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经济开发 > 经济建设发展工作思路

经济建设发展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1-03-12 19:28:07

『壹』 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开放并举转变。13年来,武汉经协区成绩显著:①区内联台协作以招商引资为重点,进一步扩大了各地市的对内开放;⑦跨地区资产重组力度加强,提升了区域经济协作的层次;⑧各地市在资源优势方面实现了互补,增强了区域经济实力;④区内建立了工作网络,联合、协作正在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方向发展。据统计,13年来武汉经协区共完成双边、多边经协项目8万多项,总金额3000多亿元。目前,武汉经协区成员已发展到湘、鄂、赣、豫4省28个地市,拥有口1.∞亿,土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二、展苴未来.武汉经协区面临新的发展态势会议认为,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是我们发展经济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方针。党的XUEXIYUSItlJIAⅣ十五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大力推进多种形式的地区经济技术台作”,表明了在新世纪加强经济技术台作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所有国家都感受到由此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压力。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合作越来越紧密,区域经济组织也力求通过联手台作保护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即将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中国经济加快融经济全球化进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国内各城市、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联合发展、共同繁荣”显得更加必要和紧迫。武汉经协区成员单位信阳、成宁、周口、十堰、黄冈、武汉等市的领导在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他们从多方面探讨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共同繁荣的途径。三、加强联台。促进武汉经协区共同繁荣会议提出,面向新世纪,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运用新的观念和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强武汉经协区的联合协作,促进各地市的共同繁荣。①联台编制区域协作发展的总体规划,找好区域整体开发,共同发展的基础。按照实事求是精神,分期实施,抓好协作区。十五”期间联合协作发展规划。把区域发展规划与各地市重点项目规划有机衔接,联合创办一些跨地市、跨行业的项目和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的项目。⑦发挥各地科技优势,尽.54∞∞年第n靴快形成新型的科技产业群体。湘、鄂、豫、赣四省以及与会的城市在科技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很好的合作基础,还有一批很有发展前途的项目。可采取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进行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培育、形成强大的产业集团和新的经济增长点。③进一步推动资产跨地区流动和重组,并在流动中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技术层次。鼓励强强联台,在区内的重要产业领域培育出跨地区大型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名特优新产品。④进一步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协作,提升经协区的辐射和集散功能。尽快形成以武汉为中心的,覆盖经协区、辐射全国的物流中心;加快城市间的公路建设,早日形成区内城市问的高速公路网;加强水路建设.尤其要重视长江航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争尽早实现江海联运;加强航空、邮政、电信的合作.尽快形成区内快捷、便利的航空、邮政、电信大通道。⑤进一步加强商贸、金融的合作。争取尽快培育出一批如金融市场、劳务市场、科教市场、信息市场、人才市场等区域性大市场。加快金融业的联合协作,发展电算业务,形成资金融通体系。④大力推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优势。长江中游地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有十分丰富的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这些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利用,经济效益将是可观的。要通过联合协作,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扩大旅游景点的知名度.重组优势,形成多种形式的旅游共同体。(

『贰』 请帮帮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深刻理解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度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把解决“三农”问题始终不渝地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实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略,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定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从十六大到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党中央进一步深化了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阶段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总的思路、措施、目标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思路的集中体现,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站在全局的高度,吃透中央精神,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始终不渝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切实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真正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都曾从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出发,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注意对资本主义时代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特别是,他们首先把农民问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提出来,从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出发研究工农联盟问题,突出强调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度建立和巩固工农联盟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他们还从社会主义建设角度考虑如何解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并且对未来社会农民、农村和农业发展的前景进行了科学的预测。

《法德农民问题》是比较系统的阐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述,提出要解决工人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问题,必须要解决农民问题,要重视农民问题,特别强调工农联盟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过程中和建立工人阶级国家过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列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认识到巩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发现必须重新探讨解决农民问题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制定了新经济政策,包括在农村发展商品经济,鼓励农民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力,组织自愿结合的合作社。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没有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以剥夺农民的办法来实现苏联的工业化。当然采取这个办法,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然而二战以后,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纠正,这也是苏联模式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处理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建国以后,毛泽东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指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有一条教训就是对农民剥夺太多,过少地考虑农民的利益。当然,毛泽东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后来又恰恰离开了中国的实际,希望通过“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而改革开放之所以开局取得成功,关键是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打开了新的局面,农民开始富起来了。实践证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作重点在‘三农’,难点在‘三农’,关键在‘三农’,突破点也在‘三农’,出路还在‘三农’”。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第一,关于现代化。现代化是包括农业现代化的全面的现代化。如果以轻视甚至牺牲农村、农业、农民的方式来推行工业现代化,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农民不满意,农村发展滞后,农业发展落后,从而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和党中央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就是要走一条让中国农民,让中国人民都受惠的道路,就是要在具有众多的农民、落后的农业、贫穷的农村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民共同富裕。实践已经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是正确的。

第二,关于社会化。生产力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实现社会化的大生产,也就是生产力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就是实现农业生产力的社会化,实现农业的社会化生产。而社会化大生产的突出特点是专业化、协作化,同时要求高新技术不断渗透到生产力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现代化必然要走社会化生产的发展道路,实现农业产业化、专业化、协作化,用高科技武装农业,摆脱农村自给自足的、传统的、封闭的、落后的小农经济。

第三,关于市场化。生产力的社会化必然要求高度的市场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就是农业中的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的过程,就是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的过程。农业市场化,就是通过市场经济把整个农村、农业、农民联系在一起,把城乡、工农联系在一起,使农村、农业和农民融入整个市场体系。农业现代化要求不断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要求农民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个体劳动者变成从事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和劳动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和生产者。

第四,关于工业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工业化进程首先发端于城市和工业领域,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引起了农业企业化、资本化的发展,从而导致了一场农业革命,引起了农业机械化、良种化和化肥化,使得农业用工业的技术和组织形式进行生产,农业革命引起了农业工业化的进程。所谓农业工业化,就是农业要用工业化的办法、用社会化生产方式组织起来。今天,农业不仅要走工业化道路,而且一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低成本低污染低消耗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道路。

第五,关于企业化。现代化也好,社会化也好,新型工业化也好,最后要落实到企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上。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的,适合社会化生产的现代企业模式。传统自然经济的做法,像豆腐房、榨油房、铁匠房等组织形式都形成不了规模效益,必须有现代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农业现代化一定要走农业企业化的发展道路。

第六,关于城镇化。实行农业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工业化、企业化,最终结果是大大节约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节约了劳动力,这样就会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往哪儿去?要靠工业化和城镇化来吸纳。一定要大力发展城镇化,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当然城镇化要讲科学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结果是,传统农业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业脱胎换骨,变成现代化的、社会化的、市场化的农业。一部分农民成为新型的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劳动者,一部分农民成为工业和其它产业的经营者、劳动者,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现代城镇居民。农村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之,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实现农业的新型工业化、产业化、企业化,实现农村的城镇化,农民成为与城市居民具有平等身份的社会成员,这些都应该包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中。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据有关资料说明,上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国民经济“二五”、“三五”计划时,就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改革开放以后,至少在1982、1983、1984的三个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1号文件都有基本相同的提法。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的一贯提法。但是必须看到,这次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内涵同以前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和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进一步解决农业、解决农村和解决农民问题所提出的新理念,包括20字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说到底,概括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内涵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包括全面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总体布局。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抓好“三农”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第一,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任务,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较大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明显改善,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和各方面的实惠;第二,要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第三,全面进行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农村各方面制度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第四,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第五,全面推进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农村基层党支部和基层政权建设,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第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把握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善于做为农民服务的工作。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立足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调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着力解决农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以让农民拥护、让农民满意、让农民受惠为最高标准;第七,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创新”。即思维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政绩,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传统生产方式及其观念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成本高代价高污染的旧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破坏生态、破坏文化、破坏环境的误区。

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积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导思想。能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能不能全面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两大难题:一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发展很快,农村发展滞后。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但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也在扩大。首先,我国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的差距扩大,突出反映在粮食生产滑坡和经济发展滞后上。当然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2000年开始到2005年,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开始出现了良好的势头。其次,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就业保证上的差距也在扩大,突出表现为农民增收困难,农民贫困问题凸现,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安排。再有,农民看病难,吃药难,受教育难,上学难,社会保障难,文化享受难,这些都反映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之间的较大差距。还有,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方面也显著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

二是农村本身发展的不平衡。首先是农村的区域差别,中西部的农村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差别尤为明显。其次,农村居民的贫富差距相当突出。此外,农%B

『叁』 武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一、打造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打造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从金武经济发展比较优势、可持续发展角度、人居环境以及发展的历史角度看都非常必要,是完全可行的。

(一)从金武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看。金昌市工业经济实力较强,主要以有色冶炼加工为主。2009年,金昌市GDP达196.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 11.58亿元,占5.9%;第二产业155.68亿元,占79.4%;第三产业28.83亿元,占14.7%;其中工业142.93亿元,占GDP的 72.9%。武威是一座传统的农业城市。2009年,武威市GDP达192.7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53.5亿元,占27.8%,较金昌高2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73.77亿元,占38.3%,较金昌低4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65.52亿元,占33.9%,较金昌高19.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 48.65亿元,占GDP的25.2%,比金昌低47.7个百分点。两市比较,武威一、三产业发达,又是河西的第一人口大市,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与以重工业为主的金昌市相比能形成较强的产业优势互补。加强两地经济要素流动,促进两地强强联合,推动各自产业优化升级,是一个互利共赢的良策。

(二)从金武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金昌市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工矿型城市,因开采镍而兴起,在单个大型企业的基础上扩展为城市,金川公司至今仍是金昌市最主要的经济增长源,在城市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2009年,金川公司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金昌市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4%,但非再生资源的资源衰竭特性和结构过分单一严重影响金昌市的生存和发展。金川镍矿目前的保有储量,使整个矿山的服务年限只有40年左右,为了避免陷入"矿竭城衰",确保金昌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必然趋势,且刻不容缓。武威具有丰富的农耕文化和久远的耕种历史,是河西商品粮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资源丰富,农产品加工利用的规模化发展水平较高,形成了一批区域性的主导产业。承接参与金昌市资源性城市转型是武威发展的应有之义,金昌市金川公司也应主动融入武威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因此,促进金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推进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从居住环境看。金川公司是一个国有大型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对本地环境污染严重,2003年、2004年金昌市因二氧化硫排放超标被列入"全国十大空气严重污染城市",近年来虽然环境有所改善,但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排放量仍较高,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危害;同时,金昌市区四面戈壁,相较武威冬天寒冷、夏天炎热且风沙大;而武威城区处在绿洲的中心,无污染,气候宜人,人气旺,适宜人们居住生活。所以从人居环境看,也需要金武区域一体化。

(四)从金武发展的历史角度看。武威和金昌地理相连、山水相依、人文相亲、血脉相通,历史上,金昌属于武威,古往今来,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密切的联系,且金昌武威同属一个生态区,两地人民一直以来同饮一河水,共享一方资源,经济上天然就有着很强的关联性。相同的人文地理和相亲的历史渊源为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便利条件。

二、打造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思路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按照省委、省政府"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变革思维,以更加宽广的眼界、更加超前的思维、更加开放的姿态来共同谋划金武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强长期协作、交流、沟通和融合,推动两市组团发展;统一规划,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互通有无,互促互进,实现区域化大发展;通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规划与利用、农产品资源、工业产业布局与规划、人力资源和环境、旅游市场与文化产业、产学研等七个方面的一体化,实现经济大融合,带动区域大发展,推进金武一体化,促进两市共同繁荣。

三、打造金武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和建议

金昌武威应联合尽快申请省政府将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纳入全省区域发展战略,成立领导小组,制定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规划,有序推进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要求。武威、金昌有过统一地区的历史,公路、铁路、水电煤等公共基础设施曾有过一体化雏形,当前推进武威、金昌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就更加容易。一要努力实现公共服务规划一体化。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借鉴美国大都市区域规划组织(MPC)模式,将武威和金昌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规划进行有效对接,研究出台《金武经济一体化发展基础设施规划》,指导加快推进金武经济一体化发展。二要积极推进交通网络一体化。公路上,要以国道312线为横轴线,以省道212线为纵轴线,力争金武高速公路年内开工建设,使武威到金昌的距离由85KM缩短为65KM,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加快永民公路的施工进程,论证建设金左高速公路,建立起内连兰州、张掖,外接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努力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络。铁路上,加快兰州至张掖客运专线、金阿铁路建设,努力形成以武威、金昌市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铁路交通网络。航空上,尽快申请、改造武威机场军民两用,并与金昌机场携手开展金武空中通道。三是以两市"同区号"为依托,加快推进信息一体化。按照科学规划通讯设施建设,积极引导通讯运营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联合电信、移动、联通等运营商,推进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力求电子政务、行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同沟同井同基站,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

(二)推进水资源规划与利用一体化。武威、金昌水资源缺乏,并分布不均衡,污染及生态脆弱问题使水资源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有限。保护和利用好水资源是两市共同的责任。一是要严格执行《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的有关规定,同一政策,同一标准,上下联动,共同治理。二是要围绕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在国家水利部和省委的领导和协调下,编制"金武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用于指导金武地区水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三是要解决好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划分流域上游与下游责任以及水资源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等重大问题。

(三)推进农产品资源一体化。武威是农业大市,小麦、玉米、蔬菜等农产品和畜牧产品产量均居全省前列,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供应及畜牧养殖基地,且农产品品种多,产量高,品质优,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发展较好。而金昌市农业人口比重只有47%,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人口比重会更小,用43%的农业人口养活57%的城市人口,本地主要农产品供需会存在较大缺口,因此,必须从相邻地区调用大量的农副产品来满足本地居民的需求。打造金武经济一体化,可充分发挥武威的农业资源比较优势,促使武威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将优质农产品,长期融入到金昌市的绿色通道,把武威打造成金昌市的" 米袋子"和"菜篮子"。

(四)推进工业产业布局与规划一体化。实现金武区域产业布局与规划一体化,必须立足于两市资源条件、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角度,合理调整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的区域布局,协调大项目的分布,加强产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改变产业规划上缺乏两市间协调和互动发展的局面。一要工业经济布局一体化。金昌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大,有色金属、无机化工、能源加工等重工业优势突出,2009年,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所占比重达70%左右;武威轻工业具有发展优势,尤其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比较发达,2009年,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所占比重达70%左右。金武两市在工业经济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两市要有统一布局,发挥各自的经济发展优势,相互带动,寻找发展接合点,共同向省上争取政策,寻求更多的合作空间,避免趋同发展。二要依托金川公司和镍都实业公司发展武威工业。近年来,武威为发展地方工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大批工业企业,但却忽视了与邻近的"金娃娃"的合作。2009年,这两个公司实现的增加值达123.13亿元,是武威全部工业的2.5倍;实现的利税总额达56.49亿元,是武威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的13倍。因此武威应多做" 金娃娃"的文章,主动出让土地,在武威建设"金川工业小区", 延伸这两个公司的产业链,承接金川公司产业转移。三要依托金昌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拓展武威工业的辐射带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部除省会城市外,只批准了石河子,今年3月21日,金昌市已被国务院批准为甘肃省继兰州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此开发区达27平方公里,享受国家开发区政策,重点开发新材料,延伸有色金属、冶金、硫化工、磷化工、氯碱化工、煤化工六条产业链,武威应依托此开发区,根据本地条件有选择地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拟将在武威建设的"金川工业小区"纳入金昌市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国家开发区政策。四要建立区域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及市场协调委员会,签订一系列促进产权市场联合的协议,进而推动产业布局与规划一体化。五要吸引金川公司和"八冶"公司参与武威城市建设和重大项目招投标,从而促进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

(五)推进人力资源和居住环境一体化。从人口状况来看,武威是人口大市,2009年,武威市常住人口达191.83万人,是金昌市的4倍,由于人流的相对集中,可带动物流和信息流的高度发展,具有人口大市的武威可充分发挥人口资源的辐射优势,促进金昌武威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发展。由于金昌市环境污染严重,气候条件差,四面戈壁,因此,金昌市居民选择邻近的武威居住是必然和现实的选择。从金昌和武威的历史沿革看,1981年之前,武威金昌同属一个地区,金昌有大量的武威人,这些土生土长在武威、对武威有深厚故乡情的人们,习惯并喜欢住在武威,生活在武威,目前已有大批金昌人在武威买了住房,加之金川公司在3年内要拆迁改造50万平方米的职工住宅楼。因此武威应顺应时势,在金武公路入口处给金川公司和金昌市出让两块土地,在武威开发建设"金川住宅小区" 和"金昌住宅小区",力争把武威打造成为金昌的生活基地。通过创造武威"洼地"效应,积聚项目、产业以及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六)推进旅游市场与文化产业一体化。武威旅游资源丰富,金昌有高度的工业文明,可以发展工业旅游,两市又具有多民族文化的传统和靠近青海、宁夏、内蒙等的地缘优势,应以"合作、共赢、共享"的理念形成区域统一旅游市场。一是探索和建立两市旅游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用于指导建立区域内共同旅游市场、整合旅游市场资源与信息、建立旅游市场网络,形成利益共享的旅游合作发展模式。二是在旅游产品上塑造两市旅游整体形象。以两市特有的旅游资源共同打造"生态游"、"人文游"、"工业游"、"民族游"等旅游品牌。三是在旅游市场开发上,要把两市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旅游资源整合,打造几条跨区域的金武一日游旅游线路,开发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四是开发体现休闲、度假性质的高端旅游产品。开发集观光、会展、商务、博览、休闲等为一体的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五是立足现有基础重点发展传媒、出版、文体娱乐、文博会展等产业。充分发挥两市主要媒体的广泛影响力和强势地位,整合现有传媒资源,在金武电视新闻中互播两地经济发展动态,武威日报和金昌日报开辟专栏,互印两地经济发展动态,推动广电和报业的联合与重组,培育更强势的传媒龙头和大集团,兴办传媒文化产业园区,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更好的配套条件、服务、政策和人文环境,在资源共享中不断开发品位高、影响大的文化产品。

(七)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武威、金昌两市有特色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较少,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较弱,这是制约两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快推进两市产学研一体化进程。一要在突出发展自己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实行自主创新合作战略,加快科研信息、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协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二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子。一方面积极鼓励大企业与国内知名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另一方面金武首先要打破户籍管理制度,在两市的省级示范性中学相互招收两市品学兼优的学生,促进两市教育一体化。三要就地转化科研成果。积极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科技产品的应用,探索设立专项基金,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四要加快建立两市联合的专门人才的培训、引进、留住机制。金川公司每年需新增技术人才约1500人,而金昌市每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虽然达3000多人,但因专业不对口,无法满足金川公司的需求,因此武威职业学院要与金川公司主动联合协作,把武威职业学院作为金川公司的技工培训基地,达到互利共赢。五是实现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体化,实现"金武经济圈"内剩余劳动力转移优先政策,最大限度优先使用圈内劳动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肆』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路有哪些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未来时期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赢得未来的关键抉择。围绕“十二五”
期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经济发展“快而不优”,经济规模“大而不强”。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从国内外现状以及我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考量,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已是当今政府和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使命。“十二五”时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阶段,面对种种制约和困难,必须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思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重而道远

记者:党的十七大会议以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了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关键性话题。“十二五”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那么,在您看来,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体现在何处?

辜胜阻:“十二五”经济工作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之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因为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我
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不符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诉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举世瞩目,我们的竞争武器是“五低”——低成本、低技
术、低价格、低利润以及低端市场,依靠这“五低”创造了经济增长的辉煌成绩。但是我们付出的代价却是“四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污染。这样,
我们发展的结果是:经济规模很大,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但是“大而不强”;增长速度很快,改革开放30年来平均速度达到9%,但是“快而不优”;虽能快速提
升GDP,却无法创造高利润;虽可大量生产商品,却无法创造品牌;虽可吸纳大量就业人口,却无法大幅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和福利。中国要走向真正的世界强国,
这种传统发展模式必须转变,要向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记者: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国家采取了多方面的政策措施。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成效如何?

辜胜阻: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国家始终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采取了多方面的政策措
施。在扩大内需方面,国家继续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政策,以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出台《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以扩大民间投资需求;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等。在调整经济结构
方面,国家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通过银行信贷政策、财税政策等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出台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培育发展节能环保、
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等。从实际效果来看,我们在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新能源等方面成效显著。但是,从国民经济整体上来看,我国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还占据着主导性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快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任重而道远。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几大难点

记者:十七届五中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意味着在“十二五”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时间上非常关键,在难度上也更大。在您看来,在未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面临哪些难点?

辜胜阻: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由此表明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提出了多年,也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进展还是比较缓慢。

“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极其不稳定不确定的复杂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
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我们一方面要在复杂的格局中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运行,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这其中将面临诸多“两难”问题。

一要处理好房地产调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既要有效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又要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减弱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当
前房价的过快上涨不仅使住房这一民生问题成为社会的焦点,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未来房市的风险。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势在必行。同时,房地产业是各行各
业开发的先导,综合性强,关联效应大,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房地产业既是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民生产业。

二要处理好收入分配改革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既要提高劳动者收入,又要防止短期内企业生产成本增长过快影响企业发展。当前,我国企业尤其是中
小企业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利润比刀片还薄”,同时还面临融资困难、用工艰难、市场萎缩、负担沉重、成本攀升等问题。劳动者工资与企业生产成
本直接挂钩,劳动成本的过快上涨会降低企业利润空间,最终不利于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但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要提高居民消费能力、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体面劳动和尊严生活,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稳步推进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劳动者收入报酬。

『伍』 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借鉴了哪个国家的发展经验发展思路是什么

主要是借鉴了日本的发展经验。日本70年代就是以招商引资为主,进行自主开发,然后不断的淘汰落后产能,向不发达国家扩散,比如中国。中国也是依葫芦画瓢,先引进外资,用市场换技术,然后自主研发,许多跨国企业都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不过因为中国的劳动市场和消费市场太大,因此淘汰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速度缓慢,向不发达国家扩散落后污染产能的速度也慢了不少。还有就是八十年代日本的房地产发展极度膨胀,据说日本东京的地皮就可以买下美国国土。中国也与其相似。因此中国的未来就是日本的现在。

『陆』 2010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六大任务
一、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要突出财政政策实施重点,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等方面和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改革。要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格控制新上项目。要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继续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货币政策要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要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加大信贷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二、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要以扩大内需特别是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为重点,以稳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优化产业结构,努力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一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要保持政策连续性,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大农村危房改造支持力度。要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二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要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三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四是推进节能减排,抑制过剩产能。要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五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积极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自主发展能力,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
要坚持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涉农补贴规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扩大农村需求,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要巩固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农业补贴和价格支持制度,保持主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提高主要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格水平。要搞好主要农产品市场调控,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和财税支持,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要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强水利特别是中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电网改造、饮水安全、农村道路等建设。要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改进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公共文化服务,强化乡村正常运转的财力保障,培育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解决好农村融资难问题。要推动农村改革创新,加快健全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体系,完善农业经营体制,引导家庭经营向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鼓励农户运用现代科技和物质装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定信心、锐意改革,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加强调查研究和战略规划,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是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深化资源价格和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扎实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二是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对经济服务功能。要加强金融监管机制建设,改善境外投资外汇管理和服务,继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三是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完善市场竞争机制。要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要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
五、推动出口稳定增长,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要坚持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国内市场并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健全开放型经济体系。一是努力促进出口稳步回升,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要保持外需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提高出口产品档次、附加值、竞争力,继续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增加进口,促进贸易平衡。二是做好利用外资工作,提高引资质量。要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以我为主、择优选择,积极稳妥推进服务业开放,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引导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增加投资。三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协力共建和优势互补,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加快完善境外投资促进体系。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明年要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坚定不移加以推进。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各级政府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加强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鼓励有实力的大企业创造更多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水平,抓紧制订实施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深入扎实地做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各项工作。加快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棚户区改造。要优先发展教育,改善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城乡、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解决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问题。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领域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和产品创新,精心组织和办好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

『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这一基本国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任务,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与之相适应的分配方式.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对外关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四,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五,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支柱地位,进行技术改革和管理创新.

阅读全文

与经济建设发展工作思路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天高科国际贸易 浏览:896
都匀经济开发区2018 浏览:391
辉县农村信用社招聘 浏览:187
鹤壁市灵山文化产业园 浏览:753
国际金融和国际金融研究 浏览:91
乌鲁木齐有农村信用社 浏览:897
重庆农村商业银行ipo保荐机构 浏览: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规划 浏览:748
博瑞盛和苑经济适用房 浏览:708
即墨箱包贸易公司 浏览:720
江苏市人均gdp排名2015 浏览:279
市场用经济学一览 浏览: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浏览:59
中国金融证券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4
国内金融机构的现状 浏览:255
西方经济学自考论述题 浏览:772
汽车行业产业链发展史 浏览:488
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理念 浏览:822
国际贸易开题报告英文参考文献 浏览:757
如何理解管理经济学 浏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