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伊斯兰教四大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四大清真寺是:扬州仙鹤寺、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杭州凤凰寺。
1、扬州仙鹤寺
仙鹤寺又名清白流芳清真寺,位于江苏扬州南门街。宋德佑元年(1275)由至圣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西域先贤普哈丁创建。明清重修,至今仍存有宋、元、明、清四代伊斯兰教文化遗迹。
(1)中国清真寺经济发展扩展阅读
杭州凤凰寺的历史:
创建于唐朝(618 - 907年);
宋朝(960 - 1279)时被毁掉;
1281年,元朝著名伊斯兰教人物阿老丁开始重修;
明朝在1451 - 1493年期间再次扩建重修,最终形成凤凰寺的建筑群规模;
1646年,清朝政府下令再次重建,成为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1953年大修后保存至今,于1961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06月25日,凤凰寺作为元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 清真寺的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早期的清真寺在小亚细亚一带是以罗马的巴雪利卡式教堂改建的,没有什么独立的特点。到乌玛雅德朝,在大马士革、麦地那、依尔撒拉姆、阿勒颇及富斯塔特(即今日之开罗),建造了不少清真寺,其中最壮丽的,是公元691年在耶路撒冷所建的有“石头圆顶”的奥玛尔哈清真寺。它的八角形正厅,是以拜占廷建筑为榜样建造的。另一个杰出的作品是大马士革的大清真寺,它建于公元705年~711年,有一连三个主厅,拱门是半圆形的。
C. 牛街清真寺有怎样的发展历程
牛街清真寺自辽代创建起,历经元、明、清各代扩建与重修,使其整体布局集中、严谨、对称。全寺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构成了以礼拜大殿、望月楼、宣礼楼、讲堂、碑亭、对亭和沐浴室等为主要建筑的中国式伊斯兰古建筑群。
整个寺院坐东朝西,殿堂楼亭主次分明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是我国古典宫殿和阿拉伯式清真寺两种建筑风格相结合的一组独具特色的。
D. 伊斯兰教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开始由阿拉伯传入中国,经过长期的传播、发展和演变而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它是中、阿人民间长期经济、文化交流和传统友谊的纽带。唐、宋、元三代是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时期,迄止明代,中国先后有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塔吉克、塔塔尔、东乡、撒拉、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各穆斯林民族的历史文化、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和习俗产生了深刻影响。伊斯兰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合,成为各穆斯林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宝库。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10个穆斯林民族的总人口计1759.7370万人。遍布全国各省(区)的大多数城乡,主要聚居于西北的新疆、宁夏,甘肃、青海,以及陕西、河南、河北、云南、山东、山西、安徽、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在台湾、港澳地区亦有穆斯林分布,以大分散小集中为特征。凡穆斯林聚居区,均建有规模不等的清真寺,形成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社区网络。中国穆斯林绝大多数属逊尼派,遵行哈乃斐学派教法,新疆极少数为什叶派的伊斯玛仪派。苏菲主义各学派在西北地区有广泛影响。历史上,由于伊斯兰教传入各民族地区的时间、途径以及各民族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又分为内地伊斯兰教(汉语系)和新疆地区伊斯兰教(突厥语系)两大系。
(1)内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内地的年代,学术界尚无定论。一般以唐永徽二年(651)作为标志,据中国史籍《旧唐书》与《册府元龟》记载,这一年伊斯兰教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在位)派使节到唐朝首都长安,晋见了唐高宗并介绍了伊斯兰教义和阿拉伯国家统一的经过。阿拉伯帝国第一次正式派使节来华,对后来中阿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广泛交流,以及穆斯林商人的东来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故历史学家一般将这一年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开始。另外,中国史料中还有“隋开皇中”、“唐武德中”、“唐贞观初年”、“八世纪初年’传入等诸说。这些说法多为一些学者的一家之言或对明、清以来穆斯林民间传说的记述,因此还难以定论。
唐宋时期。从唐永徽二年(651)到南宋末年的600余年间,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内地早期传播时期。这时唐朝同阿拉伯帝国(大食)均为兴盛时期,中阿两国东西相望,横贯东西的陆上“丝绸之路”和南中国海至波斯湾的海上“香料之路”,使两国保持着频繁友好往来。大食使节和“贡使”不断前来中国,据《旧唐书》载,自651~798年间阿拉伯来唐使节达39次之多。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来华更是络绎不绝。他们来华后多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杭州、明州(宁波)并深入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从事香料、象牙、珠宝、药材和犀牛角等的贩卖,并带回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其它商品。中国人称他们为“蕃客”、“蕃商”和“胡贾”等。由于唐、宋政府鼓励商业贸易,因而有不少人在中国久居不归,称之为“住唐”。唐时,侨居或在中国安家落户的阿拉伯、波斯人为数不少。据《资治通鉴》贞元三年条记载,玄宗天宝年间(742~756)以来,大食国的“胡商”,“留长安久者或四十年”,“安居不欲归”、“有田宅者”“凡得四千人”。肃宗上元元年(760)之前,居住杨州一带的大食“贾胡”至少也有一二千人。据唐代僧人鉴真在《唐大和尚东征传》中说,天宝年间居住在海南岛上的波斯人村寨“南北三日行,东西五日行,村村相次”。9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也说,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占广州,居住在此地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犹太人和基督教徒有12万之多。宋时,对外通商贸易的规模又有了发展,来华的阿拉伯、波斯人比唐时巨增。他们多集中在广州和泉州,仅泉州一地就数以万计。中国地方当局为照顾他们的生活习惯,设立诸国蕃客聚居区“蕃坊”,并允许他们和汉人通婚,繁衍后代。据宋代朱或《萍州可谈》记载,北宋末广东有刘姓阿拉伯人娶宗室女者,因而出现“土生蕃客”和“五世”土生蕃客的记载。清代学者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自唐设‘结好使’于广州,自是商人立户,迄宋不绝,诡服殊音,多流寓海滨湾泊之地,筑石连城,以长子孙。”据近人考证,广州蕃坊在“府城之南”、“珠江北岸”,泉州在“此市南郊,地临晋江”。南宋时,这两个地方还出现了不少大食巨商,“富盛甲一时”,具有相当的社会经济地位。大食国的穆斯林商人在中国寓居或定居,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在“蕃坊”中,由中国当局任命一位年高德劭的穆斯林为“蕃长”,负责管理蕃坊事务,主持礼拜等宗教活动,处理穆斯林间民事诉讼,并招揽外商来华贸易。蕃客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道德规范,“皆以《古兰经》、圣训及伊斯兰教习惯行事”。《萍州可谈》又载;“蕃人衣装与华异,饮食与华同”,“至今蕃人但不食猪肉而已”,“非手刃六畜则不食”。他们还在居住地建立了礼拜寺及穆斯林公共墓地,伊斯兰教影响随之扩大。今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杨州仙鹤寺、杭州真教寺等,都是这一时期建成的伊斯兰教古寺。《诸蕃志》卷上记载泉州墓地说:“有蕃商曰施那帏,大食人也,寓泉南,轻财乐施,有西土风习,作丛冢于城外之东南隅,以掩胡贾之遗骸。”唐人杜环《经行记》称伊斯兰教为“大食法”、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称“大食教度”。这时伊斯兰教在中国还只局限于来华侨居的阿拉伯、波斯商人中信奉,广大汉族人对其相当陌生,因此一些汉文文献往往把穆斯林念经、礼拜等宗教活动,不确切的理解为“拜天”、“叫佛”等。
唐宋时期来华的穆斯林,保持他们的宗教信仰与生活方式,与当地人通婚,安居乐业,繁衍子孙,由侨民而演变为“土生蕃客”,成为中国穆斯林的先民。外来穆斯林从事正当商业活动,不向教外人传教,避免了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冲突。宋代沿袭此一政策,且更进一步依赖海舶收入,为“蕃客”的往来定居与商业活动提供不少便利条件,使伊斯兰教深深植根于中国土地上。唐宋时期来华穆斯林虽人数不多,但大都往来于沿海通商口岸与长安、开封、北京等大城市从事贸易活动。他们及其后裔与中国人民友好相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有的还应试为官,有的以其雄厚资财发展商业和贸易,为朝廷提供大量财政收入。他们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中国的造纸术、炼丹术、印刷术、火药等从这一时期起先后传入阿拉伯,随后又由阿拉伯人介绍到西方。
具体的你可以查看这里:
http://ke..com/view/70231.htm
E. 伊斯兰教清真寺有怎样的发展历程
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最早是使用当地基督教的教堂,它们是巴西利卡式的。基督教堂的圣坛在东端,而伊斯兰教仪式要求礼拜时面向位于南方的圣地麦加。因此现成的巴西利卡就被横向使用。热尔曼·巴赞指出,伊斯兰一开始就创造了一种圣殿型伊斯兰清真寺,适应于不奉行仪式的宗教。
F. 内地不能再新建清真寺,一定要压住YSL向内地加速扩散的势头!
农村明明是基督好吧,楼主有空可以常来南京市六合区参观,基督徒朝拜场面壮观的很呐,记得带相机,别到时候说我所言不属实。
G. 中国的穆斯林境况怎样现今社会如何更好发展
分享一片网络文章
《中国穆斯林发展构想》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变迁,据多数机构分析,中国在未来二十五年内如果不出现历史突发事件,其经济仍会保持5%的高速增长,要保证实现中国大陆富国强民的理想,中国就会在各个方面进行更大的改革和开放,不断地溶入统一的国际规则中。
与此同时,中国穆斯林也会随之面临巨大的历史挑战和发展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有一种韬光养晦的涵养,对自身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和认知,反省和总结所存在的各 种弊病和危机。我认为中国穆斯林的发展必然是建立在中国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因此,中国穆斯林应该成为对中国的发展有建设性的主动因素,应该积极地参与中国 的经济、文化和政治的改革。只要我们能够纵观全局,把握时机,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一系列宏观和微观的发展计划和目标构想,中国穆斯林就会迎来一个兴起和发展 的历史进程。否则我们将成为一只到处乱窜的无头苍蝇,任随历史的波涛跌入不可预见的未来,最终被淘汰出局。在这里我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写出来,愿与各 位有识之士共勉。
一、正确处理好各种内部和外部关系。
要发展,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处在多民族的环境之中,作为一种边缘文化,中国穆斯林的历史虽也有过短暂的辉煌,但更让人注目的却是满目疮痍、血泪斑斑。因此如何处理好与其它民族的关系,不发生民族冲突,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穆斯林在某种程度上依然被主体民族视为"外来侨民",是"非我族类"。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在一些回汉杂居的地区,汉民族对回族普遍有一种敌视和反感心理,近些年我们也常常听到民族冲突事件的发生。这一方面和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些回族在同其它民族交往中的好胜性有关。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处理好与其它民族的关系,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要兼顾其它民族的利益。
2、在已经有民族矛盾的地方应当寻求对话化解矛盾。
3、在发生民族利益冲突时应该以一种更为大度和宽容的方式对待对方。
4、不敌对和歧视其它民族。
5、对少数对穆斯林有深刻偏见和仇视的人,特别是某些有意挑起事端,以坐收渔翁之利的恶人应想办法分化和孤立他们,必要时掌握他们的证据,将他们的阴谋公之于众,或者不断地上告、上访,将这些人彻底搞臭、搞垮。
上面所提的这些都是迫不得已的应对措施,其实是消极、被动的,要发展关键还在于穆斯林经济和政治地位的迅速提高,同时加快穆斯林的外部形象和道德素养建 设。在此,我主张打破宗教民族化的籓篱,将伊斯兰突显出来,把它呈现给世人,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伊斯兰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其它民族对伊斯兰有所认识和了解 后,会促使减少双方的误解和隔阂,对回族身上表现的优点和缺点也能客观地对待。如果仍将普世性的伊斯兰局限在回族内部,伊斯兰可能会被有意无意地变成回族 民族主义的强化剂,最终使回族与其它民族产生更大的距离。伊斯兰也将成为回族的牺牲品。因此未来伊斯兰的发展应该关注的是中国这个整体,而不应只是回族或 者维族,应该基于中国的发展强调伊斯兰的普世性和社会性。未来的穆斯林应该真正体现伊斯兰的爱、和平、公正和对社会正义的强烈关注,重新树立应有的道德形 象。
上面所说的是外部的危机,对于内部,所谓祸起萧墙,多少年来的教派纷争和内讧已经把中国伊斯兰的发展置于一个非常危险的境地,中东穆斯林的苦难还不足以使我们警醒吗?产生内耗的根源更多是"利益"的原因,当然也有源于"虔诚"的 一面。其实如果我们放开视野,从更宽、更广的角度去思考穆斯林的发展问题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已没有时间和精力纠缠在某些教法的执行问题上,各教派一直陷 于敌对的猜疑和致对方于异端邪说的审判上,最终也无法得出胜负,而不知不觉间已被其它民族远远地甩在后面。各教派内有影响的权威是否可以从思想深处树立一 种大局意识,求大同而存小异,尽量包容对方,而不是制对方于死地。我们是否可以把关注的视角作以下调整:
1、关注中国大社会的发展问题,以及时调整中国穆斯林的应对策略;
2、关注中国人的精神境遇和道德问题,寻找切入点向中国社会输出信仰;
3、关注中国穆斯林的信仰问题和被汉化的问题,发展教义而淡化教法之争;
4、关注中国穆斯林的道德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
二、世界格局给中国穆斯林所带来的机遇。
事实上,中国穆斯林的发展已经遇到了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从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和西方不可能完全走在一条路上,中国同西方国家在自然资源、经济资 源和地缘战略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上存在着巨大差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战略上总是在扼制中国的发展,总是将中国的发展视为 对自己的威胁和挑战,认为中国一旦强胜就会挑战西方价值和以西方为主导的游戏规则。据分析家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会促成同美国发生难以调和的资源争 夺。因此中国在策略上必然加强南南合作,希望和第三世界国家形成战略伙伴。我们知道,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同西方的冲突、不信任在不断升级,而中国和他们则会 有更多的共同利益。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和穆斯林国家将会有更加全面的利益合作,这必然会给中国穆斯林带来更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机遇。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应 建立一个能真正代表中国穆斯林整体利益的机构,统一协调,调动整体力量,并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尽可能表现出中国穆斯林的独特作用。
1、中国正在迅速掘起,成为世界强国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中国穆斯林应依附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大国影响,在穆斯林国家中产生影响。
2、中国穆斯林应自觉成为中国与穆斯林国家的桥梁,发挥共同信仰的纽带关系,为中国大陆引进投资和拓展外部市场做积极的努力,并以粘结剂的作用促使双方最终成为利益和战略上的伙伴关系。
3、中国穆斯林应积极开展伊斯兰文化方面的交往活动,并尽可能地参加穆斯林国家之间的社会事务活动。
4、在穆斯林国家建立代表中国穆斯林的派出机构协调各种工作。
但需要注意的是,西方媒体在不断地炒作和宣扬穆斯林国家出现的一些"恐怖活动"和"暴力事件"。这是中国目前和穆斯林国家保持一定的距离及限制中国穆斯林和中东穆斯林更广泛的交往的原因。所以,中国穆斯林应该始终坚持非暴力的和平发展的途径,应该表明反对和不支持暴力行为的立场,甚至成为一支宣扬和平的主力军。
一旦中国与阿拉伯穆斯林国家形成相互信赖、长久的战略伙伴关系,中国将是最大的受益国,并因此加快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提高综合国力。而且,双方力量相加 就增强了国际上的影响力和主导作用,将打破美国主导的单边世界格局,并促使国际机构调整原有的游戏规则,以使中国和国际机构的非主导国获得更为公平的国际 规则。
三、把握关键,形成共识,进行穆斯林的人才储备。
刚才我说的是有利于穆斯林发展的一些外部因素,但我们能否很好地利用这些 有利因素才是问题的关键。时代要求我们要有一批具有国际化思维和开拓意识的时代先驱去为中国穆斯林的整体发展不懈奋斗。目前中国制定了一系列的追赶发展计 划,事实上中国穆斯林的发展也是一个追赶发展的过程。
我们知道,目前世界上先进的国家早已进入了高科技的信息化社会。而中国穆斯林现在的整体 趋势只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过程,远远没有进入科技信息社会。所以我们首先面临一个知识储备和人才培植的过程,需要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实际 上没有任何一种信仰和宗教比伊斯兰更注重知识和对人才的培养。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潜在的优势,比如民间自发的在清真寺内开办宗教学校等。虽然这些教育形式 还非常落后和低级,但是这种优良的传统一旦有了正确的导向,一旦穆斯林的整体通过启蒙,能达成一些共识,这些优良传统就会爆发出巨大的作用。许多仁人志士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一直在尝试着对这一优良传统的进一步利用,比如对经堂教育进行改革的中阿学校。虽然中阿学校有其失败的一面,但至少已开始对穆斯林子弟 导入一种忧患意识和发展意识。事实上,我们的教育首先受到社会大教育的限制,因为中阿学校的生源几乎都是经过社会一体化教育筛选后的,这些中阿学校往往是 高投入、低回报(指教育成效)。学生进入这样的学校除了交少量的生活费外,其它费用几乎全免,但所学的知识一般只适合呆在清真寺里或同样的学校。学生毕业 之后,除了一少部分能够留在清真寺或学校,大多数学生仍然面临就业的压力。而且,学校或者清真寺所受的教育比较单一,走出校门的学生难免感到茫然失措,伴 随着生活的压力,他们还要面对社会上巨大的物质洪流的侵蚀。所以,中阿学校除了必要的信仰教育外,应投入更多的分门别类的职业技能教育,而且应开放型地把 信仰教育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关注社会的发展、社会的问题以及人在社会中生存的状况。这将有助于增强信仰在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我想,如果把全国清真寺办学以及开办中阿学校所用的资金集中起来,应该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中国穆斯林如果能够统一思路,集中力量,办一两所综合性的高 等院校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它可以融信仰、知识、技能教育为一体,使学生能够接受更为全面、系统的教育,更广泛地与社会接轨,以使伊斯兰思想更好地在社会实 践中突显出来。
而在加强技能化教育的同时,需要强调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正确的信仰不仅不应该被抛弃,反而更应该被强化。现在整个社会因为 没有信仰而出现的道德危机和精神危机已逐步彰显了出来。我们应该开放型地去学习和借鉴好的东西,却也不能放弃我们最优秀的东西。正确的信仰可以使我们更有 道德、更有爱心。迄今为止我们没有看到一个有道德和爱心的人会走投无路和被社会抛弃,也没有看到一个有道德、有爱和正义的民族会被完全毁灭。真正的信仰会 使我们更能经受失败和成功的考验,伊斯兰的拜功、斋戒这些造物主基于人性所命令我们的修持方式会培养我们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顽强的自我约束能力和对待事 物的专注精神,这些都是一个人、一个群体在社会上最大的立身之本。
四、发挥清真寺的职能。
伊斯兰是一个入世的宗教,它反对远离尘世的修行,因此,清真寺总是修在人群集居区。它应该是一个崇拜真主、教化人心、传播知识、信息交流的地方,应该是穆斯林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作为穆斯林的"心脏",它应该更贴近穆斯林的生活。
1、清真寺应该有一套民主的管理机制,清真寺管委会应该实行民主选举,实行换届制,管委会成员应该能代表穆斯林群众的利益。
2、清真寺对本坊的穆斯林应建立档案管理。应该清楚地统计本坊的人口数、礼拜人数、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等,并根据档案建立目标管理。
3、作为单一的清真寺,不一定要招收全日制的学生在寺内进行脱产学习,而更重要的是根据穆斯林群众的不同层次组建学习班,包括一些技术和技能培训,以及为中小学生在假期开办学习辅导班,进行一些初级的信仰教育。
4、建立助学和奖学基金,对本坊的优秀学生和贫困学生实行奖励和帮助。
5、清真寺的阿訇应该有比较开阔的视野,他应该是本坊群众道德品行的楷模,并负责本坊群众的道德教化和信仰普及。
五、加强伊斯兰的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它始终处于一种边缘状态,没有像历史上的佛教和当今的基督教那样有过活跃的学术活动。伊斯兰作为一种完整的信仰 体系、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在这一千多年中没有真正地同中国主流文化有过交锋,而只是残缺地保留在父传子受的传承中,在失去话语权的尴尬境地中,苍白地维 系着信仰。伊斯兰教没有主动地回应过中国文化的挑战,而总是回避和消极地内敛。其实这本身就是对自己的信仰缺乏自信的表现。回避事实上是被动、痛苦和不得 已的一种选择。但是,这种选择并非能够相安无事,因为中国信仰伊斯兰的群体时时都在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
近两个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一次次的 巨变和阵痛,时至今日,西方文化更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冲击着中国文化。中国为了求得发展,不惜牺牲传统价值和具有约束力的道德伦理。西方价值虽为中国带来了 一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普遍的犯罪、吸毒、家庭的破裂和危机等。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伊斯兰这种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中国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 和迫在眉睫的。关键是我们还有没有那种源于信仰的使命感,同时我们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指导以寻求合适的方式进行建设。
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可以一遍一遍地把清真寺拆掉重修,为此我们可以一次性投资两三千万,却很少有人对理论学术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扶持。更为可悲的是,要使伊斯兰从理论上介入中国文化的尝试还未开始,就遭到了打击。因为现在似乎有另外一种"理论", 而且很受支持,即认为伊斯兰的发展不需要什么学术理论,因为古兰和圣训就足够了,除此之外只要遵循就够了。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不是也算对古兰和圣训的一种 理解,这种说法看上去无懈可击,而事实上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古兰经是全方位的社会实践,它要求穆斯林成为大地的代治者,并在古兰的原则下建立一整套的社会 运作机制,包括政治、经济、科技以及人与人之间所有互动关系中所涉及到的全部内容,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古兰和圣训中找到相关的原则性指 导,但具体的操作和技术层面的事就必须很好地运用造物主所赐予我们的理智和智慧来进行工作。难道我们不可以对中国伊斯兰的发展作一个宏观的理论构想吗?难 道我们不应该对来自其它文化对伊斯兰置疑的问题进行回应吗?难道我们不可以就种种社会弊端提出伊斯兰的解决方式吗?回答应是肯定的。我认为现在在教育和宣 教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重视和投入,但是在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也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可以说没有成熟的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作为先锋,中国的伊斯兰就 很难有实质性发展。伊斯兰首先应该在主流文化中引起争议抑或是引起非议也罢,这是回避了一千多年的中国伊斯兰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当然,伊斯兰不是泛 泛的空谈,也不是那种玩弄概念、不着实际的论述,我们不赞成甚至反对那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卖弄或者是投机,但是我们更应该反对那种排斥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的 做法。否则我们的思辨会被窒息,我们的智商将会萎缩,我们的智慧将会枯竭。
在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方面,我们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1、要有兼容并蓄的精神,睁开自己的双眼去学习和研究中西文化。
2、要有足够的宽容精神,对不同的见解应鼓励论辩,但要反对以正统自居的审判。
总之,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我们需要集中力量,寻求伊斯兰真正的发展,以改变伊斯兰在中国的边缘状态,并使伊斯兰成为精神迷茫的人们的一盏明灯
H. 中国的清真寺数量是世界第一吗
2015年最新统计数据,经过相关登记的清真寺等伊斯兰教活动场所有39135座,其中清真寺39019座,道堂、拱北106个,礼拜点10个。居世界第二位
I. 清真寺的中国清真寺
清真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外国穆斯林进入中国的那天起,就辗转奔波,征战、屯田、经商,走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他们迁徙到那里,清真寺就出现在那里。今天,在中国不同地域的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形式各异的清真寺。传说最早的清真寺建於唐朝。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传播,使清真寺渐渐多了起来。到了元朝,清真寺相继出现,但当时还没有固定的名称。元末明初,因伊斯兰教有时为“清真教”,寺院才被称为“清真寺”。明代至清代称清真寺为“礼拜堂”、“礼拜寺”、“回教堂”,称伊斯兰教为回教。清真寺的教职人员,在很长时期中实行一种世袭的“三道”制度。所谓三道制是由掌教伊玛目、专司劝谏行教的海退布以及负责召唤礼拜的穆安津三级人员构成的宗教组织。有些地方还有宗教法官“尕最”·和教法说明官“穆夫提”的存在。随着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世袭的尕最、穆夫提的三道制被淘汰。以开学阿訇和学董乡老所代替。
中国内地早期伊斯兰教中,也存在过“罕依·麦斯吉德”,即大寺或总寺。它统辖若干称为“稍麻”的小寺,后来这种寺坊制度也逐渐为互不隶属的单一的教坊制所代替。近代以来,清真寺多设董学阿訇、治坊阿訇、二阿訇、掌学阿訇。开学阿訇一般是教坊内的最高宗教首领,率领教礼拜,讲经宣教,领导宗教仪式,还担任清真寺经文学校的教师,讲经教学。开学阿訇实行聘任制,可连任数年。治坊阿訇是开学阿訇的教务助理,主持各种次要的宗教仪式。掌学阿訇是开学阿訇的教学助手。二阿訇则教儿童念经,传习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治坊阿訇以下由开学阿訇或教众选聘,没有一定的任期。教坊内的教众称为“高目”或“哈宛德”,过去每个教坊由学董乡老等管理。现在是由本坊“高目”选举产生的清真寺管理委员会,负责筹集和管理宗教基金,维修清真寺,举办各种公共性的宗教活动,决定聘任开学阿訇。
清真寺过去,清真寺不但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而且往往也是穆斯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平时,穆斯林到清真寺沐浴、礼拜、举行宗教仪式。同时清真寺担负着举办宗教教育、传播宗教常识和学问的使命。每逢主麻日、会礼日,清真寺就成了伊麻目讲经宣教的讲坛。清真寺既是“聚众礼拜”的地方,又是穆斯林排解纠纷、评判曲直的场所。历史上,在穆斯林抗击反动统治斗争中,它又曾是穆斯林团结战斗的坚强堡垒。
J.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标志性建筑,那么中国的清真寺和西方的清真寺在风格上有什么区别
我国清真寺约有两万余所,其建筑式样、结构、艺术风格丰富多彩。近10年来,随着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出现一大批关于中国清真寺的专题介绍与研究新成果。
它们与佛寺、道观、文庙、基督教堂等建筑有显著差异,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风格;它们也与外国伊斯兰教建筑不同,表现出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些遍布全国的清真寺,丰富了中国建筑文化和世界建筑文化的花坛。
它们是历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与阿拉伯人民长期友好往来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理应得到我们的保护和认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