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论述2012年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总体状况
国内:2012 年国内的经济增速将继续下滑,紧缩的货币政策将有所放松,防止经济陷入“通缩”。虽然当前国内经济面临着“硬着陆”的风险还是很大, 但鉴于国内投资依然强劲,加上政策将趋于稳定,预计国内经济在未来将会“软着陆”。
一方面,我国“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另一方面,刺激性政策的逐步退出,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
国外:当前,全球经济活力正在逐渐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欧债危机、海湾地区的动荡等因素引发了人们关于世界经济再次探底的猜想,市场信心也因此大幅下降。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私人需求尚未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相对较大。,其经济增速将继续呈放缓态势。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测,2012 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与2011年基本持平。
Ⅱ 求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全国和各自实际制定好中长期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一)为未来30年的转型发展开篇布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和经济循环中的重要构成,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亦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动力。因西方社会长期产业结构错配(只重信息、科技、金融等高端发展,而忽略中低端产业配置)和经济结构失衡(只重消费经济的繁荣,而忽略实体经济的增长),大量的基础产业移植到劳力和资源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在当前错综复杂、危机四伏的环球经济形势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倍受世界瞩目。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的重整与升级,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都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二)确定人民共享繁荣推动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
为适应全球产业、经济结构的重整,建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中国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必须尽快改变传统出口依赖、资源高耗、产能低效和环境污染型经济增长方式;迅速突破体制改革、社保发展和法制建设的瓶颈,并迅速建立收入分配公平、藏富于民、社保健全和扩大内需、巩固出口与发展现代服务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格局。
(三)对于凝聚全党力量、明确努力方向、提升思想境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规律可循,如何发现把握规律并指导实践,对做好工作意义重大。五中全会审定的“十二五规划”,是对我国发展形势进行规律性认识的集中体现。认真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这个高度上来,使五中全会精神成为推动全国上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激发广大党员加快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落实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Ⅲ 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谈谈我国未来五年经济发展的目标及其面临的困难
目标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着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困难
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保护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农田基础设施差,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全国434个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50%。农业科技不发达,中低产田比重大。未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饲料和工业用粮将明显增加,粮食需求将继续呈刚性增长,产需缺口将继续加大,而国际市场调剂余缺的空间相当有限,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经济结构性失衡,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是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近年来,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较高。同时,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过大。2006—2009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40%以上。二是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2009年,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收入之比为3.33∶1,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2∶1。三是产业结构不合理。2009年,我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4%,而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分别超过50%和70%。同时,我国大量制造业企业主要从事低端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制造业整体素质不高。
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竞争力较弱。2009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全部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比重仅为23.5%、11.2%;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比重仅为8.5%,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69%。科技创新能力弱制约了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规模以上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0%左右,部分重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技术和产品还依赖进口。在出口技术和产品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比重不足10%。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使我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科技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
资源消耗过大,生态环境压力加大。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8.5%,而消费的煤炭占世界的46.9%、钢占46.4%、石油占10.4%。与生产的高消耗相伴随的是高强度的污染物排放。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酸雨发生频率高。随着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以大量消耗资源、高排放高污染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方式越来越难以持续。
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突出,各种社会矛盾进入凸显期。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加快的阶段,经济社会结构变动较大,利益主体出现分化,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增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依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比较窄、城乡发展不平衡、保障水平低等问题。此外,征地拆迁、环境污染、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等领域的突出问题也亟待解决,化解各种问题和矛盾的难度加大。
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仍然面临较多体制机制障碍,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行政审批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环保收费机制尚未建立;财税结构体系不尽合理,民生和公共服务方面支出占比偏低,中央及地方财力和事权不匹配;农村金融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城乡二元体制依然存在,户籍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等等。
Ⅳ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跨越的关键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且机遇大于挑战。只有分析“十二五”时期社会发展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挑战,才能明确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改革思路和重大政策措施。
一、人口问题将是长期制约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耕地少,人均占有资源相对不足是基本国情。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可以预测,“十二五”期间,规模巨大且继续增长的人口数量将给我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特别是来自三个方面的挑战更加突出。
一是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剧。自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后,我国现已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近20多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0万。预计到2010年我国超过60岁的老年人将达到1.74亿,约占总人口的12.8%;到“十二五”末期该比例将达到15%左右。人口的老龄化,使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人口抚养比例、代际关系发生着重大变化,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加大社会保障的压力,也会催生对老年人社会服务的巨大需求,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任务紧迫艰巨。
二是人口流动性进一步加剧,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数量持续保持高位并不断递增。工业化发展趋势和城乡之间的巨大经济社会差异,是导致农民大量从农村流入城市的基本动因。国家人口计生委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1.5亿人,其中劳动力也即农民工约1.3亿人。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流动人口总规模达到2亿人,农民工约1.7亿人。城乡之间巨大的人口流动性,将会引发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衔接、流动适龄儿童接受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城市公共服务和社会治安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顺应工业化、城市化趋势,我国必须加快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创造条件鼓励更多的流动人口成为城市的一分子,而不是“候鸟式”地在城乡之间奔波。
三是人口居住进一步集聚,城市化深入发展。我国目前的城市化率约45%,大致每年可提高1个百分点,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城市化率可达到50%左右。城市化加快发展对城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出了新挑战,要求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同时,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缓解农民进城的压力,促进城市化的平稳健康发展。
二、利益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社会进入矛盾凸显期
我国正处于由经济转型而引发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成员受益不均、社会政策调整、政府管理行为失当等原因,导致利益格局多元化趋势加剧,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凸显,有些呈加剧之势。我国正在进入利益分化、利益博弈和利益冲突的时代。特别是不少利益矛盾存在于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如果处理不好,一旦激化,很容易产生群体性事件,进而诱发严重的社会稳定问题。在影响社会稳定的所有因素中,以下因素尤其值得关注。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而利益分配不公。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目前存在“三个失衡”:城乡失衡、地区失衡、贫富失衡。古语讲“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些失衡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或者缓解,必然引发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不满,甚至导致社会冲突。
二是城市化进程中部分群体利益受损问题。城市化趋势不可挡,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中的利益纠纷将会长期存在。要妥善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包括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安置、企业改制、环境污染、劳资纠纷等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特别是规范征地、实施拆迁补偿办法,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和谈判机制,一般性房地产开发等非公共利益的征地、拆迁补偿要实行市场价格,防止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合谋侵害群众利益。
三是一些公共部门通过执掌的公共资源分配权,将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合法化,引发公权力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在教育、医疗卫生、环境污染、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领域的矛盾和纠纷,将继续较快增加。
四是一些劳动者权益受损,劳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改制破产、劳务纠纷、工资福利等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问题,将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五是司法不公成为引发上访、群体性事件新的突出因素。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的问题反映强烈,成为信访上访的新热点。司法不公问题有着复杂的成因,短期内很难得到根本解决。
六是公共安全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面对频频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威胁,公众对安全的要求越来越突出,迫切要求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社会保障迫切需要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制度整合
可以预测,未来15年之内,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仍将逐年上升,其中到2013年城乡劳动人口达到峰值10亿人左右,到2025年前后才会逐年下降。今后若干年内,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大致稳定在2200万—2400万人;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左右,大致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800万—1000万个;这样,每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缺口在1200万—14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尤为严峻。2009年高校毕业生为611万人,2010年为652万人,2011年激增为758万人, 2012—2015年每年持续在700万人以上,整个“十二五”期间,总共将有超过3500万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同时,每年还有中职毕业生约600万人,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约200万人,农转非约250万人,复转军人约50万人,下岗失业职工也有相当数量。再有一个十分庞大的就业群体就是农民工,每年大致有1.5亿人,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可达1.7亿人。这些都说明,城镇就业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十分突出,还有劳动力素质、人力资源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也不容忽视。总之,就业形势长期不容乐观,必须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社会保障方面目前的最大问题,是制度体系零乱繁杂、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不高。虽然我国现有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和项目累计超过30种,其中,养老保障方面有分别适用城镇企业职工、事业单位职工、机关工作人员、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农民等不同群体的不同制度安排,医疗保障方面有分别适用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农民、机关工作人员等不同群体的不同制度安排等。但总体上看,国民中享有基本而有效的社会保障的人群不足四成。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居民和城乡残疾人等群体的社会保障基本缺失。应该看到,社会保障不仅是经济危机条件下消除民众恐惧、安定人心、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而且对于拉动消费、遏制衰退、刺激经济复苏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19世纪70年代德国的经济危机,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分别促成两国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最终帮助两国战胜萧条、走出经济泥淖。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长达10多年的经济停滞期间,国民仍能保持很高的生活水准,社会保障体系功不可没。目前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深化改革、整合制度、完善体系。
四、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设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迫切要求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
到目前为止,在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三大体制改革中,社会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十二五”期间,要着力解决行政管理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基本建成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初步形成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仍不到位。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现在,我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城乡之间不均衡,农村明显落后于城市;地区之间不均衡,中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不同公共服务领域之间不均衡,如基本医疗服务覆盖面明显低于义务教育覆盖面;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均衡,流动人口享受的公共服务大大低于户籍人口,城市大医院、城市重点学校等集中了过高比例的公共资源。社会管理体制滞后、水平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总量,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快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逐步放宽对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准入和投资限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相关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供给格局。
二是行政成本日益膨胀。主要原因是机构编制膨胀、公务消费缺乏有效约束、政府支出不公开透明、财政体制改革滞后、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不到位等。要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机关。重点是控制楼堂馆所建设,推进公务接待、公车使用、公款出国三项制度改革。
三是社会各领域的行政化倾向日益严重。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全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切断行政机关与事业单位的直接行政隶属关系和利益连带关系,形成基本服务优先、服务公平公正、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的现代公益服务体系。
四是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必须加快推进政府改革和自身建设,尤其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法治政府的实质不仅是依法办事,更重要的是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要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提高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坚决消除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倾向。进一步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切实解决粗暴执法、与民争利等问题。健全政府责任体系,推行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形成行政系统内部监督、专门机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
Ⅳ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 趋势与重点 是什么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Ⅵ 十二五规划与经济发展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建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新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世纪的头10年已经过去,现在到2020年还有10年时间,“十二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新世纪头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作了全面部署,这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署中,全面贯穿了这一主题和这条主线,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外贸出口总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即由出口和引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开创互利共赢的格局,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建议》对未来5年的开放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等项任务,必将推动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建议》对于各级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胜利完成之际,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党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导当地“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各地政府也正在开展当地“十二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全国和各自实际制定好中长期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一)为未来30年的转型发展开篇布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和经济循环中的重要构成,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亦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动力。因西方社会长期产业结构错配(只重信息、科技、金融等高端发展,而忽略中低端产业配置)和经济结构失衡(只重消费经济的繁荣,而忽略实体经济的增长),大量的基础产业移植到劳力和资源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在当前错综复杂、危机四伏的环球经济形势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倍受世界瞩目。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的重整与升级,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都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二)确定人民共享繁荣推动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
为适应全球产业、经济结构的重整,建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中国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必须尽快改变传统出口依赖、资源高耗、产能低效和环境污染型经济增长方式;迅速突破体制改革、社保发展和法制建设的瓶颈,并迅速建立收入分配公平、藏富于民、社保健全和扩大内需、巩固出口与发展现代服务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格局。
(三)对于凝聚全党力量、明确努力方向、提升思想境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规律可循,如何发现把握规律并指导实践,对做好工作意义重大。五中全会审定的“十二五规划”,是对我国发展形势进行规律性认识的集中体现。认真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这个高度上来,使五中全会精神成为推动全国上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激发广大党员加快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落实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Ⅶ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我们知道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中央在准确把握国际大势的判断。近一段时间人们对历史机遇讲的比较多,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和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今后五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外环境,相对稳定,城镇化和工业化的中长期发展动能充足,国内资金相对充裕,宏观调控政策回旋余地比较大,“十二五”规划实施将给我国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前景看好,我十分看好这些判断,但是我更愿意分析重要战略经济机遇期所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这是盛世危言。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机遇不说跑不了,而不是挑战,则有可能错过机遇,甚至丧失机遇,只有增强忧患意识,认真挑战,直面挑战,应对挑战,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化解风险,抓住机遇、用好机遇、赢得机遇。
根据去年底,《人民论坛》杂志的调查,未来十年有十个挑战,这十个挑战就是包括覆盖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贫困差距拉大,基层干群冲突,高房价与低收入的矛盾,民主政治改革低于民主预期环境污染和环境物化恶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以及主流价值观和边缘化危急。这十个大的挑战,我们看顺序是这样摆的,现在看来我以为第五项挑战就是诚信危机,道德示范、主流价值,价值观边缘化危机,正是我们论坛讨论的主题,其他的挑战以政治方面的居多,也与我们的企业家有密切的关系,当然因为分析挑战可以有多种角度,多种分类,例如大家比较关注通货膨胀,房地产调控,国外大宗商品价格,人民币升值,过剩产能治理。2010年我国肯定会遭遇结构性通货膨胀,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增速,大起大落的风险,有效防范系统的风险,密切监控地方的债务风险,化解结构性膨胀风险。
现在看来有的不幸言中,有的不没有出现,但是还要注意。我们知道再过四天我们就要跨进“十二五”,过去五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社会呈现出一些结构性特征,今天我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一些思考。
第一个挑战:特色老二麻烦
经过三十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我们经济分量不断加重,2006-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1.4%,比世界同期水平高出了8.2个百分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由2006年的第四位,上升为2009年的第三位,上升为2009年的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由4.9%提高到8.5%。
2009年我国的钢、铁、煤、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外贸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二位,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国外汇储备也连续多年雄据世界首位。
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9万亿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超过日财政收入将突破8万医院,年均增长20%,从总体来说,我们已经成了世界老二,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发展并不如意。截至目前引发的新层次矛盾还没有解决,许多金融结构优很多矛盾,金融领域尚未根本消除,美国、欧洲欧洲的失业率都在9%以上,美国经济虽然实现了正增长,但是还不够稳定,发端于希腊、葡萄牙依然在拖累着欧洲经济的完全复苏,日本经济陷入了低迷,没有太大的恢复,尽管目前世界经济出现缓慢复苏,但发达经济体较长时间徘徊。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工业中心已经发现过转移,每次都是在西方,在同样的经济架构和文化价值当中,现今欧美遇到了强有力的挑战,以这次金融危机为标志,伴随着经济重心向中国转移,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结构变化,尽管中国兴起并不等于中国的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取代西方的霸权地位,但是中国在整个经济地位的上升,将改变传统格局,美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霸权,但不是绝对的霸权。在西方社会关于中国的兴起的讨论有一段时期,但现在他们发现中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国家并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也不希望霸权逐渐的削弱。在渡过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迫不及待的围堵中国,排开政治、外交不说,在经济上就有很多动作,继欧元大幅贬值之后,美元也大幅贬值,货币战一触即发,不久前他们还通过了一个法案,威胁向中国征收27.5%的关税。由于美元既是国内货币又是国际体系中的主导货币和触媒货币,美元贬值肯定造成全球通货膨胀,虽然美国也声称要靠贬值美元来平衡进出口,但心里想到却是冲销美国的债务,美国迫使中国货币升值,必然相继减少美国的实际债务,美国又通过发行债权向中国等贸易顺差国在结局前再赚更大的钱。
所以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新的挑战,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强化,加上非经济干扰因素不断增多,导致我国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热钱大量流入,国际压力明显加大,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复杂,这是第一个。所以我起一个名字叫做特色老二的麻烦。
第二个挑战:需求结构失衡。需求结构构成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投资,出口需求拉动,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发展最大短版,同一数字显示,2000年到2008年,我国投资增长17.9%,进出口增长34.7%,分别比消费快7.2个百分点和24个百分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再次暴露出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出口驱动性的模式难以再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机构逐渐演变为过渡以来外贸出口驱动增长,加入WTO后,从2001年到2008年,我国外贸平均增速比世界平均增速高11个百分点,外贸依存度上升了20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出口总额已经接近国内市场消费平零售总额,贸易依存度仅次于德国,远远高于美国和日本。国际金融危机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过渡负债消费,过渡依赖虚拟经济的增长模式造成严重冲击,发达国家纷纷加大再工业化和扩大出口力度,全球供需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贸易摩擦会大量增长,未来我国出口难以再现前些年持续增长的风光。按
二是经济增长过渡依赖投资,缺乏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需求推动,1980年到2008年,资产投入平均增长10%以上,年均贡献率达到53%。2003年到2008年,投资领域平均超过42%,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近两年来,我们把扩大政府公共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最主动,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手段。两年来新增政府公共投资1.18万亿,推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素增长,一些地方政府为投资而投资,基础设施过度超前,因扩大投资也产生了加剧产能过剩,信贷扩张,产生了地方债务和通货膨胀等压力等相继后果。
三是消费不足是内需的最大顽症。1979年到2007年,我国消费年均增长9.4%,远远低于GDP平均增长10.5%+水平,也低于投资平均增速11%的水平,消费与投资失衡非常严重。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仅为35.3%,远低于美国的70.1%,也低于印度的54.7%,随着我们着手扩大国内居民消费,但是由于市场不成熟,贫富差距大,未来消费市场还存在着由外商和国外进口产品主导危险。过去30年出口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发挥较大作用,现在大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怎样驾驭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实现投资大国、制造大国、出口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大幅度降低投资率、提高居民消费率、稳定出口率就成为需求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尽管我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还很牢固,但前一段时间出现的一些事情已经使中国制造的声誉受到损害,富士康在大陆的工人有80万人,为世界顶级IT公司生产产品,但前不久出现员工接二连三自杀事件,表明中国制造的人力资本制造优势将不负存在。从长远来看,要加快推进外贸方式改革,下大力气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出口创汇为主向进出口平衡发展转变,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分工链的地位。
第三个挑战产业结构缺陷。
“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结构加快,农业生产连续七年增产,主要工业行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服务业稳定发展,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缺乏核心技术,管理方式粗放等问题,我国服务业比重比世界水平低10个百分点,2009年全研究开发费用占国内生产比例为1.7%,明显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发明专利比例中不少行业和企业缺少高新技术。在全球产业链上,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升处于中低端环节,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使外资和外资萎缩,使产能过剩问题暴露无遗,在实施一揽子计划过程中,我们更多依赖增加政府投资来扩大消费,部分产业出现了逆向调整,许多地方继续盲目扩张,包括钢铁、水泥、玻璃等产能,致使传统的粗放式扩张重新显现,即使一些现行产业,如多金进硅、风电设备也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
目前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各国正向步入战略新型产品,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发展,全球进入了全球创新一级时代,可能引发全球新一轮变革,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面临的技术竞争与资源争夺将更加激烈。
第四个挑战资源环境约束。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必然要依赖大量的资源,如能源、土地、矿山,自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虽然我们经常讲我国是地大物博,但我国仍低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我国基本国情的新特征。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建立在大量消耗能源、原材料基础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付出了过高过大的环境资源代价。200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是美国的2.9倍,是欧盟的4.3倍,是日本的4.9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量的8.5%,但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占世界消费总量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4%、43%、34%和52%,其中三项都接近一半。我国的水、大气、土壤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原有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所以针对“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没有完成的问题,“十二五”规划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指标作为约束性的指标。2009年我国对“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了中期评估,当时感觉到各项指标都可能完成,但是现在执行的结果除了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指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是肯定完不成,因为定的是2%,但我们实际今年计划只完成的1.7%,那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原来估计能够完成,但是今年初指标发生了反弹,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这个指标能够完成。当然,今年第一季度由于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指标有所反弹,所以国务院专门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在国务院三令五申的高压之下,要求国家统计局参加统计,年底算帐要同当地领导的乌纱帽挂钩,下面一些地方没有把劲弄到节能减排上,而是弄到拉闸限电上,严重的败坏了节能减排的名声。所以“十二五”时期我国扔处于工业化的时期。发展技术已经较高,经济增长对资源环境的需求也同步提高。二是发展标准提高,13亿人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需要更多的资源保障,三是受价格因素影响,资源消耗的成本压力越来越大,维持经济高速发展需要尽可能使用有效的经济的资源,但目前价格合理的资源并不多。所以近几年来,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斗争的主要内容,低碳俨然成为一些人的时髦词汇,根据数据,全世界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264亿吨,其中我国排放60亿吨与美国不相上下。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我国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降低40%到45%,“十二五”规划要把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降低最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气候变化的本质是为了发达国家的利益,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订后,美国一直拒绝加入,奥巴马上台后改革了,也是为了夺回了道德的制高点,要求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通过发展机制,获得商业利益。刚刚结束的坎昆会议(音),日本要求废除京都议定书,重新制订游戏规则,就是要实现发达国家的愿望,强迫中国在碳减排上付出代价。最后美国要求对我们的风电设备补贴进行调查,也是为了与我们国家争夺市场。
所以大家知道,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我们主要使用的石化能源,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共同但又区别责任,同时还要注意以市场换技术,抓住机会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生产更多的高附加值清洁产品,满足我们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国际上抢占清洁能源的商机。
第五个挑战城镇化困境。
我国城镇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城镇进程明确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到2009年底,我国建市已经达到668个,比城镇化达到了44.6%,比1978年提高了28.7个百分点,城镇就业规模从7.64亿人增加到7.79亿人,我国用3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城镇化里程,实现了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但同时要看到,我国城镇化城镇化落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落后于土地城镇化,一是城市化我国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严格控制城市发展,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第六个挑战收入分配陷阱。
收入分配存在的主要问题,1、劳动报酬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且不断拉差距,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偏低且呈持续下降趋势。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社会财富出现了过于冀中的趋势,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分配矛盾突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过大。从2000年开始,我们居民系数已经超过0.4%的警戒线,就是收入差距较大,目前已经接近到0.5%,就叫收入差距悬殊,所以由于收入分配中一些不合理不不合法的因素,引起群众不满,由于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科技性、公平性仍然不高,社会碎片化问题严重,住房、食品安全等关系人民切实利益的问题尚未得到切实解决,社会矛盾进入多发期处理不好可能导致社会危机,我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遇到了很多挑战,但是“十一五”时期,“十二五”时期遇到的挑战可能最为严峻,所以今后五年,这些挑战是麻烦、是敢大、是确切、谁约束、是困境、只要我们认真应对,我们相信这些挑战就可能成为考验,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
Ⅷ 十二五规划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已经提出了6个中长期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建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新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世纪的头10年已经过去,现在到2020年还有10年时间,“十二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新世纪头1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作了全面部署,这必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署中,全面贯穿了这一主题和这条主线,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外贸出口总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即由出口和引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开创互利共赢的格局,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建议》对未来5年的开放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等项任务,必将推动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建议》对于各级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胜利完成之际,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党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导当地“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各地政府也正在开展当地“十二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全国和各自实际制定好中长期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一)为未来30年的转型发展开篇布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已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和经济循环中的重要构成,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亦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增添了动力。因西方社会长期产业结构错配(只重信息、科技、金融等高端发展,而忽略中低端产业配置)和经济结构失衡(只重消费经济的繁荣,而忽略实体经济的增长),大量的基础产业移植到劳力和资源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
在当前错综复杂、危机四伏的环球经济形势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倍受世界瞩目。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的重整与升级,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都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二)确定人民共享繁荣推动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
为适应全球产业、经济结构的重整,建立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制高点,中国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整体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必须尽快改变传统出口依赖、资源高耗、产能低效和环境污染型经济增长方式;迅速突破体制改革、社保发展和法制建设的瓶颈,并迅速建立收入分配公平、藏富于民、社保健全和扩大内需、巩固出口与发展现代服务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现代市场经济格局。
(三)对于凝聚全党力量、明确努力方向、提升思想境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规律可循,如何发现把握规律并指导实践,对做好工作意义重大。五中全会审定的“十二五规划”,是对我国发展形势进行规律性认识的集中体现。认真学习领会五中全会精神,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这个高度上来,使五中全会精神成为推动全国上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激发广大党员加快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落实各项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
Ⅸ 如何认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但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于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这是党中央在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深入分析并综合判断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提出的,对“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顺利推进具有统领和指导意义。“十二五”时期,科技发展必须继续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支撑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从而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我国在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相当突出,这在本质上是发展还不够科学的表现。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不到10%,但消耗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却占到全球1/3左右甚至更高,排放的污染物规模也很大,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不协调,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偏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类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和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受制于人。要认识到,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的快慢、规模的大小、一时的得失。如果发展方式不转变、发展不科学,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窄。当前和今后时期,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充分激发广大人民参与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 惠及全体人民。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说到底,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是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的发展。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面对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的现状,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真正突破资源环境制约,切实改变经济结构失衡状况,全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更好适应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一度带来严重冲击。这种冲击表面上是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对过多依赖外需的增长结构的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面对今后可能遇到的新的国际经济环境,我们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效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深入挖掘国内需求的巨大潜力,合理调整总需求结构,才能拓宽我国经济发展的回旋余地,使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仍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粗放式、外延型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明显上升,目前我国石油消费的1/2需要进口,铜、铁矿石等的进口比例更高,这可能会加大国际市场波动对国内发展的影响,不利于国家经济安全。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强节能减排,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避免被动。
第三,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创造新的优势、占据有利位置。历史经验证明,大危机往往引发大调整、大变革、大突破。调整、变革和突破,既表现在经济和金融制度上,也表现在科技和产业发展上。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和金融制度正在进行调整,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也在孕育新的重大突破。在这样的关键时期,谁能够抓住历史机遇、顺应时代潮流,谁就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反之则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当前,各国都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纷纷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低碳技术、绿色经济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面对新的国际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创新优势、赢得主动权。
第四,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享有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党的十七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有许多涉及到结构、质量、效益、环境问题,现实中这方面的矛盾最多、差距最大。现在距2020年只剩下10年时间,如果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总量目标比较容易实现,甚至有可能超过,那么在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缩小城乡区域差距、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则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我国“十二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而制定的。
Ⅹ 中共中央对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和指导思想的论述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
首先国际形势:金融危机下,全球范围内的消费能力下降,我国出口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已经难以维系,但是出口是我国经济的一大支撑点,但是我们既要应对危机又要保持经济健康发展,这体现了第一对矛盾。
第二国内形势:国内经济正面临一个寒冬,过去几年的货币增发量没有流入到实体经济,多数流入房地产导致我们无法消化,引发通货膨胀,劳动力成本增加,制造业利润进一步被压缩,竞争力下降。我们现在既不能投放货币(否则通货膨胀加剧),又要保经济这是第二对矛盾。
第三,十二五的经济规划明确指出,要把重点转向民生领域,这一点确实是以上两个结症的关键所在。人民收入太低,社会保障差是遏制我们消费和企业创新力的两大顽疾。解决这两点,即可解放我国的消费能力与创新能力,将经济从出口导向转到正常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