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适用房发展趋势

经济适用房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1-03-12 05:55:03

❶ 中国的房地产发展态势如何,对中国经济有何拉动作用

我觉得房地产的快速的上涨,是对咱中国的很多行业都具有的带动作用,国家政策限制房价,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 ...

❷ 想开房产经济公司,目前二手房市场前景如何

通常,房屋置换离不开房屋置换公司,而且置换公司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方可进行置换交易:①大量的买卖双方信息。②利用网络化计算机处理信息。③完善、正规的交易操作流程。房屋置换在交通问题较突出的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地有巨大的二手房置换市场,而在中小城市如厦门、珠海等却是市场容量不大。

既然住房二级市场潜力巨大,只要政府政策执行到位,老百姓的心理障碍能够消除,入市欲望强了,金融机构按揭贷款能够大力支持,中介机构、估价机构、律师行、交易管理部门能够密切协作配合,交纳税费、办理产权证等一系列相关服务措施跟上了,二手房市场一定能走出目前交易清淡、有价无市的局面,将逐渐红火起来。

经济适用房的主要特征

经济适用房的主要特征有:价格便宜;购买时需要购房资格,也就是需要符合当地房管局规定的一些条件;购买的房屋属于部分产权,也就是在交易时需要收到限制;在缴纳一定的土地收益金之后,性质可以变为商品房。

❹ 谈谈中国房地产走向的趋势

现在中国高层和相关部门、研究机构都在探讨中国的房地产问题:因为它是中国的龙头,是拉动内需和国内GDP的发动机,现在这个发动机是转的有点快了,但是否造成了泡沫还在争论;不过根据2006年12月统计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平均增幅达到了5.8%,北京是10.3%排在第2位,上海因为社保案事发,市委一干领导被查,已经开始下降,但降幅很小。根据我在北京房地产公司了解的情况,现在国家一直在加大宏观调控,文件是一个接一个,政策是隔三差五的出台,但总的目的是要规范房地产市场,让它健康稳定发展,因为一旦它要崩盘了,中国的经济将遭受严重打击,特别是银行、建材、家电等相关的上下游行业,所以,房地产是不能轻易打压的;目前的状况是:国家为了抑制房价,加大廉价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加大对投机房产的打击力度,加大税务调控等政府行政干预手段,加大房地产公司开发的门槛,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不过,我觉得因为中国人对住房天生的偏爱和传统思想的作用,现而今的住房需求巨大,8亿农业人口非农化造成中国的城市化建设脚步飞快,而中国经济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使国强民富,这是中国房地产的巨大原动力,所以,中国的房地产于情于理都应该也会健康发展下去的。

❺ 请问汉中朝阳路北段,经济适用房附近的未来发展前景怎么样

现在3000元一平米,有点贵,全国的房价都在下降,可汉中的房价直往上窜,还不如多留意二手房,带装修的也才2000--2200元,很划算

❻ 房地产的未来走向

●2000年底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4平方米,正好处在中等收入国家人均住房水平上。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35平方米之前,会保持较旺盛的住房需求。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危旧房改造及房地产二级市场、租赁市场的加快发育,住房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今后10年,我国的住房建设有持续的发展。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的学者共同完成的《2005年房地产蓝皮书: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近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同时中国社科院正式发布该报告,报告中对中国房地产市场走势进行了预测:
市场供给趋势
①房地产开发商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在房地产过热时期,房地产业的利润率比较高,因而吸引了过多商家进入,但一些房地产公司规模较小,开发的楼盘规模偏小,配套设施不齐全。经过几年的调整后,房地产业的盈利能力已呈下降趋势,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情况下,规模优势、品牌优势越来越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许多综合实力较强的房地产开发商将把发展成熟品牌管理体系、实现高效与科学管理、建设高品质服务体系作为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②房地产供给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配合住房制度改革,中国城镇住房多渠道供应体系将逐步形成。房地产供给方面不仅有面向中高收入阶层的商品房,而且还有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经济适用房,以及面向贫困阶层的解困房和低租金公寓等,房地产供给的多元化将大大地改善中国城市家庭的居住状况。
③商品住宅价格将稳中有降。
近年来,商品住宅市场供过于求,依照供求规律,商品住宅价格应下降以刺激需求。商品住宅价格居高不下,供求规律在中国房地产市场中不起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房地产市场是一个发育不完全的市场,其需求主体不是个体消费者,而是集团。1998年中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福利住房制度改革,规定了停止福利分房时间表,逐渐将个人住房消费推向商品房市场,商品房市场需求主体也将逐步由集团向个人转移,需求规律在房地产市场中作用逐渐增大。因此,在商品住宅大量积压的情况下,住宅价格当有逐步下调的可能。

市场需求预测
2000年底我国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4平方米,正好处在中等收入国家人均住房水平上。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在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35平方米之前,会保持较旺盛的住房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大量危旧房改造及房地产二级市场、租赁市场的加快发育,住房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最近一些机构对多个城市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现住房的满意率尚不到20%,约有48%的居民提出在两三年内愿意换购住房;己购公房户中有67%希望通过换购住房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再加上还有不少的居民愿意投资住房,因此,住房潜在需求量还相当大。以城镇人口人均增长10平方米计,就需增加住房近40亿平方米。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住房需求的增加和住房的自然淘汰(每年l亿平方米左右),今后10年,我国的住房建设有持续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会同步增长(投资增速有可能减缓),加入WTO后,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逐渐由集团或机构消费为主,改变为个体消费者为主。个人买房的比例还会提高,住房质量会有进一步改善,销售环节会加快规范,住房消费服务领域会有更大的拓展,住房个人贷款的总量还会上升,物业管理的覆盖面还将扩大,住宅与房地产法制建设将得到加强。
①加入WTO后商业用房会走俏。
目前,外资企业对中国经济形势一般持观望态度,不少外国公司只在中国内地设办事处而非公司,并且除了大集团公司外,一般只租不买。“入世”后,关税等条件放宽,在中国投资有了保障,各种不同规模的外资企业具备了进入国内市场的条件和信心,可为写字楼和外销公寓市场提供一个可观的客户群。而房地产业由于其本身的不流动性,将导致“入世”后的房地产市场只有外销需求的扩大而不会有境外供给的直接增加。
②普通居民住房需求继续增长。
据统计,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10多平方米,中国城镇居民有5.1亿人,潜在需求很大,加上家庭规模小型化趋势,小户型市场将会增加。在福利分房制度下,普通居民的购房能力不足,从而使得房地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实行货币分房以后,这种状况可望得到很大的改变。
③城镇人口增加的市场需求量预测。
当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为40%,城镇人口约5.1亿。预计2020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5%,全国人口14亿,城镇人口增至7.7亿,城镇人口净增2.6亿,按人均居面积10平方米,即建筑面积20平方米计算,共需为新增人口建设住房52亿平方米,平均每年需建设住房3亿平方米。
④居住条件改善增加的市场需求。
目前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居住面积为13.6平方米,“十五”末要提高到22平方米,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如美国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德国为38平方米,日本为31平方米,新加坡为30平方米,这都是使用面积。最保守估计,按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7.7亿人、每人增加4平方米计算,本世纪前20年为提高居住水平需要新建住房30.8亿平方米,平均每年1.8亿平方米。
⑤拆迁改建增加的市场需求。
预计每年需拆除重建1亿平方米。今后20年,每年需新建住房至少5.8亿平方米。剔除重叠部分,中国未来20年每年住房需求大约维持在4亿—5亿平方米。

“十五”时期房地产行业发展
“十五”时期是中国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2000年中国城镇居民为4.58亿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9.8平方米(按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推算而得),预计到2005年,全国城镇人口将达到5.4亿人,按平均每人22平方米建筑面积推算,在“十五”期间需增加住房建筑面积28亿平方米;如果原有旧住宅每年按4%的比例拆迁重建,5年合计20%,总面积为18亿平方米;两者合计,“十五”时期需新建住宅46亿平方米。按2000年城镇商品住宅平均每平方米造价1000元计算,“十五”时期城镇住宅建设投资将达到4.6亿元。如果按商品住宅占商品房面积的85%(1996—2000年平均数)推算,5年中城镇需要竣工商品房54亿平方米;按2000年商品房平均每平方米造价1139元(见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5年中商品房建设投资总额将达到6.2亿元。“十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约为221064亿元,商品房投资占其28%,表明房地产业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占据显著的地位。

❼ 中国房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及房地产价格的走向

20年内,依然是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会更好的持续性发展。

❽ 经济适用房为什么要退出历史舞台

经济适用房不好卖
从2000 年开始,经济适用房的销售量占比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直至2005 年左右才渐趋平稳,与此同时,普通住宅的销售量占比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依据1998-2010年数据,经济适用房、普通住宅和别墅(包括高档公寓)这3类住宅在销售面积与销售额方面存在如下变化:从销售面积上看,普通住宅、别墅(包括高档公寓)的增长率高达880%和1122%,而经济适用房的销售量仅增长了65%;从销售额的增长情况看,普通住宅、别墅(包括高档公寓)分别达到了2217%和2807%,而经济适用房的增长率只有298%。经济适用房销售总量的增长水平远低于其他两类住宅,而其销售量占比甚至出现了明显下滑。从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占比来看,普通住宅占比呈现初降后升的态势,销售面积及销售额占比处于80%-90%之间,占据了整个住宅市场的绝大部分。别墅(包括高档公寓)的销售面积占比从3.19% 上升至4.52%,如以销售额衡量则增长更为明显,从7.91%上升至10.46%,在整个住宅市场中亦占有一席之地。相较而言,经济适用房的销售面积曾一度从15.39%上升至2000 年22.69%的峰值,之后却持续下滑至2.94%,销售额占比则从8.60%下滑至2010 年的1.55%。
综上,与普通住宅、别墅(包括高档公寓)相比,经济适用房销售总量增长缓慢,而销售量占比下滑明显;普通住宅、别墅(包括高档公寓)的销售总量增长迅速,且销售量占比均有所上升。此外,经济适用房销售占比明显下滑而普通住宅占比持续上升。
经济适用房卖不过普通住宅和别墅的主要原因有:
1、供给动力不足。普通住宅、别墅(包括高档公寓)的开发能够从土地出让、相关税费等途径为地方财政大量输血,而经济适用房带有极强的政策性与计划性,在土地、税赋方面享受政策优惠,需要地方财政支持,地方政府推动经济适用房开发的热情普遍不高;对于开发商而言,经济适用房价格偏低,利润较薄,如非特殊情况(如政府附带补偿条款)亦缺乏开发动力。
2、购买资格的限制。各地经济适用房均会设置一定的购买资格,具备当地城市户籍往往是必备条件,这就把大量跨市流动人口、进城农民等消费欲望较强的群体排除在外。
3、市场定位尴尬。首先,与一般商品房相比,经济适用房在价格上有一定优势,但往往在区位、建设质量上与普通商品房有一定差距,这导致部分中、低收入阶层消费者在选择经济适用房时面临两难抉择。其次,经济适用房的功能、消费主体定位较为宽泛、模糊,针对性不强,往往先启动建设再开展申购工作,开发效率、接受程度往往比不上前者。
上述现实造成了经适房供需总量增长缓慢、供需占比持续下滑的现象。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回迁房、农民拆迁安置房、公租(廉租)房等其他形式的保障房大量出现,满足了大量新生城镇居民或是城镇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在某些地区其供给、销售量明显超过经济适用房。无论是从政策设置还是从市场地位看,传统经济适用房的定位都有待重新审视。
城镇化促使房子热销
研究表明,城镇化是普通住宅、别墅(包括高档公寓)销售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因。影响各类住宅销售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城镇人口数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以及住宅销售均价。
即使对于别墅(包括高档公寓),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对于销售量提升的解释力度也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这表明城镇化是推动我国城镇住宅需求的最重要力量。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我国住宅需求逐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拥有城镇住宅逐渐成为"城市人"显性及隐性的身份标志,从显性方面看,城镇住宅往往与户籍、教育、社会保障等城市福利资源捆绑;从隐性方面看,住宅逐渐成为家庭与个人财富、身份地位的主要标志之一。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随着城镇人口的持续上升,住宅消费得到了持续有力的支撑,且显示出较强的刚性;当然,国民经济实力的整体增强、家庭收入的提高使住宅消费的持续增长成为可能,但收入增长并非促进住宅消费的直接原因。这是因为,人均收入的增长,房价呈现同等的增长趋势,单纯的收入增长并不足以成为住宅销售量增长的推动力。销售量随房价攀升主要源于以下原因:一是城镇居民的住宅需求呈现较强刚性,对住宅的迫切需求心理与收入的增长使得住宅需求的价格弹性较小;二是随着房价节节攀升,其财富效应显现,消费中的投资、投机成分逐渐增多。
3类住宅销售情况变化
首先从供给总量上看,经济适用房、别墅(包括高档公寓)在供给总量上较为接近,2010 年两者的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均约为普通住宅的5%左右。所不同的是,经济适用房的供给量近年来持续下降,而别墅(包括高档公寓)则呈上升趋势。
从待售率变化的总体趋势上看,各类住宅的待售率都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2007 年处于待售率的历史低点,这反映了住宅销售从房地产市场发展初期开始逐步升温,然后又渐趋理性的过程。相对而言,经济适用房年均待售率约12%,变化幅度很小;普通住宅的年均待售率达到了20%,别墅(包括高档公寓)年均待售率则高达28%,且二者近年来上升趋势明显。以上现象说明,相对于普通住宅、别墅(包括高档公寓),经济适用房的潜在需求较强、对可售存量消化力度最大,但其供给总量占比却持续下降;别墅(包括高档公寓)的待售率一直处于高位,但即使在待售率上升的同时供给仍在持续放大。
综上,1998-2010 年,普通住宅、别墅(包括高档公寓)的销售量及销售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城镇化的推进、住宅市场供需机制的转型是推动其销售增长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上述两类住宅的待售率持续上升,已处于相对高位,应引起重视;相较而言,经济适用房的销售总量未随城镇化推进、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相应上升,销售占比甚至持续下降。
鉴于上述情况,建议住宅市场改革与调控可着重从保供给与调结构两方面入手:
(一)保供给。从各类住宅待售率的比较可以看到,保证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供给是重点。据相关测算,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需要新建住房建筑面积54亿平米,而进城农民、城市贫民阶层等中低以下收入阶层的住房需求将在其中占很大比重,该群体数量庞大、住房需求迫切,住房保障不仅关系到该群体是否能真正共享城市福利体系,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对于中低以下收入阶层的住房保障,一是要做好制度设计,兼顾效率与公平;二是要解决大量住房建设的资金来源。在制度设计上,应避免保障房供给政策覆盖出现盲点地带,传统经适房针对具有城市户籍的低收入阶层,而回迁、安置房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失去原居所或土地的人群,大量不满足上述条件的跨市务工、进城农民则被排除在外。建议除特殊带有征用补偿意义的保障房(如回迁房、安置房)外,逐步建设以公租、廉租房供应为主体的保障房供应体系,对不同收入层次的消费主体适用不同等级的租金补贴标准而非配备不同类型的住房,逐步实现保障房供应体系的并轨运行。在保障房建设的资金来源方面,除财政支持外,可倡导社保基金、各种险资等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资本进入保障房建设市场。
(二)调结构。一是对住宅产品的供给结构进行引导与调控,鉴于高端住宅的待售率已经较高,可通过加强信息引导、调节税费杠杆的途径进行调控,避免其投资效率进一步下降,防止结构性的待售、空置情况进一步严重化;同时,通过信贷、土地、税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开发资源适当向中低端住宅市场倾斜。二是引导城镇居民住宅消费观念的转变,对于中等以下水平收入群体,应逐步将住宅产权与城市户籍、社保、子女教育等福利松绑,在此基础上引导其有效利用保障用房解决基本的住房要求;对于中等以上水平收入消费者,主要通过市场模式解决供给,同时也应通过房产税、信息引导等方式,逐步还原住宅的基本消费品属性,减弱其投资属性,引导该群体的住房消费心理回归常态。三是重视对地域间的不均衡进行调控,对于整体空置率已经较高的地区、城市,应通过控制土地指标供给等途径防止其进一步过度投资,同时引导大量进城群体向中小城镇转移或是就近城镇化,避免给一线城市的住房、社保、教育等城市资源施加更大压力~

❾ 我国政府实施的与房地产相关的经济政策,并阐述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趋势

]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各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本文针对上涨原因,提出不断完善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措施,如改善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重视土地供应政策对土地价格的调控作用,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等,以期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 房地产调控 房价上涨 宏观调控

房地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由于其产业相关度高,带动性强,和人民生活联系紧密,因而其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使得大量资金向部分地区集聚,加剧了我国贫富差距,而且房价的长期趋高,容易造成价格信号失真,引发房地产市场的虚假繁荣,出现房地产泡沫,增大银行的金融风险,危及金融安全。房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我国中央政府各有关部门不断出台政策法规,以稳定房价,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但是,在市场经济中,稳定和调控房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只有在深入研究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各种原因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调控措施,才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分析
1.政府管理的缺位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
政府管理部门的缺位造成了房地产市场缺少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机制。由于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 出现了大量的商品房违法违规销售行为如虚构买卖合同, 囤积房源;发布不实价格和销售进度信息, 恶意哄抬房价, 诱骗消费者争购;以及不履行开工时间、竣工时间等。而面对这些违规现象, 各级政府的有关管理部门没有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给予行政干预, 致使房地产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没有给消费者创造一个透明有序的房地产市场。加之,许多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或明或暗地支持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而对投资方向不加限制和引导,以至于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结构性供求失衡,造成一部分中高端房地产商品积压,而有需求量大的普通商品房则供给不足,形成价格攀升的态势。
2.成本增加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内在原因
在市场机制下,住房价格的确定还取决于房屋的建造成本。在我国城市商品住房的开发中, 房屋的建筑成本不断攀升。而导致住房建筑成本升高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一是土地成本升高。目前在房屋的建筑成本中, 土地所占的比例为25%左右, 部分地区更高。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对土地需求量日益加大,使得地价飞速上涨,地价的上涨必然导致整个房价开发成本的提高, 进而推动房价的快速上涨。二是建筑材料涨价。近年来, 水泥、钢筋、铝合金等建筑材料的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 成为房价上涨的一个推动因素。三是城市建设配套费用和税收不断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房屋开发成本, 推动房屋销售价格上涨。
3.消费者的预期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根本原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真正决定房价的并不是开发商要卖多少房子,或者居民的消费需求需要多少房子,而是社会普遍的经济预期。经济预期对房价的影响要比真实的供求关系大得多。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不断向好, GDP快速增长,人均收入不断提高,人们普遍看好未来的经济预期。因此,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也使得购房者预期今后房价将更高,从而决定及早购买,而政府的政策如通过银行收紧房地产开发项目的贷款供应,严格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从紧控制房地产开发的土地供应等宏观调控措施,也进一步提升了消费者的预期,造成对房地产商品的需求出现扩张,使得房地产价格出现事实上的上涨。
4.需求量大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直接原因
房地产的需求主要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从消费需求来说,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旧城改造的加速,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出生高峰导致最近几年结婚人口大量增加,形成了对房地产市场巨大的需求。同时收入的提高和住房按揭政策的实行,使得他们的买房愿望完全可能变成现实,并成为楼市上的消费大军。同时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大量人口涌入中心城市,以及城市建设征地、拆迁等因素,也必然会创造大量的刚性消费需求。
从投资性需求来说,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民间资金雄厚,大量资金需要寻找投资渠道,而股票、期货、基金等投资工具的收益又缺乏保障,再加上长期低利率的因素,且房价不断上涨的示范效应使得投资性购房快速增长,并保持了较高的比例,部分普通市民也把积蓄用于购置房屋,以保值增值。而外资大规模涌入我国房地产市场也加大了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
二、完善房地产价格调控的建议
1.改善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首先,大力发展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府必须通过科学规划、相关政策的引导,适度控制高档商业用房、高档公寓、别墅的开发建设,保证对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用地供应,提高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应比例。同时,不断健全和完善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的相关供给政策, 强化政府的住房保障职能,确立经济适用房的供给对象, 落实各项优惠措施, 严格控制住宅户型和建设标准,审定住房销售价格,加强购买和售后环节的监督, 使得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相适应,特别是着力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
其次,加快二手房市场的建设和房屋租赁市场的发展。目前我国二手房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还不是十分发达。通过进一步简化交易手续,推进存量住房的流通, 有利于稳定房价,满足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通过竞争和降低出租成本等方式降低出租房屋的租金, 鼓励中低收入者租用房屋以解决居住问题。
2.重视土地供应政策对土地价格的调控作用,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通过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的实施,合理调控土地供应和市场价格,健全土地交易市场公开性与透明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必要的监督机制,合理分配政府和原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应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和市场的需求,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调控土地的供应总量。对高档商品房的开发,应在土地供给总量上给予适度限制;对面向广大居民的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的用地开发应予适当放宽,并给予税费政策的优惠,使政府、广大老百姓,以及房地产开发商都成为真正受益者。因此,重视并有效利用土地供应政策, 加强对土地价格的调控作用,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将有利于合理高效利用稀缺的土地资源和整个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运行。
3.完善房地产税费制度的改革,加强房地产信贷的控制
对于土地使用费的支付,可以采取按年收取物业税的方式,这样不仅减轻房地产开发商和消费者的负担,而且也能促进政府财政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对税费的设置也可以根据市场状况的变化进行调整,借鉴国外“宽税基,少税种,低税率”的税收政策,逐步强化不动产税和财产税,减轻房地产的流转税,以促进房地产的流通与消费。与此同时,继续改善住房信贷政策,大力发展住房公积金和商业性贷款相结合的组合贷款业务, 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支持个人住房贷款的作用。并且,切实加强房地产贷款的监管, 完善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监督机制, 分散和降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风险, 为城镇居民购房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4.扩展民间资本的投资途径,加强对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管理
在住房价格上涨的浪潮中, 一些民间资本和部分外资参与住房的倒卖、炒作,对住房价格的上涨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对于民间资本,政府应当积极采取措施, 激活民间资本在其他领域的投资,通过调整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政策, 进一步放宽投资领域, 拓宽投资渠道。对于外资进入我国房地产市场,应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防止国民财富流失的角度高度重视其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要制定相应的对策,限制外资参与短线炒作, 促使其参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长期开发,真正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市场监管和信息化建设,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房地产市场交易环境
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管理的思路转变, 由原来项目的前期审批变为全程服务和监督,加大市场整顿力度,开展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工作, 严肃查处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服务中的各种违规行为, 对违规企业给予曝光和必要的惩罚。建立和完善房地产信用体系,强化舆论监督,惩戒市场失信主体,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 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房地产市场交易环境。此外,加快推进房地产市场信息系统的建设, 增加市场信息服务功能, 注重市场信息系统生成数据的分析, 科学地反映和评价各类房价,及时变动信息以及市场发展态势, 通过全面、及时、准确地向房地产开发商和消费者提供市场信息, 避免对房价的投机炒作行为,引导市场的理性发展。

❿ 经济适用房与棚户区改造的优惠政策有什么区别

经济适用房与棚户区改造的优惠政策区别如下:

1、价格不同:经济适用住房的市场利润被限在%以下限价房,《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办法》第八条规定,明确棚户区改造使用经济适用房税收优惠政策,计税毛利率不得低于3%,出售经济适用房实行政府指导价其售价由市。

2、产权不同:经济适用房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购房人拥有有限产权,棚户区改造是一项工作,产权指的是具体安置房项目的产权。

3、概念不同: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为改造城镇危旧住房、改善困难家庭住房条件而推出的一项民心工程,经济适用住房是以微利价出售的商品房。

(10)经济适用房发展趋势扩展阅读

1、经济适用住房由国家统一下达计划,用地一般实行行政划拨的方式,免收土地出让金,对各种经批准的收费实行减半征收,出售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按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

2、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解决中低收人家庭住房问题而修建的普通住房,这类住宅因减免了工程报建中的部分费用,其成本略低于普通商品房,需年收入小于等于6万的家庭,当地户口才可购买。

3、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实行原地和异地建设相结合,以原地安置为主,优先考虑就近安置;异地安置的,要充分考虑居民就业、就医、就学、出行等需要,配套设施齐全地段。

4、棚户区改造涉及集体土地征收的,要按照中国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做好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等前期工作。各地区可以探索采取共有产权的办法,做好经济困难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安置工作。

阅读全文

与经济适用房发展趋势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