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改革及其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 (1)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出现了独立经营的手工业者和商人。(2)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以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3)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旧的思想观念受到冲击,对人的重视在社会上普及开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讲学开始,个人著书立说成为风气.适应各种政治派别的需要,出现了各种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4)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5)军事方面:诸侯国在争霸称雄的战争中,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推行改革,富国强兵,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成长,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过程;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加快了全国统一的步伐;打破了列国旧的分野,各民族频繁迁徙和交往,推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贰』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政治:
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
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
经济:
私营商业的兴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
重农抑商政策:盐铁官营。
私营手工业兴起:由私人经营,主要用于民间消费,进入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也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市场。
官营、私营和家庭三种手工业生产形态并存:官营为主导、民营和家庭为主体。
文化:
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诘难(jié nàn)、批驳。
文化上更是比较开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都是出在这个时期。产生了无数影响后世的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2)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参考文献扩展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的特征及其反映
①特征: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逐步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②反映:政治上,国家处于分裂时期,长期战争不断,出现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统一。整个社会出现统一趋势。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各国掀起变法运动,逐步确立封建制度。经济上,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行,开垦荒地增多。
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兴盛,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新兴的封建城市。文化上,社会大变革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科技走在世界前列,文化成果丰富,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叁』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特点
①经济发展呈现出飞跃性特点:生产力由青铜器向铁器的飞跃;
②经济专形属态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的飞跃。
③经济全方位发展,因此这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经济繁荣时期。
影响
①农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②促进了私田的大量开垦
③加速了旧贵族的分化没落
④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加快商品经济的发展
『肆』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周朝礼崩乐坏,春秋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领域出现了与周礼要求不相融的局面,具体表现在势力强大的诸侯开始变王田为私田,变分封制为郡县制,政权不断下移,并纷纷制定自己的法律。各自为政,诸侯就开始互相征伐,夺土地,争地盘。这基本就是目的,影响是在这个时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旺盛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组成了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春秋战国完后,秦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奴隶制度的瓦解,封建制度的建立,就是一种社会制度的进步。
『伍』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农业生产上
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行,开垦荒地增多。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
2、在社会制度上
社会制度开始由奴隶制经济开始向封建经济的飞跃,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
3、在商业上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很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城市商业中心的概念也油然而生。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一个重大的发展是种种计量方法的采用,诸如保持人口和税赋的簿册、庄稼收成的统计,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带来了各诸侯国礼制观念的更新。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的礼玉、饰玉也随之发生变化,饰玉种类增多。
春秋战国时代的玉器种类主要有:璧、琮、管、珠、佩、琀、串饰、勒、瑗、环、玦、圭、璋、柄形器、戈、带钩、镜架、匕等,多数为礼器,少部分为生活用具。
『陆』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状况。
春秋战国时期来处于战乱时期自,人口锐减,因此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与生产关系和劳动工具的发展革新,
春秋战国时期,我过开始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原有的一些开明奴隶主开始把土地小量的租种给奴隶私人耕种,并且允许其保留一定的生产所得,极大提高了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形成了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既地主与农民间的雇佣关系,同时出现了土地的私有制度!
而生产力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主要体现为战国时期铁器的出现和作为生产工具,极大的提高了生产者在从事耕种时的生产能力!!
『柒』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史实,高一的,急急急
1、简介
经济:
1)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使生产力有了重大发展;
2)水利工程建设与农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3)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中原市场形成和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兴起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1.我国铁器的使用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运用并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运力的一次革命。
注意:
铁农具(工具)使用和牛耕(动力)运用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不仅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3.水利事业发展:中原用桔槔汲水(杠杆原理);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淮河流域)、战国秦蜀守李冰修都江堰(长江流域;人物、方案、意义)、战国水工郑国在秦修郑国渠(黄河流域;韩国“疲秦”之计);连通江淮的人工运河邛沟、连通黄淮的人工运河鸿沟、以及西门豹渠等。。
注意:都江堰是集防洪、灌溉、水面漂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使关中成为当时的农业中心;蜀守李冰修都江堰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郡县制已经出现。
都江堰简介: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达40余县,灌溉面积达到66.87万公顷。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部分,称为“离堆”。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二.手工业的发展
类 别 概 况
冶铸业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以上
青铜铸造工艺 莲鹤方壶(春秋),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
漆工艺 采有夹伫技术(战国)
纺织业 战国麻布纤维相当细密
煮盐业 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
酿酒业 春秋战国能以曲造酒
手工业工艺专著 《考工记》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三.商业和城市
1.关系: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和繁荣
2.物产:东方鱼盐;西方皮革;北方马匹;南方象牙
3.中心:经济政治双重中心(如《史记》记载齐国临淄,还有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4.人物:范蠡—春秋后期,陶朱公 吕不韦—战国后期,由商入仕
四.从公田到私田
1.概念:
(1)公田: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无所有权的要上交赋税的土地。
(2)私田:诸侯、卿大夫私自叫人开垦的有所有权不上交赋税的土地。
2.根源与实质: 春秋以前“私田”即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私田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影响: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变化
(1)封建剥削方式出现:私田主人经营“私田”(一些贵族连“公田”也化为“私田”)时,改变了剥削方式,让种田人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这实质上是一种封建性质的剥削方式。 注意:
封建剥削方式较奴隶制剥削方式,更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2)阶级关系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原来耕种井田的奴隶转变为依附农民;一部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已开荒种地,获得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耕农。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原理: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推广)促使生产关系变化(新剥削方式和新阶级统治)
2.春秋改革:
(1)齐:“相地而衰征”
(2)鲁:“初税亩” (3)目的: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4)实质: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5)历史趋势:井田制的瓦解趋势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趋势
3.战国变法:
(1)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与确立)。
②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日益壮大。(新兴地主来源: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工商地主;新兴地主的主张:政治上建立地主阶级政权,经济上实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思想基础——百家争鸣、法家学说。
④政治基础——兼并战争激烈,诸侯需要改革增强国力。
(2)典型:魏国李悝(战国前期)、楚国吴起(战国中期)、秦国商鞅(战国后期)
(3)影响: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阶段。
『捌』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铁农具、牛耕抄、兴修水利、农田施袭肥等措施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变革:因此出现了旧贵族分化,有的没落,有的向新兴地主阶层转变。
另外,生产力的发展,使得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逐渐承认了土地私有,形成了中国社会中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玖』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农业生产上
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行,开垦荒地增多。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这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产生,封建地主私有土地制度确立。
2、在社会制度上
社会制度开始由奴隶制经济开始向封建经济的飞跃,极大的释放了生产力。
3、在商业上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很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以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城市商业中心的概念也油然而生。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同时也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中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一个重大的发展是种种计量方法的采用,诸如保持人口和税赋的簿册、庄稼收成的统计,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带来了各诸侯国礼制观念的更新。与统治阶级密切相关的礼玉、饰玉也随之发生变化,饰玉种类增多。
春秋战国时代的玉器种类主要有:璧、琮、管、珠、佩、琀、串饰、勒、瑗、环、玦、圭、璋、柄形器、戈、带钩、镜架、匕等,多数为礼器,少部分为生活用具。
『拾』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
四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一、 农业生产发展
1. 工具与水利
⑴.工具铁器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⑵.耕作制度:垄作法
⑶.水利:重视农业灌溉(战国时期都江堰)
2. 土地私有制确立
⑴.背景/条件: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破坏 周室衰微,贵族把土地视为私产
管仲齐国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 ⑵.过程: 鲁国 初税亩
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私有 ⑶.影响:适应生产力发展,促进小农经济形成。 补:土地私有制定义:土地私人所有,可以买卖。 3. 小农经济
⑴.时间: 春秋战国
生产力提高 ⑵.条件:
土地私有制确立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男耕女织
⑶.特点: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本质)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农民有较高生产积极性,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⑷.影响: 脆弱,不利于农业持续发展 总体水平低
贵族剥削
⑸.脆弱原因: 灾荒瘟疫 土地兼并
补:自然经济:包括小农经济,手工业等。 满足自家需要;
小农经济的性质为自然经济。
二、 手工业
1. 民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2. 民间手工业:
⑴.产生:春秋战国 ⑵.形式:家庭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⑶.特点:用于家庭或民间消费 不受官府垄断
三、 商业:商业突破官府控制,繁荣发展
补:市依附于城,商品市场出现在城里
四、 经济政策
1. 抑制土地兼并:
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历朝政府采取措施抑制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2. 重农抑商: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政权。 内容: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 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 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发展; 盐铁专卖,限制商人经营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