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河南邓州简介
邓州市基本情况和发展优势
一、邓州市基本情况
邓州市地处豫西南边陲,素有“三省雄关”、“豫西南门户”之称,更有“中原之雄区,天府之亚选”的美誉。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市。全市辖28个乡镇(办、区),578个行政村,156万人,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耕地240万亩。1988年撤县建市,198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1992年被河南省确定为历史文化名城,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2004年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为5个重点扩权县(市)之一,享有省辖市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省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把邓州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性中等城市。”
历史文化悠久。邓州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海经》有“夸父逐日,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的神话传说,邓林即今邓州市。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表明,早在6800年前,邓州就有先民居住。邓州为邓姓发源地,每年都有海内外邓氏族人前来邓国侯吾离陵寻根谒祖。邓小平在《邓氏家谱》中记载:“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唐宋元明,代有伟人。”邓州建制较早。夏、商、周皆为侯国。春秋时期,楚国灭邓,邓归楚地。今邓州杏山仍有楚长城遗址。隋朝时置邓州。中华民国二年,改邓州为邓县。至今,邓州有建制机构1300余年。
交通区位优越。邓州地处武汉-郑州-西安大三角和南阳-襄樊-十堰小三角的中心地带,起着连接东西、南北的“桥梁”作用。邓州市交通便利,207国道和六条省干线穿境而过;位于焦枝铁路和宁西铁路、二广高速公路和陕沪高速、207国道和312国道三个“十字”交汇的枢纽位置。水路从老河口、襄樊等地码头入位,通江达海。距襄樊、老河口、南阳三个机场均在60公里以内。邓州市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力度,形成了九纵七横城市道路网络,正在逐步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豫西南区域性现代化中等城市。
综合实力雄厚。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南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强力实施三大战略(工业立市、开放带动、人才兴邓),坚持三抓带动、产业支撑,全力推进“六大工程”(工业振兴工程、农民增收工程、城乡一体建设工程、劳动技能培训工程、社会保障工程、生态邓州建设工程),走好三条路子(工农互动,探索农区工业化路子;城乡互动,走城镇化路子;经济生态互动,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实现了邓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08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05亿元,同比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6亿元,同比增长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4亿元,同比增长3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18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5089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2%;居民储蓄66亿元,同比增长18.4%,增速居南阳各县市区首位。一二三产之比达到29.2:43.3:27.5。
二、邓州具有的发展优势
农业特色突出。邓州全境平原广袤,土地肥沃,粮丰林茂,水域宽广,生态良好,物产丰饶,盛产小麦、棉花、油料、烟草、豆类、辣椒等优质粮油等农副土特产品,形成了林牧烟棉等四大优势产业,是全国闻名的绿色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是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市),还是全国粮食、黄牛、外贸烟出口生产基地和河南省棉花、芝麻生产重点市。2008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101.9亿元,同比增长5.9%;完成农业增加值59.8亿元,同比增长5.9%。
工业基础雄厚。围绕建设“工业强市”目标,强力实施项目统揽战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扩张壮大优势产业,依托邓州资源优势和现实生产力,大力培育发展棉纺服装、建材、粮油食品、林板纸、医药化工、机械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新兴工业体系,加快了工业化进程。支柱产业成为支撑邓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力引擎。200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258.6亿元,同比增长18.6%;限额以上工业完成产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8%;完成增加值40.8亿元,同比增长18%;实现利润6.8亿元,同比增长70%。全市工业企业入库税金9796万元,同比增长22.9%。工业综合效益指数315.3%,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130家,实现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70%以上。强力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六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80%以上。
商贸流通发达。邓州市围绕建设豫西南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依托资源、区位、产业优势,强化市域中心城区对人口和经济活动的集聚吸纳能力,已经形成独具特色和规模优势的彩棉种植及加工中心、服装产业集散中心、农机制造及销售中心、豫西南粮食仓储现代物流服务中心、优质烟叶生产及加工供应中心、豫西南石油储备战略中心等六大市场体系,对周边形成了强有力的辅助带动作用。
② 河南省近三年各市经济排名
1.郑州
作为省会,天时地利,其优势显而易见,当老大再正常不过了!不必多说!
2.洛阳
刚刚被评选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很厉害!不过空气质量在全国城市中竟然是后十名!!这也是因为其工业基础雄厚啊!
3.焦作
近些年发展很好的一座城市,以煤炭等重工业发展起来的城市!最近旅游经济异军突起!城市干净整洁!与同样重工业出身的平顶山要好!河南第三城应该是她的!不过可能有很多兄弟城市不服气!全国综合竞争力96名!人均GDP80名!焦作的前景应该很好!在未来的中原城市圈中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4.安阳
工业基础雄厚,地理位置优越,正在建设邯安机场,更给其增加优势!且位于石家庄郑州之间,利于发展!安阳与邯郸虽然是邻居,但是两座城市的竞争关系更为明显,南边东边不远的鹤壁,濮阳也对其有挑战!不过全国竞争力第82,河南第三说明她有一定的实力,但是人均GDP较低!应该是个拥挤的城市!
5.平顶山
工业基础与焦作安阳相当,但是其他方面不如焦作突出!交通也不是十分便利!能从一无所有发展到现在也不容易!在全国城市各种排名中,平顶山都不靠前,甚至比不上鹤壁,漯河,濮阳等规模小点的城市!
6.漯河
内陆特区,但是涂有虚名!和省内其他城市没有太大区别!但是近年发展迅速成为豫中南重要城市!名牌产品多!有利于城市知名度的提高!城市漂亮!按照现在的速度发展,前途光明啊!
7.鹤壁
被河南人自己遗忘的城市,5年前在河南倒数城市,但现在发展迅速!河南100大企业,鹤壁与安阳,南阳一样拥有五个排在全省第六!全国城市竞争力 109名!人均GDP全国第87,超过安阳,平顶山等城市!但是全市仅有100多万人口使她发不出太多声音,人气不足啊!不过鹤壁新区建设的很好!也是河南未来重点发展城市!
8.新乡
什么都不怎么突出,但是什么都怎么差!中上水平!、
9.南阳
文化城市,但是比较闭塞!
10.济源
人口少,底子薄,但是发展快!什么都不错!后起之秀!人均值比较高!
11.商丘
交通发达,却不懂得利用!永城独立了,商丘……不过那么好的地理位置发展不起来没有理由啊!哈哈!
12.濮阳
角落里的城市!美丽的园林城市!缺乏工业基础!油田不国家管的!工业兴市,仍须努力!
13.许昌
北有郑州,南有漯河,许昌就显的失色了!
14.开封
没落的城市!河南最新百大企业,开封一个都没有!天啊!不过最近在新建电厂给予扶持!但是开封的名气大!优势很多,好好利用应该会有很好发展!
15.三门峡
工业较好!但是污染严重!水坝将要废弃!三门峡何去何从?
16.信阳
宁西铁路的建设会给信阳的发展加油,但是信阳的工业真的不怎么样!
17.驻马店
比周****通位置好!要努力啊!
18.周口
总量都不错!但是人太多!几乎什么都在后面!
经济发展优良城市:洛阳 焦作 安阳 漯河 郑州等
城市建设优良城市:濮阳 焦作 鹤壁 洛阳 漯河等
生活环境优良城市:濮阳 济源 漯河 鹤壁等
旅游发展优良城市:焦作 洛阳 开封 济源等
1 巩义市
2 荥阳市
3 新郑市
4 新密市
5 义马市
6 登封市
7 偃师市
8 栾川县
9 沁阳市
10 新安县
11 长葛市
12 孟州市
13 舞钢市
14 新乡县
15 渑池县
16 禹州市
17 中牟县
18 博爱县
19 林州市
20 灵宝市
21 永城市
22 安阳县
23 伊川县
24 武陟县
25 修武县
26 温 县
27 淇 县
28 许昌县
29 西峡县
30 汝州市
31 辉县市
32 汤阴县
33 镇平县
34 鄢陵县
35 襄城县
36 濮阳县
37 长垣县
38 宝丰县
39 孟津县
40 桐柏县
41 陕 县
42 项城市
43 邓州市
44 汝阳县
45 新野县
46 鹿邑县
47 唐河县
48 尉氏县
49 罗山县
50 宜阳县
51 遂平县
52 新 县
53 临颍县
54 滑 县
55 卫辉市
56 淅川县
57 获嘉县
58 西平县
59 潢川县
60 确山县
61 洛宁县
62 固始县
63 沈丘县
64 嵩 县
65 息 县 66 郏 县
67 光山县
68 平舆县
69 叶 县
70 浚 县
71 虞城县
72 延津县
73 商城县
74 内乡县
75 淮滨县
76 鲁山县
77 郸城县
78 泌阳县
79 原阳县
80 夏邑县
81 民权县
82 方城县
83 西华县
84 上蔡县
85 南召县
86 清丰县
87 舞阳县
88 范 县
89 南乐县
90 扶沟县
91 通许县
92 开封县
93 宁陵县
94 卢氏县
95 封丘县
96 柘城县
97 汝南县
98 内黄县
99 睢 县
100 正阳县
101 商水县
102 太康县
103 兰考县
104 台前县
105 杞 县
106 淮阳县
107 社旗县
108 新蔡县
③ 邓州的历史沿革
邓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根据考古界对邓州八里岗、太子岗、杨岗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七千年前就有古人在邓州生活的实际情况,使邓州七千年的历史在文物和史志中得到肯定。约公元前21世纪,夏代仲康建都于邓,即邓国。根据出土的青铜器铭文,确定商代邓国为公爵国,周初为邓伯国,西周中期为邓公国,西周晚期为邓侯国。同时,确定了五千年前邓字地名由以族为氏的夸父氏族形成,到商周时为曼姓封国,春秋早期改曼姓为邓姓封国。
远古至秦
根据《史记》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在今襄阳市北),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禾实丰登”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秦朝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及襄阳一带)。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邓州航运顺畅,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
南北朝至宋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穰(494年,因调兵之需,徙至洛阳),辖8郡41县达37年,穰随之成为北魏南阳盆地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的175年间,皆以穰城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五代时,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治所设在穰,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225年。
北宋初,仍设“武胜军”(治穰),领穰、内乡和南阳三县,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辖穰、南阳、内乡、顺阳和淅川五县,政和二年(1112年)将原为“上郡”的邓州升为“望郡”,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十四日,范仲淹在邓州上任,为邓州的人文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南宋初,邓仍归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将邓州割给金朝,以邓州以西40里和以南40里为界,邓州处于金之前沿阵地,曾三设榷场(买卖交易的地方),与南宋互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被宋军击败,邓州复归南宋,二年后,金人南下,这一带又归金国。金代的邓州,属南京路,路治于穰,并于此设武胜军节度。邓州时辖3县:穰(含顺阳、新野、穰东、板桥4大镇)、南阳(含张村镇)、内乡(含西峡口镇)。
迁都之议
自北魏至金朝,历代统治者曾六度考虑迁都邓州。
第一次: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533年),高欢将入洛阳,北魏孝武帝为了避开高欢,接近荆州刺史贺拔胜,考虑迁都邓州穰城,但散骑侍郎柳庆劝武帝迁都长安,权衡利弊后,孝武帝最终决定迁都长安。翌年,高欢入洛阳,后建东魏于邺;
第二次: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秋,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宁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唐朝大臣认为突厥之所以觊觎关中,是因为关中太富饶,建议迁都他处,可选襄、邓一带。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议,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劝阻,最终未能成行;
第三次:唐昭宗干宁三年(896年),唐朝左谏议大夫兼同平章事朱朴上书朝廷讨论迁都襄、邓之事。朱朴认为:“国步多艰,当迁都图存,襄、邓之地,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据《新唐书》称,唐昭宗确曾有意迁都襄、邓,但考虑到依靠赵匡凝以自全,且由于朱温的牵制而未能实现;
第四次: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国准备攻打开封。北宋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谋划奉皇帝之命出逃襄、邓,以避开金人的攻势,但遭留守李纲竭力阻止;十一月,金兵再次进攻,南道都总管张叔夜劝钦宗“暂诣襄、邓,以图西据长安”,但钦宗未给明确答复。第二年,北宋灭亡。
第五次:公元1127年,金兵逼近应天府(今商丘市),高宗欲迁都以避开金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郎李纲等人主张迁都襄、邓,说:“臣尝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邓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以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李纲又谏曰:“今六飞纵未入关,当适邓、襄,以示不忘中原之意。近闻一二执政,劝陛下迁幸东南,果尔,则中原非我有矣!”但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以避狄为由建议移都东南。李纲力争,以为不可迁都东南,请驻邓、襄,乃诏修邓州城。舍人刘珏亦抗言:“当今之要,在审事机爱日力为急务。南阳密迩中原,易以号召四方,又有长江天险,可以固守。”士大夫大多都同意刘珏的观点。九月,金兵进军河阳,迫近东京。高宗下诏迁往淮甸,从汪伯彦、黄潜善之请。
第六次:金哀宗天兴元年(1233年),蒙古军围攻金国都城开封,元帅猪儿主张迁都归德(今河南商丘南),但丞相赛不和右司郎中白华等人主张入邓州。第二年,哀宗先逃至归德,又逃蔡州(今汝南县),又一次计划进入邓州,却在蔡州遭到宋、元联军的包围而未能成行,最后帝亡国灭。
元明清时期
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隶属于襄阳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邓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管辖,府治在南阳(今宛城区),州治仍在穰。原领六县,有穰、南阳、内乡、淅川、西峡、顺阳等。后又领三县:穰、新野、内乡。其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邓州市及新野、内乡、西峡、淅川等县。明代,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废穰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穰县。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省穰县入州,穰县自此不再设。州领3县:新野、内乡、淅川。清代,邓州仍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雍正后,为散州不领县。
民国和共和国时期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河南的西南部。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1972年12月,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给淅川县。
改革开放
1988年11月17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市),由南阳代管。2004年省政府批准邓州市享有全部省辖市经济及社会管理权限,为经济单列市。
201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十个省直管试点县市之一。
2014年全面由河南省直管。 1988年 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 1989年 被国务院确定为对外开放城市; 1993年 被国务院确定为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 1996年 被省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2001年 被省政府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中等城市试点市; 2004年 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5个经济单列县级市之一; 2006年 被命名为“中国第一雷锋城”荣誉称号; 2011年 被省政府确定为河南省直管县市试点市; 2012年 被国务院列为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 2014年全面由河南省直管。
④ 邓州市下辖多少城镇人口是多少谢谢各位大侠了
邓州市辖3个办事处、13个镇、11个乡、1个开发区:古城办事处、花洲办事处、湍河办事处、罗庄镇、汲滩镇、穰东镇、孟楼镇、林扒镇、构林镇、十林镇、张村镇、都司镇、赵集镇、刘集镇、桑庄镇、彭桥镇、高集乡、九龙乡、张楼乡、白牛乡、夏集乡、裴营乡、文渠乡、陶营乡、小杨营乡、腰店乡、龙堰乡、杏山开发区。 2011年邓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总人口174万人,常住人口145万人。出生人口18685人,出生率为10.87‰;死亡人口10736人,死亡率为6.2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1‰。
⑤ 西峡和邓州相比哪个经济强大
比总量当然邓州了,比质量我认为是西峡,虽然我是邓州的,但是我实话实说。
⑥ 邓州比新野大多了,地理条件也比新野好,为什么新野比邓州发展的好
新野战略位置好,经济区位好,临近荆州这个繁华的大城。
⑦ 继邓州市之后,南阳又一县有望“撤县设市”是哪个县
南阳市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这个城市名字的由来,还是和这里的山水有关,南阳位于河南的西南角,是河南、湖北和陕西三省交汇的位于,因为在大别山南部和汉水北部,所以就有了南阳这个名字。南阳其实也是一座历史古城,曾经和西安、咸阳齐名,带现代名气才逐渐衰落下去。
所以桐柏县不仅仅是单一的发展方向,而是可以选择的多向发展。拥有这么多有利的资源,未来经济的发展潜力是无限,成为继邓州之后,南阳第二个撤县设市的县级市也是有可能性的。
⑧ 邓州的历史
关于邓州,《山海经》和《史记》均有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在今襄樊市北),
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丰穰”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
秦朝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邓州航运顺畅,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穰(494年,因调兵之需,徙至洛阳),辖8郡41县达37年,穰随之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的175年间,皆以穰城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五代时,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
治所设在穰,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
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225年。
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隶属于襄阳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邓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管辖,府治在南阳(今宛城区),州治仍在穰。原领六县,有穰、南阳、内乡、淅川、西峡、顺阳等。
后又领三县:穰、新野、内乡。其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邓州市及新野、内乡、西峡、淅川等县。明代,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废穰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穰县。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省穰县入州,穰县自此不再设。
州领3县:新野、内乡、淅川。清代,邓州仍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雍正后,为散州不领县。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河南的西南部。
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
1972年12月,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给淅川县。1988年11月17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市),由地级南阳市代管。2011年7月1日,邓州市成为河南省政府的试点直管县;
自2014年1月起,邓州市成为河南省省直管试点县,赋予部分省辖市享有的经济和财政管理权限。2013年至2014年,三个邓州人在邓州市人民政府附近另立第二邓州市人民政府,后被判刑。
(8)邓州市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邓州处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部偏西地区,地理坐标价于北纬31°22′—32°59′, 东112°37′—112°20′之间。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2294.4平方公里,“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
邓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朱连山(海拔469.7米)为全市最高点,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这些河流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
河流冲积形成平原,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土层深厚,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黄老土和黑老土。
⑨ 邓州市农村如何挣钱
清劳的双手来挣钱
⑩ 邓州市怎么样
我是邓州的,呵呵……邓州市是一个县级市,刚刚升上来没几年。
只是一个小城市,不过近几年的发展挺迅速的,水上楼古城广场新建的豪门绝对是一个好地方,里面的名牌服饰应有尽有,还旁边的名店街。那是邓州最繁华的地方。
人民公园经重建后完全免费开放,那里环境优雅适合闲事去散步,约会。
在市北边临湍河一段是夜市的好去处,有KTV,火锅店,烧烤店……
现在邓州市的发展中心偏向东区,北京大道两旁开发商云集,居住社区公寓一栋栋的建着,而且重点高中一高,二高还有教学质量超好的全寄宿式学校致远中学都在北京大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