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如何服务经济文化发展

如何服务经济文化发展

发布时间:2021-03-07 22:45:03

1. 如何利用自身优点服务于县级经济发展

参考:
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而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承上启下的纽带,是区域链、创业链、再生链、产业链的纽带。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一、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思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县域经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财政资金绝大多数投向城区建设。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2、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一般而言,多数地方县域现代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目前粗放经营,产品低端现象较为普遍。3、农业产业化进度缓慢。目前技术、人才、资金都向大城市集中,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不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还不规范,在提高科技兴农中的作用还极其有限。农村市场建设落后,难以支撑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 4、支农资金投入比例偏小。支农资金与城市建设投入相比,比例偏小,还很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步子应再大一些。这个题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符合县情的科学发展思路和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1、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科技兴农、基地扶农、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2、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4、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通过抓好项目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5、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三、结合县情,切实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爬坡上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我认为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坚定信念,保证科学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中担当重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县域经济。去年,我县生产总值达到119.1亿元,增长12.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利用五年左右时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坚定信念,就是时刻要以这个战略目标为重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培育高效特色产业,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澧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强化学习,保证学以致用的态度不松懈。加强学习,一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把握理论体系,增强党性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其次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不仅要能干好工作,还要能对省市县的发展战略说出一二三来,并且深刻地领会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识结构,要根据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广泛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提出新见解,并运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完成工作的业绩上,体现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3、埋头苦干,保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含糊。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应该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通过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把握县情,才能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献力献策。 4、务实创新,保证经济转型的方向不转向。坚持“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推动我县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社会形态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2009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1.4:33:35.6,一、二、三产业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这种经济结构的弊端是单一产业拉动整个经济发展困难较大。因此,需要突破产业结构发展,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工业做大做强,突出支柱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2. 文化如何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是时下最流行的说法。然而,什么样的文化科技搭台,什么样的文化可以唱好经济大戏,却是领导层面应该考虑的。很多地方不知道怎么用文化作为“媒介”,而不论怎么样的“文艺”都称作文化,时装表演、庙会赶集都称作文化,都说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有的一些色情表演也披着“文化”的外衣,来“促进”经济发展。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一些企业或经济实体的老板或股东,纷纷打起了文化品牌战略。他们充分利用当地文化优势和影响,搭建起交流推介平台,一方面推动本地优势经济实体开展双向交流,另一方面达到了双方经济信息资源共享。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地域性差异不尽相同,民族风俗习惯亦不相同。所以,对于如何利用好当地的文化资源,挖掘其深藏的文化底蕴,让其真正为经济服务,还需一些经济实体三思而后行。从一定意义上讲,作为品牌的一种,文化生活是人们物质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好了这个品牌,就能提高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立,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反之,就会给区域经济带来消极影响。所以,唱响文化品牌,让其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一方面要科学选择,精心培育。既然要让该文化品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所以着眼点要高,更深度挖掘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类别。利用它独具魅力的文化底蕴,不失时机地扩大影响,努力把它培养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重视文化品牌,就应该在这上面做文章,就要做大做强,要让文化品牌理所当然地成为各级政府推动发展的战略选择。

3. 如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要勇于担当,做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一是大力推进创新机制建设。地方高校应主动面向国家战略和行业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加大学科的联合、人才的协同,提高集成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建立服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行业进步的新模式、新机制。我校近年来积极推进内部科研体制改革,加强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引导科研活动更好地面向实际需求,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和专职服务队伍,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二是加大自主创新投入,不断优化创新资源的配置。地方高校资源和资金相对缺乏,要坚持统筹规划、分类实施、扶优扶强、重点突破的原则,把有限的资源和资金用在刀刃上。近年来我校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工程,设立学科特区,根据不同学科层次,在人财物的政策上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实施创新团队培育工程,探索“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的运行模式,瞄准产业需求,尊重教师自主选择,突出教师之间的专业互补、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互补。

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地方高校要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主动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与科研院所、企业合作的新途径,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我校构建了“一校多企”的创新平台建设模式,实现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在产业层面的有机衔接。目前学校建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北省药用分子化学实验室”和“石家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制造公共实验中心”,并已跻身科技部的“抗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维生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盟员单位。

四是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不仅对师生积极参与创新行为形成有效激励,培养大家养成良好的创新行为习惯,而且能够凝聚人们的创新共识,协调人们之间的创新关系。地方高校要在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习惯,形成创新风尚等方面有所作为。近年来,河北科技大学深入挖掘学校文化的创新内涵,鼓励创新,大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创新、敢于竞争、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4. 怎样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

中国肯定能够再次实现社会主义!唯一的仅是什么时间实现的问题。

而中国什么时候再次实现社会主义,其实是一个有奴性的人多不多以及奴性重不重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人类一路走来为什么大多数人利益缓慢、逐渐体现的根源所在。

依据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规律,当一个国家有奴性的人越来越少而奴性也越来越轻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相对而言剥削压迫更轻、更小的社会,直至最终进入一个完全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逐步体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当下的中国,由于曾经经历过了社会主义革命、经历过了文革,所以中国人民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奴性曾经一度被造反有理精神彻底驱除过,仅是因为后来走资派为了侵吞、霸占原公有生产资料成为十大家族爬到中国人民头上剥削压迫、作威作福,才又全力把奴性再次往中国人民的灵魂深处、意识深处植入。

现在无产阶级革命阵营的崛起和宣传、发动人民群众,又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已经开始认识到自己不该被十大家族骑在头上剥削压迫,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民已经开始觉醒到自己应该站起来挺直腰活得像个正常人一样,开始明白自己应该同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推翻十大家族的邪恶统治,而绝不该再如此跪着让十大家族骑在头上剥削压迫、作威作福。

所以说,现在的中国有奴性的人正越来越少,这说明本次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大决战,肯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很快就将战胜资本主义私有制!中国人民也将从此站起来而不再被人骑在头上剥削压迫了!

1949年到1976年,我们中国真正的社会主义时期:国家的资源和财富由整个国家的人民共同拥有、共同生产、共同享受,任何私人不占有生产资料,因此消灭了人民群众最不要的黑社会、娼妓、毒品、贫民窟和高犯罪率;提升了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社会福利保障和安宁的社会环境。使得中国人迅速摆脱了人均寿命三十多岁的“东亚病夫”耻辱称号,改变了洋钉、洋袜、洋火、洋油的状况,短短二十七年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六大工业国!

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是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就会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努力形成崇尚思想道德、大公无私并鄙弃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正气凛然氛围,用“男人不好女人不爱”来迫使坏人必须学好而不学好就没法过日子,最终就实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盛况环境。

1977年到现在,硬扯着特色社会主义的幌子大搞资本主义私有制时期:整个国家的资源和财富由少数人霸占,大多数人没有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料,要活着就得去为少数人服务、劳动受压迫剥削,因此营造及发展了人民群众最不要的黑社会、娼妓、毒品、贫民窟和高犯罪率;降低及消灭了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社会福利保障和安宁的社会环境。使得中国的经济命脉被外寇掌控,任由外寇掠夺中国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改革开放是由走资派十大家族当家作主的,就只会为自己大家族的利益服务,努力形成崇尚唯利是图、自私自利并鄙弃思想道德、大公无私的邪气压顶氛围,用“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来迫使好人必须学坏而不学坏就没法过日子,最终就实现乌烟瘴气、人欲横流、男盗女娼的人类绝后惨况的不堪环境。

社会性质和制度:

封建社会帝皇制:整个国家的资源和财富由一个大家族霸占,唯独皇帝有权把生产资料分封给亲属私有或臣僚私有,大多数人没有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料,要活着就得去为少数人(地主阶级)服务、劳动受压迫剥削。

资本主义私有制:整个国家的资源和财富由少数人霸占,大多数人没有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料,要活着就得去为少数人(资产阶级)服务、劳动受压迫剥削。

社会主义公有制:整个国家的资源和财富由整个国家的人民共同拥有、共同生产、共同享受,任何私人不占有生产资料,使得没有任何人可以骑到任何人头上剥削压迫。

目前我们人类所用的经济衡量指标:一、人民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社会福利保障状况。二、物价稳定状况、失业率状况、财政收支状况。(此标准用于任何国家或时期,不以此标准衡量的一律无效!)

目前我们人类所用的衡量社会或时代好坏的指标:一、人民群众最不要的黑社会、娼妓、毒品、贫民窟和高犯罪率的状况。二、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医疗、教育、就业、住房、养老社会福利保障和安宁的社会环境状况。(此标准用于任何社会或时代,不以此标准衡量的一律无效!)

目前我们人类所用的衡量事物好坏的标准即是:有益于人民的是好;有害于人民的是坏。

目前我们人类所用的衡量人好坏的标准即是:言行有益于人民的是好人;言行有害于人民的是坏人。

用这些标准去衡量任何人与事都能立即清清楚楚、分明无误(但仅限于人类,而畜生不会也不懂得使用这些标准衡量)。

5. 如何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去服务决策,服务发展,服务落实的能力

一、把握时机、提高认识,全力推进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县级统战工作是整个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围绕县委中心工作,积极创新工作载体,立足本地实际,突出抓好落实,统一战线在基层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统一战线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局工作的结合更加紧密,基层统战工作对基层各项工作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在服务经济建设和稳定大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县域发展尤其是资源性县域经济,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尚未解决,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支撑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随着资源逐渐枯竭,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主体资源衰减、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促进经济转型,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把经济的发展从过去的依赖资源的过度开发消耗转移到更多地依靠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来,已成为事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问题。
基于对宏观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对县域经济发展走向的准确把握,推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是破解发展难题,实现新一轮发展的根本途径。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为科学发展服务是统一战线团结奋斗的第一要务。在当前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寻求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情况下,为科学发展服务、为经济转型服务更是统一战线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凝聚共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助推经济转型的重大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鼓舞和增强县级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克服暂时困难、实现长远发展的坚强信心,真正把助推经济转型作为统一战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为实现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重要助力。
二、攻克难关、积极进取,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努力形成助推经济转型跨越的强大合力
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人才优势,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政治优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优势。我们只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调动一切资源、动员一切力量,在克难攻坚中凝聚人心、在转危为机中汇聚力量。只要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致力于形成社会各方面的创造力竞相迸发、各方面的智慧充分涌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只要以“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为重点,在政策支持、提高效能、优化服务等方面下功夫,就一定能不断提高统一战线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助推经济转型的强大合力。
1、充分运用人才资源,为助推经济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在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中,聚集着许多专业人士和学者,他们是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组成力量。为此,我们充分调动他们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为助推经济转型提建议、出点子、谋发展。一是构建建言平台。通过情况通报会、座谈会、民主协商会等形式,使各界人士了解和认识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了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鼓励他们为经济发展多建适用之言,多献对路之策,多做务实之事,为经济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出力;二是构建活动平台。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经济决策,紧扣全力以赴保增长这一目标,并就自主创新、产业转型、优化结构、节能环保、协调发展等方面工作组织专题考察调研,先后形成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调研材料,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三是构建科研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成立经济转型课题研究小组,做好经济转型课题研究,开展项目攻关,形成了一批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助推经济转型发展成果。
2、充分运用政治工作的优势,为助推经济转型增强内力。统一战线具有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是统战工作服务经济建设的具体表现。作为以促进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重要职责的统战部门,我们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坚持“团结、帮助、引导、教育”的工作方针,加强政治引导,充分发挥统战部门的政治思想工作优势,加强服务管理和帮扶工作,使民营企业在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帮得上忙,使得上劲。
3、充分运用化解矛盾的优势,为助推经济转型添加助力。实现经济转型,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需要凝聚方方面面的意志、智慧和力量。我们要切实履行好统一战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职能,加大社会稳定的力度,促进统一战线内部和谐,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宗教稳定,多做统一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为经济转型发展减少阻力,增强助力,形成合力,努力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政治环境。一是切实维护各界和谐。通过做好统一战线各界代表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理顺各方面的情绪,化解各种矛盾,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切实维护各界的和谐稳定;二是切实维护民族团结。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大少数民族对口支援力度,大力推进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一种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稳定。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助推经济转型跨越
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助推经济转型,既是县级统一战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统一战线的职责所决定的。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顺应时代发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助推我省经济转型。一是要转变观念,坚持第一要务,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发展的意识,牢固树立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既要防止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的错误倾向,又要防止混同于具体经济部门、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的简单做法。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参与经济建设,为助推资源性县域经济转型提供强大的力量支持。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要求。在实现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利益关系的磨擦,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多做聚人心、得人心、稳人心、暖人心、顺人心的工作。充分反映、合理引导、积极协调同盟者的经济、政治、民主和其他利益诉求,充分调动他们为助推经济转型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切实尊重和保护同盟者的合法权益;努力为统一战线成员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既做锦上添花之事,更要做雪中送炭之事。要树立统战理念,培养统战思维,提高统战素质,把握统战风格,讲求统战艺术,以真诚的态度、博大的胸怀、宏大的气魄,最大限度地吸纳和包容各界人士,为助推经济转型增添力量。三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统战工作涉及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港澳台和海外等多个领域,大陆、港澳台、海外等多个范围。要树立“大统战”思维,确立县统战系统一盘棋的意识,加强联系沟通,改统战部一家“单兵”作战为党派、工商、侨联、台联、宗教等多个方面“多兵种”共同参战,形成工作合力,为助推资源性县域经济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四、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切实做好新时期统战创新工作
1、抓摆位,落实责任。统战工作必须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的考核内容,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加强指导和考核,要着眼调动统战干部的主动性,抓紧解决统一战线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困难。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氛围,特别是高度重视基层统战干部队伍建设,应加大选拔任用力度,加强与其他部门交流,帮助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决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工作,成长成才,同时,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宣传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带头参加统一战线的重要活动,带头广交深交党外朋友,在推动统战工作创新发展中发挥表率作用。
2、抓理念,拓展思路。县级统战工作是整个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基础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好县级统战工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新理念,创造新招法,推动统战内部关系和统战各领域工作的协调发展。要树立工作理念,建立和完善谈心沟通,联络联通等制度,采用多科手段,拉近与统战对象的距离、改善与统战对象的关系、理顺统战对象的情绪。要树立社会理念。跳出统战看统战,由部门统战意识转向大统战观念,注重资源共享,整合社会力量,把社会力量资源转变为统一战线的工作资本。要树立管理理念,要以现代行政管理理念抓好统战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工作的设计和谋划,通过科学管理,使日常工作由无序的忙碌到有序的饱满,尽可能使每个岗位,每项工作都更有计划,更加规范,更加成效。
3、抓机制,创新方法。机制和制度即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做好新时期统战工作,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以确保各项工作有抓手,有依据,不断体现科学性和规范性。重点是建立三项机制。一是联席会机制。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定期联络制度,通报情况,布置工作。完善调查研究,走访慰问、统战工作信息沟通、意见反馈、激动表彰等各项规章制度,确保事事有人抓,工作有人管,不断档,不落空。二是组织机制。要完善党外干部培养选拔任用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制订组织和统战部门关于培养选拔党外干部的有关联合工作程序,为推进党外干部工作规范化提供组织保证。三是考核机制。结合统战工作任务,制订更加细致的考核量化标准,细化分解到部门和每个责任人,明确标准、定制考核,切实营造出人人有压力,有动力的工作状态,真正把统战工作落到实处。
4、抓宣传,营造氛围。以统战宣传开路,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统战意识,营造良好的统战工作氛围。要创新宣传载体,除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外,还要利用网络等现代宣传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全面介绍统战知识,及时反映统战状态,积极交流统战经验,展示统战风采,要培养宣传队伍,抓好撰稿、报送、播发等工作,推动宣传工作上质量。要开展宣传活动。可以通过集中编发统战知识宣传资料,开展统战知识专题辅导,举办统战成果征文比赛,开展各个层面的统战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宣传,不断增强宣传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5、抓队伍、树立形象。统战队伍的素质和形象,直接关系到地方部门统战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坚持把统战队伍建设抓在手上,苦练内功,外树形象,切实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社会形象好的统战干部队伍。要通过培训教育,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引导统战干部真正认识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感情上重视本职工作,从而激发爱岗敬业,在岗尽责的动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发动广大统战干部到基层,到生产一线去,与社会各界广交朋友,重点加强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党外知识分子的沟通与联系,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和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6. 关于如何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思考

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而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承上启下的纽带,是区域链、创业链、再生链、产业链的纽带。发展县域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一、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反思过去的发展理念和实践,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县域经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但实际上,很多地方存在重城轻乡的问题,财政资金绝大多数投向城区建设。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但农村地区发展相对缓慢,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 2、县域经济工业化程度较低。一般而言,多数地方县域现代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水平较低,目前粗放经营,产品低端现象较为普遍。3、农业产业化进度缓慢。目前技术、人才、资金都向大城市集中,县域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不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还不规范,在提高科技兴农中的作用还极其有限。农村市场建设落后,难以支撑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 4、支农资金投入比例偏小。支农资金与城市建设投入相比,比例偏小,还很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城乡统筹发展的步子应再大一些。这个题不破,就不可能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符合县情的科学发展思路和措施,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1、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科技兴农、基地扶农、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业,以及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产业。2、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财力,特色就是潜力,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生命力。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也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成功之道。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3、要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从城乡发展的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提升人气,提增财气,提高品位,做强城镇经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 4、要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只有坚持不懈地抓投入、上项目、引资金,才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通过抓好项目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发展。5、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只有着力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创造宽松公平的政策环境和高效快捷的服务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优化环境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三、结合县情,切实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爬坡上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我认为应该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坚定信念,保证科学发展的思想不动摇。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在全面推进小康建设中担当重要任务。坚持科学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县域经济。去年,我县生产总值达到119.1亿元,增长12.3%,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8亿元,县域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的战略目标是利用五年左右时间,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坚定信念,就是时刻要以这个战略目标为重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培育高效特色产业,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澧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强化学习,保证学以致用的态度不松懈。加强学习,一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把握理论体系,增强党性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其次要认真学习领会省、市、县关于加快发展的各项重大方针政策,不仅要能干好工作,还要能对省市县的发展战略说出一二三来,并且深刻地领会到位。第三要注意完善知识结构,要根据履行岗位职责的要求,广泛学习相关领域的知识。同时,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善于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中受到启发,获得灵感,提出新见解,并运用到工作中去。要把学习的成果体现在完成工作的业绩上,体现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上。3、埋头苦干,保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含糊。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应该做好打硬仗、打持久战的准备。只有通过扎根基层,埋头苦干,脚踏实地,深入群众,联系群众,把握县情,才能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献力献策。 4、务实创新,保证经济转型的方向不转向。坚持“工业强县、创业富民”战略,推动我县经济形态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社会形态由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2009年,我县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1.4:33:35.6,一、二、三产业是三分天下,各占其一,这种经济结构的弊端是单一产业拉动整个经济发展困难较大。因此,需要突破产业结构发展,始终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工业做大做强,突出支柱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7. 关于组织工作如何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组织工作必须始终围绕经济建设大局,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一、创新观念,明晰组织工作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落脚点 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组织工作发展的动力源泉。长期以来,各级组织部门和广大组工干部在实践中养成了重规矩、守纪律、讲程序的严谨作风,这是组织部门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应当继续坚持和发扬。同时也要看到,一些同志的思想观念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只求保险、怕担风险,只防出错、不求出新”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发展中研究组织工作的落脚点,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一主题,创新组织工作理念,使组织工作在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充分发挥组织保证作用。
1.树立“大组工”理念。组织工作要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形势需要,就必须拓宽视野,跳出自我封闭的圈子。要把组织工作纳入时代发展的大潮中去审视,从更高的角度、更广阔的背景来审视组织工作,把组织工作放到国家兴旺的大事业中来对待,把组织工作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目标中来考虑,自觉地解决好为谁掌权、为谁选官、为谁用人的问题,为发展聚力量,为发展建队伍,使党和人民的事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
2.树立“大服务”理念。组织部门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和时代的前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了解大局、研究大局、服务大局。要创新观念,不断探索新形势下组织工作与中心工作相互促进的方式方法,努力延伸组织工作的新触角,积极探寻组织工作与中心工作相结合的最佳点,强化组织工作为党的中心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服务的意识。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拓展服务渠道,延伸服务触角,提高服务水平,把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的实际成效作为衡量组织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3.树立“大开放”理念。新时期组织工作任务重、头绪多、战线长、涉及面广,要跳出“就组织工作抓组织工作”传统思维模式,主动适应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开放的视角、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精神来审视、谋划组织工作,把组织工作与经济建设融为一体,通过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带好队伍、聚好人才,努力为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围绕中心,找准组织工作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 组织工作服务大局,就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强化大局意识、主动意识、服务意识、融入意识、成本效率意识,找准切入点,使组织工作更好地紧贴中心、融入中心、保障中心,切实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来,努力把组织工作的职能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1.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查找在防范国际金融风险、抵御外部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提出具体应对举措。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刻充分发挥好骨干作用,进一步转变作风、真抓实干,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具体困难,共渡难关。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引导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创先进、争优秀、当示范、树标杆,在产业结构升级、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科技创新、推进通化特色城镇化进程、新农村建设等重大任务中争创一流业绩。
2.着眼于提高领导干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不断创新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以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活动为载体,以提高抓招商、上项目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干部教育和培训工作。不断改革干部培训的方式方法,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实现干部教育由应急式向主动式的转变。一是创新干部培训的方式。采取挂职锻炼、服务企业等方式,把干部逐步推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二是要加大对领导干部网上学习监管力度。切实发挥好网上学习平台作用,努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要改进培训模式。开展专题研究、短期培训、小班教学,综合运用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模拟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训实效。四是要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完善好经费投入机制、组织调训与自主选学相结合的干部参训机制、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激励约束、质量评估机制,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3.着眼于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选好人、用好人,切实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人,重点在各级领导干部。一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选拔重用贯彻上级决策坚定不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绩突出的干部;把选拔干部的重点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和基层工作一线倾斜,切实把转型发展有思路、有办法、有成效,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来,发挥好选人用人“风向标”作用。二要健全科学考评机制。业绩考核既要看发展速度和规模,更要看经济结构是否优化、自主创新水平是否提高、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增强等;科学运用民意调查、岗位目标考核、重大项目跟踪考核、实绩分析等方法,把干部业绩考真、考实、考准;强化考核评价结果的运用,把干部考核结果与干部升降奖惩挂钩,使干部考核真正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指挥棒”。三要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改进和完善民主测评、民主推荐办法,探索建立干部工作信息公开、干部实绩公示、民主推荐结果反馈等制度;建立健全投票结果综合分析、干部任用比选机制;着力搭建干部公开、平等、有序竞争的平台,扩大竞争性选拔范围和比例;完善对拉票等行为的认定和处理办法,严厉查处扩大干部工作民主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四要加强干部监督管理。严格执行《选人用人行为规范(试行)》等相关制度;研究制定《县(市、区)委书记履行选拔任用工作职责离任检查办法》、《领导干部任前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等一批配套制度;加大对“一把手”的监督力度,突出对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方面的监督;深入整治用人上不正之风,认真落实“一报告两评议”制度,开展对县(市、区)组织工作满意度测评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举报受理工作,狠抓违规违纪行为查处。
4.着眼于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才支撑,努力培养造就以循环经济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造就一大批能够进行创新性劳动,在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队伍。组织部门作为党管人才的职能部门,要把“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要求具体化。一要围绕“促转变”培养、引进人才。注重人才培养,盘活现有人才。通过培训进修、挂职锻炼等途径,全面提高党政人才在“促转变”中驾驭大局的能力;通过有重点地选派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深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水平;开展形式多样的涉农培训、技能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更多的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人才带动效应,促进农村发展。同时,要注重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二要围绕“促转变”搭建人才创业平台。采取政策引导、机制激励、政府奖励、市场竞争等方式,让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发挥作用;本着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理念,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加大对各类人才的管理与服务力度,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扎下根,发挥好作用。
5.着眼于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一要围绕“促转变”深入推进“三项工程”。要切实把实施“三项工程”作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总抓手;把强化村干部保障激励措施作为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的驱动器;把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作为夯实农村党建基础的硬任务;把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建制村升级晋位的突破口;把坚持改革创新作为全面提升农村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源动力。二要围绕“促转变”全面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完善和规范“大党工委”体制,提高“三有一化”水平,扎实推进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以开展“党工共建”活动为重点,加大有一定规模企业和小型零散企业、商贸流通领域和饮食服务行业党组织的组建力度。以基层商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为重点,推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三要围绕“促转变”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做好在工人、农民、少数民族等群体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工作。深化“双培四带”活动,推行党员承诺制、党员设岗定责等做法,探索党员在居住地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和帮扶机制,鼓励党员艰苦创业、建功立业,关爱老党员和生活困难党员。建立城乡一体动态管理机制,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四要围绕“促转变”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加大党务公开力度,探索完善党内基层民主议事决策机制,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和党内事务听证会、民主恳谈会、党员议事会等做法。积极稳妥地进行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公推直选试点,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范围。
1.抓学习实践,增强本领。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争作学习型干部”活动,按照“四个一”(围绕一个中心、树立一个目标、打造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的目标要求,通过开展“双学双比”活动,努力使组工干部成为组织工作的“政策通”、文件法规的“活字典”。建立健全述学、考学、评学制度,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力,切实提高组工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不断加强对组工干部的实践锻炼,提倡组工干部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基层去,到艰苦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切实提高他们驾驭全局的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市直机关单位、街道社区、乡镇、企业挂职,让组工干部在基层、在经济建设一线、在艰苦环境中、在复杂形势下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
2.抓作风转变,树好形象。以开展向杜洪英同志学习活动为契机,巩固提高“讲、重、作”活动成果,教育引导组工干部以杜洪英同志为榜样,老实做事,正派做人,树立正确的“进步观”。提倡在联系基层、服务基层、学习基层过程中,加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水平。
3.抓制度建设,从严治部。健全完善人事管理、行为监督和工作运行等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组工干部力度,坚持选用标准和条件,严把组工干部“入口关”。积极开展以“十严禁”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作风整顿活动,及时发现和纠正组织部门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推进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的经常化、自觉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4.抓组工文化,促进和谐。坚持以公道正派为核心,努力塑造“严谨严格、公正公开、开放开拓、务实落实、创优创新”的组工文化。不断推进思想解放,始终保持思维的活跃性、思想的敏锐性、思路的开阔性,以思想解放带动创造力的释放,以观念更新促进工作的创新,将思想解放的活力转化为推进通化发展新跨越的强大动力,进而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创建学习型机关的“模范部门”,把组工干部塑造成为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的“过硬队伍”。

阅读全文

与如何服务经济文化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