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能源与经济发展
人类社会消耗的90%的能源来自于矿产资源。
工业化程度高低,生活水准的高低都直接与能源消耗成正消长关系(图6.1)。工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程度和电气化程度对生产力水平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能量转换系统,通过太阳能把H2O与CO2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贮存在食物和其他农产品中,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由能源推动的机械来代替人畜劳作,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1920年美国农业人口3200万,1960年减少了一半,到70年代中期再减一半,为780万,而这一阶段,能耗增加了2.2倍,谷物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了5倍,但所用工时则由原来的57h减至17h。消耗在农业机械的汽油约1682×104m3/a,柴油1318×104m3/a,液化气50×104m3/a。平均生产1t谷物用油0.04m3。美国每人每年用于食物有关的能源为59×109J。据1991年统计,全球石化燃料的25%被用于与食物有关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还不高,也有20%左右的能源被用于此。
能源对于人类技术进步起到了火车头的作用,人类历史上3次能源技术应用的转变:蒸汽、电力、原子能都引起了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
人们物质与文化生活所消耗的一切物品均体现了能源的最终消耗(图6.2、表6.1)。
国民经济的增长与能源之间关系密切,一般来说,能源增长与国民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速度成正相关。能源消耗弹性系数,即能源消耗和国民生产总值两者年平均增长速度之间的比值,基本上能反映这种关系(表6.2)。1962~1972年,日本能耗增长最快达11.7%,其GDP增长也最快,达10.3%,而能耗增长较慢(2.2%)的美国其GDP年均增长仅2.8%。但随着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能源结构的改变和能源管理的改善,GDP增长速度在能耗增长较低的情况下,也可能飞速发展。
能源供应对工业布局有重要影响,单位产值耗能大的工业,如炼铝1t,耗6.68t标准煤,其能耗占成本的1/3,故多建于靠近能源基地的地方。但科技进步改变了矿石原料和能耗在成本中所占比例之后,工业的地理布局也将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得到调整。
图6.1美国从1850~2000年能耗变化曲线图(据C.Starr,科学,1971,第9期,39页)
注:在过去的世纪中能耗由树木、石油、天然气来提供,而未来世纪中能耗将依靠核能和煤
图6.2人均能耗与生活水平的关系(据王庆一,1988)
表6.11996年主要矿产品人均消耗量对比单位:kg
①钢为产量;②煤为油当量。
(据朱训.1999.世纪之交的中国矿业.中国矿业协会通讯,总第39期)
表6.2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能源弹性系数的变化
资料来源:(1)日本《能源》杂志,1982年第12期,1983年第2期;(2)世界银行《1989年世界发展报告》。
能源的开发,能源基地的建立,能带动一个地区相关的产业发展,如炼油、石油化工、钢铁、建材、电力、有色、机械、交通、通讯等工业腾飞。中国的大庆、大同、抚顺、德国的鲁尔、美国的阿巴拉契亚、英国的中部地区、原苏联的库兹巴斯等就是以能源为主业的复合型工业基地。
主要能源结构的改变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70年代中期,全球石油价格的上涨引发了世界能源危机,对西方能源缺乏的工业国家造成了极大冲击。以日本为例,其能耗高的重、化工业利润急剧下降甚至转为亏损,钢铁、造船、化工、纺织、造纸等明显衰退,日本采取了用节省能源和其他工业原材料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来代替原高耗能的产业,推动了电子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产品结构也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和低原材料消耗方向发展,从1973~1980年,就少进口原油1.77×108t。其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所用能耗的增长由1973年以前的1.1%减到0.46%,每亿美元产值能耗由1970年的9.1×104t标准煤降至1985年的4.4×104t。
可见,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影响着能源的利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产业部门能源消费结构(表6.3、6.4)。
中国正处在工业迅速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能耗增长速度和单位产值能耗都相当高,这已引起了经济界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与地质能源关系密切。按世界能源会议分类: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核能、地热能等几种能源属于地质资源。
煤是最重要的固体燃料,全球已探明2×1012t油当量的煤储量,约占已探明非再生能源的90%,可供全人类使用230a,其中原苏联、美国、中国的煤储量占全世界已探明储量的57.3%,其次是澳、法、印、南非、波等国合占31.7%。
表6.31983年世界几个主要国家工业能耗构成
(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所,1986)
表6.4中国1997年能源生产总量及消耗总量构成(%)
①以万吨标准煤为单位。(据朱训,1999)
20世纪初,94.5%的能源来自于煤,至今仍占30%。中国是煤炭使用大户,75%能源依赖于煤。中国成煤期多,储量大,分布广,煤种齐,开发易。煤炭及其相关产业,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能源,还推动了产煤区地方经济的发展。
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有国民经济的“血液”之称。特别是20世纪的40~50年代,由于中东大型油气资源区的发现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动力革命,石油消费剧增,年消费增长达7.4%,60年代中期以来,油气消费占能源总消费的62%~65%(表6.5、6.6)。利于油气的沉积盆地1027个,有27%的盆地已勘探。据估计,世界石油最终可采储量2460×108~3040×108t,天然气为310×1012m3(表6.7)。据IEA资料,1998年世界石油平均需求量为74.3×106桶/日,1999年增至75.7×106桶/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工业国家1998年石油需求量为46.7×106桶/日,1999年可达47.3×106桶/日。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油气资源保有与生产国。为了满足需求剧增的能源,各国正向深部、向海洋、向荒漠进军,以保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能源供给。
核能很可能是化石能源之后供人类使用的又一种动力,1981年世界拥有核电的国家23个,核电站266个;1989年核电已占世界总发电量的17%,20世纪末全世界将有核电站515座,装机容量4.78×108kW。1985年,世界核电已达3.12×108t油当量,预计2000年将达6.37×108t,2020年则可能达到11.13×108t油当量,有价值的铀矿床以北美、非洲和澳大利亚为丰富(表6.8)。中国也已发现200多个铀矿床,并已具备发展核电的基本条件,1994年底装机容量210×104kW,发电14×109kW·h,2010年中国将有另外四座8套机组运行,装机总容量将提高到2000×104kW。
表6.5世界商品能源生产和消耗构成
资源来源:(1)联合国《世界能源供应》,1950~1976年,1985年;(2)联合国《1988年能源统计年鉴》,1990年;(3)《世界能源导报》,1991年12月15日第2版;(4)《世界能源导报》,1992年10月30日第2版。
其他地质能源如地热能、油页岩、煤层气、油砂等也都逐渐得到利用,成为能源紧缺的重要补充。
能源消耗仍在增长,石油仍是世界能源的主要支柱,随着新技术革命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已日渐扩大。2020年世界一次能源的消耗将比1995年增长50%~75%,年增长率1.2%~1.6%,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能源消耗形势仍将有较大差别,发达国家仍将利用其资金雄厚的优势,发展能源技术,开发新能源,研制新设备,应用新工艺,调整能源结构,投资方向转向低能耗、高产值部门,能源弹性系数将维持下降趋势,至2020年,可能下降一半。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性产业所占比例高,工业发展速度快,人口增长快。能源消费的需求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到2010年,发达国家能源消耗年增长率为3.4%,而发展中国家仅1.3%;前者在世界能源消费比例中将由19.7%上升到25.8%,后者将从48.1%降至39.4%。
表6.6世界一些主要工业发达国家进入“石油时代”的标志年份
(据世界能源导报,1992)
表6.7世界常规原油原始可采资源的估算
(根据C.D.Master等,1983)
各国根据本国情况制订了不同的能源发展战略。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进口国,把能源安全可靠供应、节能和环保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考虑,减少石油进口量,加强核电生产,加快煤与天然气开发,增加新能源的利用;独联体国家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自给有余,现采取石油、天然气、煤并重的战略;日本是能源贫乏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抑制能源需求,加速核电和再生能源的发展,降低对进口石油的依赖程度;西欧推进积极寻找新能源的战略,提高核能、天然气的利用,推进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利用的研究,发展中国家多数以可再生能源作为其发展重点,占全球人口3/4的发展中国家能耗预计2020年仅占40%,其能源结构中生物质能占35%,其次是煤和石油分别占28%和23%,这些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程度低,工业建设和人民生活耗能大,能源供应不足,电力紧张,生物质能消耗大,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化石燃料的低效使用,污染物排放正在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表6.8世界铀储量分布情况
注:本表不包括中国、原苏联及东欧国家的铀储量。(据金景福等,1991)
表6.91991年中国在世界能源生产中的地位
资料来源:①1991年资料;其余为美国《Oil Gas》,1991年底,1992年3月《Statistics Monthly Report of UN》,1992年6,7月。
中国是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第五大石油生产国,发电量居世界第四(表6.9)。其能源发展战略是优化重点和多样化发展,发挥煤炭的主导作用,制订合理规划,加速煤炭开发,满足社会需求,稳定能源供应,提高水能和核能开发和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力度,合理、高效、清洁、节省地利用能源,特别是煤和油气是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与其他国家类似,权衡能源开发利用中可能产生的各种利弊,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尽最大可能兴利除弊,提高单位能耗的经济效益。
2. 简述能源与经济关系的评价方法
1.经济运行各环节与能源的关系
经济运行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
能源为各行业的生产提供动力源泉,是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基础。生产环节对能源的依赖程度非常大,短期内有维持经济发展、创造就业、保证税收的任务。
分配是指按照一定规则对社会总产品进行分发和配置,涉及基本分配制度。如果分配不平衡,就会造成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旦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会加剧能源的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从而使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费模式不合理。
交换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中人们交换劳动产品以实现其价值的行为。交通领域是交换环节与能源相互影响的主要体现,不同区域间的产品流通都是通过交通运输来实现的。而在全球范围内,交通部门被认为是增速最快的二氧化碳排放源。由于世界各区域间发展极不均衡,跨区域人员与物质交换非常频繁,导致交通运输压力相当大,既增加了经济运行的能源成本,又加剧了能源消耗。因此,能源过度消耗、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加突出。
消费能够影响相应的能源消费,其中尤以居民消费对能源消费的作用最为显著。居民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对社会产品的消费能够产生相应的能耗,具体包括居住能耗、工作场所能耗、休闲能耗、交通能耗和服装能耗等。消费和生产一起,一前一后,受制于能源,又反作用于能源。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理念,推动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3. 如何反映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的关系
最终消费支出是“三驾马车”之 一,是拉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 增长的基本动力。在投资与消费 的关系中,消费是再生产的重点 和起点,消费创造出投资的动 力,也是扩大投资、发展生产的 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投资则 创造出消费的内容和方式,只有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扩大消 费,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另外,投资和消费在国民收入分 配中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 长时间维持高投资必然抑制消 费,造成消费需求不足,因此要 保持消费与投资的合理比例关 系。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表 明,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 消费就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 要动力。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 始终把扩大国内消费、促进消费 升级、培育消费热点作为发展经 济的重要任务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 市场风险加剧,外贸出口难度不 断扩大,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 的影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 作用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促进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投 资是短期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 但从长期来看,只有把投资建立 在消费市场的有效需求之上,才 能有效拉动内需的扩大,也就是 说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终和最 关键的动力源。社会消费品零售 总额是反映最终消费的重要指 标,即反映最终消费支出中的实 物商品消费,而实物商品消费在 最终商品消费支出中占有较大的 比重。由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是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城乡 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消费品总 量,所以它能揭示国内消费品零 售市场的变动规律,反映宏观经 济景气程度以及总需求和总供给 之间的变化情况。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的上升意味着消费需求增 加,就会刺激投资,增加产出, 改善企业效益,提高居民收入; 反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下 降意味着消费需求的疲软,对经 济增长有明显的拖累作用。从社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国内生产总 值在历史上的增长情况来看,消 费的变动与经济波动的趋势基本 上是一致的,即消费增长较快 时,经济增长速度也较高;消费 市场疲软时,经济增长也放缓。
4. 未来中国经济与能源工业发展前景
经过20多年持续高速的经济发展,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社会财富,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8.2万亿人民币,为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经过“十五”期间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城镇化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未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预测中国“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将以年均7.5%的速度继续保持增长,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26.1万亿元人民币,人均达到1.9万元,接近工业化完成阶段的水平,能源消费可能会降低[111]。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预测,2010~2020年,中国国民经济将以年均6.5%的速度保持增长[112],据此推算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49万亿元人民币,人均达到3.5万元左右。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比较权威的国家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即任何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三个阶段: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化阶段及发达经济阶段,其中工业化阶段又因其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不同,分为工业化前期、工业化中期和工业化后期阶段。人均GDP 280~560 美圆为工业化前期阶段,人均GDP 560~1120美圆为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 1120~2100 美圆为工业化后期阶段,人均GDP大于2100美圆为发达经济阶段。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发展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进入发达经济社会,第三产业将得到极大发展,能源消费强度将会降低,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将会下降。
未来中国将加快发展能源基础建设,能源供给将会增加。通过能源替代,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石油的比例可能会降低。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局制定的规划,到2020年中国将以能源产能翻一番支持GDP增长翻两番。计划到2020年新建11亿吨煤的生产能力,新增1.5亿千瓦水电发电能力。根据中国核电的“远景规划”,到2020年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从目前的850万千瓦增加到3600千瓦,从目前的占全国电力装机总容量的2.3%提升到4%。预计到2020年中国天然气的产量将达到1200亿方,消费量达到2000亿方。替代能源的增加将降低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也会降低。
随着国家节油政策落实和节油技术的进步,石油消费强度也会下降。中国正式颁布了《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113],这是一个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对轻型乘用车,包括轿车、9座以下小型客车和多功能运动型车(越野车)提出燃油效率的要求,即要求这些车辆的百公里油耗水平在标准的测试条件下,必须达到一定的限值水平。不同的车辆,根据其重量的大小,采用不同的限值标准。据分析,如果该标准能够得到完全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推动汽车节能技术,在未来10年间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预计到2030年,将累计节约燃油8亿吨左右,2030年当年节约燃油将达到7000万吨,相当于目前中国进口燃油的总量,或者减少7000万辆轿车的燃油消耗。
综合以上分析和预测,预计中国目前的石油消费增长趋势将延续到2010年左右,其后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将有明显下降。
5. 什么是能源与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走的仍是粗放经营的传统发展模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量地浪费着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经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依据如下。
1.基本国情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7%。我国是少林国家,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和12.5%。矿产资源种类不全,有的虽储量不少,但品位低,开采难度大。我国大多数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在资源短缺的同时,资源破坏和浪费又非常突出。
2.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阶段
我国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即加快发展重化工业阶段。汽车、钢铁、机械等制造业和房地产、煤炭、电力等前向和后向产业的高速发展,是中国进入重化工业时期的重要标志。重化工业的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十分强烈,不仅造成资源大量消耗,而且容易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我国发展时逢经济全球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被越来越深地卷入到了国际经济体系之中,特别是加入WTO后,大量外资进入国内,进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一方面会增加我国资源、生态的消耗,加大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将促使我国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优势,扩展资源、生态消耗的调节空间,为解决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环境问题构成21世纪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十分重要的国际背景。
因此,对于人均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先天脆弱,但经济发展处于高速成长期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6. 能源经济专业的发展前景
能源经济专业是顺应中国能源形势而急待发展的一个新兴学科,就业前景广阔。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各级政府能源管理部门、大中型能源企业、能源金融机构中的能源管理、能源预测、能源规划、能源经济研究和咨询、国际能源合作等领域工作。
毕业生适合在各类能源经营与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各级银行和金融机构、能源企业及下设能源规划与管理部门、跨国能源生产与贸易企业、能源物流企业、能源投资与交易机构从事能源生产经营管理、能源期货与期权交易、能源国际合作与开发等工作,从事上述各类能源领域的调研咨询、政策分析、市场策划、业务操作与管理等工作,也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7. 全球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是什么
经济发展与提高生活质量是全世界人的期望,持续提供可靠的、可支付得起的能源就变得十分迫切。了解能源的整体概况并透彻理解相关的工业流程也是必备的基础知识。历史发展表明,全世界所使用的能源类型与总量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未来能源需求进行令人信服的预测就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全球人口增长的速度将大大快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也将使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愿望滞后于现实。
全球经济与能源发展示意图
全球GDP在1980年到2008年间以每年近3.0%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30年将依然以此速度增加,这会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
从1980年全球经济开始增长以来,全世界的能源利用效率也提高了。这种效率提高的情况表现为能源强度的明显下降——能源强度用全球GDP除以全球能源需求量来表示。比如在1980年,全球1000美元的经济产出所消耗的能源量为2.5桶油当量。25年后,相同的经济产出所需的能源强度显著下降,每年的下降速度大约为1.0%资料来源:《世界经济报告》,2006;《IFR》,2007;《SRWE》,2008。。
能量,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大到整个宇宙都在关注着“能量”!
“能量是动力与时间的乘积常常被定义为工作中产出的能力。”
8. 能源短缺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严重后果
能源供应短缺会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由于能源奇缺,导致许多地区的林木砍伐过量,地表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能源短缺是指能源的供应不能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的现象。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进入大量消耗能源阶段,而自身能源又贫乏。
解决原则
需要兼顾能源的可持续与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可持续,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进入大量消耗能源阶段,而自身能源又贫乏,围绕能源而形成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又复杂,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重视节能、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才能实现能源消费的可持续。一方面,必须把促进节能作为核心目标,并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以实现能源消费的可持续。中央已经提出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必须兼顾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可持续,要尊重我国现阶段高耗能型经济结构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不能盲目追求单位GDP能耗的下降和发展可再生能源。
2.强化市场机制、促进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能源市场运行机制。
一种以物质利益彼此相联系的社会关系,是人们由一种基于约定俗成的或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的关系,向一种基于利害关系考虑的并建立在自由协议交换基础上的关系的转变。罗尔斯认为,社会是一种在。无知之帷4下成员相互。合作的冒险”。根据制度经济学的看法,制度提供人们活动的框架,人类得以在制度框架内相互影响。制度确定合作和竞争的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一个社会,或是经济秩序。
无论是自由交换的协议,还是相互合作的冒险,亦或制度确定的框架,作为人活动于其中的社会,必然是作为一种秩序而存在,有一套规则证明着秩序的存在与维护着秩序的运行。能源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元素,能源作为被人利用的对象,也逃不脱被规制的宿命。“一切制度安排都有可能影响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的效率”。为各种能源建立完备的产权制度,避免“共有地悲剧”强化市场竞争,形成良好的市场运行秩序,是我国解决短缺问题必须遵循的原则。
9. 能源经济就业前景怎么样
专业分析
能源经济专业是研究能源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过程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能源经济学为国家和地区制定有关能源工业发展的方针、规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能源经济学算是政治经济学、工程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该专业于201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2011年开始招生,只招收理科生。主要培养面向21世纪的具有较高专业素养、较强应用技能和科研能力的能源经济专门人才。它将能源和经济结合起来,包括能源的战略选择、能源的融资、能源的预测、能源企业的组织形式等,以能源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
专业发展前景: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诸如市场、价格、供求关系等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能源经济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门年轻的科学。
尤其是近年来石油价格的飞涨对各国的宏观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有理由认为,近一二十年,能源经济仍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研究热点。大量事实表明中国能源增长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能源消费总量明显地受到储存量约束,能源短缺与高能耗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以及由能源消费所带来的环保影响,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由于缺乏能源经济学人才和有效的能源经济的研究来为政府制定能源和经济政策提供建议,许多能源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中国能源经济学的研究具有其重要性与紧迫性,有效地开展能源经济学的研究,需要各方面的大力投入,尤其是人才的培养。
能源经济专业就业方向
目前全球能源短缺,能源经济专业应该是个比较热门的专业,从事政策面研究的可能性较大,政府机关的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国家能源局等单位,大型国企也是就业方向之一。大中型能源企业的经济师也是个很好的就业方向。
毕业生适合在各类能源经营与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各级银行和金融机构、能源企业及下设能源规划与管理部门、跨国能源生产与贸易企业、能源物流企业、能源投资与交易机构从事能源生产经营管理、能源期货与期权交易、能源国际合作与开发等工作,从事上述各类能源领域的调研咨询、政策分析、市场策划、业务操作与管理等工作,也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