阶段。为了判断未来经济走势,还应分析一下日本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1.有利因素
(1)日本经济实力雄厚,特别是国内金融系统仍然稳定,不良债权早已处理完毕,经济基本层面尚好。另外,日本对金融创新和发展金融衍生工具一直持慎重态度,政府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远比美国严格,这也是日本金融系统在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中免遭重大直接损失的主要原因。再者,日本刚刚经历长期萧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教训,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事实上,目前美国所采取的扩大公共投资、零利率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也都借鉴了日本的经验。
(2)周期性衰退接近尾声。从战后日本出现的13次景气循环来看,衰退期平均为17个月。第14次景气循环从2007年11月开始进入衰退期,到2009年7月达20个月,经过长期调整,新一轮经济周期即将来临,加之前两个季度跌幅较大,第二季度止跌反弹情在理中。
(3)库货减少,生产可望回暖。自去年秋季以来,出口锐减,企业减产,大量积压的库货开始减少,到2009年3月库货已接近正常水平。加之美国市场出现回暖兆头,最大贸易伙伴的中国经济保持相对高速增长,3-5月份,出口连续保持降幅缩小态势,工矿业生产指数也分别出现1.6%、2.3%和5.7%,连续3个月正增长,企业信心指数得到提振。
(4)政府的紧急对策将逐渐显露效果。如前所述,面对国际市场恶化和日元升值,日本政府自2008年秋季以来先后出台了四次紧急经济对策,累计财政支出规模超过GDP的5%。发放到每位居民手中的定额消费补贴金和2008年财年补充预算以及提前执行的2009年度公共投资等均在第二季度产生效果,支撑经济回暖。央行及时下调利率,向短期金融市场提供大量资金,还采取回购长期国债、回购民间企业发行的CP等非传统金融手段,企业融资环境已明显趋好。
(5)国际经济环境的若干有利变化。面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国际社会频频出手,采取协调行动,这些对策可能在2010年上半年显露效果,全球经济可望逐渐回暖。另外,国际油价、粮价的大幅度降价对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利好,会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交易条件改善,但前一时期这种利好为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波所淹没,经济触底后,这一利好就会逐渐显现。
2.不利因素
(1)设备投资短时期内难以恢复。据内阁府的最新调查,反映半年后设备投资增长的机械设备(除船舶、电力外)订货金额出现连续四个季度大幅度下滑,这意味着半年乃至一年后的设备投资仍将持续下跌。据内阁府预测,2009年度设备投资将为-15.9%的大幅度下降。设备投资约占日本GDP的15%,设备投资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设备投资大幅下降,首先将严重影响内需的扩大。
(2)失业状况继续恶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到2009年3月底已有10几万“派遣临时工”失去工作岗位,正式员工也岌岌可危。从失业率来看,2008年1月仅为3.8%,2009年1月上升为4.1%,5月又攀升至5.2%。同月有效求人倍率(有效求人数/有效求职数)下降至0.44,为战后最低点,失业人口总数高达347万人。估计未来一段时间,失业率还将上升。严重的失业问题已开始演变为社会问题。
(3)个人消费增长困难。个人消费占日本GDP的56%,对自律性经济复苏影响巨大。消费疲软是日本经济陷入萧条的重要特征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个人消费基本处于停滞或负增长状态。2002年3月以来的69个长期景气过程中,由于收入未能增加,个人消费也基本处于微升和停滞状态。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仅收入没有增加,反而出现大量失业人口,压迫社会总收入上升,其结果导致个人消费更加疲软。
(4)财政状况日趋恶化。如前所述,到2008年度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长期债务余额达860多万亿日元,与GDP之比接近180%。前一个时期,由于政府严格控制国债发行额,财政状况曾出现过好转迹象,但突遭金融危机袭击,不得不再次采取凯恩斯主义手法,扩大发行国债,使财政再陷深渊。倘若危机长久持续,能否筹措到“第五次经济对策”资金似乎都很困难。
(5)政局将持续动荡。日本最晚将在2009年8月30日举行众院选举。据媒体预测,在野的民主党获胜可能性较大,但即便民主党掌握掌权,也难以保证政局的长期稳定。政局的动荡难以保证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不利于紧急经济对策的推行。
3.近期走势
由于外日本需依存度较高,只要美国经济不复苏,世界经济不复苏,日本率先实现明显的V字型复苏很难想象,但出现U型复苏的可能性较大。日本这次经济衰退,出口下降、生产减少、设备投资骤减、就业形势恶化以及个人消费减少等萧条特征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同时出现。来势凶猛,触底也很快,但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并继续走向复苏,尚需时日,由于美国经济、世界经济尚未恢复以及经济下滑惯性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度日本经济仍将是-3.3%左右的衰退。
最近世界经济出现若干复苏的端倪,在强有力的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刺激下,估计日本经济在第二季度有可能出现正增长,在继续持续一段正增长后,到2010年第二季度前后,随着经济对策效果的减弱或消失,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等民需又难以跟进,因此可能再次出短期波动,亦即出现双底的W型变化。倘若2010年下半年以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出现复苏,日本经济也将随之复苏,2010年度可能转为1%左右的正增长。
4.中期走势
这里的中期是指未来5年左右的期间,亦即后金融危机时期。这一阶段是对金融危机后遗症进行处理、疗伤的阶段。由于设备投资低迷、失业压力还在增大、个人消费持续疲软、财政困难以及外需环境不稳定等不利条件的存在,日本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很难出现较高增长。
日本财政咨询会议把近中期经济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危急阶段”,大体在2009年。这一阶段的对策是:为了切断金融危机和实体经济恶化的连锁,要强化内需的支撑作用,提前实施公共投资计划项目,扩大就业。目前这一阶段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第二阶段为“触底阶段”,大约在2010年前后。在这一阶段为了使景气不再下跌,应当加强空港、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第三阶段为“恢复和增长阶段”,大约在2011年以后。
虽然日本经济在2008年出现了大衰退,但由于日元升值,按美元计算的实际GDP反而比上年出现大幅度上升(从4.3万亿美元上升至4.9万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二位的经济规模,而且世界金融大国、债券大国的地位也未发生变化。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但日本经济实力犹在,资金雄厚、企业创新能力旺盛,具备经济再生的基础条件。因此陷入类似90年代的长期萧条的可能性不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望成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的绿色经济、节能环保领域,日本具有压倒优势,占据着制高点,加之支持力度又在加大,今后有望进一步成长。财政困难、社会保障问题以及少子老龄化问题属于长期和超长期结构性问题,对近中期日本经济的影响有限。
综合各种不利与有利因素,笔者对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日本经济走势持谨慎乐观预测,2010年以后,日本将会逐步告别凯恩斯主义政策,而重新走向财政结构改革之路,做好后危机收口工作。目前日本有关方面明确表示,2010年度的财政预算规模将小于上年度,国债发行额度也将会相应缩小。倘若经济能够顺利复苏,日本将在2011年以后逐渐提高消费税,并择机再次解除零利率,使金融政策回归常态。在美国经济、世界经济回暖的大前提下,后金融危机时期,日本可望保持与潜在经济增长率相应的1%-1.5%左右的稳定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