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阈值需要考虑哪些影响因子

经济阈值需要考虑哪些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2021-03-11 11:54:22

『壹』 经济阈值与现代植物病害防治是怎么样的

经济阈值(economicthreshold,简称ET)是指病害合理防治时机的一种病害密度指标。即病害的某一密度(病情),达此密度时应该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病害种群密度增加而达到经济损害水平。它是由经济损害水平派生的,最早由美国昆虫学家斯特恩(V.M.Stern,1959)在防治害虫的研究中与经济损害水平一起提出来的。荷兰扎多克斯(J.C.Zadoks)在植物病害研究中使用行动阈值(actionthreshold)与之对应。中国通常采用防治指标这一术语。

由于黑德利(J.C.Headly,1972,1982)提出的“经济阈值”恰好是斯特恩(1959)定义的经济损害水平(economicinjurylevel,简称EIL),在以后的许多引述和解释中常把二者混淆。所谓经济损失是指防治费用与防治挽回损失金额的差值。针对预计流行后病情可能达到EIL的病害,如果进行防治,其收益正好等于所需防治费用。它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IPC)或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理论的重要概念,是从经济效益出发确定的病害系统管理目标。EIL是权衡一场预计发生的病害在经济上是否值得防治的指标和为了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而控制病害的最佳密度。ET则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取防治行动时的病害密度。在虫害防治中,ET通常小于EIL,但是在使用高效杀虫剂能立即杀死害虫,制止其危害时,ET可能等于EIL。

众所周知,有害生物对农林作物造成了很大损失,但这种损失用货币折算到底有多大,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特别是化学防治是治理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在杀死害虫、消灭病菌、杂草、提高农林作物产量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引起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生态学负效应。这些负效应如何来定性、定量评价,至今也没有统一标准,而此前的评价大都停留在定性的水准上,尤其是缺少对生态学负效应的定量评价。经济阈值模型对生态调节参数选择随意性大,且没有统一标准,对农药的生态学负效应分析模糊甚至不加以考虑。根据经济学原理,单纯地以种植经营者的利益而言,他们肯定希望自己的有形投入费用(visiblecost,简称Cv)小于最后所出售的作物的总收入,即投入小于产出(通常所说的投入产出比以经济学原理为单一着眼点,且以种植者的利益为单一准线),这样才算有利可图,自己的劳动力价值也得到了体现。然而,由于大量使用农药,产生了严重生态学负效应,而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又是生态环境保护者和政府决策者所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万年峰等提出了可持续阈值的定义:“当生态环境保护者、政府决策者与种植经营者的利益持平时,种植者通过使用农药及各种管理手段所挽回的经济损失与作物管理手段的经济消耗和农药区域污染所引起的生态学负效应,折算成经济损失的货币表现相等时的特定时空内栽培作物遭受的害虫密度”。与经济阈值的特征比较,可持续阈值主要表现在其学科思想是经济学、生态环境学和生态哲学,注意到任何手段、措施作用的对象都是社会一经济一生态复合系统;决策目标是农林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不只是“就有害生物论和有害生物”;决策对象综观整个农林生态系统,甚至全球系统,关注生态学负效应评价,而不只是控制有害生物;决策主体是科研人员、种植经营者、政府决策者,需要的是各部门、单位的分工协作,而不只是科研人员的“独立舞台”;评价手段趋向于定性、定量且多元化;研究方法从局部控制到区域调控,从近期考虑到长期决策、系统决策;收益对象是种植经营者、环保人士和政府决策者三方。

『贰』 评价原理与方法

(一)主要影响因子

由于地下水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所以其脆弱性与其埋藏条件、补给源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包气带岩性、地形地貌、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等,还与人类活动也有一定的关系(图4-6)。因此,地下水脆弱性评价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复杂,应结合具体问题遴选主要影响因子。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因子,包括两部分:一是固有脆弱性评价因子;二是特殊脆弱性评价因子。固有脆弱性评价因子主要有土壤性质、包气带特征、含水层特征、补给量、地形、含水层的下伏地层以及与地表水或海水的水力联系状况。在地下水特殊脆弱性评价时,除考虑了以上因子外,还需要考虑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影响因子和影响污染物发生降解的地质条件和污染物特性。

1)土壤(soil media)是地球最表层风化地带,它对地下水的补给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一般情况下,土壤的颗粒愈小,地下水入渗补给量愈小,入渗水流所携带进入地下水中的污染物愈少。另一方面,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是污染物进行物理-化学分解的重要条件。

图4-6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有关因子

2)包气带(vadose zone)位于土壤层之下、地下水位以上非饱水区,通常将土壤层纳入其中。包气带的厚度决定污染物下移进入地下水含水层的所需时间。包气带厚度愈大,地下水脆弱性愈弱,地下水愈不容易遭污染。包气带的岩性以及其渗透性,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粘土地层组成的包气带,有利于地下水免遭受污染。

3)净补给(net recharge)是指来自研究区含水层以外的水分对地下水净补给量,它增加储存资源(水量)。这部分水量在补给地下水的同时,还携带一定数量的污染物进入含水层中。补给量愈大,进入含水层中的污染物几率或数量愈大,地下水脆弱性愈强,愈容易遭污染。

4)含水层特征(aquifer media)是指含水层岩性、厚度、有效孔隙度、水力传导系数和储存能力等,这些因素都影响污染物在含水层中迁移、聚集和稀释状况。

5)地形(topography)主要是指陆地表面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陆地表面的坡度控制污染物随着雨水产汇流而迁移状况。当地形坡度较缓,降雨就不容易形成径流,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中潜在性较大;反之,地形坡度较大,则降雨易形成快速径流,不利于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中。植被覆盖率通过延缓降雨地面产流的时间,增大入渗速率而影响污染物进入地下水中情势。

6)含水层导水系数是决定污染物在含水层的传播速度,传导系数愈大,污染物传播速度愈快,地下水的脆弱性愈强。

(二)评价方法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很多,一般包括4个步骤: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②确定指标体系中各因子的权重;③应用数学方法计算;④评价分级与编绘地下水脆弱性分布图。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的选取,应根据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状况、相关数据情况及研究目的来确定。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有:过程数学模拟法、统计方法、模糊数学法和叠置指数法(表4-13)。

表4-13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对比

注:引自姜桂华,2002。

1.过程数学模拟法

过程数学模拟法是在水流和污染质运移模型基础上,建立一个脆弱性评价数学表达式,然后将各评价因子量化处理之后应用该式进行求解,由此可得出一个有关地下水脆弱性的综合指数。

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它可以描述影响地下水脆弱性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但只有在充分认识污染质在地下水环境中迁移过程,并有足够的水文地质资料和长序列污染质迁移监测数据,才能取得比较好的结果。尽管描述污染质运移的二维、三维等模拟模型很多,但在区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多数采用包气带的一维过程模型。例如 Britt等(1996)从包气带的衰减能力、污染质的对流-弥散以及污染质代谢物的毒理性等角度,应用衰减因素指数模型、污染质渗漏潜势指数评价模型和分级指数模型开展了相关研究。这3种方法,需要输入的数据较少,便于广泛应用;缺陷是不能模拟污染质迁移、转化详细过程。

2.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是通过对已有的地下水污染监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确定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主要因子,然后采用分析方程进行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脆弱性分析(Mi⁃chael,1999)。Tesoruero等(1997)和Sophocleous等(1998)分别采用逻辑回归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评价了

污染地下水和海水入侵地下水的脆弱性,取得较好评价结果。

应用统计方法进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需要有足够的相关监测资料。在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这种方法不如叠置指数法和过程数学模拟法应用广泛(姜桂华,2002)。

3.模糊数学法

模糊数学法是在确定评价因子、各因子的分级标准和因子赋权的基础上,采用单因子模糊评判和模糊综合评判进行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这种方法在我国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应用较多(陈守煜,2002;周金龙,2004)。

4.叠置指数法

叠置指数法是通过选取评价参数的分指数进行叠加,然后形成一个反映地下水脆弱程度的综合指数,再根据综合指数进行评价。该方法又分为“水文地质背景参数法”和“参数系统法”。前者是通过条件类似地区的已知脆弱性标准,进行比较分析来确定研究区地下水脆弱性。这种方法需要建立多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标准模式,且多为定性或半定量性评价,一般适用于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大区域。后者是将选择的评价参数,构建成为参数系统,每个参数都有一定的取值范围,这个范围又分为几个区间,每一个区间给出相应的评分值或脆弱度(即参数等级评分标准),然后将各参数的实际资料与该标准进行比较评分,进而获得评分值或脆弱度。该方法又分为“矩阵系统法”、标定系统法和计点系统法。

叠置指数法所需数据比较容易获得,算法简单,易于掌握,是国外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孙才志,2000)。它的缺陷是评价指标分级和评分没有统一的标准,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三)评价因子权重确定

确定各影响因子对目标影响的权重,是地下水脆弱性评价的基础工作,对评价结果具有显著的影响。确定权重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主观赋权法是指由专家根据经验主观判断确定评价因子权重,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类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最小平方法、专家调查法、环比评分法和TACTIC法。客观赋权法是指根据原始数据之间关系来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它具有较强的数学理论依据,这类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神经网络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等。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通过多种方法确定权重,然后相互验证确定权重的合理性。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它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该方法是在建立有序递阶的指标系统基础上,通过指标之间两两比较对系统中各因子给予优劣评判,进而确定各因子权重系数。具体步骤:①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明确上一层次因子与其所属层次因子之间的权重关系;②所有因子权值层次排序及求解权向量;③检验和修正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与其他方法相比,AHP方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一致性检验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当出现3个以上的指标相互比较时,不会出现内部相互矛盾、不协调一致问题。

2.BP神经网络法

人工神经网络法(ANN)是指在计算机上采用一定算法模拟人脑智能的技术,它是由大量具有非线性响应运算功能的神经元构成,形成一种并行分布式的信息处理系统,各神经元之间权值可以不断调整,使系统具有自学习能力(尚丽,2002)。

BP(Back Progagation)网络算法又称为反向传输算法,是一种多层学习算法。BP网络算法模型为:

设n维m个学习样本X=(x11,x12,…,xmn),已知与其对应的教师d=(d1,d2,…,dm),同时存在一个连接权W=(w1,w2,…,wn),通过输入样本、连接权和作用函数,产生一个输出项Y=(y1,y2,…,ym),于是有

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f(x)=1/(1+ex) (4-64)

式中:netji为节点i在学习第j个样本时的输出项;Yj为第j个样本的输出项;m为学习样本;n为样本节点;f(x)为输出作用函数。

每个输入样本,网络输出(ym)与期望输出(dm)之间误差为

E=Ej=(dm-ym) (4-65)

则,总误差为

权重修正为

W(j,i)=W(j,i-1)+ΔW(j,i-1)(4-67)

ΔW(j,i-1)=ηyj(dj-yj)(4-68)

当E小于某一数值时,权重修正的网络学习结束。

假设有m个n维变量,则求取权重的计算模型为

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权向量为

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该模型为数据输入层、中间隐含层(权重层)和输出层3层。在输入向量、权向量和作用函数后,会产生m个1维输出向量:

dT(m)=(d1,d2,…,dm

同时,根据实际资料,得到m个1维实际结果向量:

YT(m)=(y1,y2,…,ym

于是,有

W(m+1)=W(m)+ΔW(m)

ΔW(m)=η[dm-f(ym)]f(ym)sgn[dm-f(ym)]

已知样本变量X(n)和实际结果向量Y(m),则可以求得连接权W(n)。

3.灰色关联度法

灰色关联度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具体算法如下。

设有m个子因素(X1,X2,…,Xm),它们都与母因素(X0)有一定关联。每个评价指标都有N个统计值,构成母序列和子序列:

母序列{X0(i)},i=1,2,…,N

子序列{Xk(i)},i=1,2,…,M

为了进行比较,将母序列和子序列进行标准化处理,使所有的值在0~1之间。

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式中:

为标准化后的值;max(Xk)为第k条子序列中的最大值;min(Xk)为第k条子序列中的最小值。

经标准化后的数列,无量纲,则第k条子线在某一点t与母线在该点的距离:

Δ0k(t)=|X0(t)-Xk(t)| (4-70)

可用Δ0K(t)值衡量它们在t处的关联性。Δ0k(t)愈小,子线与母线在t处的关联性愈好。母、子序列在t=1到t=N的关联性,用关联系数表示,有

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式中:ξ0k(i)为第k条子线与母线X0在i点关联系数,其值满足0≤ξ0k≤1,ξ0k愈接近1,它们的关联性越好;Δmin,Δmax为m条子线在区间[1,N]母线的距离Δ0k(i)的最大值与最小值;ζ为分辨系数,一般取0.5。

于是,有第k条子线与母线在[1,N]间的关联度为

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采用下式使关联度之和为“1”,对关联度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后的关联度,可作为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四)脆弱性评价方法

1.DRASTIC模型

DRASTIC法是一种评价地下水污染潜势的分级标准化系统方法,也是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参数系统法的一个经典方法,被较广泛应用。该方法由美国水井协会(NWWA)和美国环境保护局(USPEA)于1987年合作研发,它综合了40多位水文地质学专家的经验,适用于大尺度区域性地下水脆弱性评价。DRASTIC模型取7个参数的开头字母组成DRASTIC模型名称,D为地下水位埋深(Depth to Water)、R为净补给(Net Recharge)、A为含水层介质(Aquifer Media)、T为地形(Topography)、S为土壤介质(Soil Media)、I为非饱和带影响(Impact of Vadose Unsaturated Zone)和C为含水层水力传导(Hydraulic Conctivity of the Aquifer)。DRASTIC法已被美国40个县和许多国家采用,包括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地区,例如喀斯特地区多含水层系统。

DRASTIC方法有4个主要假定:①污染物存在于地表;②污染物通过降雨渗入地下;③污染物随水迁移;④研究区面积不小于100英亩(约0.4km2)。

DRASTIC评价模型为

DrDw+RrRw+ArAw+SrSw+TrTw+IrIw+CrCw=DRASTIC(4-74)

式中:D,R,A,S,T,I和C分别为地下水位埋深、净补给、含水层介质、土壤介质、地形、非饱和带影响和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r和w分别为评价指标等级和权重;DRAS⁃TIC为综合指数,该值代表地下水脆弱性的不同程度。DRASTIC值愈小,地下水脆弱性愈低;DRASTIC值愈大,地下水脆弱性愈高。

2.评价指标及特征值

DRASTIC模型的各评价因子含义及其对地下水脆弱性影响情况如下。

1)地下水位埋深(Depth to Water):地下水位埋深是指从地面至地下水位的距离。地下水位埋深愈浅,地下水愈容易遭污染,地下水脆弱性愈高;反之,地下水愈不容易遭污染,地下水脆弱性愈低。地下水位埋深分级及特征值,如式4-75所示

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式中:f(h)为地下水位埋深评分;h为地下水位埋深(m)。

2)净补给(Net Recharge):是指每年在单位面积到达地下水位的总补给水量。地下水入渗补给量愈小,随之进入地下水中污染物愈少,则地下水脆弱性愈低;反之,地下水入渗补给量愈大,随之进入地下水中污染物愈多,则地下水脆弱性愈高。

降雨入渗影响评分表达式,如下式4-76(Jeffrey D.,2001):

RN=(Recharge×0.265722)1/2+1 (4-76)

式中:RN为降雨入渗影响评分;Recharge为单位面积的地下水净补给量(m3/km2·a)。

3)地形(Topography):是指地表面的倾斜度。地形坡度愈小,愈不利于降雨在地面形成径流,而污染物愈容易通过入渗进入地下水中,脆弱性愈高;反之,地形坡度愈大,愈利于降雨在地面形成径流,而污染物愈不容易通过入渗进入地下水中,脆弱性愈低。

地形坡度影响评分表达式,如式4-77:

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式中:RT为地形坡度影响评分;a为地形坡度。

4)包气带影响(Impact of the Vadose Zone):包气带评分值与含水层岩性评分相似。当含水层上覆为渗透性较弱的粘土时,则评分较低;当含水层上覆为渗透性较弱的砂性土时,则评分较高。

5)含水层岩性(Aquifer Media):岩土颗粒愈大,或裂隙较多,则脆弱性评分愈高。

6)含水层水力传导系数:它影响污染物在含水层的迁移速度。传导系数愈大,污染物迁移速度愈大,则脆弱性评分愈高。

7)土壤类型(Soil Media):土壤颗粒愈小,或含有大量微生物,则脆弱性评分愈低。

3.权重体系

在建立DRASTIC评价模型时,根据评价不同目的,赋予每个评价因子一个分级特征值(1~10之间),并建立两套相关的权值系列(1~5),其中显著性最高的权值为5,最低为1。

『叁』 如何理解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英文: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
意义
影响因子并非一个最客观的评价期刊影响力的标准。一般来说影响因子高,期刊的影响力就越大。对于一些综合类,或者大项的研究领域来说,因为研究的领域广所以引用率也比较高。比如,生物,和化学类的期刊,这类期刊一般情况下就比较容易有较高的影响力。影响因子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表征其学术质量的优劣,但影响因子与学术质量间并非呈线性正比关系,比如不能说影响因子为5.0的期刊一定优于影响因子为2.0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具有这种对学术质量进行精确定量评价的功能。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在进行科研绩效考评时常以累计影响因子或单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作为量化标准,有的研究人员可能因影响因子差0.1分而不能晋升职称或评定奖金等,这种做法绝对是不可取的。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缩写IF)是指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创始人尤金·加菲得(Eugene Garfield)在1960年代创立,其后为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重大革新。
自1975年以来,每年定期发布于“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肆』 哪些期刊投稿容易,周期短,影响因子在2-3之间,电分析化学方面的期刊

以下这些期刊你可以考虑一下: 1.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2. IEICE TRANSACTIONS ON FUNDAMENTALS OF ELECTRONICS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SCIENCES 3. IEEE TRANSACTIONS ON 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VLSI SYSTEMS 4. INTEG。

『伍』 科技论文的影响因子是怎么分类的谁能详细说说

影响因子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表征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它实际上是某刊在某年被全部源刊物引证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的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所发表的全部源论文数之比。

nk-1+nk-2

计算公式:IF(k) =

Nk-1+Nk-2

说明:

k 为某年, Nk-1+Nk-2 为该刊在前一两年发表的论文数量, nk-1 和nk-2 该刊在 k 年的被引用数量。也就是说,某刊在2005年的影响因子是其2004和2003两年刊载的论文在2005年的被引总数除以该刊在2004和2003这两年的载文总数(可引论文)。

影响因子的产生和应用

在1998年,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博士在《科学家》(The Scientists)杂志中叙述了影响因子的产生过程。说明他最初提出影响因子的目的是为《现刊目次,Current Contents》评估和挑选期刊。目前人们所说的影响因子一般是指从1975年开始,《期刊引证报道》(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每年提供上一年度世界范围期刊的引用数据,给出该数据库收录的每种期刊的影响因子。JCR是一个世界权威性的综合数据库。它的引用数据来自世界上3000多家出版机构的7000多种期刊。专业范围包括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JCR目前是世界上评估期刊唯一的一个综合性工具,因为只有它收集了全世界各个专业的期刊的引用数据,JCR光盘版有许多很好的界面,显示了期刊之间引用和被引用的关系。可以告诉人们,那些是最有影响力的期刊,那些是最常用的期刊,那些是最热门的期刊。除影响因子外还给出:期刊最新排序(Current Rank)、刊名缩写(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国际统一刊号(ISSN)、总引用数(Total Cites)、及时性索引(Immediacy Index)、总文章数(Total Article)、被引半衰期(Cited Half-Life)。

影响因子及JCR给出的以上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说,对以下各类人员具有多种实用价值。

1)图书馆员 制定文献收藏计划和经费预算,向读者推荐优秀期刊。

2)编辑 了解和掌握自己编辑的期刊的情况,制订有效的编辑规划和办刊目标。

3)出版商 掌握和监测出版动态,掌握出版机会,做出新的出版决策。

4)作者(科研人员)

a.寻找和确定与自己专业有关的期刊,

b.确定论文投稿期刊,

c.证实已经发表自己论文的期刊的水平。

5)信息研究分析人员

a.跟踪文献计量学的发展趋势,

b.研究学科之间及各学科内的引用模式。

c.研究学术论文生产的学问[2]。

d.研究专业学科的发展变化趋势。
化学类的期刊,首先当然要推美国化学会旗下的各大猛将了。2003年化学类十大引用频次
最高的文章里,ACS占了9篇,不服不行。我是一向反对影响因子决定论的,不过美国化学
会的期刊是办得不错,尤其是新期刊,出一本就是一本经典,号召力超强。

说起化学类的龙头老大,当然要推《美国化学会志》(JACS)。有些人会说美国化学会志
的影响因子不是最高,这个有点像以人均GDP来衡量国力的强大与否一样。影响因子就是两
年内的平均引用次数,很狭隘的一个评价指标。2003年JACS的影响因子是6.5,可是它的总
引证次数和被引次数是雄踞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这说明JACS的覆盖面、信息量是无
与伦比的。而且影响因子评价中总文章数是分母,很大型的期刊影响因子不容易显著提高
,不过也不容易波动。加上JACS既有简讯类文章,又有全文型的文章,这也是影响它影响
因子的重要原因。综合而论,JACS以其总优势可以当之无愧地执掌化学类期刊之牛耳。

说起影响因子,那就得说《化学评论》(Chem. Reviews)。 化学评论的影响因子常年在
20以上,前几年直逼SN,为化学类的刊物争了口气。不过Review类的期刊,影响因子容易
很高,这是因为无论什么文章,在背景介绍里总是会提相应的综述,这是常理,或者说这
是格式。而且化学评论每年的文章才100来篇,分母这么小,商自然就大。还有一个很重要
的原因,是外国的综述类期刊,通常是约稿制,写文章的本身是牛人,号召力本身就大—
—不知道有多少个小组在跟踪他的工作呢,有综述还会放过?

2003年的十大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章里,排第三的不是美国化学会的。我估计可能是德国应
用化学( Angew. Chemie)或者 英国的 化学通讯 (Chem. Comm.)。最有可能是德国应
用化学。 想想看放眼综合类期刊,能够跟美国化学会志一较长短的,也就只有它了。德国
应用化学的规模是JACS的一半不到,而且只有简讯类文章(有时有小型综述),这是它影
响因子很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它的影响因子波动比较大,2001年8.2,2002年7.5,20
03年又回到8.5。我觉得Angew. Chemie上的简讯,主要分布在有机化学、生命有机化学、
材料学、高分子化学这几块,比较冷门的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基本没有,这也是它的一个
办刊方针。

我自己是学有机的,自然要说说有机类的老大,《有机化学》(JOC)了。可能又有人要诟
病JOC的影响因子,不错,JOC的影响因子这几年是在下降,去年前年持平回稳。这是因为
JOC裁掉了所有的Communications,因为ACS成立了《有机快报》(Org. Lett.)。要看到
JOC在ACS的地位——2002年Peter. Stang由JOC的主编升任JACS的主编,而Org. Lett.的主
编升任JOC的主编。2003年的十大引用频次最高的文章里,排第一的不是JACS,是JOC,第
二才轮到JACS呢。JOC上的全文,很多工作做的很漂亮,相比之下它的Notes要弱一些。不
过前一阵Corey在JOC上发了一篇文章,专门讲他的自传的——我觉得比较恶心,看他一付
自诩天才化学家的样子,谁能够想象他是化学界有名的周扒皮呢。

有机除了JOC之外,就是它的姊妹篇《有机快报》(Org. Lett.)了,Org. Lett.是ACS办
得非常成功的一个刊物,99年创刊,2001年有影响因子,从3.4, 3.7,一路稳步成长到4.1
。而且它的规模一开始就非常不小,双周刊,文章数跟Angew. Chemie,JOC相当。虽然只
有简讯类文章,但是简讯的质量相当不错,可以说Org. Lett.是JOC的影响因子下降的直接
原因。不过肥水不流外人田,都是自家兄弟,弄来弄去还不是在ACS家里混跶。

当然除了美国和德国,自然得说说英国的化学通讯(Chem. Comm.)。Chem. Comm.这个期
刊呢,我个人认为是有点片面追求新意了。虽然说一个简讯类的期刊应该以新意为第一要
务,但是不能不及其余。看Chem. Comm.上的文章,大部分就是新而且怪,说实际用途,说
句实在话说不上来。说工作做的漂亮,也说不上来。就有点象“意外反应收购站”的感觉


欧洲的期刊,有一个我觉得是很值得推荐的,那就是《四面体》(Tetrahedron)。Tetra
hedron影响因子不高,不过我觉得上面的工作比《四面体通讯》(T. L.)高半个档次。T
etrahedron和T. L.是姊妹篇,应该说水平差不多,看看人家KCN,文章基本是JACS, Ange
w. Chemie。什么Chem. Comm, JOC,OL都看不上的,可是很有一些文章在Tetrahedron 上。
T. L.上垃圾很多,重复T. L.上的文献基本上没有满意的。有人开玩笑说是中国人的文章
降低了T. L.的水平,可是这两个期刊亚洲区(除日韩)现在都是上海有机所的林国强执行
副主编,按说他应该卡关标准是一样的,这个理由说不通。主要还是一个办刊方向和审稿
人群体的问题。

说了半天,其实还有一个是超级大牛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
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好比说高校化学学报和化学学报在争谁是中文化学刊物的
老大,忽然有一个声音大吼:争什么争!老子还没有说话呢!——这个声音就是中国科学
(B)。呵呵。PNAS上的化学文章比SN多得多(SN一年也就三四十篇化学或者相关化学的文
章),上面的文章我个人觉得比JACS要强,高半个档次左右。离SCIENCE半个档次。这个期
刊中国人投稿不多,值得国内的牛人大力关注。

其他的比如 欧洲化学(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也是不错的,就是规模太小,
Angew.Chemie的全文类文章基本在欧洲化学上。JCC 是ACS 的又一成功典范,不过规模实
在是小了一点,毕竟专门关注组合化学这一小块的。 Synlett, Synthesis什么的,跟T.
L. 一个档次的, 规模也不大,不说也罢。
1
中国科学D
1.453

2
科学通报
0.706

3
中国科学E
0.696

4
实验技术与管理
0.655

5
中国科学B
0.515

6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0.493

7
自然科学进展
0.492

8
中国科学C
0.466

9
武汉大学学报
0.41

10
东北师大学报
0.356

11
安徽大学学报
0.338

12
北京大学学报
0.332

13
南京大学学报
0.313

1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0.299

15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0.271

16
厦门大学学报
0.269

17
江苏大学学报
0.263

18
中国科学基金
0.263

19
高技术通讯
0.252

20
中山大学学报
0.248

21
中国科学A
0.247

22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0.242

23
四川大学学报
0.241

24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0.234

2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0.231

25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0.231

27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0.212

27
华侨大学学报
0.212

29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0.193

30
云南大学学报
0.191

31
河南大学学报
0.185

32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0.184

33
兰州大学学报
0.182

34
内蒙古大学学报
0.179

35
西北大学学报
0.176

36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0.161

37
湖南大学学报
0.159

38
扬州大学学报
0.152

39
复旦学报
0.151

40
南京师大学报
0.15

41
山西大学学报
0.145

42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0.14

43
河北大学学报
0.136

44
湖北大学学报
0.129

44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0.129

46
天津师大学报
0.125

4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0.125

48
海南大学学报
0.124

48
南开大学学报
0.124

50
福州大学学报
0.12

51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0.118

52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0.113

53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0.11

5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0.11

53
应用科学学报
0.11

56
广西大学学报
0.108

57
科技通报
0.104

58
宁夏大学学报
0.103

59
江西科学
0.1

60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0.098

61
湘潭大学学报
0.094

62
上海大学学报
0.093

63
济南大学学报
0.088

64
山东师大学报
0.087

65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0.081

66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0.073

67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0.072

68
郑州大学学报
0.072

69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0.071

70
苏州大学学报
0.067

71
山东大学学报
0.066

72
南昌大学学报
0.065

73
内蒙古师大学报
0.063

74
新疆大学学报
0.063

75
浙江师大学报
0.062

76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0.06

77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0.058

78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0.058

79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0.056

80
河南科学
0.049

81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
0.045

82
松辽学刊
0.044

83
甘肃科学学报
0.033

84
贵州大学学报
0.031

85
科学技术与工程

86
计算数学
0.32

87
模糊系统与数学
0.278

88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0.267

89
数学学报
0.263

90
应用数学学报
0.224

91
CHINESE ANNAULS OF MATHEMATICS
0.214

92
数学年刊A
0.197

93
应用数学和力学
0.192

94
生物数学学报
0.19

95
数学进展
0.188

96
数学物理学报
0.184

97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0.171

98
应用概率统计
0.167

99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0.127

100
工程数学学报
0.121

101
应用数学
0.119

102
数学研究与评论
0.089

103
J PARTIAL DIFF EQS
0.088

104
ACTA MATHEMATICA SCI
0.077

105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0.057

106
运筹学学报
0.056

107
数学杂志
0.054

108
南京大学学报数学半年刊
0.034

109
CHIN QUAR J MATH
0.027

110
APPROX THEORY AND ITS APPL
0.014

111
NE MATHEMATICS
0

112
力学进展
1.024

113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0.873

114
振动工程学报
0.653

115
工程力学
0.371

116
力学学报
0.369

117
岩土力学
0.364

118
计算力学学报
0.307

119
实验力学
0.279

120
固体力学学报
0.264

121
应用力学学报
0.219

122
ACTA MECHANICA SINICA
0.205

123
力学与实践
0.13

124
力学季刊
0.129

125
系统工程学报
0.761

126
控制与决策
0.529

127
系统仿真学报
0.484

128
信息与控制
0.452

129
系统工程
0.433

130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0.431

131
系统科学与数学
0.323

132
控制理论与应用
0.289

133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
0.225

134
物理学报
1.397

135
CHIN PHYS
1.277

136
CHIN PHYS LETT
0.817

137
液晶与显示
0.702

138
光子学报
0.649

139
物理学进展
0.551

140
声学学报
0.543

141
发光学报
0.517

142
高压物理学报
0.396

143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0.374

144
化学物理学报
0.37

145
光学学报
0.358

146
强激光与粒子束
0.34

147
量子光学学报
0.324

148
物理
0.317

149
COMMUN THEOR PHYS
0.311

150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0.269

151
应用声学
0.263

152
工程热物理学报
0.248

153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0.241

154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0.233

155
低温物理学报
0.212

156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0.202

157
波谱学杂志
0.177

158
计算物理
0.175

159
原子核物理评论
0.171

160
量子电子学报
0.163

161
低温与超导
0.156

162
声学技术
0.119

163
质谱学报
0.065

164
物理测试
0.007

165
无机化学学报
0.913

166
高分子通报
0.812

167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0.782

168
高分子学报
0.726

169
化学进展
0.667

170
分析化学
0.608

171
催化学报
0.593

172
化学学报
0.58

173
应用化学
0.559

174
物理化学学报
0.53

175
燃料化学学报
0.502

176
分子科学学报
0.479

177
分子催化
0.469

178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0.455

179
分析试验室
0.44

180
功能高分子学报
0.429

181
电化学
0.427

182
化学通报
0.422

183
色谱
0.392

184
有机化学
0.379

185
环境化学
0.371

186
结构化学
0.356

187
分析测试学报
0.344

188
CHIN J OF POLYMER SCIENCE
0.322

189
分析科学学报
0.282

190
煤炭转化
0.273

191
化学研究与应用
0.245

192
化学试剂
0.187

193
合成化学
0.181

194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0.116

195
天文学报
0.34

196
CHIN J ASTRON AND ASTROPHYS
0.276

197
云南天文台台刊
0.182

198
天文学进展
0.155

199
上海天文台年刊
0.023

200
测绘学报
0.951

201
遥感学报
0.719

202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0.45

203
国土资源遥感
0.438

204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0.371

205
测绘科学
0.321

206
遥感技术与应用
0.316

207
测绘工程
0.391

208
测绘通报
0.28

209
中国沙漠
1.182

210
第四纪研究
0.958

211
地学前缘
0.938

212
地球物理学报
0.894

213
地球化学
0.871

214
地球科学进展
0.771

215
地球物理学进展
0.687

216
地震学报
0.673

217
自然灾害学报
0.659

218
地震地质
0.525

219
古脊椎动物学报
0.517

220
地球学报
0.479

221
干旱区研究
0.44

222
中国地震
0.429

223
古生物学报
0.417

224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0.413

225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0.403

226
遥感信息
0.402

227
地震
0.367

228
微体古生物学报
0.359

229
物探与化探
0.349

230
空间科学学报
0.294

231
世界地震工程
0.282

232
地球科学
0.247

233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0.238

234
灾害学
0.177

235
地震研究
0.169

236
西北地震学报
0.164

237
内陆地震
0.148

238
华北地震科学
0.144

239
华南地震
0.104

240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0.091

241
冰川冻土
2.426

242
地理学报
2.301

243
地质学报
2.133

244
地理研究
1.418

245
地理科学进展
1.245

246
岩石学报
1.197

247
地理科学
1.02

248
地质论评
0.821

249
极地研究
0.806

250
地层学杂志
0.78

251
矿床地质
0.769

252
古地理学报
0.759

253
沉积学报
0.751

254
地质科学
0.689

255
岩矿测试
0.678

256
高校地质学报
0.624

257
石油实验地质
0.552

258
干旱区地理
0.545

259
山地学报
0.528

260
工程地质学报
0.506

261
中国岩溶
0.486

262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0.479

263
玑代地质
0.364

264
西北地质
0.343

265
地质科技情报
0.323

266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0.323

267
经济地理
0.315

268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0.272

269
新疆地质
0.269

270
地质力学学报
0.26

271
矿物岩石
0.256

272
热带地理
0.219

273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0.21

274
地质与勘探
0.198

275
地质与资源
0.198

276
铀矿地质
0.198

277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0.197

278
地质通报
0.185

279
地质找矿论从
0.126

280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0.058

281
海洋与湖沼
1.1

282
湖泊科学
0.643

283
海洋学报
0.555

284
热带海洋学
0.496

285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0.443

286
海洋工程
0.388

287
盐湖研究
0.352

288
海洋科学
0.344

289
海洋通报
0.308

290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0.29

291
海洋科学进展
0.281

292
台湾海峡
0.237

293
CHIN J 0FOCEA AND LIMN
0.179

294
海洋湖沼通报
0.155

295
海洋预报
0.15

296
东海海洋
0.145

297
高原气象
1.203

298
大气科学
0.625

299
气象学报
0.506

300
应用气象学报
0.485

301
气候与环境研究
0.315

302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0.276

303
热带气象学报
0.243

304
气象
0.169

305
气象科学
0.119

306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0.04

307
生态学报
1.206

308
植物生态学报
0.968

309
植物学报
0.904

310
遗传学报
0.888

311
生物多样性
0.842

312
应用生态学报
0.684

313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报
0.67

『陆』 西南岩溶山区分散式供水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邹胜章1,2,梁彬1,2,陈宏峰2,裴建国1,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项目(200310400043、200310400044);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2BA901A13)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邹胜章(1969—),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岩溶资源与环境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

摘要:西南岩溶区居民主要采用溶井、水柜与水窖等三种模式进行分散式供水,其水源分别来自地下河、岩溶泉及雨水。在大量调查与实际工程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西南岩溶区分散式供水模式进行了总结,分别对三种供水模式的地区适宜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各种模式的设计思路、设计参数与施工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论述,并结合实际工程给出了设计示意图。最后,对分散式供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水质安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岩溶区;分散式供水;水窖;水柜;溶井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及从事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也是生态系统中一项活跃的影响因子。赋存于地面以下的地下水,因其水质好、分布广、供水稳定等特点,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重要的供水水源。岩溶地下水资源是岩溶区主要的供水水源,在许多地方甚至是唯一的淡水水源。在欧洲,超过50%的饮用水由岩溶地下水供给[1]。可见,岩溶水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十分重要。

尽管我国西南岩溶区年平均降雨量都在1100mm以上,区域的水资源总量非常丰富(见下表)[2]。但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短缺:①特殊的地表-地下双层结构的地质环境[3],加上地形高差大、岩溶强烈发育、地表土层薄、植被少以及土层渗透性强、水涵养能力小,导致岩溶区地表水缺乏、地下水深埋,水资源开发利用成本高、难度大,造成“人在山上走,水在脚下流”这一无奈的局面,径流稀少;②降雨的季节性很强,雨量年份分布极度不均匀,连续4个月的降雨量(5~8月或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常形成夏季洪涝、冬春干旱的特点;③该地区地理条件特殊,土地小块而分散,居民零星分布,没有条件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可见西南岩溶山区不属于资源性缺水,而是季节性缺水、工程性缺水[4]

西南部分地区地下河流量统计表

据不完全统计,仅广西39个岩溶石山县就有240万人口、202万头牲畜缺水,且缺水人口在地理分布上较分散,大多以500人以下的缺水为主,尤其是峰丛山区缺水更突出,人口分散也更为明显,加剧了大型集中式供水难度。西南岩溶山区季节性、工程性缺水已经成为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为解决西南岩溶山区人、畜饮水困难,通过多年的探索,结合当地地貌区位和水资源特征,分别开发出了多种适合于西南岩溶山区分散供水的供水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溶井、水柜与水窖,水源分别来自地下河、岩溶泉及雨水。以下就这三种主要供水模式的特点、适用条件、设计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1 水窖供水

1.1 适用条件

水窖在云贵高原峰丛山区多见,主要用于地势较高、地表垂向岩溶极为发育的峰丛山区分散人、畜的供水。该区在水文地质上属于地下水补给区,降水多沿垂直裂隙入渗,只有在雨季大雨期间才可形成地表径流,无表层岩溶泉,降水是该地区唯一的水资源来源。

近年来在西南岩溶山区开展了大规模的雨水集蓄与利用,广西、贵州、云南的很多地方已经在政府的组织下兴建了为数众多的水窖,有效地解决了岩溶山区的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极大地促进了生活经济的发展。

为便于收集雨水,水窖都修建于地面以下(图1),每个水窖在地表都有一条专门用来收集雨水(屋檐水及地表径流)的沟渠(图2)[5]。因需要储藏水源,水窖容积较大,一般20~30m3,大的可达50m3以上。

图1 家庭小水窖

图2 集雨工程(小水窖)平面示意图

(据肖厚军)

1.2 设计思路

为使水窖水质得到保障,一般将水窖设计成深埋于土体的、密封的、带集雨坪的圆柱形或方形水池(图2),其优点是:①水窖埋于土体,近似于一个微型地下水储存系统,对水质有利;②水窖不易遭人为破坏,经久耐用;③水窖密封,污染物不会落入窖内,且由于密闭不透光,水体内微生物不易生存繁衍;④采用人工集雨坪集流,可使降雨进入水窖前免受污染。设计重点是通过对水质的控制,使水窖能得以有效地使用,并且便于维修。水窖容量依据缺水时间、用水人口、用水定额等参数共同确定。

1.3 水窖有关参数的确定

(1)水窖容积公式为:V=N×I×T。式中:V为水窖容积;N为用水人口数;I为用水定额,依据国家规范结合实际取值为40L/(人·日);T为连续缺水时间,根据实际缺水时段确定。在实际设计中,水窖容积还应该考虑畜禽用水。

(2)水窖规格的确定。家庭小水窖直径2~3m较为理想,水窖有效盛水深度一般在4m左右。

(3)集雨坪的确定。由于人、畜饮水小水窖对水质要求高,在设计中宜采用人工水泥集雨坪,其主要作用是收集雨水,同时可兼作农户晒场。其公式为:V=FP(1-η)。式中:F为集雨面积;η为蒸发、集流等造成的降雨损失系数,一般取0.3;P为降雨量,取值依据实际情况确定。如实测降雨量为1500mm,F取值30m2,采用长方形布置,规格为6m×5m。为更有效地集流,集雨坪边缘设置50mm高的围水线。

水窖的设计除了需要考虑储水的体积外,还需要充分的考虑水质问题。在设计建造时,可以进行一体化建设(图3),以保证水窖水质安全。

图3 家庭水窖设计剖面图

1.4 施工要点

施工中应注意以下三点:①窖址应选择在坚实的地基上,位置应高于人居住的房屋,便于放水取用;②水窖盖板要留进出孔,用以对水窖进行检修和清洗,同时便于当窖内水位太低时能用吊桶取水;③雨季来临前要对水窖进行消毒,以防止窖水水质恶化。一般地,窖水水温可保持在4~7℃,除大肠杆菌超标外,其他大多数指标都在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允许范围内。

1.5 水窖的效益分析

据对受益农户的跟踪调查,大部分农户由几代人的用水靠人背马驮变成用上了自来水,既改善了水质又节省了劳动力。据测算,农户修建小水窖后,每户每年至少可节省用于背水的120个劳动工日,这些节省下来的劳动力用于外出务工或就地发展生产,按较低的人均日收入10元计算,户均年增收或创收可达1200元以上,小水窖的投资回收期仅14年。若以30年的使用寿命计算,投资效益比可达1∶22,长期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若在山区农业灌溉中广泛推广使用小水窖,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变山区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使农作物产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对于加快山区贫困农户的脱贫步伐、发展农村社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溶井供水

2.1 适用条件

溶井主要适用于峰丛洼地底部及溶丘谷地边缘,为区域性地下水径流区。该区无地表泉水出露,但有地下河经过;溶井实际上属于地下河管道天窗,因地势较低,地下河水从天窗中涌出而成(图4)。可见,溶井的建设条件是比较苛刻的,只有在适宜的地方才可建造。

2.2 溶井设计与施工要点

为方便取水,需要将天然溶井进行改造——以天窗为基础修建水井。因溶井水出露地表,可如山塘一样直接方便地使用。为保证水质在使用时不受到人为污染,溶井多修建成串联式(图5),即1个主井后串联2~3个用水池,按用途实行分开用水,以保护水质。主井作为饮用水井,水通过一条小沟槽从主井流向下游的用水池,紧临的第一个水池作为生活洗涤用水水池,再后面的水池水用来浇灌和杂物清洗。

图4 天然溶井

图5 湖南新田邝家三联式溶井

溶井大小根据其流量和人口总数确定。因饮水和用水分开,流量在0.5~1L/s时,一口容积为2m×1.5m×2m的溶井,便可满足约1000人的生活用水需求。

溶井(主水井)的施工也比较简单。首先需要彻底清理天然溶井内的淤积物,再对天然溶井进行拓展,深度以进入完整基岩面以下1~2m为宜,外围按溶井大小进行拓展。各用水池的建设比照普通水池进行。典型溶井设计见图6。

溶井井壁建筑材料多采用天然块石,水泥清缝;井底分层铺设一定厚度的卵砾石及沙层,以便对地下水进行初步的过滤。用水池池底和池壁建筑材料也多采用天然块石,水泥清缝。溶井主要是做好池壁的防渗,用水池则需要同时做好池底和池壁的防漏。

图6 溶井设计示意图

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在溶井周边设置一定范围的防护带和畅通的排水沟,以保证周边污水不渗入溶井内,以及在大雨期间地表漫流不淹没溶井。防护带距离应不小于15m,在防护距离内不得有任何污染物存留,防护带地面宜采用水泥地坪固化,以防地面污水下渗。

3 水柜供水

3.1 适用条件

水柜供水可适用于整个峰丛山区,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泉水(绝大部分属于表层岩溶泉),泉水是其最主要的水源。这类地区一般属于小型泉域的地下水排泄区,地下水以水平运动为主。

表层泉有常流泉,但更多的是季节性泉,只有雨季才有水流。如河池山区水柜的取水源是季节性山泉水,雨水经过山体上的土壤、植被及山体本身的裂隙渗滤后流出的泉水十分清澈,每到暴雨季节有突发性山泉时才有水涌出。因此,每个水柜在一年之中往往只能注一次水,村民们则必须靠各自水柜中的存水生活1年。

3.2 设计与施工

水柜一般采用方形的砖、石结构(水泥抹面防漏),也可采用水罐形式,多建于各自家门口的地表;利用地形的天然高差,从高处的泉口引水入水柜。引水设施有竹槽(将竹子劈开后拼接而成)、木槽(将整根木料挖空拼接而成)、塑料水管、铁管等(图7)。

在有常年来水的地方,水柜容积可适当小些,单个家庭用一般为3~5m3(图8),集中式供水水柜可根据人口数量和用水定额来确定(图9)。

图7 水柜工艺设计

图8 洛塔家庭用水柜(可供7户居民使用)

图9 湖南新田鹅眉凼村可供200多人使用的水柜

在只有季节性来水的地方,水柜容积要修建的比较大,体积太大时可以分成多个中等容积的水柜来建设;水柜容积计算公式与水窖的基本一致。

3.3 注意事项

水柜的建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合适的建设地点。水柜基底岩土层必须要均匀、稳定,以免产生不均匀沉降;②水柜外侧一定要采用加筋设计,以保证水柜不开裂漏水;③水柜内部用水泥抹面后一定要粘贴内衬材料,以保证水质安全。

4 分散供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1 选址布局

选址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水窖的建设中。由于集雨工程的建设主要是由农民自己进行,政府只负责发起并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所以缺乏统一、科学、合理的规划,造成选址和布局不当,使集雨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大多数水窖的修建根本没有考虑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集流条件,一些水窖由于地质条件不好,建成后不久就发生了沉降、裂缝,不能使用。

水窖建设的选址布局实际上是一个优化问题,应遵从以下原则[4]

(1)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岩溶山区地形高差大的特点,尽可能实现完全重力自流集水和自流灌溉,以减少集流场的投资,并节省能量;

(2)集雨工程要建在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方,边坡要稳定,避免修建在受泥石流影响和容易爆发山洪的地方;

(3)尽量少占耕地;

(4)地基最好有一层较厚的粘土层,以防止渗漏。如果底部是砂土、砾石、卵石或风化岩石,必须做好防渗处理。

4.2 设计与施工

分散供水设施作为一种小型的给排水工程,水的“给”和“排”都有其自身特点,这一点在设计、施工中往往被忽视。不重视附属设施,如在溶井周围不设排水沟、在水窖引水沟前未设拦污栅和沉沙池,从而造成分散供水水质差。建筑材料的质量不合格,主要是水泥的质量问题。要注意水泥的配比,切忌使用不合格水泥、贮运过程中已经受潮产生团块的水泥以及贮运时间超过5个月的袋装水泥。

4.3 水质安全

据调查分析,目前分散供水水源水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是溶井和无盖水柜的水质比较差,经常有藻类、树叶、草屑、摇蚊幼虫等漂浮物且细菌总数、COD、氨氮、亚硝酸盐氮超标;有盖水柜的水质尚可,除pH值偏高外,其余指标均达到饮用水标准[6]。以雨水为水源的水窖水质变化较大,主要受当地大气和地面污染物的影响[7]

分散供水水质被污染后,常常会导致霍乱、伤寒、痢疾以及其他许多疾病,对岩溶区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8]。由于岩溶山区的住户过于分散,即使由于分散供水的水质问题而引起疾病,也很难被统计和引起人们警觉。因此,对上述问题更应引起重视,并应开展相应研究。

要改善分散供水的水质,宜采取以下措施:

(1)严禁在水源附近堆放生活垃圾,尤其是在下雨之前要注意清扫集雨坪。

(2)建筑材料要严格采用可防止污染的卫生材质,水窖和水柜宜采用水泥材料,但需进行内衬处理,防止水泥中的有害成分溶出。

(3)应在水窖窖口加盖,且在引水口前设置拦污栅和沉沙池,慢滤池对受污水体进行处理时也是必需的;在暴雨、洪水季节过后,务必要对水窖进行一次清洗;当水质严重恶化时,要投放明矾或漂白粉进行消毒[9]

(4)水柜引水管宜采用PC管材或镀锌钢管,PVC管材不能用于供水;对于更新较慢的水柜水(超过5天更新一次),需设置慢滤池进行处理并定期清洗水柜,以防止水中细菌孳生和水垢的产生。对于小型水柜,可半个月清洗一次。

(5)在溶井周边设置一定范围的防护带和畅通的排水沟,以保证周边污水不渗入溶井内,以及在大雨期间地表漫流不淹没溶井;为防止阳光照射引起溶井内藻类繁殖,最好在溶井上加留有取水口活动盖板,并在每年枯水期对溶井井壁进行一次清洗,3~5年对溶井底部的滤料进行一次更换。

当然,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保证分散供水水质的最重要措施是水要烧开后饮用。

参考文献

[1]COST 65(1995):Hydrogeological aspects of groundwater protection in karstic areas,Final report(COST action65).—European Comission,Directorat⁃General XII Science,Research and Development,Report EUR 16547 EN:446 p.;Brüssel,Luxemburg

[2]陈梦熊,马凤山.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2

[3]袁道先,朱德浩等.中国岩溶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4]陈志祥,王洪涛,陈沐生.西南岩溶山区集雨工程现状与对策[J].中国给水排水,2004,(9):31~33

[5]肖厚军.南方山区小型集雨工程的建造[J].农技服务,2004,(4):50~51

[6]蓝俊康,蓝艳红.集雨工程的水质研究进展[J].中国给水排水,2002,18(8):23~25

[7]张小玲,梁慧光.雨水集流饮用水的污染及水质改良途径[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8,16(3):84~88

[8]Jensen P K,Ensink H J,Jayasinghe G et al.Domestic transmission routes of pathogens:the problem of in⁃house contamination of drinking water ring storag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Tropical Medicine&International Health,2002,7(7):604~609

[9]刘洪亮,俞振泰,马蔚等.简易持续饮水消毒器处理地窖饮用水的试验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0):927~928

『柒』 根据经济危害允许水平怎么计算经济阈值

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用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通用的指标。定义:一定时期内一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注:一定时期一般指一年一统计的期限;最终产品区分于中间产品;劳务也是一种服务性产品。市场价值就是该年度的货币价值。经济增长率是末期国民生产总值与基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较以末期现行价格计算末期GNP,得出的增长率是名义经济增长率。以不变价格(即基期价格)计算末期GNP,得出的增长率是实际经济增长率。在量度经济增长时,一般都采用实际经济增长率

阅读全文

与经济阈值需要考虑哪些影响因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