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成果

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成果

发布时间:2021-03-10 09:48:10

『壹』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去的的成就有哪些谢谢

原材料工业“十一五”发展成就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20日
第一部分 石化化工行业

一、总体发展情况
(一)前三年经历了发展高峰期
“十一五”前三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产品市场活跃,装置高负荷运行,企业效益较好,产业和布局结构调整步伐较快,经济增长方式有所转变,在发展中求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值、工业增加值和销售收入在此阶段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25%、18.28%和21.50%,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和发达国家化工产业的增长速度。主要产品能力、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二)后两年行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石化工业经历了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油价下降迅速向石化产业下游传递,石化产品价格的下跌幅度远高于油价的下跌幅度;经济衰退引发石化下游市场疲软,直接影响石化产品的需求,造成出口下降;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产生市场供需矛盾。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于2009年5月出台《石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全行业认真落实调整振兴规划,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全行业的企稳回升,保持了较快发展。

二、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炼油能力大幅提高

截至2009年底,我国拥有炼厂150多个,原油一次加工能力达到4.51亿吨/年,居世界第二位,其中规模达到千万吨级的炼厂14家,占总能力的37.3%。随着我国原油加工能力的提高,炼油技术水平也取得较快发展,依靠自主创新,目前已经掌握了建设千万吨级炼厂的能力。近期我国建设的单套炼油装置规模不断提高,如1200万吨/年常减压、300万吨/年重油催化、210万吨/年加氢裂化、420万吨/年延迟焦化、410万吨/年加氢精制、150万吨/年催化重整等。

(二)煤化工行业快速发展

传统煤化工逐步成熟,国内合成氨、甲醇、电石和焦炭产量分别占全球产量的32%、28%、93%和58%。以石油替代为目标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全面起步,目前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新型煤化工示范工程正顺利推进,其中神华煤制油工业示范项目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范项目已试车成功,新型煤化工产业即将步入产业化轨道。技术装备方面,神华煤直接液化技术、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煤制油技术、大连化物所DMTO技术、清华FMTP技术等,在世界煤化工领域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三)化肥行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2000年以来,我国化肥产量由3186万吨增至2009年的6707万吨(折纯养分,下同),年均增长8.6%,自给率由不到80%转变为目前的整体自给有余。2009年我国生产氮肥4864万吨,磷肥1480万吨,钾肥363万吨;生产合成氨5136万吨,尿素2932万吨。化肥(实物量)进口392.1万吨,出口884.8万吨。氮肥自给率104%,磷肥自给率110%,钾肥自给率76%。总体上看,化肥工业基本满足了我国农业生产需要。

(四)化工新材料发展提速

化工新材料包括有机硅、有机氟、工程塑料、膜材料、高性能纤维、纳米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等,“十一五”期间化工新材料工业增加值大幅提高。传统化工新材料领域,我国已发展成为初级氟化工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并已在聚四氟乙烯等氟化工深加工产品领域取得突破,同时,2009年底,我国有机硅单体生产能力已达到119万吨/年,未来几年内,我国有机硅单体不仅可以实现自给,而且还会有大量出口。新材料目前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将在高端化工材料领域有快速的发展。

(五)基地化格局基本形成

我国石化产业的布局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石化集聚产业区和上海漕泾、南京扬子、广东惠州等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石油和化工基地,并建成了上海化学工业区、宁波化工园区等一批具有国际化管理水平和地方产业特色的化工园区。

(六)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批大型石化装置采用了自主研发技术,如MDI大型化技术,丙烯酸及酯技术、二甲醚技术等,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能力。一批采用自主研发技术建设的工业化示范装置进展顺利。如50万吨/年催化裂化制乙烯项目、60万吨/年煤经甲醇制烯烃(DMTO)项目,3万吨流化床甲醇制丙烯的FMTP工业性试验装置建设,万吨级聚苯醚(PPO)项目。

(七)国产化装备取得突破

国产化关键装备制造取得了突破。乙烯行业的乙烯裂解气压缩机、乙烯机、丙烯机等“三机”立足国内制造,大型乙烯裂解炉、大型空气装置实现国产化;烧碱用离子膜实现国产化;我国自主开发的“多喷嘴对置式水煤浆气化技术”已在国内推广;自主开发了“粉煤加压气化技术”投煤量为1000吨煤/天的工业化装置。在生物化工领域,高纯度井冈霉素生物催化生产井冈霉醇胺实现产业化,提高了井冈霉素产品的质量,打开了国际市场。

第二部分 钢铁行业

一、粗钢产量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不断增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实现快速增长,有力地支持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我国粗钢产量3.53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30.8%;2009年,我国粗钢产量达5.68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46.6%,超过了排在我国之后的20个国家的粗钢产量之和。预计2010年,我国粗钢产量将达到6.2亿吨。“十一五”期间,粗钢产量年均增幅将达到12%左右。

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

2005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大力开发和生产国内相对短缺的钢材品种,钢材品种和质量不断提升,大量取代了进口钢材。长期以来相对短缺的板材产量增长快于长材增长,板带比逐步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和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国产钢材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钢材进口量呈下降趋势,出口量不断增加,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05年我国国产钢材市场占有率92%,2009年提升至96%。

三、技术进步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技术进步加快,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宝钢、武钢自主研发的高磁感取向硅钢已能替代进口用于50万伏以上等级超高压大型变压器,并成功应用于我国三峡电站。宝钢、鞍钢、本钢等企业的汽车板质量与国际先进企业水平不断缩小。一大批机械行业用高端特殊钢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钢铁工业高端产品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大型钢铁企业的设计、制造和系统集成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首钢京唐曹妃甸钢铁基地建成投产,成为我国首个发展循环经济的临海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鞍钢鲅鱼圈钢铁基地顺利投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设计水平。宝钢梅钢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建成了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连轧生产线。

四、联合重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钢铁企业不断形成。优势企业集团跨地区重组加快,宝钢集团重组新疆八一钢铁、广东钢铁和宁波钢铁,鞍钢集团重组攀钢集团和天铁冷轧,武钢集团重组昆钢、柳钢和鄂钢,首钢集团重组水城钢铁、贵阳特钢、长治钢铁和通化钢铁。区域内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形成一定规模,河北省唐钢、邯钢、宣钢、承钢、石钢和舞钢成立河北钢铁集团,山东省济钢、莱钢、日照钢铁合并成山东钢铁集团,湖南省湘钢、涟钢和衡阳钢管组成湖南华菱钢铁集团,大连特钢、抚顺特钢和北满特钢组建东北特钢集团。

钢铁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2005年我国排名前十的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全国粗钢产量的35.4%,2009年提高至43.5%,年均提高1.6个百分点。2010年,随着鞍钢重组攀钢、本钢兼并北台、首钢重组通钢、天津渤海钢铁集团的组建,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五、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各项指标不断优化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企业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大力推广高温高压干熄焦、干法除尘、煤气余热余压回收利用、烧结烟气脱硫、水循环利用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节能水平不断提高、污染物排放不断减少,节能减排指标取得新进展。2005年,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吨钢耗新水分别为741千克标煤和8吨新水,2009年分别降至619千克标煤和4.4吨新水,年均下降4.6%和16.1%。2009年,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二氧化硫和烟粉尘排放量同比下降4.9%和7.9%。

六、淘汰落后加快推进

“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钢铁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稳步推进。2010年,按照我部下达的2010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分解任务,全年计划淘汰落后炼铁和炼钢能力3524万吨和921万吨。“十一五”期间我国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696万吨、炼钢产能6914万吨,可分别完成计划淘汰量的117%和126%。

七、规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秩序

为解决产业集中度低、布局不合理、淘汰落后进展缓慢、铁矿石经营秩序不规范等突出问题,201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了《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为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做好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和扶持优势企业发展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

国办发[2010]34号文发布实施以来,各地区和钢铁企业贯彻落实的积极性很高,钢铁行业产品质量、节能减排、兼并重组、工艺装备、安全生产等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钢铁行业生产经营秩序正得到有序规范。

八、实施“走出去”战略,境外投资力度加大

“十一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实施了“走出去”战略,加大了国际合作和境外投资力度,我国钢铁企业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宝钢、鞍钢、武钢、华菱、太钢、重钢等钢铁企业在澳大利亚、巴西、利比亚等国投资参股铁矿石项目取得较大进展,资源保证能力得到增强。鞍钢、武钢还将在美国和巴西合资建设钢铁生产企业,成为我国钢铁企业“走出去”建设钢铁企业的成功案例。

第三部分 有色金属行业

一、行业规模持续增加

有色金属产量稳步增长,“十一五”前四年,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速12.28%,预计2010年产量3000万吨。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十一五”前四年,规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32.53%,200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16.9亿元,占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为1.4%。有色金属外贸进出口总额大幅度增长,年均递增15.45%,2009年达到831.97亿美,其中进口额年均递增21.41%,出口额年均递增1.15%。

二、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

主要产品能耗下降,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2009年铜冶炼综合能耗降到366.26千克标煤/吨,与上年同比下降17.56%;氧化铝能耗降至659.37千克标煤/吨,与上年同比下降17.00%;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为14171千瓦时/吨,达到国际原铝协会制定的2010年14600千瓦时/吨的节能目标。

三、技术装备水平提升显著

我国自主研发了选矿—拜耳法氧化铝生产工艺和砂状氧化铝生产技术,淘汰了落后自焙槽电解铝生产工艺,自主开发的大型预焙槽电解铝生产技术在国内广泛应用。骨干铜冶炼企业的技术装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氧气底吹—鼓风炉炼铅技术(SKS)获得成功,引进的艾萨炉—鼓风炉炼铅技术得到很好的运用,液态高铅渣直接还原新工艺试产成功,基夫塞特直接炼铅工艺也正在被引进。

铜加工业生产技术及装备快速提高,特别是在节能、节材、缩短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铝板带热连轧技术和装备的引进以及大型挤压机的采用,改变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采用铸轧坯料生产0.005mm以下超薄铝箔,成为世界上极少数能生产该产品的国家之一;自主开发成功世界万吨级油压双驱动挤压机,生产出350公里时速的高速列车铝型材,实现列车车体材料国产化。

四、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有色金属冶炼产品质量已居世界先进水平。铜、铝、铅、锌、锡、镍、银、钴、特种铝、铝合金等10种产品的64个品牌已先后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和伦敦金银市场注册;在国家开展的历次质量抽查中,合格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早期出现较多的产品质量一致性差、表面质量差、包装质量差的老问题,已得到很大程度改善。

加工产品的质量迅速提高。铝箔、PS印刷版板基、电容器用高压阳极箔质量水平接近国际先进水平。铝合金建筑型材品种齐全、产品质量世界领先,满足了国内建筑业发展的需要。精密铜管产品向“高、精、强”方向快速发展,产品质量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大量出口美国等发达国家。海水淡化装置用铜合金无缝管大量出口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充分显示了我国有色金属加工产业的实力。

五、资源开发取得一定突破

地质勘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保有资源储量较“十五”有明显的提升。截至2008年底,全国查明铜资源储量7709万吨,查明铅资源储量4549万吨,查明锌资源储量10393万吨,铝土矿查明资源储量30.3亿吨,为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资源基础。

海外资源开发取得进展。中国铝业公司在澳大利亚奥鲁昆项目获得了矿产开发证;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赞比亚谦比西铜矿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形成4.7万吨/年矿山铜产能;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租赁巴基斯坦山达克铜矿生产,获得3万吨/年矿山铜产能;中国冶金科工集团与江西铜业公司联合投标阿富汗艾娜克铜矿项目获得中标;中国五矿、江西铜业公司联合收购加拿大北秘鲁铜业公司取得成功。

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一是淘汰落后产能成效显著。电解铝行业已全部淘汰了自焙电解槽,铝冶炼已全部采用先进的冶炼工艺,新建或改扩建项目全部采用300kA以上大型预焙电解槽工艺。二是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和冶炼能力逐步从东部向中部、西部转移;铜、铅、锌产业结构向开采冶炼、加工一体化方向调整;电解铝产业逐步向煤—电—铝—铝加工一体化的产业结构转化。三是有色金属加工品种日益完善,产品结构日趋合理。我国铜加工材约有250种合金,近千种产品,产量位居第一,是产品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铝加工企业产品结构日趋合理,铝加工产品轧制材所占比例达到37%。高档板带材增幅较大,高速列车车体型材为代表的大截面、薄壁空心型材已成功应用。新型节能型铝型材的市场不断扩大,有效改变了我国传统铝型材的产品结构。

七、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进步,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中国铝业公司积极整合国内资源,加快开拓全球业务以及广泛的产品组合,电解铝产量为331万吨,现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氧化铝和第三大电解铝生产商。

目前,铜冶炼能力近350万吨、精铜能力近600万吨,江西铜业、铜陵有色、云南铜业的产量排名居世界前列。排名前十的冶炼企业占全国产量的75%。电解铝产量超过50万吨的企业有6家,产量合计达到660万吨,占全国电解铝产量的51.3%。

八、有色新材料研发进展显著

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有色金属合金以及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研发上取得重大进展,突破了镁合金等产业化和应用关键技术。高温超导铋系带材等材料性能已达到实用化水平,解决了制备二硼化镁超导线带材的关键技术。通过表面改性、涂覆等现代表面技术处理的涂层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信息产业和传统工业领域。国产新材料产品已基本满足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发展的需要,并在神舟系列飞船、嫦娥探月工程等所需的关键材料上实现了自主化。

九、有色金属标准化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截至2009年底,有色金属标准总数达到2103项,其中国家标准953项(基础标准72项,产品标准217项,分析等其它标准664项),行业标准1020项(基础标准99项,产品标准321项,分析等其它标准600项),国家军用标准130项。随着最近三年标准修订工作的密集展开,国标、行标的标龄大幅缩短,五年以内标龄的标准已占到85%以上,无论是标准的数量和标准的水平均已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能够较好地满足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需求。

有色金属工业国际标准化工作步伐也不断加大。我国优秀标准以各种形式走上国际舞台,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也纷纷通过采标转化为国内标准。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及时了解国际标准化动态,而且积极承担国际标准秘书处的工作,中国已成为ISO/TC 26(铜及铜合金)和TC79/SC5(镁及镁合金)两个国际标准秘书国。

第四部分 黄金行业

一、黄金产量稳步增长

“十一五”期间,黄金产量从2005年的224.05吨增长到2009年的313.98吨,预计2010年产金345吨,年均增长8.9%,预计5年累计产金1675吨。我国黄金储备有较大增加,截至目前储备黄金1054吨。

二、技术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金矿深层开采技术及工艺水平进一步提高,最大开采深度接近1400米;低品位、难处理资源选冶技术开发和应用取得重大突破,生物氧化预处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焙烧、热压氧化等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利用尾矿、残矿及低品位资源取得实质性进展,最低入选矿石品位0.5克/吨。

三、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

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一批大型黄金集团迅速崛起,形成了以大型黄金企业为主导的黄金产业格局。中国黄金集团公司、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紫金矿业股份公司、山东招金集团公司、灵宝黄金股份等10家大型企业产金占黄金矿山产量的50%左右,实现利润占全行业的75%左右。

四、金矿勘探取得重大进展
累计新增黄金资源储量4000吨,截至2009年底,保有金矿资源储量6238吨。重点金矿成矿区带及老矿区深部的地质勘查、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在找矿理论、找矿方法和找矿模式等方面均有突破和创新。

第五部分 建材行业

一、“十一五”发展总体情况

“十一五”期间,受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拉动,建材工业在产业结构、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产品的品种、质量、档次有了较大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消费国,主要建材产品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石材和墙体材料等产量多年居世界首位。

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建筑材料和非金属矿及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制品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如汽车工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石化工业、机电工业等部门,对建材产品特别是新型建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建材工业增加值、总产值、利润总额、出口交货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逐年增长,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逐年降低,近两年二氧化硫及烟粉尘排放量持续降低、固体废物利用量持续上升。其中,水泥、玻璃、陶瓷等主要建材产品的产量、主营业务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持续增长,新型干法、浮法玻璃、池窑玻纤、新型墙体材料等先进生产技术产量比例不断提高。

根据“十一五”期间建材各产业的产能、结构变化、主要经济指标和节能指标变化情况,预计建材工业“十一五”期间各项指标如下表。
指标 “十一五”
计划指标 2009年
完成指标 预计2010年
完成指标
建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 8-10 2005~2009年
26.32% 20
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亿吨) 12.5 10.6 14
新型干法水泥比重(%) 70 72.72 75
前10家水泥企业生产集中度(%) 30 23 30
浮法玻璃产量
(亿重量箱) 5 4.92 5
浮法玻璃比重(%) 90%以上 84.55 85
优质浮法玻璃比重(%) 40% 40
前10家玻璃企业生产集中度(%) 70% 50 60
平板玻璃加工率(%) 40%以上 35 40
墙体材料产量
(亿块标砖) 8500 7850 8500
新型墙体材料比重(%) 60 52 60
陶瓷砖(亿m2) 67.79 68
卫生陶瓷(万件) 14712 15000
淘汰水泥产能
(亿吨) 2.5 2.4 3
淘汰玻璃产能
(万重量箱) 3000 2500 3000

二、建材工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及重大进步

“十一五”以来,国家及行业相关部门先后推出的结构调整、行业准入、节能减排及环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对建材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综合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行业结构调整,改善供求关系;第二,加快落后产能的退出;第三,推进行业并购重组,进而提高行业集中度;第四,通过建设余热发电、循环经济等项目,在降低行业自身成本的同时,产生较好的社会效益。

(一)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建材生产国和消费国

建材工业的发展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我国主要建材产品如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产品产量继续处于世界首位,全球近一半的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陶瓷都在中国生产,如水泥的生产和消费量达到全球生产和消费量的50%左右。

与“十五”时期相比,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门类品种日益丰富,配套能力显著增强。目前,不仅可以生产高档建筑材料,还可以为航空航天、军工、高新产业等提供特种材料。

(二)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建材工业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截止2009年,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4亿吨,完成“十一五”淘汰计划的96%;淘汰落后玻璃产能2500万重量箱,完成“十一五”淘汰计划的83.33%。2010年建材行业将超额完成“十一五”提出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建材主要产品品种结构不断优化,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超过70%,浮法玻璃比重超过80%,玻纤池窑拉丝比重超过80%,新型墙材比重已超过50%;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中国中材、中国建材、安徽海螺、河北惠达等一批大型建材企业和企业集团迅速成长;市场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区域市场竞争更趋有序。

(三)建材主要行业的生产技术、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近年来,我国建材工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具有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的重大成果。建材主要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完成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任务,我国已全面掌握了大型新型干法、大型浮法玻璃、大型玻纤池窑拉丝等生产工艺技术,并具备了成套装备的生产制造能力。新型干法水泥在预分解窑节能煅烧工艺、大型原料均化、节能磨粉、自动控制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从设计到装备制造都迅速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超大超薄陶瓷板、多晶硅石英陶瓷坩锅研发成功并实现产业化。新型建筑材料、树脂基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混凝土及制品、非金属矿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制品等行业,在工艺、技术和装备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我国2.0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玻璃钢叶片、年产千吨级的碳纤维项目均已投产。水泥、玻璃、建筑陶瓷等行业在全国制造业中率先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向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出口的跨越,其先进性、可靠性和优异的性价比得到国际业界的好评。

(四)减排和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建材工业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2008年建材万元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37.1%,烟粉尘排放量比“十五”末年下降35.5%。

近几年建材工业在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取得可喜成果。2009年,建材行业粉煤灰的综合利用量占全国的30%以上,煤矸石的利用量占全国的50%以上,利用固体废弃物达到7亿吨。水泥工业已建成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204台,总装机容量3316MW。近几年来,建材工业着力研究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但在理论上做了深入研究,在实践上也做了有益的探索。目前建材工业已被国家列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行业,成为国民经济体系中资源综合利用的关键环节和消纳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建材工业正在朝着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的绿色发展方向迈进。

(五)市场化程度及国际融合度日益提高

建材民营企业数占全国建材企业总数的比重已超过70%,成为建材企业的数量主体。资本市场的建立和融资渠道多元化为企业做大做强创造了条件,有力推动了自身发展和购并重组工作。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先进企业来华独资或合资兴办企业,推动了国内建材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以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工程服务贸易为龙头,带动了成套建材生产装备的出口,成效显著。出口国家和地区呈多元化,项目遍及新兴经济体和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贸易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对外工程总承包成为新亮点,尤其在水泥工程领域,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已超过40%,有效地带动了我国成套建材技术和装备的出口。

『贰』 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国家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经济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与此同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反对保护主义、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等方面发挥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津巴布韦国防部长姆南加古瓦上世纪60年代第一次访问中国,他回忆说,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十分困难:“我第一次到中国是在1963年的8月,我们5个(津巴布韦)学生到中国接受军事培训。那时候中国挺困难的,但是中国人非常团结。我记得那时候高楼都很少,我想在北京也就六七座吧,余下的都是一些低矮的中国传统房屋。”

有关统计数字显示,197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1.8%左右。而当时在发达国家,第三次新技术革命浪急潮涌,许多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当时的中国领导人坚定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决心。

被称为“土耳其旅游之父”的前土耳其旅游部长巴伊塔什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曾经13次访问中国,是中国社会经济巨大变化的见证者之一。他讲述了自己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切身感受“1985年第一次来中国时,我记得当时北京只有三家酒店,北京最宽的街道上也满是潮水般的自行车。而现在酒店何止百家,大街上行驶着最新型的小轿车。不仅仅是北京,上海等城市也一样,在这二十几年来,这些城市的旅游、经济和工业都有了飞速发展。世界500强企业中的425个已落户中国,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佐证。”

在巴伊塔什初次来到中国的前一年,也就是1984年,新中国迎来建国35周年,改革开放全面推进,当年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1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美国肯塔基州众议员,美国国会美中工作组的成员本·钱德勒曾在1990年和2006年两次造访中国,他对北京、上海、成都和拉萨等地日新月异的变化印象深刻。钱德勒说:“中国经济的发展让人惊叹。我第一次到中国的时候多数人骑自行车,第二次去的时候已经被满街的汽车取代了。城市面貌变化很大,比如上海,摩天大楼林立。我想中国也许是世界上变化最大的国家。二十几年来,我想无数中国人做到了以前做梦都没有想过的事情。看到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向世界敞开胸怀,并且把一个开放的世界带到她的人民面前,这是很令人兴奋的事。”

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已经逐步开始在制造业、对外贸易等领域开拓全球市场。质优价廉的“中国制造”成为中国的醒目名片。

泰国国会上议院议员、企业家素拉猜掌管下的泰国吉祥挂车厂有限公司(RCK公司)是目前泰国最大的生产挂车和半挂车等重型载货车企业之一。素拉猜对“中国制造”的了解和信赖源于RCK公司近年来越来越多地使用来自中国的零配件,他对中国产品质量的日益提升深有感触:“以前,用于生产挂车的零配件主要是从欧洲,特别是从德国进口。大概7至8年前,公司看到中国生产的挂车设备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就开始进口来使用,如挂车车桥、车轮和减震系统等。起初的达标率大概90%左右,但近2至3年来,我们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可以说已经100%达标,几乎一点问题都没有了,这使我们公司对进口中国产品来组装挂车的信心更加增强了。目前从中国的年进口额约2亿泰铢(1美元约合35泰铢)。另外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除了质量好以外,中国产品的价格如果与德国产品相比,便宜了50%!”

素拉猜的企业对“中国制造”的欢迎反映的正是中国制造业和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贸易伙伴扩展到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129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截止2009年,中国连续17年成为全球吸收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65万亿美元,与1950年相比增长2000多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升。

现任英国商务大臣曼德尔森在担任欧盟贸易委员期间曾经多次参与中欧贸易纠纷的谈判,对中国经济有很深的了解。近日,在谈到对中国经济的印象时,曼德尔森说:“我最了解的中国还是在过去的10年里,这段时间对于中国是转换的阶段,中国建立了市场经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且从中获益良多。在国家实现繁荣的同时,使如此多的中国人脱离了贫困,经济变得如此不同,如此多样化。”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最新调查显示,尽管面临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中国将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2010年仍将保持近8%经济增长率的国家。英国知名专栏作家、亚洲问题专家马丁·雅克指出,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凸显了中国在解决全球性经济问题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由于出台了相应的拉动内需计划,所以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这种情况下,中国有能力就美元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用等与金融危机有关的问题发表更多的意见和看法。”

正如马丁·雅克所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反对保护主义、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等问题上坚持发展中国家立场,努力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9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第64届联大一般性辩论发言时说,在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应以促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发展作为重要途径,营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国际环境:“国际金融机构应该把新增资源首先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脱困上,以更加灵活多样、更加便利快捷的方式提供贷款支持。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应该着力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我们应该采取负责任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坚决反对保护主义,积极推动多哈回合谈判早日取得全面、均衡的成果。”

巴基斯坦政策研究所所长卡利德·拉赫曼先生曾多次访问中国,长期研究中国发展。除了赞扬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他更认同中国在发展中积累的独特经验:“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我认为,最显著的发展变化是循序渐进的变化,而不是一夜之间的变化。中国在启动改革程序的同时,努力保持自已的价值体系,并从传统的价值体系中吸取经验。事实上,中国的发展理念,特别是胡锦涛主席于2006年提出的和谐发展观,这是中国独特的发展途径,是一种双赢的实践,这种规划不仅给中国发展提供了机遇,而且也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了发展机遇。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两方面为世界大国及至欠发达国家创造了良好的合作环境,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友好国家更是从中受益。当然,这也让发展中国家人民对中国领导人更加信任。”

『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排名世界第几

排名 国家名称

GDP总量 (十亿美元)

所在地区

1 美国 16197.96 美洲

2 中国 9038.66 亚洲

3 日本 5997.32 亚洲

4 德国 3373.33 欧洲

5 法国 2565.62 欧洲

6 英国 2532.05 欧洲

7 巴西 2503.87 美洲

8 印度 2117.28 亚洲

9 俄罗斯 2109.02 欧洲

10 意大利 1953.82 欧洲

『肆』 我国2013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确定为稳中求进。稳,就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物价

指导意见:
我国确立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如何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同意

『伍』 我国开放经济的成果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改革,毫不动摇地促进对外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上大台阶,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举世瞩目的巨大转变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由弱变强的30年,是我国逐步摆脱低收入国家不断向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迈进的30年。

30年间经济实现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按照改革开放的总体要求,确立了“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奋发图强,开拓进取,1987年提前3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5年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实现“三步走”伟大战略目标的进程中,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1979-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5%不相上下。

经济总量连上几个大的标志性台阶。经济的快速增长使经济总量呈现加速扩张态势。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3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人均国民总收入也实现同步快速增长,由1978年的190美元上升至2007年的236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起点低、人口基数庞大的国家,能够取得这样的进步,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同时带来了国家财力的增加。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4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达到11444亿元,2003年超过2万亿元,达到21715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外汇储备实现由短缺到富足的历史性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短缺是当时外汇储备的基本特征,出口创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基本动力。但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我国外汇储备扩大到15282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位。

大型公司(企业)不断涌现并迅速发展壮大。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企业由少到多、由弱变强,成为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成就的醒目标志。根据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2007年度世界500强公司名单,我国内地共有22家,其中中国石化集团名列第17位,比2006年提升6位,取得中国公司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的最好名次,也是中国公司首次进入世界前20强。

二、经济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呈现出由粗放向集约和节约的重大转变

30年来,改革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改革开放的30年,是经济结构大调整的3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和增长模式不断呈现新格局的30年。

二、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以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的转变。30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1979-2007年,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6%、11.4%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07年的11.3:48.6:40.1。与1978年相比,2007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6.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16.2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门类齐全的发展格局转变。30年来,冶金、能源、纺织、机械、航运等传统工业在改造中实现结构不断调整升级。2004年钢铁工业的连铸比已提高到95.9%,比1980年提高近90个百分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铜、铅先进熔炼生产工艺的产能达到总产能的70%左右,电解铝自焙槽工艺已全部淘汰,改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耗煤低、发电效率高的单机容量30万、60万千瓦机组已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主力发电机组,并逐步向100万千瓦级发展。落后棉纺锭和毛纺锭得到大规模压缩,棉纺织设备的大部分机器采用了变频调速、可编程控制器PLC技术,基本实现了纺机产品的机电一体化。大型燃气轮机、抽水蓄能机组、直流输电设备、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船用曲轴等实现国产化,年产千万吨级的大型炼油厂设备自主化率高达90%。与此同时,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空航天、医药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工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带动我国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因素。经过30年来的发展,我国在航天技术、核能发电技术、高性能计算机技术、重型机械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数控机床制造技术、第三代通信技术等领域都有一系列重大突破。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162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比1995年提高3.0个百分点。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基本实现了由城乡分割向城乡协调共同发展的转变。30年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提高,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7年的44.9%,上升了27.0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0.9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平均增加1453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平均减少216万人。大量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1978-2007年,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07年的38.1%。与此同时,城镇就业岗位的快速增加带动了乡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使乡村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76.3%下降到2007年的61.9%。

『陆』 建立经济特区三十年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十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柒』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的重大成就

1、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

“十二五”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0%,GDP总量增长到63万亿元。总体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从2001年~2007年的年均10.8%,下降到2008年~2014年的年均8.8%。

速度看起来比以前有所放缓,但这是在很高基数上实现的增长,而且是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的增长。同时,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较,我国仍然处于绝对领跑者地位。

2、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持续优化,逐步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从要素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在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2014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了53.1%。

3、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

“十二五”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跨步增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持续提高。从经济实力看,2014年我国GDP总量为10.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例为13.4%,牢牢占据世界第二位。

从产业竞争力看,2014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份额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之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220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主要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土地流转率提高到30%,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5、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制造业是国家间经济角力和竞争的主战场,彰显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近年来,我们一手抓淘汰落后,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一手抓转型升级,改善品质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开始兴起,成为制造业的新生力量。

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企业脱颖而出,带动了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动了产业整体素质提升。

『捌』 改革开放36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为6.58亿吨,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9%;与1978年中国生铁产量3479万吨相比,增长了17.9倍,翻了将近9番。

2012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为7.17亿吨,占全球15.5亿吨粗钢产量的46.3%,排名世界第一,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与1978年的3178万吨相比,增长了21.6倍,翻了10番半。

2012年中国煤炭产量为36.6亿吨,为全球最大产煤国,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为1978年6.1亿吨的6.6倍。

2012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1.84亿吨,排名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是1978年6524万吨的33.5倍。

2012年,中国的电解铝产量为1988.3万吨,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

2012年中国精炼铜产量582.3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4%,为世界最大产铜国。

2012年中国化肥产量6840万吨,是世界最大化肥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5%;是1978年869.3万吨的7.9倍。

2012年化纤产量793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平板玻璃产量7.14亿重量箱,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工程机械销售总额达59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43%。

2012年中国汽车产量1927.18万辆,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稳坐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大国的宝座;是1978年14.91万辆的129.25倍。
2012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6021万吨,虽然受全球主要是欧美市场萎缩的影响比上年下降21.4%,但仍位居世界第一位,占到世界总造船量的41%。

2012年中国的彩电、手机、集成电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48.8%、70.6%和90.6%。而在2010年,中国就为世界生产了 68%的计算机、65%的冰箱、80%的空调、44%的洗衣机、70%的微波炉和65%的数码相机。

中国早就成为世界第一大服装生产国,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第一大鞋类出口国,第一大家具出口国,第一大食品生产国……。更有趣的是,随着黄金投资热在中国兴起,2010年中国还生产了340吨黄金,排名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农业大国

中国的粮食产量世界第一。210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58957万吨,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的谷物产量占世界总量比重一直处于世界第一位。2009年,在全球19种主要农产品中,中国雄居世界第一位的有12种。

中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2012年中国的水产品产量为5906万吨,连续23年雄居世界第一,占到世界水产品总量的60%以上。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禽业大国。2012年中国的禽蛋产量为2860万吨,占到世界总产量的45%。

中国是世界第一肉类生产大国。2012年中国的肉类产量为8384万吨,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7%。

中国是世界第一蔬菜生产大国。2012年中国蔬菜总产量为7.02亿吨,蔬菜种植面积为3.05亿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早在2007年中国蔬播种面积和产量就稳居世界第一,分别占世界总量的的43%和49%。

中国是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大国,2012年水果产量24057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7%以上。中国的苹果、梨、桃、李和柿子的产量均为世界前5位,尤其是柿子和梨,中国的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1.5%和52.9% ;苹果和李子的产量也占世界产量的40%左右。

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与消费国,仅烟草生产一项,中国便雄居5个世界第一:烤烟种植面积世界第一、烤烟产量世界第一、烤烟增长速度世界第一、卷烟产销量世界第一、卷烟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阅读全文

与2013年我国经济发展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