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

发布时间:2021-03-12 15:33:39

㈠ 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

1.区域经济发展的要素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2.成渝经济圈发展特点
成渝地区地处中国西南与西北的结合部,是中国西部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西部最重要的经济中心。较之于西部其它地区,成渝地区社会发展基础良好,自然生态条件相对优越,具有很大的发展容量和潜力。目前已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
成渝两市都是中国西部主要的经济增长极,都是西部地区工业重镇及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聚集地。重庆、成都分别拥有17家和12家银行办事机构,3家地区上市银行,超过1200亿存款。重庆与成都有121家世界500强进驻,其中最大的企业福特汽车已经在重庆投资超过120亿圆。目前,成渝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9.5%的年增长速度亦超过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带。
3.成渝经济圈发展模式
按专家确定的川渝经济带构建设想,成都、重庆将是经济带的两大“双子星座”。5年内,这两个“火车头”将引擎包括成都平原经济带、重庆都市带、川南城市带、川中城市带、三峡移民经济带,共计35个大中小城市飞速发展。统计显示,成渝经济圈经济总量占川渝两地的91%,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7万元,这为两地进一步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合作、打造西部经济增长带打下了基础。
交通上,成渝经济带将加快打通南北、东西向交通,降低物流成本。其中包括内蒙古呼和浩特—陕西—成都—越南;上海—重庆—成都的高速公路;兰州—遂宁—重庆、西安—达州—重庆铁路等项目。
民生及政策上国务院出台系列优惠政策。住房更宽钱包更鼓。

㈡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economy)是指在: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

(2)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扩展阅读:

基本要素:区域经济。

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区域经济正是研究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出发,在国际竞争中保护国家的自身利益。人类在地球上活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1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

㈢ 区域经济指的是什么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内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容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㈣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需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应的是:启动经济高速发展的车轮,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速经济发展,实行全局较均衡但局部不均衡的发展战略;保持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实行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需要。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精髓就是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先富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的发展。”在视察南方讲话中,小平同志又一次强调了这个问题,他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又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其实质是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允许而不是限制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而其最终目的则是实现共同富裕。
中央对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发展和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在推进改革开放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有条件的地区要率先实现现代化。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和开发,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优势企业”,要“从多方面努力,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党中央下决心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这将使我国地区经济结构发生重要变化,与此相适应,将逐步形成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并为最终实现全国的共同富裕奠定基础。

㈤ 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的,经济区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区域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严格的内涵:在一个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基本相似的地理区域内,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实现最优化的发展。其必不可少的要素有:1、特定的地理区域;2、资源条件相同或相似;3、人文社会条件基本相同;4、经济活动的方式及特征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5、区域内形成统一、有序、健康的市场。在我国目前现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是个大国,经济区域众多,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状况有差异。怎么使各地区都发展起来,区域经济活跃,整体效益高,就是发展经济学要研究和很好解决的关键问题。区域和产业是不可分的,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必定会带动一批产业发达起来。还要通过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把各区域联结起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才能把整个国民经济搞上去。
(二)中国是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区差距大,总体发展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是基本特征。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的历史重任,也是实现现代化这一时代赋予的伟大使命,其任务相当艰巨。经济发展应该是我们完成这双重历史使命的重要一环。实现现代化应是一个分阶段、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到21世纪中叶才能基本实现的宏伟目标。
(三)新时期中国最根本的特征是改革开放。中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进程中。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不仅对于实现现代化,而且对保持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再树强国形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㈥ 区域经济是什么

区域经济学
开放分类: 经济学、人文科学

目录
• 区域经济学的概述
•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及主要著作
•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区域经济学(Reginal Economics)

区域经济学的概述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1、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吮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区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间。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教育水平、技术水平、工农业发展水平、消费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对于该区域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极大。如何使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达到整体最优效果呢?区域经济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它的形成和发展最早源于1826年德国经济学家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然而,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它大体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区位研究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各国政府为解决区域问题而加强对区域经济活动的干预,大规模开展各种区域规划工作,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最初兴起于西方国家,东欧和原苏联在60年也掀起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热潮。我国则直到80年代后才开始这方面的工作。

区域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它一方面对区域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进行经济评价,对区域的经济、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区域发展纲要提出科学的依据,并为区域经济建立起计量经济模型。

区域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三个方面:

(1)经济背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分工不断深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如日本的表、里差异,美国的东北部同西部和南部的差异,英国的英格兰与苏格兰、北爱尔兰的差异以及苏联的东、西差异等;二是区域经济问题的显露,如美国的田纳西河流域,1933年人均收入只有168美元,不及全国平均收入的一半,英国英格兰的西北部、东北部和苏格兰失业率超过25%,威尔士失业率超过36%,而伦敦和东南英格兰的失业率不到14%。

(2)政治背景,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政府的经济职能加强,政府有能力干预区域经济发展;在东方,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府是配置资源的主体,政府可以在区域之间配置资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经济要求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包括区域之间。

(3)科技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更先进,与其他经济学科明显不同。

正是在上述三个背景下,形成了区域经济学。

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前关于区域经济的研究对象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

(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理范围的经济学,它与一般经济学并无什么差别,只是其研究范围是区域而不是国家,持此种观点的多为初学者。

(2)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规律,所以又将其称为空间经济学,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等。

(3)研究区域的主要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诺斯、里查森、胡佛等艾萨德(被誉为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创始人)、周起业和刘再兴等。

(4)研究区际差异和联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是杜贝。

(5)研究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和相互关系,持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张敦富。

(6)从宏观角度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发展及其相关关系的决策性科学,持此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栋生、李京文、郝寿义和安虎森等。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及主要著作

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区域经济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调节机制、新地域的经济开发战略和经济规划等。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早期有屠能的《孤立国》(1850),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等代表著作。1978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涅克拉索夫的著作《区域经济学》出版后,标志着这门学科发展到一个新水平。

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

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还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目前,主有三种观点:

(1)区域经济学为应用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与产业经济学一起构成中观经济学;
(2)区域经济学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3)区域经济学为交叉学科,为经济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

㈦ 怎样发展区域经济

(一)清除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推进市场化进程

区域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型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走得快的地区,经济发展也常常走在前列。加快制度创新,为经济发展清除体制性障碍,是现实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消除了体制障碍,才能加速市场化进程,才能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1. 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清除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性障碍,关键是解决产权问题。构建合理的产权结构,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公司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更是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股份制是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是我国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得出的真谛。单一国有资本构成的国有企业,产权主体虚置,经营责任不落实,企业缺乏活力,运营缺乏效率。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公司制改造,积极吸引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改组,切实解决产权主体法人化的问题,建立并完善出资人的责任机制和产权利益机制,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经理人的职业化建设,这是激活国有企业的希望所在。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重要的企业可以考虑相对控股和由多家国有投资主体共同持股的方法,多家出资主体的存在可以互相制约,这是规范股份制和公司制的基本要求。此外,国有投资公司、控股公司在遵守市场经济自愿交易、公平竞争的原则下,也可以而且应当向非国有企业参股。国有资本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它性质的资本融合,有利于国有产权的流动、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效率。

2. 调整所有制结构,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不仅是搞好国有经济,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需要,而且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迫切要求,将有力推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在非公有制经济没有进入壁垒的一般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的总体竞争力处于趋弱态势,在这些领域,非公有制企业比国有企业更具优势,国有企业要从这些领域退出。

(二)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大力发展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企业竞争力大小最终取决于技术水平的高低,提高技术水平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建立多层次的合作渠道,依托科技交流合作及产业化中心,将科技合作方向向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鼓励各中心与大企业合作,参与国家技术引进、吸收和产业化,建立更多的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积极运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企业新产品开发和管理能力,加大制造业信息化的实施力度,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其次,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增强市场控制力。在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企业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经营,扩大经营规模。其中,进行纵向一体化延伸时最好采用资本集中方式,尽量收购或联合现有企业而不主张新建企业,以防止重复建设。这个过程中,企业要尽量打破地区界限进行资本输出,开展跨地区和跨国经营。

再次,广泛开展与跨国资本的合作。与跨国资本合作,不仅可以使国内企业从国外获得资金、技术和优秀的管理模式,而且可以参与跨国资本内部全球分工体系,与跨国公司一起分享增长利益。为此,当前要加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化改制,组建开放式产权市场,兴办各类中外合资的产权交易中介机构,以一些合作基础好、技术水平高和产业化进度快的企业为依托,促进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三)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第一,全力拓展城市功能。要充分发挥港、区、市(港口、开发区、城市)三位一体的综合功能,增强中心城市和开发区的辐射能力,加快构筑经济区之间相连而成的城市经济带。

第二,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物流业的发展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重要条件,构建现代物流网络要加大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构建创新的制度、机构和机制,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运行机制。如建立和完善区域利益共享机制、协调发展机制、联手对外招商机制、行业推进机制、有效的制衡机制等,以保障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顺利进行。

(四)发挥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是当前世界经济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区域性经济组织形式。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产业集群是指由相同、相近与相关产业的企业聚集某地,进而吸引其他相关机构进驻该地,共同构成的群体,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是专业化、集中化、网络化与地域化,它强调区域发展要素中资源整合的协同效应,从而能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有效发挥产业集群的强大优势,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典型的是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它们很大程度上依赖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要有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作为产业链的环节,以保持企业和集群的活力和竞争力。因此,发展集群经济,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非国有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的发展,通过激活民营经济,推动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应整合和优化物流供应链。

在产业集群规划发展过程中,要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产业集群能够在某一地区形成并非偶然,地方政府的有效介入是推动集群经济发展和促进地方经济繁荣的关键因素。各地可根据本地特性选择合适的产业,引入或培育出具有较强衍生能力的关键企业,通过该企业的成功发展,逐步衍生或吸引越来越多的相同、相近与相关企业聚集该地。政府机构应该以集群整体来看待区域集聚的企业群,培育高级资源要素,优化集群结构,尤其在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资源的培养方面,应通过有意识的培训和引进加强资源上的优势,适当引导集群的规模,增强集群总体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扩大集群的影响力。在集群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引进产业内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改善集群结构。在集群群内企业行为方面,政府应积极引导和规范竞争,促进合作

㈧ 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实行了重视沿海地区发展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沿海地区取得了先行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之间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国家开始重视区域发展的合理布局,并着手对区域发展战略进行调整。20世纪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隐性的区域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中部省份经济地位日益边缘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退、西部地区的严重落后等[4]。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推进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十一五”以来,国家从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出发,协调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区域经济增长战略版图日臻完美。

(一)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了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图5-1)。

图5-1 中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示意图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潜力,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务的要求,确定不同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进而明确区域发展的战略布局、发展重点、区域政策等,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地区之间良性互动、地区间差距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5]。为此,2006年国务院启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研究和编制工作。2010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划》,在国家层面上,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并明确了各自的范围、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

(1)国家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发挥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

(2)国家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增强产业和要素集聚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逐步建成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全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增长极。

(3)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等农业主产区要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努力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4)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生态屏障、东北森林带、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和大江大河重要水系等生态系统、关系全国或较大范围区域生态安全的国家限制开发的生态地区,要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示范区。

(5)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世界文化自然遗产等1300多处国家禁止开发的生态地区,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各类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二)区域发展前景

1.西部地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国家政治安定、环境安全、资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符合国家整体利益,也符合西部发展的要求。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西部地区,包括西藏、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区、市)。2008年,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71.9%,人口占全国的27.9%,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7.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5%,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6.4%,原煤产量占全国的44.0%。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会议确定,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居于优先地位,今后10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目标是:西部地区综合经济实力上一个大台阶,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与东部地区差距明显缩小;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会议明确了西部地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

(1)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农牧业、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使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2)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西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3)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两方面的作用,全面增强西部大开发活力。

(4)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以重要经济区为发展引擎,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提高西部大开发的综合效益。加快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综合交通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成渝、关中—天水和广西北部湾等经济区发展,支持呼和浩特、包头、银川、新疆天山北坡、兰州、西宁、格尔木、陕甘宁等经济区发展,培育滇中、黔中、西江上游、宁夏沿黄、西藏“一江三河”等经济区,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

2.中部地区

中部崛起战略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促进中部发展的重要举措。中部地区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和山西6个省。2008年,中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0.7%,人口占全国的27.1%,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9.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8.7%,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1.0%,原煤产量占全国的39.0%。

2009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规划提出了2015年总体发展目标和2020年展望目标。规划确定到2015年中部崛起要实现4项目标: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提高到48%;经济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自有品牌、优势企业、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大江大河防洪体系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均超过9%。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规划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任务:

(1)加强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为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基地。到2020年,力争使中部地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3。

(2)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巩固提升能源原材料基地地位。加大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力度,加快能源基地建设步伐,加快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增加后备资源储量。

(3)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4)建设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快构建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

(5)以“两纵两横”经济带和六大城市群为核心,加快重点地区发展。加快构建沿长江、沿陇海、沿京广和沿京九“两纵两横”经济带,形成支撑中部崛起、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区域。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太原城市圈六大城市群,培育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6)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中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耕地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提升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强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源头区、重点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严重区、自然保护区、调水工程水源地等生态建设与保护;做好大江、大河、大湖综合治理,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7)积极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8)以薄弱环节为突破口,加快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创新。

3.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南北方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10个省(市)。2008年,东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9.5%,人口占全国的36.7%,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54.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3.9%,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5.7%,原煤产量占全国的9.7%。

东部地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生长点。在“率先发展”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战略,东部地区将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继续充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角色,发挥领跑作用。2008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勾画出东部地区的未来发展蓝图:《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4号)等。

(1)珠江三角洲地区: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基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城镇化水平达到8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环境质量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长江三角洲地区: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镇化水平达到72%(核心区75%左右)。

(3)黄河三角洲地区: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础设施趋于完善,水资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加强,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4)海峡西岸经济区: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能力明显提高,人民生活更加富足,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化工业的重要基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农业副产品生产基地。东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省份。2008年,东北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8.2%,人口占全国的8.3%,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4.3%,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6.9%,原煤产量占全国的7.2%。

2009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3号),提出了东北地区的发展重点:

(1)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经济区加快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产业基地。

(2)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优化能源结构。

(5)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由政府统筹部分准备金专项用于解决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等问题。在资源开采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开展可持续发展试点。

(6)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沙化土地治理和矿山环境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㈨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不是,区域发展却实要经历4个阶段,但并不是只停留在第三产业,因为只版要生产力发展了权,那么就一定会突破这个阶段,但要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要发展经济。当突破一二阶段 到了第三阶段时,到第四阶段的可能是共产主义,也可能是一个极为健全的社会,但我认为到第四产业阶段现在可以的,区域要发展首先要发展经济,当然最好各区域间的互助互补发展会更快。

㈩ 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展背景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时期 ,为了改变旧中国工业分布极端不均衡的现状,工业建设大规模向内地推进,包括“三线建设”等。

改革开放之后,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即首先发展沿海地区,在沿海发展起来之后,沿海再支援内地。向沿海地带非均衡发展的区域战略,充分发挥了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取得了面向世界、先行发展的巨大成功,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水平,使国民经济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1999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正式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列为2000 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对不发达地区的援助进一步集中到西部地区,国家区域政策的目标调整到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上来。“十五”计划中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专门列为一章,强调国家要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增加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建设资金投入。并在对外开放、税收、土地、资源、人才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2002 年秋天在北京召开了十六大,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略。十六大做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战略部署,这是中央从协调区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着眼做出的一个战略决策。此后,2004年中央又提出了“中部崛起”的中部地区发展战略,使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趋于完善。
进入“十一五”时期以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中国陆续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但中国地域范围广大、地理差别明显,为了使这些战略能够更好地落到实处,产生更大的成效,近两三年来,中国政府先后批复涉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天津滨海新区、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陕西、甘肃两省部分地区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国图们江区域、黄河三角洲等、横琴新区、安徽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等10多部区域规划和文件来规范区域经济的发展 。

阅读全文

与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