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也是我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编制五年规划,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可以明确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重要途径等。二是可以最大限度的把各地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三是可以科学指导各地从自身优势出发,使得各地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防止盲目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四是可以对一些重大的发展问题进行解决,比如“十二五”就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五年规划”的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对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㈡ 浅谈五年规划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正确政绩,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奋斗。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 “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依然关注民生,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对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定调。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十二五”时期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扶持政策。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下一个五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五年。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对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就必定能够书写我国发展史上又一个五年的崭新篇章。大会的宗旨,旨在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围绕"人本、绿色、创新、协调"的主线,推进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和谐化、生态文明化的发展,这也是来几年我国发展转型的基本方略。"十二五"规划的主基调是"加快经济方式转变",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入手,在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创新公共服务体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几年的发展具有决策性的意义, "十二五"更是关键的一程。只有把握过去,才能更好的展望未来。然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不仅成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更是完成"十二五"规划面临的巨大挑战。
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在"十二五"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核心任务,要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扩大居民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因为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然而"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国富"到"民富"的转变,让中国的富民之路又见曙光。
我们依然关注民生,我们在发展中取得的进展都是以民生为关注点,这会让社会各个层面得到实际的好处。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成为"十一五"期间突出的亮点。政府也进一步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解决民生问题中。如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兼顾保障和改善民生,"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未来五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次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包容性增长",是对未来5年、10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定调。发改委国家信息中心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十二五"时期国家会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资扶持政策。
我们关注经济发展方式,为适应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的新变化,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和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的整体转型。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所面临的最重大的任务。我们知道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一些专家认为,"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自然灾害、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作为共产党的后备军,应时刻关注党的方针路线,坚决执行,同时向大家宣传十七届五中全会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会议的议程。同时认真学习,了解会议主要内容,快速提升自己。 当然,在学习、国家时事政治、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各方面,我还存在很多不足,希望党支部能够多多关注我的成长和努力,并给予提醒和帮助和考验。相信通过我的努力和党支部的帮助和考验,我会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将牢牢记住自身使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继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服务他人的能力,为建设幸福校园尽自己一份力量。
㈢ 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和哲学谈谈125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一:从经济方面讲,“十二五”规划首次把“富民”提高到了首位。这也正是百姓最最关注的问题。民富足则国安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无论想要有什么样的发展和建设,其居民的安居乐业是充要条件。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我们的政府现在越来越人性化,政策越来越贴近普通百姓生活。这无疑将对整个国内社会的大环境产生极其深远的正面的、积极的和深远的影响。
二:从政治上讲,“十二五”规划比以往更加着重自我调整、自发推进等方面。在以往,政策,政令都是要求人民群众要如何如何,怎么怎么去配合政府实施工作。这一次,政府把目光对准了自身,看得出这是一个政党成熟和健康发展的趋势。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信心在这样的规划下能有更好的未来。
三:从文化角度讲,“十二五”更加着重面向各个文化阶层的人的不同需求。从教育、传媒等各种途径入手,进一步促使文化为人所用,为人所乐,为人所向的特点。
四:从生活角度讲,“十二五”没有加入什么新的指标,而是要求旧有指标能够真正无掺假达标。这就走出了大而无当、熊掰玉米身后留一堆问题向前走的怪现象。更加切合实际。
从哲学意义上总结这次“十二五”,可以看得出,这是一次党在改革过程中的又一次大胆改革和探索。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实施的又一次闪光点。如果真能按“规划”中实施的话,那么未来五年,中国社会从各个角度都将会有一次质的飞跃。还是那句话:说一万句漂亮话不如做一件实事。我们期待政府加大改革力度,手腕再强硬一些,胆子再大一些,心再细一些,早日实现规划中所说的目标。
㈣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经济社会意义
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实行计划经济。但是,社会主义阶段的计划经济有其不同于共产主义阶段计划经济的重要特点:
(1)在社会主义阶段,社会用计划直接调节的只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多种经济形式,除了存在着全民所有制经济以外,还存在着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少量的个体经济。只有在全民所有制经济范围内才能进行直接的计划调节,而对集体所有制则只能实行间接的计划调节,即只能通过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来实现国家计划的要求。
(2)在社会主义阶段,由于还存在商品生产,有计划的社会经济联系还必须借助于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因此,社会必须充分重视、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来为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服务。
(3)由以上两个特点所决定,社会主义阶段在计划管理形式上应当采取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所谓指令性计划,就是由国家制定和下达的、必须严格执行的计划,这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上的重要体现;所谓指导性计划,就是通过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来指导企业实现国家计划的要求;所谓市场调节,就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
现代市场经济五大特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最近撰文提出,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运作规范和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一般具有以下五个共同特点:
一、独立的企业制度。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从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独立的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有效保护;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根据市场变化自主决策;三是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
二、有效的市场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的保证。从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有效的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竞争必须公平;二是竞争必须相对充分;三是竞争必须有序。
三、规范的政府职能。第一,政府的职能通过法律得到明确和恰当的界定。凡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必插手;而通过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必须负起责任。第二,民主和透明的政府决策程序。规范的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政府决策不仅要经过专业人士充分论证,而且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第三,政府权力要受到法律的有效约束。法律法规必须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内容、方式、权限等作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定。第四,有效制止政府官员的腐败。
四、良好的社会信用。诚实守信在任何时期对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体制都具有普遍的价值,但对于现代市场经济而言,诚实守信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易方式主要是信用交易。
五、健全的法制基础。从各国经济体制演变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能否真正实现从传统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制基础。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市场竞争离不开规则,离不开法治。因此,从根本上讲,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计划经济调查方法是按项目统计的全面报表制度。市场经济调查方法是为了适应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查方法也从定期统计报表和全面统计为主逐步向多种调查方法并用过渡。
㈤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有什么意义
制定“十来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自: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二00六至二0一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做好这五年的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对于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㈥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重大意义?当代“共毁”所执政的中国已经非常腐败了,‘十二五’的计回划纲要是好的,答但凡是多要钱吧!没钱怎么做?每年的公务开支占财政收入的43.8%,那还有多少钱可以投资民生,国家还装有钱免去他国债务,人家会免除我们的债务吗,2020年前中国必灭
㈦ 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对我国下一个五年的整体建设有一个好的规划,这样就可以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对国家整体资源进行调配和分配,实现最优化。
㈧ 2020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启动之年,这对社会发展有何意义
这对社会发展具有很多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时也会推动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会经济发展速度,同时也会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然后也会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水平。
㈨ 为什么必须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决定》提出,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对此,可从3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这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需要。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互动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才能真正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主要组成部分的要求落到实处,使各级党委和政府真正像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样抓好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一同发展。
第二,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文化发展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要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加快文化建设,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要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特别是在当前的文化改革发展中,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全面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第三,这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特别是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我国发展道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作用和影响引起世界更大关注。同时,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转化为较强的文化竞争力,“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尚未根本改变。我们要切实维护国家安全,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从根本上讲还是必须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抓紧抓好。
㈩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首先,“十二五”规划是新中国60年后的一次再出发。中国刚刚隆重庆祝了60岁生日,进入下一个甲子,应该有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第三,经过30年的改革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首次达到3200美元,按照国际标准,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思路肯定与过去不同。上述三点决定了“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十一个规划有着本质的差别。这个差别就是,过去的十一个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这当然不是说,建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年来百姓的生活没有提高,而是指相对于gdp的增长,作为整体的民众的富裕程度没有gdp增长快。何况,按照联合国的贫困标准,中国至少还有一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下。
另外,从近几年的情况看,中国社会的很多问题都跟贫富差距和民众的普遍不富裕有着直接的关系。如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消费和内需不足的问题,乃至一些群体性事件,都有着贫富分化的影子。贫富分化甚至直接影响到中国社会的稳定。
所以,“十二五”规划政策的着力点应该转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富裕人民群众作为全新思路和战略,围绕着如何“富民”问题,制定行动路线图。而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今天的经济实力也已经为解决“富民”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民乃国之本。对于“民富与国强”的关系,是先有民富而后才有国强,而不是相反。事实上,多少国家兴衰的历史也告诉人们,民富虽然不必然等于国强,但民不富,国家必然不强;即使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也只能是外强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础上的强大,才是根本性的强大。因此,中国政府需要更新观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这就有必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制定一个长期的提高福利的战略规划,这个战略规划的目的,是为建立一个有竞争力和公平正义的福利国家打下基础。结构失衡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经济
“富民”虽然是一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政治。事实上,改革以来贫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内。为什么经济高速增长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却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结就在于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说,经济发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众,而是政府及其与公权力有关联的利益群体,以及资本利益集团和垄断国企的经理层与员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够抽走国民收入的大头,并随心所欲地支配财富而不受监督,资本之所以能够压制众多的劳动力,原因又在于政府的权力过大。
其次,“十二五”规划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而此次金融危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 中国传统上本就是一个大政府国家。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民众,心中都存在一个大政府观念。所以,要在政府权力过大的情形下改变收入分配不合理状况,须将之作为一个政治问题来看待,否则,仅仅视之为一个经济问题,解决起来很难。
另一方面,尽管“富民”问题在未来5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非常重要,但毕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问题的解决。正如本文开头所说,在官方看来,“十二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等诸种结构构成的结构难题。结构问题在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十二五”规划还是把它列为必须优先解决的头等大事,这说明,结构问题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续下去。
现在的情况是,虽然高层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要解决起来相当困难,否则,它也不会积累到今天这个程度。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当干预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该增长方式的特点是,以追求gdp为主要目标,以扩大投资规模为主要任务,以重化工业项目和热衷批租土地为主要途径,以行政推动和行政干预为主要手段。
在这样一种增长方式下,经济越是高速发展,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获利就越大。原因很简单,政府掌握着切蛋糕的刀,他当然会把最大的一块留给自己。而利益一旦累积,要改变起来就非常难。这也是调整结构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喊了多少年却一直进展不大的根源。不但如此,当遇到外部的危机时,就像本次金融危机一样,为了保增长,还会进一步强化结构失衡和政府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
所以,我们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各种结构调整,关键在于变革政府的治理方式。政府若不放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权,不将自身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要转变发展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话。
但在政府成为市场最大获利群体的情况下,要政府放弃自身利益,主动改革,谈何容易?这个时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变革。外部的力量可以通过立法等手段对行政权力进行修正性、补充性的约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严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权力的过度使用,或者通过加强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从而迫使政府做到:(一)转变和缩减政府的行政职能,限制行政权力;(二)规范行政行为,控制行政权;(三)加强社会自治,将一部分行政权转化为社会的权力,使公民参与到国家事务的管理和监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结构。
应该说,在目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成为基本现实的背景下,依靠包括经济主体的市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促进政府变革,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来越大。总之,要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不当干预,须使政府形成一个稳定和完善的权力运作机制和框架。当政府用一种比较规范的方式来行使公权力时,经济主体自会在市场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而无须政府劳神费力。就此而言,“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能否如期完成,取决于政府变革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