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近代日本的发展史
19世纪60年代末(1868),日本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后,明治天皇开始,自上而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迅速崛起,国力很快超过大清王朝。明治维新27年后,1895(甲午)中日海战对决,大清北洋水师惨败,日本海军完胜,国威大振。
甲午战争9年后,1904日俄战争,日本获胜,攫取了沙俄在东北的利益。又27年,1931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
再7年,1937日本大举侵华,1940之后占领东南亚诸国,建立“大东亚共荣圈”,1941偷袭美国珍珠港大获全胜,称霸半个太平洋,1945日本战败,日本近代史结束。
(1)日本近代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从甲午战争到上世纪40年代,日本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侵略史。十九世纪末后的日本,在这笔政治遗产的驱动下,迅速滑向军国主义。
日本先后发动了日俄战争、侵华战争、珍珠港事件等,使日本成为世界近现代史上发动侵略战争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波及面最广、危害度最深的国家。
日本侵略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造成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使日本付出惨痛代价,明治维新后,崛起的日本逐步走上军国主义道路,二战中成为法西斯阵营的中坚力量,最终彻底覆灭。
Ⅱ 日本经济的历史概况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1956-1973年, 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及高速增长
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但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二是盟军的原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 日本国民财富的 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在1947-1948年中, 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1946 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经济上也施行了三大改革,即“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和劳动立法。同时,在朝鲜战争中,美国还向日本提供了巨额的军需订货。因此到1955年,除“外贸”一项外,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这10年时间(即1945年-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
1956年-1973年,日本进入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56年,日本进入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13.6%。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此时期,日本工业生产增长8 .6倍,对外贸易从1965年开始出现顺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长3.5倍。这 18年时间( 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所谓“经济奇迹”主要是指日本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
但进入70年代中期以后,从1974年开始至今,日本经济进入低速、稳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同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使日本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交织迸发,因此不得不在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上进行适当调整。尽竹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5%左右,并一度(1993年)山现负增长, 但其经济总量却一直处于美国一国之下,在发达国家中居于第二。
七八十年代, 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件大事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一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 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 二是 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普遍经济危机;三是 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发的经济危机。经过这“两次经济危机”和“一次石油危机” ,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急剧下降。八九十年代,由于受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继续下滑,并引起日本内阁的频繁变更。为了扭转本国经济低靡状态,近年来,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日本开始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资源少、附加产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大量消耗资源、消耗劳动和产生公害的重、化工业。同时,在经济政策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即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把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车、电子、精密机械、航空、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另外,不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坚持“科学技术立国”,努力迈向“自立自主技术时代”。预计,在新世纪初期若干年里, 日本在新兴产业领域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并在较长时期内稳居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上。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战后初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较快。推动西方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在生产力领域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及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科技革命带动了西方国家劳动生产率的迅猛增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得到了部分改善。这两个基本因素虽然是指一般发达国家,但在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则表现得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日本之所以后来居上,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还与以下几个具体条件有关:
1.战前日本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奠定了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雄厚经济基础。
二战后期,由于日本曾遭到盟军的原子弹轰炸,据此有人认为战后日本是“一片废墟”,实际上这种说法是言过其实的。
其实,尽管美国对日本实施了原子弹轰炸,但日本毕竟没有经历过“本土作战” 就无条件投降了。日本与英、法、德、意等国不同。两次世界大战都在欧洲大陆展开,对欧洲各国的国民经济破坏巨大,因此战后欧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欧洲列强则纷纷沦为“二流国家”。日本尽管也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两次大战均远离日本国土,所以战后日本的主要基础设施、重要的工业设备和大量的技术工人队伍及知识分子等,并没受到太大损失;基本保全了日本本土,其统治机构建制齐全,重要的生产设施大多完备无损。这是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本钱” 。
日本虽是“二战”的战败国,但二战之前,日本在历次大的战争中却大发横财。二战之前的日本发展史,实际是日本的侵略掠夺史。如1894年发动的甲午侵华战争, 1904年进行的日俄战争和1914年参加的一次大战,日本均是战胜国。仅“甲午战争” 日本从中国索得的赔款即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财政收入的4.37倍;在这前后日本从中国得到的经济利益,相当于清政府17年的财政收入。日俄战争后,日本夺得了帝俄在中国东北的大部分政治、经济权利。一战的爆发,使日本成为战争“暴发户”,战争初期,它宣布“中立”、隔岸观火、大做军火生意,后期宣战,从中渔利,轻易夺得了西欧各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以及德国在中国山东青岛的特权。 “一战”使日本从战前的三亿日元的债务国,一跃成为拥有十七亿四千万日元的债权国。至于1931年以后由我国掠夺的财富,更是不计其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建立起了它的84%以上的大工商业,并成为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雄厚物质基础。
2.战后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良好机遇。
和平稳定的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从国际环境上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国刚刚饱尝“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之苦,十分珍视战后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世界各主要国家都专注于国内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民族经济,资本主义也进入繁荣时期,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尽管当时小仗天天打、“冷战”很激烈,但世界性“热战”终究没有打起来。这虽然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厂“均等”的条件和时机,但比较而言日本扬长避短,紧紧抓住厂这一有利机遇。
如:日本的优势足“四面环海”,属海洋国家;其劣势是,各种资源、原材料十分缺乏,99%的石油依赖进口。这样的地理、资源条件,在战争环境下是个“致命”弱点。但在和平发展时期,其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劣势也可得以弥补。日本铁矿缺乏,但生产能力很强,没有铁矿可以进口。有材料称:战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每天24小时均有运输船只往来穿梭于日本——澳大利亚之间,从澳大利亚运过来的是矿石,从日本运出去的是钢铁。加之当时世界关系极不平等,原材料价格极低(如石油价格最低时1.2美元/桶,后来曾高达30美元/桶,目前一直在20美元/桶左右),而海运的成本价格又比陆路运输低得多(还以石油为例:有人计算,几万吨的中型货轮运输石油,行进12000公里,油价才提高一倍,是输油管道的1/5 ,陆路运输成本价格的1/8,空运的1/50。同时,若把海运过来的石油, 经提炼后作为动力,用来搞运输,从动力经济学的角度讲,情况正好相反。比如把一定量的汽油能对飞机产生的动力作为1,那么用在汽车上这个动力将增加5倍,用在海运上则增加50倍)。因此,在和平条件下,海运的优越性相当大。 由于日本战后能抓住和平安定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优势,利用战后原材料价格低的有利条件,确立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极大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国内环境上看,二战以后日本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照,国内几乎没有发生“工潮”等政治动乱事件,国内环境异常稳定。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局十分稳定,1955年白民党上台执政达38年之久,1993年才组成战后第一个多党联合政府,不久,门民党又重新独掌政权。这对于保持11本国内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使人们将精力集中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上,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美国对日本的特殊扶植和帮助,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在条件。
二战以后,为彻底根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美国对口本进行民主改革,同时下令逮捕和审判日本战犯,释放了一批政治犯,并一度想把日本变成一个非军事化的“中立国”。但不久,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为适应美国“独霸世界” 全球战略的需要,美国对日采取了“先打后扶”政策。即由过去打击瓦解日本军国主义基础,变为有意帮助、扶植日本,使日本成为其对苏发动“冷战”的工具和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势力蔓延的基地。据统计,至1951年6 月朝鲜战争爆发一周年止,美国政府以各种名义向日本提供了21亿美元的援助,并免去了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款,阻止日本对亚太地区其它受害国的赔偿。
与此同时,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将日本变成它的侵朝物资供应地,对日本提供了大量军需订货,仅此一项累计额达22亿美元。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后,美国为扩大侵越战争规模,又向日本提出了40亿美元的“特需订货”。 因此, 到 1973年越南战争结束时,日本外贸出口额比1964年增加了近4倍,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外贸的发展,促进和带动了日本其它各个行业的发展。这是日本经济之所以高速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
4.日本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以及日本民族积极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等优良传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极为重要的内在条件。
二战以后,由于日本被美国独占,其安全与防务实际由美国负责,日本政府便专心致力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排除各种干扰,抓住时要,大力发展其经济、科技、文教等各项事业。在政治上,它完全听命于美国,先做“经济、科技大国”,后做 “政治、军事大国”;在外交上,它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在不妨碍美国利益、不刺激美国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立”,与各种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在文教上,它在战后初期经济十分困难,人民群体极其贫困、甚至有时还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下,将国家的6年年义务教育延长至9年,几十年如一日地把国民收入的5%以上(相当长时期是8%以上)投入到公共教育事业,极大地提高了日本国民整体素质,为日后的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在军事上,日本根据美的要求,将防务开支一直控制在国民收入的1%以内(当时西欧各国为3%-5%, 美国则7%),仅保留为数不多的自卫队,且直到目前也不过24万人左右。这些,都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日本民族在历史上所具有的善于“学人之长”的优良传统,在战后得到弘扬,同样也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及赶超西方其它发达国家,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战以后,德意战败,英法两国也遍体鳞伤,从此欧洲衰落,世界中心向美洲转移。因美国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之财(美国与日本相同, 两次世界大战均远离本土,战争初期均隔岸观火,做军火生意,发战争财,直到战火烧到自己头上),拉大了与其它强国的差距,牢牢坐在“世界头号强国”的交椅上。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国独占和美国将大量加工制造业搬进日本之机,大力吸收美国的资金,学习、借鉴美国的先进工艺、科技和管理经验,并加强仿制、模仿和创新工作,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对外国技术、工艺消化、吸收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因此,战后日本仅用了 20多年时间,就先后赶上并超过法国、英国和联邦德国(指国民生产总值,1966 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据完全统计,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90%是从外国引进的(其中又有90 %是从美国引进的)。因为“引进”比“研制”费用低、见效快。 美国研制一项成果的成功率为1%,而日本的成功率为70%以上。 原因是日本不是“独创”而是“改进”。就这样,日本从1950-1975年共引进了25000多项技术,并用不到30年时间、花了仅60亿美元左右,就把美国等西方国家用了半个多世纪、花了2000多亿美元的研究成果学到手。
由此可见,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是其固有基础、特殊条件和机遇等多种主客观原因、国内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Ⅲ 日本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启示
一、1926年以来日本经济发展中的特点
日本自进入昭和后,开始了新的经济建设。日本之所以能在二战后迅速的恢复并发展是与自身的努力分不开的。
日本在成为经济大国的道路上呈现着自己的特色。值得分析很反思。
(一)呈一定的周期性
自日本长期锁国时代结束踏出进入近代国家形成的第一步——明治维新(1686年)以后,“日本历史的大转换基本上是以40年为一周期产生。”自开国以来,日本最先着眼的就是本国与欧美先进国在经济力、军事力方面的差距,自明治维新的时的政策是以“富国、强兵”为目标。根据这个政策提高国力,从明治维新开始40十年左右的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开始日俄战争(日露战争),第二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欣然出面斡旋,签订了朴次茅斯和
约。日本得到了库页岛和关东州,一跃挤进了世界列强的行列。大正三年(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中以联合国方参展的日本,投入的战费很少,相反军需的增大迎来了好的景气。但是,在这之后,日本也进入了世界经
济集团化的队伍中,强化了对中国的殖民地政策,终于进行了太平洋战争为终止的入侵,迎来了“破局”。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昭和20年(1945年),从日露议和开始算起整整四十年。
(二)企业中股东的存在感很弱
与美国的企业结构不同,日本股东的存在感很弱。在美国,并购变得日常化,与此相对的市民的指责声不再变大的是因为企业、股东、从业员的关系,与日本有着结构上的不同。日本的公司,不只是股东,还有雇员、从业员们一起合力所组成的,也就是说,由于企业是一家的思想为基础,不经过当事者同伴的同意所进行的买卖是扰乱和平的。 另一方面,在美国,在股东看来,公司就是产生利益的商品。与此同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让它增大,要另安排经营者的首脑,因此,把作为商品的公司自由买卖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这样的差距,使得劳资协调在日本的已显现。在欧美,一旦经济变得不景气,首先先不做劳动者的裁员,极力维持给股东的分红和给住院的奖赏,但是在日本,首先抑制的是给股东的分红,削减给员工的奖赏,只是极力回避对从业员的解雇。“也就是说,日本的有限公司与股东相比,更加重视企业结构成员利益,与美国型的重视
股东利益、分红优先主义形成了极大的对照。”
(三)情报通信产业成为日本经济的一大基础
“无论情报通信领域是否有所扩展,都决定了日本的经济去向,这么说一点一点也不过分。”
换句话说,只要该领域不能拉动日本经济,日本经济就没有美好的未来。到此为止,仅仅是语言上的情报化社会是劳而无功的,那是由于现实上的经济活动并没有跟上。因此,就一部分来说,会出现情报化其实不能够赚取金钱这种失望的声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从NTT到VAN,情报通信产业成为了非常有地位的广泛的产业,如果照此继续良好发展下去的话,它所波及的效果是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
(四)高桥财政的特点
高桥财政具有三个特征:1、禁止黄进出口,降低日元汇率。然而,尽管交易条件对日本来说是不利的,由于日本企业希望赚取日元,所以,只要能够扩大出口,多赚取日元,就能刺激国内的景气,有助于摆脱萧条的现状。低汇率虽然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是的确刺激了国内出口产业。2、低利率。由于活期贷款利率是金融机关之间的短期利率,因此,可以说它是最能灵敏地反映出金融市场资金的获胜和不足。利率的下降不但使得贷款办事业的人容易了,股票的价格也有所提高。3、1932年至1933年间大幅度增加财政支出。高桥财政从昭和九年后半年的时候起把重心移到了景气的‘安定’,因此才开始把政策向抑制财政支出的方向改变......高桥财政是我国经济政策史
上第一个凯恩斯式的政策。”如图2-3:
(五)贫富差距较大
社会贫富差距较大,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大财阀,也有古河、大仓、浅野、藤田等二流财阀,还有许多更小的作为个人具有相当财力的可以说是个人资本家的大小富翁。当时的货币价值中,他们被称为百万富翁或者千万富翁,具有相当的财力。他们虽然担任若干公司的大股东,并兼任几个公司的董事,但平时基本不上班,只是参加董事会而已。然而,他们从公司里获取巨额收入,除获取红利外,还要从利润中提取董事的巨额报酬。而一方面,工人们的收入却少的可怜,许多工人住在贫困的大杂院里,身着蓝色的工装上班。从而形成了阶级对立的现实问题。
二、对发展中国家的启示
日本二战以后迅速发展的经济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长期不景气的原因,从深层次上看,实质上是一个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新经济时代的失灵问题。从调整模式的角度进行制度和结构的改革来对应新经济的
挑战,不仅是日本面临的问题,也是值得中国经济发展中借鉴的问题。
从“宏观”角度
1.货币政策应该是独立的,不应该过分迁就行政干预和国际压力。
货币政策的调整关系到宏观经济称定和国民福利水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货币政策作为政治交易的工具。从这个意义上讲,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2.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要及时,要抓住时机。对于日本的经济泡沫形成来说,日本央行由于对当时的经济形势做出了误判,因此错过了货币政策调整的最佳时机,导致经济泡沫越来越大以致无法挽回。例如在1986年,日本经济出现了很短暂的发展停滞,可以说这次萧条完全是日元升值的自然结果,市场会进行调整,日本经济也会很快的恢复增长68。但是,日本政府却没有把握住问题的实质,对于这次短暂停滞做出了很危险的一个决定就是大幅
调低利息,实行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但是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发生后,其他欧美各国纷纷上调利率的时候,日本却没有采取相同的对策,而是推行低利率不变,一直到1989年以后,日本政府才将这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但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
3.此外货币政策的制定一定要保持相对稳定性,政策的时紧时松会破坏人们对经济的预期,使经济变的更不稳定。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可能引起经济泡沫的膨胀,但突然收缩又可能使泡沫破灭。在泡沫极度膨胀无法支撑时,银行应先放松银根,然后再慢慢收缩,这样会给泡沫一个一个时间过程去慢慢的自我释放,而不是过于激烈无法
控制。日本政府在1989至1990年实习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做法无异于“休克疗法”,使日本经济彻底崩溃。其实由于泡沫经济中普遍存在这投机行为,而这种投机对于政策的反应是非常敏感的,所以货币政策的大起大落更容易对经济造成不影响,避免不正当的政企关系影响决策。
Ⅳ 近代日本的经济崛起是在什么时候
二战后
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一。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建设“远东工厂”、侵朝战争的“特需”订货、旧金山体制的构筑和建立等,这一时期,日本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了美国“核保伞”,日本从中获益颇丰。从政治上看:由于美军的“保护”使战后日本刻的较为安定的国际环境和较为稳定的国内政局;从经济上看,日本摆脱了战时沉重的军费负担,日本战后军费支出只占战时军费支出55左右,在国民生产总值比率中相当微小。这样得以把资源、劳动力技术开发与科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和平经济的发展;
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加入国际竞争体系,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二。在美国的大力的扶持下,日本经济很快完成了战后经济恢复,为了使经济进入战后发展的快车道,日本政府适时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看准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力争在钢铁、造船、电力、石油化学、汽车制造、重型电机、合成纤维等方面全面突破。并相应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重组国内企业,保护大型企业,鼓励发展托拉斯企业;
根据本国实际,适时调整政策,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三。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把科学技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开创了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的新纪元、制定“高度经济成长”政策、推行贸易外汇的自由化计划、积极改善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多次采取“反萧条对策”;
重视教育,加速人才的培养,是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之四。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教育成为重要的杠杆。无论是战后最困难的时期,还是60—70年代高速增长时期,教育始终是政府给予特殊关注的问题。日本政府重视教育,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中高等教育体系完善、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提出“造就人才”“建设国家”的发展战略。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发展经济所需的各类人才都有了较充分的保证;
Ⅳ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四个阶段具体是怎么的
Ⅵ 求日本经济的发展史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原料、燃料大量依赖进口。其国土面积37.2万平方公里,与中国的云南省基本相当。但就是这样一个要素资源禀赋极其稀缺、1870年人均GNP不足英国的四分之一,美国的三分之一的国家,到1989年其人均GNP却已是英国的1.6倍,美国的1.1倍。日本经济的发展史,特别是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的奇迹令人着迷,发人深思。在诸多研究日本经济发展的书中,日本学者南进亮的《日本经济发展史》一书算是一本代表作,其丰富的内容和翔实的资料向我们展示了日本的现代经济增长之路。更为重要的是,书中对日本经济发展成功经验的总结,对于我们一个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政府转型的国家而言,相信也会有诸多借鉴与启示。在此本人归纳了以下几点,也算是一些心得吧。
1、教育是民族之本。很多人把日本经济的起步归因于明治时期政府所采取的开明政策,但在本书的研究中却认为,从江户时代继承下来的优秀劳动力,对明治经济及其以后的大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口素质是全民教育普及的成果。日本的“私塾在1868年达到12000-13000所,学生人数达到837000人,估计在维新时期接受私塾教育的男子占43%,女子占10%左右。根据R.P道尔的推测,维新时期日本的读写普及率比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还高出很多。”“道尔还引用了1877年一个法国人所写的话:日本的初等教育已达到使我们羞愧的程度。”,“日本早在1872年就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第14-15页)事实证明,正是基于发达初等教育的全民素质提高,才使得维新时期新发令、新的土地制度及后期技术引进得以快速而又圆满的实施。
2、发展战略与竞争环境是经济实现追赶的关键。日本是格申克隆意义的相对后进性国家,工业化初期经济存在紧张状态,技术落后。但日本通过选择符合自身要素禀赋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以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带动产业和技术升级,最终实现经济追赶。同时,日本国经济的奇迹是与竞争机制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德川时代的日本,日本处于幕府地方分权式的统治之下,全国经济与市场处于完全分割的状态。自明治维新后,随着一系列旧制度的废除和西欧先进制度及技术的引进,日本现代的政治、金融和财政体系逐步确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日本民间资本的发展的历史经验。书中表明,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在日本民间投资活动都比政府的活跃,活跃的民间投资与政府投资相互补充,一方面通过资本增加提供了潜在的生产力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消费和出口创造了有效需求结果。
3、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源泉。日本经济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创新史,包括制度与技术创新。明治时期的地租改革既增加了政府收入,而且货币地租的实施为农村劳动力从落后的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造船奖励法、航海奖励法极大地促进了日本造船业和海运业的发展,并为以后工业化走钢铁国产化道路奠定了基础;外资法的通过,使得国外先进技术潮水般涌进日本,学习效应与技术溢出极大地缩短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技术差距。在技术革新方面,日本十分重视研发投入,50年代后期实际研究费用增加率就几乎和技术引进率相等。事实证明,创新活动是日本经济发展奇迹的重要源泉。
4、企业家精神是经济的灵魂。企业是经济的微观主体,而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的灵魂。日本的企业家是熊比特意义的,具有创新思维,冒险精神。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的创业史是日本经济发展史的浓缩,日本企业的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历程是日本经济巨变的真实写照。
日本的发展史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防止两极分化,自强不息。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
日本拥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和极为匮乏的自然资源,却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笔者随团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领略世界经济大国的富裕、发达和文明程度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我们在许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学习。其中,最让我们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点、快速度的发展史!
19世纪中叶之前,和中国一样,日本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接触到欧洲的新兴文明。1853年,美国军舰开进了日本港,日本国门从此被打开。日本政府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成为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自此,国内矛盾触发,幕府统治结束,明治维新开始。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也将日本引上了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其后,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力下,日本开始了国家改造和经济复苏。196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我们不能否认,日本创造了一个奇迹。考察日本的发展史,结合在日本的见闻和感受,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经验对中国的发展应当有所启示。
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日本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历史上,日本曾为中华文明所折服,虚心向中国学习,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日本看到了西方文明,又虚心向西方学习。1871年,日本政府派出了100余人的考察团,赴欧美进行了历时22个月的考察访问,对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我们参观日本参议院时,见到大厅里矗立着当年的考察团团长,后来的四任首相、三任枢密院议长的伊藤博文的铜像,日本人民至今没有忘记他。西方取“经”后,日本开始了深层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发达的资本主义道路。二战后,日本又开始向美国学习。20世纪50年代,日本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学,多数学生学成后回国。从当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已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善于兼收并蓄,勇于变革创新,虚心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使日本最终确立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发展的战略选择
日本是个非常重视人口素质的国家,总人口1.27亿左右,人口密度是我们的2.5倍。在东京等大城市,购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队。日本人无论在车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觉地排队,这种意识体现了日本国民的素质。日本把国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日本的教育制度与我国相似,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初中以下为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高中升学率为96%,大学升学率为50%。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1990年日本制定实施《终身教育法》,以促进形成学习型社会。日本教师的地位很高,公立学校的教师列入公务员行列,其工资高于政府一般的行政官员。笔者认为,与日本相比,中国人口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但不能把它看成一个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一切问题都归于此,怨天尤人;而应当在毫不松懈地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防止两极分化是日本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
有数据显示,与美、英、德、法等国比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这与日本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关。日本战后的飞速发展阶段,虽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国家采取的措施得当,社会没有形成两极分化,并逐步消除了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据有关机构调查,日本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与别人比较处于中档的比例,其满意度1958年为72%,1979年为91%,1989年为87.3%。多数日本人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一个“平等社会”、“无阶层社会”、“同质社会”。日本消除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维护社会公平是日本二战后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日本战后的发展史很注重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缩小。日本解决收入差距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建立比较平等的工资体系,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较小;二是对农户、个体户、中小私营企业的个人所得征税率较低;三是个人所得税递增率高,在日本,你如果拥有1亿日元,实际上只有3000万可以支配。
自强不息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已经固化为日本民族的优良品格。许多日本人对军国主义侵略史已经“淡化”,这已经引起国际公愤;但是,他们对自己战败时的惨状却记忆犹新。江户东京博物馆内,不仅存有当年东京等地被炸情况的图片和录相,还有专门制作的一些场景模型,他们教育后代不要忘记“悲惨的过去”。与日本人交谈,提到日本历史,他们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被美军轰炸的情景。可见,这些已经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成为激励其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翻开日本近代史,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变化发展的轨迹:闭关锁国导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国强兵,富国强兵之后便对外侵略,对外侵略险些造成国家破碎,战后的日本又在废墟上再次腾飞。50多年来,日本因战败而迎来了和平,被占领而实现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国际事务的发言权而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功。这些变化发展尽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其面向未来、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让人赞叹。
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需要积极借鉴日本发展中的有益经验,我们要学会从日本的发展史中获得重要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吸收日本发展模式中的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
资料链接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在战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战争毁灭了日本42%的国民财富,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政府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
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中速增长期(197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经济危机并走出困境期。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受到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设备投资逐渐复苏,雇佣及收入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Ⅶ 近代日本发展历史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在日本19世纪进行的一次政治革命,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们以“富国强兵”为口号,企图建立一个能同西方并驾齐驱的国家。1871年废藩置县,摧毁了所有的封建政权。同年成立新的常备军。1873年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另外还统一了货币。明治政府在1885年实行内阁制,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在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经济和社会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军事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都得到大发展。1872年建成第一条铁路,1882年成立新式银行。直到20世纪初,明治维新的目标基本上已经完成,日本成为了亚洲强国。
迅速崛起的世界强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投降,法西斯军国主义彻底失败。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通过法律是大批农民涌入城市,以补充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得日本经济实现了长期持续高速增长。1968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大幅度提高,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Ⅷ 根据日本近代史,谈谈日本如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
1、日本是一个既重传统、有善于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19世纪中期开始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于列强行列。“二战”后,注重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迅速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
2、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使日本一直走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前列,增强了综合竞争能力。
3、外部的扶持也是日本经济崛起的重要原因,战后美国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利用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在日本实施民主化改革,基本清除了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封建性残余,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朝鲜战争期间美国的大量军事订货也对日本经济起到了强大的刺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