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1、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27年来,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6%,社会事业加快发展。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2万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600美元,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
2、目前,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由市场确定,95%以上的投资来源于企业、银行和社会。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年多来,严格信守承诺.清理和修订法规,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措施,开放服务贸易,推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为进一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良好条件。
3、同时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4、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5、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目前,中国正在制定2006-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
6、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把握未来,开拓创新。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认真总结自身建设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方针。
7、在体制创新方面,中国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了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将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高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⑵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家乡的经济成就
30年,对于历史长河就是那么短短的一瞬间,仿佛一眨眼的工夫,30年就稍瞬即逝,快得叫人心痛。然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从多灾多难贫穷落后中一步步走进发展富裕文明和谐的国家来说,30年,又是那么的丰富、曲折和艰辛。30年来,亿亿万万龙的传人用青春、鲜血和坚强不屈的精神,用高瞻远瞩、排山倒海的的气魄,从争取了独立自由的胜利又走向了新的辉煌。
30年岁月如歌,30年翻天覆地。具有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和世界上其他各民族大致一样,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发展,遭遇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蹂躏。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屡屡处于腥风血雨、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支离破碎、天灾人祸、生灵涂炭、水深火热之中。我们的工业在畸型发展,工业布局不合理,工业技术水平低下,生产关系、生产方式落后。1949年10月1日,在以毛泽东为领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彻底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而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崭新的一页。30年前的那个春天,那个颇具设计天才的老人,再次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巧妙地水乳交融在一起,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设计出了一条宽广坦途——实行改革开放,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转移工作重心,放到经济上来。于是:1978年我们成功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9年设立了经济特区,1982年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6年启动了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1987年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1988年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1992年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1994年进行了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1992、1994年施行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1997年“十五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1999年吹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冲锋号,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2002年“十六大”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005年废止了农业税条例,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2006年作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决定,2007年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入人心……30年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朝气蓬勃,精神振奋,斗志昂扬,一路奋斗,一路凯歌。
30年改革开放,30年功勋卓著。30年辉煌成就有力证明,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策,是最科学的、最正确的、最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决策。3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从农田到工厂,从森林到牧场,先进代替了落后,机械代替了人工,破旧换上新颜。我们收获了两弹一星成功的自豪,收复港澳的快慰,一国两制的成功,三峡工程建设的壮观,神舟号飞船升天的壮举,西部开发的激情……我们一次又一次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上新的高潮,一个又一个宏伟计划交替闪烁在电脑屏幕上,一扇又一扇窗口争先恐后向大海开放,一条又一条高速公路马不停蹄追逐着车轮的速度。30年后的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阔步前进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全国人民,到处充满着青春活力,洋溢着胜利的豪情。
提起改革开放,我们必然要提到邓小平同志这位改革开放的主推手,是这样一位平凡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领导人用胆识、智慧与魄力打开了中国这扇尘封已久而又魅力无限的东方之门,同时中国也以它博大宽广的胸襟迎接来自全球各地的瞩目与挑战。可以说邓小平成就了中国神化的点睛之笔,而改革开放的成功也再一次印证和检验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与前瞻,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国力增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有切身的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新鲜与欣喜,同时国人也真正的第一次挺直腰板站立起来。我们不再局限于计划经济的井底当中,市场才是主导经济的首要杠杆,我们放弃了习惯已久的“铁饭碗”,换上竞争上岗的新标牌,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开市到粮票制度的取消再到个体经营的蓬勃发展,从这种种变化当中,国人看到了改革的新变化,同时也尝到了开放的新成果。我们在分享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思想和意识也进一步开放,与世界逐渐融合逐渐统一。这些对于曾经封闭曾经保守的中国来说,简直像蝴蝶破茧而再生。
在30年以前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的提出了各种发展政策与主张,然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却震惊了全世界。首先不仅因为改革开放一词中国首创,同时更重要的是,中国第一次打破了以往闭关锁国的保守政策,率先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这在当时思想意识主导世界的前提下是很难想象的,更是极大的勇气与包容。如今30年时间已经过去,历史记录了中国的成长与发展,也见证了只有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强国富民,振兴中华走向世界。
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是中国渴望发展期待繁荣的迫切要求,多年前中国经历了无数动荡与颠簸,经济实力和国力明显透支,人民生活在艰难困苦中,改革开放政策就像一道曙光点亮了人民心声,照亮了前途与发展。深圳首先成为了太阳升起的地方,在这片原本是小渔村的地方,改革的号角伴随着机器的隆隆声蓬勃进行。忽然一夜间,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通向八方,与此同时大量的外国资本与民营资本涌入其中,造就了深圳经济的东方神化。如今的深圳早已成为了世界知名城市,开放程度也更加宽广,这些都为中国所骄傲为世界所领先。
其实改革开放重点不在改革在开放。众所周知,开放不仅意味着国门的打开,同时也强调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国家法规制度的规范与调整,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等等诸多方面,开放可以解放中国的思想拓宽眼界,同时也可以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当今世界是一个多极化发展的世界经济融合体,任何一个国家或组织都无法忽视世界市场的联系与合作,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超级大国,开放不仅可以赢得市场赢得资本同时也可以在国际领域发挥更大的责任与影响力。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遇到了诸多困难与转折,从股市的波动到汇市的浮动,从楼市的泡沫到经济过热,从应对经济危机到应对突发疫情。中国需要面对的其实还有更多来自世界的挑战与制衡,例如反恐、反分裂、应对自然灾害等等,这些问题最终需要中国不断探索与改革,合作与开放,发展与协调才能最终解决。
30年的改革开政策,造就了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崛起,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精彩与繁荣。改革改变了中国的印象,开放赢得了世界喝彩。如今的中国仍然要长期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意味着改革开放的政策任重而道远并且势必要长期坚持和持续创新。在不久前闭幕的17大当中,党中央和国家已经明确了经济发展的主线,明确了改革开放的地位与作用,这些都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曾经一度春风拂中华,我相信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向纵深和广度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续开拓创新,中国必将从经济大国转变成为经济强国,最终以崭新风姿屹立于世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再是梦想,中国人民必将迎来明天的美好阳光。
⑶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变化有哪些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78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猛增到246619亿元,30年间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国每天创造的GDP为675亿元,1978年的GDP现在只用6天时间就可以完成。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182321亿元人民币,按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1:8.1917计算,中国GDP总量约折合为22248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见图1)。[2]如按人民币对美元购买力平价(PPP)转换系数1.8 水平计算,2005年中国经济总量GDP现价182321亿元人民币折合为101289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排在全球第2位。[3]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币快速升值,中国以美元衡量的经济总量还将快速增加。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数据表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国经济
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步系数是3.4,即世界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长3.4百分点(见图2),中国经济影响世界,世界经济影响中国。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世界经济研究中心(WERCCN)和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国经济指数中心(BCEIC)主任季铸教授主持编制的《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ITIRI2007),从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政策风险、支付风险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全球100个国家国际贸易投资风险状况,中国综合风险指数0.8341,从第38位上升到第36位。排在埃及之前,秘鲁之后。政治风险指数0.8513,排在第42位。经济风险指数0.8064,排在第51位。政策风险指数0.7902,排在第76位。支付风险指数0.8937,排在第23位。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充实,经济总体安全。然而,宏观经济管理水平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1978-2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4%,中国同期经济平均增长率为9.8%,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2.8倍,是同期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3.2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稳健。1978-1995年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还不够完善、不够成熟,经济增长波动性和周期性都比较显著。此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和周期性明显减弱,表明中国经济体系日趋完善,宏观经济调控日渐成熟。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这其中有价格上涨的因素,也有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因素。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57.5%,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67.7%。那时的中国相当贫困,人们吃粮、吃肉还要凭粮票、肉票。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5.8%,下降了37.7%。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为43%,下降了36.4%。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在这30年里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空调、汽车、电脑、网络、电话、手机、音乐、电影、旅游、奥运,如此等等,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⑷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的重大成就
1、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
“十二五”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8.0%,GDP总量增长到63万亿元。总体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虽然从2001年~2007年的年均10.8%,下降到2008年~2014年的年均8.8%。
速度看起来比以前有所放缓,但这是在很高基数上实现的增长,而且是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的增长。同时,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较,我国仍然处于绝对领跑者地位。
2、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持续优化,逐步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从要素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在劳动力数量减少的前提下,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2014年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了53.1%。
3、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
“十二五”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跨步增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持续提高。从经济实力看,2014年我国GDP总量为10.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例为13.4%,牢牢占据世界第二位。
从产业竞争力看,2014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份额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之位;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220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4、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
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主要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土地流转率提高到30%,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5、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制造业是国家间经济角力和竞争的主战场,彰显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近年来,我们一手抓淘汰落后,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一手抓转型升级,改善品质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开始兴起,成为制造业的新生力量。
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企业脱颖而出,带动了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动了产业整体素质提升。
⑸ 改革开放36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为6.58亿吨,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9%;与1978年中国生铁产量3479万吨相比,增长了17.9倍,翻了将近9番。
2012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为7.17亿吨,占全球15.5亿吨粗钢产量的46.3%,排名世界第一,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与1978年的3178万吨相比,增长了21.6倍,翻了10番半。
2012年中国煤炭产量为36.6亿吨,为全球最大产煤国,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为1978年6.1亿吨的6.6倍。
2012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1.84亿吨,排名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是1978年6524万吨的33.5倍。
2012年,中国的电解铝产量为1988.3万吨,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
2012年中国精炼铜产量582.3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4%,为世界最大产铜国。
2012年中国化肥产量6840万吨,是世界最大化肥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5%;是1978年869.3万吨的7.9倍。
2012年化纤产量793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平板玻璃产量7.14亿重量箱,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工程机械销售总额达59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43%。
2012年中国汽车产量1927.18万辆,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稳坐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大国的宝座;是1978年14.91万辆的129.25倍。
2012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6021万吨,虽然受全球主要是欧美市场萎缩的影响比上年下降21.4%,但仍位居世界第一位,占到世界总造船量的41%。
2012年中国的彩电、手机、集成电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分别达到48.8%、70.6%和90.6%。而在2010年,中国就为世界生产了 68%的计算机、65%的冰箱、80%的空调、44%的洗衣机、70%的微波炉和65%的数码相机。
中国早就成为世界第一大服装生产国,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第一大鞋类出口国,第一大家具出口国,第一大食品生产国……。更有趣的是,随着黄金投资热在中国兴起,2010年中国还生产了340吨黄金,排名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农业大国
中国的粮食产量世界第一。2102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58957万吨,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中国的谷物产量占世界总量比重一直处于世界第一位。2009年,在全球19种主要农产品中,中国雄居世界第一位的有12种。
中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2012年中国的水产品产量为5906万吨,连续23年雄居世界第一,占到世界水产品总量的60%以上。
中国是世界第一养禽业大国。2012年中国的禽蛋产量为2860万吨,占到世界总产量的45%。
中国是世界第一肉类生产大国。2012年中国的肉类产量为8384万吨,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7%。
中国是世界第一蔬菜生产大国。2012年中国蔬菜总产量为7.02亿吨,蔬菜种植面积为3.05亿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早在2007年中国蔬播种面积和产量就稳居世界第一,分别占世界总量的的43%和49%。
中国是世界第一水果生产大国,2012年水果产量24057万吨,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7%以上。中国的苹果、梨、桃、李和柿子的产量均为世界前5位,尤其是柿子和梨,中国的产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71.5%和52.9% ;苹果和李子的产量也占世界产量的40%左右。
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国与消费国,仅烟草生产一项,中国便雄居5个世界第一:烤烟种植面积世界第一、烤烟产量世界第一、烤烟增长速度世界第一、卷烟产销量世界第一、卷烟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⑹ 改革开放取得的重大进展的经济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提出,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缺少必要条件,就不能为我国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好的借鉴,就不能体现市场的调节作用,就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也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1978年至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至1978年年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比日本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率的9.2%与8.5%还略高。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由于搞活了经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也更加丰富了,大家心目中的“三大件”早已不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也不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已是住房,汽车,电脑等;又如,由于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人们就业方式也多样化了,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不再是人们唯一的追求,私企,外企,自主创业,个人择业等成了许多新一代年轻人的选择;再如,个人财产性收入增多,投资理财成为热门话题,国债、基金、股票、期货、外汇、黄金等成为很多人的投资手段。
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保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又极大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⑺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显著成就,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先进性。
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所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⑼ 从经济学角度解释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取得的重要原因。
一、 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实行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前提条件
首先谈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经济体制僵化,严重束缚了经济的增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政府的工作重点开始转向经济建设。中国先后实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改革了僵化的制度,解放了生产力。1992年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经济的活力。接着谈对外开放。1978年中国敞开国门,为经济发展添加了催化剂。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外国投资者纷纷涌入中国。他们带来了资金、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经验,而这些恰恰是当时的中国所十分匮乏的。凭借劳动力价格优势,中国开始了持续三十年的经济扩张,利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中国走完西方国家上百年才走完的路,中国迅速在世界的东方崛起为令世人瞩目的“世界工厂”。
二、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国劳动者素质普遍提高。中国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超过了美日每年培养的总和,并且还在迅速增长中。这些工程师活跃于各行各业,支撑起中国经济的骨架。教育的发展还使得中国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尖端科技在中国迅速兴起,带动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产业每年都大量出口创汇,成为我国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最新消息,中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已跃居世界之首,由此终结了美日专利申请量世界第一的历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三、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转移浪潮的形成恰逢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难得机遇。
在改革开放之除,中国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随着美日欧以及台湾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低端产业纷纷移向中国。虽说中国所接受的是劳动力密集型低端产业,但不可否认这些产业确实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些产业转移,中国很多工业都要几乎从零开始,经济就不可能迅速发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强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出口、消费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国企以及私企在各行业的投资逐年增长,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金越来越充足,各领域的投资必然会不断增多,可以预见投资将继续拉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随着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海外市场也向中国敞开大门,中国出口迅猛增长。中国加入WTO后,出口更是以每年超过百分之二十的高增长率持续扩张。中国已超越德国成为世界出口最多的国家。出口的迅速增长形成巨大需求,刺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消费是“三驾马车”中比较疲软的,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可忽视。随着居民收入的逐年增加,消费市场也日趋繁荣,内需的扩张虽然慢于经济增长速度,但也是以较快速度增长,刺激了经济的繁荣。在“三驾马车”共同作用下,中国经济迅速崛起。
五、汹涌澎湃的城市化浪潮刺激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近三十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每年以接近一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城市本身就蕴含巨大的生产力。城市拥有素质更高的从业人员,拥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的发达程度以及人均GDP等指标与城市化率基本上呈正相关,就很好地说明了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国近年来经济一直保持高增长率与城市的持续扩张关系密切。在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越农村人口,这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有标志性意义。随着城市的继续扩张,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六、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是中国经济崛起的保障。
邓小平曾说过:“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环境,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可能迅速发展。因长期受战乱困扰而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伊拉克、阿富汗就是很好的证明。而这三十年来中国国内始终保持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动乱,在国际上面临的压力虽大,却始终没有发生战争。伟大的领袖邓小平预料到短期内世界大战不可能发生,于是中国裁兵一百万,韬光养晦,将主要的人力物力投入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中国经济随之腾飞。
小结:中国经济持续三十年的高增长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是改革开放,它是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前提条件。教育水平的提高为经济崛起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产业转移使中国发展迎来难得机遇。投资、出口、消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它们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城市化浪潮的来临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中国奇迹”。
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实现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巨大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超过3万亿美元,2012年达到33116亿美元,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35年,是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的35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35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5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1979-201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分别增长4.6%、11.3%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12年的10.1:45.3:44.6。与1978年相比,2012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8.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20.7个百分点。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上升了34.7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0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均增加1586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均减少435万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并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乡村就业人员占比从76.3%下降51.6%。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的35年,是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的35年,也是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的35年。
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还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3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不仅成功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质的提高,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58958万吨,比1978年增长93.5%,2004年以来实现“九连增”,连续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的水平;棉花产量684万吨,比1978年增长2.2倍;油料产量3437万吨,增长5.6倍;糖料产量13485万吨,增长4.7倍;水果产量24057万吨,增长35.6倍;水产品产量5908万吨,增长11.7倍。肉类产量8387万吨,比1979年增长6.9倍。2011年,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从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长36.9%;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5.1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别增长1.2倍、3.7倍、3.0倍和8.0倍。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迅速启动,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2012年,原煤产量达到36.5亿吨,比1978年增长4.9倍;粗钢7.2亿吨,增长21.8倍;水泥22.1亿吨,增长32.9倍;汽车1928万辆,增长128.3倍;家用电冰箱由1978年的2.8万台增加到2012年的8427万台;彩色电视机由0.4万台增加到1.3亿台。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2012年产量分别达到11.8亿台和3.5亿台。35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已达到17.6%。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取得质的飞跃的35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的35年,也是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体系并形成比较优势的35年。
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与此同时,能源生产能力也不断提升,能源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2012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3.2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5.0%。同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5.6%,与能源生产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以上。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交通运输设施日益完善。35年来,我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运输效率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各项产业的发展。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比1978增长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424万公里,增长3.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328万公里,增长21.0倍;输油(气)管道里程9万公里,增长9.9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66.5亿吨,增长32.5倍,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一些现代化交通运输设施从无到有,增长迅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尚无高速公路,2012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6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高铁运营里程达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设施迅猛发展,互联网普及率由2002年的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十分有限,再加上国内市场化水平不高,造成了与国际市场相对隔绝的状态。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1988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1994年突破了2000亿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201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3867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86倍,年均增长16.6%,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货物出口总额20487亿美元,增长209倍,年均增长17.0%,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总额18184亿美元,增长166倍,年均增长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占世界的11.2%和9.8%。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大为提升。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则由49.7%上升到95.1%。同时,进口商品构成也随国力和开放程度的变化而演变。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占进口商品总额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5%,之后直到2003年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反映了我国消费能力的提高。此后,国内产业体系的升级逐渐拉低了制成品进口额比重,2003年以来制成品进口额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走势,至2012年已下降到65.1%。综合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级产品换制成品,1980年初级产品净出口21.6亿美元,制成品净进口40.5亿美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以制成品换初级产品的格局逐渐定型,2012年,初级产品净进口5344亿美元,制成品净出口7647亿美元。
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日益频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了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优势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优势,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土,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1979-2012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2761亿美元,1984-2012年以年均18.0%的高速度增长。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世界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实力的提升,“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加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由2007年的265亿美元快速提高到2012年的878亿美元,2012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319亿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历史上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5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35年,也是社会保障事业从低层次到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进的35年。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就业问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后,根据人口结构和就业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实施了就业优先的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缓解了就业矛盾。1978-2012年,我国就业人员从40152万人增加到76704万人,年均增加10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基本稳定。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人。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3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平兼顾,确保了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快速增长。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增长58倍,年均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5%。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显著增加。2012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9.96万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1896倍,年均增长24.9%。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2012年占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2.6%。
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极大改善。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16674元,比1978年增长52.6倍,年均名义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08元,增长49.9倍,年均名义增长12.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2012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2%,比1978年下降2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3%,下降28.4个百分点。居住条件极大改善。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1平方米,增加29.0平方米。消费领域不断拓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彩电、电冰箱、空调、电话等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汽车、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2012年末,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计算机和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为212.6部、87.0台和21.5辆,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台和21.0辆。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35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经历了一个从低层次到制度建立完善再到全面推进的演变过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建设,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12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426.8万人,比1989年末增加24716.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19861.3万人和15224.7万人,分别比1994年增加19486.7万人和7256.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8369.5万人;256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3%;2143.5万城市居民和5344.5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先后采用过不同的农村贫困标准。根据1978年标准,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约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2007年下降为1479万人,平均每年脱贫811万人。按照2008年标准,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为4320万人,2010年下降为2688万人,平均每年脱贫544万人。按照2010年制定的新扶贫标准,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为16567万人,2012年为9899万人,不足全部人口的10%,平均每年脱贫3334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的35年,是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的35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的35年。
投入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2年的8.9年。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689万人,比1978年增长16.1倍;在校生2391万人,增长26.9倍;毕业生625万人,增长36.9倍,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3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丰硕的成果。201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10298亿元,比1995年增长28.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8%,上升1.4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授权21.71万件,增长63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不断升级并全部研制成功。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基因工程、高性能计算机、新材料、量子信息、3D打印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成功转型为创新型国家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35年改革成果丰硕,35年开放成就非凡。这一笔笔鲜活的统计数据正是最好的见证。当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并非一路坦途,35年来,我们也曾经受考验,艰辛探索。在每一次危机的挑战前,在每一次风险的历练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资料来源——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06/c1001-23444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