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个统筹内容及其理解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是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1年后,做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决定。作为一名学者,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景有什么看法?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晓西: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决策。
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助于达到小康社会的目标,有助于建成一种高度文明、人本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
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联在一起,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展和超越。我们尊重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把他们对社会进步的思考视为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果。但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实践,要求我们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的学说,要从现实出发来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市场经济创新着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阶级斗争内核走向合作、民主和法制;社会主义创新着市场经济,使市场经济从古典的个人利益至上走向更多社会福利和更多的自由人联合体团体精神的现代市场经济。马克思曾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伟大实践,正在使社会主义从科学走向现实。
坚持经济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会使社会在比较稳定的框架内实现制度变革,会减少改革的社会成本。社会主义经济的市场化,将最终导致创造一种充满民主、人道、体现人本主义制度文明的新型社会主义。而赞成市场经济,除了因为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有显著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具有人民性:交易的自愿和公平原则,消费者主权原则,财产权保护原则和参与市场交换活动的普遍性,最充分体现了人平等、自由的权利。
综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合理性,历史的现实性。其出现并走向成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记者:《决定》中提出建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您对这“五个统筹”是如何理解的?
李晓西:《决定》充满了协调与统筹的思路,充满着辩证法。五个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不仅是对客观世界最真实的认识,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我想从每一个“统筹”的理解中来解释我的认识:
统筹城乡发展:我国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全面实现小康,关键在农民。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支农、建农问题,而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问题,是城乡一体化下的问题,通俗讲,是如何把“农民”变成“市民”的问题。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形势、新阶段的大思路,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并可供解决城乡差别的大政策。没有这种城乡统筹,三农问题不可能真正解决。
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求政府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全面部署和兼顾东中西各大区域的发展。就是要继续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同时要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也要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下功夫。发达与落后与相互影响和转化的,因此,还要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借用五十年代著名的《十大关系》中的思路,就是真要解决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就要大力发展相对发达的东部;真要使东部上新台阶,就要大力把中西部搞上去,这就是辩证法,就是客观的现实。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求我们把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兼顾并重,使之共同发展。回顾改革以来的进步,先是从政治高于一切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国力增强起了巨大作用;后来是进一步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强调生活质量,强调新的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强调生态和环境美。现在一个新问题突出了,就是社会事业发展不能总落后于经济产业的发展水平,提出要关心公共管理、关心社会保障,关心健康事业、教育和文化等。今年上半年出现的SARS,就是对公共管理,对社会发展一次强有力的检验和推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决定》提出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是顺应民心、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体现着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以人为本的现代思潮,是人类对自己行为的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具有为子孙万代造福的远大目光。同样,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是中国百年来正反经验的高度总结,是近年来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充分肯定,非常重要。
记者:《决定》提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决定》的第 4、5、6条分别阐述了公有制、非公有制和现代产权这三个重要问题。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篇幅阐述这个问题?
李晓西:完善所有制形式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其中,需要对公有制、非公有制和产权有深刻的理解。我对《决定》中提出的公有制主体作用,有这样四点理解:一是公有制经济的范围是宽泛的。即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二是公有制形式是多元化的,股份制形式将是主要形式。三是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控制力和引导作用。也就是说不能把国有经济变成凝固不变的东西,关键是质量,是引导力,不是数量。四是不能绝对化理解公有制为主体和国有经济为主导。正如《决定》中指出的,不是在任何地方和产业中都领域和所有企业 需要由国有资本控股的企业,应区别不同情况实行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这与十五大报告提出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公有制也可以是非主体的精神是一致的。
这里特别要谈到的是非公有制经济。《决定》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提到现代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这对我们理解任何形式所有制都非常重要。我们看到,经济发展和时代进步,科技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的价值越来越高,固定资产的所有者地位在分配中的份额相对在下降。股份制企业组织形式,使就业者不仅有劳动的收入,还有了资本的收益。国家通过税收和补助,对分配差距有所调节。对贫困有所补助,对高收入有较大征税,这些因素,都部分地缓解了资本所有带来的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或说,我们需要对非公有制经济中存在的不公平一面有新的认识。可以说,党和国家充分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国经济发展所做贡献。
记者:分配制度是理解经济制度的关键之一。《决定》提出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这主要包括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分扩大问题。 您对此如何理解?
李晓西:分配制度的关键是分配的规则,《决定》中主要提出三条:一是按劳分配是主体,这与我们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是一致的,与现代经济理论如人力资本对人的肯定也是一致的。二是多要素按贡献分配。这是确定了什么因素可以进入分配且按什么分配的规则,是用现代分配理论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非常重要。三是收入分配不能过于悬殊。具体讲,就是鼓励劳动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进一步讲,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涉及到经济学中的关键问题,也是确定分配原则的核心问题。早期的资本主义只强调效率,而传统社会主义特别强调公平,这都有失偏颇。改革以来,我们强调了效率优先,调动各种因素的积极性和潜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是一大进步;但也要兼顾公平,不能让收入差距太大。人人过上好日子,是几千年中国人的梦想,更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因此,二者既要有主次,也要结合。
记者:《决定》特别强调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您对此有什么体会?
李晓西:正确处理与市场关系,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我们看到《决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界定是非常清楚的,非常正确的。比如,《决定》中对投资体制完善的规定,就使我们看到了政府体制如何完善以及对投资体制进一步改革与健全具有的意义。《决定》提出,要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显然,这就要明确政府在投资中的定位。传统计划经济投资主体是政府,现在一步步在弱化作为政府投资主体的定位,这是否意味着政府在投资中就没有了作用?也不是。《决定》还提出,政府通过审批关系经济安全、影响环境资源、涉及整体布局的重大项目和政府投资项目及限制类项目,通过将大量投资项目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总之,《决定》中基本精神就是,要通过把企业及各种经济组织变成投资主体,加强政府在投资领领域的作用,更有力地实现作为政府的职能,更有力地为企业提供法制环境和服务体系。我们从这一例子中可以体会到,《决定》要求政府体制进一步完善,对从根本上完善经济领域各类体制确实具有重大意义。(记者/詹新慧)
㈡ 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怎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②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依靠内需拉动,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现代市场体系,更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辅以适当的宏观调控。强化市场、放松管制、改善供给。④深化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有企业、金融财税、价格等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⑤发挥财政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使民生进一步得到改善。
㈢ 怎样理解“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
说白了就是和谐发展
一个方面的进步需要后续力量的支持,其他团体的配合,共同作用促成进步。而进步又促使各团体发展
㈣ 怎样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在促进就业、调节分配、完善社会保障、回实现社会公平等方答面的作用,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重庆社会科学院供稿)
㈤ 如何理解统筹城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这是我们党科学把握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深刻总结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的经验教训,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又一重大历史性决策。贯彻这一决策,关键是按照中央要求,结合省情,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调、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这一战略不仅是消除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重大举措 ,也是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的动力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 ,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㈥ 怎样理解“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规律”,按规办事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认识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然遭到失败。因此,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
㈦ 如何坚持和认识“五个统筹”
“五个统筹”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决定》在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时,强调要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五个统筹”就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提出来的,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确定改革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可以说,“五个统筹”的要求,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丰富和升华了我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克服种种困难、抵御各种风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总结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正视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就会得出新的启示和认识,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应该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才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五个统筹”集中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新的科学发展观。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是促进社会稳定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对农村发展和农民问题给予更大的关注。统筹城乡发展,重要的就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统筹搞好产业规划,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以城镇化提升工业化,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我们一定要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一定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于“统筹区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难点不是在东部而是在中西部,特别是在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原有基础、客观条件以及改革开放步伐和力度的不同,地区差距目前仍呈继续扩大之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必然影响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防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因此,必须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关键在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扫清体制上的障碍,提高市场化的程度,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中部地区结构调整的力度,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支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全国发展是一盘大棋,只有东部和中西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才能走活、走好。
关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一个重要的内容,当然是指经济的增长,因为经济的增长是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发展决不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也并不等同于社会全面进步。我们讲的发展,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我们的目标就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这才是科学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决不能搞单打一,决不能搞片面发展,决不能搞单项突进。否则,社会将陷入重重矛盾之中而不能自拔,发展也将遭到严重挫折。现在的问题是,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和改革的不断深入,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在产生,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因此,只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地关注和解决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
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这是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必须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要使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的发展,主要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问题。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同时解决人与自然,即人口、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的国际性问题,也是我国和我省要继续发展所必须下大力解决的重大课题。解决这一重大课题,核心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坚决摒弃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型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追求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废弃物最小化,努力使人口发展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我们一定要功在当代、泽及子孙,而决不能只顾眼前、贻患长远。
关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使得我们发展的竞争半径更加扩大,国际关联度和参与度更加密切和深刻。我们今天是在对外开放环境中谋发展,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国内发展和改革也要考虑国际环境。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推进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则;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订立、修订和完善进程,努力争取使它们符合我国发展的利益。我们不是简单地同国际规则“接轨”,而是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国内经济体制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相互协调;我们不能为引进外资而引进外资、为引进技术而引进技术,而是要既善于利用外资,又善于启动民资;既要注意开拓国外市场,更要考虑开拓国内市场。为此,要切实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方面,也是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客观需要。我们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大力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统筹就是兼顾,兼顾就是协调。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兼顾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方面,兼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兼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和目的,其结果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人的全面发展。这里贯穿的统筹兼顾以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思想,正是新的发展观和新的改革观的充分体现。能否切实做到“五个统筹”,决定着新阶段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成败。只有努力做好“五个统筹”,坚持和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㈧ 怎么理解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怎么理解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春回大地 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喜迎新春
㈨ 怎样理解“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社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如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政治发展规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规律,等等。这些规律昭示人们,只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类文明才能进步。违背这些规律,社会发展必然出现问题。